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百强校】浙江省诸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卷)
绝密★启用前 【全国百强校】浙江省诸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嗥叫(háo) 寂寥(liáo) 濒临(bīng) 锲而不舍(qiè) B. 奇诡(guǐ) 蜉蝣(yóu) 间或(jiān) 毛骨悚然(sǒng) C. 曝背(pù) 胡诌(zhōu) 戕害(qiāng) 汗流浃背(jiá) D. 缱绻(qiǎn) 潜蛟(qián) 慰藉(jiè) 不屈不挠(náo)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当前,文艺创作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B. 该公司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依靠独树一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奇不意的营销策略赢得了商机,获得了发展。 C. 《极限挑战》中,男人帮为获得投资人亲睐,在奇葩产品推荐会中使出了十八般武艺,黄渤脚套“走路洗衣机”一登场,就成功吸引视线,天然环保令人拍案叫绝。 D. “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和优质人力资源的第一提供者,责无旁代地要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造就一大批投身国家经济建设栋梁之材的榜样。 3.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 。 ②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 的机会自然也多。 ③ 一曲动听的歌谣,一句熟悉的方言,一道可口的菜肴,仿佛有一股神奇的魔力,总能将 他乡游子的神思带到千里之外的故乡。 A. 功夫 逍遥 作客 B. 工夫 逍遥 做客 C. 功夫 潇洒 做客 D. 工夫 潇洒 作客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B. 在媒体的长枪短炮前,明星们也许悟出了言多必失的道理,鲜有人会在聚光灯前竹筒倒豆子,少说、不说成了他们自我保护的明智选择。 C. 舆论认为,国防部长因论文抄袭丑闻而被迫辞职,其实并不可悲,这反而给严谨的德国以警示:让造假者声名狼藉。 D. 最近我们再次来到圆明园,顺便去流散文物展看那对威武的石狮子,发现其中一只狮子口中的石球竟然不胫而走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B. 今年的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联赛对女子甲B组进行了赛制优化,淘汰赛采用交叉淘汰的赛制,增多比赛的客观性和欣赏性。 C. 外资的引入促进了国内保险市场的繁荣,完善了市场主体结构,提升了行业竞争力,形成了中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和谐发展的局面。 D. 干部下乡,就是要能“沉得下去”,应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原则,化解各种矛盾,切实为基层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听到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在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时,结结巴巴地使劲连声叫“美!美!美……”我不禁联想起“美的定义”。 , , , 。一听到就使我受到极大的震动,悲喜交集,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 ①他的一生事迹 ②他连声叫出的“美”确实是出自肺腑的 ③使我深信他是个真正懂得什么是美的人 ④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美的定义” A. ②①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①③ D. ②④①③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远走他乡、辗转天涯时,他才明白为什么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会那么怀念故乡。 B. 不管到达临界值,超过人类智能总和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 C.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生哲学,儒家坚持以修身为本,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D. “怎么啦,你?”他问道,“你到底买,还是不买呢?你说呀!” 8.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B.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 C.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柳宗元) D.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9.根据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对主要观点的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2017年12月16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郊区,人们载歌载舞庆祝内罗毕集装箱内陆港正式移交并启动运营。这个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承建的内陆港是蒙内铁路(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和东非铁路网的配套工程,将有助于提升蒙内铁路和蒙巴萨港的市场竞争力,巩固肯尼亚作为东非物流枢纽的地位,推动“一带一路”合作进一步走入非洲腹地。“这一超现代的集装箱内陆港将让肯尼亚乃至整个东非的货物运输和管理达到一个新高度。”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对中国的坚定支持表示感谢。事实上,蒙内铁路运营半年以来已经运送旅客超过63万人次,肯尼亚民众繁荣发展之路从梦想变为现实。 A. 内罗毕集装箱内陆港启动运营 B. 中国推动“一带一路”进入非洲 C. 肯尼亚繁荣发展正在变为现实 D. 中国坚定支持肯尼亚内陆港建设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之 C. 或师焉,或不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1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常用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白露横江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攀援而登 C. 吾从而师之 凌万顷之茫然 D. 古之圣人 杯盘狼籍 12.下列各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吾从而师之 渺渺兮予怀 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客有吹洞箫者 D. 而今安在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 舞幽壑之潜蛟 侣鱼虾而友麋鹿 C. 穷山之高而止 而耻学于师 D.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非能水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金就砺则利 B. 郁乎苍苍 生乎吾前 C.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D. 不知东方之既白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已在括号内作了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见的地方很远) ②托遗响于悲风(秋风)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学习)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籍(蔬菜和果品)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水汽) ⑥斫榛莽,焚茅茷(茂盛的茅草) ⑦击空明兮溯流光(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大的方面遗忘) A. ②③④⑤⑦ B. ②③⑤⑥⑦ C. ①③⑤⑦⑧ D. ③④⑥⑦⑧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句子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处。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7.请简要概括这两幅江南冬景图及其特点。 18.文中画线句子“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9.这两段写江南的雨雪,并没有作过多的实景描绘,说说作者写法上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有删减) 20.第一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21.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深沉情感?请结合全文分析。 2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是因蓝白色为冷色,与作者闲适而稍显悲凉的心态最相吻合,也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特点。 B. 这篇作品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但整散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既清新典雅、又洒脱酣畅的风格。 C. 本文在表达方面,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同时又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D. 这篇散文带有作者鲜明的自叙性质,读者能看到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以及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评卷人 得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乙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 ,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唐 柳宗元《愚溪诗序》) (注释)①龂龂(yín 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B. 知不可乎骤得 骤:骤然 C. 得其尤绝者家焉 家:安家 D. 无以利世 利:利益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土之居者 B. 顺流而东也 合流屈曲而南 C. 托遗响于悲风 而适类于余 D. 何为其然也 盖上出也 2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是赋文,沿用赋文主客问答的传统手法来抒写作者的人生哲学;乙文为诗序,采用一般性的描写和议论,语言上重复使用一个“愚”字,充分表达作者的失意愤激之情。 B.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典故。甲文借古抒怀,追念曹操“一世之雄,而今安在”表现客消极的人生观与虚无主义思想;乙文属借古讽今,借宁武子和颜渊的“智而愚”“睿而愚”来说明自己是“真愚”。 C. 甲文作者借主客问答表达超越得失荣辱之境,展示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乙文作者借愚溪山水美丽却不为人知寄托自己遭受贬谪的不得志。 D. 两篇文章都不是对山水作纯客观的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甲文显得豁达,乙文显得愤激。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2)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评卷人 得分 五、命题作文 27.根据下面的题目和要求,完成作文。 题目:寻常就是美好 要求:(1)把握题旨,明确立意,选好角度。(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语言通顺。(3)内容充实具体,感情自然真挚,观点显示个性,想象合理新颖。(4)根据文体特点和主题需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5)标点规范,书写端正,卷面整洁,8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形近字和异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记忆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语意或词性。A项“濒临”的“濒”是前鼻音,念“bīn”。B项“间或”的“间”是第四声,念“jiàn”。C项“汗流浃背”的“浃”是第一声,念“jiā”。故选D。 2.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常见常用字字形的把握能力。考查内容以考查别字为主,考查对象主要是“三常字”(常见字、常用字、常混字),考查字形主要出自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解答此题,主要要根据字音、字形、字义去辨析该词是否是错别字。B项“出其不意”的“其”与“奇”虽为同声字,但考生若平时注意识记了该成语的意义,就知道“其”是代词,代对方,而不是奇特的意思;C项的“青睐”的“青”是指黑眼睛,因此不能写成“亲”;D项的“责无旁贷”的“贷”指的是推卸的意思,而“代”不存在这个义项,因此,不能写作“代”。故选A。 【点睛】 错别字的类型,具体有下面几种情况,①因字形相似而误,如“铤而走险”容易误写成“挺而走险”;②因字音相同、相近而误,如“尾大不掉”很容易误写成“尾大不调”;③因字音相同,字形相近而误,如“食不果腹”容易误写成“食不裹腹”;④因字音相同、字义相近而误,如“水泄不通”容易误写成“水泻不通”。辨析字形的规律和方法有以下几点,一因义辨形法,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在一定的语境或词语中往往形成特定的语境氛围,需要相应意义的字“对号入座”。如“寥若晨星”,“寥”是稀少的意思,只有早晨的星星才少,这样“寥”和“晨”就不会写错了。二是以音辨形法,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把字写成了别字,如“同仇敌忾”,“忾”不念“气”,一般就不会写错。还有诸如以形辨形法、结构辨析法、追踪溯源法、语境辨析法等。平时就写字要注意要工整规范;善于做笔记,联想、对比、归纳记忆。 3.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从词义(词义范围大小、词义侧重点、词义的轻重等),词语的用法(词语的搭配习惯、语法功能、适用对象等),词语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几个方面考虑。“工夫”指占用的空闲或时间,多指时间。“功夫”指耗费的时间或精力,也指本领和武术。根据句子语境,可知,对象为“杰作”,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所以选“功夫”。“逍遥”,徜徉,缓步行走貌;优游自得,优哉游哉。“潇洒”,形容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不拘谨的或无拘束的。根据句子语境,可知,句中强调的是优哉游哉的生活,所以选“逍遥”。“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句中指的是游子寄居他乡,所以选“作客”。故选A。 4.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要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再结合句子的特定的语境来辨析成语,主要从词义轻重、表达侧重点、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语法功能等方面加以辨析,看它是否符合语境,是否犯有重复赘余、望文生义、用错对象等错误。D项不合语境,“不胫而走”指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播迅速,改为“不翼而飞”。A项的“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B项的“竹筒倒豆子”比喻把事实全部说出来,没有隐瞒。C项的“声名狼藉”形容人的名声极坏。故选D。 【点睛】 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不合语意,褒贬失当、用错对象和重复赘余等,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5.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知病句类型,如搭配不当、主客颠倒、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等。再用最基本的语法分析法辨析病句,先划分主干,再理枝叶,看附加成分的搭配、语序有无问题。若从语法上若无毛病,不妨从整体上,即逻辑意义上分析,从概念、判断、推理的角度进行检查,看语句表达是否得当,句意关系是否合适等。最直接的判断方法就是借助标志。A项语序不当,改成“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B项搭配不当,应为“增强比赛的客观性和欣赏性”;D项句式杂糅,“本着……为原则”错。故选C。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恰当的一项”。依据上文中“我不禁联想起‘“美的定义’”,可以推测,第一句应该是④;依据下文“一听到”应该是听到“连声叫出的‘美’”,所以最后一句是②,依据①③句子内容,确定正确答案为④①③②。 7.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晓常见标点符号在句中的语法意义,再结合句子辨析标点符号的用法。AD两项都是考核考生对问号的正确使用。使用问号时要特别注意句中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哪里等),但疑问词并不是疑问点,整个句子也不是疑问语气,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看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成分,句末不能使用问号。如本题的A项。同时,当遇到选择问句时,第一个问句后用逗号,第二个问句后用问号,如本题的D项的“你到底买,还是不买呢?”;当遇到倒装句时,问号放在句子的最后,如D项的“怎么啦,你?”。如本题的BC两项考核考生对顿号的把握,大多的情况下,并列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用逗号;并列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多数情况用顿号。但从语法角度上看,如果并列的内容合并充当句内某个成分,就应该用顿号;如果独立成句,就应该用逗号。B项“不管达到临界值”后的逗号改成顿号,因为“达到临界值”和“超过人类智能总和”是修饰“奇点时刻”的并列成分。C项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是”字的并列宾语,使用正确。故选B。 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别把握常用修辞手法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能根据修辞手法的特征辨析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干要求选出“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项,为反问修辞手法。B项,为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为比喻修辞手法。D项,为比喻修辞手法。故选A。 9.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文段的结构和思路,概括出各层次的大意,概括时要学会找关键句或把关键词连缀成句。这段文字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内罗毕集装箱内陆港启动运营”,“中国推动‘一带一路’进入非洲”,“中国坚定支持肯尼亚内陆港建设”,“肯尼亚繁荣发展正在变为现实”。概括之后,考生要仔细分析这几层意思之间的关系,第一层“内罗毕集装箱内陆港启动运营”是这段文字的背景;第二层“中国推动‘一带一路’进入非洲”是这段文字最主要的内容;第三层第四层是对“一带一路”重要意义的补充说明。故选B。 10.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此题重点考查实词中的通假字。解答此类题目,一要看考生是否在平时作了相应的积累,二要看考生是否会用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果可以从此法,该字就应该是通假字。该题中的通假字,都来高中课本,考生通过调动积累的知识,即可解决问题。A项第一个句中的“知”通“智”,译为“智慧”。B项第一句中的“缪”通“缭”,译为“缭绕”。C项第一句中的“不”通“否”,译为“不这样”;第二句中的“冯”通“凭”,译为“凭借”。D项第一句的“趣”通“驱”,译为“境地(趋向,引申为境地)”。故选C。 11.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把握能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即古今异义词。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它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一是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课本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还要在做题过程中结合语境具体分析。A项“寄托”在句中指容身,今义指托付或把希望、情感、理想寄托在某人或某件事物上;“白露”在句中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指二十四节气之一。B项的“学者”在句中指读书人,今义为有学问的人。C项的“从而”在句中意为“跟从并且”,今是表因果或顺承的连词;“茫然”在句中意为白茫茫的样子,今义是困惑,不知所措。D项的“圣人”古今同义,指品格高尚、智慧高超的人;“狼藉”古今同义,指杂乱不堪。故选D。 12.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文言句式的把握,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其中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其次要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特点,最后再通过翻译确定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让句子的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A项分别是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翻译为“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和“不知道句读”“不解决疑惑”。B项分别是省略句和主谓倒装句,翻译为“我跟从(他)并把他当做老师”“我的情怀渺远”。C项都为定语后置句,翻译为“有奇异姿态的山水”“有吹洞箫的客人”。D项分别是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翻译为“在哪里”“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故选C。 13.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把握文言文中实词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懂得实词的本义,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实词的活用情况。判断一个词语活用成了另一类词,除了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连,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A项的“上”名词做状语,翻译为“向上”;“东”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向东流”。B项的“舞”是动词的使动,翻译为“使……跳舞”;“侣”是名词的意动,翻译为“把……当做伴侣”。C项的“穷”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登上山顶”;“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翻译为“把……当做耻辱”。D 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打渔砍柴”和“游泳”。故选D。 14.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的虚词都是高中课本中的词语,解题难度不大。A项的第一个“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第二个“则”是表顺承的连词。B项的第一个“乎”是形容词词尾,翻译为“……的样子”;第二个“乎”为介词,翻译为“在”。C项第一个“焉”是兼词,翻译为“在这里”;第二个“焉”为句末语气词,无实义。D项的连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选D。 15.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题目中的诗词都是高中课本中的所学内容,考生可依靠自己的积累来加以辨析,也可以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加以推断。承接第一句前面半句“手臂并没有更加长”的意思,“见者远”翻译为“看见的地方很远”,前后语义逻辑不合,它应该翻译为“在远处的人能看见”。第四句“肴核”的“肴”,指的是“菜肴”,而不是“蔬菜”。第八句中“大遗”的“遗”意思是“丢失”,而不是“遗忘”。故选B。 【点睛】 点睛: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之中。所以考生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以形释义法,如“振长策而于宇内”中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马鞭;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本义分析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温故知新法(迁移法),可以联系课文有关词语或成语的含义,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其中“善” 字在《鸿门宴》中出现过,根据“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可知文中“善”为“与……交好”之意。常见的方法还有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随文断义法等。 1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识记名言名句的能力。跟情境式默写的题不同,这种填空式默写题,难度较小。但同样要求考生熟练识记古诗文,并在默写时做到只字不错。建议考生在背诵的同时也回想字的写法,想不起来的时候马上翻书对照该字多写几遍,加深记忆。该题中的易错字,考生要多加注意,如“参省”“知明”“跬”“壑”“蛟”“嫠妇”等。 17. 寒村东霖图:悠闲迷人;诗中雪景图:温暖美丽。 18. 承上启下(过渡),承上段写雨而来,启下段雪的内容。 19. 这两段写江南冬天的雨雪是通过想象描画、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方法来表现,巧借想象和诗句的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意象丰富,带有很强的作者个体性情的印记。(意对即可) 【解析】 17.此题考核考生对散文景物描写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先通读文章,将每段中描写的景物(意象)找出来,同时标记好修饰景物(意象)的形容词,用来概括景物的特点。最后将重点描绘的景物和表特点的修饰成分放入概括的图景中,模式一般为“什么样(特点,双音节形容词)……的画面”。文本第一段写了“微雨”““村子”“长桥”“树林”“白雨”“乌篷船”“茅屋”“灯光”等意象,主要写的就是“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图画概括为“寒村冬霖图”,段中用了“悠闲”“迷人”的字眼,那么它的特点就是“悠闲迷人”。第二段开头一句提示考生,该段的主要对象是“雪”,且引用了很多描写雪的诗句,描绘江南日暮的雪景,因此可将该段的景概括为“诗中雪景图”,诗中写三五好友在日暮雪中相聚饮酒、深夜寂静雪景、天亮下雪时的喜悦热闹。总的来说,场景温暖祥和,美丽动人,那么它的特点就可概括为“温暖美丽”。 18. 此题考核考生对文中某一段落或句子作用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句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两个方面来分析。此题题干要求更加明确,要求考生从结构上来分析该句的作用。“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这句话在第二段的开头,位于文中,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9.此题考核考生对写景散文的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要要明手法,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手法,最后表明使用这种手法的作用。题干提示说该文“并没有作过多的实景描绘”,考生据此可联想到本文是否用了虚写的手法,一般而言,想象、回忆、虚构之事为虚。第一段说“你试想想”,而后描绘了想象的画面,第二段引用古人的诗句,展现了江南的雪景,这亦不是作者亲见的景物,因此作者就是通过想象描画、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方法来表现江南雨雪的。最后考生要分析虚写的作用,虚写一般能引人联想,拓宽意境。本文作者巧借想象和诗句的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意象丰富,带有很强的作者个体性情的印记。(意对即可) 【点睛】 小题3:虚写是一种表现手法,是与与正面实写相对的一种写作手法。也叫虚笔,是一种以虚写实的叙述和描写的技巧。类似音乐中的歇拍、绘画中的空白、电影中的空镜头、戏剧中的静场,等等。虚写是一种表现手法,多用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尤其在散文、诗词、古典文学、绘画等等方面尤为突出。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等。给人一种浮想联翩的意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段虚写便能引起读者产生必然的联想,主动自觉地去捕捉那些难以形容的情趣和韵味,从而体会到拓展出来的“虚”的境界。 20. 三个“来得” 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结构相同,形式整齐,加强语气,有一种音韵之美,强调突出了北国的秋的特点。 21. 秋院、秋槐(花)、秋蝉(虫)、秋雨、秋果。(1)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2)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3)作者流露的深沉的忧思和落寞之情。 22. C 【解析】 20. 此题考核考生对散文中某一句段作用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句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结构上来看,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看他是否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总括括文、照应某处等作用。从内容上看,分析句段对人物情感的表达、性格特点的凸显、主旨的揭示等是否起到作用。此题画线的句子“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该文的手段,结构上起到了总括全文的作用。内容上,三个“来得”强调突出了北国的秋的特点,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 21.此题考核考生对散文意象和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通读全文,到文中把重点描写的意象找出来。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象征义。最后结合作者作文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来分析人物感情。文章具体描绘了五幅图画,重点描写了清、静、悲凉的秋院,静、悲凉的秋槐(花),凄楚、悲凉的秋蝉(虫),冷清的秋雨,秋果等。表达了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同时结合作者的所处的黑暗的时代,可知作者包含其中的还有深沉的忧思和落寞之情。 22.此题考核考生对散文的结构、手法、内容、叙述角度等方面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精读全文。读的过程中要抓住散文的形和神,明确文本的类型,理清层次;关注描写,认识人物;分析环境,了解作用;多元观照,分析主题。再对选项加以分析,与原文内容进行精细对比,选出误项。A项属于“秋晨图”,分析了牵牛花这一意象的特点和渗透的作者的感情。B项是对散文语言的分析。C项是对散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文章并没有夸张手法的使用。D项是对作者情感的分析。故选C。 【点睛】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一切材料,引用插叙、景物描写等都应更好地为主题服务。阅读散文,首先要留意散文文体类型,不同的文体类型表现出的手法不同、表现的情感趣味不同。再抓标题,标题有的提供了文章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写作内容主旨等多种信息,如《故都的秋》,不仅点明了写作对象为“秋”,“故”字也表明了北京历史悠久,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秋天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然后再找文章的线索,找到了线索,就能较容易地读懂文章内容,明确文章主旨。方法有两种,一是化零为整,概括段意;一是提要勾弦,找关键句。把握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如《荷塘月色》,考生抓住文章的游踪,根据景物特点,分析作者渗透在其中的感情,就能很好地根据游踪和情感变化的线索来分析文章的主旨。最后要悟情志。抒发情志,是散文的最终归宿,它传达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分析时要抓线索、手法、内容等。 23. D 24. B 25. B 26. (1)我(听后觉得)忧愁凄切,整理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声音这样悲凉呢?” (2)水是聪明人喜欢的。如今这溪水被愚辱没,为什么呢? 【解析】 23.此题考核考生推断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推断实词含义,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D项的“利”为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世”,因此“利”字活用为动词“有利、得利”,而“得利”的又是宾语“世”,故它应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有利”。故选D。 24.此题考核考生对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调动自己积累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结合文言文的具体语境来推断它的意义和用法。B项的“而”为表修饰的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A项的“者”为助词,分别解释为“……的地方”和“…的人”。C项的“于”均为介词,分别解释为“在”和“对”。D项“也”都是句末语气词,分别表疑问和推断。故选B。 25.此题考核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归纳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考核范围较广,对文体、手法、作者的情感态度、人物的思想品格等的方面就可以加以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篇,把握文言基础知识,再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内容,分析其写作特色,把握人物品质。最后再将选项与原文一一比对,找出细微差别。A项是对两篇文章的文体的分析;B项分析了两篇文章中引用典故这一手法的分析。写宁武子和颜渊的“智而愚”“睿而愚”是与自己的“真愚”进行对比,并不是借古讽今。C项是分析文中作者的感情。D项分析两篇文章的描写和描写中渗透的感情。故选B。 26.此题考核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第一句中的“愀然”意为“忧愁凄切”;倒装“何为”,翻译为“为什么”;“正襟危坐”意为“整理衣服,端正地坐着”。第二句中,“乐”意为“喜欢”;“是”代词,意为“这” ;被动句“见辱于愚”意为“被我辱没”;判断句“何哉”,翻译为“这是为什么呢?” 【点睛】 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常见的推断方法有以下几种,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人“ 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 【译文】 甲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乙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 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27.寻常就是美好 接近正午的阳光倾尽所有地从窗外渗透进来,一整片地铺在被子上,然而——我却极懒怠地仍蜷缩在被子之中,半分清醒的欲望都没有…… “起来啦……”此时,传来妈妈的叫声—— 而我,只是仅仅“无赖”地翻了个身,一副全然没有听见的样子。 “几点了都?”妈妈的口气中增添了几分愤怒,自知大事不好的我立马从梦境中惊醒。 “啊?”睡眼惺忪的我面对日光灯刺眼的亮光直眯起了眼。脸上尽显不情愿。 “快点快点。等下直接去吃午饭吧。这都几点了都——”妈妈径直朝门外走去。正当我放松警惕准备再歇“一会儿”的时候,妈妈又蓦地一回头,眼神“凶恶”道:“不许继续睡!快点起来!吃好饭也不准玩电脑!到外面晒太阳去!外面阳光很温暖的!” “哎。好吧——”我只得听天由命,无奈地应了声。 在匆匆吃完中饭之后,妈妈就带领着我,踏上了寻找光明的旅途——也就是传说中的“晒太阳”。 “来来来。坐这儿。天天就知道窝在家里。对身体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不如出来晒晒太阳,多好……书上说——” 还没等妈妈说完,我就坐上椅子,突然想起微博里有一种降低眼睛近视度数的方法:闭着眼睛对着阳光,如若坚持,必能对近视有所改善。于是,我就如是照做了。 妈妈看到我如此,便也不再说下去。而我,兀自沉醉在温暖的“阳光治疗”中。 这时,听到有脚步正在慢慢接近,睁开眼往那个方向一看,眼睛因为阳光的原因呈现一片蓝色,定睛瞧了好一会,才发现是爷爷和奶奶,奶奶手中拿着整套织毛线的东西,爷爷则拎来两把小椅子,奶奶看见我们笑了笑,待到爷爷将手中的椅子放到地上时,奶奶便坐到小椅子上,拿起针线开始织了起来。妈妈看见奶奶正在织东西,极好奇的上前看看,询问了几句,兴致冲冲地跑到家里拿来了仍未织好的围巾,继续在阳光下勤奋地织了起来。不时还与奶奶玩笑几句,坐在一旁的我偶尔也会跟着肆无忌惮地笑。 而此时——又有人加入了我们“晒太阳阵营”。是一个邻居家的小男孩,我自认为他是极可爱的。身后跟着他的奶奶。此时,他走路还不算太稳,时常跌跌撞撞的,而他的奶奶则小心翼翼地跟在他的身后,小心地搀扶着他。 小男孩才两岁多,一来,大人们便提问一些他现在能够回答的问题,在他用牙牙儿语回答完后,就是一阵阵的笑声与夸赞声,着实为大家带来了不少欢乐。小男孩调皮的很,拿着玩具跑来跑去,边跑边“咯咯”的笑。而此时的我早已无暇再做什么“阳光治疗”了,眼睛紧紧地盯着这个可爱的小男孩。此时,男孩的叫声,大人们的玩笑声,大家之间的问候声拼凑在一起,在温暖的阳光下突显的异常完美…… 也许其他人遇到此情此景定不会觉得有一丝的美好,但不知为什么,我却觉得这样的场景即使平凡,却有着真真切切的温馨…… 这过于寻常的美,于我来说,却是如此之大,如此之美好。如此之饱含深意。 这便是,我所寻找到的。寻常之美。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命题作文的方式呈现。要求一般只有两个,一是对文体的要求,二是对字数的要求。此题要求较多。考生在作文前,首先要审题。其次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最后考生再构思全篇,进行作文。标题“寻常就是美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是“寻常”,那么考生的写作对象就是寻常的人、事、物。在作文过程中,要重点突出的是宾语“美好”,即这些人、事、物的美好之处。寻常的人就是普通人,平凡人,如普通的环卫工人、努力学习的学生、为家庭奋斗不息的父母等等,考生要通过各种描写等手法来表现这些人身上可贵的精神品质。这些普通人、平凡人做的事就是寻常事,考生可以写在做好寻常的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发现这件寻常事的意义和重要。寻常物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习以为常的,不起眼的事物,考生可以写从这些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非同一般的美好。考生在作文时,要注意题干中较之以往的要求不同的是,这篇作文要使用多种表现手法。 【点睛】 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审题时首先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其次要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第三要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第四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