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将面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据悉,英文版《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以三部、九卷的形式陆续出版。‎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更是把“江湖”这个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 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比如信守承诺、舍己救困、出生入死却不自我夸耀。‎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天山上的剑客是侠,而勇猛的聂政、慷慨的荆轲都不能算是侠。‎ D.武侠小说里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的人并不是“侠”,江湖门派不是“豪侠”的聚集地。‎ ‎【答案】A ‎ ‎【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在韩非子看来”错误,韩非子的看法是“侠以武犯禁”,而“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是作者的看法。C项,“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而勇猛的聂政、慷慨的荆轲都不能算是侠”错误,聂政、荆轲不能称之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D项,“武侠小说里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的人并不是‘侠’”错误,过于绝对,原文信息为“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只是“很少”。故选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引出“侠”这一话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C.文章指出中国人有“侠”情,并选取外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在我国有“侠”缘的情形进行论证。‎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弱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对比,流露出遗憾并揭示了写作目的。‎ ‎【答案】D ‎ ‎【解析】‎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流露出遗憾并揭示了写作目的“错误,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忧虑,但只是文章的一个内容,不能以此推断这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既非身份,亦非职业;而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侠与它们没有共同之处。‎ B.是否武艺高强,是否有“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梦想,是否要求付出与回报对等并不是作者衡量侠的标准。‎ C.蝙蝠侠、蜘蛛侠等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让观众应接不暇,这类影片的冲击可能影响中国武侠电影的市场份额。‎ D.人们希望善打败恶、正义主宰世界的美好愿望,是中外表现侠义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互相交流的思想基础。‎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两者“没有共同之处”的推断有误。第二自然段中提到西方的骑士等在中国有“侠缘”,可以推断他们之间应有共同之处。故选A。‎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4—6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 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方案》提出了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一是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三是促进产教融合。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经验,坚持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四是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 ‎(《人民日报》)‎ 材料二 高职扩招,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涉及1418所高职院校的消息,在两会会场内外引发强烈关注。‎ 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到2018年8月我国高职院校首个“世界一流”建设方案获批通过,再到近日国务院印发“硬核”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正在昂首迈入属于它的“黄金时代”。今天,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提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更是让不少高职院校师生感慨,“高职的春天来了!”‎ 随着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日渐凸显,高职招生也水涨船高。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比上年增加30所;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790.99万人,其中普通专科招生368.83万人,比上年增长5.16%,占普通本专科人数的46.63%;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其中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70万人,比上年增长2.60%,占普通本专科人数的40.05%。‎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高职扩招主要招生对象不是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是中职毕业生。“我国高职目前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少数中职毕业生。但高职的生源在逐渐减少,以至于在普通高考招生中,部分高职的生源危机显得比较突出,高职完成招生计划颇为吃力。而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继续深造、发展,这一块还潜力巨大,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496.88万人,因此,只要将中职毕业生进高职深造的比例提高20%,就可以实现扩招100万的目标。‎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材料三 材料四 宁夏师范学院院长马宗保委员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多层次职业教育、推动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开展专业硕士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当前,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方面未取得实质性突破,部分普通高校或部分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缺乏可持续性,现有以专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升入本科阶段学习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常态化机制。比如宁夏每年“专升本”人数不足200人,一些开展得比较好的省区市,“专升本”比例也只有5%左右。‎ 当前,我国产业正在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而以专科层次为主的职业教育,无法适应先进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和创新素养的要求。建议制定职业教育类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国家标准,加大对专科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办学的支持力度,为职业院校优秀学生成长成才、人生出彩创造更多机会。‎ ‎《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其中普通专科人数要多于普通本科人数,2018年普通专科人数比上一年增长2.60%。‎ B.高职毕业学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从2013届到2017届连年提高,月平均收入均高于2900元,增幅直线攀升。‎ C.中职毕业学生就业率连续10年超过95%,高职毕业学生就业率从近10年来看也超过90%。月平均收入中职毕业生明显高于高职毕业生。‎ D.当前,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方面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专科为主高职院校毕业生,升入本科困难,宁夏“专升本”的比例不到5%。‎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A项,“普通专科人数多于本科人数”说法错误。材料一,“其中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70万人,……,占普通本专科人数的40.05%。”显然,普通专科人数少于本科人数。B项,“增幅直线攀升”说法错误。材料三曲线图显示增幅并非直线攀升,其中2015、2016年的收入是低于2014年的。C项,“月均收入中职高于高职毕业生”在原文中没有根据。故选D。‎ ‎5.下列多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办学模式上,现在职业教育基本由政府举办,将来依然采用这种政府举办的模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 B.我国高职目前生源主要来自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生源主要来自进高职深造的中职毕业生。‎ C.促进产教融合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一项具体的措施。要坚持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合作。‎ D.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将来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 ‎【答案】A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错解文意,选项“依然采用政府举办的模式”说法错误。材料一,“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故选A。‎ ‎6.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广阔?‎ ‎【答案】(1)国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进行各方面改革,并提出具体措施,给予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2)实现高职扩招,有更多的中职学生和高中毕业生有机会继续深造,高职教育生源得到保障。(3)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后收入不断提高,吸引大批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批技术人才,企业发展技术人才缺口大,决定了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 材料一,“《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了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国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进行各方面改革,并提出具体措施,给予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 材料二,“高职扩招,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我国高职目前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少数中职毕业生。……而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继续深造、发展,这一块还潜力巨大”。实现高职扩招,有更多的中职学生和高中毕业生有机会继续深造,高职教育生源得到保障。材料三,图表“高职毕业生的收入不断提升”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后收入不断提高,吸引大批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批技术人才,企业发展技术人才缺口大,决定了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大。本题从国家政策的支持,高校扩招,高职毕业生的收入提升以及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等方面回答。‎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是我遗忘了上帝 云朵 尽管亚克从监狱出来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亚克悄悄地回到小镇,一连几天都没有出门。‎ 这天晚上,亚克悄悄地去了教堂,然后,他把神像带回了家。亚克以为此事没人知道,可是偏偏被邻居露西看见了。‎ 露西心想,他果然不是个好人。露西想报警,但还是忍住了,她知道,就算自己报了警,可是对于偷神像这样的事,不是什么大罪,亚克关不了多久,就会放出来。‎ 第二天,露西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她想,亚克偷神像,触犯了上帝,将来他会得到上帝的惩罚。可是,一连几天过去了,亚克也没有受到上帝的惩罚,相反,每天他出门时都精神抖擞。‎ 这天,露西家的门铃响了起来,门外的人居然是亚克,他来干什么?亚克微笑着说:“露西,你好,你可以借我一千美元吗?”‎ 一千美元!露西想,借给他的话,肯定是有去无回,可是我要不借给他,那就会得罪了他。于是她便说:“我愿意借给你。你等等,我这就去拿钱!”说完露西就转身去拿钱。‎ 很快她就又出来了,将一沓钱递向亚克。亚克看了看露西,接过了钱,还说:“谢谢!钱我很快就会还给你!”说完他转身就走了。‎ 亚克走了后,露西又担心起来,他会不会认为我好欺负,再上门来找我借钱?嗯,就算他再来,我也不借钱给他了!他要是敢胡来,我就报警!但是以后的几天,亚克都没有再上门来找她借钱,而且每次亚克看到她,都会微笑着跟她打招呼。露西见了心想,他看上去很快乐,很阳光,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真难想象他就是那个偷走神像的人!不过,我可不能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了,他是个罪人,绝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这天晚上,露西半夜里听到了动静,她起床一看,发现亚克把神像从家里搬了出来。他想干什么?要把神像搬到哪里去?露西一路跟随亚克,发现他把神像又搬回了教堂。露西笑了,他肯定怕得到上帝的惩罚,这才把神像搬回了教堂。这个可恨的家伙,上帝啊,你可一定要好好惩罚他!最好在惩罚他之前,让他先把钱还给我!我可是一个无辜的人,你可不能怪罪于我!露西等亚克一离开,就情不自禁地上前祷告起来。‎ 第二天一早,露西刚刚吃过早饭,门铃就响了,一看是亚克,她吃了一惊,担心昨晚跟踪的事让亚克知道了。但她还是开了门,结果却是亚克来还她的钱,露西非常开心,觉得上帝真灵。她想,上帝肯定会惩罚亚克,走着瞧吧。‎ 果然,没过几天,露西就得到了一个让她开心的好消息:亚克被大火烧伤了,住进了医院。露西禁不住感叹道:“上帝啊,你可真灵,就该好好惩罚亚克,烧死他也不算错,他就是一个坏蛋!”‎ 这天晚上,露西看电视,居然看到了记者采访亚克的报道,在报道中,亚克说:“我是一个罪人,从监狱出来后,我也是十分不安,我觉得自己从前不该做坏事,我想那肯定是上帝遗忘了我,以致我犯下了错误。于是我偷偷地去了教堂,把神像搬回了家里。我想,我天天与上帝待在一起,这样上帝就不会再遗忘我了。后来,为了验证一下上帝记住了我,于是我就去向邻居露西借一千美元,没想到她居然借给了我……”‎ 看到这里,露西忍不住说:“上帝当然会记住你这个坏蛋!”然后她继续看下去,亚克继续讲述:“我借到了钱,非常开心。后来,我又悄悄地把神像送回了教堂。我想,上帝是大家的上帝,不是我一个人的上帝,我不能一个人占有他。后来,我发现露西对我很友好,大家都对我很友好,他们都给予我这样那样的帮助,我就觉得,其实他们都是我的上帝,他们都没有遗忘我,没有抛弃我……”亚克的眼里涌出了泪水。‎ 露西又忍不住说道:“我是你的上帝?我是吗?”亚克继续讲述:“我知道,是我遗忘了上帝,抛弃了上帝,才干了坏事,现在我重新找回了上帝,于是见到琼斯的店里起了火,她的孩子还在里面,我就冲了进去。虽然我受了伤,但是孩子却安然无恙,我很高兴……”‎ 亚克开心地笑了起来。原来,亚克受伤是因为他救了人。‎ 露西为对亚克的误会感到愧疚,她说:“亚克,你是好样的!你也是我们的上帝!”‎ ‎(节选自2015年第24期《微型小说选刊,选入时略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小说以露西的视角来叙事,使小说悬念迭出,让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露西的疑问探究事情的真相,而且便于从心理角度对亚克进行观照。‎ B.亚克把神像搬回自己的家里,让他找回了上帝,后来他担心这样会受到上帝的惩罚,于是把神像送回了教堂,这样大家又都见到了神像。‎ C.小说中的上帝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意象,可谓匠心独运,它虚实相生,既实指小镇教堂中的神像,又虚指人们灵魂的皈依和精神的寄托。‎ D.小说巧用误会法,让露西凭主观想象对亚克回来后的言行做出了一连串戏剧性的猜测,为情节的发展不断蓄势,从而产生欲扬先抑的构思效果。‎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担心这样做会受到上帝的惩罚”错误,原文倒数第四段“我借到了钱,非常开心。后来,我又悄悄地把神像送回了教堂。我想,上帝是大家的上帝,不是我一个人的上帝,我不能一个人占有他”,可知亚克送回神像并非担心受到惩罚;而文中也说到“露西笑了,他肯定怕得到上帝的惩罚”,可知这是是露西的臆测。‎ 故选B。‎ ‎8.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电视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补充叙事,揭示亚克心理动因,使情节合理,叙述简洁集中。②揭开真相,是对前文悬念的解答。③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发生逆转,将小说推向高潮。 ‎ ‎【解析】本题考核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从结构、人物、主旨和内容的角度作答,有相对应的答题术语,并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从内容上,小说的前半部分一直是从露西的视角来展示亚克的,这是片面的,而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电视上的一段报道,写了亚克个人的内心想法,对之前的行为有了合理的解释,也对露西的偏见有了补充叙事得作用,情节更为合理。从效果上,小说前文的叙述也让读者产生了疑问——亚克为什么偷神像?为什么要向露西借钱?直到电视报道这一情节,对这些前文埋下的悬念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应注意情节所在的文本位置。正是因为电视报道,露西才逐渐转变了对亚克的偏见,直至最后为对亚克的误会感到愧疚,甚至不由地发出“你也是我们的上帝”的由衷称叹,可见从结构上,这一引用推动了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发生逆转,将小说推向高潮。‎ ‎9.请概括小说中露西的人性弱点,这些人性弱点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露西的人性弱点:①露西对出狱后的亚克抱有成见,态度冷漠。②自私狭隘,处处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表达主题的作用:①寄寓主题。通过露西的态度、言行、心理生动地表现主题。②以小见大。用露西这个带有人性弱点的人物来折射整个社会的世俗观念:戴着有色眼镜静止地看待犯过错误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需要分清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接着考虑对情节、主题等的作用。‎ 本题中第一问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而题干要求“概括小说中露西的人性弱点”,减小了答题的难度。根据文本“露西心想,他果然不是个好人”“露西想,借给他的话,肯定是有去无回,可是我要不借给他,那就会得罪了他”“我可不能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了,他是个罪人,绝不是个什么好东西”等,可见露西对出狱后的亚克抱有成见;露西借钱给亚克的根本原因不过是怕亚克找她麻烦,还在祈祷上帝惩罚亚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最好在惩罚他之前,让他先把钱还给我”,可知露西自私狭隘,处处从自身利益出发。‎ 第二问实际考查主要人物的作用。小说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本文中主要是从露西的视角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认定亚克不是好人,到不断祈祷上帝惩罚亚克,到看到记者对亚克的采访后逐渐改变偏见,最后对亚克发出由衷的赞美等一系列言行、心理描写,寄寓了主题。小说也常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行为品行,从而揭露某种社会现状。因为亚克从监狱出来,以至于他偷神像、借钱的行为都被露西认为是坏人作风,甚至在亚克被大火烧伤,露西还不由地感叹道“烧死他也不算错,他就是一个坏蛋”,结尾却来了个逆转——亚克对进监狱前做坏事心有愧疚,虽然受伤却为救了孩子而高兴。其实结尾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旨,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用露西这个带有人性弱点的人物来折射整个社会的世俗观念:戴着有色眼镜静止地看待犯过错误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鬷,字总之,赵州临城人。七岁丧父,哀毁过人。既长,状貌奇伟。举进士,真宗见而异之。使契丹还,权三司户部判官。上言:“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灾歉,民不堪,请绝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交引①,请官置务收市之。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迕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事竟寝。后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累迁刑部。‎ 益、利路旱饥,为安抚使,知益州赈济。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曹玮,谓曰:“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鬷曰:“何以教之?”玮曰:“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吾尝使人觇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鬷殊未以为然也。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克对。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罢,鬷出知河南府,始叹玮之明识。未几,得暴疾卒。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果如所言。‎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减)‎ ‎【注】①交引:宋代官府准许商人在京师或边郡缴纳金银、钱帛、粮草,按值至指定场所领取现金或某些商货运销的凭证。‎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B.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C.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D.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答案】D ‎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题中“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是定语后置句,“戍卒”是中心词,应为“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戍卒”,意为有在夜里焚烧军营、屠杀军马、胁迫军校作乱的的益州戍卒,所以这句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无所问”的主语应是王鬷率领的部队,与“出门”的主语不同,两者应断开,又由“敛手”可知主语应是“不乱者”,而且“曰”后面常要与说话的内容断开,据此排除B项。‎ 故选D。‎ 句子翻译:有在夜里焚烧军营、屠杀军马、胁迫军校作乱的益州戍卒,王鬷悄悄派兵包围该军营,下令说:“不作乱的人只要不轻举妄动,走出营门,就不予追究。”于是众人都走出军营,(王鬷)命令军校指认作乱的人,抓到十多个人,当即杀掉。‎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判官,宋代官职名称,掌理全国的土地、户口、钱谷、财赋等方面的事务。‎ B.戎人,古代中原地区对西方少数民族统称,与南、东、北少数民族并称四夷。‎ C.卒,我国古代根据社会地位,对“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薨、崩、不禄、卒。‎ D.谥,即谥号,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 ‎【答案】C ‎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由高到低依次为薨、崩、不禄、卒”错误,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所以对“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崩、薨、卒、不禄。‎ 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鬷少有孝心,相貌奇伟。王鬷七岁丧父,因哀伤过度而损毁身体,超过常人;长大后相貌奇伟,连真宗见到他后都觉得奇特。‎ B.王鬷为政从简,颇受爱戴。王鬷为政识大体,不繁琐,主管益州赈济之时,快速处理士兵作乱,因此一举,蜀地百姓都爱戴他。‎ C.王鬷不畏权贵,正直敢言。马季良执政时要求官府专门收购茶盐交引,众臣不敢言,只有王鬷认为此举不符合国家体统并使此事搁置。‎ D.‎ 王鬷未纳善言,受到责罚。曹玮曾提醒王鬷留意边防,警惕元昊的野心,可惜王鬷并未采纳、重视,后元昊反叛,王鬷受到责罚。‎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不繁琐”错误,原文“不为苛察”,即不做苛刻审查。‎ 故选B。‎ ‎13.翻译下列文言文语句。‎ ‎(1)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灾歉,民不堪,请绝土木之不急者。‎ ‎(2)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克对。‎ ‎【答案】(1)现在正在调军队去堵塞黄河决口,而邻京各郡灾荒歉收,民力损耗,请把不紧急的修造项目废止。‎ ‎(2)等到第二次进入枢密院的时候,元昊造反了,皇帝几次询问边疆的事务,王鬷不能回答上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方,正在;河,黄河;歉,年岁欠收;土木之不急者,定语后置句,应为“不急土木”,意为不紧急的修造项目。 ‎ ‎(2)比,等到;再,第二次;数,几次;克,能够。‎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鬷字总之,是赵州临城人。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哀伤过度以致损毁身体的情形超过一般人。长大以后,相貌奇特高大。考中进士,真宗看见他就觉得不一般。(王鬷)出使契丹回来后,暂代三司户部判官。(他)给皇上进言:“现在正在调军队去堵塞黄河决口,而邻京各郡灾荒歉收,民力损耗,请把不紧急的修造项目废止。”改任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犯了罪,王鬷因为是曹的同,一向受曹厚遇,(因此被贬)出京任湖州知州,后来调任苏州。回京后任三司盐铁副使。‎ 当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正掌权,他提议因京城商人常常用很低的价格收购囤积茶盐交易凭证,请求由官府设置机构收购、贩卖茶盐。马季良仗着是章献太后姻亲的身份,众人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唯独王鬷认为(这提议)不可以,(王鬷)说:“与老百姓争利益,难道是合乎国家体统的吗?”事情最终停止了。(王鬷)被提举为在京诸司库务,出任淮南安抚使,多次调任刑部。‎ 益、利两路(行政区域名称)遇旱灾、闹饥荒,(王鬷)任安抚使,任益州知州赈济灾民。有在夜里焚烧军营、屠杀军马、胁迫军校作乱的益州戍卒,王鬷悄悄派兵包围该军营,下令说:“不作乱的人只要不轻举妄动,走出营门,就不予追究。”于是众人都走出军营,(王鬷)命令军校指认作乱的人,抓到十多个人,当即杀掉。到天亮时,人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为政有大局观,不做苛刻审查,蜀地人偏爱他。‎ ‎ 天圣年间,王鬷曾经出使黄河以北,路过真定,拜见曹玮。曹玮对他说:“您日后一定会被委以重任,希望您能留意边防的事务。”王鬷说:“有什么可以赐教的?”曹玮说:“我听说赵德明曾经派人用马来交换汉人的东西,因事情办的不合自己的心意,想要杀了办事者。他的小儿子元昊才十几岁,进谏说‘我们戎族人,原本以鞍马为生的,但您却拿马资助邻国,交换不急需的物品,已经不是什么好的计策,然而又要杀掉办事者,这样会失去民心啊。’德明听从了他的话。我曾经派人暗中观察元昊,形状外貌不平常,将来一定会成为边疆的祸患。”王鬷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等到第二次进入枢密院的时候,元昊造反了,皇帝几次询问边疆的事务,王鬷不能回答上来。等到西征失败,大家讨论选用乡兵,王鬷又很久没有决断。皇帝大怒,把王鬷和陈执中、张观在同一天罢免,王鬷被贬出京担任河南府知府,(他)才感叹曹玮的英明和见识。没过多久,(王鬷)得了急症重病死了。追赠户部尚书,谥号是忠穆。‎ 王鬷年少时,在礼部尚书王化基门下求学,枢密副使宋湜看他不错,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宋家的亲族中有人侮辱他,看不起他,王化基说:“三十年后,王鬷会成为富贵的人。”果然如他所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从幽寂的环境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由此产生深沉激烈的情感。‎ B.颔联从听觉角度描写穴鼠出行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侧面描绘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 C.颈联中“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相对,感慨极深,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暗含诗人的心理变化。‎ D.尾联笔锋陡转,以豪放洒脱之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超脱豁达之情。‎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尾联笔锋陡转,以豪放洒脱之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超脱豁达之情”说法错误,本诗尾联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超脱,实则是激愤之词,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痛。故选D。‎ ‎15.与陆游的另一首诗《书愤》后四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相比,两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相同之处:两诗的颈联都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两句与本诗中“壮日自期”两句都以典故明志,表达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之情。不同之处:《书愤》尾联以诸葛亮的典故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而《枕上作》尾联则借景抒情,诗人表明想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实则是壮志不得实现的无奈与愤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所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然后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在诗歌中找到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内容,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异同。本题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与陆游的另一首诗《书愤》后四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相比,两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比较阅读的内容是情感异同,比较范围是本诗和《书愤》后四句。仔细阅读本诗和《书愤》后四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发现本诗颈联(结合注释)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都是运用典故,表达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诗颈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说自己早年像孟博一样“有澄清天下之志”,希望能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羡慕黄初平“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抒发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而“‎ 塞上长城空自许”是运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抒发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两首诗虽然都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但也有不同之处,本诗,由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就在尾联“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借景抒情,表达了要想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归隐之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无奈。而《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运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诗人这是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默写。(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本文主旨和诗人高尚节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词中将愁思形象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捷、长、襟、摧、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前段时间,大家都注意到了微博上“我想把爸爸买回来”的热搜:小女孩的爸爸经常不在家,妈妈质问爸爸“是不是卖给了公司”,小女孩就萌生了存钱把爸爸买回来的想法 ‎。视频中的内容值得反思,父母总是忙于工作,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有时候会_____,会常常因此缺席了孩子很多重要的成长瞬间,就会与孩子_____。‎ 暑假已至,学生们都进入假期生活。不少父母却因为忙于工作,只能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者送进一个又一个辅导班。看似漫长的暑假生活中,能真正陪孩子的父母_____。‎ 家庭和工作对每个家长而言,都是一个很难平衡的问题。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因父母忙碌造成的“隐性失陪”现象越来越多。(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不只是形式上的“在场”,更多是在陪伴过程中彼此间的沟通和孩子获得的一种满足感。工作固然重要,但在假期这个时间段,家长还是要尽可能_____,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无论是陪伴孩子外出游览,还是与孩子一起读书、学习,都会让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近,给孩子成长营造一个快乐的环境。‎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女孩的爸爸由于经常不在家,妈妈便质问爸爸“是不是卖给了公司”,小女孩就萌生了存钱把爸爸买回来的想法。‎ B.由于小女孩的爸爸经常不在家,妈妈便质问爸爸“是不是卖给了公司”,小女孩就萌生了存钱把爸爸买回来的想法。‎ C.由于小女孩的爸爸经常不在家,妈妈便质问爸爸“是不是卖给了公司”,小女孩就萌生了想法把爸爸存钱买回来。‎ D.小女孩的爸爸由于经常不在家,妈妈便质问爸爸“是不是卖给了公司”,小女孩就萌生了想法把爸爸存钱买回来。‎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本题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由于”应放在主语“小女孩的爸爸”之前;‎ 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小女孩就萌生了存钱把爸爸买回来的想法”;‎ D项,语序不当,关联词“由于”应放在主语“小女孩的爸爸”之前,“小女孩就萌生了存钱把爸爸买回来的想法”。‎ 故选B。‎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常见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信任缺失的现象。‎ B.越来越常见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信任缺失、难以沟通的现象。‎ C.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信任缺失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 D.父母与孩子之间信任缺失、难以沟通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本题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跟前一句“……现象越来越多”的这种句式应保持一致,排除A和B两项;“难以沟通”程度轻,“信任缺失”程度重,而实际过程是由轻到重,所以排除D。‎ 故选C。‎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物极必反    渐行渐远    擢发难数    相得益彰 B.适得其反    渐行渐远    屈指可数    两全其美 C.物极必反    南辕北辙    屈指可数    相得益彰 D.适得其反    南辕北辙    擢发难数    两全其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本题中,第一空,适得其反,意思是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物极必反,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根据“想给孩子……”,故应填“适得其反”。‎ 第二空,渐行渐远,慢慢地走,慢慢地远。即便是两人走在同一条道上,同一方向,如果心里想的不同,那么到达的地方也就不一样。或者也可以说是离本来确定的人生目标、方向、信仰等方面越来越远。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不能用于形容两个人的关系。根据语境“缺席了孩子很多重要的成长瞬间,就会与孩子”,形容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故应填 “渐行渐远”。‎ 第三空,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根据语境“不少父母却因为忙于工作,只能把……”“看似漫长的暑假生活中,能真正陪孩子的父母”,故填 “屈指可数”。‎ 第四空,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根据语境“工作固然重要,但在假期这个时间段”“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侧重两方面都得到好处,故填 “两全其美”。‎ 故选B。‎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列是某人祝贺朋友之子被高校录取的短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惊闻令郎被名校录取,内心窃喜。令郎今朝鲤跃龙门,他日也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近来要务缠身,特派高足到府上恭贺,不敬之处,还望谅解。‎ ‎【答案】①“惊闻”改为“欣闻”②“窃喜”改为“高兴”③“有用的”删去 ④“要务”改为“俗务”⑤“高足”改为“小徒”‎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惊闻”,对某件事情表示吃惊,一般指意料之外的事情,多为不好的事情,改为“欣闻”;“窃喜”,是发自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释放,改为“高兴”;“栋梁之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有用的”删去;“要务”,重大任务,改为“俗务”;“高足”,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改为“小徒”。‎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下面是一幅公益广告图片“祖辈的井、父辈的井、子孙的井”,请简要介绍图片的主要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1)主要内容:三口井都配有一个木桶,而打水的绳子依“祖辈的井、父辈的井、子孙的井”的顺序大幅变长。‎ ‎(2)寓意: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地下水资源日渐匮乏,呼吁人们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漫画,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 画面按照祖辈、父辈、子孙的顺序画了三口井,三口井外都有木桶,并且汲水的绳子越来越长,依此写出漫画的内容:三口井都配有一个木桶,而打水的绳子依“祖辈的井、父辈的井、子孙的井”的顺序大幅变长。‎ 总结漫画的劝诫意义时,注意三幅图画的对比,三幅画都有井、有桶、有绳子,这是三幅画的相同之处;不一样的地方是绳子的长度需要越来越长。联系现实中水资源日益枯竭现象,分析画面背后的寓意是: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地下水资源日渐匮乏.呼吁人们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四、作文(60分)‎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 奶奶,您听我说 写下这个题目,总想拿着京剧的腔调儿哼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可是,奶奶,今天咱们不唱京剧,让我扶着您,在您最喜欢的墩儿上坐下,细细地听我说。虽然,如今您眼神浑浊,经常在听我说话时就睡着了,还会像孩子一样流下口水。‎ 奶奶,让我再摸摸您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吧,那里藏着我的童年,和太多伴着我成长的故事。幼时的我,最喜欢缠着您讲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呀、七仙女和董永啊、梁山伯祝英台呀、长工和地主斗智呀……每次我扭缠着您的衣服、央求着您再讲一个的时候,您脸上细细的笑纹就出来了,多得数不清,好像每一条笑纹里都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越长大,我的问题就越多,我总是好奇,仙女穿什么样的衣服,祝英台变成大蝴蝶好不好看,地主是不是都是大胖子……您的故事越讲越长,虽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但我就是爱听,更爱您在我的追问下,弯弯绕绕把两次的不同再说成是一码事。小时候的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因为您的故事太多太长了,皱纹也就变深了呢?其实我没告诉过您,除了哥哥一大堆的小人书,您的故事曾是我童年最美的梦境。‎ 哎呦,奶奶,您看您的坐姿真端正。小时候,最佩服您的是两件事:一是您的坐姿,永远都是端正挺拔,不管是您做针线活,还是坐在小板凳上纺线或者做什么别的;二是您的坐功,您盘腿坐着,能半天半天地不动地方,我也试过盘腿坐,半个小时不到腿就麻了。可后来,知道真相的我,就再也没羡慕过您。是的,您是缠过小脚的。每次看到您那被古人称为“三寸金莲”的小脚,都忍不住心里发紧:那是把四根脚趾的骨头生生拗断,再踩在脚底才能形成的“莲瓣”呀!您不能奔跑,不能久站,不得已才练就了这让我们佩服不已的“坐功”。您曾嘲笑我是“大脚片子”“跟蒲扇似的”,当时我确实不高兴了,哪个年轻的女孩子喜欢被人说不好呢?可如今想来,我无法体会年少的您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可我宁可被您嘲笑,也庆幸自己有一双天足。‎ 奶奶,您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吧?您笑了,一夸您您就高兴。说实话 ‎,一开始真没觉得您是什么宝。我那么小的时候,您要教我纺线,还说“哪有女孩子不会纺线织布的”。我的同学朋友都到田里去抓蛐蛐了,我才不愿意学呢。不管您怎么教我左手如何捏住棉花捻子,右手怎样摇纺车,两手怎么均衡用力,我最终还是没学会。您教我缝被子、踩缝纫机、纳鞋底……说“艺多不压身”,还说“求人不如求己”“免得日后不会做了自己为难”……十一二岁的我真的不懂那么多,勉勉强强学了一些。如今,才越发知道您的话确实有道理。如今带着孩子到那些革命根据地参观时,我能清楚地告诉孩子纺车、织布机的工作原理;如今弃了羽绒被、羊毛被,还是觉得棉花被最舒服,棉被的拆洗从来难不住我;现在坐在缝纫机前我还能扎出直直的线……‎ 唉,您又睡着了!看着您的睡颜,听着您轻微的鼾声,心里莫名地觉得平静。您今天竟然没有流口水,那就让我拍张照吧。平时我要用手机给您拍照,您总不让。您好像对手机特别抵触。我们看手机的时候,您老大不高兴,说:“看那干啥?”我们跟您说手机里什么都有,它连着世界,想看什么看什么。可您说什么都看不清,亮亮的屏幕晃得您眼疼。只有我们用手机放您最爱听的佛曲的时候,您才转头看看它,说:“这么个小玩意,还行!”‎ 我扶您到床上睡吧。您好好睡,等您醒了,咱们再好好说话。我喜欢跟您这样说话,就像在岁月中穿行,这也是生活深情的馈赠。‎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上,从材料中提出主干对考生来说并不困难,从材料中可以筛选出对长辈的认识过程:自以为了解——重读——人生的事理,传统的积淀,时代的印记,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成长与成熟,读出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的思维流程。这样我们就容易抽取在题目中的相应信息。从中选取自己熟悉的话题,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现象、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文化社会现象入手,立意为“重读长辈这部书”。行文时,一定要精选材料内容,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写作方法上:一、抓关键“重读”,把握表意重心。二、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长辈”。三、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四、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五、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点睛: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试题往往是给考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如材料中“共识或分歧”,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出题思路在于探寻考生对于社会、人生、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定位等方面的思索与评价层面继续加深,逐步走向更广义的发展方向,立意标准也相比于之前占到更重要的地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