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荆州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 平。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 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 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②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是 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 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 写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 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 记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 是强人所难。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晚商以前的王 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 不易与具体的王相对应。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 晚期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 度。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 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③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这不仅 蕴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 愿望。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 融合需要艰难探索。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 的解释。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 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 的衔接。 ④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 无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 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 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 认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 中,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 的关键。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 策等问题的捕捉。 ⑤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 探索空间。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 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 节。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光明日报》2019 年 3 月 4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必须 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考古学 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憧憬, 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D.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不能简 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文章第④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 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陵规模 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C.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偏离于 一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 D.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突破性 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知识类综艺一直都是电视台的杀手锏,隔三岔五来一次,总不会错。 因为,人本身对知识就有着天然的渴望,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每个人都储备了一定的 知识。而知识类综艺就是拿出某一方面知识去考验答题者,但答题者并非万能,当出现观众 知道答案而答题者答不上来的情况,观众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若出现一类无所 不能、无所不晓的答题者,观众又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崇敬之心,心生“怎么可能”的五体 投地之感。 在各类综艺霸屏的现在,知识类综艺总还是能占据一席之地。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对于 知识的渴求依然旺盛,我们抛开那些比赛类综艺,其他的类似介绍某一工种的纪录片《我在 故宫修文物》、介绍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同样引起很多人极大的兴趣,这些综 艺或者纪录片都蕴含极大的知识量,在看节目中学习,不也是老百姓一个小小的消遣吗?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聊聊国内知识类综艺节目》) 材料二: 近年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下发 了多项被业内称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每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 临调整。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方式进行所谓 “安全”的制作。 记者注意到,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不少卫视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 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如果说,曾经业内担心的是真人秀的泛滥因而质疑文化类节目到 底“有没有”,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 文化类节目需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 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阈兆江曾表示:“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 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 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 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别让“限”成综艺回归文化的动因》) 材料三: 2017 文化类综艺核心选题比例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就是因为它从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八卦”的视角解 读国宝,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我们一起学艺术》、英国数字频道 CBBC 的《Horrible History》 能够在本土火热,也是因为他们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以色列 Armoza 的益智答题类文化节目《WHo's asking》,通过让观众提问的方式来增强 观众的参与,节目里选手需要作答的问题全部来自环形大屏上的场外观众。而德国的《Time Travel Show》则通过复原某一时代内容的特定背景,营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跟随 选手在不同时代穿梭。 《朗读者》在播出期间设立了朗读亭,借此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见字如面》将节目 切割成短视频,并推出“与你见字如面”的社交应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国家宝藏》 则将 B 站作为自己的“热度发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发全民热议。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一本好书>,文化类综艺的爆款方法论》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揭示了知识类综艺走红的心理原因,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们对于知识的天然渴求 未曾改变。 B.虽然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但与其它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的电视娱 乐节目相比,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方式相对保守、“安全”。 C.由文化类综艺核心选题所占比例可知,观众对于古诗词怀有极大热情,节目制作者应在这 一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 D.《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说明文化和娱乐并不是对立的,对于高冷的文化知识, 比起一板一眼的说教灌输,寓教于乐的形式在今天显然更受欢迎。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蕴含了极大的知识量, 老百姓可以边看边学习,所以才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B.“限娱令”客观上促成了综艺回归文化,每次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 调整为文化类节目。 C.电视人思考不足,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和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 响力,随着文化类节目的兴起,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D.现有的文化类节目多限于文学类文化类型,内容开掘上较为单一,有待于对更宽的文化类 型范畴进行开掘。 6.从爆红到审美疲劳,国内才刚刚崛起的文化类综艺显然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如何把传统文 化融入当下生活,请结含材料四,谈谈你的建议。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最好的顾客 [法]亨·特罗亚 厄泰尔普夫妇的花圈铺子恰好设在一个市民公墓的附近。店铺外陈列着三五个花圈,暗 紫色的飘带在风中飘荡着,店铺内的各种花圈摆放得错落有致,在昏黄的灯光下静默不语。 一天傍晚,快关店门的时候,厄泰尔普太太正在忙着结账,突然进来一个陌生人。他很 瘦,看上去有七十来岁,显得很忧虑,一只手按住胸口,显出痛苦的表情,双目直勾勾的, 撅着嘴唇,像个真正要买东西的顾客。 厄泰尔普太太温和地招呼客人: “花圈都在这儿,您要多大价钱的?您同那位仙逝的 人之间的关系?” 一听这话,陌生的顾客变了相,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低声说: “亲戚关系。” “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的。” “他是您的什么人?” 顾客拉长了脸,盯着厄泰尔普太太的前额,那眼神好像是喷射而出的一股冷水。 “无可奉告,但每一种要一个。” “请原谅!”厄泰尔普太太惊得透不过气来,低声说。 “每种一个,别再哆嗦!”那人气愤地重说了一遍, “当然仅限于男性的,这很清楚, 在我看来!” “我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您家所有的男人在一次事故中全部遇难了!” “一点不错!”陌生人辩白道, “但是,快一点,把那个送给伯伯的花圈放好一点, 摆在这里!我坐在司机的旁边……” 他毫无争议地付完钱,上了出租汽车,关上车门,没有打招呼,汽车就开走了。 回到店里,她把此事的经过叙述给丈夫维克多听。 “谁会付这么一大笔款子?”维克多说, “你开玩笑!他没让你减一点价钱,而且数 量又是很多。毫无疑问,他想在近几天把家中的男性逐个干掉,或者一次灭绝。” 厄泰尔普太太感到这真可怕,应该不惜一切避免这样的大屠杀,需要赶紧采取措施。她 选择了报警。 一年快过去了,那个不可捉摸的顾客并没表现出杀人的行为。 忙碌了一天,厄泰尔普太太坐在店门口,想透口气。还没坐五分钟,突然看见马路对面 的人行道上正走着她想要找的那个恶棍。厄泰尔普太太像打了鸡血一般,不假思索地站起来, 穿过马路,跟上那人,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他走进了一道走廊,她蹩在墙角,远远监视着。 她见他打开了一个房门,房间里赫然摆放着那些花圈。厄泰尔普太太突然出现: “站着别动!你叫什么名字?” “莫里斯·巴罗丹。”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七十……但是,您有什么权力问我这些?” “不许动!” “不要这样,太太,我是在自己家里,我有权……” “你什么权也没有。你得听我的,是我卖给你的这些花圈!” 一听这话,英里斯。巴罗丹用双手捂起了脸,双膝略微弯曲了下来。厄泰尔普太太看到 她正击中了那人的疼处,接着说: 是的,当时我没有弄清你买那么多花圈的用意。但是,我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你是一个 坏人,倒是想得出谋害亲人的鬼点子。我已经报告了警察……” 他坐在一把椅子上,仍捂着脸,哽咽了起来。在厄泰尔普太太听来,这种哭泣声是十分 悦耳的。 “不应该报告警察,”他呜咽着说, “我没有害人的心,我向您发誓……” “我很想相信你,”她嘲弄似的驳斥道, “但是,请你解释一下,你从我这里买一整 套花圈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抬起了头,苍老多皱的脸上挂满了泪水,像被雨水打湿的破布。嘴唇在黄牙上哆嗦着, 磕磕巴巴地说: “这是……这是一个秘密……我全给您说了吧……是这样,我老了……有心脏病……医 生们都说我还能活几个月,也许只能活几天……简单地说,我总是想着死,想着自己的葬礼。 在这个世界上,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什么人也没有。因此……可以想象出我那穿街而过 的柩车,没有一个花圈,没有一束鲜花,默默无闻,光秃秃,孤零零。为了避免这沮丧的结 局,我给自己造出所有的亲人来。从此之后,我心安理得了,感到生活在亲人们的中间,被 人爱着,心里很温暖。好像人们确实怜惜我……” 他微微动着嘴唇,喃喃道:“我在您眼里也许是荒诞可笑的,请原谅……” “请求原谅的应该是我!”厄泰尔普太太泪流满面。 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几个月之后,他死了。他的葬礼惊动了所有爱看热闹的人。柩车 上堆满了花圈,看上去真像巍峨的高山。一条条紫色的飘带显示出一个繁茂而忠实的家族的 痛苦。在花圈堆中,有一个由厄泰尔普夫妇献的特大花圈,飘带上写着一行金字:“献给我 们最好的顾客。”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交代花圈铺子在公墓的附近,环境阴森、色彩暗淡,渲染了肃穆悲伤的氛围, 引出下文人物。 B.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逼真传神。比如“在厄泰尔普太太听来,这种哭泣声是十分悦 耳的”体现了她的冷酷无情。 C.厄泰尔普太太的丈夫维克多作为次要人物在小说里出场很少,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使得情节一波三折,紧张刺激。 D.小说的结局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莫里斯·巴罗丹身患重病前文已有伏笔,而看似 突兀的结局更能表现主题。 8.小说中的“花圈”与莫里斯·巴罗丹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6 分) 9.请探究小说标题“最好的顾客”的作用。 (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 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 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 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元初 四年,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永宁二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 宫掖,传通奸赂。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 雍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延光一年,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 从。宝方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 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 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遂共谮 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 宝奏震不服罪,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 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 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 B.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 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 C.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 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 D.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 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才,即秀才,是汉代的一种察举常科,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时,一般 指通过了科举中乡试的生员。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 生徒的官职,现为学位名称。 C.三府,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后世用 以泛称中央政府最高的官职。 D.岱宗,即山东泰山,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美称,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 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震学问渊博,颇有声名。他少时师从太常桓郁,研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 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并得到大将军邓骘征辟。 B.杨震清正风雅,不受私谒。他赴任时,路过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暮夜投金 以谢,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C.杨震知人敢谏,不屈权贵。先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他举荐名士,为人称 道;邓太后驾崩后,宦官宠臣开始横行,他又直言上书。 D.杨震遭人谗毁,饮鸩而卒。国舅耿宝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他没有听从,因此受 到耿宝及樊丰等人的诬奏,被下诏遣回原籍,最终服毒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2)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何面目复见日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越王勾践墓 柴望①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①柴望,字仲山,号秋堂,南宋爱国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将勾践与南统治阶级进行对比,一古一今、一正一反,构思巧妙。 B.首联即景抒情,落日余晖洒满秦望山头,一丝暖意冲淡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C.颈联虚实相生,将眼前最物与想象中的“复道”“宫墙”相结合,富有沧桑感。 D.尾联“登临莫向高台望”一句,别出蹊径,将诗人目睹中原时的痛苦巧妙地传达出来。 15.本诗与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借助历史人物表情达意,但同中有异,请简 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 句子是:“ , 。” (2)《望海潮》词中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和居民住宅的雅致的句子是:“ , 。” (3)《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那是一个崇尚建功立业的时代,地球的另一边,波斯和希腊的战火刚刚熄灭。在东方大 陆 的城池里,对着地图踌躇满志的君王们都在酝酿着新的战役。蓟城的将士们也在厉 兵秣马,召公自从驾鹤西去之后,这还是唯一一次数百年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命令的下达由 燕昭王完成。 面对四面八方的军事威胁,燕昭王没有退避三舍,而是走出都城,迎着秦军到来的方向 筑起一座高台。这座所谓的高台相当简陋,但是却展示着顶天立地的刚健风骨,它被后人尊 称为黄金台。王者之风,山呼海应,一时之间名将、谋士不远千里闻风而来, ,猛将 如云的蓟城经历了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等到山谷里的桃花足足开过二十个轮回,燕昭王任 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这一仗打得酣畅淋漓,以滥竽充数的典故闻名于 世的齐湣王 ,齐国的竹子被挖回来种在蓟城之外的山坡上。 燕昭王身后留下了一个完美的纪念碑,但是对于这座古老的城市来说,它可能只是一个 逗号。为了制造下一个 的章节,秦国等了六十年,才趁着赵国大地震的机会起兵攻克 邯郸,剑锋再度指向黄金台。历史仿佛画了一个圆圈又回到这里,( )这个年轻王子自以 为独辟蹊径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已经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他的敌人不是沉迷于美酒 笙歌的齐湣王,而是铁定了心横扫六合的秦始皇。 17.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星罗棋布 济济一堂 一败涂地 感人肺腑 B.星罗棋布 人才济济 一败涂地 扣人心弦 C.鳞次栉比 济济一堂 功败垂成 感人肺腑 D.鳞次栉比 人才济济 功败垂成 扣人心弦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燕昭王的孙子选择的不是在不远的地方为樊无期和大剑客荆轲筑高台,而是在这里招贤纳 士富国强兵。 B.燕昭王的孙子选择的不仅是在这里招贤纳土富国强兵,而且是在不远的地方为樊无期和大 剑客荆轲筑了高台。 C.燕昭王的孙子选择了在这里招贤纳士富国强兵,又在不远的地方为樊无期和大剑客荆轲筑 了高台。 D.燕昭王的孙子选择的不是在这里招贤纳士富国强兵,而是在不远的地方为樊无期和大剑客 荆轲筑了高台。 19.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召公自从驾鹤西去之后,这还是数百年来唯一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命令的下达由召公 的第三十八代孙——燕昭王完成。 B.召公自从驾鹤西去之后,这还是唯一一次数百年来大规模的军事训练,下达命令的是召公 的第三十八代孙——燕昭王。 C.自从召公驾鹤西去之后,这还是数百年来唯一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训练,下达命令的是召公 的第三十八代孙——燕昭王。 D.自从召公驾鹤西去之后,这还是唯一一次数百年来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命令的下达由召公 的第三十八代孙——燕昭王完成。 20.好朋友阿成考上大学,小明给他写了一张贺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够恰当,请找出并作 修改。(5 分) 阿成,祝贺你考上理想的大学!能考上顶尖名校,你真的特别幸运!获悉这个好消息的 那一刻,我也无比兴奋。虽然不能和你上同一所大学,但我会永远感念我们多年来的深厚情 谊。敬祝你大学新生活愉快,学业蒸蒸日上! 21.下面是某公司进行岗位培训的流程图。请根据这个流程图,向客服中心的员工简要说明 他们在“顾客回访流程”中的具体职责。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得体,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 顾客回访流程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日前,《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已成为不少 90 后、00 后的心声。 他们喜欢卖萌扮嫩,热衷看动画片,不愿意结婚生子……他们被称为“不想长大族”。这些 年轻人为什么不想长大?理解的人说“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批评的人说“缺乏责任感就 会拒绝成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的哪些认识和思考呢?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 论文。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B 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分析错误,原文 是“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 2.【答案】D 【解析】D 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分析错误,文中对此未阐述。 3.【答案】C 【解析】A 项,“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分析错误,原文是“甚 至有可能”。B 项,“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错,原文为“晚 商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D 项,“早期文 字…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错,据原文“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 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不存在条件关系。 4.【答案】C 【解析】C 项,“由文化类综艺核心选题所占比例可知,观众对于古诗词怀有极大热情, 节目制作者应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表述错误,文化类综艺核心选题只能说明节目制 作者的选择倾向,并不代表观众的喜好。 5.【答案】D 【解析】A 项,“蕴含知识量”是比赛类节目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还有满足“观众的虚荣心” 等其他原因。B 项,“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调整为文化类节目”错误,由原文“每次有 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 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方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可知,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 至于调整成什么节目没有说,原文只是强调了“一些节目制作者”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 而并非是“一大批”。C 项,“随着文化类节目的兴起,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说法过于绝对, 由原文“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文化类 节目需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可知,文化类节目只有提 高了自己的质量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反之,问题就不能解决。 6.【答案】①形式上,以亲民的角度切人,将文化与娱乐结合。(或: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 的形式呈现。)②重视观众的感受、体验,增强互动性,让观众产生参与感。③传播渠道方 面,重视营销,借助社交媒体,造就全民热度。 7.【答案】B 【解析】此处体现她嫉恶如仇,因为当时她还认为他是个恶棍。 8.【答案】①买所有祭奠男性的花圈并摆放在家里,突显了他行为怪僻;②因花圈被质询, 说明他胆小、怯懦又本分;⑧坦白买许多花圈的原因,说明他身世悲惨、茕茕孑立。(每点 两分) 9.【答案】①本以为他会“害人”,是个“恶棍”,结果却是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可怜的人,称 之为最好的顾客”饱含着厄泰尔普夫妇的歉意;②孤独的莫里斯·巴罗丹死了,葬礼上没有 任何亲人,厄泰尔普夫妇却在特大的花圈上写上“献给我们最好的顾客”,表明厄泰尔普夫 妇的善良人性;③题目是“最好的顾客”,而小说的开端出现的却是“最坏的顾客”,设置悬 念,欲扬先抑,以强烈的心理反差吸引读者,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和感染力;④风烛残年的老 人购买花圈却是为了祭奠孤独的自己,以此为题,呼吁社会给予孤独的人关爱、温暖和同情。 (每点两分任意答出三点即满分) 10.【答案】C 【解析】画线句“震上疏日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义在官天下咸服以致 雍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译为:杨震上疏说:“我听说政治依赖的是人才,治 理国家必须去除那些害人虫。所以唐虞俊义当政时,天下人人心服口服,达到天下太平,上 奏给安帝,安帝看了给阿母王圣等,她们都怀恨在心。”此句中,“政以得贤为本”与“理以 去秽为务”是两个句式结构一致的句子,中间需要断开,排除 A 项;“在官”即“当官”“当 政”时期,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内幸”指皇帝宠爱的姬妾。此处是“怀忿恚”的主 语,在其前边断开,排除 D 项; 11.【答案】A 【解析】A 项,“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乡试的生员”错误,依据文化常识“明清时, 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判断,此处“乡试”应该是“院试”。 12.【答案】D 【解析】D 项,“国舅耿宝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他没有听从,因此受到耿宝及樊丰 等人的诬奏”理解错误,依据原文“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 震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 者策收震太尉印缓,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不服罪,有诏遣归 本郡”来看,“受到耿宝及樊丰等人的诬奏”的事件是“竞修第宅”,而非“国舅耿宝向他举 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他没有听从”。 13.【答案】(1)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 他不答应。 (蔬食,吃素菜;故旧长者,老朋友和长辈;或,有人;开,置办;关键词一 个一分,句意一分) (2)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蒙 恩,承蒙国恩;上司,高位;疾,痛恨;诛,惩处;关键词一个一分,句意一分) 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 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 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征召他,推举 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他上任时,途径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 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 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 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退出客舍。杨震的子孙经常 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元初四年,升 为太常。在此之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杨震举荐了明经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 使儒学得以彰显承传,众多的儒生都称道他。永宁第二年,邓太后驾崩,宦官宠臣们开始横 行。安帝乳母王圣,借着哺育皇帝的功劳,凭恃恩宠放诞恣肆;王圣的女儿伯荣随意出入宫 禁,传通消息,作奸犯科,大行贿赂。杨震上疏说:“我听说政治依赖的是人才,治理国家 必须去除那些害人虫。所以唐虞俊义当政时,天下人人心服口服,达到天下太平,上奏给安 帝,安帝看了给阿母王圣等,她们都怀恨在心。”延光一年,帝舅大鸿卢耿宝向杨震推荐中 常侍李闰的哥哥,他没有听从。耿宝就亲自前去拜访杨震说:“李常侍是皇上重用的人,想 让你征召他的哥哥做官,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说:“如果皇上想让三府征召, 那么应有尚书的文书。”于是拒不答应。延光三年春天,皇帝向东方巡行泰山,樊丰等人趁 皇帝车驾在外地,竞相修建宅第,杨震的部属高舒召来工匠令史拷问这件事,得到樊丰等人 假托皇命的诏书,准备以实情全部上奏。樊丰等人听到消息,极度恐慌害怕,于是他们共同 诋毁杨震。等到皇帝巡幸还都,便连夜派遣使者策收回杨震的太尉印绶,杨震从此紧闭柴门 不接待宾客。樊丰等人又憎恶他,就请求大将军耿宝诬奏杨震不服罪,皇帝下诏遣送杨震回 原籍。杨震走到城西几阳亭,就慷慨激昂地对他的儿子和门生们说:“死是读书人的本分。 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说罢 喝毒酒而死,终年七十多岁。 14.【答案】B 【解析】B 项,曲解文意,错在“一丝暖意冲淡了诗人内心的凄凉”这个地方。从句中“自” “复”“夕阳”“凄凉”等词语,可看出作者内心的凄凉是非常强烈的, “夕阳”带给他的 不是暖意,而是“日薄西山”的衰颓、败落形象。 15.【答案】①悲痛。首联中诗人望着山头落日,直言心中凄凉,表达对国势衰败的悲痛之 情。②悲愤。颔联中诗人借勾践卧薪尝胆终于雪耻的典故,抒发了对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 隅、不思报仇的悲愤之情。⑧伤感。颈联将眼前景物“雨打乱花”“鸟翻黄叶”与想象中的 越国宫殿景象相结合,写出内心伤感。④惆怅。尾联中诗人借“烟树、渺茫”表达恢复中原 无望的惆怅。 (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得 6 分。) 16.【答案】(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7.【答案】B 【解析】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鳞次栉比:多 形容房屋等密集。题目中表示的是国家多,用“星罗棋布”更恰当。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 的人很多。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题文中需要能作定语的词修饰蓟城, “人才济济”可作定语,更恰当。一败涂地:形容败得不可收拾。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 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联系前后文得知,齐湣王是败得不可收拾,因此“一败涂地”更恰 当。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受感动。 根据后文“章节”一词,此处用“扣人心弦”修饰“章节”更恰当。故选 B。 18.【答案】D 【解析】根据上下文语境,燕昭王孙子的做法与燕昭王并不同,他独辟蹊径,并不招贤纳士, 因此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失败的。由此对比四个选项,D 项最符合语境,故选 D。 19.【答案】C 【解析】横线处的语病为结构混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召公自从驾鹤西去之后”与下 句形成中途易辙,“数百年来”表时间,作定语应放在前面;二是“命令的下达由召公的第 三十八代孙——燕昭王完成”句式杂糅。故选 C。 20.【答案】(1)“幸运”改为“优秀” (2)“获悉”改为“听到” (或“得知”) (3) “感念” 改为“记住”(或“铭记”) (4)“敬祝”改为“祝愿”(或“祝”) (5)“蒸蒸 日上”改为“进步”(或“更上一层楼”) 21.【答案】你们先从售后中心那里拿到顾客的资料,然后给顾客打电话,询问他们的满意 度。如果满意,就直接记人档案;如果不满意,就通知相关部门处理。最后把相关部门报送 的不满意原因和处理结果也记入档案。 22.【答案】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