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7级高三上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朝向海洋的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②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坚实的陆地。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在眺望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③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 ④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此,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 ⑤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海洋在拓展诗的经验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诗》是一首典型的“海之诗”。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诗歌采用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岛是这颗心脏。波浪是,船也是。”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而是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重新展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 ⑥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到大海之中,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的潮汐中。这样的瞬间,要求诗人更新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 ⑦当一个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洋的风暴中,他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 (摘编自田一坡《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验。 B. 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认知。 C. 当诗人跃过陆地的边界,投身大海之中,那些震撼的瞬间总会使他找到一种全新的生存经验。 D. 当诗人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观光对象时,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就提出了“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与意义。 B. ②至⑥段从不同角度提出分论点以论证中心观点,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C. 在论证对待海洋的态度上,作者列举《三沙抒怀》等,与曹操和海子的诗形成对比。 D. 文章最后指出诗人们要敢于置身海洋的风暴中,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收束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摆脱眺望、观光、想象式书写,让海洋内化为诗人的视野,才能带来全新的诗歌感受。 B. 诗人如果恐惧大海,拒绝直面其幽深辽阔,就容易造成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 C. 想要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新秩序,就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 D. “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可见时代呼唤诗人也造就诗人。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验”错误,选项因果倒置,第一段说的是“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选项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 B项,“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认知”错误,选项把李琦和蒋浩作品的特点交融到一起了,第四段说的是“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第五段说的是“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诗人蒋浩……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 D项,“……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了”错误,“不再是”的说法过于绝对,第六段说的是“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文中说的是“不能够很好应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②至⑥段……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几段分别是说“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 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由此可见,并非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想要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新秩序,就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错误,“就要”的说法过于绝对,第六段说的是“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文中说的是不摒弃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应多,并非是不能应对。 故选C。 【点睛】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材料二: 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分支和关键词等元素,充分调动全脑来记录和表达思想,它有四大原理,分别是图像原理、发散原理、收敛原理和主动原理,它有四大要素,分别是图像、颜色、线条和关键词。 思维导图的结构也很简单,主要结构是中心图、主干和分支,除了中心图、主干和分支之外,还有关键词和小图像。 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一级分支下面又有二级分支,是每一个大方面下的几个小方面。逻辑层次非常清晰。主干和分支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关键词写在线条上,简洁明了。 关键词和分支旁边可以画一些小图像,加以颜色等,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脑,印象更加深刻。 材料三: 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所以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以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变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极具实用性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将人们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形象化展示。 B. 人类的发散性思考方式决定,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向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 C. 材料二的“思维导图图例”具备了图像、线条和关键词三大思维导图要素,但是颜色这一要素展示得不够充分。 D. 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是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实现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 B. 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C. 思维导图实际上还是一种树形结构,而现实思维系统却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树形结构只是其中之一。 D. 思维导图并不能表现思维的全貌,但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6. 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 【答案】4. D 5. C 6. ①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能(或特征)什么是思维图”亦可);②功能(或作用)③关键词和小图像;④图例(或思维导图例);⑤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統;⑥适度使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是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错误,“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误认为”“似乎”等说明“简单”只是人们的错误认知,事实并非如此,且“浅尝辄止”只是人们形成的思维习惯,而非思维成果。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是“充分运用”而非“有效提升”; B项,“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错误,材料二第三段说“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选项混淆了“中心图”和“主干”两个部分,“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中心图”,不是主干,“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的是“主干”,不是“中心图”; D项,“思维导图……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将思维可视化”和“激发大脑的潜力”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然后要梳理材料的信息,再根据图上已有的内容来填写空白的内容。从图上来看,思维导图的主干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已经给出的是“思维导图的内容和结构”和“思维导图的缺点和使用方法”,这二者分属于材料二和材料三,故考生需要浏览材料一,看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思维导图的什么内容,材料一一共三段文字,结合三段内容可知,主要是介绍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能;再看分支部分,第一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一而言,材料一共三段文字,已经提供的是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信息,故考生要填写的是第二段的信息,即思维导图的功能或作用;第二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二,材料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元素、原理、要素和结构,以及思维导图的图例,而结构部分又包括中心图、主干、分支和关键词及小图像;第三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三,包括缺点和正确使用,缺点主要是第一段和第二段,即“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統”和“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正确使用在第三段,主要是适度使用和变化与创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朗读与呐喊 莫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 文中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 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D. 文章善用反复手法来加强语势、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快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忘我。 8.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9. 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7. C 8. (1)朗读内容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 (3)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 9. (1)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我”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 (2)笔法灵活,跌宕起伏,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吟唱”以“朗诵与呐喊”之外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看似闲笔,却收结全文,巧妙回应文章主旨。 (3)深化文章主旨。“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C, “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表达了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夸大了命运的威力,对主题的理解有误。从文章内容来看,方快因朗读而找到自信与尊严,年老卖豆腐时仍认为自己不比莫言差;莫言因朗读、呐喊而改变命运,都反映了在文中命运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主观的努力远比命运更加重要。故答案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文本中语句的能力。考生要注意认真分析文本中划线的语句:“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考生要注意从修辞的手法、内容、表达的心情等角度进行赏析。句子中说“青蛙唱起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作者借助回忆当年的朗诵的内容,说明了作者对当年往事记忆犹新。同时在情感上也表达出了作者莫言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当年生活的无比的欣慰,因为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他的语文老师是唯一一个坚持说普通话的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主题及标题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从原文的标题“朗读与呐喊”是写作者回忆当年小学的课堂场景,也表现出了作者当年对于朗读的稚嫩的理解,直到作者遇到了叶嘉莹老师的“吟唱”,作者才真正的理解了朗读的内容。这样写既丰富了文本内容,由交代了作者有对朗读的潜在理解到深层理解的过程,使得文本内容丰富,可读性变强。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少好学,善《三礼》。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晋孝武帝太元中,卫将军谢安始立国学,刺史谢玄举焘为助教。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议者或谓宜配食中宗。焘议曰:“前汉孝文、孝昭太后,并系子为号,祭于寝园,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庙。谓宜远准《阳秋》考宫之义,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议者从之。顷之,去官。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父母丧亡,居丧六年,以毁瘠著称。服阕,除临沂令。义旗建,为太学博士 。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敦厉风尚。想复弘之。”参高祖中军军事,袭封高陵亭侯。时太庙鸱尾灾,焘谓著作郎徐广曰:“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乃上议曰:“求之礼籍,未见其可。昔永和之初,大议斯礼,于时虞喜、范宣并以渊儒硕学,咸谓四府君神主,无缘永存于百世。或欲瘗之两阶,或欲藏之石室,或欲为之改筑,虽所秉小异,而大归是同。准傍事例,宜瘗埋。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义熙十四年,除侍中。元熙元年,以脚疾去职。高祖受命,征拜太常,虽外戚贵显,而弥自冲约,茅屋蔬餐,不改其旧,所得奉禄,与亲戚共之。永初三年,致仕。其年卒,时年七十。 (节选自《宋书·臧焘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B.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C.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D.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庶,指宗族的旁支,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身份会因其母亲的身份而有嫡庶之分。 B. 博士,古代学官,主要从事教授生徒之职,学术专业上常专通经典或精通技艺。 C. 太庙,是我国古代皇帝的宗庙,起初仅供奉先皇,后来宗室、功臣等也可入庙。 D. 儒,此处指“儒学”,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学”便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臧焘贫苦好学,熟悉经典。他家境贫寒,但却富有自立的精神,喜好读书学习,对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颇为熟悉。 B. 臧焘恪守孝道,精心侍亲。他曾与弟弟一同辞去官职,回家亲自参与农耕,自己省吃俭用,服侍父母亲长达十余年。 C. 臧焘善于言辞,受到认可。针对朝政、灾祸,他引经据典,清晰地陈述看法并提出建议,其建言每次都被采纳。 D. 臧焘官至显贵,严于律己。高祖登基后,他身居要位,但仍保持节俭自律的一贯作风,粗茶淡饭,与亲人共享俸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 (2)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由于母亲年老,家中贫穷,跟弟弟臧熹一起放弃仕途,以耕种谋生,自己节约而供奉双亲十多年。(2)然而经典难以详解,众人议论纷杂,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 画线句“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译为:过去孔子在齐国,听说鲁国太庙发生火灾,说一定是由于桓公、僖公的事。如今征西将军以及京兆尹四位府君本应当撤除神主,却仍列于太庙受供享,这火灾大概就是征兆吧?此句中,“京兆四府君”与前面的“征西”即“征西大将军”作主语,是并列结构;“宜在毁落”译为“本应当撤除神主”,句意完整,不可断,排除BD两项;“此”是“其征乎”的主语,中间不可断,排除C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D项“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学’便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有误,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学说定为百家中的主要思想,并在长安设立太学,所以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是从西汉时开始的。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C项“其建言每次都被采纳”有误。结合原文“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意思是“当时学者大多赞成臧焘的意见,但最终还是没有实行”,可知此项是错误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译为:由于母亲年老,家中贫穷,跟弟弟臧熹一起放弃仕途,以耕种谋生,自己节约而供奉双亲十多年。翻译时注意得分点:以,因为;俱,一起;人事,古今异义,古义指仕途;躬,亲自;养,供奉;亲,双亲;载,年。 (2)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译为:然而经典难以详解,众人议论纷杂,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翻译时注意得分点:详,详解;群,众人;言,议论;纷错,纷杂;卑浅,形容词作名词,卑陋的见识;折中,说准的。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 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他年少的时候爱好学习,精通《三礼》。贫乏穷困却能自立,操守品行为家乡乡里称道。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卫将军谢安开始建立国学,刺史谢玄举荐臧焘为助教。孝武帝追尊他的庶祖母宣太后,有的议者认为宣太后当附祭配享中宗。臧焘建议说:“前汉孝文、孝昭太后,都是依照儿子取得尊号,在陵寝祭祀,不在高祖、孝武的庙中附祭。臣以为追尊宣太后一事,应当远依《春秋》考宫的古义,另建寝庙,则尊奉崇敬的礼义得以显明。”议者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辞去官职。由于母亲年老,家中贫穷,跟弟弟臧熹一起放弃仕途,以耕种谋生,自己节约而供奉双亲十多年。父母去世后,臧焘守丧六年,以居丧过哀闻名。守丧期满后,被任命为临沂县令。义旗树起后,任太学博士。高祖镇守京口,写信给臧焘说:近来求学的风尚衰微,后辈学人学业荒废,民间户内,不闻朗朗读书声。这的确是由于战事频频,礼乐教化为之中断,轻浮浅薄者任性而不务正业,求学的情趣受到事功的影响(干扰)。怎么能够不大力鼓励学习的风尚呢?希望您对此事再有所光大。”臧焘担任高祖的中军军事,承袭封爵为高陵亭侯。当时太庙发生火灾,臧焘对著作郎徐广说:“过去孔子在齐国,听说鲁国太庙发生火灾,说一定是由于桓公、僖公的事。如今征西将军以及京兆尹四位府君本应当撤除神主,却仍列于太庙受供享,这火灾大概就是征兆吧?”于是上奏议说:“核查礼法典籍,看不出这种做法的允当。从前永和初年曾热烈讨论过此事,那时候虞喜、范宣都是学识渊博的儒学大师,都认为四位府君的神主,没有理由世世代代永远存放,有的计划埋葬在墓室两边的石阶下,有的主张收藏在石室中,有的提议为他们另外筑室,虽然所持的意见略有区别,但是大方向基本相同。依准有关事例,对四府君神主的处理应当采用埋祭的办法。然而经典难以详解,众人议论纷杂,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当时学者大多赞成臧焘的意见,但最终还是没有实行。义熙十四年,任命为侍中。元熙元年,因为脚病离职。高祖受命登基,召拜臧焘为太常,他虽然身为外戚权贵,然而更加自我约束,住茅房吃蔬菜,不改变原来的习惯,所得俸禄,与亲戚共享。永初三年,退职。同年去世,时年七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 张籍 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注】①弊:同“敝”:破旧的。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一样都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均为古体诗。 B. 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C. “壮士无颜色”写出了壮士面对窘境,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D. 本诗第七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 15. 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 【答案】14. D 15. (1)表达了“湘东行人”淹留他乡的羁旅之愁。“十年离家归未得”直接点出游子淹留之久,归家不得的乡愁;(2)写出了“湘东行人”穷困窘迫的惆怅无奈。“弊裘羸马”“饥寒”等写出游子窘境,因“黄金尽”而“无颜色”写出壮士气短无助。 (3)抒发了“湘东行人”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龙蟠泥中”喻指“湘东行人”时运不济,“不能生彼升天翼”则表达了“湘东行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境遇的愤懑。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错误,第七句是将壮士喻为身陷泥中蟠龙。故本题选D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直接点出游子淹留他乡之久,归家不得的羁旅之愁。“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弊裘”“羸马”穿着破旧的衣服,骑着瘦弱的老马,写出了“湘东行人”羁旅行役的窘境。“饥寒”写出主仆二人又饿又冷,筋疲力尽的境况。因“黄金尽”而“无颜色”写出壮士气短无助,其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湘东行人”穷困窘迫的惆怅无奈。“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诗人将壮士比喻为身陷泥中蟠龙,“龙蟠泥中”比喻“湘东行人”时运不济,词句表达了“湘东行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回答本题时,要一句一句分析,抓住诗句中反映诗人情感的词句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突出他羁旅行役的愁苦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大好山河,历来让中国文人魂牵梦萦,诗情大发。《望岳》中,杜甫望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顿时“①_____”,因而极目张望,立誓“②______”,以览尽众山;《虞美人》中,李煜身囚小楼,见月下雕栏玉砌,心中黯然,一句“③___________”道出了江山易主、山河变色的慨叹,面对此情此景,李煜不禁生发了“④_____”的浩瀚离愁;《赤壁赋》中,苏轼与友人驾一叶扁舟,吹着清风,沐浴着山间明月,顿觉人生短暂,很想“⑤___”,又想与明月共存,并认为清风、明月、江水,“⑥______”,自己和友人可以尽情享用。 【答案】 (1). 荡胸生曾云 (2). 会当凌绝顶 (3). 只是朱颜改 (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挟飞仙以遨游 (6).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曾、凌、恰、挟、遨。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几千年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方式中,不仅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应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女红织绣技艺已纳入艺术与审美的范畴,具有手工技艺的造物之美,其审美品格与文人士大夫的文房器物 。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出的“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上,荷包、围涎、喜帐、背扇 ,琳琅满目。其间具有东方神韵的“春光长寿”“蝶恋花”“凤穿牡丹”“鱼戏莲”等传统图案 ,( ),德行忠孝、神话故事的纹样更诉说着深层的文化寓意。进入这一具有东方造物精神的手工艺世界,仿佛望见绣娘们专心致志、充溢人间情爱的劳作,在机械生产艺术复制品 的当下颇有启示意义。 17.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期而遇 不一而足 栩栩如生 蔚然成风 B. 殊途同归 铺天盖地 美轮美奂 大行其道 C. 不期而遇 铺天盖地 美轮美奂 蔚然成风 D. 殊途同归 不一而足 栩栩如生 大行其道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B. 女红不仅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应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C. 在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的同时,也反映着社会的日常生活。 D. 女红不仅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女红织绣寄托着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B. 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被寄托在传统图案上 C. 这些图案寄托着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D. 这些祈福、纳祥的纹样还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答案】17. D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不期而遇:指意外碰见,没有指定的时间、地点 ,让人感觉突如其来。此处是说刺绣与文房器物的同为艺术品,选用成语“殊途同归”。第二处,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多为贬义。此处是说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出的“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上展出的女工作品,诸如荷包、围涎、喜帐、背扇等作品不止一种,而是很多,在结合横线后“琳琅满目”,选用成语“不一而足”。第三处,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根据横线前“传统图案”,选用成语“栩栩如生”。第四处,大行其道:新潮事物流行成为一种风尚。一般为贬义词或中性词。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此处对机械复制品持否定态度,选用成语“大行其道”。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不仅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应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同一主语的两个分句使用关联词,前一分句的关联词应放主语后,“不仅”应放在主语“女工”后;二是搭配不当,“反应”与“生活”搭配不当,可将“反应”改为“反映”。再来看选项,A项,语序不当。同一主语的两个分句使用关联词,前一分句的关联词应放主语后。B项,搭配不当。“反应”不能与“生活”搭配。C项,成分残缺。“在……同时”滥用,造成缺主语。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解答本题,注意前后主语一致性。A项,根据前文“具有东方神韵的传统图案栩栩如生”推知此处讲述的对象是传统图案,不是女红织绣,也不是祈福、纳祥的纹样,所以排除A和D两个选项。B项和C项的区别主要是句式不同:B项是被动句,主语是“美好愿望”;C项是主动句,主语是“这些图案”,而括号前句子的主语是“传统图案”,与其更衔接的应是C项。故选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某报社为举办“庆祝国庆”征文活动撰写的《征稿启事》的正文,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庆祝新中国69周年生日,为“书香资阳,文化强市”抛砖引玉,我报特举办“庆祝国庆”征文活动,向全市征集文字稿件,欢迎惠顾。征文要求:反映时代特点,文体不限,不超过1500字。大作如需斧正,编辑部将垂询作者意见。来稿请于9月20日前发至邮箱zyrbgqzw126.com。 【答案】①“生日”改为“华诞”或“周年”改为“周岁”。 ②“抛砖引玉”改为“添砖加瓦”。③“惠顾”改为 “惠稿 ”或“来稿”。 ④“斧正”改为“改动”。 ⑤“垂询”改为“征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有问题得体和语体得体,问题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主要考核的是语体的得体。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某报社为举办‘庆祝国庆’征文活动撰写的《征稿启事》的正文,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要求“找出并作修改”。仔细阅读《征稿启事》的正文,可发现:①“生日”指人出生之日。 ,也是每年满周岁的那一天。“生日”与“周年”语意重复,可改为“华诞”或将“周年”改为“周岁”。②“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是说自己报社举行的征文活动为“书香资阳,文化强市”做一点小小的贡献,不符合语境,可改为“添砖加瓦”。③“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此处是说欢迎大家投稿,可改为“惠稿”或“来稿”。④“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此处是说如果投稿的作品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动或更改,可改为“改动”。⑤“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此处是说如果投稿的作品需要改动,编辑部将征求询问作者意见,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征询”。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 【答案】(1)示例: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2)示例: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消息的把握。该消息分为两段,第一段陈述了两个事实,一是综合阅读率提升;二是数字化阅读率上升。综合起来可概括为“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第二段主要阐释“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第二题要求考生对消息中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评述。考生要注意到消息中出现了数字化、有声阅读等与科技相关的词语,考生一方面可对阅读率的增长加以肯定,也可以适当分析科技给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 点睛:新闻类语言运用题旨在考查学生辨识、筛选、提炼新闻材料重要信息能力。概括新闻的中心要素是较为常见的压缩语段题目,解答时对新闻的有关知识需了然于胸。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新闻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五个要素。新闻以记叙为主,它告诉我们“谁做了什么事”或“谁怎么了”,即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主谓陈述。做好新闻评析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准确把握新闻材料的实质,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为点评作好准;其次要注意点评语句简明扼要,点评内容是非分明,一语中的,立场鲜明。再次要注意点评从新闻材料实际出发,以理服人,不可凭空漫说。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播中的段子、朋友圈中的评论、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公众号上的推送……每天我们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大量的信息。有人说,丰富的信息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有人说,信息太多,导致人们时间不够用;也有人说:信息过载不过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面对陌生的事物都可能产生这种心理,因此不必纠结;还有人说……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 ②立意自定 ③标题自拟 【答案】信息时代,更应保持理性 当我们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享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捷,当我们的眼前充斥着或真或假或被曲解或被夸大的众多信息时,你是否添了一丝迷茫? 当你成为了那个被网上八卦迷惑的人,当你成为了那个在网上随意发声的人,当网上的信息铺天盖地涌向你……试问,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你还能不能保持理性? 你说,网络本来虚拟,不要太认真。的确,网络真真假假,虚假与真实并存。但为什么不能多一份理智的判断,为什么不多一点理性? 信息时代,需要你自己去判断真伪,需要你的理性。 有了你的理性判断,才有流言的终止。试问那些“秦火火”为何被捧红?试问那些胡说的“大v”们为何有千万粉丝?因为你信了,不加判断的信了,不论他的言论多么怪异乃至荒谬。谣言,因为无数个你的轻听轻信就此流传。倘若你看到后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小心求证,而不是做谣言的传播者,那么,你就成功地运用了理性判断终止了谣言。 若是每个人都能对谣言进行理性判断,世上便不再有流言。 有了你的理性判断,才有科学与真实的传播。当伪科学与虚假被理性的屏障阻隔,涌现的必是真实科络环境的净化。在净化网络环境的大潮中,越来越多的科学与真实得以传播。如百度推出的“知道日报”,将生活中常见的被误解的现象用科学加以阐明和纠正。你用理性的判断相信了科学与真实,并做一名科学与真实的传播者,我们的信息时代的天空,必会更加晴朗。 若是每个人都能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科络世界也是理性的。 古人云:“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信息时代,你所见的也未必为实,这就更需要我们对信息加以理性判断。真实的科学的,不妨去传播和弘扬。荒谬的虚假的,不妨止于你,不去信也不去传播。“谣言止于智者”,我们就要做一名智者,多一点理性判断,少一点盲目跟风;多一点小心求证,少一点惊慌失措;多一点认真思考,少一点头脑一热。 信息时代,理性都去哪儿了?有人呼唤 现在,是它该回归的时候了。 不再恐慌,不再迷茫,不再轻信,不再盲从。先判断一下信息真伪,再采取行动。 信息时代,请做一名智者。信息时代,请多一点理性判断。信息过载的时代,更需要我们保持理性。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所给材料可以划分为两层,第一层是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并且每天我们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大量的信息;第二层针对第一层“信息过载”的现象,以“有人说……有人说……也有人说”的方式,提出了几种看法。这几种看法涵盖了一般人的心声,考生可以取其一点,进行论证;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考生也可自出心裁,提出自己新颖的观点,进行论证。 立意: 1.网络时代要多看多想多思,做思想的主人。 2.新时期需要理性判断、理性传递信息。 3.信息时代要科学合理评价他人。 4.面对海量评价需要有自信,勇于展示个人风采。 素材: 1.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中,幸运存活下来的女子一度被舆论推至风口浪尖。“活该”、“脑残”、“不作死就不会死”等冷血评论,受到了不少网民追捧,“键盘侠”成了又一只咬人的“老虎”,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谩骂与侮辱,该女子是不是有一种“网络猛于虎”的恐惧?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人人可以站在旁观者角度对他人的遭遇“冷静”评判、求口舌之快,而这种行为却是对当事人的无情伤害,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无形暴力杀伤力更大。 2.淘宝网创立初期,由于中国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在线交易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成为互联网交易的雷区。当时买方主要通过线下汇款购买商品,一不小心,买家或卖家就会上当受骗,在线交易量长期踟蹰不前,网络支付成为一个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买卖双方就设想:可不可以把钱和货交给淘宝网,由淘宝网管理交易。正是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淘宝网开发了在线支付工具支付宝,同时建立了全球唯一的在线担保交易模式,初步解决了在线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2005年2月,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马云声称“你敢付,我敢赔”,宣称只要用支付宝担保交易而出现问题,损失多少支付宝赔多少。正是采用了这种极具震撼力的方式,支付宝为中国互联网在线交易打开了新的局面,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支付宝的出现,让我们越来越感觉信息时代的便捷与安全。 3. 农民冯自学9年前从中国西北部最贫穷、干旱地区之一的宁夏同心县移民到政府开发建设的全球最大的“移民村”――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如今的他已是年入百万、远近闻名的“甘草大王”。他说,“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我的今天”。初中毕业的冯自学种了1000多亩甘草地,开办了一家甘草饮片加工厂,操办着甘草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一条龙业务,2009年的利润就已超过一百万元。“过去卖靠一个字――等”,冯自学的妻子何彩霞回忆起接触互联网之前的日子,十分感慨。“卖什么价格就是来收购的人说了算,咱农民没信息,也不知道上哪儿了解市场,卖不上好价。”从2007年开始,宁夏开始由政府投入推动农村信息化,将网线接到全自治区2362个行政村,在每个村建立起信息服务站,配上电脑,让下乡大学生和年轻村干部担任信息员,这让冯自学和周围的村民们开始逐步接触了互联网。现在的冯自学一年要销售约600吨甘草产品,其中四成通过网络完成。网络销售又促成了实体店面的建立。冯自学把门店开到了广东,产品已远销港台等地。 4. “甘草大王”利用网络实现了致富梦,而在距离他家1个小时车程,更为偏僻的龙泉村, 41岁的村民田彦平则在利用网络带领全村农民一起赚钱。在村里人眼里,田彦平热心、懂得多、有想法,被村民们称为农民经纪人。他的工作就是组织村民集体种植蔬菜瓜果,然后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再将销售利润分配给村民。说到初次接触网络的情形,田彦平说,他去年第一次通过网络卖出了整整40车甜瓜,尝到甜头的他和村民们将蔬菜瓜果的种植规模扩大到585个大棚。如今这个村的农产品远销到北京、广州和海南等地。他还根据网上的市场供求信息来确定指导村民种植什么,如何种植。龙泉村的蔬菜瓜果供不应求,村民们乐开了花。田彦平现在的梦想是让村民“一家一台电脑”,人人都可以上网。他说:“有了网络,人才看得远,听得远。” 结构层次: 《信息时代,更应保持理性》是一篇典型的说理议论文。文章以提问的方式,提出人们面对“或真或假或被曲解或被夸大的众多信息时”,应该多一份理智的判断,多一点理性的思考。文章接下来从“有了你的理性判断,才有流言的终止”“有了你的理性判断,才有科学与真实的传播”两方面,提出信息社会理性判断的重要性,进而论证得出“若是每个人都能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科络世界也是理性的”这样的结论。文章最后呼告理性的回归,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更需要大家保持理性。文章整体思路清晰,论证充分,是一篇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好文章。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