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河南省郑州一中网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2017-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南省郑州一中网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2017-04)

郑州一中网校 2016—2017 学年(下)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王月红 审题人:吴少平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或者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的中国画历史悠久,自战国至秦汉以来,就形成了“水墨”与“丹青”两种形态。 随后,从魏晋绘画自觉开始,文人画家增多,绘画由描绘外物而深入内心,不仅“外师造 化”,而且“中得心源”。从中晚唐开始,水墨画日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发展中的水墨 画,既有工细严谨的“白描”,又有潇洒奔放的“写意”,而水墨媒材与宣纸性能的发挥, 使写意渐成主流,其写意精神也影响了非写意画。‎ 写意画不追求对“象”刻画的逼真,而以抒写精神意趣为追求,以可视的“象”表达 不可视的“意”,尤崇尚“意在象外”。在写意画中,画家表达的意、抒发的感情,既是个 人的,又与群体连在一起;既是当下的,又与历史文化脐带相连。可以说,中国画是一种 富有写意精神的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画家画的是文化,观者领略的也是文化。这种 写意精神,贯穿于文人画、民间绘画和宫廷绘画等绘画形式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传统中国 画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其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一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 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是个人的“怡悦 情性”,即表现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以及由此达到的人与自然、人与自 我的和谐,可以叫“畅神”。这是中国画重写意的根源所在。‎ 从 20 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对中国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中国画的写意传统遭遇了 史无前例的危机。当时的改革家大都以科学的眼光批判中国画,否定写意画,主张改造中 国画。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批判文人画“专重写意,不尚肖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 袖陈独秀更强调“输入写实主义”。他们都要求艺术像科学一样求真务实,在形似的基础 上进行创造。这实际是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特别是以西画的写实技巧改造中国画,其结果 一方面提高了中国人物画的“应物象形”能力,丰富了中国画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在一定 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画的写意传统。‎ 不过,重视艺术审美功能的画家,主张继承文人画的人文价值。齐白石即是如此。他 的绘画不满足于再现客观对象的真实,也不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为终极目标,而是在表现个 人感受中,注入引人深思的“象外意”,表达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以及对美德形成过程的 深切体悟。齐白石的好友陈师曾指出:“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 非器械者也”“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冶性灵,表达个性与思想,而文人又是个性优美思 想高尚者也”。实际上,懂得中国画精义的画家,从来不把逼真地再现对象作为根本追求, 而是用绘画来养心,来陶冶情操,来提升精神境界,来实现自我超越。而客观物象在中国 画中从来不是作为科学对象描绘的,而是作为艺术对象表现的。中国画给予观者的,不是 科学的知识,而是文化的智慧。‎ ‎(摘编自薛永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美学体现》)‎ ‎1.下列关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始自魏晋,魏晋时期的绘画作品开始深入表现作品中人物 的内心,这就是所谓的“中得心源”。‎ B.由于水墨媒材与宣纸性能的发挥,在水墨画的发展中,写意逐渐成为主流,即使 是非写意画也受到这种写意精神的影响。‎ C.写意画要借“象”表达不可视的“意”,就需要对“象”进行刻画,只是相对于“象” 来说,它更重视“意”的表达。‎ D.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是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要求画家在画中画出文化, 观者欣赏画作时领略的正是这种文化。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的中国画不是视觉盛宴,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对画家个人来说,它可以“怡 悦情性”,对观者来说,它则有“教化人伦”的功用。‎ B.从 20 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的冲击导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遭遇严重危机,对传统 中国画产生了完全消极的影响。‎ C.齐白石重视艺术的审美功能,他的作品继承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在表现个人 感受中,注重表现引人深思的“象外意”。‎ D.中国画把客观物象作为艺术对象来表现,而不是将其作为科学对象来描绘,它传 授给观众的是文化的智慧,而非科学的知识。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意画中的“意”不只是个人的和当下的,还是群体的和历史的;惟其如此,它 才能为别人所理解,才能作为文化被后人传承。‎ B.“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的说法表明,作为精神生活方式存在的绘画,其技能并不重要。‎ C.20 世纪初,康有为、陈独秀等改革家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中国画,认为中国画缺少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要求以西画来改造中国画。‎ D.中国画是用来养心、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自我超越的,而不是追求逼 真再现对象的,这应该就是中国画的精义所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两种绝症 余显斌殷浩乃东晋人,是名士。名士,就有名士的谱,每天羽扇纶巾,高谈阔论,徜徉在山 水之中,吟诗作文,隐隐然以诸葛孔明自诩。‎ 当然,那个时候,名士还得有个特点,厌恶当官。 ‎ 殷浩特厌恶当官,有人谈做官,他就捂住耳朵,怕脏了自己。 ‎ 一时,殷浩声名大作,朝廷请他出山做官。他当然不,名士嘛。这一下,殷浩的声誉,‎ 几乎无人可及,只有朝廷权臣桓温能和他并列。 ‎ 简文帝请他出山,以便于同桓温抗衡。‎ 殷浩出山了,十分不情愿地作别山水,来到宫廷。简文帝大喜,当即任命殷浩为军队 统帅,统领三军,出征北方,建功立业,以使和当时百胜将军桓温双峰对峙。‎ 殷浩摇着羽扇,带着大军,渡过长江,打一仗败一仗,一直败到全军覆没为止,好在 他带着自己的羽扇纶巾跑回来了。由于失败,官职被一搂到底。‎ 桓温知道后,嘿嘿一笑,告诉大家,这个殷浩,就这么外强中干,而且,他过去不做 官,是作秀,这家伙绝对是个官迷。‎ 大家不信,殷浩打仗外行,并不能说明他一切都是虚的嘛。这个桓温,简直是污蔑嘛。 恒温一笑说,自己会证明给大家看的。‎ 不久,桓温给皇帝上言,殷浩这人,带兵外行,如果干别的,还是可以的。 ‎ 随后,他写了封信,把自己决定推荐殷浩做官的想法,告诉了对方。桓温是权臣,他 想提拔谁,还不是一句话。当然,这得有个前提,被提拔的人愿意出来做官啊。 ‎ 信发出去后,不久,恒温就收到殷浩的信,打开信封,伸手一掏,里面是空的。殷浩 给桓温一个空信封。 ‎ 大家一看,暗暗翘起拇指,这个殷浩,打仗外行,骨气却硬。 桓温也红了脸,喃喃道:“不可能这样啊。” ‎ 大家说,是这样的,信封里没信。 ‎ 桓温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实验失败。‎ 就在殷浩名声再次峰回路转,直线飙升时,传来消息,殷浩病危。大家傻住了,这个 殷浩,吃嘛嘛香,身体特棒,怎么说病危就病危了呢。大家猜测,一定是他怕再次做官, 故意散布谣言,企图蒙蔽大家。‎ 简文帝决定,派人去查看一下。 ‎ 桓温一听,自告奋勇,去看看这个和自己齐名的强项之人。 ‎ 桓温赶去,殷浩已迷糊了,嘴里不停念叨:“桓温,为什么骗我,为什么?”桓温心 想,我什么时候骗过你啊。于是,就道:“我没骗过你。” ‎ 殷浩迷迷糊糊中,听人问话,也不辨是谁,本能回答,自己接信之后,写了回信,为 什么没了下文。 ‎ 桓温奇怪道,自己得的是个空信封。‎ 殷浩一听,一激灵,清醒了,“呼”地一声坐起,瞪着桓温,看到对方不像说假话。 他又想想,忙在自己书箧中翻起来,最终,找到封信,打开一看,目瞪口呆。‎ 原来,接到桓温信后,殷浩特高兴,特激动,写了封很肉麻的讨好信,表示自己很想 当官,对于桓温的推荐,也衷心感谢。信写好后,紧张过度,他怕信件内容出错,发信时, 把信封拆了又封封了又拆,反反复复几十遍。结果,一不小心,送去个空信封,信件,落 ‎ 在书箧中。‎ 因为这样,殷浩失去了羽扇纶巾再次出山做官的机会。 ‎ 他很生气。如果说,过去生桓温气,骂一骂,还可消气。现在,连咒骂对象都没了,‎ 气得肚子鼓鼓的,不久,一伸脖子,死了。 ‎ 桓温得知其中缘由,一声长叹,很轻蔑地道:“这个家伙,怎配与我齐名?”言语之 间,很是委屈。 ‎ 可不久,他也死了,因为,他是皇帝的女婿,又有大功,很希望皇帝将皇位禅让自己,‎ 没有成功,也很生气。 ‎ 两人,确实齐名。‎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殷浩以诸葛孔明自诩,摆出一副厌恶官场的姿势,其目的无非就是等待皇帝邀请, ‎ 以便和权臣桓温抗衡。‎ B.虽然殷浩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但是桓温还是向皇帝推荐他做官,可见桓温颇具宽 ‎ 容胸怀。‎ C.殷浩给桓温写信时的细节描写,与开头部分对殷浩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 ‎ 出殷浩表里不一、沽名钓誉的形象特点。‎ D.这篇小说语言朴素,情节平淡无奇,却栩栩如生地塑造了桓温和殷浩各自饱满的 ‎ 形象特点。‎ ‎5.小说塑造殷浩的形象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结尾为什么说“两人,确实齐名”?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张中行:“都市柴门”中的布衣学者 宋凤英 ‎1909 年,张中行生于河北香河一个农民家庭。1931 年,22 岁的张中行考入北京大学 中文系。在北大,张中行先后师从多位名家学者,如熊十力、周作人、胡适、梁漱溟、刘 半农等,并与吕叔湘、叶圣陶等文人学者有过交往。‎ 北大红楼的求学经历,让张中行获益匪浅。他涉猎广泛,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是 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他语言、文学、哲学、宗教、历史、戏剧、文物、书法的学识之渊 博,文化界早有公论。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醉心于思索老庄、孔孟、佛 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有人曾问张中行:“总结一生,您认为给你戴一顶什么‘帽子’ 比较适合?比方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等等。”张中行回答说:“如果硬要戴一顶‘帽 子’,我想可能是思想家。这一生中我自认为不糊涂。”《顺生论》便是张中行哲学著作的 代表,它是张中行自认为最费力气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有人把它称作“当代中国论语”。 书稿酝酿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最终完成于 1992 年 5 月,整个成书过程约 40 年。‎ 张中行与启功、季羡林等国学大师交往甚密。启功一度称张中行为“老夫子”,说他 “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对于张中行,季羡林曾评价他“学富五车, 腹笥丰盈”,并用“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来形容这位老友。‎ 张中行是个谨言慎行的人,但在“文革”中也未能幸免于被放逐的命运。然而这一切 并没有改变他达观的性格。学识、阅历、人生,为张中行积累了丰厚的财富,这些都厚积 薄发,化作他如泉的文思。在散文创作上,张中行直到 80 岁才“暴得大名”,被称为“文 坛老旋风”,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流年碎影》等。张中 行文风古朴,大有“五四”遗风,所撰写的杂文一度被称作“新世说新语”。‎ 他吃饭时从不会把饭粒掉在桌子上,总是吃得干干净净,曾在农村生活过的他深知“粒 粒皆辛苦”。张中行平日爱酒,尤好“二锅头”,曾有人因景仰而送他一瓶“人头马”,可 张中行没见过这酒,很不在意地将它随手置于墙角。后来张中行从报纸上得知这样一瓶“人 头马”竟要一千八百元,便端详那酒,心想“喝一两就等于喝一百八十块”,因而实在难 以下口。但在女儿们的印象中,在待人处事方面,父亲非常慷慨。曾有个中学生给张中行 写信,说很喜欢他的书,但是没钱买。张中行就非常高兴地把书寄给他了。他总教育年轻 人,希望他们生活向下看,学问向上看。对于向自己索字、要签名、要书的人,张中行总 是来者不拒,书法还常常自己装裱好了才送人。不但如此,他还帮别人向启功、金克木索 墨宝,要签名。金克木一般不给人签名,他就把笔硬塞到人家手里,命令他“签”。可是 他从来不为四个女儿向别人索墨宝,他自己的字也不给女儿,他说他是天生的左撇子,字 写得并不好,但别人向他要,他不能拒绝。‎ ‎“文革”中,张中行吃了不少苦。1968 年,张中行开始离开正常工作岗位,在人民教 育出版社内扫厕所,干零活。他虽然出身清贫,却被定了个“富农”成分,被发配到安徽 凤阳干校劳动改造。在干校,张中行挨过批斗。因为他夜里看星星,别人说他是想变天。 还有一次在挑水的时候,他把水桶掉到井里了,没捞上来,被认为是破坏“抓革命,促生 产”。他喜欢唐诗宋词,不钻研“红宝书”,为此又挨了批。‎ ‎1978 年,张中行回到了北京。回京后,张中行和老伴李芝銮长年借住二女儿张文家,‎ 直到 1994 年他 85 岁时才分到一套三居室房子。整个家没进行任何装修,白墙灰地。张中 行特为自己的简朴住所取名“都市柴门”。他告诉来贺乔迁之喜的友人:“搬家前只是扫帚 一把,顶棚一张,墙四面,地一片,过一遍,了事。”“全楼一百多户,没装修的仅我一家。” “那地面若是变得软腾腾的(铺了地毯),那墙壁、屋顶若是变得亮星星的(安了吊灯), 怕是白日写不出文章,睡觉梦不见周公。”‎ 张中行的家具很简单,桌椅板凳都是旧的,破藤椅腿上打着绷带,门厅里有一个老式 挂钟。张中行说:“这钟要每七天上一次弦,大概和我的年龄差不多。”张中行兼作书房的 卧室中堆满了书。一张老式的写字台上放着一个很大的乾隆时期的砚台,还有文稿、笔等。 一把他当年在北京大学上学时买的藤椅,已发黄变黑,许多地方都缠绕着绳子。这些年来, 张中行就是坐在这张藤椅上,写下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和对百 姓深刻的思考。‎ ‎(摘自《世纪风采》,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虽出身农民,但张中行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入北大,并进行广泛地涉猎,这为 他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 B.张中行之所以认为自己是想家,是因为他自认为一生都不糊涂,一生都在醉心于 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 ‎ C.《顺生论》被称作“当代中国论语”,原因是书稿酝酿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最 终完成于 1992 年 5 月,整个成书过程约 40 年。‎ D.“文革”期间,张中行因各种各样的理由而挨批挨斗,但他依然不改初心,喜欢 看唐诗宋词,勤于思考。‎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北大红楼的求学经历,是张中行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在求学期间,他广泛 地涉猎各种知识,学贯中西,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B.启功先生、季羡林等国学大师都与张中行交往甚密,他们对张中行都给予了高度 的评价,称他为“高人”。 ‎ C.“文革”期间,张中行厄运不断,不断地被放逐,被批斗,正是这些耽误了他的 创作,致使他直到 80 岁才“暴得大名”。‎ D.“文革”的经历,让张中行吃了很多苦,因此,他生活极为节俭,吃饭时,从不 会把饭粒掉在桌子上,即使爱喝酒,面对“人头马”也舍不得喝下。‎ E.张中行生活节俭,但他的思想极为富有,就在那张破得不能再破的藤椅上,他不 断地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和百姓进行深刻思考。 ‎ ‎9.在本文中,体现了张中行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光禄潭之族也。父察,吴征虏将军。喜少立操行,博学 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 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 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 ‎ 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 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 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 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 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 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修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 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 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 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 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 内外博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 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弟豫,自有传。‎ ‎(节选自《晋书•虞喜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帝初镇.江左 镇:统治 B.每诣.喜,信宿忘归 诣:与……交谈 C.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 勤:勤奋 D.以旌.殊操 旌:表彰,表扬 ‎11.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车,在古代特指政府的车辆。这其中有马车、牛车和宋代以后的轿子,都可以 ‎ 统称为“公车”。文中的“公车特征”是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子衿,本意为“你的衣领”,最早是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指对知识分子、 ‎ 文人贤士的雅称。文中的《子衿》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歌。‎ C.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 古人常说的“名不见经传”,即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D.谶纬是古代汉族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 ‎ 生出来的一类书籍,纬书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喜不慕荣利,长期潜心于科学研究,有着严谨而踏实的学风,为当时人所敬仰。‎ B.虞喜多次被推荐做官,但他一次也不应召,表现出他高洁的操守。 ‎ C.虞喜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天安论”,用 以驳斥浑天说和盖天说。 ‎ D.皇帝多次下诏征辟虞喜,是因为他学识渊博,志行高洁,任用他做官有利于稳固 统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5分)‎ ‎(2)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公子行 孟宾于锦衣红夺①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②蹋烂麦青青。‎ ‎[注解]①夺:赛过。 ②骄骢(cōng):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 A.首句描写公子的穿着,他的锦衣比彩霞还鲜亮,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 的鲜艳。‎ B.第二句描写公子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的情形,表现出春光的明媚。C.第三、四句描写公子不管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纵马奔驰踏烂了无数的麦苗 的行为。‎ D.本诗通过塑造骄横公子的形象,直接抒发了对富家子弟任意糟蹋庄稼的恶劣行径 的气愤。‎ E.从体裁来看,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一、二、四句押韵,韵脚是“ing”。‎ ‎15.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表现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 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的诗句是: , 。‎ ‎(2)杜甫《蜀相》里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的诗句是: , 。‎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 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②导演对这部影片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们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一个 ‎ 个被蒙在云里雾中。‎ ‎③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融为一体, 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④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后期门票的实际售卖价格竟低 于票面价格,与开票时近万元高价票“秒没”的现象南.辕.北.辙.。‎ ‎⑤同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在当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下,推进长 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长江沿线省市义.不.容.辞.的责任。‎ ‎⑥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凭借别.有.用.心.的发现,揭示了细胞自噬机制在一系列生理过程 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仅仅只是解救了童工,而没有更长效的扶助机制,让这些 孩子回家有可能使他们比当童工更悲惨的境地。‎ B.我国力争到 2030 年人人享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人均预期寿命达 到 79 岁左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 C.通过安全用电知识的讲解,提高广大居民安全用电、节能节电的意识,有效杜绝 由于不安全用电引起的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 D.空军女飞行员余旭的骨灰安放于崇州市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的亲人、战友和社会 各界人士挥泪送别这位崇州人民的好女儿。‎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们习惯于给挽歌加个前缀,叫伤感的挽歌,其实挽歌 ① 让你伤感, ② 帮助 你走向宁静。人们在拥有和期待的时候,往往浮躁而焦虑,却在丧失之中收获了广阔的原 野。这几乎讲不出道理, ③ 它本身可能就没有道理。 ④ 认真说来,道理还是有的, 比如那些与祖脉相关的声音,并没走远, ⑤ 我们抽不出时间来倾听了。我们都过得太 匆忙, ⑥ 闲坐家中,胸腔里也跳动着一颗仓促的心。‎ ‎①‎ 既 不是 虽然 不是 ‎②‎ 又 而是 但是 而是 ‎③‎ 甚至 因为 因此 甚至 ‎④‎ 而 但 所以 然而 ‎⑤‎ 尽管 只是 只是 因为 ‎⑥‎ 哪怕 即使 如果 即使 A B C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大学校园到底应该不应该开放呢?这其实并非一道简单的选择题,① , ‎ 即大学校园不是“开放不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开放”的问题。国内多数大学都是国 立大学,乃“全民所有”,② 。毕竟,大学不是监狱,也不是军事基地, 更不是私人宅邸,其“公共性”的属性注定了其“开放性”的本质。③ , 大学才能称为“大学”。 ‎ ‎21.春花是春天最美丽的景物,请以某一种春花为对象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至少使 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100 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1)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莱昂纳多•科恩(加拿大吟游诗人)‎ ‎(2)心灵就像一面镜子,有了裂痕,镜子里的风景也就扭曲了。——网友 ‎(3)一切都会有麻烦,一切情感都会有裂痕。把生活当成一场游戏,输了,大不了 从头再来。——陆琪 这三种说法,你更欣赏哪种?请结合材料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郑州一中网校 2016-2017 学年(下)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A(对“中得心源”解释有误,“中得心源”指画家按照自己的内心感受作画,绘画作 品表现画家的内心。) ‎ ‎2.B(“西方艺术的冲击……对传统中国画产生了完全消极的影响”的说法错误,根据后 文,西方艺术对传统中国画也有积极的影响。)‎ ‎ 3.B(绘画“技能并不重要”说法错误。)‎ ‎4.C(A项“等待皇帝邀请,以便和权臣桓温抗衡”是殷浩出山的结果,不是目的。B项 “桓温颇具宽容胸怀”错,桓温推荐殷浩做官是想揭穿其虚伪本质。D“情节平淡无奇” 错,小说塑造殷浩的形象时,多次设置了波澜) ‎ ‎5.①欲扬先抑。开始描写殷浩儒雅形象和厌恶官场,是扬;殷浩不拒绝皇帝邀请,打仗 却屡战屡败,给桓温写信的情节,是抑。②对比手法。桓温是百胜将军,殷浩屡战屡败, 桓温位高权重,殷浩无所成就。双方对比,突出殷浩徒有虚名。③细节描写。小说开头三 次写到羽扇,通过优雅的外表凸显殷浩矫揉造作。殷浩给桓温写信时的细节描写,表现他 对权势的渴望。(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 ‎6.①殷浩表面风流儒雅、厌恶官场,实际上外强中干、虚伪无能,内心充满对权力的渴 望,这种欲望让他郁郁而终。②桓温位高权重,有才干,却功高震主,想让皇帝让位给自 己,赤裸裸地争夺权力,最终走向不归路。③桓温对权力是明争,殷浩对权力是暗夺,两 人都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均陷入人生绝境,可谓“齐名”。(每点2分) ‎ ‎7.C(因果关系错误。成书时间的漫长与其称呼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8.AE(B“他们对张中行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法有误,原文第三段中,只有季羡 林对张中行进行了评价。C“正是这些耽误了他的创作,致使他直到 80 岁才‘暴得大名’ 表述错误,从原文第四段可知,“文革”的经历,为张中行积累了丰厚的财富,让他厚积 薄发。D因果关系错误。不能直接说张中行生活节俭的原因是“文革”造成的,这是他的 本性使然) ‎ ‎9.①勤奋学习,涉猎广泛。张中行学贯中西,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醉心于思 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②生活节俭。曾在农村生活过的他深知“粒 粒皆辛苦”,吃饭时从不会把饭粒掉到桌子上,搬迁新家没有进行任何装修,家具简单。‎ ‎③为人大度直率。对有求于他的年轻人,他总是来者不拒,还帮别人向启功、金克木索墨 宝,要签名。(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0.B(诣:拜访,访问)‎ ‎11.D(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 一类书籍) ‎ ‎12.B(“但他一次也不应召”说法不不正确,诸葛恢在郡里执政时,他“屈为功曹”)‎ ‎13.(1)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 ‎(2)当时虞喜在会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里去询问。他就是这么被看重。 文言参考译文: 虞喜字仲宁,是会稽余姚人,是光禄卿虞潭的族人。父亲虞察,是吴国征虏将军。虞 喜年少时就很有操行,博览群书,喜欢古籍。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举 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晋元帝开始统治江东时,有人 上疏推荐虞喜。晋怀帝即位后,派公车征召并授虞喜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乡人 贺循为司空,是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裹,连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 太宁年问,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未去赴任。皇帝又下诏书说:“振 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 落,每当我读到《子衿》逭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操守高洁, 在险恶的岁月裹也不改变,精研古代经典,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们的志向操 守足以激励世俗,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前些日子虽然不来应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 征召他们。”虞喜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赴任。咸和末年,皇帝韶令公卿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 言的人士,太常华恒举荐虞喜为贤良。适逢国家有战事,没有落实。咸康初年,内史何充 上疏说:“我听说举荐有才干的人士以后,明堂四门就都能肃穆,任用具有治国才能的大 臣,天下就会太平,美善之道能够彰明,这是有来历的。现在圣德钦明,想要光大万世的 功业,应整肃好招贤用的车马,一有贤人马上就去招纳。听说前贤良虞喜天资卓越,贞纯 朴实,高尚而在世人之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厌倦,加上治学深 广,博闻强记,钻研艰深玄妙的学问,他的勤奋没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静的地方体察道理, 没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门内高枕安卧,怡然自得。最好是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 的操守,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疏奏上去,皇帝 下诏说:“寻阳人翟汤、会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坚贞,不营谋世务,专心读书,节 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从前虽然有征召他的诏令,但是他们不降身屈节,这难道是白 丝布难染而求才的礼数怠慢吗!施政方略的实施需要贤才,应该把他们招纳到朝廷裹来, 这二人都用散骑常侍的职位来征召。”虞喜又不应命。‎ 永和初年,有关官员上奏说十月大祭,京兆府君应当迁居祖庙,征西、豫章、颖川三 府君刚缺社主,内外广泛商议也无法决断。当时虞喜在会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里去询 问。他就是这么被看重。‎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同时也研读谶书纬书,撰写《安天论》来诘难浑天和盖天这两种 天体学说,又解释《毛诗略》,注释《孝经》,着《志林》三十篇。注述共有数十万字,流 行于世。七十六岁去世,没有儿子。弟弟虞豫另有传记。 ‎ ‎14.DE(D“直接抒情”的说法错误,本诗属于间接抒情。E本诗押的韵是“ing”,本 诗的韵脚应该是:明,庭,青。韵脚是指句末押韵的字。) ‎ ‎15.本是运用对比手法突出。(2 分)第一句运用彩霞与锦衣作对比,以彩霞失色反衬锦衣 的华丽,展现出其家世显贵,生活豪华。(2 分)前两句火红的彩霞、明媚的春光与后两句 马踏麦田后被踩烂的残破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无形中激起读者对贵族少爷的憎恶与愤慨。‎ ‎(2 分) ‎ ‎16.(1)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2)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错一空扣 1 分,全对得 5 分)‎ ‎17. B(①张冠李戴,“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的相遇。该成语一般用于人与人之 间,此句用错了对象。②使用正确。“讳莫如深”指紧紧隐瞒。③使用正确。“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④不合语境。“南辕北辙”指心里想往南 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⑤使用正确。“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 辞。⑥褒贬失当。“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该成语为贬义词, 用在句中明显不当) ‎ ‎18.D(A项成分残缺,应该在“使他们”后面加上“陷入”这一类的动词。B项不合逻 辑,“达到”与“左右”相矛盾,应删去“左右”。C项句式杂糅,应该为“杜绝……事故 发生”或者“使……不再发生”)‎ ‎19.B ‎20.①而是一道复杂的问答题 ②“开放”应该是其最基本的姿态 ③具备了“开放性”(写 出一句1分,两句3分,三句5分)‎ ‎21.略 ‎22.‎ 材料分析:本题所给材料,从三个角度对“裂缝”进行了思考,表现出矛盾对立的关 系。写作此类题目,需要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问题,以对立统一的分析表达观点。 生活不是完美的,无论有形的事物,还是无形的情感,都会或多或少的留下一些裂痕。多 元化的时代,需要多维度的思考,面对每一道裂痕,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人生。抓住裂 痕的象征意蕴,透过每一道窄窄的裂痕,去思考深刻的思想内涵,挖掘具有个性的生活哲 理,便可以让作文展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参考立意:(1)生活不完美,心态却要乐观;(2)心灵一旦扭曲,人生不再美好;(3) 看淡人生输赢,活出洒脱轻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