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 ‎ “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 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 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C. 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D. 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B. 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C. 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 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3.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 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 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D. 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书”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根据原文第一段“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原文并没有提及 “金”、“石”、“画”的影响和地位。属于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根据原文第一段“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原文并没有提及 “金”、“石”、“画”的影响和地位。属于张冠李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据原文第二段“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可知,A项错在“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和“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属于偷换概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错在“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和“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属于偷换概念。‎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可知,此项逆推错误,原文是推断不出“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的,同时,前后也不是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和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可知,此项逆推错误,原文是推断不出“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的,同时,前后也不是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和张冠李戴。‎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4. 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 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 “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 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5.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6. 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7. 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4. AC 5. 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 ‎6. 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 ‎7.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错误,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想”,选项与文章的观点正好相反;D项,“‘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错误,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结”的典型用语;E项,“生动具体”错误,最后一段升华主旨,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不是什么“生动具体”。故选AC。‎ ‎【5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文章内容的内容,要求概括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答题关键是找到答题区位,然后摘取文中的重点词语作答,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概括注意题干的要求“不超过28个字”。‎ ‎【6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文章内容的内容,要求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答题关键是找到答题区位,然后摘取文中的重点词语作答,此题题干给出是文章的第三段,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概括答题要点。‎ ‎【7题详解】‎ 此题考核赏析文中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的作用和好处,答题时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此段内容和前文的离家等内容照应,内容上此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注意和文章的主旨联系,重点抓住文中的句子“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分析“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进而分析提升乡土情结的内涵,升华主旨的作用。‎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下江陵 下:攻占 B. 举匏樽以相属 属:致意 C.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高的 D. 托遗响于悲风 响:声音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 顺流而东也 B.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 舞幽壑之潜蛟 D. 侣鱼虾而友糜鹿 ‎10. 下列各句与例句 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1. 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 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 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 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答案】8. C 9. A 10. D 11. C ‎【解析】‎ ‎【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C项,危:正。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题中例句和A项,名词动用,打鱼砍柴,向东进军;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项,舞:使动用法,使……起舞;D项,侣、友,意动用法,以……为友、为侣。故选A。‎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题中例句和D项,宾语前置句,A项,介宾短语后置句;B项,无特殊句式;C项,被动句。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重在说理”“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错误,应该是抒情,故选C。‎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参考译文】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2.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 顾而乐之 B. 顾安所得酒乎 C. 四顾寂寥 D. 道士顾笑 ‎13. 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 象征作者“羽化登仙”高蹈出世的理想。‎ C. 象征作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 D. 象征作者超越现实、遗世独立的精神。‎ ‎14. 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 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 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 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答案】12. B 13. A 14. D ‎ ‎15. (1)我于是提着衣服上山,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攀上像虬龙一样的树枝。‎ ‎(2)返回来然后登上小舟,把小舟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CD项中的“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B项,“顾”是“可是”的意思。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在也只是陪衬自己。故选C。‎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虚无”思想在本文中有,在《赤壁赋》中没有。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予:我;乃:于是;摄:提着;履:踏着;披:拨开;踞:蹲;反:返回;听:任凭。‎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6. 三四两句的诗眼各是哪个字?请写出并赏析。‎ ‎17.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第三句的诗眼是“密”,细密之意,母亲把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一个“密”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第四句的诗眼是“新”,崭新之意,嘘寒问暖的家信还带着崭新的墨痕。一个“新”字,写出了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尽思念和关怀。 ‎ ‎17.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没有对母亲尽到孝敬的责任而产生的惭愧心情,不敢诉说自己远行艰辛劳顿、让母亲更加担忧心疼的复杂心情。‎ ‎【解析】‎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语言和情感的能力,要求分析三四句的诗眼,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所谓“关键”无外乎两个方面,第一,诗歌的情感中心,或开头点明诗歌的主旨,统领全诗,或中间点明诗歌的主要情感,第二是诗歌的结构的关键,或使诗意自然转折,或让诗歌的情节发生变化等。词句注意从表达上分析“密”和“新”两字,“密”字,母亲把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新”字,嘘寒问暖的家信还带着崭新的墨痕,写出了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尽思念和关怀。‎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的诗人的心情,注意抓住诗句中的“愧人子”“不敢叹”再结合前面写母亲对自己的爱,分析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答案】 (1).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吾尝跂而望矣 (3).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 壬戌之秋 (5). 七月既望 (6).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7). 位卑则足羞 (8). 官盛则近谀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须臾”“跂”“戌”“谀”的写法。‎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 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 B. 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 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街,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D. 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攻,或者是坏人准备实施破坏行动。贬义词。此处指报考学生不对。甘之如饴:比喻心甘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的工作。甘愿承受艰难和痛苦。沧海桑田: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变化很大。无足轻重:指无关紧要。‎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 B. 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C. 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D. 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不合逻辑,“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并列不当,有交叉的部分;B项,语序不当,前后分句的内容互换;C项,不合逻辑,“切忌”改为“切记”。故选D。‎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              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    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 ‎③时而到岸旁嬉戏 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 ‎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 ③①⑥⑤②④ B. ①④⑤⑥③②‎ C. ①②③⑥⑤④ D. ③②①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水上遨游”对应“岸边嬉戏”,所以③排在第一位。⑥有一个“藏”字,所以⑤才是“离开幽居”,因此⑥⑤排在一起,且⑥在前⑤在后。破折号后是“喜欢接近人”,所以破折号前是④,只有④有“人”。‎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请推荐一部你最喜欢的中国名著,写出推荐理由(不得少于80个字)。‎ ‎【答案】红楼梦。理由:《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要求为一部名著写推荐词,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推荐的名著,然后写推荐的理由,理由注意紧扣名著的内容和手法,要具体,要抓住一点深入的分析,让读者未来的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不要忽略字数的要求。‎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故乡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要求:卷面整洁,书写工整,符合文体要求,不得抄袭。‎ ‎【答案】故乡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层峦之间,叠翠之中,故乡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四月的夜晚,当最后一缕阴柔的月光被时光的发丝悄然拂去。当第一束朝气蓬勃的阳光跃上海拔一千米的高空时,我的故乡——那宁静的被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的小村庄睁开了她清澈的眼。这时,春天才踏着细碎的阳光,提着宫廷式连衣裙的裙裾,穿着绣花的布鞋欢叫着跑进这个小山村。故乡不是城市,春天自然也不一样。这里的春天是牧童的一枚清脆的笛声,这里的春天是布谷鸟的一声凄哀,这里的春天是梨花粉白的脸颊,这里的春天是播种时的一句吆喝。春天插秧忙,在春天,无论是白雾弥漫的清晨,无论是太阳高照的中午,还是阴冷的下午,只要站在田埂上向四周一望,必定会发现两个农人在水稻田里插秧:有时一两个,有时四五个,仔细看看,还会发现他们汗衫上那一大片汗迹。‎ 等到农活处理完毕,已是夏天。夏天正摇着那把旦古不变的旧蒲扇,背着一大堆柴火,坐在田埂上小憩。故乡的夏天总是那么热,在我的记忆里,夏天就是中午午觉时那一串串鼾声,夏天就是知了在门前梨树下热得发烫的尖叫,夏天就是旧风扇奄奄一息转着扇片的咳嗽,夏天就是一笔晴朗的雨过天青色。夏天农活不多,只用除草,除虫,灌溉。夏天的水稻都抽穗了,虫子开始大吃特吃,疫情也开始一下子发展,连野草也不甘示弱,个个都有一人高,拼命地和水稻抢养分。大人小孩齐出动,除草捉虫喷药,忙得团团转。‎ 晚上,大家都静了下来,好好地补充体力。空气混杂着露水和蚊香的气味,催眠效果极好,远处,谜一般的森林被柔软的云包裹着,你的眼前仿佛会出现太古的荒凉,仿佛会听见从空灵的天幕之上,从迷失的星空之上,猛然的传来的一支歌;用太荒的被遗忘的话语轻轻吟诵……‎ 急促的脚步声里,秋天已到。穿着布衫的秋天站在故乡那金银石的佛像前用空洞的眼窝凝望着四周。从她的轮廓里,从她的眼神中,依希可以辨别来自春天的什么。秋,或许是喜悦的吧?秋只是农人之者上一形的淤青,秋只是孩子饱含泪水的一掬双筷,秋只是一对小山似的玉米梗,只是喜之后的一丝凄凉,秋只是丰收背后的一声叹息……‎ 秋天赶着收获,赶着收获金黄的苞米娃娃,赶着收获沉沉的稻谷,赶着收获被晒得发干发脆的豆子。于是这个时候,于是早上七时到晚上六七点,除了把农作物背回家门前的人们,你见不到一个身影——他们都去哪了?他们不是在玉米地里忙活,就是在水稻田里吃力地收割水稻。从秋分开始,一直到手上的、脚上的水泡磨起又磨破,一直到肩上的血痕消失又再现,一遍一遍。丰收的喜悦里,总包含了各种辛苦和疼痛的眼泪。一直到大雁不断在天际徘徊,终于被冬天的雪惊走。‎ 冬天用长满老人斑的枯手拐着破损得不成样子的拐杖,磨得脏兮兮的脚像被火烧过,缩成了一团。全身都是白的,衣服白,头发白,连眼珠子也白了。冬天是一杈沉睡的腊梅,也是一丝腊肉的芬芳。他是一簇渐渐熄灭的烛火,被痛折磨的千疮百孔……冬天闲,冬天也忙。大家都忙着做年夜饭,放鞭炮祭祖。在天鹅绒的天空下,家家户户灯火通明。‎ 有家的地方就是故乡,我的故乡因为有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因为有那一间矮矮的土屋,因为有那条机灵的小狗,因为有那只可爱的小猫,因为这里是我的家,故乡,你在我心里永远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是“故乡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首先要抓住题目的写作内容是“故乡”,题目中的“风景线”无论是在眼中还是在心中,都应该美好、高雅、感人,是值得赞美的人和事物;或是一种值得倾诉的情愫,例如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高尚的涵养,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大爱的胸襟,等等。一道这一数量词也要注意,它给出了数量上的限制,如果你的文章只是罗列没有内在联系的几道风景线,又没有把这几道风景线收拢并归于一道的升华文字,那你就会进入偏题的误区。构思角度大体有三种:以实为主,由实而虚;以虚为主,逐步深化;虚实结合,相得益彰。选哪个角度都有可能写出好文章,能否出新的关键在于你积淀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一般的说,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由表及里,往往更容易出新。这正如提示语所引一位哲人说的话——你的灵魂就是一道精选的风景线。例如你写游黄山,只写黄山四奇,那就很可能流于一般化了;但如果你有关黄山旅游区清洁工是美容师方面的感悟,能将自然美与心灵美揉合在一起写,那文章就容易进入灵魂,亮出新意。如果你写虚实结合的散文,散开时人与事不止一个,那你必须形散神聚,收口时必须归结到体现主题升华的一点。从文体上注意是散文。‎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