黑龙江省鸡东县第二中学2018-2019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鸡东县第二中学2018-2019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段现代文,完成1~3题。‎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我看到的一个方面是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影响----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描述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早期,话语权掌握在代表世俗权威的“君”和宗教权威的“神”手中。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或其它什么样的目的,“君”和“神”都决不会放弃对话语权的掌控,这个时代姑且称之为话语权的“君神时代”。非官办媒体出现之后,话语权扩散到了世俗和宗教之外的媒体手中,更多的人有了话语权,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向媒体“投稿”的形式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话语权始终没有泛滥,是因为“编辑”作为话语权的“签证官”控制了拥有话语权的人的数量,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话语权的“编辑时代”。互联网出现之后,话语权没有了编辑的控制,从此流失到每个人的手中,一股“投稿赤潮”(亦称“红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海藻等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海水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顿时湮没了整个网络,任何一个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人都能够最便捷的把自己的话语传播给其他的人,话语权被无限度分散,造就了这个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滥言时代”注定是“话语暴民”的时代。正如民主选举会发展到竞选人比赛谄媚民众一样,被极度分散的话语权为扩大其影响必然也会谄媚其他的话语权拥有者以换取几声廉价的喝彩。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以谄媚为发展手段的时候,在事实上必定成为理性的敌人、成为秩序的破坏者,从而堕落为“话语暴民”。‎ 秩序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当我们访问网上任何一个“群言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所有偏激的、狂妄的话语总有无数的喝彩者,相反,理性的声音在那里却显得无比微弱。邪说在这里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如同经济学上的“劣币排斥良币”一样,邪说的“赤潮”在这里到处弥漫,真理和公正被亵渎。无论是“君神时代”还是“编辑时代”,话语权都是具有理性意识的集团的话语权,从而也就使这个话语成为维护秩序的工具。 ‎ 而当话语权纯粹成为个体的话语权之后,个体理性的不能保证也就使话语权的理性尽丧,成为具有更大随意性的个体的玩具,成为破坏秩序的刀斧。话语权的个体化就是“政出私门”的肇端,也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1.下列对“话语暴民”所作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话语暴民”造就了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C.“话语暴民”占据了网上“群言堂”,这里只出产邪说,排斥真理与公正。‎ D.“话语暴民”成为理性的敌人、秩序的破坏者,是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发展到以谄媚为手段时堕落而来的。‎ ‎2.下列对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话语暴民以偏激狂妄的话语换取无数的喝彩,动摇了理性的权威。‎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纯粹个体化的结果,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C.话语暴民的理性不能保证,使得个体话语权的理性尽丧。‎ D.话语暴民把话语权作为个体的玩具,这种随意性破坏了话语秩序。‎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四媒体”空前扩大了个体的话语权,使网上“群言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 B.话语暴民破坏了话语秩序,因此互联网上不存在任何真理和公正的话语。‎ C.话语权的理性意识和集团性才能有效维持话语秩序。‎ D.互联网是话语暴民的盛筵,但法律完全可以做到全力遍罚,把“暴民”变“良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 材料一: ‎ ‎ 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 亚洲 ‎33国 ‎118所 非洲 ‎39国 ‎54所 欧洲 ‎41国 ‎173所 美洲 ‎21国 ‎161所 大洋洲 ‎4国 ‎19所 ‎ (摘自2017年4月人民论坛网)‎ 材料二:‎ ‎2017年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卢森堡首相贝泰尔时强调,要深化双方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金融、产能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建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对于民航业来说,落实‘一带一路’建设任务,关键是要加快构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多维空中走廊。”东航集团董事长刘绍勇说。‎ 此外,“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也百花齐放。2014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始实施“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打开了中外电影合作新局面。三部中印合作电影项目《功夫瑜伽》《大闹天竺》及《大唐玄奘》最终在中国、印度还有其他丝路沿线国家悉数上映。此外,还有中捷、中俄、中英、中泰、中越等合拍的大量影视片陆续上映。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拍摄团队远赴欧洲、东南亚、非洲实地取景拍摄。这些都折射出中国电影日益开放的姿态、多元包容的取向。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市场中的进口片,不再是美国好莱坞一家独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日益增强,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都有电影进入中国市场。‎ ‎    (摘编自2017年6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贯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由此,孔子学院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2017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从现在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200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4. 下列对“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民航业来说,加快构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多维空中走廊是落实“一带一路”建设任务的关键。‎ B. “一带一路”既是金融交流、贸易合作的良好通道,同时也对消融中外思想、文化隔阂以及文明创新起到促进作用。‎ C. “空中丝绸之路”的构建和“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的实施,是“一带一路”倡议跨国度跨文化跨领域思维的体现。‎ D.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电影行业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沿线国家大量优秀的进口影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陆续上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学院,主要以语言文化为载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也为孔子学院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B. 孔子学院在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是在说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 到2020年,随着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汉语有可能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D. 欧洲、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大洋洲,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 6. 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三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花瓷细腰鼓 ‎ ‎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 ‎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 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8.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6分) 9.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有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两个方面,结合全文,加以探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②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③,皇后 ‎、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 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 ②望:怨 ③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   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也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 ‎ 浣花女 ‎   陆游 ‎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   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 ‎   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 ‎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 ‎   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 ‎   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前四句表现浣花女小时在家的生活片段;“双髻丫”一句,写浣花女子质朴单纯,不事铅华,有一种真淳自然的风致。‎ B.夜阑人寂,浣花女正对着窗门摆弄着织机;机旁不远处,豆秸燃烧,炉上的土茶散发出阵阵清香。这幅画面,突出形貌,静态展示出安然自得的欢乐。‎ C.“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是说浣花女子与邻里男子成婚,彼此家门相对,不需要车马远道来迎接,就可以过家为妇,显示出爱情的真挚淳朴。‎ D.“ 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中,“争嫁”写世俗的追逐,寓示了追逐着轻薄浮艳的性情,语气中明显有诗人的鄙薄之情。‎ ‎15.简要赏析本诗的主题与艺术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劝学》一文开头用“, ”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进步的道理。‎ (2) ‎ 杜甫《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 ‎ 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诗句是“___________, ” 。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故宫的“走红”,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对于博物馆来说,收藏文物、研究文物,让昨天的历史能够经过今天完整地留给明天,是重要的;而让更多民众能够亲近历史,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样是重要的。有这样一个细节值得玩味:以前故宫的厕所是收费的,每年能收入几百万元;游客要参观珍宝馆,也要花两块钱买一双环保鞋。对个人来说这样的收费可能并不高,但却让故宫显得没那么可亲可爱。如今,厕所收费早已,文化产品创收,这样的转变,不仅是经营模式的巨大进步,更是发展思路的。从到俯下身子,从自带敬畏感到“萌萌哒”“接地气”,更有亲和力、人情味的“人设”,不断拉近故宫与人们的距离。‎ ‎ 故宫的老院长郑欣淼曾说过,“。”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文化才不会被“打入冷宫”,而是一直热腾腾的。处身互联网时代,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物展示、公众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而要建立与公众的联结,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销声匿迹 如火如荼 殚精竭虑 板起面孔 B.偃旗息鼓 如火如荼 改弦易辙 一本正经 C.销声匿迹 风生水起 改弦易辙 板起面孔 D.偃旗息鼓 风生水起 殚精竭虑 一本正经 ‎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故宫是有文化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 B.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生命是活的文化。‎ C.故宫是有文化的,因为生命是活的文化。‎ D.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淮水北调工程不仅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配套工程,而且是皖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跨区域调水工程,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B.我们隆重纪念这一中国人民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英雄壮举,是为了铭记历史,反思教训,总结经验。‎ C.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产生雾霾的主要原因,静稳天气多、相对湿度大、吸湿作用明显等不利因素又扩大了雾霾的严重程度。‎ D.两只鹅的吻别照近日在朋友圈中爆红,两只大鹅别前亲吻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纷纷加入两只鹅的故事大赛的接力中。‎ ‎ 20. 下列五组句子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是否完全正确,如有错误,请修改。(5分)‎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坎坷)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 迨(等到)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 ‎(2)因(通过)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某所,而(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母立于兹。‎ ‎(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结交)点也”‎ ‎ 余扃(关闭)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4)然吾居乡,见长(年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连词,表修饰关系)泣。”‎ ‎(5)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 宗庙之事,如(或者)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1) (2) (3) (4) (5) ‎ ‎2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故事 ,回答问题。 (6分) ‎ ‎ “辛”委屈地对“幸”说:“我与你相比较,只是少了一笔而已,为何命运却会如此悬殊呢?我‘立’之‘十’分不易,而你福气多多呀!”‎ ‎“你的想法过于肤浅了,”“幸”回答道,“你与我的区别是……你仅是做到了一‘点’,可我 。”“辛”听罢,羞愧极了。‎ ‎(1)补全对话(3分)‎ ‎(2) 概括寓意,要求概括准确,表意简明,不超过25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8年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新年贺词,以下是贺词中的一些句子。‎ ‎①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② 将改革进行到底。 ③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④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⑤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⑥ 一诺千金。 以上这些金句,很快就在网上走红,引发无数人的共鸣。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高二语文月考答案 ‎1.D (A项中造就话语权“滥言时代”的罪魁应该是“话语权的无限度分散”,而不是“话语暴民”。B项中“个性化”应为“个体化”;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够准确。)‎ ‎2.B (题干问的是原因,B项表述的是结果。)‎ ‎3.C (A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误;B项“……不存在任何真理和公正的话语”有误;D项说法不合情理,法律不可能做到“全力遍罚”,因为根据“法不责众”常识可推出此结论。)‎ ‎4. D  (“大量” 不对) ‎ ‎ 5.A (B,“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不对,C,“成为世界第一通用语言”不对,D,“与经济成正相关”不对) ‎ ‎6. ①材料三认为创办孔子学院是为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中国的需求,促进中外教育文化合作交流。 ②材料四认为创办孔子学院是为对外进行语言文化输出和渗透(或答弥补国际文化赤字),让汉语成为国际语言,从而影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 ‎7.(1)A (B.神秘阴森不恰当;C.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8.(6分)①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9.①情节安排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 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凑聚焦。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鲁老师的形象。(③有利于表现主题。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道德的敬慕。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选择两个方面,每个方面3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10.D ‎11.B(谥号有褒有贬,周厉王的“厉”是贬义,“杀戮无辜曰厉”)‎ ‎12.D(“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 ‎13.1)译文: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或说我坏 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注意“已而、廷毁、谢”的翻译)   (2)译文: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一个宦官(直译为受过刀锯切割的人也可)同坐一辆车呢!”(计分点:①“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之意;②臣闻……者,……豪英,为判断句;③‎ 独奈何……,固定句式,译为:为什么单单要和……或为什么唯独要和……   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内室。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14.B(B项,有声有形,并非纯静态描写。)‎ ‎15.主题:歌咏了农家少女勤劳、愉快的生活,嘲讽爱慕虚荣之人。诗歌的前四句写浣花女的劳动生活,中间四句写农村男女婚嫁习俗,透露着一个纯朴的农家女孩对婚姻和生活的满足喜悦,也流露出诗人的深情赞美。末尾四句写了另一种婚嫁风尚,她们爱慕荣华的结果是被遗弃冷落,隐含着作者的嘲讽与批判之意。‎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不同阶层妇女的生活追求和截然不同的人物命运。 ‎ ‎16.(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7 . C 解析: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偃旗息鼓:原意是放倒军旗,停止擂鼓,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比喻休战或无声无息的停止活动。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气势旺盛或热烈。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针,办法或方向。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费尽精力。板起面孔:绷紧面孔,表示严肃、不悦或冷淡。一本正经: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 ‎18. D 解析:因为故宫是一种文化,文化只有在生命的基础上才能体现活力,才能得以传播。‎ ‎19.B (解析:A 项语序不当,应将“不仅”和“而且”引导的分句的内容互换位置。C项“扩大”和“程度”不搭配 。 D项, 结构混乱,最后一句的主语是“网友”。)‎ ‎20(1) 逆旅,旅舍 (2)而,你(的) (3) 与,赞同 ‎(4) 长,治理 (5)正确 ‎21.参考答案:(1)(可我)已经达到了‘十’分了呀!(2).对自身认识的不足是心理失衡的根由。‎ ‎22.作文:参考立意:‎ 一.站在“小我”的角度: ①③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创造自己的幸福。 ①③④句,幸福与成功,来自坚持与奋斗 二. 站在“大我”的角度,即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度: ①②④句,只有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进行艰苦的努力,才能够实 现伟大的“中国梦” ②③⑤句,个人对改革开放的关注与思考,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空想不能解决问题,唯有积极开动脑筋、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成功 三.把“小我”和“大我”结合起来,来讨论个人品格与家国天下的关系: ③⑤⑥句,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应拒绝“空想”“ 虚声”,讲求诚信、奋斗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