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专题九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 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思路梳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绝对化。选项中“就不会留下‘乡痛’”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①段的信息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B.曲解文意。原文第②段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D.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④段的表述可知,活化乡村记忆指“在新型城镇化 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而不是“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的表述也不对,张冠李戴。最后一段说,为使乡村记忆充满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而不是使乡村记忆“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无中生有。“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说法错误。原文第②段中“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列举了甄选的一些途径,并没有说明甄选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曲解文意。由原文第③段可知,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是留住并呵护了乡村记忆的结果,而不能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考向一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例1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 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 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无中生有。“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于文无据。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三段中的“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而这并不能彰显“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 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对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的是“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考向二 分析思路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 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分析错误,从第③段最后一句话“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和第④段开头第一句话“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可以看出,第④段是承接上文;再从第②段中的“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和第③段中的“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等句可知,②③两段和第④段一样,都是议论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所以段落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错误,原文是说“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古代汉语的诞生史,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它与战争、移民和贸易运动密切相关。早在上古时代,语言就放弃了自我封锁的围城。商朝信奉的“帝”,其发音、字形和语义,完全源于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周朝所信奉的“天”,源于突厥语的天神。这两个核心价值语词,犹如两面高蹈飞扬的旗帜,向我们显示着语言的开放性——汉语是一个向世界洞开语言大门的悠久体系。 ②跟庄严的国家语言相比,区域方言的形成,表现出更大的开放和吸纳特征。有研究者指出,北京话中残留着部分羯胡语(希伯来语),如丫头、屯儿、胡同、窟窿、烧卖等;吴语地名中保留着大量来自阿尔泰语系的“遗产”,包括它的语法、基本词汇和语音等等。现在的上海俚语里也包含大量洋泾浜英语“成果”,如门槛精、戆大、赤佬、瘪三、大班、发嗲、噱头等,这种基于殖民地语境的皮钦语,100多年来,始终是上海城市方言的核心部分。 ③现代汉语的组建,同样有赖于日语对白话文运动的“赞助”。明治维新时期,汉化后的日语出现了剧烈的自我更新,它对传统汉语进行语词重构,借此表达(翻译)西方 近现代学术概念。现在本文所使用的语词,很大一部分源自这种经过改良的日式汉词。如果没有日语的大规模反哺,白话文运动或将声势微弱得多,因为在废除文言文之后,当时的汉民族自有的民间口语体系,只能用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很难营造精神和思想的现代化场景。新文化运动的案例足以表明,正是门户的全面开放,点燃语言的活力,推动了汉语的转型和进化。 ④只要观察一下语言的变迁史,就会发现,语言体系一直具有强悍的自我过滤机制,会以一种温和的集体遗忘模式,淘汰那些失效的语词。这意味着语言会利用时间效应来进行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只有数量很少的新语词能够穿越这种“时间筛子”,成为上一历史时段的“舌尖遗产”。 ⑤在今天的语言竞赛中,互联网语言显示出强大的繁殖能力。有人统计称,近年来,汉语互联网平均每天以诞生17.5个新词(不包含词组)的速度在自我繁殖,同时,它也以每天淘汰9个新词的速度在自我清洗。新词组、新句式和“新语体”更是大量疯长,犹如春风野草,对传统汉语构成犀利的挑战。但绝大多数新鲜出炉的“语言事物”,缺乏足够的阳寿,只是一些转瞬即逝的泡沫。它们在互联网上喧嚣数日或数月,而后便销声匿迹,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仅以被称为“中国娱乐元年”的2005年为例,当年流行的“笔迷”“花苞裙”“猫抓病”之类的红词,今天已经无人问津。 ⑥语言伦理问题无疑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语言上的自我审查,通常用于脏词(酷语、色语和秽语)清洗,它旨在把那些“不良语词”阻挡在词(字)典、公开印刷物(报纸和书籍)、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外。这种伦理检查在西方源于罗马教廷,以后则转化为政府和法庭的管制使命。例如,英国在上世纪20年代查禁作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其中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它的情色描写“有伤风化”,而且还因其含有大量“脏词”。世界各地都曾有过此类语言净化运动,当然若过分严厉,会伤害语言活力和思想表达的自由,甚至对文学和艺术的生长造成伤害。 ⑦然而,语言的双面性在于,当暴力化的脏词大肆入侵语言系统时,它也会对文化肌体产生严重腐蚀,令其走向活力的反面,最终成为汉语的罩门和死穴。在这方面,互联网已向我们出示了恶化的征兆,“脏词”的蔓延和流行需要警惕。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下列对于文章层次结构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总体结构是总分总,第①段是总说语言的开放性,第②③④⑤⑥段是分说,第⑦段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B.文章整体上是并列式的结构,第①②③段阐述汉语的开放性,④⑤⑥⑦段论述汉语的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 C.文章第②段采用了一个总分式的结构,第一句总说“区域方言的形成,表现出更大的开放和吸纳特征”,下面以北京话、吴语、上海俚语等为例论述。 D.第⑤⑥两段是并列式的,从两个角度谈语言的过滤、净化,与第⑦段形成对照式结构。 答案 A 解析 文章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汉语的开放性和汉语的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A、B是矛盾项,A.分析是错误的。C.充分利用好关键句(中心句)来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第②段第一句是分论点,是总说。D.文章④⑤⑥⑦段论述了汉语的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④段与⑤⑥⑦段是一个总分的关系,⑥段的第一句话“语言伦理问题无疑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其中“另一个”是很重要的语言标志,而第⑦段开头“然而,语言的双面性在于”,非常清楚地表明其与前面形成了对比。 3.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着语言的开放性和净化功能展开论述,①段以“帝”和“天”的源起为例,指出汉语是一个开放的语言体系。 B.②③两段对①段进行分说,②段以区域方言中的外来词汇为例,③段以日语对汉语的反哺为例,论述汉语的吸纳特征。 C.④段从观察语言的变迁史角度指出,语言具有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的过滤机制,在结构上对⑤⑥⑦段起到总领的作用。 D.⑤段以互联网新词的繁殖和消亡、⑥段以英国查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例来说明语言的自我过滤功能,⑦段提出告诫。 答案 D 解析 答题有效区间在第⑥段,英国查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不是语言的自我过滤,而是政府行为。 考向一 偷换概念 例1 答案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原文信息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所以被认为保守的是“明初”,而不是“明代社会”,此处属于偷换概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熟的中国戏曲因其体卑,起初不被官方士大夫看重,故而对戏曲功能的认识、引导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但传统戏曲在艰难行进中也不乏听到对其呵护的声音。明初朱元璋就盛推《琵琶记》,认为“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贵富家不可无”。究其原因,在于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价值观的引导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事实上,有关风化体的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并不乏见,如《伍伦全备记》以及史盘的《忠孝》、姚茂良的《双忠》等。对这类剧作,来自戏曲批评界的评价虽然毁誉参半,但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是把“合世情,关风化”作为评价戏曲的一个重要标准。 晚熟的中国戏曲,其成长离不开文化母体的哺育,与诗、词、文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好兄弟。清代孔尚任曾言戏曲“虽小道,几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 因此,纵观戏曲批评史,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艺术层面,传统的批评资源就像幽灵一样萦绕戏曲上。如作为批评术语的“本色”一词,起初用于批评诗文,后来用于批评戏曲。明代中后期,为克服戏曲界时文风和道学风泛滥的时弊,曲论家曾围绕戏曲的本色问题展开讨论,或强调必须遵循宋元典范,或强调曲文质朴易懂,或强调戏曲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或强调戏曲作家的风格特色。显然,诗、词、戏曲的本色有差别。本色因文体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意涵。本色资源是传统的,挪来批评晚熟的戏曲,使得“本色” 一词具有了文体上的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中国“戏曲批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由于体卑起初不被官方士大夫们看重,这就使得批评界对戏曲功能的认识与引导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B.有关风化体的戏曲如《伍伦全备记》等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并不乏见,戏曲批评界对这类剧作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 C.晚熟的中国戏曲批评的成长离不开文化母体的哺育,它与中国古代诗、词等文学体裁存在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内在联系。 D.戏曲批评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充分借鉴了传统批评资源,如用于批评诗文的“本色”一词后来用于批评戏曲。 答案 C 解析 用“中国戏曲批评”偷换原文“中国戏曲”,这里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考向二 无中生有 例2 答案 原文只是说到了“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 路迈进”,没有提到古体诗“逐渐走向衰微”,因此属于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交子在宋初的四川成都产生,有其必然原因。五代时期,中原兵火连烧,高山阻隔的蜀地却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达。到了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成都更是成了西南和西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但朝廷为维护统治区内的货币流通,定蜀之后,颁布禁令,禁止铜钱入川,虽然太祖定蜀后允许蜀地铸造铁钱,却又把这里当作平定诸国的财源基地,大肆收敛铜钱,致使蜀地几乎无铜钱流通,铁钱充斥市场。铁钱体重,大笔交易用钱量极大,使用极为不便。当时铁钱小钱每十贯就重六十五斤,进行大宗交易的商人为了安全和解除腰缠万贯之苦,迫切需要有人代管现金,于是,成都民间富商开始成立交子铺户,“制楮为券”,主持发行“交子”。 随着贸易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户。交子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赢得了很高的信誉。但此时的“交子”也只是现金支票,没有货币流通功能。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直接使用“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这才使交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质。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初的成都能够成为国内少有的重要贸易集散地,与蜀地高山环抱的地势阻隔了五代时期的战火和内部相对稳定有密切关系。 B.朝廷禁止其他地方的铜钱流入四川,又从四川毫无顾忌地收敛铜钱,导致蜀地市场几乎没有铜钱流通,商品经济陷入停滞。 C.蜀地市场上流通的合法货币铁钱值小体重,大规模交易使用数量极其庞大,收支都极其不便,携带大额铁钱更让人痛苦难堪。 D.贸易发展的需要,“交子铺户”的恪守信用和随到随取的便捷,是交子铺户赢得客商信任、交子渐渐被客商广泛使用的根本原因。 答案 B 解析 “商品经济陷入停滞”无中生有。 考向三 张冠李戴 例3 答案 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3.下列关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霸道”是孟子所贬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 C.“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讲“民本”的落脚点,“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结果是让人“心悦而诚服”。 D.历史上,孟子处于“霸道”的形势下,他认为“霸”的本质是“以力服人”,“非心服”是其自然结果。 答案 B 解析 张冠李戴。选项中“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错,原文信息为“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考向四 以偏概全 例4 答案 通过比对发现,选项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简单地归纳为“限制排放的问题”,从原文的“比如”二字可知,“限制排放”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选项表述不当,属于以偏概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神是什么样子?人造出的神与鬼,不论多么狰狞,也不论多么恐怖,本质大都是人模人样。 在史前艺术中,有一些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不论是绘在彩陶上的或是刻画在器物上的,这样的形象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这样的神面,表现出特别的恐怖感,你觉得它像人,但并非人。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个通例。圆瞪的大眼,龇吐出的獠牙,恐怖之态令人惶惑。这样的神面,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它并不只是表示一个头面,而是以头以面代表神灵的本体,头面是神灵完形的一个象征,是一个简约的造型。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有像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那些神面,神面装饰在一些玉牌、玉械和玉琼等礼器上,神面刻有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出庄重与威严之感。从良渚人制作的神面看,有的神面是有体有面的完形,而大多是简化的只有嘴与眼的脸面。大量的神面都是这样简化的结果,而最经典的简化,就是最后只留下了神的一双眼睛。玉琮上许多的神面,只有眼或嘴的刻画,或者连嘴也不见了。这样看来,对于良渚人来说,神的眼睛应当是最受他们关注的。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造出的神与鬼大抵都是人模人样的,不管它多么狰狞,也不管它多么恐怖,实质上大都脱不了人的某些特征。 B.半人半兽的史前艺术形象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它们无论绘在彩陶上或者刻画在器物上,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 C.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是一个通例,这样的神面模样狰狞,大眼圆瞪,獠牙龇出,似人非人,令人惶惑。 D.史前艺术的神面往往是神灵的简化图形,以头面代表神灵的本体,甚至只留下眼睛或呲出獠牙的嘴来象征神灵的完形。 答案 C 解析 C项对应原文信息为“这样的神面,表现出特别的恐怖感,你觉得它像人,但并非人。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个通例。圆瞪的大眼,龇吐出的獠牙,恐怖之态令人惶惑”。题干中“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是一个通例”,去掉了“大约”一词,犯了范围不清的错误。 考向五 混淆时态 例5 答案 把“或然”当成了“必然”:“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仅是一种想法;“用在家用电器上”更是无中生有。另外,原文中的“微型传感器”,选项中改为了“小型传感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以阴阳相对、五行相生相克等的基本理论,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思维定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天人合一”的完整的宇宙世界。它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周易》的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中医就是这一思维模式最经典的代表。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的出发点不仅是把人体看作由各部分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且把人看作大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联体。中医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病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研究中国学问的人都知道“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在中国学者的眼中,文学和史学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它们人为地分割开来,就不可能取得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上文提到的中医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经学研究本身则更能说明问题。在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在西方学术中有着严格分界的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浑沌的模糊,但是,恰恰是这种浑沌给了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感悟,恰恰是这种模糊使我们有可能进入事物的本源,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易》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世界,其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病才能标本兼治。 C.“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是说文学和史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要求我们从学科融合与贯通的角度去研究它们,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 D.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给人 模糊的感觉。恰恰是这种模糊才使我们进入事物的本源。 答案 D 解析 “恰恰是这种模糊才使我们进入事物的本源”错,原文说的是“恰恰是这种模糊使我们有可能进入事物的本源”,D项犯了将或然说成必然的错误。 考向六 因果混乱 例6 答案 由原文信息可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体系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可见选项中“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属于强加的因果关系,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或单一教派的伊斯兰国家,而是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从古丝绸之路的地理分布看,沿线各个国家虽有自身的文明传统,但是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它需要一个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意识形态支撑,这里的包容性和普遍性指政治和文化多极化并尊重历史和传统。一带一路文明圈不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一带一路文明圈只有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才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才不会发生文明的冲突,从而保证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 6.下列关于“一带一路”文明圈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既然古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有自身的文明传统,那么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就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 B.“一带一路”文明圈里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的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C.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此文明圈需要一个政治文化上多极化的尊重历史和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支撑。 D.“一带一路”文明圈即不从单一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强调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 答案 A 解析 选项“既然……那么”强加因果,原文是“但是”的转折关系。 考向七 曲解文意 例7 答案 曲解文意,“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从原文信息中的“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可以看出,青花瓷发展到新阶段与外来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知道格律和模仿对于创造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天才和人力的关系了。“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文艺批评家常欢喜地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这话也有不尽然。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而我们只须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天才的完成不可无人力了。杜甫常自道经验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灵感”就是杜甫所说的“神”,“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据杜甫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如果我们借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道格律和模仿对于创造的关系,人们就可以知道天才和人力的关系了。创造不可无格律和模仿,天才的完成也不可无人力。 B.天才有一部分得诸遗传,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还有一部分源自个人努力。其中,遗传与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足以解释天才的形成。 C.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平凡,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人努力不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斐然,其中努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D.最易显示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灵感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这种情思的涌现不是毫无准备的。 答案 B 解析 “足以解释天才的形成”错,原文说的是“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B项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好题狂练 A组(限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所谓书法结构的美,就是字形的结构如何能反映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题。汉字虽然早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了,但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汉字形体,却仍具有造型的意义,形象的艺术。字的结构之美离不开五个方面,即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 ②一要平正。它是书法形式美的一个基本要素。它能给人以磁定感、舒适感和完整感。书法与人的一般审美心理相一致,人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这样的审美观念:整齐为美,芜杂为丑;秩序为美,混乱为丑。所以自古以来的书法家们都十分强调字的平正,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指出写隶书要“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③二要匀称。就是字的笔画之间、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合适感、整齐感。一般地说,字的匀称只需注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虚实相成,这叫“计白当黑”。 ④三要参差。事物还以参差错落为美。在书法方面,即使是法度较严的隶书、楷书,也强调结字、布白要有参差错落之美,书法的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平正、匀称是常,是法,讲的主要是结字的基本要求;参差错落是变,是势,讲的主要是各部分的灵活奇巧之美。写字不能光讲常和法,那样得不到生动活泼的书法形象;写字还要讲奇变,那样才能得到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品。 ⑤四要连贯。指一字的笔画之间,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照应、映带,甚至要衔接在一起。连贯能使字的各部分更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对连贯所造成的书法魅力作了这样的表述:“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这里的“若”字,就是说线条不是真断,绝对的断,而只是“若断”。王羲之善于运用创作和欣赏中的一个审美原理:艺术品在“似有若无”之间能表现出最大的美。 ⑥五要飞动。这是书法具有活泼形象的最重要方法。不但能创造出静态的美,还能生成动态的美,似乎还看到生机勃勃的有生命之物,听到旋律美妙的乐声,生成种种联想和想象。艺术动态美,往往要胜过静态美。 ⑦在中国书法里没有孤立的线条和结构,一切都是有机的结合,一切也都是互为因果而存在着。在研究线条美时也不应忽略精神、情感的价值所在。它们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个字的造型,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要素,而且这两个要素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摘编自王娜《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今天我们所写的汉字是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所以汉字形体仍具有形象的艺术。 B.书法中字形结构包括平正、匀称等五方面,它们反映着现实中各种事物的形体结构特点。 C.书法创作者只要能将实线的疏密长短把握恰当,就能使其书法作品形成整齐感,达到匀称美。 D.所有字体的书法都要讲究参差之美,特别是隶书和楷书,更要求结字、布白体现出参差错落。 答案 A 解析 B.偷换概念。文中“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是字的结构之美的表现,选项变成了汉字结构种类。C.说法太绝对。原文是“一般地说,字的匀称只需注 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这叫‘计白当黑’”。D.“特别是隶书和楷书,更要求结字、布白体现出参差错落”曲解文意,原文中只说隶书、楷书也强调参差之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使行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更加严密。 B.文章开篇就点明全文的论述对象——书法的结构美,统领了下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C.文中引用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的话,论证了“平正”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 D.主体部分采用由次要到主要层层递进的方式对汉字的“结构美”展开论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答案 D 解析 “由次要到主要层层递进的方式”说法错误,文中对结构美的五个方面是并列论证的,无主要次要轻重之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要创作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书法作品,需处理好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之间的关系。 B.王羲之将“似有若无”的连贯运用得极为成功,这从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的相关评价里可以看出。 C.飞动能使书法变得活泼形象,突破书法的静态美,从而达到一种充满艺术生命的动态美。 D.所有的书法都需要线条美,而优秀的书法作品里面还蕴含着书法创作者的精神和情感。 答案 D 解析 “优秀的书法作品里面还蕴含着书法创作者的精神和情感”理解有误,“线条美”和“精神、情感”是任何书法都必不可少的,原文信息见第⑦段。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顶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④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 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⑤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⑥两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一时英杰既有征战沙场时的豪迈气魄、激昂奋发,也有日常生活中的世间柔肠、儿女情怀。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宋时期,与外部环境的沉重压力相对应的,是国内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和文化环境的宽松,文人生活也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情境。 B.宋王朝追求稳定的政治局面,顺应民间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发展而不予干涉。士人群体思想解放,政治生活相对开放,可以评论时事,自由论争。 C.宋代文人士大夫热衷于各种交游活动,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都市中的茶楼、酒肆,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都是士人喜欢交游会聚的场所。 D.两宋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宋代文人呈现出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追求通过日常琐碎生活的文化涵育,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 答案 B 解析 “顺应民间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发展而不予干涉”错误,原文是“未予过多干预”,不是不干预。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采用事实论证,阐释宋代在很多方面有辉煌成就,但掩盖不住王朝末日的苍凉;虽有帝王宣扬“太平盛世”,却始终存在着外敌的威胁,这是这段历史看似矛盾之处。 B.第④段从两个角度阐释了宋代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开创精神也在这一时代孕育而出,文学体裁更加丰富和多样;创作主体和文学接受者也由上层向社会底层扩展。 C.宋代开封城商业气氛较浓,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宋朝已经呈现出 “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状态。 D.第⑤段摆事实,阐释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有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他们也会互赠诸如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礼品。时人称此类互赠礼品的活动为“人事”。 答案 C 解析 “呈现出……状态”错误,原文说两宋“出现了……趋势”。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是始终伴随危机挑战的宋代的脊梁,是他们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为两宋三百年的辉煌做出了贡献。 B.一代又一代的大师、精英人才的出现,是宋王朝相对开明宽松的政治局面的结果,也使宋代开启了近代文化的先河。 C.两宋文学重心逐渐下移在文化史上引人注目,那些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说书讲史艺人以及街头的饮茶活动等标志着市民文化的蓬勃兴起。 D.两宋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这一时代呈现出多元文化现象,在艺术旨趣上,宋代社会文化表现出了大俗和大雅并存的特点。 答案 A 解析 “征战于……是他们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错误,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 B组(限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兼容 岳双喜 ①阿里巴巴金融对小微企业实行贷款,目前已有几十万家用户借助这个平台完成了贷款。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不断蚕食,传统金融行业如果不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将会很快被时代抛弃。实际上,信用模型的建立并非偶然,它受到技术、资金、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其中最易被忽略、但却最关键的因素则是社会关系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 ②成功企业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诚信资本原始积累,腾讯微信从一开始的大量用户社会关系诚信资本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渐发展,先是社交平台后来发展到支付平台,最后是理财,最终涉足金融领域,这些都和社会资本初步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社会诚信资本,才会有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分析。针对金融服务领域,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能够提升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有效降低违约率,降低交易成本等,因此在大数据时代需要被银行所重视。 ③虽然小微企业的年均银行贷款金额的攀升速度比较快,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满意度仍然很低。对于信贷来讲,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有着较大差距,普惠信贷重视社会性和公益性,旨在解决中小企业等的融资难问题,而传统金融则注重营利性。中小企业贷款,由于抵押担保的信用程度比较低,信息出现了极大的不对称,贷款机构的风险成本相对而言较高。此外,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一般较小,因此,在以营利为目的的传统金融,显然并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政府为了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采取了多种奖励措施,但是仍旧不能有效弥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 ④营业点数量少、业务经理人数有限是国有银行推行普惠金融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但是互联网的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为普惠金融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几年,银行作为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缺乏主动性,加上完全脱离了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新的、操作更为便捷的支付形式的出现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中流砥柱,急需借助互联网来拓宽自身的业务领域,应对互联网金融下几何级增多的客户量。传统的商业银行逐渐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务,同时紧跟互联网潮流开设了各自的银行微信公众号。 ⑤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开放与连接。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难点就是信息成本较高,而双赢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该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在不断壮大,其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使得供应链金融可以得到高效发展。供应链金融脱离了仅仅针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评估,通过深化和核心企业的合作,结合贸易背景实行真实的审查,在中小企业交易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贷资产基础上,提供配套金融业务。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基础上可以极大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保困难等问题。 (选自《互联网金融之问——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现在与未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金融行业由于没有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受到互联网金融不断蚕食,即将被时代所抛弃。 B.传统金融与普惠金融均旨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传统金融以营利性为主,而普惠信贷则以社会性、公益性为主。 C.传统的商业银行应紧跟潮流,借助网络实现操作业务平台的扩展,开办网络银 行办理业务的同时,还可开设银行微信公众号。 D.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和双赢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所有难点问题。 答案 C 解析 A.原文中只是一种假设,传统金融行业虽然受到互联网金融不断蚕食,但并非真的即将被时代所抛弃;B.根据原文“普惠信贷重视社会性和公益性,旨在解决中小企业等的融资难问题”,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是普惠信贷,而非传统金融;D.“可以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所有难点问题”说法太绝对,与文章本意不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②两段,以腾讯微信的发展为例,论证了社会关系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无论对互联网金融还是对传统金融都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B.文章第③段,对比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的差距,论证了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较大。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的优势,论证了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兼容的必要性。 D.文章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论述了传统金融存在的弱点,是为了阐明现代互联网金融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和美好前景。 答案 B 解析 “对比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的差距”,并不是为了论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较大”,而是为了论证传统金融的弱点和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聚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后,建立社会诚信资本,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提升有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B.政府采用多种办法来推行普惠金融的发展,虽然传统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考虑到贷款存在的风险与损失,还是处于不情愿状态。 C.传统商业银行急需借互联网开展业务,源自作为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缺乏主动性和完全脱离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便捷的支付形式出现。 D.普惠金融的开展需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供应链金融的高效发展,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保困难等问题,深化与小微企业的合作。 答案 A 解析 根据原文第②段“基于这种社会诚信资本,才会有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分析”,A项颠倒顺序,应先建立社会诚信资本,然后才会有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之集大成者,是古典戏剧的最后一个峰巅。昆曲的演出环境与酒宴关系密切;昆曲的剧作家、艺人、票友中,好酒者比比皆是;历史上许多关于酒的故事被搬上昆曲舞台,有的成了经典折子戏。酒与昆曲,既是两者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晶,又对铸造其各自的精神世界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回顾昆曲成长的历程,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充满了歌与酒两大元素,可以说,酒生活是昆曲的摇篮,昆曲是浸泡在酒里长大的。 ③中国向来有“歌舞当宴”的饮食传统,所谓“有酒无乐不欢”,这可谓是中国传统娱乐文化的一大特点了。昆曲的前身昆山腔,在明代的四大声腔中是比较晚起的。在昆曲之前,士大夫酒宴上,多听到的是“海盐腔”。有此传统,致使昆山腔一面世,就主要在酒席宴上存身。万历年间,南京昆曲名丑刘淮在一达官贵人家演《绣襦记·卖兴》,他演得来兴特别感人,致使主人家打断他的演出,把他叫下台来赏他一杯酒,让他不要这样伤心了。事之有无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确考,但是那演剧当宴的氛围,可以让我们相信。昆曲,就这样常常用来陪酒。 ④提到昆曲的成长,不能不说到苏州昆曲最盛大的活动——中秋虎丘歌会。可以说,虎丘歌会是昆曲的摇篮。袁宏道、张岱等大文豪都写过著名的散文记载这样的盛况。袁文有“置酒交衢间”的话,说明那天苏州城大街小巷的交叉路口都放着酒坛酒瓶,随便喝,想喝多少喝多少。在商品经济发达,人们比较精明“小气”的江南,也有这么大方的时候,美酒也不知由谁提供,也不管让谁喝了去,这不是件奇事么?其实,这正是中秋歌会“月亮神崇拜”的遗痕。这个时候的酒,首先是供奉神的供品,神品尝过了以后,人再去喝,喝了,神力也一同进了体内,对人是有好处的。基于这样的信仰,所以人们在这一天会特别的慷慨大方。中秋歌会总是先众人唱,“唱者千百”,一堆一堆的竞唱,一轮一轮的淘汰,到三更天夜已深时,最后只剩一人,是这次歌会的优胜者。这个人唱的时候,所有的伴奏乐都停止,“声出如丝,裂石穿云”,观众席鸦雀无声,没人敢鼓掌喝彩,只允许点头称许。这一现象,也说明了中秋歌会的月崇祀性质。因为古人相信歌能通神。远古巫觋都是用歌声来与神交流、传达神的旨意的。任何一项民俗活动,只有其保持信仰崇拜的底蕴,才能长久。虎丘歌会也是如此。 ⑤值得注意的是:虎丘歌会上唱的歌不全部是清唱,许多剧曲也在会上竞唱过,如《流纱记》《西厢记》《拜月亭》,有的剧作者新编了剧本,也会首先想到拿到虎丘上去扩大影响,如卜大荒的《冬青记》,王光鲁的《想当然》等。这就使虎丘歌会与昆曲剧演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 ⑥这样的社会生活使得“有酒无乐不欢”的风气日盛一日。明清两代的皇帝贵族,许多亦是酒与昆曲这物质精神两大享乐的爱好者。明王朝缔造者朱元璋,得天下后曾经召见昆山一个107岁老人:“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明武宗常常“扮戏侑酒,醉即宿其处”,跟艺人混迹一起。南明王朝可以说是在酒气和昆曲声中结束的。待清王朝得了天下,昆曲进入清廷迎来了她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康熙下江南第一件要事就是看昆曲,到苏州首先想到的就是听虎丘歌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怎不叫昆曲与酒携手再携手,直至“双赢”呢?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昆曲与酒关系密切,从表现形式上看,具体有:其演出环境常有酒宴,不少剧作家、艺人、票友好酒,许多关于酒的故事被搬上昆曲舞台。 B.昆曲成长的文化环境离不开酒元素,昆曲与酒相辅相成,它们对铸造昆曲精神世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C.昆曲是浸泡在酒里长大的,所以说,没有酒就没有昆曲,酒的历史有多悠久、多厚重,昆曲的历史就有多悠久、多厚重。 D.中秋虎丘歌会是苏州昆曲最盛大的活动,这一歌会虽然体现的是月亮神崇拜,但许多昆曲剧目的上演才是歌会的高潮。 答案 A 解析 B.应是“它们对铸造各自精神世界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C.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回顾昆曲成长的历程,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充满了歌与酒两大元素,可以说,酒生活是昆曲的摇篮,昆曲是浸泡在酒里长大的”。D.无中生有,“昆曲剧目的上演才是歌会的高潮”错误,原文中并未提到昆曲剧目是歌会的高潮。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②段指出昆曲是中国戏剧之集大成者,是古典戏剧的最后一个峰巅,回顾昆曲成长的历程,歌与酒两大元素伴随着昆曲文化的成长。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中国有“歌舞当宴”的饮食传统,在昆曲之前,士大夫酒宴上多听到的是“海盐腔”,昆山腔出现后主要也在酒宴上存身这一观点。 C.作者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刘淮演出时被主人打断赏酒一事,是为了证明“昆山腔一面世,就主要在酒席宴上存身”这一论点。 D.文章最后列举朱元璋、明武宗、康熙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明清两代的皇帝贵族,许多都是酒与昆曲这物质精神两大享乐的爱好者,“有酒无乐不欢”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昆曲与酒的双赢。 答案 C 解析 列举刘淮一事是为了证明“昆曲,就这样常常用来陪酒”。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昆曲的发展与苏州中秋虎丘歌会须臾不可分离,虎丘歌会促进了昆曲的大发展,昆曲也改变了江南人“小气”的习性。 B.虎丘歌会上,最后那个歌手唱的时候,伴奏乐停止,歌手演唱得精妙绝伦,没人鼓掌喝彩,只能点头称许,叹为观止。 C.虎丘歌会这一民俗活动受人欢迎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仅是因为歌手唱功高超,还因为古人相信歌能通神。 D.朱元璋曾经向昆山老人打听昆曲,明武宗常常“扮戏侑酒”,康熙下江南第一件要事就是看昆曲,可见昆曲的魅力之大。 答案 A 解析 “须臾不可分离”,程度过重,错误;“改变了江南人‘小气’的习性”是故意曲解,习性未改变。 C组(限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唐代诗歌中的诸多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事象均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反映,丝路文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空间之于文化,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还应当包括时间观念和思想空间。唐代诗歌的地理延伸从“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正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延伸。唐代承续汉事,积极开拓西北,经营西域,藉保关陇安全。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如果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向外的延伸,思想性就是向内的省视,而对于唐代诗歌而言,外来的思想影响莫过于佛教。佛教于汉晋之间自西域传入,我国僧人又赴天竺求法,得佛教真传而使中国也成为佛教中心,至唐代达到鼎盛。唐代文士礼佛及与佛教僧徒交往之风盛行,细密精深的佛理、意味幽远的禅意也使得唐代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这个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唐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通过一系列羁縻州府的设置巩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诸族的拥护,唐太宗还被尊奉为西北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代诗人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对边疆民族习俗感受至深,其诗歌就有对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赞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岑诗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④西域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艺术、丰富物产及民俗风情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内容和想象空间,唐代诗人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及时地将这些文化养料有选择地吸收到具体作品中去,创造出后世难以企及的“一代之文学”。另一方面,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佛教传播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扩大了创作题材,佛教经典的传播还促成了四声的发现以及格律诗体的形成。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西域音乐逐渐传入,并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形成新的音乐形式,配合这种音乐用以演唱的长短句也开始出现,这就是曲子词。因此,总体而言,唐代律诗与曲子词从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摘编自郭文庭《唐诗中的丝路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丝绸之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唐代诗歌中出现的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事象等方面。 B.唐代诗人吸取了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文化养料,创作出大量的文化诗篇,创造出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文学高峰。 C.汉代之后丝绸之路不断发展与延伸,这可以从唐代诗歌中出现的“阳关”“葱岭”“拂林”等地理名词中找到印证。 D.唐代诗人常常以汉喻唐,是因为他们对唐王朝国家实力的自信和对民族历史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外扩张的雄心壮志。 答案 C 解析 A.“主要表现在”错误,丝绸之路的作用在唐诗中可以找到明证,但不能说“主要表现”。B.“吸取了……等文化养料”表述错误,原文为“有选择地吸收”。D.“对外扩张的雄心壮志”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段从向外的延伸和向内的省视两个层面论证了古代丝绸之路对唐诗产生的影响。 B.文章列举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的事例,是为了论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 C.作者为了论证唐王朝实行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拥护这一论点时,使用了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D.第④段阐述了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有重要的影响,不是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就是促成了四声的发现和格律诗体的形成这一史实。 答案 D 解析 混淆关系,原文阐释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的影响是递进关系,而选项是选择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岑参的“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写出了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生活场景,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多元发展状况。 B.唐代诗人们用自己内心的深层体验来激活诗歌创作的灵感,进而表达他们对自我生命及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C.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指出,我国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逐步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 D.唐代律诗与曲子词都是在西域宗教艺术的影响下形成的,从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答案 B 解析 “用自己内心的深层体验来激活诗歌创作的灵感”错误,原文为“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和“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共同激活诗人创作的灵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城中村”改造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郭平 ①“城中村”改造是为了不断提升城镇发展功能、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对位于具有特定功能区的水源地城镇,旧城改造必须从城镇发展的整体功能角度统筹规划,把“绿色发展”作为旧城改造重要目标追求。 ②“城中村”生态绿地系统危机,造成绿色发展不断萎缩。当前,由于城镇面积急剧扩张和人口急增,各种企业围墙占地(甚至是非法占地)致使耕地面积锐减,农业绿地、林业生态绿地及园林绿地大幅减少,城市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甚至遭到破坏;此外,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原有休闲环境被彻底打破,新增宅基地、新建商业住宅楼和写字楼等 大量侵占耕地、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尽管惠及民生,造福后代,但因为利益冲突等因素,存在诸多抵触力量,因此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当前,企业偷排污水、废气,市民随意丢放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要改变这种现状,地方政府必须确立现代治理理念,准确定位,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城市绿色发展。 ④以人为本,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城市改造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要求我们在城市改造与绿色治理中,必须从两个维度来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重视生态绿地规划建设,又要注重人工建筑系统完善。 ⑤完善适宜的人工建筑系统,提升市民居住品质。长期以来,城镇建设中人工建筑系统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忽视绿地建设,发展高、密、集建筑群,使城镇居民生活倍感压抑;二是过分浪费土地资源,满足少数“权势”人的奢侈住宅需求。在今后“城中村”改造中,本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理念,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标准并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完善容积率制度,处理好居民用地与节约用地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服务便捷、套型结构比例合理的高品质居住区,把“城中村”改造为和谐社区。 ⑥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着力维护好民众利益,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好市场功能,又要充分利用政府调控功能,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同时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成为“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制定者、私有产权的保护者和“城中村”改造良好秩序的监管者和纠纷的仲裁者,更应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代理者,并借此提升政府的品位和形象。 ⑦总之,“城中村”改造,必须引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人本思想,实施绿色治理,构建绿色家园和绿色住宅等,重视现有建筑物功能的“更新与再造”,强化整体功能提升与绿色协调发展,加强社区关怀,保证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选自《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城中村”改造以“绿色发展”为首要目标,注重城镇发展的整体功能,不断提升城镇发展功能、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B.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休闲环境遭到破坏,以及大量的耕地、绿地被新增宅基地、商业住宅楼侵占。 C.在城市改造与绿色治理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绿地规划建设与人工建筑系统完善两者兼顾。 D.“城中村”改造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功能,政府发挥好相应职能,人民的利益就可以得到切实维护。 答案 C 解析 A.根据原文“把‘绿色发展’作为旧城改造重要目标追求”可知,A项中“首要目标”应为“重要目标”。B.“主要原因”错误,根据原文第②段中关键句“此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知,B项只是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D.除D项中提到的以外,还要同时需要考虑市场功能以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绕着“城中村”改造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深入论证了在“城中村”改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C.第⑥段论证了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要扮演的角色,只要政府和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就可以保证社会公平 和可持续发展。 D.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出现缺少远景规划,过度发展高、密、集建筑群和浪费土地资源,出现满足少数人需求的奢侈住宅,严重干扰了居民生活,作者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将这一论点阐述得深入浅出。 答案 C 解析 第⑥段论证的观点是“政府除了要处理和市场的关系外,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是关键。”“只要政府……可持续发展”说法太绝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城中村”生态绿地现状令人担忧,城镇面积不断扩大以及人口急剧增长,建筑用地的增加致使耕地面积减少,均严重冲击了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B.政府需要确立现代治理理念,精准定位自己角色,采取多种举措来引导城市绿色发展,改变当前企业偷排污水、废气,市民随意丢放垃圾的现状。 C.城市改造与发展,以人为本,需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完善适宜的人工建筑系统,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居住品质。 D.将“城中村”改造为和谐社区,需要政府了解区域实际情况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标准和容积率制度,处理好居民用地与节约用地之间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 根据原文“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标准并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完善容积率制度”,对于容积率制度,不是制定而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标准也无须制定,只需严格执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