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七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 文(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这一转移的节点为安史之乱。唐代后期,社会经济崩溃,中央政权瓦解;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 以陶瓷为例,北方农民很早就把陶瓷作为副业,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著名的陶业多在北方;至元明则最精美的陶瓷,全转移到江南来。木棉为宋后大利所在,其种植,南盛于北。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 以商业情况而论,也是南方日见繁荣,北方日见萎缩。盐以两淮为主,茶则产于南方,铜铁矿冶南盛于北,渔业尤为南方所独揽。交通方面,南方水利日兴,舟楫之便远超北地。此可证明唐宋时全国经济命脉集中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重心转移至南方。在社会文化上,文化人物南方日渐增多。应举人数,南多于北;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宋中叶以后,南方多于北方,明宰辅数目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强。‎ 从政治区域划分大小繁简来看,唐至宋政治区分,南方愈见繁复精细;北方无分而有并。随之而来的是户口盈缩,唐开元时,南方县数户口占全国四分之一,到宋代远过北方,《文献通考》载,神宗元丰三年,淮以南户口远盛于北方,户数上南多于北,超出一倍。至宋室南迁,南方经济与人口,更超出北方。元、明代户口比数,莫如东南。‎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之因众说纷纭,到底有哪些呢?‎ 首先,是河患。宋元明清时,黄河为中国患,水患的起落,恰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盛衰,互为因果。以关中水利而言,唐已不如汉,而唐后又更不如唐。至明代,为保证运河水量,强抑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以致河患频仍,淮水亦成大害。‎ 其次,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恙。唐中叶后的藩镇割据,五代的兵争,期间的政治黑暗,已达极点。唐后期的中央政府,全倚东南财赋为生命,安史乱后的藩镇,其割据仅在河南、河北各道;江淮以南各道,还受中央控制。‎ 辽宋对峙,边界受蹂躏,不得生聚种养。宋夏对峙,东北与西北,遭到同样命运。关中、河南,在外寇压迫下,元气大损。自安史乱后,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遁之所。因此,北方受祸害常烈于南方。‎ 其三,江浙一带水利发达,推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仁宗时,开始对水利有计划的修筑:神宗时,颇重视苏州的水利。南方水田之利,渐受关注。北宋政府在江南特置提举官董其事;南方有能力者,亦盛事殖产,开置大批水田。‎ 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水利开发;而江南兼并之风,有加无已,形成少数大地主与多数佃户的局面,财赋则占天下十七。明代籍没土豪田租,一依租额起粮;天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苏、松、第、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苏州尤甚。‎ ‎(摘编自邝士元《中国经世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安史之乱是中国经济文化转移的一个重要节点。安史之乱之前,北方囊括了我国的经济文化,此后,我国经济文化渐渐傓倚南方。‎ B.唐代贡瓷、宋代名瓷及元明两代最精美的陶瓷生产,以及宋后的木棉种植都主要在南方,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 C.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北方自身的原因,也有南方独特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黄河的泛滥成灾。‎ D.北宋政府在江南设置提举官来监管水田之事,宋朝南迁后,江南更急激于水利开发,这些对推动南方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提出观点后,分别从陶瓷、木棉种植、商业情况、交通等方面来举例论证这一观点。‎ B.文章引用《文献通考》中的记载,有力证明了南方县数户口到宋代远远超过北方的事实。‎ C.文章都按朝代先后顺序来介绍,显得层次清晰,如介绍陶瓷先说唐,再说宋,然后元明。‎ D.文章论述“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从现象到原因,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战乱,所以北方许多精英都往南方迁徙,这也导致了应举人数及宰相人数到宋中叶后,都南多于北,甚至明代宰辅数南方占三分之二多。‎ B.宋元明清时,黄河水患的有无,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衰落与兴盛,有密切关系;到明代,还强行让黄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导致黄淮水害。‎ C.不管是宋辽对峙,还是宋夏对峙,自安史乱后,我国北方是战事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战事后方的退遁之所,北方所受祸害比南方惨烈。‎ D.宋仁宗、神宗时都重视水利建设,南方水利建设对我国经济文化南移有不同程度影响,在经济文化南移的背景下,明代天下租赋,多在江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长沙晚报6月4日讯)今年,长沙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现全市633个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根据长沙垃圾分类推进时间表,10月底前全市将实现所有社区和单位垃圾分类全面覆盖到位。同时,随着前端分类减量和末端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填埋、焚烧、堆肥等)中的填埋方式将逐年减少,预计2021年长沙将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今年,长沙将推行“干湿分类为主、四分类为辅”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干湿分类主要就是要求将厨余垃圾与其他干垃圾分开投放,这样易于居民理解和接受,未来可以进一步细化分类。”市城管执法局介绍。“四分类法”则是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干垃圾四类进行收集、运输和处置。垃圾分类的短板在前端投放,关键在全民参与。据了解,长沙各社区正开展“敲门行动”,通过党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居民代表等上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分类准确率。‎ ‎(摘录自《今年长沙市社区垃圾分类全覆盖,2021年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材料二:‎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于2019年底联合开展面向市民的问卷调查,下面是其中的两个调查统计图表。‎ 图1 市民扔垃圾时主动遵循垃圾分类的情况 图2: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困难 ‎(摘编自2019年12月3日澎湃新闻)‎ 材料三:‎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也有利于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 垃圾分类不是易事,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这几年,垃圾分类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推进力度持续加强,由点到面,逐步推开,成效初显。从今年开始,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总体上,我国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设施依然存在短板,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思想认识仍有不足。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垃圾分类不是哪一方面的事,需要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需要协力推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摘编自2019年06月04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理解与上述材料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 )‎ A.垃圾分类工作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环境保护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B.垃圾分类工作是系统工程,也是长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抓下去。‎ C.“干湿分类为主、四分类为辅”的垃圾分类模式,易于居民理解和接受。‎ D.垃圾分类工作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城乡环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预计到2021年长沙将实现垃圾“零填埋”的目标。‎ B.上海绝大部分市民认可政府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并在扔垃圾时能体现出较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C.长沙各社区通过开展“敲门行动”,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以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分类准确率。‎ D.上海市民认为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困难是“垃圾分类标准太过复杂”“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完善”和“居民意识薄弱”等方面。‎ ‎6.针对材料二中图2所示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困难,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困难。(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水灾 庐隐 丝丝的细雨,从早飘到夜,从夜飘到明。天空黑黝黝的,如同泼上了一层淡墨。天地间充塞着非常沉重的气流,便连呼吸也像是不容易呢。‎ 雨随着时间不断加增它的积量,愁苦也更深地剥蚀着村民的心。‎ 忠信村的农夫王大闷坐在草棚下,看着被雨打得偃伏在地上的青麦梗和渐渐萎黄的嫩麦穗,内心充满着忧苦。‎ ‎“唉,老天爷!”他讷讷地叫着。‎ 忽然,一张绛红色的小圆脸从草屋的门口现了出来,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不住地看着正在叹气的王大。‎ ‎“爹爹,我要念书,你得给我买一顶好看的帽子,也要做一件长衫。”黑儿笑嘻嘻的扳着王大的颈子道。‎ 这是一种沁心的甜美的声调,王大的心弦不禁颤动了。‎ ‎“只要今年有收成,爹爹全给你买。”他拉过孩子,温和地抚弄他的短发。‎ 但是雨滴又一阵急狂地敲在草棚上,王大长叹:“这雨要是还不止,这地方就不用想再有人活了!”‎ ‎“唉,黑儿的爹,这是天老爷的责罚,还是到村东关帝庙求求关帝爷吧!也许天可怜见,雨不下了呢?“王大的妻在绝望中想出这唯一的办法来。王大觉得妻说得对,于是第二天一早,他洗净了手脸,在关公的法像前跪着,祈祝了许久。‎ 这一天下午,雨像是有住的意思,泼墨似的黑云也渐渐退去,王大虔信关帝爷的灵验,便心里许愿,如能免了这次水灾,他一定买个三牲供祭。同时美丽的幻梦,也在脑子里织起来,他在麦地里绕着圈,虽是有些麦子已经涝了,但若立刻天晴,至少还有六七成的收获,于是一担担的米谷挑到打麦场去,跟着一把把的银圆握在了手里。‎ 半夜里一个霹雷,草房上飞击着急骤的雨点,窗眼里闪着火龙似的电光。王大跳下地来,双手合十念:“救苦救难的关帝爷……”‎ 轰隆,轰隆,一阵巨响。王大借着一道闪电的光亮,看见山那边一团一团的山水向下奔,他失声叫道:“老天,这可罢了,快逃命吧!”‎ 王大帮着妻抓了一堆衣服,背起黑儿,冒着急雨,一脚高一脚低地奔那高坡去。‎ 轰隆,轰隆,又是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他们看见许多的黑影都向高处狂奔着,凄厉地叫着哭着。王大喘着气,拉着妻子来到了高坡上,这时天色渐亮了,村子已成了茫茫的大海,而水势依然狂涨,看看离这高坡只有二三尺了。王大的妻把黑儿紧搂在怀里,喊着关帝救命!但是一切的神明都像聋了耳朵,再也听不进这绝望的呼声。这时候,一个高掀的大浪卷过来,土坡瞬间被淹没,于是这三个人影便不见了,只露出那土面上的一株树梢。‎ 恐怖的三天过去了,水渐渐退去,天色也已开晴。有些怀恋着故土的村人,仍然回来,草草搭个草棚,苦挨着度日。一天早晨,村民阿泉下田时,看见一个老农坐在一个土坡前低头垂泪,他走近细认,原来正是失踪的王大。他站住叫道:“大叔,是你啊!婶子和黑儿兄弟呢?”‎ 王大听到妻子和黑儿,又流下泪来,抖颤着声音道:“完了,什么都完了!”‎ ‎“大叔,你这些日子在什么地方躲着的?”‎ 王大抹了把泪,说起了他被救的经过。大水那夜,当一个浪头盖过来的时候,他攀住一块木板,任着它飘了下去,在呛了不知多少口水后就昏迷了过去,后来被冲到一块沙滩上,一位打鱼的老人把他救了过来。‎ ‎“唉,你看这还像一个村子吗?我今早看到村边有个大冢,听说里边埋着几十个这次死去的人,妻和黑儿也在里边。唉,阿泉,完了!什么都完了!”‎ ‎“大叔,你现在打算怎么过活?”‎ ‎“我要去修河堤。”王大说。‎ ‎“昨天我已经见着县里招募民夫去修河堤的告示了!”阿泉停了停,“村里大半的人都要去,这倒是好事,修好了河堤,以后就不会再遭殃了。”‎ ‎“我也这样想。”王大说,“自己受了苦,不忍心后人再受苦。”‎ ‎“大叔,明天河堤上见吧!”阿泉说完就走了。王大又向着那大冢滴了些泪,便去应募了。‎ 几个月后,河堤完工了,王大在他原先住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屋,寂寞地生活着。第二年夏天,虽仍然接连下雨,但村子里是平安的。‎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为水灾的发生提供了背景,暗示了村民们艰难的处境,也烘托了他们愁苦的心情。‎ B.小说描写黑儿的可爱与期盼,既使沉郁的氛围变得轻快,也与后文写黑儿被洪水淹死的情节形成反差,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性。‎ C.小说结尾写王大“寂寞地生活着”,一方面表现洪水的残酷无情,另一方面表现王大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命运的奋力抗争。‎ D.小说通过写王大从担忧水灾、寄托神灵到修筑河堤、造福后世的变化,表现了村民们思想的转变,为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下文情节发展的作用。(6分)‎ ‎9.小说以“水灾”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已女,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及居江宁,吴、汉接境,战无虚日,亲缉甲士衣鞋佐军。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善之。洪武元年正月,太祖即帝位,册为皇后。‎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帝遂已。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谋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待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妻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戎云南。‎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B.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样/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C.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D.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古人认为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如《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B.洪武,年号名,其含义是“洪大的武功”。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建年号为洪武。‎ C.学士,最早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作为官职,魏晋时掌管典礼、编撰诸事,唐以后成为皇帝的秘书,参与机要,明清时职务职责又有不同。‎ D.崩,也称作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及其亲人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皇后在父亲去世以后,被郭子兴当作女儿收养,后来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被郭子兴猜忌时,一直善待自己的妻子,逐渐化解了猜忌。‎ B.朱元豫攻克太平以后,马皇后组织将士的家人渡江。在战争期间,又亲自准备衣服财物搞劳将士,给予了朱元璋极大的支持。‎ C.马皇后劝谏朱元璋以不杀人为本,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朱元璋性情严厉,称帝后多次要处死大臣,因马皇后劝阻而中止。‎ D.朱元璋在朝堂上议事,有时生气发火,马皇后就等他回到后宫时,根据具体情况委婉地加以劝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5分)‎ ‎(2)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酬郭给事①‎ 王维 洞门高阁霭②余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③。‎ 强欲从君无那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①郭给事:郭承嘏,字复卿。“给事”即“给事中”,官名。给事中,隶属门下省,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②霭:遮蔽。③琐闱:宫门。④无那:无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门户重叠,楼宇高耸,落日余晖,桃李成荫,柳絮轻扬,刻画出郭给事所在门下省壮丽幽雅的暮春晚景。‎ B.宫禁里晚钟敲响,官吏散归,啼鸟时鸣,颔联运用钟声和鸟鸣反衬环境的幽静,刻画出郭给事闲静恬淡的心境。‎ C.颈联一“晨”一“夕”,一“趋”一“拜”,对仗工整,既凸显出郭给事官职的显要,又刻画出其勤勉与恭谨。‎ D.古人酬酌唱和之作,往往都是在向对方表达了仰慕钦羡之后,再含蓄表明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王维此诗亦然。‎ ‎15.《唐诗援》评价此诗“结语多少蕴藉,令人一唱三叹”,请结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意蕴。(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秦蜀之间人迹罕至,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 , 。”‎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 , ”两句意思一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 ,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仅在于官爵高低,更要看臣子的谋议得到采纳和施行。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正视自我,方能成才。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甲)”,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 ,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乙)”;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 ,且自感怀才不遇,“(丙)”。有的甚至意气用事, ,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尽管要看官爵高低,但更关键的是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B.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是看官爵高低,而是看臣子的谋议得到采纳和施行的要多。‎ C.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D.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韬光养晦 多愁善感 一筹莫展 自暴自弃 B.深藏不露 多愁善感 穷途末路 妄自菲薄 C.韬光养晦 柔情似水 穷途末路 自暴自弃 D.含而不露 柔情似水 妄自菲薄 一筹莫展 ‎19.依次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三处的语句,句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20.国庆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老家邻居送来的土特产,他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我很高兴地收到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有空我一定莅临寒舍当面感谢。您想让我为家父联系医院治病一事,我一定会鼎力相助,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些烟酒,请笑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照要求作答。(6分)‎ ‎(1)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一副有关元宵节的对联。‎ 玉宇无尘 银花有焰 万家春 千顷碧 元宵节: ‎ ‎(2)请把下面两副有关节日的对联补充完整。注意:内容与节日相关。‎ 端午节: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 ‎ 植树节: ‎ 栽花种草,点缀锦绣江山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在遭遇艺术困境时,塞尚说:“如果我确知我的画将被破坏,我将不再画画。”而勃拉克却说:“如果我确知我的画将被烧掉,我将拼命地画。”其实何止艺术,万事皆然。‎ 答案与解析 ‎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囊括”词义过重,范围扩大,原文为“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B项,唐代贡瓷、宋代名瓷多在北方,原文“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著名的陶业多在北方”可知,另外,“这”原文不代唐代贡瓷、宋代名瓷;C项,“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黄河的泛滥成灾”错误。“河患”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从原文“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患”可知。故选D。‎ ‎2.‎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都按朝代先后顺序”以偏概全,如讲“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从唐中叶到五代,接着到唐后期、安史乱后,最后讲到宋辽、宋夏对峙到安史乱后,这些不是全按时代先后顺序。故选C。‎ ‎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A项,“‎ 因为战乱,所以北方许多精英都往南方迁徙,这也导致了应举人数及宰相人数到宋中叶后,都南多于北”无中生有,其原因不一定是战乱;另外,导致应举与宰相的人数南多于北的原因有很多,不全在战乱。故选A。‎ ‎4.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理解与上述材料不符合的一项是”,C项,“‘干湿分类为主、四分类为辅’的垃圾分类模式,易于居民理解和接受”错误。结合“干湿分类主要就是要求将厨余垃圾与其他干垃圾分开投放,这样易于居民理解和接受”分析,易于居民理解的是“干湿分类法”。故选C。‎ ‎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实现垃圾‘零填埋’的目标”错误。结合“随着前端分类减量和末端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填埋、焚烧、堆肥等)中的填埋方式将逐年减少,预计2021年长沙将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分析,实现“零填埋”的是生活垃圾。故选A。‎ ‎6.‎ ‎【参考答案】①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思想认识;②做好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的后续工作及相关设施建设;③科学管理,因地制宜,持续推进,形成长效机制;④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推动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题干问的是“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困难”,结合文本内容找到困难所在,然后给出克服的措施方法。结合“‎ 我国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设施依然存在短板,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思想认识仍有不足。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垃圾分类不是易事,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等分析概括。‎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C项,小说结尾写王大“寂寞地生活着”,“寂寞”与“奋力抗争”反应的生活态度截然相反,所以“对命运的奋力抗争”说法错误。故选C。‎ ‎8.‎ ‎【参考答案】①引出下文王大许愿和幻梦的内容;②为下文霹雷时王大的祈佑埋下伏笔;③为下文洪水时王大妻的求救作铺垫;④为后文写王大思想转变、参与修堤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作答句子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分析文章结构,考虑句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作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①引出下文王大在关公的法像前祈祝的内容,王大许愿“如能免了这次水灾,他一定买个三牲供祭”,并且王大算计着若立刻天晴,至少还有六七成的收获,于是他梦幻着一担担的米谷挑到打麦场去,跟着一把把的银圆握在了手里;②但是王大的祈祷并没有如愿以偿,半夜里一个霹雷,又下起了大雨,王大跳下地来又双手合十祈佑,所以,前面的“在关公的法像前跪着,祈祝了许久”为下文霹雷时王大的祈佑埋下伏笔;③王大妻子对王大说到村东关帝庙求求关帝爷,王大觉得妻子说的对,为下文洪水时“王大的妻把黑儿紧搂在怀里,喊着关帝救命”作铺垫;④王大“洗净了手脸,在关公的法像前跪着,祈祝了许久”与经过洪灾妻离子散后,他说“我要去修河堤”形成对比,为后文写王大思想转变、参与修堤作铺垫。‎ ‎9.‎ ‎【参考答案】①对受灾百姓的同情;②对积极修堤、保护家园行为的肯定;③对信奉神明的否定;④对至深亲情的赞许;⑤对村民热爱、依恋故土之情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以及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回答围绕标题“水灾”‎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考生可以从人物的命运分析,可以从一些作者议论、抒情的句子分析,还可以通过小说情节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①小说以“水灾”为题,描写了忠信村的农夫王大在水灾中房倒屋塌、妻离子散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受灾百姓的同情;②王大在水灾中死里逃生,当村民阿泉询问他怎样生活时,王大说的“我要去修河堤”,并通过第二年夏天虽仍然接连下雨,但村子里是平安的事实,表明作者对积极修堤、保护家园行为的肯定;③小说以“水灾”展开故事情节,水灾前王大一家信奉关帝庙的关帝爷,但是无论王大一家如何虔诚,也没有免掉遭受水灾的厄运,通过这表明作者对信奉神明的否定;④文章通过水灾中“王大喘着气,拉着妻子来到了高坡上”“王大的妻把黑儿紧搂在怀里,喊着关帝救命”等情节的描写,表达了对至深亲情的赞许;⑤通过水灾后,村里大半的人都踊跃去修河堤,表达了对村民热爱、依恋故土之情的赞美。‎ ‎1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本句中虚词较多,可先从虚词的角度来判断,如“者、也、以、之、焉”,根据“者……也”的判断句式来判断,排除AB。再比较CD两项,根据句式相同来判断,“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两个句式应该一样,故选C。‎ ‎11. ‎ ‎【答案】D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项,只有帝王、太后和皇后死称为“驾崩”。‎ ‎1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一直善待自己的妻子”错,原文是“子兴尝信谗,疑太祖。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释”。‎ ‎13. ‎ ‎【参考答案】(1)平民百姓家给子弟请老师,都能够以礼对待从始至终,更何况是天子您呢?况且宋濂居住在家,一定不知道实情啊。‎ ‎(2)生死由命,祷告祭祀有什么用!况且医生怎么能让人活下来!假使吃药不见效,恐怕又要因为我的缘故怪罪医生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延师,聘请老师;以,介词,用;家居,古今异义词,住在家中。第二句得分点:死生,命也,判断句;且,况且;使,假使;以,因为。‎ ‎【参考译文】‎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是宿州人。父亲马公,母亲郑媪,早年就已去世。马公一向与郭子兴交好,于是把马皇后托付给郭子兴。马公去世后,郭子兴抚养她如同自己的女儿。郭子兴看重太祖,把马皇后嫁给了他。‎ 太祖已经攻克太平,马皇后率领将士们的妻妾渡过长江。直到占据江宁,与吴、汉边境相接,前线每天都在打仗,马皇后亲自为前线的将士们缝衣制鞋以辅助军用。陈友谅侵犯龙湾时,太祖率军抵挡,马皇后将宫中金银布帛全部拿出来犒劳将士。她曾对太祖说,平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认为她说得很对。洪武元年正月,太祖登上帝位,马皇后被册封为皇后。‎ 太祖在前殿决断政事,有时大发雷霆,马皇后等到太祖回到宫中,总是依据事理委婉地劝谏。参军郭景祥驻守和州,有人说他想杀了父亲,皇帝想杀了他。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别人说的恐怕不真实,杀了他会绝后的。”皇帝派人查证,果真是被冤枉的。李文忠驻守严州,杨宪诬陷他说不遵守法制,皇帝想把他召回宫。皇后说:“严州,是敌人经常侵犯的地方,不适合轻易地更换大将.况且李文忠平常很贤明,杨宪的话不可以相信。”皇上于是停止了这种想法。学士宋濂因为受孙慎的牵连,被逮捕,判死刑。皇后劝谏说:“平民百姓家给子弟请老师,都能够以礼对待从始至终,更何况是天子您呢?况且宋濂居住在家,一定不知道实情啊。”皇帝不听.碰上皇后侍奉皇帝吃饭,不准备酒和肉。皇上问原因,皇后说:“我在为宋先生做福事。”皇帝内心有所触动,放下筷子就离开了。第二天就赦免了宋濂,安置在茂州。吴兴有一富人名叫沈秀,帮助修筑了都城的三分之一,又请求犒劳军队。太祖大怒说:“一介平民竟要犒劳天子的军队,是一个犯上作乱之人,应当诛杀。”马皇后劝谏说:“我听说所谓法律,是用来惩罚不法之徒的,而不是用来惩罚不祥之人的。平民百姓富裕到可以与国家相匹敌,是他自取不祥。不祥之人,上天将会降灾于他,陛下为什么要去诛杀他呢。”于是太祖下令释放了沈秀,将他发配到云南。‎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卧病。群臣请求祭祀祈祷,寻求良医。皇后对太祖说:“生死由命,祷告祭祀有什么用!况且医生怎么能让人活下来!假使吃药不见效,恐怕又要因为我的缘故怪罪医生吧?”这一月丙戌日,(马皇后)去世,终年五十一岁。太祖悲伤痛哭,于是不再立皇后。‎ ‎1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王维此诗亦然”,诗的末两句“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王维此诗一反陈套,没有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故选D。‎ ‎15.‎ ‎【参考答案】诗歌尾联意为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己年老体衰,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一则表达了诗人对郭给事的仰慕,二则表达了诗人意欲辞官归隐之意,一反酬酌诗之窠臼,含蓄蕴藉,别开生面。‎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理解情感要抓住诗歌中所写的意象、景物,因为诗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服务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另外还要抓住能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唱和诗,首联写郭给事的显达,颔联写郭给事奉职贤劳,居官清廉闲静,所以吏人稀少,讼事无多,时世清平,颈联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盛装朝拜、傍晚捧诏下达,不辞辛劳,尾联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诗歌没有在陈述仰慕之情后直接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一反陈套,富含意蕴,使人感到别开生面。在作答题目时,一定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达的含义进行分析。‎ ‎16.‎ ‎【答案】(1)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 ‎(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 ‎(3)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当”“眉/巅”“舳/舻”“旌”“陟/臧”“宜”。‎ ‎17.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A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官爵高低”和“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两者语义相反,不存在递进关系,所以使用“尽管……但更……”不当。排除A。B项,成分赘余,或者两面对一面,“是否”与“要多”不对应,删去“的要多”。排除B。C项,两面对一面,“是否自用其才”是两面,与“官爵”一面不对应。排除C。故选D。‎ ‎18.‎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个空,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深藏不露:比喻人有知识才能但性格内敛,不爱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含而不露:原指包含在里面,不外露,现比喻人有知识才能但性格内敛,不爱在别人面前卖弄。结合“才有余而识不足”分析,侧重提升内在的修养,应选用“韬光养晦”。第二个空,多愁善感: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柔情似水:比喻情意温柔缠绵(一般指男女之间)。文本中“他们”指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又结合“情绪多变”,侧重经常发愁,应选用“多愁善感”。第三个空,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穷途末路: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结合“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分析,侧重个人行为,而不是外在的无路可走的情况,而若用“妄自菲薄”与“且自感怀才不遇”相并列程度过重,应选用“一筹莫展”。第四个空,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结合“意气用事”,其指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可见后面的空应侧重已经行动,完全放任,应选用“自暴自弃”。故选A。‎ ‎19.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合适的衔接句。本题要先理解选项语句意思。句①指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句②指过去许多有德才的贤人,凭借着为事业献身的勇气而努力奋斗,他们所忧虑的是国家兴亡,而不是个人的安危利害。句③意为人间的道理如同青天一样显而易见,可我却怎么也找不到登上他的道路。 形容自己迷茫在追寻真理的路上。甲处,根据“要学会正视自我”“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可知写出诗人的伟大志向,应选②。乙处,根据“激情满怀,意气风发”,可知要表现心中畅快之意,应选①。丙处,根据“且自感怀才不遇”,可知表达迷茫之意,应选③。故选C。‎ ‎20.‎ ‎【参考答案】①“莅临”改为“到”;②“寒舍”改为“府上”;③“家父”改为“令尊”;④“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⑤“惠赠”改为“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这里主要考查的是谦敬辞的运用,用于自己的要用谦辞,用于别人的要用敬辞,不可混淆。“莅临”是书面语、敬语,多用于指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寒舍”是谦辞,谦称自己的家。“家父”是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应用敬辞“令尊”。“鼎力相助”是敬辞,表示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惠赠”是敬辞,表示别人的赠予,改为“送”。‎ ‎21.‎ ‎【参考答案】(1)玉宇无尘千顷碧 银花有焰万家春 ‎(2)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植树造林,绿化神州大地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的能力,属于语言表达中的仿写句式。仿写时,一定要注意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即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题中所给的是上联,要写对句,即下联。做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审准是写好答案前提标准。本题可用排除法,要根据意境和对联的相关知识来作答比如:(1)本题,题干要求“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一副有关元宵节的对联”。对联首先要求对仗工整,上下联字数相等。“玉宇无尘”“银花有焰”当分属两联,“万家春”“千顷碧”当分属两联。在内容上,“玉宇无尘”“千顷碧”当在一联之中,另两组当在另一联中。再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而且一般先说“千”,再说“万”,由此推断,玉宇无尘千顷碧应为上联。由此,可得出答案。‎ ‎(2)本题,题干要求“把下面两副有关节日的对联补充完整”‎ ‎。其实需要我们根据上句或者下句仿写。第一副对联,注意分析上联的结构。“赛龙舟”为动宾结构,“不忘楚风余韵”为动宾结构,“楚风余韵”为偏正结构。所对下联,应与上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内容相关,注意题干要求的“与节日有关”,即可作答。第二副对联,给出下联,让对上联。先分析下联结构。“栽花种草”为并列结构,“点缀锦绣江山”为动宾结构。“锦绣江山”为偏正结构。所对上联,应与上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内容相关,注意题干要求的“与节日有关”,即可作答。‎ ‎22. 参见2019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