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课件(113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课件(113张)

专题四 散文阅读 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规律 (2019· 天津卷 )( 改编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3 题。 (15 分 )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   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 , 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 , 解析了太阳的光谱 , 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 , 明亮 , 寒冷 , 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为何物 , 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 , 延至次年的五月 , 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 53 度到北纬 47 度之间 , 几近冻土带 , 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 , 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 , 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 , 奔跑着发芽 , 奔跑着开花 , 奔跑着打籽 , 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 , 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 ; 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 , 更是生得低矮硕壮 , 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 , 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 , 莞尔一笑 , 转瞬即逝。一夜南风 , 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 , 草原焕然碧透千里 , 如深深的海洋 , 波动在阳光下 , 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 , 终于捯饬一新 , 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 , 跟着绿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 , 欢喜得忘乎所以 , 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 , 直把这草原夏日叫作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 , 因此不懂 , 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 , 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 , 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 , 又踩下去 , 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 , 在冷风中咔咔作响 ; 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 , 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 , 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 , 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 , 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 , 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 , 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 “ 咩 …… 咩 …… ” 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 , 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 , 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 , 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 , 是万物生存的法则 , 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 , 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 , 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 , 它们开始奔跑 , 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 , 栉风沐雨 , 爬冰卧雪 , 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 , 生生不息 。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 , 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 陶爱格 …… 陶爱格 …… 你的孩子在哭泣 , 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吧 …… ” 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 , 回响环绕 , 哀婉之中 , 天空附以和声 , 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 , 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 , 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 , 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 , 然后撒开四蹄奔跑 , 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 , 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 , 母羊怀胎六个月 , 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 , 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 , 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 , 骨头还未坚硬 , 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 , 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 , 为了它们暖和 , 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 , 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 , 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 , 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 , 可那是租来的 , 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 , 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 , 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 , 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 , 只是那些古老的话 , 就像飞来飞去的鸟 , 有点听不懂 , 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 , 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 , 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 —— 河冰不开 , 天鹅不来 ; 骏马绕不过暴风雪 , 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 …… 冬长夏短 , 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 , 伸出一双手 , 这手洁白细腻 ; 她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 , 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 , 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 , 开始在寒风中皴裂 , 慢慢地 , 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 ; 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 , 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 , 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 , 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 —— 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 , 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 , 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 , 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 , 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 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 , 快快地走 , 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 , 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 , 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 选自 2016 年 4 月 1 日《文汇报》 , 有删改 ) 1 .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草原的春天 ” 贯穿全文 , 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 , 是全文的线索。 B. 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 , 气候寒冷 , 条件艰苦 , 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 , 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C. 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 , 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 , 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D. 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 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 ; 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答案 : B 解析 : “ 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感情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 理解错误 , 根据后文 “ 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 , 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 , 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 ” 以及最后 “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 可知她同老祖母一样对故乡、对草原有着深厚的、割舍不断的感情。 2 .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6 分 ) 参考答案 : 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 , 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 , 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 , 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 或 : 大草原的生生不息 ) 。 解析 : 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等角度思考。季节 “ 奔跑 ” 、植物 “ 奔跑 ” 都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 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 ”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 四个 “ 奔跑着 …… ” 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 百米冲刺 ”“ 奔跑 ” 又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突出了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的特点 ,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草原上的植物竞相生长的景象 ,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 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 ?(6 分 ) 参考答案 : 形象 : 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 : 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 ; 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 , 召唤她回归草原 ; 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 , 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解析 :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影响力的能力。从 “ 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 ”“ 汗水淋漓的脸颊 ” 等语句可以看出老祖母的勤劳和坚韧 , 从 “ 老祖母 …… 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 ”“ 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 必须敬畏的大自然 ” 等语句可以看出老祖母的慈爱和敬畏自然。从 “ 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 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 ” 等语句可以看出老祖母把养羊的技能和做人的美好品质传给了萨丽娃 , 在她心中打上了草原文化的烙印。 结合语境 , 挖掘内涵 , 解答词句含义题 考情分析 “ 词义、句意题 ” 属于考纲要求 “ 鉴赏评价 ” 中的一个考点 , 可分为两种题型 : 理解词语含义 , 理解句子含意。从全国卷命题的情况看 ,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词语含义和语句意思的挖掘。在解答时 , 常常出现的问题是 : 浮于表面 , 浅尝辄止。 题型一   理解词语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 , 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定要注意 “ 文中 ” 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 要以基本义为基础 , 参照其他义项 , 再结合语境进行揣摩。 提分 指导 典题研析 (2017· 全国 Ⅱ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 ? 等到你要说话 , 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 , 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 , 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 : 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 , 两个褪色的蓝布 , 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 , 半蹲半坐的 , 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 : 一个是白木棒 , 一个篮子 , 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 , 再过一刻 , 抽完一筒旱烟以后 , 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 , 袭到我官觉上来 , 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 , 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 , 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 , 总而言之 , 窗子以外 !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 , 全在那里的 , 你并不是不能看到 , 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 , 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 , 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 , 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 ; 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 , 都有人流过汗 ; 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 , 都有人吃去 ; 其间还有的是周折 , 是热闹 , 是紧张 ! 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 , 因为那所有的周折 , 热闹 , 紧张 , 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 在家里罢 , 你坐在书房里 , 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 , 几棵丁香 ; 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 ; 海棠因为缺乏阳光 , 每年只开个两三朵 —— 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 , 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 ; 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 , 六边形的格子窗 , 透过外院的日光 , 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 , 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 ; 什么米送到了 , 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 , 慢慢踱过屏门 ; 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 , 胸口斜挂着皮口袋 , 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 ; 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 , 满脸的笑容 ,“ 好呀 , 好呀 !” 地走进门房 ; 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 , 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 , 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 , 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 扇子式的 , 六边形的 , 纱的 , 玻璃的 ! 你气闷了 , 把笔一搁说 , 这叫做什么生活 ! 检点行装说 , 走了 , 走了 , 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 , 实在受不了 , 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 , 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 , 走了 , 天气还不算太坏 , 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 , 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 , 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 “ 考察 ” 的神气 , 架上科学的眼镜 , 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 , 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 , 你检查他们的行李 , 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 , 帆布床 , 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 , 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 , 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 ; 一到一个地方 , 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 , 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 , 隔层玻璃 , 或是铁纱 ! 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 , 听到一些声音 , 如果你私下满足了 , 那也没有什么 , 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 , 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 , 天知道那是罪过 ! ( 有删改 ) 结合全文 , 说明文中 “ 窗子 ” 的含义。 (5 分 ) [ 答题示范 ] [ 我来答题 ] ① 指具体的窗子 , 如铁纱窗、玻璃窗 , 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 ② 指 “ 无形的窗子 ”, 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 , 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题型二   理解句子含意 理解句子的含意一般考查文中的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主要包括 : 意义比较含蓄、内涵比较丰富、蕴含某些深层含意的句子 ; 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 需要明白本体或喻体真正含意的句子 ; 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 ; 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 , 结构比较复杂 , 理解有一定难度的句子 ; 富有哲理性、起到警策作用的句子等。 提分 指导 典题研析 (2017· 全国 Ⅲ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 , 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 , 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 , 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 , 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 , 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 , 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 , 十来个平方 , 中间拉块布帘子 , 前半截做生意 , 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 , 狂风呼啸 , 昏天暗地 , 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 ,“ 啪啪啪啪 ” 响个没完没了 …… 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 , 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 , 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 , 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 , 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 , 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 —— 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 , 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 , 携着音乐一般 …… 这样 , 等他们回过神来 , 再谈价钱 , 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 , 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 , 偶尔来一次 , 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 , 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 , 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 , 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 “ 拍兹 ”( 漂亮 ), 可越这样他越害羞 , 双手死死捂着脸 , 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 , 三三两两 , 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 , 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 , 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 , 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 , 一边再三提醒我们 , 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 , 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 , 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 , 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 ——“ 三只鸡嘛 , 换条裙子 , 够不够 ?”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 , 这块布料一挂出来 , 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 :“ 不要让公公知道啊 ! 公公嘛 , 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 , 要当当 ( 唠叨、责怪 ) 嘛 !” “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 “ 婆婆嘛 , 好得很嘛 !” 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 ,“ 叭 ” 地亲一口 :“ 裙子做好了嘛 , 我们两个嘛 , 你一天我一天 , 轮流换着穿嘛 !”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 , 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 ? 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 , 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 , 只好挂在我家店里 , 一有空就来看一看 , 试穿一下 , 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 , 加工费也就八元钱 , 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 , 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 , 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 , 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 :“ 这就是我的 !” 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 , 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 ! 最后 , 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 , 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 , 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 , 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 , 才慢吞吞挪出房子 , 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 , 就是太麻烦 , 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 —— 做成后 , 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 , 缝纫机经常加油 , 难免会染脏一点 , 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 , 一不小心 , 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 , 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 , 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 , 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 , 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 , 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 , 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 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 是这样的 , 帕孜依拉来做衬衣 , 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 , 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 , 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 , 烧好烙铁 ,“ 滋 ——” 地一家伙下去 …… 烫糊一大片 …… 怎么办呢 ? 我们商量了半天 , 把糊的地方裁掉 , 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 , 将袖口做大 , 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 , 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 , 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 :“ 马蹄袖 ” 。 但是后来 …… 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 , 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 “ 马蹄袖 ” 。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 , 但那么多事情 , 一针一线的 , 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 , 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 有删改 ) 结合上下文 , 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 分 ) [ 答题示范 ] 第一步 : 分析关键词 , 揣摩句意 理解 “ 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 这个句子的含意 , 关键在于对关键词 “ 一样 ” 的理解。由上文 “ 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 , 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 可知 ,“ 一样 ” 强调干任何行业都需要辛苦劳作。 第二步 :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话在文本倒数第五段的段尾 , 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所描写的行业辛苦 , 引出结尾处裁缝行业给 “ 我 ” 带来的人生启示。在画线句子之前 , 作者说 “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 , 就是太麻烦 ”“ 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 , 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 , 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 ”, 又说 “ 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 , 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 , 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 特别在结尾处又说 “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 …… 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 说明作者由做裁缝麻烦、辛苦而推测做其他的事情也很辛苦 , 并且由结尾处可知这是作者的生活感悟 , 对裁缝这一行产生了特殊感情 , 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 我来答题 ] ① 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 , 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 ; ② 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 , 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 , 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 , 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3 题。 城市的空间 周闻道 每当回家 , 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 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 , 妈妈就经常唠叨 , 在家千般好 , 出门一时难。当时 , 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 , 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 , 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 , 这种踏实感 , 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 , 却在偶然之间 , 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 风从窗口吹进来 , 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 , 不应该对我有敌意 , 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 , 只是一种习惯。想家里既拥有阳光 , 拥有通风透爽 , 又拒绝霜露和飞蛾。有时就忘了 , 比如今晚。敞开的窗就像一个黑洞 , 漏出去的灯光很少 , 以致没跑多远 , 就被黑夜吞噬在路途 , 几乎看不出搏斗和挣扎的痕迹。风一吹 , 我就掉过头 , 顺着那习习凉风 , 把目光聚焦窗口。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 , 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 , 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 , 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 , 撑起双臂 , 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 , 身不由己。两脚之下 , 华丽的实木地板 , 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浴房、席梦思 , 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 , 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 , 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 , 离我太远 , 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 —— 飘忽不定的水。随时都有可能倾覆 , 跌入万丈深渊 , 我感到迷茫和恐慌。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 ,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 , 面对黑洞洞的窗口 , 我找不到答案 , 孤独的身影 , 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曾经久久盯着鸟的巢穴发呆。我家住在龙泉山脉之头 , 房子被许多树和竹簇拥着 , 空中的鸟儿成了我们的友好邻居。我曾看见鸟儿构筑鸟巢的情景 , 那是一对美丽的画眉 , 也许正是新婚燕尔 , 总是在林间追逐、嬉戏 , 好像有无尽的快乐需要它们去缔结。突然间 , 雄鸟不见了 , 雌鸟似乎早就心中有数 , 并不惊异和寻求。它守候在一枝竹杈间 , 安静、深情 , 像一位盼君归来的新娘。不一会儿 , 雄鸟回来了 , 嘴里衔着一截柔软的草叶。雌鸟柔情地接过草叶 , 安放在竹杈间 , 用嘴和足理了又理。我这才明白它们是在修房子 , 心里竟有几分感动。几天之后 , 当我再次来到竹林时 , 一个毛茸茸的鸟巢 , 已经稳稳地挂在竹杈间。又过了一段时间 , 我来到竹林 , 只见几只幼小的鸟儿从鸟巢里探出身体 , 张开口 , 接食大鸟衔回来的虫子。眼前的情景让我感动万分。现在 , 我们修了房 , 进了城 , 走过的脚印渐渐被风尘淹没。猛然回首 , 才发现我们已经越走越远。 到达古罗马斗兽场 , 是在秋日的午后。天空清丽 , 没有欧洲大陆常见的艳阳高照 , 也不是川西平原旷日持久的阴沉忧郁 , 而是一种阴凉的晴。这古罗马的天 , 以一种特殊的阴柔之美迎接着我。曾以为斗兽场如竞技场一般 , 是一片平坦而开阔的场地。而呈现在我面前的却只是一片残垣断壁。规范有序的圆拱形外窗 , 左右合围 , 围成一个庞大的椭圆 , 上下重叠 , 一层一层 , 直上云霄。离椭圆壁很近 , 贴着残壁往上看 , 一种沧桑便与淡云连在一起。到了顶部 , 圆壁往外翻卷 , 卷出一溜浅浅的檐。许多阴阳交错的图案 , 精湛而优美 , 镶嵌在高高的檐上。据说 , 观看斗兽时 , 座位从下至上 , 便是地位的递增。 现在看见的最高处 , 是斗兽场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事实上 , 完整保留的不足椭圆的一半。坍塌是依次递进的 , 像一只硕大的圆筒 , 被人用一把锋利的大刀 , 斜斜地使劲一劈 , 留下一个椭圆的斜口。 有位朋友来我家 , 打来电话 , 问我住在几层。我住的并不是最高层 , 至少还有两层在我之上。更为重要的是 , 透过窗口 , 就是这幢楼房的四周 , 还有许多楼层层叠叠。楼外有楼 , 天外有天。我弄不清楚在这个城市里 , 究竟哪幢最高 , 我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因此 , 即便是白天 , 天气晴朗 , 空间很大 , 我的视野也非常有限 。 ( 有删改 ) 1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文章以 “ 家 ” 开篇 , 又以 “ 家 ” 结篇 , 既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 , 又在内容上加以强化 , 从而突现了文章的主旨。 B. 文章以 “ 踏实 — 悬空 — 迷惑 — 回忆 — 思考 — 感悟 ” 的心理历程为主线 , 将多个似乎并不关联的材料片断有机地串联了起来。 C.“ 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 , 飘忽在浩瀚的海面 ” 这一比喻 , 反映了 “ 我 ” 被 “ 悬空 ” 后不踏实与迷惘的心理感受。 D. 文章突现了眼前古罗马斗兽场 “ 断壁残垣 ” 的景象 , 表达 “ 我 ” 对 “ 地位 ” 的思考和 “ 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 ” 的迷茫 。 答案 : D 解析 : D 项曲解文意。从文中来看 , 文章倒数第二、三段写古罗马斗兽场 “ 断壁残垣 ” 的景象 , 并不是表达 “ 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 ” 的 “ 迷茫 ”, 而是表达 “ 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 ” 的 “ 感悟 ”, 也为文末主旨的揭示做铺垫。 2 . 【理解句子含意题】 联系全文 , 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6 分 ) 参考答案 : ① 视野之所以有限 , 是因为城市的客观环境有限 ( 限制 ), 不清楚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② 由于没有处理好物质、地位与家庭、情感的关系 , 过分追求物质、地位而忽略了家庭和情感 , 导致人生的视野变得狭窄、短浅 。 解析 : 抓住原文关键句 , 运用原因分析法可得出答案。画线句前面有 “ 透过窗口 , 就是这幢楼房的四周 , 还有许多楼层层叠叠。楼外有楼 , 天外有天。我弄不清楚在这个城市里 , 究竟哪幢最高 , 我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 可见城市的客观环境限制了 “ 我 ” 的视野 , 让 “ 我 ” 不清楚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第一段中 “ 记得幼时 , 妈妈就经常唠叨 , …… 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 第三段中写 “ 两脚之下 , 华丽的实木地板 , 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浴房、席梦思 , 都与我一样悬空着 ”, 由此可归纳出 , 没有处理好物质、地位与家庭、情感的关系 , 过分追求物质、地位而忽略了家庭和情感 , 也使 “ 我的视野也非常有限 ” 。 3 . 【理解词语含义题】 文中的 “ 悬空 ” 一词有什么含义 ?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 参考答案 : ① 居住在高楼上 , 远离地面 , 心里觉得像悬在空中一样。 ② 身居城市 , 远离故乡与大自然 , 没有了精神依偎 , 心里觉得空荡荡的、不踏实。 ③ 过分着眼于物质与地位 , 视野受到局限 , 人生没有正确的定位 , 显得空虚、不踏实 。 解析 : 结合语境理解 “ 悬空 ” 的意思。这个词出现在第三段 ,“ 一幢楼房 , 撑起双臂 , 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 , 身不由己 ”, 这一处的 “ 悬空 ” 是指居住在高楼上 , 心里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 , 内心不踏实 ;“ 两脚之下 , 华丽的实木地板 , 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浴房、席梦思 , 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 , 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 , 飘忽在浩瀚的海面 , 天再蓝 , 离我太远 , 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 —— 飘忽不定的水 ”, 身处城市 , 被富足的物质环境围绕着 , 远离了大自然 , 远离了故乡 , 精神没有了依托 , 惶惑不安 ;“ 随时都有可能倾覆 , 跌入万丈深渊 , 我感到迷茫和恐慌 ”, 过分着眼于物质和地位 , 人生没有了正确的定位 , 内心空虚不踏实。 立足内容 , 关注位置 , 解答结构思路题 考情分析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是散文阅读的常考点 , 其考查角度主要有二 : 一是行文思路的梳理 , 二是句段作用的分析。从阅卷老师阅卷情况看 , 这类题目在解答上规律性较强 , 术语较多 , 很多学生都能得分 ; 但由于缺少对文本的深入把握 , 常存在笼统作答甚至找不到答题角度的情况。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要强化读透文本的意识和能力 , 进一步认识文本结构、重点段落的特点 , 提高答题的精准度。 题型一   行文思路梳理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思路有不同层面 , 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 , 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提分 指导 典题研析 (2018· 浙江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 , 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 , 天真的梦。那时 , 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 , 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 , 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 , 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 , 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 , 而那璀璨的星星呢 , 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 , 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 , 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 , 穿过云端 , 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 , 我却从不以为可笑 , 倒觉得这些记忆 , 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 , 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 , 在我 , 却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 现在 , 我就又想叫喊了 : 最近 , 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 —— 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 素享盛誉的汴京 , 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 , 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 , 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 , 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 , 别有一番意趣 , 在灯会中看汴京 , 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 ? 是因了那些盏灯 , 也因了那看灯的人 , 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 , 古今相映成趣 , 一片繁荣。路这厢 , 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 ; 路那厢 , 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 , 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 , 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 “ 市井人家 ” 。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 , 你都会蓦然一惊 : 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 “ 酒保 ”, 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 “ 女娇娃 ”?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 “ 闲月 ” 吧 , 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 “ 闲人 ” 。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 , 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 , 天天人头攒动 , 熙来攘往 , 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 , 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 “ 相国寺万姓交易 ” 的盛况呢 ! 那儿 , 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 , 香气四溢 , 烟雾腾腾 , 碗盏丁冬 , 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 “ 第一楼 ”, 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 , 座无虚席。这一切 , 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 ? 但是 , 我晓得 , 这盛况 , 这胜景 , 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 , 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 , 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 , 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 今年 , 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 , 游逛的最主要目的 , 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 , 虽是正午 , 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 , 俱已 “ 东风夜放花千树 ” 了 。 说也怪 , 越盼淡月胧明 , 偏偏日落迟迟 , 待挨得黄昏近 , 笑语喧 , 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 : 此时去观灯 , 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 纵然心急难耐 , 也只好耐下心来 , 远远地站在门口 , 放眼眺望长街 , 果然是人潮滚滚 , 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 , 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 , 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 “ 灯火阑珊 ” 时。哦 , 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 , 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 , 兴致浓浓的观灯人 , 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 , 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 ! 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 , 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 , 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 , 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 , 交相辉映 , 金光四射。近近地看 , 真是千姿百态 , 大放光华 , 直教人眼花缭乱 ; 远远地望 , 只见高高低低 , 五颜六色 , 飞旋流转 , 闪闪烁烁 , 道它是银河垂地 , 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 , 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 , 平日如练的素月 , 也悄然失色 , 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古人观灯 , 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 , 点的是蜡烛 , 糊的是绢纸 , 纵然巧夺天工 , 也难经风吹雪打 ; 而今的灯 , 有了科学技术辅佐 , 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 , 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 ; 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 , 憨态可掬 ; 那大书 “ 为民作主 ” 的扇子灯来回穿梭 , 熠熠生辉。 呵 , 怪不得 , 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 , 只亮不转的小灯 , 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 , 既有传统技巧 , 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 , 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 , 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 , 但人 , 毕竟是 80 年代的人 , 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 兴尽欲归时 , 在长街的拐角处 , 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 —— 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 , 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 , 竹竿头上 , 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 , 那宫灯虽小 , 款式却玲珑剔透 , 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 , 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 , 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 , 一团流云 …… 我看得呆了 , 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 , 恍恍的灯影下 , 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 , 那灯光太朦胧了 , 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 , 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 , 被身上那件红衫 , 手中的那盏红灯 , 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 那红云 , 那灯影 , 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 , 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 , 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 —— 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 , 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 , 变成了 “ 灯雨 ”, 洒落在汴京城 …… ( 本文有删改 )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5 分 ) [ 答题示范 ] 第一步 : 审读题干 , 把握要求 解读题干 , 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或容易解答的问题 , 如 “ 文本为何这样安排结构 ” 或是 “ 这样安排结构有何作用 ” 。本文的题干是要求我们分析文章 “ 先写街 , 再写人 , 后写灯 ” 的原因。 第二步 : 通读全文 , 梳理结构 第三步 : 分条陈述 , 规范作答 先说写街的作用 , 再说写人的作用 , 最后分析写灯的作用 , 最后写总括性的结论。 [ 我来答题 ] ① 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 , 引出人潮汹涌。 ② 再写游人众多 , 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 ③ 最后写观灯盛况 , 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 层层铺垫 , 层层推进。 题型二   句段作用分析 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的句子或段落 , 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 , 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 , 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 , 表达上富有特色。 提分 指导 典题研析 (2018· 北京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缸里的文学 ① 我始终认为 , 我的文学梦 , 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 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 , 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 , 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 , 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 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 , 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 , 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 , 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 , 哗哗地倒入缸中 , 我自然是袖手旁观 , 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 , 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 , 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 , 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 , 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 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 , 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 , 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 , 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 , 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 , 蚌里住着人 , 是一个仙女 ! 也许是报知遇之恩 , 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 , 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 , 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 , 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 , 从此丰衣足食 , 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 ④ 我现在还羞于分析 ,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 , 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 ? 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 , 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 , 缸盖揭开的时候 , 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 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 , 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 , 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 , 在水缸里上升 , 上升 , 渐渐变大 , 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 , 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 , 简单清扫一下 , 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 , 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 , 一盘鸡 , 一盘鸭 , 一盘炒猪肝 , 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 !( 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 , 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 ⑤ 很显然 , 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 , 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 , 另一方面充满空虚 , 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 , 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 , 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 , 除了水 , 都没有蚌壳 , 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 , 准备烧豆腐 , 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 , 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 , 我试过一次 , 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 , 试验很快被发现 , 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 , 说 , 水缸里怎么养河蚌 ? 你看看 , 辛辛苦苦挑来的水 , 不能喝了 , 你这孩子 , 聪明面孔笨肚肠 ! ⑥ 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 , 我渴望阅读 , 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 , 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 , 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 , 今天反过来看 , 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 , 因为一无所有 , 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 , 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 , 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 , 现实是未知的 , 如同未来一样 , 刺激想象 , 刺激智力 , 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 我一直相信 , 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 , 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 , 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 , 有时阴郁发黑 , 有时则碎若游丝 , 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 , 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 , 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 , 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 , 被淘汰 , 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 , 他们阅读 , 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 , 他们创作 , 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 , 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 , 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 , 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 , 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 , 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 , 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 , 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 , 是挑战 , 更是一个奇迹。 ⑧ 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 , 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 , 时光流逝 , 带走了水缸 , 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 , 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 , 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 , 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 , 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 ? 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 , 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 , 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 , 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 ( 改编 ) 文章第 ④ 段对河蚌仙女梦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 分 ) [ 答题示范 ] 第一步 : 审清题干要求 , 明确答题方向 “ 文章第 ④ 段 ” 界定了句段的位置 ,“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明示这是一道考查句段作用的题目。 第二步 : 阅读句段本身 , 抓住位置考虑 这段文字中写 “ 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 ”, 将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 ; 文中写仙女所搬出的饭菜由自己的好恶而定 , 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 作者写仙女出现的细节生动形象 , 文中展示出仙女由小变大的过程。这样写 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 “ 我 ” 具有重要意义 。 第三步 : 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向和答题模板 解答该题 , 应主要从内容表达和结构两方面去理解。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童话故事对一个孩童的影响 : 令 “ 我 ” 产生了好奇心 ; 故事的美好激发了 “ 我 ” 在贫穷的生活条件下至今 “ 羞于分析 ” 的心理及 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从结构来看 , 起到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 我来答题 ] ① 这样写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 “ 我 ” 的重要意义 ; ② 表现出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 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 ; ③ 承上启下 , 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时期河蚌的秘密 , 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3 题。 渐 丰子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 , 莫如 “ 渐 ”; 造物主骗人的手段 , 也莫如 “ 渐 ” 。在不知不觉之中 , 天真烂漫的孩子 “ 渐渐 ” 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 ; 慷慨豪侠的青年 “ 渐渐 ” 变成冷酷的成人 ; 血气旺盛的成人 “ 渐渐 ” 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 , 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 , 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 , 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 , 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 , 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 , 恒久不变 , 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 , 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 , 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 , 由 do 忽然移到 re, 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 ; 或者像旋律的 “ 接离进行 ” 地由 do 忽然跳到 mi, 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 , 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 , 或痛感人生的无常 , 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 “ 渐 ” 维持的。 人之堪受境遇的变衰 , 也全靠这 “ 渐 ” 的助力。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 “ 渐渐 ” 荡尽其家产 , 变为贫者 ; 贫者只得做佣工 , 佣工往往变为奴隶 , 奴隶容易变为无赖 , 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 , 乞丐不妨做偷儿 …… 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 “ 渐渐 ” 地达到的 , 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 , 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 , 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 渐 ” 的作用 , 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 , 使人误以为恒久不变。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 : 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 , 到田里去工作 , 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 , 未尝间断。过了一年 , 犊已渐大 , 渐重 , 差不多变成大牛 , 但农夫全不觉得 , 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 , 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 , 使人流连 ① 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 , 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 , 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 , 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 , 平常一看总觉得是 “ 不动 ” 的 ; 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 , 刻刻觉得我是我 , 似乎这 “ 我 ” 永远不变 , 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 ! 一息尚存 , 总觉得我仍是我 , 我没有变 , 还是流连着我的生 , 可怜受尽 “ 渐 ” 的欺骗 ! “ 渐 ” 的本质是 “ 时间 ” 。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 , 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 , 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 , 不可挽留。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 , 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 , 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 ; 对于百年的长期的寿命 , 他们不能胜任 , 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 , 常有明达的人 , 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 , 以求心的太平 ( 或博暂时的美誉 ); 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 , 而退在后面 , 或高呼 :“ 勿要轧 ② , 总有得下去的 !”“ 大家都要下去的 !” 然而在乘 “ 社会 ” 或 “ 世界 ” 的大火车的 “ 人生 ” 的长期的旅客中 , 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所以 , 我觉得百年的寿命 , 定得太长。 当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 “ 大人格 ”,“ 大人生 ” 。他们能不为 “ 渐 ” 所迷 , 不为造物所欺 , 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中国古诗人 ( 白居易 ) 说 :“ 蜗牛角上争何事 ? 石火光中寄此身。 ” 英国诗人 (Blake) 也说 :“ 一粒沙里见世界 , 一朵花里见天国 ; 手掌里盛住无限 , 一刹那便是永劫 ③ 。 ” ( 选自《静观人生》 , 有删改 ) 注 ① 流连 : 留恋不舍。 ② 轧 : 拥挤。 ③ 永劫 : 佛教中指永无穷尽之时。 1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圆滑 ” 概括了人的一生的种种变化 , 在岁月的冲刷下 , 人生就像鹅卵石一样渐渐失去了棱角。 B. 作者指出人之所以能适应人生境遇的种种变化 , 就是因为这些变化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达到的。 C. 时间之所以让人感到渺茫和不可思议 , 是因为和空间相比 , 时间既无法把握 , 又无法挽留。 D.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细腻 , 文采飘逸 , 富有想象力 , 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文学韵味 , 让人回味无穷。 答案 : A 解析 : “ 种种变化 ” 的说法有误 , 应是 “ 境遇的变衰 ” 。 2 . 【行文思路梳理题】 本文围绕 “ 渐 ” 阐发感悟 , 请梳理概括全文的思路。 (6 分 ) 参考答案 : ① 首先 , 文章第一、二段是对 “ 渐 ” 的总的看法 , 阐述 “ 渐 ” 是如何让人生圆滑进行的。 ② 接着 , 第三段阐述 “ 渐 ” 的作用是隐蔽时间 , 使人误认为其恒久不变。 ③ 然后 , 第四段阐述 “ 渐 ” 的本质是时间。 ④ 最后 , 末段总结全文 , 指出只有拥有 “ 大人格 ” 和 “ 大人生 ” 的人 , 才能不为 “ 渐 ” 所迷 , 不为造物所欺。 解析 :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 , 结构上属于 “ 总 — 分 — 总 ” 的构段方式 , 其中第一、二段是对 “ 渐 ” 的总的看法 , 第三、四段分别阐述 “ 渐 ” 的作用和阐述 “ 渐 ” 的本质 ,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据此来梳理概括全文的思路。 3 . 【句段作用分析题】 文章结尾引用两则诗句有何作用 ?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 参考答案 : ① 举例说明人类中有不为 “ 渐 ” 所迷的人 ; ② 借此表达主旨 , 人要理解自然人生的规律 , 清醒平和地看待事物的变迁 , 心胸博大宽广 , 不计较 ; ③ 丰富文章内容和意蕴 , 同时用生动形象的诗句收束全文 , 余韵悠长。 解析 : 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结尾引用诗句的作用。根据两则诗句所处的位置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 从主旨表达的角度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 因事见理 , 体情悟志 , 解答内容要点题 考情分析 “ 概括内容要点 ” 是散文阅读的常考考点 ,“ 内容要点 ” 即文章的主要内容 , 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 , 也可以是局部的。常考题型有特定指向信息概括和情感主旨概括。考生在作答概括内容要点类题时往往概括不准 , 要点不全 , 缺少层次意识、逻辑意识、归纳意识。 题型一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 特定信息 ” 是指 “ 原因 ”“ 结果 ”“ 作用 ”“ 意义 ”“ 影响 ”“ 方式 ”“ 特点 ”“ 情感 ” 等方面的信息 , 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提分 指导 典题研析 (2018· 天津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 , 在春天 …… 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 , 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 【注】 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 , 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 , 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 , 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 , 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 , 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 , 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 , 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 , 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 , 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 , 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 , 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 , 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 , 华盖如伞 , 累了 , 就在树下坐一坐 , 仰望绵延浙岭 , 聆听 “ 吴楚分源 ” 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 , 人在画中 , 画在人中 , 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 , 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 , 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 , 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 , 那是徽墨的遗韵吗 ? 石板路上 , 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 ; 老宅门内 , 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 , 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 : 质朴、慈祥、安然 , 小桥、流水、人家 …… 虹关 , 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 , 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 , 徽墨式微。近百年来 , 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 , 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 , 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 , 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 , 固态墨便黯然失色 , 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 , 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 , 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 , 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 , 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 , 松烟的精灵 , 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 , 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 , 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 , 制作滥觞于南唐 , 兴盛于明清 , 享有 “ 落纸如漆 , 万古存真 ” 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 , 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 , 虹关有幸 , 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 , 显然还有徽墨等 , 不负众望 , 终于为虹关换来了 “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 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 , 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 , 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 ——“ 徽墨名村 ” 。在一栋民居内 , 我兴奋地发现 , 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 , 遗憾不见墨工 , 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 , 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 , 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 : 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 , 一锭墨才得以面世 , 具体制作起来 , 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 , 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 , 千杵万揉 , 浓缩的精华 , 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 不经意间 , 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 , 便主动打招呼 , 他问询了我的来意 , 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 , 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 , 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 , 漫步走上阁楼 , 轻轻地踏在楼板上 , 咿呀作响 , 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 , 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 , 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 , 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 , 放弃大城市的舒适 , 只身走进虹关 , 设立工作室 , 执刀执笔 , 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 , 叶老师挥毫泼墨 , 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 , 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 , 细润无声 , 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 , 我看到了 , 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 ,“ 入纸不晕 , 书写流利 , 浓黑光洁 ” 。真想只做一个书者 , 舀一瓢清清的湖水 , 每日轻柔磨墨 , 从容铺纸 , 蘸墨挥洒 , 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 , 七公分长 , 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 “ 金不换 ”“ 凝香 ” 字样 , 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 , 虽谈不上金贵 , 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 , 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 , 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 , 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 , 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 , 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 , 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 , 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 , 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 , 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 , 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 , 仿佛特别的亲切 , 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 , 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 , 我不为藏墨之好 , 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 , 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 , 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 , 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 , 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 , 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 , 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 , 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 , 时光铺陈 , 岁月静好。 蓦然间 , 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 ——“ 有徽墨出售 ”, 我加快脚步走去 , 带一截虹关徽墨 , 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 选自《散文选刊》 , 有删改 ) 注 虹关 , 即虹关村 , 古徽州村落 , 是 “ 徽墨 ” 产地之一 , 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请结合全文分析 , 文中的 “ 我 ” 为何要寻找徽墨。 (6 分 ) [ 答题示范 ] 第一步 : 审准题目定区间 (1) 文章写 “ 我 ” 寻找徽墨时的所见所思 ; (2) 本题概括 “ 原因 ” 方面的特定信息 ; (3) 答题区间为全文 , 具体涉及 ⑤⑥ ⑦ 四段 。 [ 我来答题 ] ① 喜爱徽墨 , 而徽墨式微 , 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② 墨 , 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 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③ 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题型二   情感主旨概括 文本情感主旨的概括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 , 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 , 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 , 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分指导 典题研析 (2014· 湖南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粮    食 学   群 人和人见面 , 会问上一句 : 吃饭了吗 ? 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 , 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 , 那些种粮食的人 , 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 , 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 , 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 , 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 , 有许多植物动物 , 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 , 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 , 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 , 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 , 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 , 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 , 从发芽到分蘖抽穗 , 到最后长成谷粒 , 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 , 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 , 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 , 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 , 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 , 还有一些 , 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 , 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 , 当它来到餐桌上时 , 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 ? 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 , 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 “ 家 ” 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 , 喂它养它 , 为它搔痒 , 为它梳理毛发 , 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 , 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 , 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 , 就得送往肉食站 , 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 , 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 , 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 , 爷爷奶奶一齐过去 , 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 , 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 : 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 , 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 , 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 , 一路上的坎坷 , 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 , 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 , 起伏大叫得也响 , 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 , 那是春荒时的粮食 , 一家人的命根 , 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 猪娃子耶 , 回来哟 !” 像是招魂 , 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 , 人与食物 , 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 , 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 , 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 , 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 , 被倒挂在流水线上 , 就那么嗞的一下 , 顷刻被一分为二 , 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 , 被切割被包装 , 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 , 只有喧腾与暴力 , 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 , 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 , 成了闲暇 , 成了友谊 , 成了角力场 , 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 , 改写了季节 , 改写了雨水 , 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 , 改写了生命的密码 , 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 , 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 , 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 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 , 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 , 食物因多而贱 , 没有了饥饿 , 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 ? 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 , 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 小的时候 , 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 , 一粒 , 两粒 , 缓缓地咀嚼 , 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 , 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 , 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 , 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 : 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 , 油灯因为它而照耀 , 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 ! 那时候 , 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 ; 那时候 , 我们讨厌红薯 ; 但恰恰是这些红薯 , 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 , 红薯、麦子和稻米 , 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 , 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 从一粒稻米身上 , 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 , 听到雪山在冬眠 , 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 , 听到云在飘 , 风在吹 , 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 , 世间万事 , 人心的重量 , 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 , 粮食不但进入血肉 , 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 选自《散文》 ,2013 年第 10 期。有删节 ) 请概括全文主旨。 (6 分 ) [ 答题示范 ] 第一步 : 概括段意 文章先通过人们见面的问话以及养猪卖猪的细节描写 , 表现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然后写大机器时代 , 人们看到的是食物而不是粮食 , 生命的源头被切断 , 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文章最后三段 , 作者先回忆了祖父对粮食的虔诚之心 , 然后写一家人对粮食的珍惜 , 最后写粮食成了我们的灵魂。 第二步 : 联系段意 , 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 , 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对粮食的歌颂 , 表达了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情感 。 [ 我来答题 ] ① 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 , 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 , 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 , 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② 谈看法略。提示 : 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3 题。 湖畔雨趣 苏连硕 秋已深深 , 我以为不会下雨了。没想到 , 吃了晚饭 , 便隔窗闻到了刷刷的雨声。我惊喜地喊 , 下雨了 , 下雨了。 正密 , 正疾 , 少顷即淋湿了。好 , 好 , 不密 , 不疾 , 还有什么意思呢 ? 没有一丝风 , 这雨落得均匀、平实、温柔。 它下它的 , 我行我的 , 一样的速度 , 一样的步履 , 不受干扰 , 若无其事。正所谓随心所欲 , 我行我素。天籁唰唰 , 我脚步亦唰唰 , 不过雨疾我缓罢了。难得的天人和谐共鸣。水泥路面有些水了 , 管它 , 啪唧啪唧地踩 , 如小孩子般顽皮。说是这样地说 , 顽皮一阵子可以 , 还是下意识地沿没有积水的碎石子路行了。 到得高大的廊亭 , 雨且疏了 , 只有棚顶淌下水的滴答声。摸了摸铁栏 , 不湿 , 遂将腿抬上去。平时我要喊几声的 , 此刻噤了喉咙 , 哑了嗓子。老夫怎忍心 “ 聊发少年狂 ” 打扰这宁静的夜、宁静的雨呢 ? 看不准湖面的雨点落下的波纹 , 只有平静复平静 , 柔和复柔和 , 温馨复温馨。多么绮丽的雨夜呀 ! 蒙蒙的秋雨 , 濡湿了深秋的天空 , 滋润了尚未枯黄的草地与花树 , 清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头脑。 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 , 是喜雨 , 美其 “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对秋雨 , 却总是有所偏见 , 说它的冷落、萧条与肃杀。过于强调 “ 一场秋雨一场凉 ”, 缺少对于它的难得的坚韧、善良品格的讴歌与赞许 , 甚或怀着责难 , 这么凉的天 , 下什么雨呢 ? 真讨嫌 。 殊不知 , 雨既是属于春夏的 , 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秋雨的特点 , 不只在于它的凉 , 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 , 跟 “ 春雨贵如油 ” 一样 , 说 “ 秋雨贵如油 ”,“ 当秋乃发生 ”,“ 润物细无声 ”, 是 “ 喜雨 ”, 也丝毫不过分。至少农民会由衷渴望 , 喜滋滋称快庆幸的。 春雨 , 吝啬得很 , 稀疏极了 , 连个沙尘也压不住。秋雨则不然 , 缱绻连绵 ,“ 随风潜入夜 ”, 从早下到晚 , 淅淅 , 沥沥 , 簌簌 , 沙沙 , 潺潺 , 涓涓 , 丝丝缕缕 , 袅袅婷婷 , 蕴含着坚韧、持久的耐力 ; 多豪爽 , 多气派。 秋雨也不似夏雨的没正邪 —— 有时凶猛暴戾 , 有时干打雷不下雨 , 沥涝、干旱都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毁灭性。秋雨总是那么神清气定 , 从容平静 , 有条不紊 , 不急不躁 , 不张不扬 , 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 应节而降 , 恰到好处 , 仿佛醇醪 , 仿佛甘霖。 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 , 秋雨是它的天使。细腻温情地送走酷烈的夏 , 含情脉脉地迎迓着冷峻的冬。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吗 ? 没有宽阔诚挚的胸怀 , 没有充沛的储备 , 怎么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么匀实 , 这样耐心 , 这样慷慨呢 ? 苍天不老。秋雨 , 是苍天的寄托 , 是苍天的胸臆 , 没有惆怅 , 没有感伤 , 没有飞扬跋扈 , 没有大轰大嗡 , 只有特立独行、真诚坦荡地洒落 , 那么凉 , 那么柔 , 那么韧 , 那么闲适 , 那么沉静 , 那么达观。 秋雨呀 , 浸沐着我的头脑 , 激溅着我的键盘 , 促我敲击着清醒、清新、清亮的文字 。 当你平抚沉静下心来 , 你会真切地感到 , 雨毕竟在轻轻柔柔、袅袅娜娜 , 既很努力很认真又很随意很散漫地落呢。不只是在脸庞、在眉间、在额头 , 而是在心灵深处 , 丝丝清凉 , 缕缕甘美。脱了绿叶外衣的高高低低的树木 , 没有萎靡 , 伸出裸露的手臂在真挚地呼唤、拥抱着蒙蒙的细雨 , 脉脉的温馨。 眼前的这般轻微这般柔细的雨 , 我尤其喜欢。因为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 , 迎迓着姗姗来迟的第一场瑞雪 , 默默地传承着启后的信息。 ( 选自《湖畔散记》 , 有删节 ) 1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文章开头前几段写 “ 我 ” 在雨中漫步的情景 , 抒发了 “ 我 ” 被秋雨陶醉而难以抑制的惊喜、愉悦的心情。 B. 文中写 “ 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 , 是喜雨 ”, 而作者却说秋雨是 “ 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 ”, 说明作者对春雨很反感 , 只喜欢秋雨。 C. 文章写春雨、夏雨 , 运用了对比手法 , 更能衬托出秋雨的特点。 D. 整篇文章语言运用大量的短句 , 拟声词、叠词比比皆是 , 情感婉柔 , 文笔清新 , 对人生的感悟境界豁然 , 是一篇十分隽美的散文佳作。 答案 : B 解析 : “ 对春雨很反感 ” 的说法错误 , 文章写春雨的吝啬、稀疏 , 是为了突出秋雨坚韧、持久、豪爽、气派的特点 , 并不是反感春雨。 2 .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本文主要描写了秋雨的哪些主要特点 ? 请加以概括。 (6 分 ) 参考答案 : ① 秋雨匀实、温柔 , 缱绻缠绵 ; ② 秋雨坚韧、持久、豪爽、气派 ; ③ 秋雨神清气定 , 从容平静 , 有条不紊 , 不急不躁 , 不张不扬。 解析 : 秋雨的特点 , 是在与春雨、夏雨的对比中呈现出来的。写春雨的吝啬、稀疏 , 突显出秋雨坚韧、持久、豪爽、气派的特点 ; 写夏雨的凶猛暴戾、干打雷不下雨 , 甚至造成灾害 , 则表现了秋雨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不张不扬的特点。另外 , 根据文章的最后两段 , 还可以概括出秋雨匀实、温柔、缱绻缠绵的特点。 3 . 【情感主旨概括题】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秋雨的感悟 , 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6 分 ) 参考答案 : ① 作者描绘了秋雨的绵、柔、韧 , 表达了对坚韧、善良品格的讴歌与赞许 ; ② 描写了秋雨的持久、豪爽、气派 , 神清气定、晶莹剔透、清幽隽雅 , 表达对特立独行、真诚坦荡、沉静达观的人生态度的欣赏。 解析 : 解答此题需从两方面入手 : 首先 , 找到文中作者对秋雨的感悟 , 即表现秋雨特点的抒情和评价性的语句 ; 其次 , 要由这些特点延伸到对人生的感悟上。总而言之 , 要立足文本 , 进行挖掘和探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