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人的心目中,它不只是一支伸手即来、挥之即去的“毛锥子”,而是具有某种意蕴、值得依恋的伴侣,或者说,它本身就代表着文明,是文化人及其形象、事业的化身。尖、齐、圆、健为笔之四德,可以用来描述文士心怀:尖,敏锐的文心;齐,平易的眼界;圆,兼收并容的气度;健,自强不息的精神。‎ 笔是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而进入文人的生涯的。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称作“笔耕”,既体现出文人同书具的关系,又能表明这生涯的艰辛。梁代任昉在《为萧扬州荐士表》中说,“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养”是生计之事,“佣书”是替人抄书,借此谋生,“成学”则是副产物,所以笔耕首先意味着清贫。清代戴名世《观庄记》中说,世人把教书卖文称之为“笔耕”,意即以笔为锄耒,以砚台为田供给生计,是贫穷之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自称“笔耕”,往往有无可奈何的意味。也有的文人把笔耕当作重要的文化事业,而不只是单纯的谋生手段或无可奈何的选择。不少家境贫寒的文士为了笔耕的文化事业,不惜出卖劳力,以换取笔耕所需的书具等。‎ 古代,笔于文人是一种耕具;于社会则是一种兴旺发达的象征,所以国家有郑重的赐笔仪式;于室族是发达的标志;于人与人之间是祝福的信物。而且笔还是爱情的信物。文士之间互赠笔墨等早就成为风气,有关的酬唱之作比比皆是,不外友情和理解之意。‎ 爱好纸笔也被看作是美事。《艺文类聚》引《魏志》说,甄后九岁时,喜爱书写,常用其兄之笔砚。别人不以为然。甄后却说,古代贤德女子都要关心当世之事,不会读书写字,怎么能知道这些呢?民间风俗,婴儿满周岁,父母即陈列多种物品,看其抓取何物,以试其志趣、智愚等,名曰“抓周”“试周”。男孩列文武之物,女孩则列针红厨具等。其文具自然少不了书具。婴儿所抓取如果合于父母的心愿,这一天必然大吹大擂,宴享终日。中国文人于笔如此情深,恐怕在其他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只要能同笔墨纸砚在一起,就能心通人间天地,与民族文化同在,与沸沸扬扬的时代同在;就能播种希望,收获理想,即使孤独也不乏充实,在黑暗中也能看得见光明,在绝境中也能奋起。文人士大夫赋予了书具深沉含蓄的魅力,书具则成就了文人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 书具同文人士大夫水乳交融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其书画艺术无与伦比的意蕴,民族崇尚文化的传统则使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中变得愈加完美和精致,即使单独作为艺术品,也可以令人痴迷而把玩终日,作为古玩或摆设,更具有收藏价值。‎ ‎(摘编自魏辛《文房四宝,笔居首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毛笔在文房四宝中处首要地位,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更有着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B.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称作“笔耕”,既体现出文人同书具的关系,又能表明这生涯的艰辛。‎ C.在古代,笔有丰富的意蕴,它是文人的耕具、社会兴旺的象征、家族发达的标志,也是人们祝福的信物等。‎ D.古人认为只要与笔墨纸砚相伴,就能播种希望,收获理想,再也不会孤独,不会遇到黑暗和绝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论证笔的德,先总说笔有四德,接着分别阐释笔的尖、齐、圆、健四种德。‎ B.文章引梁代任昉、清代戴名世的相关说法,分别论证了“笔耕”生活的清贫与艰辛等。‎ C.文章第五段举甄后九岁时喜爱书写等例,论证书具成就了文人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既论证了笔的工具性,也论证了笔在其他方面的特点及其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对笔有独到认识,认为笔不仅可以供人自由使用,还是值得依恋的伴侣,是文化人形象、事业的化身。‎ B.不少贫寒的文士为了笔耕的文化事业,不惜出卖劳力,以换取笔耕所需的书具等。‎ C.文士之间互赠笔墨等早就成为风气,有关的酬唱之作比比皆是,不外友情和理解之意。‎ D.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中变得更加完美精致,但不可单独作为艺术品而令人痴迷,把玩终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9分)‎ ‎4、下列词或短语中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潭柘(zhè)寺 舳舻千里(zhóu lú) 褒贬(bāo) 垝桓(guǐ yuán)‎ B.油脂(zhǐ) 奇伟瑰(guī)怪 有碑仆道(pū) 偃苗助长(yà)‎ C.渺茫(miǎo) 落蕊(ruǐ) 匪我愆期(qiān) 何时可掇(duō)‎ D.锲(qì)而不舍 急不遐择(xiá) 租赁(1ìn) 樊笼(fán)‎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B、不绝如缕的音乐从窗外传进来,倾耳细听,原来是《月光曲》。‎ C、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D、元旦晚会上同学们各展所长,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只有他身无长物,没有登台。‎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庭必备的要素。‎ B.有些疾病,西药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不仅中药能与一般抗菌药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较低。‎ 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三、文言文阅读及翻译(共36分)‎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每题3分,共21分)‎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匪来贸丝 B.偭规矩而改错 C.悟言一室之内 D.挟飞仙以遨游 ‎8、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3分)‎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有泉侧出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顺流而东也 ⑤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⑥入之甚寒,问其深 ⑦常在于险远 A.①③④/②⑤/⑥⑦ B.①②⑤/③④/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9、下列各句在句式特点上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而又何羡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⑤何陋之有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10、下列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徘徊于斗牛之间 D.自前世而固然 ‎11、下列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纵一苇之所如//如怨如慕 B.破荆州、下江陵//闻寡之耳者,受下赏 C.赤壁赋//横槊赋诗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吾乃常山赵子龙 ‎1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怨灵修之浩荡兮(广大旷远)‎ B.举酒属客(此指劝人饮酒) 正襟危坐(端坐)‎ C.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问语气) 女也不爽(过错)‎ D.倚歌而和之(循,依) 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1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中“庐陵”为地名,“萧”为姓,“君圭”为名,“君玉”为字。‎ B.“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年次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C.“七月既望”中的“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日。‎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为山的南面,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5分,共15分)‎ ‎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6、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8分)‎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该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7、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不觉发出浮生若梦的感叹。‎ B.“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 C.“月明多被云妨”一句既写眼前实景,也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愤懑之情。作者为自己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也不愿再参与政事,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 D.“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苏轼选取团圆节日“中秋”作为背景,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 ‎18、有人说“人生几度新凉?”中“凉”字用得妙,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5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7小题,14分)‎ ‎19、《氓》中写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 ‎2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茫茫的的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有“力”却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每题5分,共10分)‎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 ‎,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26、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5分)‎ ‎27、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5分)‎ 七、摘抄美文(4分)‎ ‎28、练字:要求一字一格,不写标点,楷书横排,开头不空格,结尾不落款。‎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 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八、写作(60分)‎ 请以《别了,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 ‎3、不少于800字;‎ ‎4、注意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石河子第二中学2021届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期末答案 ‎1、D 解析:原文为“就能播种希望,收获理想,即使孤独也不乏充实,在黑暗中也能看得见光明,在绝境中也能奋起。”‎ ‎2、C 解析:“书具成就了文人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错,根据文意,应是论证“爱好纸笔也被看作是美事”,或论证中国交人对笔直深情。‎ ‎3、D 解析:原文为“民族崇尚文化的传统则使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中变得愈加完美和精致,即使单独作为艺术品,也可以令人痴迷而把玩终日。”‎ ‎4、C A 舳舻千里(zhú lú) 垝垣 B 油脂zhī 揠苗助长 C 锲qiè而不舍 急不暇择 ‎5、D ‎ 试题分析: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6、C ‎ A项,“最为宝贵的”应放在“精神财富”前面。B.后面的复句,主语都是“中药”,所以把“中药”应提到“不仅”前。D.“建造、设计、开发”语序不当,应调整为“开发、设计、建造”。‎ ‎7、D ‎8、A ‎9、C ‎10、C ‎11、D ‎12、A ‎13、B “壬戌”为干支纪年法 ‎14、略 ‎15、略 ‎16、略 ‎17、C “也不愿再参与政事”理解错误。‎ ‎18、"凉”字用得妙。原因:‎ ‎(1)指中秋时节天气凉;‎ ‎(2)诗人遭贬,感到悲凉;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 附赏析:‎ ‎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用“‎ 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19、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0、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2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5、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6、从结构上说,此句由写张继京城落榜转而写他枫桥夜泊,完成了行文上的自然过渡(承上启下)。从内容上说,此句烘托了张继落榜后希望尽快摆脱令他羞愧沮丧的严酷现实,寻求精神超脱的急切心情。‎ ‎27、含义:“不朽”‎ 原意是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文中张继因落榜失眠而写就了千古不朽的诗篇,故作者用“不朽”来修饰“失眠”。(2分)‎ ‎ 好处:①“不朽的失眠”体现了作者命题之妙,这样命题,易于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②借肯定“失眠”来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如果没有失意的张继,也就没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没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没有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枫桥夜泊》。‎ ‎(此题回答时要紧扣“不朽”,如果这样答“不朽”也对:“不朽”的不单纯指那场“失眠”,而是“失眠”所引发的创作欲望,是诗人感极而发的传世佳作。可以说,不朽的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不朽的就是这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其他说法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 ‎ ‎28、略 ‎29、‎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别了___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别了”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它之所以有广阔的写作空间,是因为它既可以写与“别了”有关的人,也可以写与之相关事或物。既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回顾过去,畅想未来,抒发感受。一间老屋、一个教室,会引起你多少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附例文:‎ 别了,童年的老屋 暮夜,一点一点的街灯在远处连成了线,将天空染成红色。没有汽车的鸣笛声,也没有在乡村时夜晚各种虫子的演唱会。习惯了站在窗前望着对面楼上一扇扇泛着柔光的窗口,涌动的思念把记忆勾勒成我心中的老屋,那个曾装满我整个童年的老屋。‎ 我的童年是在姥姥的呵护下度过的。在我的记忆中,老屋在乡村诸多的房屋中平凡得如同路边的一株野草,但它却盛满着我儿时的梦想和美好的回忆。那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触,落寞中透着几分惊喜,苦涩中透着一丝甜蜜。‎ ‎ 老屋伴我走过的是贫穷,启迪的却是理想:冬天,我喜欢搬把椅子独坐在老屋的窗前,任暖烘烘的阳光烘烤我的全身。闭上眼睛,思绪飞扬,我可以忘却烦恼,我可以幻想未来。那一刻我是自由的使者,老屋是我忠实的守护。夏天,外面酷热难耐,老屋总会把凉爽的清风请进来,打开木格的窗户,屋里明亮清爽,透过窗户,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尽收眼底。那时候的我,总是在每个近乎黄昏的夜晚,仰起脸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山后消失,等待着黑暗一点一点地吞噬整片天地。然后,我便会一溜烟窜到老屋,屏声敛气地聆听姥姥讲故事。‎ ‎ 姥姥总是坐在炕头的位置上,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滔滔不绝地给我讲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我总会感叹多美的童话啊!是爱的力量让王子和公主战胜了邪恶赢得了幸福。童话的美好、现实的冷酷和生活的辛酸,轻轻地从姥姥口中飘出。每次,她总是在讲累了的时候,慈祥地看着我,轻轻地抚摸着我的额头。每到这时,我都会沉浸在离奇的故事和姥姥的爱抚中。‎ ‎ 日子就这样在姥姥的故事中一天又一天的消逝。直到有一天,姥姥突然去了,她在我的生活中永远地消失了。‎ ‎ 后来,我被父母接到了县城,一切是那样冷清,那么陌生,孤寂又占据了我的心房。即使在父母的身边我也找不到曾经和姥姥在一起时温馨、快乐的感觉。此时的我,像一只孤雁,在空中独飞。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儿童玩具很快便填充了我所有的生活,从此,姥姥和她的故事以及老屋也在我的记忆中结成了蛛丝网。‎ ‎ ‎ ‎ 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被流水似的时光所掩埋,但有一种情感却永远珍藏在儿时的记忆里。当尘封的记忆被打开,美好的回忆便会如同湖面上泛起的涟漪荡漾在灵魂的深处。‎ ‎ 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善讲故事的姥姥走了,童年悄悄地走了,我久别的老屋,你还好吗?‎ 点评:作者所回忆的童年生活,身边的人,生活的环境,都是与老屋有关的,都镌刻着作者对老屋深深的记忆。意蕴深厚,饱含感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