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作业(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作业(1)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 作业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这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得以留存至今。如刘昚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的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可以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唐三味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提倡“幽情单绪”“孤怀”,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拒检”,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等,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古文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对象。‎ ‎   ‎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较少。2013年出版的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逸、注、评、鉴为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等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学者的挖掘、整理、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B.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的材料更丰富,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C.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D.《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学术和文化两方面阐释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 B.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C.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时,既角度不同又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 D.文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B.唐宋诗文选本序跋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 C.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 D.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更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西方美学强调人性三元论,主要以柏拉图和弗洛伊德最为著名。柏拉图认为“灵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与此相似,弗洛伊德主张将人性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   ‎ 这表面看来属于三元论范畴的人性论,仍然是种二元论。比如柏拉图所谓三元论,当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的时候,灵魂便能主宰自己,秩序井然,个人的灵魂就是正义和健康的;如果理智、激情与欲望不守本分,相互斗争,都想争夺领导地位,就造成了灵魂的不正义。这实际上肯定了作为人性的最终形态仍然是正义与非正义、健康与不健康。弗洛伊德的三元论同样如此。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性处于和谐的状态;当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一关系的时候,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主要有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本我以绝对优势战胜超我乃至外界的时候,自我就可能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性的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显露出恶的特质;但当本我主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和制约时,自我就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种情况下的人性就可能是善的。这样一来,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这实际上同样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西方美学最具影响力的人性论是二元论。‎ ‎   这种三元论的定位使西方美学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任何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永远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和属性的存在,而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 ‎   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智慧美学在人性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以及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只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孟子、荀子虽然对人性的善与恶有不同认识,但有一点相同,这就是都肯定了人性一元论,并不认为人性善恶并举。另如告子所谓“性无善无不善”的性无善恶论,则对人性并不十分在意。在主张“齐物论”的道家美学看来,既然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那意味着他们所主张的人性论可能超越善恶分别而等齐划一、平等不二,这也是一种主张对善恶不加分别的观点,同样具有人性一元论的特点。所以,中国智慧美学虽然对人性有多种阐释,但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甚或二元性,更不强调人性的分裂与冲突,而是在很大程上主张了人性一元论。‎ ‎   综观前人论述,我们发现即使人性有善与不善论,这种差异也只是一种本性差异,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而不是强调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及所导致的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归之于人性一元论范畴。这才是中国智慧美学关于人性乃至人与自我关系的最精确阐述。‎ ‎   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并不是无视人性之善与恶矛盾对立的存在,只是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夸大这种矛盾对立,将矛盾对立作为人性的基本特质,而是主张这种善与恶的分别只是人们后天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人类原始本性的实质。‎ ‎(摘编自郭昭第《中国智慧美学论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分析西方美学人性三元论本质上是种二元论,二元对立。如正义与非正义的对立,健康与不健康的对立,和谐与分裂的对立,自我与本我的对立。‎ B.弗洛伊德认为,在不能处理好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元”关系时,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这时人性就表现出“善”或“恶”这两种极端形态。‎ C.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极大,这两种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都否定了人性会“善恶并举”。‎ D.作者认为,中国智慧美学不像西方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或二元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主张人性一元论,认为人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在与西方美学的比较中阐明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 B.文章通过对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人性论分析,论证了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人性三元论实质是二元论的观点。‎ C.文章以孟子、荀子、告子为例分析论证了中国智慧美学主张人性一元论,人性是没有差别的主张。‎ D.文章在论述中西方美学的人性论时都采用了先提理论,然后分析,得出结论,阐明意义的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美学的人性三元论使他们认识到人性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他们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B.中国智慧美学不强调“善”与“恶”的冲突,认为人性中“善”“恶”的差别只是一种本性差异,这种差异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 C.人们后天形成的关于“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原始本性的实质,因为后天的努力与所处的环境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 D.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就会导致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我们应该追求人性的和谐、正义、健康,重视后天教育,加强修养,完善道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 ‎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数量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非汉字莫属。这不仅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她产生的那一刻起,汉字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几千年来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尽管饱经沧桑,却能同舟共济,共同谱写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 ‎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作为“六艺”之一,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的论断。汉代还将能掌握并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三国时期的《魏石经》,大唐盛世的《开成石经》,都体现了古人对汉字的尊崇。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大凡盛世,无不将文字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即使在民间,也早已形成“敬惜字纸”的习俗。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在先奏西汉时期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的这种特点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虽然汉语词汇后来逐渐走上了复音化道路,但这种字词对应关系仍是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根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早在《论语》中就已出现“雅言”一词,指的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并不具备精确的表音功能,这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文化的统一,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神合意随。特别是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与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长的鼻子和健壮的身躯,惟妙惟肖,充满灵动之美。‎ 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到楷书,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因为拥有与中华文化元素高度切合的特点,汉字才能有机地融入中华文化的系统之中,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依存关系。‎ ‎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汉字的问题,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有数量众多的代表符号,其中,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最具代表性。‎ B.汉字从诞生以来就与中华文化相伴相行,她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同时,本身更是中华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汉字是西周时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是汉代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秦始皇将汉字作为重要国策。‎ D.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汉字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她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论是《魏石经》还是《开成石经》,都体现了古人对汉字的尊祟,促使了汉字成为某些盛世时期的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 B.古代汉语在先秦两汉时期以单音词为主,后来逐渐走上了复音化道路,但字词对应关系仍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根基。‎ C.《论语》中的“雅言”就是当时的“普通话”,用表意的汉字来记录,可以避免不同方言区文字不同导致文化分裂。‎ D.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而未因方言分歧而导致文化分裂的原因在于汉字的字形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了统一的交际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有强大的生命力,她自身能够在历史演变中不断调适和完善,形体上完成了从甲骨文、小篆,再到隶楷的调整。‎ B.汉字不同于其他表音文字,它的写意性形体,历经甲骨文到楷书的不同艺术风格,成为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C.汉字除了与所记录的汉语具有高度适切性外,还与中华文化具有融通性。早期直观形象的汉字,与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D.汉字一直朝着最简化的方向发展,最终被计算机中的音码和形码所代替,并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答案 一答案:1.C; 2.A; 3.D 解析:1.“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理解有误。‎ ‎2.“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分析有误。‎ ‎3.A“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说法有误;B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法有误;C“日益增多和普及”说法有误。‎ 二答案:1.C; 2.C; 3.D 解析:1.A中的“自我与本我的对立”不是二元对立;B应该是“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D告子的主张是对善恶不加分别的。‎ ‎2.不能论证“人性是没有差别的”。‎ ‎3.“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就会导致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与文无据。‎ 三答案:1.C; 2.A; 3.D 解析:1.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秦始皇将汉字作为重要国策”错误,根据原文,秦始皇是将“书同文”作为重要国策,而不是汉字。故选C。‎ ‎2.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都……促使了汉字成为某些盛世时期的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错误,《魏石经》和《开成石经》不能“促使汉字成为某些盛世时期的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故选A。‎ ‎3.‎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最终被计算机中的音码和形码所代替”错误,汉字在电脑中呈现是通过音码和形码等手段,但不意味着汉字“被计算机中的音码和形码所代替”。故选D。‎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