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38张)
专题五 精准突破主观分析概括题中要点不准、不全问题 第二章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Ⅰ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假山?西方建筑前一般有雕塑,多是与宗教有关的人的形象;而中国人的建筑没有这种东西,但一般都有假山。假山就是中国建筑前的雕塑,其中含有深邃的思想追求。瘦、漏、透、皱就是 “ 拙 ” , “ 拙 ” 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大巧若拙。 我很喜欢明代计成的一句话: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纲领之一。我将它归纳成两个要点就是:第一,遵循自然,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第二,最关键的就是规避人工秩序。 第一个要点:遵循自然。中国人遵循自然,但并不代表中国人认为自然美比人所创造的事物美,更重视自然美。庄子是自然主义者,他特别欣赏外界自然物。他说: “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 山水连绵,使我欣欣然而乐,这是庄子在写自然美,他特别欣赏山水自然美,觉得山水能够愉悦情境,但是,庄子接着说, “ 而乐又未毕也,哀又继之 ” 。就是说,高兴还没有高兴完,哀又继之。所以细致咀嚼庄子哲学可以体会到,他绝对不是欣赏外在自然胜过人的内在的美。中国美学的主脉中也没有这个思想。我们今天讲 “ 天人合一 ” ,也不是对外在自然物的重视,而忽视对人本身的重视。我们今天讲中国画的概念,杰出代表就是水墨山水画。不画人而画山水,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对外在自然物更感兴趣,而是因为山水画是人心灵的象征,一片山水就是一种心灵的境界,重视山水画,是对人内在觉性的重视。 第二个要点:规避人工秩序。为什么人所创造的东西,不要留下人的痕迹呢?要痕迹全无,何以人所创造的痕迹这样不堪?问题症结就在这里。人所创造的东西,不能露出人工的痕迹,不能露出知识的痕迹、技术的痕迹。不是外在自然物比人高明的问题,而是要突破秩序,突破知识,突破各种规矩,而导向对人的内在心灵的体会。 这两个要点 —— 遵循自然和规避人工秩序,归到一点就是人的心灵的体验,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就是讲归于人心灵体验的问题。大巧若拙,并非是对美的东西的排斥,而是对与美丑相对的知识性的规避,对人类在美的名义下泛滥着欲望的洪流的规避。 人类打着审美的名义,恣肆泛滥人的欲望,破坏这个世界,已经走得太远了。打着审美这样一个旗号,吃要吃最好的,住要住最好的,消化要消化最好的东西。人审美到哪里,哪里就出现问题:审美到玉,和田就变成沙漠;审美到家具,亚马逊雨林也要遭殃。中国古代历史上,要讲审美,乾隆是最知道审美的,他把天下好画全归在他那个地方,题了几万首诗在这些好画上,糟蹋那么多东西。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它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 1. 下列对文章中 “ 大巧若拙 ” 内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遵循自然,重视人的内在觉性。 B. 规避创造,导向体会人的内心。 C. 突破规矩,摒弃一切人工痕迹。 D. 放弃目的,追求人内在的真实体验。 答案 解析 “ 大巧若拙 ” 不是 “ 规避创造 ” ,而是强调创造要规避 “ 人工秩序 ” 。 2 3 1 √ 解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 中国人喜欢在建筑前放置假山,西方人则放与宗教有关的人物雕塑 , 这 和中西方的文化观念、思想追求不同密切相关。 B. 庄子是自然主义者,也是真正懂得欣赏自然的人,他可以做到在 欣赏 自然 中感受自然、体悟生命、释放心灵。 C. 计成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一句,强调一切艺术创造虽然都是人 作 的 ,却都要模仿自然,力求形象逼真的艺术效果。 D. 作者认为,人类只有远离私欲和功利,真正理解 “ 大巧若拙 ” 的 美学 意义 ,才会对自然多一些敬畏,少一些破坏。 答案 2 3 1 √ 解析 “ 模仿自然,力求形象逼真 ” 无中生有。 解析 3. 中国古代文人为什么偏爱假山?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案 答案 因为假山深藏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想趣味,可以寄托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2 3 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土卫六建立人类殖民地的想法或许听起来有点疯狂。它的温度接近零下 300 华氏度 ( 约合零下 184 摄氏度 ) ,空中降下的甲烷和乙烷汇入碳氢化合物海洋。尽管如此, 土卫六可能是太阳系里唯一适合建立永久性自给自足人类定居点的地方 。 我们是在以全新视角也就是生态视角研究了这颗行星后得出这一结论的。我们分析了人类需要什么样的居住地并在周边地区搜寻相应的环境。 我们基于科学、技术、政治和文化因素勾画出的殖民情境让每个愿意思考人类遥远未来的人都可进行一场思维实验。 我们预计人的本性会保持不变。未来的人类将具有和当前一样的欲望和需求。他们的家必须有充足的能源、宜居的温度并能免受宇宙辐射等太空严酷环境的伤害。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视月球或火星为人类的下一个居住地。虽然月球或火星看起来是比较合理的目的地,但却有硬伤。它们都没有磁层或大气层的保护。银河宇宙射线 (GCR) 轰击着月球和火星表面,人不能长期在它的攻击下生活。 这种强大辐射的致癌性早已为人所知,而过去两年里的研究又发现了一个可能更严重的危害 —— 脑损伤。 GCR 包括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铁原子核等粒子,它们能破坏脑组织。在地球上,我们靠大气层里的水来挡住 GCR 。 在火星之外,潜在的家便在木星和土星的卫星之中。可选卫星有几十个,但胜出者显而易见。 土卫六是最像地球的天体。土卫六是太阳系里除地球外唯一表面有液体存在的天体,土卫六上的甲烷和乙烷湖泊看上去与地球上的水体惊人地相似。土卫六的天空会降下甲烷,偶尔填满沼泽,一堆堆固态碳氢化合物看上去非常像地球上的沙丘。 就防辐射而言,土卫六有由氮构成的大气层,比地球大气层厚 50% 。地表大量的固态和液态碳氢化合物可以很方便地用作能源。虽然大气层里缺少氧,但地表下的水冰可提供氧气,氧气可用于呼吸,也可与碳氢化合物燃烧充当燃料。 土卫六上很冷,但由于其大气层很厚,居民无需穿压力服,有保暖服饰和呼吸器就行了。住房可用地表取之不尽的资源制成的塑料来建造,圆形屋顶可充入温暖氧气和氮气。因施工简单,室内空间可以很大。 土卫六居民不必时时刻刻待在家里。土卫六上的娱乐机会是独一无二的。比如,你可以飞。重力弱加上大气层厚使人可以插上翅膀飞翔。翅膀掉了也不必担心,降落很容易。土卫六上的终端速度是地球上的 1/10 。 我们怎么去土卫六呢?当前还去不了。遗憾的是,我们恐怕也无法安全抵达火星,因为没有更快的推进系统就没法限制在太空中飞行的时间,也没法控制 GCR 辐射剂量以防宇航员受到过度伤害。无论是前往火星还是土卫六,我们都需要更快的推进系统。去土卫六尤其如此,因为这趟行程目前需要七年时间。 ( 选自《参考消息》 2016 年 11 月 29 日 ) 4. 下列关于土卫六环境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土卫六上很冷,气温非常低,天空会降下甲烷,偶尔填满沼泽。 B. 土卫六是太阳系里除地球外唯一表面有液体存在的天体,是最像 地球 的 天体。 C. 土卫六上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可以充当燃料和地表下的水冰一起燃烧。 D. 土卫六上重力弱、大气层厚,人可以轻易飞翔,而且想要降落也很容易。 答案 解析 应该是水冰提供的氧气。 √ 解析 5 6 4 5. 下列理解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 银河宇宙射线有致癌性,也会造成严重的脑损伤,因此人不能在 月球 上 生活。 B. 土卫六的地表有取之不尽的可用来制成塑料的资源,造房子是一件 轻 易 的事情。 C. 如果我们拥有更快的推进系统,就可以实现在土卫六建立人类 殖民地 的 梦想。 D. 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全新视角研究得出的,因此代表了目前最可靠的 研 究 成果。 答案 √ 解析 5 6 4 解析 A 项人不能长期在月球上生活 。 C 项还必须解决 GCR 等问题 。 D 项 “ 代表了目前最可靠的研究成果 ” 无中生有。 5 6 4 6. 结合全文内容,指出作者认为 “ 土卫六可能是太阳系里唯一适合建立永久性自给自足人类定居点的地方 ” 的理由。 答案 答案 ① 月球或火星等没有磁层或大气层的保护,无法解决银河宇宙射线的攻击问题,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 。 ② 土卫六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能提供大量的能源;大气层厚,能防辐射,同时也容易做好保暖工作;建房资源丰富,施工简单,适合居住。 5 6 4 主观分析概括题虽说要答的点并不多,但对答案的精准度要求很高。不少考生在这方面屡屡失分。要么是不得要领,要么是得了这一要领却丢了另一要领。因此,二轮复习要在提高答题的精准度上下功夫,力求规避要点不准、不全的问题。 问题直击 Ⅱ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一、精细突破概括不准问题 1. 练好最扎实的基本功 —— 精于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是一切深入阅读的基础,更是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和答题的根本所在。归纳概括应具有三种意识:一是鲜明的文体意识。对实用类文本而言,说明中心、事实材料和说明顺序至关重要;对论述类文本而言,论题、论点 ( 包括分论点 ) 、论据与论证都是核心要素、基本特征。二是缜密的逻辑思维意识、清晰的分层意识,即要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梳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且同一关系取 “ 同 ” ,相属关系取 “ 属 ” ,相并关系取 “ 和 ” ,主次关系取 “ 主 ” 。三是要有整体意识,分析归纳要从文本出发,从整体把握。 归纳概括应掌握以下技巧:一是 “ 抓 ” 整体架构,抓标题、文首、文尾,抓层次文意;二是 “ 抓 ” 阅读程序,逐段点化,先分后合;三是 “ 抓 ” 结构分析,题文对照,提取要点;四是 “ 抓 ” 功能句,即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 2. 善于提取最关键、最核心的信息文字 因为浙江卷的主观分析概括题答题要求精准度高,所以要特别善于在初步筛选整合的基础上作深度、准度的归纳概括。一是不要只满足于把中心句及其他关键句提取出来,还需进一步把最关键的词语摘取出来放入答案;二是善于分析较复杂的句子和段落的层次结构,在权衡比较中把最关键、最本质的信息逐层提取出来放入答案;三是会用提取主干法、舍取法、合联法、复取法及提炼法等方法来提取关键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想到要把扇子折叠、缩小,只有日本人想到了。这源于日本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缩小意识。直截了当地说,折扇是团扇的缩小物,也就是把团扇改变成木棒的形状,以便人能够攥握。如果把折扇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作用实际与团扇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惠庆法师的和歌所唱 “ 袖子里面隐藏的扇子是未满的月亮 ” ,折扇是能藏在袖筒里的团扇。如果团扇是满月,那么折扇是半圆的月亮。 即时小练 重次的俳句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这一心情: “ 修罗扇可把日月攥在手里。 ” 惠庆的 “ 袖中藏月 ” 到重次这里就成了 “ 手中握月 ” 。 当然,这里的日月是画在扇子上的,而重次向我们展示的是把广袤的世界、抽象而遥远的宇宙一下子拉到自己身边,缩小至能攥在手里。用折扇缩小世界并不是一种平面的客观表现,而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握在手里的主观意识。这样,团扇的世界就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简单处理。因此,在缩小扇形的意识中同时包含三种因素: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 。 ( 选自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有删改 ) 答案 1. 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 折扇 ” 在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上的内涵。 答案 ①认识论:指认识世界、表现世界、掌握世界的世界观以及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式 。 ② 美学:以小为美。以自己审美的爱好,把扇子处理成半个月亮 ( 折扇 ) 或一轮满月 ( 团扇 ) 的样子 。 ③ 实用性:便于攥握,又不影响使用。 二、精细突破概括不全问题 浙江卷主观分析概括题的答题要点不多,一般为两到三个,可是就这两三个要点许多考生仍答不全,这可能与考生误以为已写了三四个已经很全了的意识和习惯有关,还与没有注意筛选一些间接、隐蔽信息有关。这种情况尤其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尤为突出。下面以论述类文本为例谈谈突破之道。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概括的问题说到底是筛选、整合的问题。筛选是定区间,整合实际上与概括区别不大。因此,要想概括得准确、全面,能筛选出有效信息,尤其能筛选出散见的、间接的、含蓄的信息至关重要。怎样才能筛选出散见的、间接的、含蓄的信息呢? (1) 切分层次,能筛选出散见信息。 分层,尤其会对段内文字、句内文字分层,是筛选信息、保证信息不遗漏的重要手法。 (2) 抓住分析文字,能筛选出间接信息。 论述类文本有论点,有论据,还有论证。这论证,就是分析文字。有些信息就藏在其中,应注意对分析文字中信息的提取。 (3) 抓隐含式词语,能筛选出含蓄信息。 隐蔽而含蓄的信息多表现在一些重要而易被忽略的词语上。如 2016 年浙江卷第 10 题第一个答案要点 “ 有益于白话语言的 ‘ 艺术化 ’” 就藏在原文第二段 “ 在追寻白话语言的 ‘ 艺术化 ’ 加工过程中 ” 和 “ 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 ……” 中,抓住这些隐含式语言,稍加整合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倡立 “ 师 ” 这一群体后, “ 士 ” 这个群体就开始分化。 “ 士 ” 开始是以武士为主的,渐渐就以文士为主了。文士这个群体,有为 “ 师 ” 的,有出仕的,孔子以后就统称为 “ 儒 ” ;武士这个群体,以后就统称为 “ 侠 ” 。到了韩非子的时代, “ 士 ” 民群体已明显分化成 “ 儒 ” 与 “ 侠 ” 两个群体,再不能将他们统而言之了。 即时小练 “ 儒 ” 这个概念也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但孔子对确立 “ 儒 ” 的概念有重大贡献,把 “ 儒 ” 作为 “ 师 ” 的代称,所以,后世就把 “ 儒 ” 认为是孔门弟子,孔子之道的传人。韩非子指的儒,就已经是这个意思了, “ 焚书坑儒 ” 的 “ 儒 ” ,也是这个意思。 据《说文解字》说, “ 儒 ” 这个字的本初义,就是 “ 柔 ” 。说明 “ 儒 ” 是相对柔弱的文人。 “ 亻 ” 表示指的是某种人, “ 需 ” 代表发音,也表示意义。 “ 需 ” 是什么意思? “ 待也 ” ,引申为 “ 做准备 ” ,所以 “ 儒 ” 就是指有准备的人。准备什么?知识准备,道德修养准备。有准备的人,也可以帮助别人做准备,这就是 “ 师 ” 。为什么常称 “ 儒 ” 而 不常称 “ 师 ” ?因为 “ 师 ” 本来是官办学校有一定地位的教育工作者 , 就 像大学教授; “ 儒 ” 的地位相对较低,就像讲师、助教。常称 “ 儒 ” 是谦称。为什么今天我要说孔子倡立的是 “ 师 ” 文化而不是 “ 儒文化 ” ?因为长期以来, “ 儒 ” 的 “ 师 ” 的意义已经被湮没了, “ 儒 ” 文化已经变成 “ 臣 ” 文化了,变成依附性的文化了。为了强调孔子当初倡立 “ 师 ” 文化、坚持独立性的本意,我要说 “ 师 ” 文化 。 ( 选自沈善增《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有删节 ) 答案 2. “ 儒 ” 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 儒 ” 的不同内涵。 答案 ① 最初 “ 儒 ” 本是对文士的统称 ; ② 孔子把 “ 儒 ” 作为 “ 师 ” 的代称,后世把 “ 儒 ” 认为是孔门弟子,孔子之道的传人 ; ③ “ 儒 ” 是古代官办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谦称 ; ④ 后来 “ 儒 ” 作为 “ 师 ” 的意义被湮没,成了 “ 臣 ” 文化的代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 存形莫善于画。 ” 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这就是所谓 “ 写实 ” ,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 “ 画之本法 ” 。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 “ 写意 ” 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 “ 写实 ” ,又称 “ 意象 ” 。文人画家则又称 “ 利家 ” ,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 “ 行家 ” ,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 “ 画之本法 ” 的造型,而在 “ 画外功夫 ” 的诗文、书法。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 “ 画外功夫 ” 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育一定沦于 “ 荒谬绝伦 ” 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 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 “ 荒谬绝伦 ” 。然而 , 文人 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 “ 写实 ” ,则 “ 直如照相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 ” 所以主张 “ 写意 ” ,就是 “ 不与照相机争功 ” —— 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工于造型为耻。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 “ 美术革命 ” ,对文人 “ 写意 ” 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 “ 写意 ” 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谢稚柳明确表示: “ 中国画是写实的。 ” 张大千再三告诫他的学生: “ 要学画家画,千万不要学文人画。 ” 反观坚守文人 “ 写意 ” 观者,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以钱锺书的成功为例坚决主张取消高考, “ 家家石涛,人人昌硕 ” ,固然做到了 “ 画之本法 ” 的 “ 形式欠缺 ” ,又有几个具有 “ 画外功夫 ” 的 “ 精神优美 ” 呢?至以高考不过关就意味着具有偏才,以 “ 形式欠缺 ” 了就意味着 “ 精神优美 ” , “ 逸笔草草 ” 就意味着所抒发出来的就是 “ 胸中逸气 ” ,并斥高考过关者为庸才, “ 形式周密 ” 者为 “ 精神不美 ” ,为匠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 ( 摘编自徐建融《常人岂可 “ 无法 ” 》,有删改 ) 答案 3. 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 “ 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 ‘ 荒谬绝伦 ’” 的理由。 答案 造型是 “ 画之本法 ” ,否定造型、取消造型者,只看到个别画家的成就,看不到 “ 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 ‘ 画外功夫 ’ 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 ” 这一事实,是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而且认为追求造型就意味着 “ 精神不美 ” ,只要 “ 形式欠缺 ” 就意味着 “ 精神优美 ” ,在逻辑上是完全不能成立的,是荒谬的想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