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南省郑州一中网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2017-04)
郑州一中网校 2016—2017 学年(下)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王月红 审题人:吴少平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或者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的中国画历史悠久,自战国至秦汉以来,就形成了“水墨”与“丹青”两种形态。 随后,从魏晋绘画自觉开始,文人画家增多,绘画由描绘外物而深入内心,不仅“外师造 化”,而且“中得心源”。从中晚唐开始,水墨画日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发展中的水墨 画,既有工细严谨的“白描”,又有潇洒奔放的“写意”,而水墨媒材与宣纸性能的发挥, 使写意渐成主流,其写意精神也影响了非写意画。 写意画不追求对“象”刻画的逼真,而以抒写精神意趣为追求,以可视的“象”表达 不可视的“意”,尤崇尚“意在象外”。在写意画中,画家表达的意、抒发的感情,既是个 人的,又与群体连在一起;既是当下的,又与历史文化脐带相连。可以说,中国画是一种 富有写意精神的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画家画的是文化,观者领略的也是文化。这种 写意精神,贯穿于文人画、民间绘画和宫廷绘画等绘画形式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传统中国 画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其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一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 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是个人的“怡悦 情性”,即表现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以及由此达到的人与自然、人与自 我的和谐,可以叫“畅神”。这是中国画重写意的根源所在。 从 20 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对中国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中国画的写意传统遭遇了 史无前例的危机。当时的改革家大都以科学的眼光批判中国画,否定写意画,主张改造中 国画。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批判文人画“专重写意,不尚肖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 袖陈独秀更强调“输入写实主义”。他们都要求艺术像科学一样求真务实,在形似的基础 上进行创造。这实际是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特别是以西画的写实技巧改造中国画,其结果 一方面提高了中国人物画的“应物象形”能力,丰富了中国画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在一定 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画的写意传统。 不过,重视艺术审美功能的画家,主张继承文人画的人文价值。齐白石即是如此。他 的绘画不满足于再现客观对象的真实,也不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为终极目标,而是在表现个 人感受中,注入引人深思的“象外意”,表达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以及对美德形成过程的 深切体悟。齐白石的好友陈师曾指出:“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 非器械者也”“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冶性灵,表达个性与思想,而文人又是个性优美思 想高尚者也”。实际上,懂得中国画精义的画家,从来不把逼真地再现对象作为根本追求, 而是用绘画来养心,来陶冶情操,来提升精神境界,来实现自我超越。而客观物象在中国 画中从来不是作为科学对象描绘的,而是作为艺术对象表现的。中国画给予观者的,不是 科学的知识,而是文化的智慧。 (摘编自薛永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美学体现》) 1.下列关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始自魏晋,魏晋时期的绘画作品开始深入表现作品中人物 的内心,这就是所谓的“中得心源”。 B.由于水墨媒材与宣纸性能的发挥,在水墨画的发展中,写意逐渐成为主流,即使 是非写意画也受到这种写意精神的影响。 C.写意画要借“象”表达不可视的“意”,就需要对“象”进行刻画,只是相对于“象” 来说,它更重视“意”的表达。 D.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是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要求画家在画中画出文化, 观者欣赏画作时领略的正是这种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的中国画不是视觉盛宴,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对画家个人来说,它可以“怡 悦情性”,对观者来说,它则有“教化人伦”的功用。 B.从 20 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的冲击导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遭遇严重危机,对传统 中国画产生了完全消极的影响。 C.齐白石重视艺术的审美功能,他的作品继承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在表现个人 感受中,注重表现引人深思的“象外意”。 D.中国画把客观物象作为艺术对象来表现,而不是将其作为科学对象来描绘,它传 授给观众的是文化的智慧,而非科学的知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意画中的“意”不只是个人的和当下的,还是群体的和历史的;惟其如此,它 才能为别人所理解,才能作为文化被后人传承。 B.“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的说法表明,作为精神生活方式存在的绘画,其技能并不重要。 C.20 世纪初,康有为、陈独秀等改革家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中国画,认为中国画缺少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要求以西画来改造中国画。 D.中国画是用来养心、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自我超越的,而不是追求逼 真再现对象的,这应该就是中国画的精义所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两种绝症 余显斌殷浩乃东晋人,是名士。名士,就有名士的谱,每天羽扇纶巾,高谈阔论,徜徉在山 水之中,吟诗作文,隐隐然以诸葛孔明自诩。 当然,那个时候,名士还得有个特点,厌恶当官。 殷浩特厌恶当官,有人谈做官,他就捂住耳朵,怕脏了自己。 一时,殷浩声名大作,朝廷请他出山做官。他当然不,名士嘛。这一下,殷浩的声誉, 几乎无人可及,只有朝廷权臣桓温能和他并列。 简文帝请他出山,以便于同桓温抗衡。 殷浩出山了,十分不情愿地作别山水,来到宫廷。简文帝大喜,当即任命殷浩为军队 统帅,统领三军,出征北方,建功立业,以使和当时百胜将军桓温双峰对峙。 殷浩摇着羽扇,带着大军,渡过长江,打一仗败一仗,一直败到全军覆没为止,好在 他带着自己的羽扇纶巾跑回来了。由于失败,官职被一搂到底。 桓温知道后,嘿嘿一笑,告诉大家,这个殷浩,就这么外强中干,而且,他过去不做 官,是作秀,这家伙绝对是个官迷。 大家不信,殷浩打仗外行,并不能说明他一切都是虚的嘛。这个桓温,简直是污蔑嘛。 恒温一笑说,自己会证明给大家看的。 不久,桓温给皇帝上言,殷浩这人,带兵外行,如果干别的,还是可以的。 随后,他写了封信,把自己决定推荐殷浩做官的想法,告诉了对方。桓温是权臣,他 想提拔谁,还不是一句话。当然,这得有个前提,被提拔的人愿意出来做官啊。 信发出去后,不久,恒温就收到殷浩的信,打开信封,伸手一掏,里面是空的。殷浩 给桓温一个空信封。 大家一看,暗暗翘起拇指,这个殷浩,打仗外行,骨气却硬。 桓温也红了脸,喃喃道:“不可能这样啊。” 大家说,是这样的,信封里没信。 桓温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实验失败。 就在殷浩名声再次峰回路转,直线飙升时,传来消息,殷浩病危。大家傻住了,这个 殷浩,吃嘛嘛香,身体特棒,怎么说病危就病危了呢。大家猜测,一定是他怕再次做官, 故意散布谣言,企图蒙蔽大家。 简文帝决定,派人去查看一下。 桓温一听,自告奋勇,去看看这个和自己齐名的强项之人。 桓温赶去,殷浩已迷糊了,嘴里不停念叨:“桓温,为什么骗我,为什么?”桓温心 想,我什么时候骗过你啊。于是,就道:“我没骗过你。” 殷浩迷迷糊糊中,听人问话,也不辨是谁,本能回答,自己接信之后,写了回信,为 什么没了下文。 桓温奇怪道,自己得的是个空信封。 殷浩一听,一激灵,清醒了,“呼”地一声坐起,瞪着桓温,看到对方不像说假话。 他又想想,忙在自己书箧中翻起来,最终,找到封信,打开一看,目瞪口呆。 原来,接到桓温信后,殷浩特高兴,特激动,写了封很肉麻的讨好信,表示自己很想 当官,对于桓温的推荐,也衷心感谢。信写好后,紧张过度,他怕信件内容出错,发信时, 把信封拆了又封封了又拆,反反复复几十遍。结果,一不小心,送去个空信封,信件,落 在书箧中。 因为这样,殷浩失去了羽扇纶巾再次出山做官的机会。 他很生气。如果说,过去生桓温气,骂一骂,还可消气。现在,连咒骂对象都没了, 气得肚子鼓鼓的,不久,一伸脖子,死了。 桓温得知其中缘由,一声长叹,很轻蔑地道:“这个家伙,怎配与我齐名?”言语之 间,很是委屈。 可不久,他也死了,因为,他是皇帝的女婿,又有大功,很希望皇帝将皇位禅让自己, 没有成功,也很生气。 两人,确实齐名。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殷浩以诸葛孔明自诩,摆出一副厌恶官场的姿势,其目的无非就是等待皇帝邀请, 以便和权臣桓温抗衡。 B.虽然殷浩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但是桓温还是向皇帝推荐他做官,可见桓温颇具宽 容胸怀。 C.殷浩给桓温写信时的细节描写,与开头部分对殷浩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 出殷浩表里不一、沽名钓誉的形象特点。 D.这篇小说语言朴素,情节平淡无奇,却栩栩如生地塑造了桓温和殷浩各自饱满的 形象特点。 5.小说塑造殷浩的形象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结尾为什么说“两人,确实齐名”?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张中行:“都市柴门”中的布衣学者 宋凤英 1909 年,张中行生于河北香河一个农民家庭。1931 年,22 岁的张中行考入北京大学 中文系。在北大,张中行先后师从多位名家学者,如熊十力、周作人、胡适、梁漱溟、刘 半农等,并与吕叔湘、叶圣陶等文人学者有过交往。 北大红楼的求学经历,让张中行获益匪浅。他涉猎广泛,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是 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他语言、文学、哲学、宗教、历史、戏剧、文物、书法的学识之渊 博,文化界早有公论。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醉心于思索老庄、孔孟、佛 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有人曾问张中行:“总结一生,您认为给你戴一顶什么‘帽子’ 比较适合?比方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等等。”张中行回答说:“如果硬要戴一顶‘帽 子’,我想可能是思想家。这一生中我自认为不糊涂。”《顺生论》便是张中行哲学著作的 代表,它是张中行自认为最费力气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有人把它称作“当代中国论语”。 书稿酝酿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最终完成于 1992 年 5 月,整个成书过程约 40 年。 张中行与启功、季羡林等国学大师交往甚密。启功一度称张中行为“老夫子”,说他 “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对于张中行,季羡林曾评价他“学富五车, 腹笥丰盈”,并用“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来形容这位老友。 张中行是个谨言慎行的人,但在“文革”中也未能幸免于被放逐的命运。然而这一切 并没有改变他达观的性格。学识、阅历、人生,为张中行积累了丰厚的财富,这些都厚积 薄发,化作他如泉的文思。在散文创作上,张中行直到 80 岁才“暴得大名”,被称为“文 坛老旋风”,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流年碎影》等。张中 行文风古朴,大有“五四”遗风,所撰写的杂文一度被称作“新世说新语”。 他吃饭时从不会把饭粒掉在桌子上,总是吃得干干净净,曾在农村生活过的他深知“粒 粒皆辛苦”。张中行平日爱酒,尤好“二锅头”,曾有人因景仰而送他一瓶“人头马”,可 张中行没见过这酒,很不在意地将它随手置于墙角。后来张中行从报纸上得知这样一瓶“人 头马”竟要一千八百元,便端详那酒,心想“喝一两就等于喝一百八十块”,因而实在难 以下口。但在女儿们的印象中,在待人处事方面,父亲非常慷慨。曾有个中学生给张中行 写信,说很喜欢他的书,但是没钱买。张中行就非常高兴地把书寄给他了。他总教育年轻 人,希望他们生活向下看,学问向上看。对于向自己索字、要签名、要书的人,张中行总 是来者不拒,书法还常常自己装裱好了才送人。不但如此,他还帮别人向启功、金克木索 墨宝,要签名。金克木一般不给人签名,他就把笔硬塞到人家手里,命令他“签”。可是 他从来不为四个女儿向别人索墨宝,他自己的字也不给女儿,他说他是天生的左撇子,字 写得并不好,但别人向他要,他不能拒绝。 “文革”中,张中行吃了不少苦。1968 年,张中行开始离开正常工作岗位,在人民教 育出版社内扫厕所,干零活。他虽然出身清贫,却被定了个“富农”成分,被发配到安徽 凤阳干校劳动改造。在干校,张中行挨过批斗。因为他夜里看星星,别人说他是想变天。 还有一次在挑水的时候,他把水桶掉到井里了,没捞上来,被认为是破坏“抓革命,促生 产”。他喜欢唐诗宋词,不钻研“红宝书”,为此又挨了批。 1978 年,张中行回到了北京。回京后,张中行和老伴李芝銮长年借住二女儿张文家, 直到 1994 年他 85 岁时才分到一套三居室房子。整个家没进行任何装修,白墙灰地。张中 行特为自己的简朴住所取名“都市柴门”。他告诉来贺乔迁之喜的友人:“搬家前只是扫帚 一把,顶棚一张,墙四面,地一片,过一遍,了事。”“全楼一百多户,没装修的仅我一家。” “那地面若是变得软腾腾的(铺了地毯),那墙壁、屋顶若是变得亮星星的(安了吊灯), 怕是白日写不出文章,睡觉梦不见周公。” 张中行的家具很简单,桌椅板凳都是旧的,破藤椅腿上打着绷带,门厅里有一个老式 挂钟。张中行说:“这钟要每七天上一次弦,大概和我的年龄差不多。”张中行兼作书房的 卧室中堆满了书。一张老式的写字台上放着一个很大的乾隆时期的砚台,还有文稿、笔等。 一把他当年在北京大学上学时买的藤椅,已发黄变黑,许多地方都缠绕着绳子。这些年来, 张中行就是坐在这张藤椅上,写下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和对百 姓深刻的思考。 (摘自《世纪风采》,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出身农民,但张中行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入北大,并进行广泛地涉猎,这为 他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B.张中行之所以认为自己是想家,是因为他自认为一生都不糊涂,一生都在醉心于 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 C.《顺生论》被称作“当代中国论语”,原因是书稿酝酿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最 终完成于 1992 年 5 月,整个成书过程约 40 年。 D.“文革”期间,张中行因各种各样的理由而挨批挨斗,但他依然不改初心,喜欢 看唐诗宋词,勤于思考。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北大红楼的求学经历,是张中行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在求学期间,他广泛 地涉猎各种知识,学贯中西,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B.启功先生、季羡林等国学大师都与张中行交往甚密,他们对张中行都给予了高度 的评价,称他为“高人”。 C.“文革”期间,张中行厄运不断,不断地被放逐,被批斗,正是这些耽误了他的 创作,致使他直到 80 岁才“暴得大名”。 D.“文革”的经历,让张中行吃了很多苦,因此,他生活极为节俭,吃饭时,从不 会把饭粒掉在桌子上,即使爱喝酒,面对“人头马”也舍不得喝下。 E.张中行生活节俭,但他的思想极为富有,就在那张破得不能再破的藤椅上,他不 断地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和百姓进行深刻思考。 9.在本文中,体现了张中行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光禄潭之族也。父察,吴征虏将军。喜少立操行,博学 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 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 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 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 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 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 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 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 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修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 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 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 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 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 内外博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 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弟豫,自有传。 (节选自《晋书•虞喜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帝初镇.江左 镇:统治 B.每诣.喜,信宿忘归 诣:与……交谈 C.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 勤:勤奋 D.以旌.殊操 旌:表彰,表扬 11.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车,在古代特指政府的车辆。这其中有马车、牛车和宋代以后的轿子,都可以 统称为“公车”。文中的“公车特征”是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子衿,本意为“你的衣领”,最早是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指对知识分子、 文人贤士的雅称。文中的《子衿》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歌。 C.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古人常说的“名不见经传”,即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D.谶纬是古代汉族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 生出来的一类书籍,纬书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喜不慕荣利,长期潜心于科学研究,有着严谨而踏实的学风,为当时人所敬仰。 B.虞喜多次被推荐做官,但他一次也不应召,表现出他高洁的操守。 C.虞喜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天安论”,用 以驳斥浑天说和盖天说。 D.皇帝多次下诏征辟虞喜,是因为他学识渊博,志行高洁,任用他做官有利于稳固 统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5分) (2)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公子行 孟宾于锦衣红夺①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②蹋烂麦青青。 [注解]①夺:赛过。 ②骄骢(cōng):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描写公子的穿着,他的锦衣比彩霞还鲜亮,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 的鲜艳。 B.第二句描写公子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的情形,表现出春光的明媚。C.第三、四句描写公子不管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纵马奔驰踏烂了无数的麦苗 的行为。 D.本诗通过塑造骄横公子的形象,直接抒发了对富家子弟任意糟蹋庄稼的恶劣行径 的气愤。 E.从体裁来看,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一、二、四句押韵,韵脚是“ing”。 15.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表现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 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的诗句是: , 。 (2)杜甫《蜀相》里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的诗句是: , 。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 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②导演对这部影片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们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一个 个被蒙在云里雾中。 ③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融为一体, 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④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后期门票的实际售卖价格竟低 于票面价格,与开票时近万元高价票“秒没”的现象南.辕.北.辙.。 ⑤同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在当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下,推进长 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长江沿线省市义.不.容.辞.的责任。 ⑥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凭借别.有.用.心.的发现,揭示了细胞自噬机制在一系列生理过程 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仅仅只是解救了童工,而没有更长效的扶助机制,让这些 孩子回家有可能使他们比当童工更悲惨的境地。 B.我国力争到 2030 年人人享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人均预期寿命达 到 79 岁左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C.通过安全用电知识的讲解,提高广大居民安全用电、节能节电的意识,有效杜绝 由于不安全用电引起的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D.空军女飞行员余旭的骨灰安放于崇州市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的亲人、战友和社会 各界人士挥泪送别这位崇州人民的好女儿。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们习惯于给挽歌加个前缀,叫伤感的挽歌,其实挽歌 ① 让你伤感, ② 帮助 你走向宁静。人们在拥有和期待的时候,往往浮躁而焦虑,却在丧失之中收获了广阔的原 野。这几乎讲不出道理, ③ 它本身可能就没有道理。 ④ 认真说来,道理还是有的, 比如那些与祖脉相关的声音,并没走远, ⑤ 我们抽不出时间来倾听了。我们都过得太 匆忙, ⑥ 闲坐家中,胸腔里也跳动着一颗仓促的心。 ① 既 不是 虽然 不是 ② 又 而是 但是 而是 ③ 甚至 因为 因此 甚至 ④ 而 但 所以 然而 ⑤ 尽管 只是 只是 因为 ⑥ 哪怕 即使 如果 即使 A B C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大学校园到底应该不应该开放呢?这其实并非一道简单的选择题,① , 即大学校园不是“开放不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开放”的问题。国内多数大学都是国 立大学,乃“全民所有”,② 。毕竟,大学不是监狱,也不是军事基地, 更不是私人宅邸,其“公共性”的属性注定了其“开放性”的本质。③ , 大学才能称为“大学”。 21.春花是春天最美丽的景物,请以某一种春花为对象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至少使 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100 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1)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莱昂纳多•科恩(加拿大吟游诗人) (2)心灵就像一面镜子,有了裂痕,镜子里的风景也就扭曲了。——网友 (3)一切都会有麻烦,一切情感都会有裂痕。把生活当成一场游戏,输了,大不了 从头再来。——陆琪 这三种说法,你更欣赏哪种?请结合材料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郑州一中网校 2016-2017 学年(下)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A(对“中得心源”解释有误,“中得心源”指画家按照自己的内心感受作画,绘画作 品表现画家的内心。) 2.B(“西方艺术的冲击……对传统中国画产生了完全消极的影响”的说法错误,根据后 文,西方艺术对传统中国画也有积极的影响。) 3.B(绘画“技能并不重要”说法错误。) 4.C(A项“等待皇帝邀请,以便和权臣桓温抗衡”是殷浩出山的结果,不是目的。B项 “桓温颇具宽容胸怀”错,桓温推荐殷浩做官是想揭穿其虚伪本质。D“情节平淡无奇” 错,小说塑造殷浩的形象时,多次设置了波澜) 5.①欲扬先抑。开始描写殷浩儒雅形象和厌恶官场,是扬;殷浩不拒绝皇帝邀请,打仗 却屡战屡败,给桓温写信的情节,是抑。②对比手法。桓温是百胜将军,殷浩屡战屡败, 桓温位高权重,殷浩无所成就。双方对比,突出殷浩徒有虚名。③细节描写。小说开头三 次写到羽扇,通过优雅的外表凸显殷浩矫揉造作。殷浩给桓温写信时的细节描写,表现他 对权势的渴望。(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6.①殷浩表面风流儒雅、厌恶官场,实际上外强中干、虚伪无能,内心充满对权力的渴 望,这种欲望让他郁郁而终。②桓温位高权重,有才干,却功高震主,想让皇帝让位给自 己,赤裸裸地争夺权力,最终走向不归路。③桓温对权力是明争,殷浩对权力是暗夺,两 人都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均陷入人生绝境,可谓“齐名”。(每点2分) 7.C(因果关系错误。成书时间的漫长与其称呼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8.AE(B“他们对张中行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法有误,原文第三段中,只有季羡 林对张中行进行了评价。C“正是这些耽误了他的创作,致使他直到 80 岁才‘暴得大名’ 表述错误,从原文第四段可知,“文革”的经历,为张中行积累了丰厚的财富,让他厚积 薄发。D因果关系错误。不能直接说张中行生活节俭的原因是“文革”造成的,这是他的 本性使然) 9.①勤奋学习,涉猎广泛。张中行学贯中西,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醉心于思 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②生活节俭。曾在农村生活过的他深知“粒 粒皆辛苦”,吃饭时从不会把饭粒掉到桌子上,搬迁新家没有进行任何装修,家具简单。 ③为人大度直率。对有求于他的年轻人,他总是来者不拒,还帮别人向启功、金克木索墨 宝,要签名。(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0.B(诣:拜访,访问) 11.D(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 一类书籍) 12.B(“但他一次也不应召”说法不不正确,诸葛恢在郡里执政时,他“屈为功曹”) 13.(1)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 (2)当时虞喜在会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里去询问。他就是这么被看重。 文言参考译文: 虞喜字仲宁,是会稽余姚人,是光禄卿虞潭的族人。父亲虞察,是吴国征虏将军。虞 喜年少时就很有操行,博览群书,喜欢古籍。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举 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晋元帝开始统治江东时,有人 上疏推荐虞喜。晋怀帝即位后,派公车征召并授虞喜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乡人 贺循为司空,是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裹,连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 太宁年问,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未去赴任。皇帝又下诏书说:“振 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 落,每当我读到《子衿》逭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操守高洁, 在险恶的岁月裹也不改变,精研古代经典,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们的志向操 守足以激励世俗,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前些日子虽然不来应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 征召他们。”虞喜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赴任。咸和末年,皇帝韶令公卿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 言的人士,太常华恒举荐虞喜为贤良。适逢国家有战事,没有落实。咸康初年,内史何充 上疏说:“我听说举荐有才干的人士以后,明堂四门就都能肃穆,任用具有治国才能的大 臣,天下就会太平,美善之道能够彰明,这是有来历的。现在圣德钦明,想要光大万世的 功业,应整肃好招贤用的车马,一有贤人马上就去招纳。听说前贤良虞喜天资卓越,贞纯 朴实,高尚而在世人之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厌倦,加上治学深 广,博闻强记,钻研艰深玄妙的学问,他的勤奋没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静的地方体察道理, 没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门内高枕安卧,怡然自得。最好是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 的操守,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疏奏上去,皇帝 下诏说:“寻阳人翟汤、会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坚贞,不营谋世务,专心读书,节 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从前虽然有征召他的诏令,但是他们不降身屈节,这难道是白 丝布难染而求才的礼数怠慢吗!施政方略的实施需要贤才,应该把他们招纳到朝廷裹来, 这二人都用散骑常侍的职位来征召。”虞喜又不应命。 永和初年,有关官员上奏说十月大祭,京兆府君应当迁居祖庙,征西、豫章、颖川三 府君刚缺社主,内外广泛商议也无法决断。当时虞喜在会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里去询 问。他就是这么被看重。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同时也研读谶书纬书,撰写《安天论》来诘难浑天和盖天这两种 天体学说,又解释《毛诗略》,注释《孝经》,着《志林》三十篇。注述共有数十万字,流 行于世。七十六岁去世,没有儿子。弟弟虞豫另有传记。 14.DE(D“直接抒情”的说法错误,本诗属于间接抒情。E本诗押的韵是“ing”,本 诗的韵脚应该是:明,庭,青。韵脚是指句末押韵的字。) 15.本是运用对比手法突出。(2 分)第一句运用彩霞与锦衣作对比,以彩霞失色反衬锦衣 的华丽,展现出其家世显贵,生活豪华。(2 分)前两句火红的彩霞、明媚的春光与后两句 马踏麦田后被踩烂的残破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无形中激起读者对贵族少爷的憎恶与愤慨。 (2 分) 16.(1)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2)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错一空扣 1 分,全对得 5 分) 17. B(①张冠李戴,“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的相遇。该成语一般用于人与人之 间,此句用错了对象。②使用正确。“讳莫如深”指紧紧隐瞒。③使用正确。“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④不合语境。“南辕北辙”指心里想往南 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⑤使用正确。“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 辞。⑥褒贬失当。“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该成语为贬义词, 用在句中明显不当) 18.D(A项成分残缺,应该在“使他们”后面加上“陷入”这一类的动词。B项不合逻 辑,“达到”与“左右”相矛盾,应删去“左右”。C项句式杂糅,应该为“杜绝……事故 发生”或者“使……不再发生”) 19.B 20.①而是一道复杂的问答题 ②“开放”应该是其最基本的姿态 ③具备了“开放性”(写 出一句1分,两句3分,三句5分) 21.略 22. 材料分析:本题所给材料,从三个角度对“裂缝”进行了思考,表现出矛盾对立的关 系。写作此类题目,需要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问题,以对立统一的分析表达观点。 生活不是完美的,无论有形的事物,还是无形的情感,都会或多或少的留下一些裂痕。多 元化的时代,需要多维度的思考,面对每一道裂痕,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人生。抓住裂 痕的象征意蕴,透过每一道窄窄的裂痕,去思考深刻的思想内涵,挖掘具有个性的生活哲 理,便可以让作文展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参考立意:(1)生活不完美,心态却要乐观;(2)心灵一旦扭曲,人生不再美好;(3) 看淡人生输赢,活出洒脱轻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