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黑龙江省大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第四次月考)考试(2018-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黑龙江省大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第四次月考)考试(2018-01)

大庆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18 年 1 月 13 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笔墨 中国笔墨里有玄之又玄的东西,这是道家“冲虚”要义决定的。《老庄》之前的文章,譬如甲 骨文的卜辞与《尚书》之类,一味写实。写实是中国笔墨的基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是中国文章里第一次出现游戏笔法。写实与游 戏,是中国文章的阴阳决,我们可以用墨戏两个字来说中国文章。‎ 虚与实的结合让中国文章有了风致。好的文章不过一段风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思无邪正是风致。不轻佻浮浪,不正襟危坐,便是风致之美。风是风容,致是举止,好的文 章,风容卓绝,举止从容。‎ ‎《老子》第一次让中国笔墨走到一个极致。中国文章是有颜色的,墨分五色,焦、浓、重、淡、 清。以先秦文章为例,《老子》是焦墨,间或用浓淡之墨;庄子是清墨,间或用焦重之墨;孔孟是 浓墨,偶尔有清淡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 归”,此处便是;《韩非子》与《墨子》是重墨,焦墨与重墨也夹杂其中;《诗经》是淡墨,也并 非一淡到底,沉痛之陈,笔力下得深下得重。‎ 司马迁写《史记》,焦浓重淡清,五墨共舞。笔墨中兀自有游戏笔法。篇篇“本纪”,左右逢 源,自有一股风流。‎ 游戏笔法是不是小说家言?司马迁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左丘明是靠在先秦槐树下解衣 盘礴的说书人,将《左传》当小说读,更有意味,也更懂中国笔墨。先秦诸子都有小说家面目,庄 子、韩非子、列子,他们的寓言谆谆之心兔起鹘落。谆谆之心可谓中国笔墨的暗纹,即便是《战国 策》。‎ ‎《左传》的笔墨是跳跃的,或者说是雪地上的足迹。北方平原雪地上的足迹,伸得远,凌乱且 有章法。《史记》是楷书法则,《左传》大量留白,介于行草与狂草之间。《史记》的笔法绵延不 绝,后世文士时有所宗。《左传》用笔险,如短兵相接,赤膊上阵,非勇士莫能为也。除了王安石、陆游几个人外,中国的文章家没有承接《左传》的文脉,实为极其可惜。 汉赋几乎字字浓墨,仿佛金农的漆书。金农用墨自己特制,写出来的字黑极,且格外润泽。中 国古代书家,自己制墨的大有人在,中国笔墨最重自己的话、自己的面目。汉赋最为人诟病的正是 缺乏自己面目。汉赋浓墨重写,字字斟酌便句句游戏。汉赋的刻意铺排,就是文 人的游戏。好像大 家在公共场所赋诗饮酒一般,手脚放不开,写来写去,都是应酬之作。汉赋是种名气很大的文体,‎ 读它的人却不多,因为空洞无物,让文章少了落脚点。 班固、杨雄他们的赋文,雄浑磅礴,但没有后来魏晋人下笔美丽,说到底还是汉朝文章墨色单 一了。 汉赋太过于苦心经营,一到魏晋,中国文字之狡兔逃出牢笼,撒腿就跑,所谓动若脱兔。庾信 ‎《行雨山铭》四句:“树入床头,花来镜里,草绿衫同,花红面似。”周作人说:“他们写文章是 乱写的,四句里头两个花字。”‎ 中国文章,以六朝人文章最不可及,所谓生香真色人难学也。六朝文章,好在抒情。建安年间, 曹丕兄弟的书札,忆宴游的愉乐,悼友朋的长逝,悱恻缠绵,无不胜情,开了六朝文的先路。六朝 人崇尚清谈,五胡之乱后,士族避地江南,江南山水秀丽,贯之中国笔墨,增进了文辞的隽永,中 国笔墨充满了微茫的情绪。微茫的情绪是中国笔墨的倒影。‎ 苏东坡的《赤壁赋》深得中国笔墨的笔法墨法。中国笔墨的笔法墨法玄之又玄,但却是众妙之 门。《赤壁赋》的出现,让中国文章多了厌世的笔墨。但厌世不轻生,苏东坡如果不是受了一点佛 教影响,他的文章里恐怕要损失些好看的字面,也会多一些韩愈、王安石的东西。《赤壁赋》的意 义,让中国笔墨多了山水韵与水墨味。我不说之前的中国文章缺乏山水韵、水墨味。汉赋有山水韵, 缺乏水墨味。六朝文章有水墨味,缺乏山水韵。‎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中国笔墨”的有关内容,下面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笔墨的基础是写实,但直到《老庄》,出现游戏笔法,虚与实相结合,中国笔墨才走 到一个极致。 B.“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看出 孔孟文章浓墨中有清淡,不轻佻浮浪,不正襟危坐,显风致之美。 C.汉赋浓墨重写,刻意铺排,几乎字字浓墨,如同书法家特制的笔墨,注重自己的话、自己 的面目。因而是种名气很大的文体。‎ D.《赤壁赋》深得中国笔墨的笔法墨法,让中国笔墨多了山水韵与水墨韵。这得益于苏东坡 受了佛教的影响。‎ ‎2、下列对于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前三段将中国文章比作中国笔墨。分别写道中国文章在《老庄》之前,一味写实;《老 庄》开始,不再一味求实,出现游戏笔法;而虚与实结合让中国文章有了风致。 B.文章 第四段开始至文章结束,分述了先秦诸子、《史记》、《左传》、汉赋、六朝文章等 中国文章的笔墨特点,并分别交代了它们在笔墨艺术上的得与失。 C.司马迁写《史记》运用了小说家笔法,自有一股风流。先秦诸子都有小说家面目。 D.班固、杨雄他们的赋文,虽雄浑磅礴,但不及魏晋人下笔美丽,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文章 刻意铺成,墨色单一了。‎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左传》笔墨跳跃,运用的是介于行草与狂草之间的笔法,大量留白,用笔险,因而中国 的文章家没有人承接其文脉,作者对此十分可惜。‎ B.作者认为,庾信 “树入床头,花来镜里,草绿衫同,花红面似”并非如周作人所言“文章 是乱写”,而是其文好在抒情,若狡兔逃出牢笼,撒腿就跑,不再像汉赋那般过于苦心经营。‎ C.六朝人在五胡乱后,避地江南,江南山水秀丽,贯之中国笔墨,增进了文辞的隽永,中国 笔墨充满了微茫的情绪。微茫的情绪是中国笔墨的倒影。六朝文章富有了水墨味。‎ D.作者用“墨戏”两字形容中国文章,是因为中国文章之有风致处在于其虚实结合,笔墨中 有玄之又玄的东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 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 没有了。‎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 ‎‎ 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 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 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 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 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 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 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 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 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 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 有疼痛蔓延开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 年 9 月 6 日下午 5 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 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 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 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 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 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 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 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 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 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 81 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 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 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 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 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 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 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 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 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 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C. 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 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D. 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 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5、 文章的标题叫“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你对标题的理解和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 思路及情感。(5 分)‎ 答: ‎ ‎6、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的“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看法。(6 分)‎ 答: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 年 5 月 26 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 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 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 在丁家大门口。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 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画 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 60 年,丁聪 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事,挺好。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丁聪的思想,‎ 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 丁聪的作品之中。‎ 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转来到重庆, 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抗战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 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 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 化界的将军”。‎ ‎1949 年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 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 1958 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 难逃。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构想,成了“反右” 高潮中的罪状。1958 年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 850 农场云山 畜牧场劳动改造。‎ 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苦头。“反右”的时候,有 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文 革”之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先 生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先生慢悠悠地说:“我 同他相 交那么多,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 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 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丁聪 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丁聪可乐坏了。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 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 赶出了 30 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 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 63 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 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小丁由此迎来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 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 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画中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 80 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他 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 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 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 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可我 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丁聪《一生就做一件事》)‎ ‎②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大约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沿墙都摆满了书柜。他的生活也很 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只要一拿起画笔,他就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丁聪的画作讽刺现实,针砭时弊。抗战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 的讽刺漫画;三中全会之后,他继续以笔为刀,揭露社会黑暗。 B.丁聪的漫画体现了百 姓的心声。丁聪的漫画始终关注百姓的所想所需,百姓能够通得过是他 作画的前提。 C.丁聪既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又是一个心胸较狭隘的人。他交代朋友的“罪行”时说:“我 同他相交那么多,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这话明 里是表达对朋友的埋怨,暗里就充分说明他心胸狭隘。‎ D.丁聪对漫画十分痴迷。当他说“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 一辈子没画够啊”时,其对漫画的痴迷就淋漓地表现出来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 60 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 而他这一生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 B.丁聪出身绘画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父亲的熏陶。他的父亲自学成才,丁聪针砭时 弊、一针见血的画风深受其影响。‎ C.从 1958 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对象,但这 些接二连三的厄运却成就了他任何处境下都乐观、旷达的性格。‎ D.丁聪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这与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不无关系,丁聪始终热切地关注着 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充满忧患意识。。‎ E.“时代身上的牛虻”这一标题用形象的比喻高度赞美了丁聪与时代“病灶”抗争到底的正 直、勇敢的精神,诠释了一名知识分子最应具备的品格。‎ ‎9、文中说丁聪“平淡”的人生,却“淬炼出了强大的艺术”。请结合材料,对“平淡”与“强大” 的关系进行分析。(4 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温,吴郡吴人也。温少修节操,容貌奇伟。权闻之,以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 司农刘基曰:“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征到延见,文 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罢出,张昭执其手曰:“老夫托意,君宜明之。”拜.议郎、选曹 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 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 于蜀。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 也。”温对曰:“臣入无腹心之规,出无专对之用,惧无张老延誉之功,又无子产陈事之效。然诸 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温至蜀,诣阙拜 章,蜀甚贵其才。还,顷之,使入豫章部.伍.出兵,事业未究。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 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艳亦吴郡人也,温引致 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 愚异贯。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 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权幽之有.司.,下令曰:“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 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呜呼温也,免罪为幸!”将军骆统表理温,权终不纳。后六年,‎ 温病卒。二弟祗、白,亦有才名,与温俱废。‎ ‎(节选自《三国志•张温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 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B.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 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C.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 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D.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进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 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拜,古代官职任用语,指授予官职,“授”“除”“摄”“封”也表此意。 B. 行人,对使者的称呼,奉命前往四方出使他国,也掌管接待诸侯使者之礼。 C. 部伍,既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军队,文中使用 的是第二个意思。‎ 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级官吏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张温少修节操,声名远扬。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孙权也对 他礼遇有加,非常信任。‎ B. 张温受命出使,娴于辞令。他用既谦虚又透彻的分析劝慰消解孙权对蜀国的担忧,出使时 又赢得了蜀国对他的尊重。‎ C. 张温才高名显,招致嫌忌。张温使蜀遭孙权猜忌,孙权借张温与改革弊政却遭祸的暨艳等 人有往来的由头,治了他的罪。‎ D. 张温始兴终废,为才所累。他以才名被孙权发掘重用,又因才高被猜忌治罪,侧面折射了 统治者对待贤才上的得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5 分)‎ 译文: ‎ ‎(2)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5 分)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送王昌龄之岭南①‎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②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③无缟纻④,乡味有槎头⑤。 已抱沉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注】①王昌龄与孟浩然交游多年,二人数年同用一个笔砚,友情深厚。王昌龄被贬岭南路经襄阳 时,看望了病中的孟浩然,孟浩然作了此诗。②羊公:西晋名将羊祜。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 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③土毛:土地上生长的五谷杂粮。④缟纻(zhù): 白色生絹及细麻所制的衣服。⑤槎头:也曰查头鳊,一种味道鲜美的鱼。‎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一、二句从洞庭湖、山上的枫叶写起,枫叶如丹先报寒秋,给人以萧瑟之感。 B.诗中“无缟纻”和“有槎头”表明了诗人对远道而来的友人热忱地欢迎之情。 C.“更贻魑魅忧”写出了诗人身染重病,并担忧自己将要离开人世。 D.“数年同笔砚”一句回忆起自己与朋友过去的生活,写出了二人情同手足的情感。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与一般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不同,本诗低沉中有豁达,结尾时昂扬向上。‎ ‎15、“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维护人格尊严的千古名句 是“ , ”。‎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对比鲜明,‎ 表达了作者对秦统治者搜刮民财不放过毫厘,而自己却极度挥霍、毫不珍惜的行径的愤怒之情。 (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边城》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平常的事物、质朴的语言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 者体味作者的深意。‎ ‎②台风所到之处狂风巨浪,瓦.釜.雷.鸣.,有时还能引起海啸,全球每年约有 3 万人死于台风,直 接经济损失达 10 亿美元。‎ ‎③父亲对到外地上大学的儿子说:“看事情要全面客观,揆.情.度.理.,不可偏颇;遇到问题要冷 静,不可意气用事。”‎ ‎④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庄重恢宏,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音乐爱好者 对此甘.之. 如.饴.,如醉如痴。‎ ‎⑤十九大代表们广.开.言.路.,讨论热烈而深入,认为十九大报告融前瞻性与现实性、思想性与实 践性于一体,意义深远。‎ ‎⑥张教授在如何推进基础教育改革高峰论坛上的发言简洁明了,直击要害,没有穿.靴.戴.帽.的空 话套话,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A. ①④⑥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应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社 会安全稳定,以新气象新面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B.适逢在南京大屠杀 80 周年之际,加拿大安大略省计划将每年的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 杀纪念日,却遭到了否认屠杀行为的日本政客的阻挠。‎ C.环保部 8 月底通报,京津冀 21 家企业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河北和河南部分地区仍存在燃煤 锅炉散烧整治不彻底,虚报完成情况,整改进展缓慢。‎ D.每年秋季举行的军训是大学、中学新生履行国防教育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使学生 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 A.见到仍然戴着白花的朋友,他同情地说:“听闻家严前些日子过世,希望你节哀顺变!”‎ B.今天是小女出阁的大喜之日,您能有幸拨冗参加,对此我们全家都深表感谢。 C.真是非常抱歉!我刚刚接到家里的紧急电话,恕我失陪,请大家见谅。 D.您是当代有名的作家,我已经拜读了您的大作,并对其中几处斗胆进行了斧正。‎ ‎20、 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 渔梁渡头争渡喧. 喧:吵闹 惟有幽.人自来去 幽人:幽怨的人 B.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云青.青.兮欲雨 青青:深绿色 C. 亲朋无一字. 字:文字 戎.马.关山北 戎马:借指战争 D. 游人只合.江南老 合:应当 还乡须断.肠.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①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 A.‎ ‎②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①族.庖月更刀 B.‎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①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C.‎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①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D.‎ ‎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 ‎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⑤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 文谈《边城》‎ ‎⑥少无适俗的,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诗文句子,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 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 ① 。仔细推算,中国有 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 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 ② ,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 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 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 ③ 。元宵观灯的习俗 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 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 大庆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C【解析】“注重自己的话、自己的面目”错。原文第八段是“汉赋最为人诟病的正是缺乏自己面目”。‎ ‎2.B【解析】“分别交代了它们在笔墨艺术上的得与失”错,无中生有。‎ ‎3.A【解析】“因而中国的文章家没有人承接其文脉“错,原文是“ 除了王安石、陆游几个人外,中国的文章家没有承接《左传》的文脉”。‎ ‎4. B【解析】B项,“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中生有。‎ ‎5. ①先写“死”,写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内容1分),表达了作者失去亲人后难以化解、疗愈的悲痛之情(情感1分)。②再写“生”,追忆母亲病逝(内容1分),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情感1分)。③最后,作者于“生死之间”提出要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或许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怀念。(1分)‎ ‎【解析】 此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清晰地梳理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文章层次。可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①—④,母亲已经逝去,作者却不能忘怀;⑤—⑦,追忆怀念母亲;⑧—⑨,找到疗救方法。回答此题不能仅仅概括各层的内容,应该以作者的感情为线,总结作者的写作思路。本题先写“死”,再写“生”,最后,作者于“生死之间”提出要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或许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怀念。 ‎ ‎6. (示例一)不能删去。‎ ‎①从主旨看,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深化了正视亲人离世的痛苦,用理性化解痛苦的主题。(2分)‎ ‎②从结构看,承接上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收束了全文。(2分)‎ ‎③从艺术效果看,用富含哲理的故事作结,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回味。(2分)‎ ‎(示例二)可以删去。‎ 上一段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从结构上会使文章结尾更加简洁,主题上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 ‎【解析】 最后一段一般有收束全文、升华主旨等作用,那么考虑能否删去就要考虑两个问题:删去结构上是否完整;删去内容上是否影响表达,即是否妨碍表达主旨,最后一段讲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曾失去过亲人”的意思;倒数第二段表明“‎ 理性是医治丧亲之痛的方法”,由此即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展开讨论。‎ ‎7.C 【解析】丁聪所谓的交代罪行,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交代”既表现了丁聪的刚直不阿,也表现了他的诙谐幽默。‎ ‎8.DE 【解析】A.“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用语绝对,原文有“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B.“他的父亲自学成才,丁聪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深受其影响”错误,丁聪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是受到了张光宇、叶浅予的影响。C.“厄运”与“乐观、旷达的性格”间强加因果,文中没有此逻辑关系。(答对一项给3分,两项5分)‎ ‎9.①“平淡”是说丁聪的人生普通平常,“强大”是说丁聪的漫画充满了批判社会的力量。而强大的艺术往往是在平淡的人生中锤炼而来的。②丁聪为人低调谦逊,一直以“小丁”为笔名,甘于做最普通的小人物,放低自己反而让他更容易看到真实的百态人生,作品也就更贴近生活,充满了真实的力量。③丁聪创作宗旨简单,所想所画都体现百姓心声。这种源于社会现实的艺术创作饱含生命力与战斗力,最终给社会乱象以有力抨击。④丁聪生活简单,为人淡泊,不追求物质享受,所以他能够专注作画,精益求精,也能够保持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的力量。(1点2分,2点3分,3点4分。如有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 ‎10. B【解析】“怨愤之声积”和“浸润之谮行”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爱憎不由公理”意为“爱憎不出自公理”,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11. A【解析】“摄”不表授予官职,指暂代官职。‎ ‎12. A【解析】“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于文无据,文中只写到张昭对刘温的亲近之意。‎ ‎13. (1)您(本来)不适合出使远地,(但是我)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和曹氏互通心意的原因,所以委屈您前去出使。(“宜”“所以”“通意”“以故”“屈”各1分)‎ ‎【解析】“宜”译为“适合”,“所以”译为“……的原因”,“通意”译为“互通心意”,“以故”译为“因此”,“屈”译为“委屈”‎ ‎(2)孙权既暗中怀恨张温赞赏蜀国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被他的德行才能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想着用什么方法来中伤他。(“阴”“衔”“炫惑”“为己用”“有以”各1分)‎ ‎【解析】“阴”译为“暗中”,“衔”译为“怀恨”,“炫惑”译为:“迷惑”,“为己用”译为“为自己所用”,“有以”译为“有用来”。‎ ‎【参考译文】‎ 张温,是吴郡吴县人。张温从小就修养名节操守,容貌奇异伟岸。孙权听闻他的声名,就询问朝中大臣说:“张温能和当今何人比肩?”大司农刘基说:“可与全琮同等。”太常顾雍说:“刘基不详细了解张温的为人。张温当今无人可比。”(孙权于是)征召(张温)请与相见,(张温)谈吐文雅对答如流,旁观者倾慕震惊,孙权为他改变态度重如礼仪。召对完毕出官,张昭握着张温的手说:“老夫把心意托付给你,你应该明白。”(于是孙权)任命(张温)为议郎、选曹尚书,又升为太子太傅,很受信任和器重。(张温)三十二岁时,凭借辅义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国。孙权对他说:“您(本来)不适合出使远地,(但是我)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和曹氏互通心意的原因,所以委屈您前去出使。如果山越之患全部消除,(我们)便会对曹丕大举进攻。使者的道义,是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不必受上级指令的约束。”张温回答说:“我在朝廷之内没有过亲信大臣的谋划,出行外交没有独自应对的才能,恐怕没有春秋晋大夫张孟播扬国家声誉的本事,又没有晋国子产阐述事理的能力。然而诸葛亮见识通达,精于谋划,必定了解您的神明思虑和屈伸权宜之计,加上朝廷天降恩惠,推测诸葛亮的心,一定不会有什么猜疑。”张温到蜀国后,前往宫廷呈上表章,蜀国颇为看重张温的才干。回国不久,被派进豫章郡的部队出征作战,但他对军功没有追求。孙权既暗中怀恨张温赞赏蜀国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被他的德行才能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想着用什么方法来中伤他。正碰上暨艳事件发生,于是借此机会揭发检举涨温。暨艳也是吴郡人,由张温把他引荐入朝,被任命为选曹郎,官至尚书。暨艳生性清高严厉,喜欢发表清正的言论,因见当时郎署风气混浊杂乱,大多官员不称职,想将良莠分开处置,贤能、愚劣区别使用。于是愤怨之声积聚,诬毁谗言四起蔓延,竞相控告暨艳和选曹郎徐彪,(说他们)擅自任用徇从私情,爱憎不出自公理,暨艳、徐彪都因此而被定罪赐死。张温向来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合,常有书信来往,互相来往问候,于是又判张温有罪。孙权将他软禁在有关官吏处,下令说:“过去下令征召张温,留下官位虚心等待他来,来后 授予高官,超过(一般)旧臣,哪里料到(他)竟如此凶坏, 专生图谋不轨之心!哎呀张温,免(你)死罪作为(你的) 幸运!”将军骆统上表为张温申辩,请求宽恕他,孙权最终没有采纳(骆统的意见)。六年后,张温因病去世。他的两个弟弟张祗和张白,也很有才干名望,同张温一起被废黜。‎ ‎14.CE【解析】C项,“并担忧自己将要离开人世”理解错误,“更贻魑魅忧”是说自己生病,增加了 朋友的担忧,也可理解为诗人虽身染重病,却对远去岭南的友人充满了担忧之情。E项,没有豁达,‎ 昂扬向上,而是深沉惆怅。(答对一项给3分,两项给5分)‎ ‎15.①用羊祜、贾谊作喻,赞叹王昌龄的政绩和才华。羊祜是西晋名将,镇守一方;贾谊是文学家,‎ 富有文学才华,作者将其作比,充分赞扬了王昌龄的政绩和才华。②用羊公常感叹人事短暂,贾谊 有才也遭贬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朋友远谪岭南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忧虑之情。③对朋友依依 惜别之情。“爱”字借羊公常 与友人游岘山之事写出了两人友情的深厚;“愁”字鲜明地刻画出 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给满分)‎ ‎16.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三顾频烦天下计 ‎17.D(瓦釜雷鸣:比喻庸才居于高位,显赫一时。甘之如饴:形容乐于承受艰苦。广开言路:广泛打开进言的途径)‎ ‎18.A【解析】B.句式杂糅。应改为“适逢南京大屠杀80周年”或“在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之际”。C.成分残缺。在句子最后加“的问题”;另“河北和河南部分地区”表意不明。D.搭配不当。“履行”不能和“国防教育”搭配,改为“接受”,把“履行”放在“兵役义务”前面。‎ ‎19.C【解析】A.家严,指自己的父亲,为谦辞,此处表达不得体。B.小女,对自己女儿的谦称。有幸,形容极其幸运,谦辞,此处表达不得体。拨冗,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C.失陪,因故而不能陪伴对方。见谅,请对方原谅自己。表达得体。D.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辞。斧正,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又叫指正,此处表达不得体。‎ ‎20.D【解析】A项,“幽人”指隐居者,诗人自指;B项,“青青”意为“黑沉沉的”;C项,“字”指书信。‎ ‎21.C【解析】 C项,均为“宠幸”的意思。A项,①比,比得上;②打算,想要。B项,①众,一般的;②灭族。D项,①保养身体;②供养活着的人。‎ ‎22.①处处都有灯笼张挂 ②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③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1点2分,2点3分,3点5分)‎ ‎【解析】本语段的中心话题谈论的是中国的灯笼。第①前面“庙堂中、房宇外”,提示应该填写到处挂灯笼;第②处前面“灯”与“丁”谐音,后面又提到“姓氏灯”‎ ‎,可见此处应填写灯的寓意——人丁兴旺;第③处后文写出了元宵灯会的精彩,当然最让人遐思、期盼的就是元宵花灯了。‎ ‎23.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材料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六个诗文句子,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文章。如此,应该先逐句分析,之后找到关系紧密的两三句立意写作即可。曹操的诗句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毛泽东的诗句表达的是胸怀壮志,并为之努力奋斗;海明威的话表达了面对人生中的困境要靠坚韧的毅力面对;苏轼的词表达的是应对风雨,用旷达的心胸面对;沈从文的话表达了人可以活得健康而优美,淡泊而坦然;陶渊明的诗也印证了遵从人的本性生活,才可以活得洒脱。如此可以发现,这些内容是有交集的,从中选取两到三句,依据其中的共性或联系来行文即可。比如选①②⑥可写志向、理想、胸怀、建功立业;选择⑤⑥可写精神家园,人生与功利,出世与入世;选择③④可以写风雨人生,坚韧等等。  作文立意参考:  ①“珍惜”“立志”等写作话题。观点:人生短暂,岁月易逝,要珍惜生命,建功立业。  ②青春、胸怀、志向,早立大志,理想宝贵。把个人同民族、国家、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的青春(人生)才壮美动人。  ③抗争、坚韧、勇气。  ④风雨与人生;磨难与心态;风度、潇洒。  ⑤人性美,人生与功利。  ⑥志向,理想追求;入世与出世。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