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高新部) 新版 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高新部) 新版 新人教版

高新部高一班6月份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②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③“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④“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 “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 13 -‎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因为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D.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宋代词人就将其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不同阶层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木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4〜6迥,‎ 灾情发生后 侯发山 - 13 -‎ ‎ 消防车像脱缰的野马“呜呜”叫着在马路上横冲直闯。听着这熟悉而又刺耳的鸣叫,李正的心紧紧揪成了一团,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现场。他不断地催促道:“快!快!”驾驶员不乐意了:“再快也不能把脚伸进油箱里啊?踩到底了!”‎ ‎ 车上的几位战友也感到李正今天有些不正常,其中一个忍不住说道:“今天是周日,那栋办公楼不会有人。”‎ ‎ “放屁!”李正大声嚷道。说罢,他才想起拨打110。他凭直觉判断,这场大火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警方还是早介入的好。‎ ‎ 土地局有两栋办公楼,一栋新的,十八层高,去年刚刚竣工的;一栋老的,上世纪六七年代的建筑,上下两层,不知道为什么还没有拆掉。失火的是老办公楼,火是从一楼燃起的,一条条火舌和一股股烟雾交织着包围了整栋小楼。‎ ‎ 李正他们这辆消防车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没等车停稳,李正撞开车门,掂起一具灭火器冲向浓烟滚滚、火焰冲天的现场。等战友们反应过来,李正的身影已经消失在烟雾和火焰之中。‎ ‎ 李正跌跌撞撞来到二楼,摸索着闯开那间办公室的门。幸好,屋内并没起火。不过,火雾随着他扑进屋里。李正打开灭火器,一阵白色的泡沫吐出,火焰下去不少。他看到老人用自己的身躯紧紧护着一个木箱子。李正甩掉灭火器,上前去抱老人。老人喘着粗气:“别管我,先搬这个箱子!”声音苍老,果敢,不容商量。李正仅仅是停顿了半秒钟,抱起那个木箱子奔向门外,一跃而起,从楼上跳下,随即,房子也“轰隆“一声坍塌了。‎ ‎ 李正傻了!几乎同时,一条条水龙冲向火海,一个个身影随着水龙扑了过来。‎ ‎ 李正把箱子交给及时赶到的警察,箭一般返回现场,和战友一起救人。李正的眼泪哗哗地流着,自责不已:“我该死!我该死!”直到把老人救出来,李正的手套已经磨烂,两手血肉模糊,不断地淌着血。‎ ‎ 救护车把所有的伤员都送到了医院。‎ ‎ 消防队员都是皮外伤,并无大碍;房子倒塌时,幸亏两根横梁成犄角之势架在了老人的头顶,老人虽然伤势轻微,但被检查出是癌症晚期。‎ - 13 -‎ ‎ 私下里,指导员批评李正:“幸亏那个老同志没出意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吃不了兜着走。”指导员有他的道理, ‎ ‎ 听到这话,李正眼里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心说老人当时要真有个好歹,他还不后悔终生?‎ ‎ 指导员以为李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缓了口气:“‘救人第一’是我们的消防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 李正分辨道:“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箱子比他的性命还重要!”‎ ‎ “有什么能比性命还重要?”指导员以为李正的脑子被大火烧糊涂了。‎ ‎ 李正张了张嘴,没有说话。 ‎ ‎ 真相终于大白:老人是土地局的纪检书记,这天到单位整理材料,有人趁机放火,打算烧死他。老人发现后脱身不得,这才打了报警电话。那个箱子装的是本单位和主管部门个别领导违法乱纪的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国有资产免遭重大损失,个别领导干部锒铛入狱。‎ ‎ 得知这个消息后,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觉得该到医院看一看老人。‎ ‎ 指导员还是迟了一步。他到医院的时候,老人刚刚咽气。指导员发现李正也在医院,此刻,他伏在老人的尸体上嚎啕大哭。‎ ‎ 指导员这才知道,老人是李正的父亲。‎ ‎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生动形象地描给了消防车奔赴火灾现场的情形,细致具体地表现了李正内心的焦急,训托出灾情发生后的紧张气氛。‎ B. 不断催促、拨打110、拖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问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表明李正知到父亲在发生火灾的那栋楼里。‎ C.小说第四段写老办公楼建筑年代久远,为下文房屋在火灾中坍塌做铺垫,客观上也表明了消防救援工作的危险性。‎ - 13 -‎ D.指导员在得知真相后为自己之前错误批评李正而感到内疚,所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决定去医院看望老人。‎ ‎5."箱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在结尾点叨了李正和老人的父子关系?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 13 -‎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7. 对标题的理解,下列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3 -‎ A.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情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新鲜的内容了,所以说“没有新闻”。但作者却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否则,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B. 作者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情,所以说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新闻”,但其他没到过这里的人并不知道奥斯维辛,有必要让人们了解这里发生的可怕的事情。‎ C. 奥斯维辛的现在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城市,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没有二战期间作为集中营时可怕的事情发生,所以“没有什么新闻”。‎ D.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新闻标题融入作者愤怒的感情,使作者不愿把更多可供报道的新闻报道给人们。‎ ‎8. 结合文章内容,揣摩划线语句的内涵。‎ 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9.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9分)‎ ‎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诏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 - 13 -‎ 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能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C.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D.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 - 13 -‎ ‎②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11分)‎ 汉上逢同年崔八 李频 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偶先托质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 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 注:托质,寄身,这里指人在旅途。‎ ‎14. 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榜考中者,点明崔八与诗人关系。‎ B. 首联写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 C. 第三句中的“偶”与第四句中的“独”形成反差,说明崔八一直漂泊在外。‎ D. 第五、六句写沿途及空中美景不断,乐景衬哀情,抒发了与崔八的依依惜别之情。‎ E. 第七句以“见”和“别”形成对比,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 ‎15. 诗歌除表达与友人惜别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感情?‎ ‎16.名句填空(5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 , , 。”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 ‎(2).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三、语言运用(20分)‎ ‎1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说文解字》里没有“饺”这个字, 。 。 。 , , ,是用面皮包起羊肉煮来驱寒的,“娇耳”即后来的“饺耳”、“饺子”。 ‎ ‎①它的意义非常单一,可见它被创造的原因,就是饺子的出现 ‎ ‎②可以看出这种食品的源远流长 ‎ ‎③它的出现约在魏晋南北朝前后,因物品诞生而造 ‎ ‎④有研究认为饺子与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有关 ‎ - 13 -‎ ‎⑤“饺”是形声字,表一种有馅的半圆形面食 ‎ ‎⑥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从“饺”这个字的诞生 A. ③⑤①⑥②④‎ B. ③④①⑥②⑤‎ C. ⑤①③④⑥②‎ D. ⑤③⑥②①④‎ ‎18. 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 侍者上了鸡,碟子里是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B. 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C. 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 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照①句的句式,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写出②⑤句,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5分)‎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且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①成年累月的战事 ‎21.阅读下面一段新闻,谈谈你的观点:(6分)‎ 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不见了,只保留他的《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与此同时,“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也在中学校园流传,鲁迅作品已成课堂“鸡肋”‎ - 13 -‎ 之说日上。(摘自2009年《解放日报》)‎ 是否果真如此?请在(多、少)中选择一个画“√”,谈一谈你的观点:‎ 我认为鲁迅的文章应该(多、少)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因为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能做什么?”做一个合理的生涯规划对中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初三和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高三学生对高考志愿中专业的了解程度为“一小部分”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752%,初三学生只有11.4%。‎ 有的人从一出生就在父母的规划下生活学习直至走完自己的一生,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该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喜好,尽可能地了解自己潜在的能力是什么,并且通过父母的工作以及网络、电视上的资讯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是什么,还有就是去亲身体验。‎ 作为高一学生的你,即将面临选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请结合自己的人生深入思考,围绕“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C ‎2.D ‎3.B ‎4.D ‎5.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老人在大火中舍身救木箱,让读者想一探箱子里的“秘密”。②推动情节发展。李正遵从老人的要求,先抢救箱子,才有了后来指导员批评李正的情节;李正把箱子交给警察,才有了后来的真相大白。③突显人物形象。小说通过老人舍身护箱的情节,塑造了老人恪尽职守、舍身为公的形象。④深化小说主题。这只箱子装着老人举报腐败干部违法乱纪的证据,并且正是这只箱子导致了真相大白、腐败分子伏法,深化了小说维护正义、坚决与违法乱纪斗争到底的主题。(共5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任意三点给5分。)‎ ‎6.‎ - 13 -‎ ‎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欧·亨利式”结尾)。结尾处交代两人的父子关系,出人意料;结尾点明父子关系,与前文李正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间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相照应,又在情理之中。②使情节发展更趋合理。有了结尾处父子关系的交代,才使得李正在救火之前、救火的过程中以及救火后受批评时的言行举止更加真实、合理。③丰富人物形象。结尾处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突出了李正当时面临救箱子还是救人这种抉择的艰难性,突显了他维护正义的个人品质。④揭示小说的主题。李正父子一起战胜违法乱纪者,彰显了正义的精神和力量。‎ ‎(共6分;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若答“照应上文,使结构更加圆合”,亦可酌情给分。)‎ ‎7. A 8.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用雏菊花在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残暴。 ‎ ‎9. (1)作者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人间惨剧,但这个严重事态已经过去,所以记者访问这里的目的不在于报道事态,而在于激起人们对死难者的悼念,对暴行者的憎恨,以表达世界和平的主题。‎ ‎(2)平日所见大多新闻是客观报道,零度写作,本文则是主观性很强的报道。‎ ‎10.D; 解析: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诏”“重珍”“犹”“欲”“使”“审度事势”。‎ ‎11.A; 解析: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殿试是皇帝主持的。‎ ‎12.C;解析: 文中“戒家事勿以白”一句的意思是蒋重珍告诫别人,不要用家务事干扰自己,不是不和皇帝谈家务事 ‎13.①每次起草奏章,他都会去除心中杂念,穿戴整齐,如果是机密奏章,他就亲自书写,删改定稿,皇帝称赞他公平踏实。‎ ‎②又论说禁军的军力衰弱,训练频繁而严厉,往往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稍微有所调整,就不是消除祸患的办法。‎ 14. CD ‎ ‎15. ①颔联抒发作者自与崔八分别后旅居未归的孤苦之情;②颈联感慨人世艰难,时光飞逝,功业未成;③尾联借相见与离别的辩证关系,发出年华渐老,欢愉短暂的慨叹。‎ ‎16.(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13 -‎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A ‎18.B ‎19.A ‎20、②动荡不安的政局,③不断衰退的经济,④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⑤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答对一处给1分,两句给3分,三句4分,五句5分,顺序错,字数增减,句式不对,均不得分)‎ ‎21、多选择,理由(1)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深远。(2)鲁迅笔下的许多文学形象,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不可替代。(3)鲁迅的很多文学手法如《药》中的双线索,《祝福》中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等都堪称经典,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少选择,理由(1)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距离学生的现实较远,往往通过繁复的注解才能够理解。(2)以前鲁迅的作品选得太多,现在正好合适,多选择其他作家的作品,可扩大知识面。个别喜欢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3)鲁迅的有些思想比较极端,语言比较犀利,对一些文学史人物的评价并不客观。给青年学生学习容易先入为主。(有选择,1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能偏激,要符合主流价值观)‎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