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运城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运城市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试题 ‎2019.11‎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也无非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技术哲学认为,任何技术都是让人类逐渐从劳动的辛苦中摆脱出来。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却大惊失色?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取代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此时的工具性技术就已经比人类强大。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其强劲的动力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例如一台蒸汽机或内燃机的动力不知要超过多少人力。因此,从替代或超越人类来说,从人类发明各种技术开始,多种多样的技术就从不同方面超越人类或取代人类。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而逐渐取代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再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因此人类不得不惊呼“狼来了”。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因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取代而失业,不得不面临转型。转型的方向总是从技术含量低的“低海拔”地区转向技术含量高的“高海拔”地区。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凭智力吃饭的人们也逐渐丢失饭碗,这让人类不得不担忧自己的未来。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社会财富分配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对社会贡献的机会以及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表现出“狼来了”的担忧就显得十分合情合理。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让人们感觉无所适从、无处可逃,因此人们普遍表现出惧怕、担忧的情绪,甚至想方设法阻挡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因为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转型的痛苦,他们甚至会彻底丢失工作的机会。‎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却是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在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后,也需要实现脑力劳动智能化和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让人类全面解放的长期梦想有可能得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从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异化,获得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过的人类全面解放。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终于可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可以充分享受不受劳动束缚之后的闲暇,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不需要从事繁重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们,可以尽情地从事自己想做而没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理论探索》第2018.5期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工具性技术、机器技术还是智能技术,都是人类为摆脱劳动的辛苦而创造的。‎ B. 智能机器集劳动工具和劳动者为一身,取代人类的劳动功能,让人类再无存在感。‎ C. 目前人们对人工智能感到恐慌是因为他们得以从社会分配财富的劳动将会被取代。‎ D. 劳动是人类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重要活动,其实也限制着人们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指出人工智能的本质,接着谈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和担忧,然后展望智能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B. 文章以蒸汽机、内燃机为例,论证了机器替代了人类的工具功能,其强劲的动力远胜人类的气力。‎ C. 文章通过人们对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的态度的对比,论证了人类还没有完全做好应对人工智能的准备。‎ D. 文章从短期和长期效应两方面入手,论证了人工智能起初会对人类造成恐慌,但最终可能会让人真正自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人类逐渐摆脱劳动的辛苦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所起的具体作用相同。‎ B.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是为了让一部分人向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转型。‎ C. 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实现脑力劳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要,可能让人类全面解放。‎ D. 人工智能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但也加大了对人类造成伤害的风险。‎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B项,“让人类再无存在感”说法太过绝对,原文中第2自然段说的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再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难以找到”不等同于“再无”。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论证了人类还没有完全做好应对人工智能的准备”无中生有,文中写人们对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的态度的对比,是为了说明人工智能给大部分人带来的冲击之大。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A项,“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所起的具体作用相同”曲解文意。原文第1自然段说的是“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是“没有本质区别”,而不是“具体作用相同”。‎ B项,“为了让一部分人向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转型”不合文意。原文第2自然段说的是“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因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取代而失业,不得不面临转型。”可见一部分人的工作转型是技术革命的结果,而不是目的。‎ D项,“加大了对人类造成伤害的风险”无中生有。原文第3自然段说人工智能“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之后,论述了人工智能能给人类带来的解放、发展和机遇,并没有“加大造成伤害的风险”这一含义。‎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作答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步骤:一、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二、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生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摘编自海涌《美育为何难落实》,2017年1月17日)‎ 材料二: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有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6日电)‎ 材料三: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2018年10月4日)‎ 材料四: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2018年8月30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的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 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C. 新时代军人身上奉献、刚毅等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D. 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转型期难免会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B. 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C.‎ ‎ 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D. 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6. 如果要扭转当下存在的病态审美心理,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我们应做出怎样的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 ‎ ‎6. ①学校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②社会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③公众传播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④大众偶像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B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说的是“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既然有“还因为”,说明原因不只“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一个。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B项,对“空心化”的原因分析有误。原文中说的是“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由此可知,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是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校园文化生态异化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题干考查传主的优秀品质还是贡献、成就,还是影响。第二步,确定信息所在区间,仔细阅读,从文中筛选关键句子、词语。第三步,分条归纳,得出答案。本文从四则材料、四个方面谈到了当下存在的病态审美心理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答的时候,也要根据这四个不同的层面组织答案要点。第一则材料说的是“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说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审美观,首先要从学校教育开始。第二则材料谈到了当前社会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的审美乱象,说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需要社会的配合,共同抵制不良文化侵蚀。第三则材料谈的是公众传播的主流是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说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审美,还要从公众传播的角度去思考。第四则材料是从大众偶像的角度论述了不同时代的偶像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说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审美观,需要大众偶像展现才华、敬业和良好形象。‎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抉择 于而凡 他已经好几天没睡好。越近判决日,心越不宁。明天就要判决,他却还没有做出决定。这案子审判半年了,半年里他就是在煎熬中度日。他心里很清楚,按理他应该判被告谋杀罪,给予重罚,不是死罪也是无期徒刑。可是,这被告不是别人,而是旺伯的小儿子少雄啊!‎ 他不会忘记,当年旺伯是怎样对他一家伸出无私的援手的。在家里发生困难时,旺伯总会出面帮忙。父亲在法院败诉导致生意破产,是旺伯帮父亲还清债务,当父亲重病需要动手术时,是旺伯掏腰包解决。最后,连他上大学读法律的学费也靠旺伯支持。他还记得,父亲临终时对他的叮咛:“我们家欠旺伯的恩情大多无法偿还,以后他们家有难,你定要尽心竭力帮忙。”‎ 现在旺伯的儿子有难,他怎能撒手不教?救不教的问题先不说,可起码也不能当一名刽子手,把少雄判下重刑推进地狱里!少雄的哥哥少勇在信中说:“我教不好弟弟,让他阀了大祸,是愧对爸爸。爸爸在世时,对你的期望很大,我相信你定能不负所望,助我们一家渡过难关,让他在天之灵也得以安息。”‎ 他远在棉兰的老妈打过电话:“孩子,做人哪,千万别忘恩,旺伯对你对我们全家恩重如山,这是你回报他们家的时候了。”‎ 面对这一切,他曾有过减轻少雄刑罚的想法。可是几个月来见证判案过程,他无法不动摇初衷。他看到了那绝望的寡妇----死者的母亲!丈夫年纪轻轻就去世,多年来她自己一人把独子养大,终于苦尽甘来,挨到儿子学成就业了,谁知儿子却惨遭杀身之祸。你能想象她有多么苦痛?在法庭上,他看过她好几次在嚎哭中昏倒。‎ 他明白,明天判决日,他这一票是关键。三名法官中,他知道一人已经被少勇收买,很可能会判被告无罪。剩下两人,只要他也判无罪,少雄就可获款。可时至今日,他还不能有所决定。按公理行正义呢,他无法面对旺伯一家人;顾情面帮少雄呢,他无法面对那苦命的寡妇,也无法面对公众雪亮的眼睛。‎ ‎“一直以来,书中英雄含身取义,大义灭亲那么容易,而轮到自己施行起来为何却那么难?”‎ 已经是半夜了,他还无法安定,头上阵痛变得更强烈,几个钟头前的便药看来无效。他又打开妻子平常放药的抽屉,拿几片妻子吃剩的重药吞下去。前几天,他妻子带孩子回老家看望她生病的妈妈,家里只留他一个人。‎ 到了凌晨,他仍然无法入睡,明天的判决问题仍然盘踞脑海。“上天,我可以选择拒绝经手这案件吗?饶了我吧,不要让我承担这一切!告诉我,你要我做怎样的抉择?”辗转不能睡,他的神经面临崩渍。“不能这样下去,今晚我一定要睡好,睡好了明天脑子才会清醒。明天的事留到明天再说吧!只希望……神灵会在梦中指点。”他又从另一个抽屉里拿出几粒安眠药。这药,他已服用了好几天。‎ 终于渐渐入睡。酣睡中,忽有一片柔和的白光把他唤醒。白光引领他穿过洁白的走廊,走廊尽头,他发现自己置身在一栋老屋前,这不是棉兰的老家吗?‎ 他看到阿旺伯站在门前,微笑着向他询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学法律,还记得吗?”他当然记得,当年年少的他是怎样回答旺伯的:“爸爸上法院败诉而破产,是因为我们不懂法律,在法庭上让他们牵着鼻子走。那些贪污的法官,看的是有势官大人的面,吃的是有财大老板的钱,把正义拍卖。我就要学法律,在法庭上向他们讨一个公道,也给无财无势的民众撑腰!”‎ 旺伯点点头鼓励:“你学法律是为了伸张公义,伯伯支持你!那么,你还有什么好犹豫呢?”突然,他见到父亲站在旺伯旁边,质问:“旺伯那么支持你,你又怎么报答他?你可不能恩将仇报啊!你难道要做忘恩负义的小人?”……‎ 今天是判决日,法庭里早早就挤满了人,有死者与被告者的亲友,有新闻记者,也有各界市民,他们都想知道这轰动全市的谋杀案最后的判决。中午一点钟过去了,法官还没出来,庭里人们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开始焦急不安。‎ 两点少十分,两位法官进堂,往绿桌后的高椅上入座。法官主席捶捶桌面表示正式开庭,简短开场白后,向庭众宣布:“各位尊敬的来宾,我们有一个重要的丧事向大家公布:今天早上,负责这案件的法官之一----库纳万法官先生,在家突然昏述不醒,送进医院后抢教无果而离世。为此,判决会不得不延期,重开庭日程容后再公布。现在,让我们一齐站起来,为死者的亡灵默祷……”‎ ‎(选自《台港文学选刊》)‎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极写当年旺伯对他一家无私援助以及远在棉兰的老妈给他打电话,都说明旺伯善良热心,乐于助人。‎ B. 死者母亲的绝望与苦痛,深深地震撼了他,使他改变了减轻少雄刑罚的初衷,站到了正义和公理的一边。‎ C.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使事件显得自然、客观;将现实与幻觉结合在一起叙述,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吸引力。‎ D. 小说叙述了一个关于“抉择”动人故事,在曲折的情节中蕴含了作者对伦理道德、社会公理等的思考与探索,意蕴丰富。‎ ‎8. 小说中的库纳万法官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以“库纳万法官的突然离世”为结尾,耐人寻味,请赏析这样结尾的艺术效果。‎ ‎【答案】7. B 8. ①重情守信,知恩图报:很多年来,他始终没有忘记旺伯对自家的恩情,并试图报答。‎ ‎②坚持公理,恪尽职守:作为法官,即使对自己恩重如山的旺伯的小儿子少雄犯了罪,他也不愿意徇私舞弊。‎ ‎③善良而软弱,不知变通:面对个人感情与社会公理,他无法作出抉择,不能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以致在矛盾与煎熬中离世。 ‎ ‎9. ①情节发展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②结构安排上,照应前文库纳万法官大量服药的内容,使小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库纳万法官正直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的软弱的一面,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 ‎④主题思想上,表现了人性的弱点、人生的无奈以及“情”与“法”的对立,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浏览选项,带着选项当中的信息去阅读文本;其次要简要分清“内容理解类”选项和“鉴赏评价类”选项,将选项当中提到的信息和原文作比对;再次,本着“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选出题干中要求的选项。B项,“站到了正义和公理的一边”说法不正确,从文中来看,“明天就要判决,他却还没有做出决定”“已经是半夜了,他还无法安定”“到了凌晨,他仍然无法入睡,明天的判决问题仍然盘踞脑海”以及文章结局可知,“他”的内心非常矛盾痛苦,进退两难,难以抉择。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类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这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举出文本中的相关事例来证明。根据文本,文中刻画库纳万法官的形象,仅仅是截取了开庭前夜的时间段,多用心理描写,重点表现库纳万法官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根据这些心理活动,大约可以分为(偏向旺伯)试图报恩、(偏向正义)不愿徇私、(左右为难)无法抉择三个部分。感激旺伯并试图报恩的心理能体现他的知恩图报、重情守信;内心深处不愿徇私的心理能体现了他的正义公道、恪尽职守;无法抉择以致在痛苦矛盾中去世能体现他的善良软弱、不能变通。‎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学类文本结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小说结尾的几种不同类型:一、出人意料的结尾;二、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三、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四、戛然而止的结尾。其次是要了解这四种不同结尾各自的作用。概括起来,都可以从结构安排、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烘托、表达效果这几个角度去分析、作答。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分析,不能将答案套路化、生硬化。本文以“库纳万法官的突然离世”结尾,从情节发展上来讲,这是出乎读者意料的,是一种突转的手法,这能够产生戏剧性效果,这样的结局,能够让读者产生一定的思考。从结构安排上来说,前文的库纳万法官已经“半夜了,他还无法安定,头上阵痛变得更强烈,几个钟头前的便药看来无效。他又打开妻子平常放药的抽屉,拿几片妻子吃剩的重药吞下去”“他又从另一个抽屉里拿出几粒安眠药。这药,他已服用了好几天”,可以看出库纳万法官已经大量服药,结尾库纳万法官的死亡,是与前文这些内容互相呼应的。从人物形象上来说,库纳万法官的死亡是左右为难、痛苦矛盾而造成的,这也更好地体现了他性格中善良软弱的特点,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从主题思想上来说,库纳万法官的突然离世,正是矛盾痛苦、情义无法两全的结果,让读者不由得会产生“如果是我应该如何抉择”的思考,这就将作品的主题升华到一个高度:“情”与“法”能否两全?人生是否充满了难以抉择的无奈?根据这些内容,可以较好地组织答案。‎ ‎【点睛】小说文本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种常考样式。阅读文本时要紧紧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圈点勾画。通过对标题、开头、结尾、意蕴深刻处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的圈点勾画,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为快速而准确地答题作准备。小说试题的命制往往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答题时要弄清各题考查的考点,然后根据考点所指向的小说三要素及主旨答题。如分析小说标题、段落(情节)作用,可用“四指向一联系”的思考模式答题。1.指向小说环境:对环境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指向故事情节:对情节结构的作用。贯穿始终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3.指向人物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4.指向小说主旨: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主旨。5.一联系:联系读者思考,谈读者对此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①,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②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辞官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③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②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B.‎ ‎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C.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D.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是汉朝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 B. 版,即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投版喻指弃官,与“解褐”意同。‎ C. 仁义是传统道德的最高原则,本意为仁爱与正义,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 传舍,供驿长、驿夫以及往来官吏休息食宿的地方,又名邮舍或驿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滂身正节清,胸怀大志。他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他担任清诏使,有澄清天下之志。‎ B. 范滂弹劾权贵,毫不妥协。他因为弹劾人数过多,受到尚书的怀疑,但他不为所屈,表示自己若检举失实,甘受死刑。‎ C. 范滂整治邪恶,举荐贤士。他代理功曹期间,撤职驱逐了一些有违孝悌、不遵仁义的人,推荐品德高尚的人,提拔贫寒之士。‎ D. 范滂身陷党祸,以死明节。建宁二年,皇帝下诏缉捕范滂等人,吴导和郭揖的行为表明他们与范滂结党,范滂决心以死平息祸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2)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答案】10. B 11. B 12. D ‎ ‎13. (1)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 ‎(2)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有好名声,再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同时得到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3.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本题中,根据“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可知“颂”是李颂,即前文中范滂的外甥,所以“滂外甥西平李颂”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项和C项。据前文“资用为吏”,可知是宗资任用李颂做了小官;根据后文的“资迁怒,捶书佐朱零”“资乃止”,可知是范滂的某种行为惹怒了宗资;句中的“滂”是主语,所以“滂以非其人”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忆、理解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与‘解褐’意同”说法不正确,“解褐”的意思是脱去粗布衣服,一般比喻入仕为官;而“投版”是指弃官,二者意义相反。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D项,“吴导和郭揖的行为表明他们与范滂结党”说法不正确,前文说“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这是说郡中中人以下的都把范滂任用的官员称为“范党”,而据全文内容看,范滂并没有与人结党。吴导和郭揖的行为既表现他们对朝廷的不满,也表现出他们对范滂的尊重和仰慕,不能体现“结党”。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要注意翻译到:“以”,因为;“迫促”,迫近;“急”,紧要;“审”,查清;“更”,进一步;“参”,查证;“得”,能够;“恨”,遗憾;“令”,美好的;“寿考”,长寿;“兼”,同时。‎ ‎【点睛】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被举荐为孝廉。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呢?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这不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我听说农夫除去田间的杂草,粮食必然长得茂盛;忠诚除掉奸佞之辈,朝政必然能够得到清明。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所以辞官而去。‎ 太守宗资先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请求朝廷任命范滂为功曹,并处理政事。范滂上任后,痛恨那些坏人坏事。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的礼制要求的人,都不与他们交往。推荐品德特别高尚的人,使他们能够显贵,提拔贫寒之士,使他们能够身居高位。范滂的外甥是西平的李颂,是达官贵友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因为.李颂的缘故向宗资先请求,宗资先任命他做了小官,范滂却认为外甥李颂不是好人,就把这件事压下来不办理。宗资先十分生气,把怒气转嫁到书童朱零的身上,鞭打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是一个清廉公正,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去锯断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是无法改变他的想法的。”宗资先只好不了了之。郡中中等富裕的人,没有一个不把怨恨的矛头指向范滂的,他们竟然都指责范滂所任用的人,认为他们都是范滂的同党。‎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结党之人。诏书下来后,立即逮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到了县里后,抱着诏书,自己关在旅馆中,伏在床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于是自己立刻赶到监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拿出官印,想要拉着范滂和他一起逃跑。郭揖说:“天下这么大,你何必还要在这里不走呢?”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事连累你们呢,又使得我的老母亲流离他乡!”他的母亲走近他和他分别,范滂告诉母亲说:“弟弟仲博是一个孝敬的人,他完全可以赡养你们,我跟随先父去了,是死得其所的。只是希望母亲大人要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既然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好事是很难兼得的!”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他回头对儿子说:“我想要让你成为坏人,但是恶事不可以做。让你成为好人,但是我没有做不好的事(却落得这个下场)。”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流下眼泪的。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①‎ 杜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②,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杜甫曾一度离开成都草堂,避难于梓州、闽州等地。广德二年(764)二月,闻严武再度出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决定重返成都。②黄阁老:指严武。‎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情致充盈,兴寄微婉,欢欣与感慨相融,瞻望与回顾同叙,思想情感深厚。‎ B. 首联诗人遥想离开成都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也暗含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 C. 颔联情感鲜明而又分寸恰当,时过千年,人们仍用它表达对于客观事物的爱憎之情。‎ D. 颈联回顾过去,亦喜亦忧。喜的是友人关照生计有了着落,忧的是多年流离,身体衰朽。‎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 ①诗人回顾过去,三年奔走避乱,漂泊不定,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痛定思痛,方知艰辛。②此句蕴含诗人多重感慨,既感慨三年避乱生活艰难,也饱含着对世路艰辛、人生坎坷的慨叹。‎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D项,“颈联回顾过去”说法不正确。根据诗歌的内容,首联是写诗人遥想离开成都之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颔联写到“新松”“恶竹”,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培植的四株小松,诗人很喜爱它,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即使有万竿也要斩除。这四句,是落笔在“成都草堂”的题意上的。接下来诗人将诗的后四句落到“赠严郑公”的题意上。颈联中的“生理”,即生计;“黄阁老”,指严武。唐代中书、门下省的官员称“阁老”,严武以黄门侍郎镇成都,所以这样称呼。“金丹”,烧炼的丹药。这两句是说,诗人的生计全凭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里意在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显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诚信赖和欢乐之情。这两句并不是在“回顾过去”,而是在展望将来,饱含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欣喜之情。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是要整体感知全诗,要大致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所写对象、诗人情感这几个大方向;其次是要将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内容简单地整理一下,看看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可以作几个层次的分类;再次是联系诗歌的题目和给出的注释、诗人的生平经历等具体地分析题目指定的诗句内容。分析时,既要符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又要能深入地体验到诗人此时的思想情感。答题时,一是要答出诗句的内容理解,二是要答出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根据诗歌注解和题目,可知诗歌写于诗人再赴成都草堂的途中,诗歌的前四句是诗人在途中对回到成都后整理草堂之事的设想;后四句落到“赠严郑公”的题意上,颈联写出了对朋友的真诚信赖和对未来的无限期望;最后两句,诗人忽又从瞻望未来转到回顾过去,有痛定思痛的含义:“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诗人自762年(宝应元年)七月与严武分别,至764‎ 年(广德二年)返草堂,前后三年。这三年,兵祸不断,避乱他乡,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诗人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等到身经其事,才知世事艰辛,人生坎坷。“行路难”三字,语意双关。一个“信”字,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因此,概括最后两句的内容,可以归纳为漂泊不定、避走战祸,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体现的是诗人“行路难”的人生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居室周围宁静、雅致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广开言路,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局面。‎ ‎(3)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虽免于步行,但还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做到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邀游于无穷的境域,才算逍遥游。‎ ‎【答案】 (1). 苔痕上阶绿 (2). 草色入帘青 (3). 群臣进谏 (4). 门庭若市 (5). 犹有所待者也 (6). 而御六气之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第(1)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提示:“描写居室周围宁静、雅致的景色”,描写景色的句子只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两句,也符合题干中“令人赏心悦目”的要求。第(2)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提示:发布政令后,“一开始就有”;回顾这一段内容,找到“令初下”后的局面:“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对照题干,可以确定答案。第(3)题第1空的关键提示信息是“列子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的原因,回顾课文,有关列子的句子是“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其中前面数句都是在说列子免于步行的状态,只有“犹有所待也”是解释列子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第2空的关键提示信息是“做到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邀游于无穷的境域”,这两句在文中刚好对应“若夫乘天地之正”和“以游无穷者”,中间部分缺“而御六气之辩”,这句符合题意,可以确定答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锋”是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对象勇立时代潮头、_______,奋力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标志特征,使用“改革先锋”名称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关于“中国改革友谊奖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及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目前国家对外籍人士表彰的名称有“友谊勋章”“中国政府友谊奖”等,形成了功勋荣誉表彰体系的“友谊系列”。为体现外籍人士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友好态度、合作意识和所做贡献,( )。‎ 在奖章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改革先锋奖章以“春华秋实”为设计主题。累累硕果象征改革开放40年的丰硕成果,迎风飘扬的旗帜诊释获奖者砥砺奋进、________、阔步前行的先锋精神,丰碑象征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编织的中国结寓意全国人民携手并肩,_________,共同编织“中国梦”。中国改革友奖章以“友谊之春”为设计主题。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以绽放于春天的牡丹花寓意国际友人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编织纹和蓝色丝带象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融与合作。指针和橄榄枝意指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继续走和平开放的发展道路,诚邀国际友人参与中国改革开放新征程。‎ 改革先锋们为推动改革开放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每名人选背后,都有一段中国的________历史进程,彰显了改革开放的鲜明特征。‎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身先士卒 筚路蓝缕 众志成城 气势磅礴 B. 敢为人先 披荆斩棘 集腋成裘 气势磅礴 C. 身先士卒 筚路蓝缕 集腋成裘 波澜壮阔 D. 敢为人先 披荆斩棘 众志成城 波澜壮阔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含有“友谊”字样的名称会被优先授予 B. “友谊”字样使表彰名称的意义更鲜明 C. 把“友谊”字样鲜明地刻表彰名称上 D. 表彰名称中含有“友谊”字样更为鲜明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牡丹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以绽放于春天的牡丹花寓意国际友人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B. 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以绽放于春天的牡丹花寓意国际友人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C. 牡丹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以绽放于春天的牡丹花寓意国际友人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D. 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以绽放于春天的牡丹花寓意国际友人向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答案】17. D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第1空,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敢为人先:指比别人早预知事情,果断作出相应的决策,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这里是形容奋力推进事业的改革先锋,“敢为人先”符合语境。第2空,荜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这里用来形容获奖者砥砺奋进的先锋精神,并不是“艰苦创业”,所以应用“披荆斩棘”。第3空,众志成城:指万众一心,一起面对困难,意思是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这里形容大家携手并肩,共同编织中国梦,强调的是团结,所以应用“众志成城”。第4空,气势磅礴:形容气势极其雄壮宏伟。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这里形容中国的历史进程,所以用“波澜壮阔”。故选D。‎ ‎【18题详解】‎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A项,“名称会被优先授予”这一说法不合逻辑。‎ B项,前文中说的是“目前国家对外籍人士表彰的名称有……为体现外籍人士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友好态度、合作意识和所做贡献,”这里的主语却是“‘友谊’字样”,陈述对象与前文不一致。‎ C项,“字样鲜明地刻在……名称上”,搭配不当。‎ 故选D。‎ ‎【19题详解】‎ 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 B项,不合逻辑。“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一说法与逻辑不符。‎ C项,成分残缺,“改革”前缺介词“为”。‎ D项,不合逻辑,搭配不当。“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不合逻辑;介词“向”使用不当。‎ 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某中学科幻社邀请从本校毕业的著名科幻作家回校做讲座,下面是科幻社社长赵泳和作家之间对话的部分内容,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对话准确、连贯、得体。‎ 赵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我也要感谢你们让我有机会回到母校。‎ 赵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谢谢你们对我的作品的支持和认可,我这次去也会带一些我的新作品送给同学们。‎ 赵泳: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这个主题定得很好。科幻作品虽然很强调想象力,但科学思想一定是其基础。‎ ‎【答案】 (1). ①学长,非常感谢您能接受邀请! (2).‎ ‎ ②我们科幻社的同学们都十分喜爱您的作品。 (3). ③谢谢学长赠书,我们会认真阅读的。这次讲座的主题是“科幻的基础是科学”,您觉得怎么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本题首先要注意设定的语言环境是“从本校毕业的著名科幻作家回校做讲座”,关键提示信息是“回校”和“讲座”,这决定了用语的书面化、礼貌化、适度亲切化;其次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是科幻社社长赵泳和作家,在补写句子的时候,就要注意各自的身份和语气。最后再根据对话信息,补写合适的内容。根据作家是“本校毕业”的信息,可知第①句的称呼语应是“学长”;根据作家的“我也要感谢”,可以推断第①句是赵泳在对作家的到来表示感谢。由作家说“谢谢你们对我作品的支持和认可”,可知第②句处赵泳的话,一定是赵泳向作家表达了对他和同学们对其作品的喜爱之情。根据作家说“这个主题定得很好”,透露出第③句赵泳一定提出了讲座的主题;根据“但科学思想一定是其基础”,可知赵泳提出的主题应是“科幻的基础是科学”。‎ ‎【点睛】补写句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有感染力和说服力。(3)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完整准确、突出要点。(4)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5)注意用词要凝练简洁、精准,彰显词汇量,富有文采。‎ ‎21.下面是一种依靠互联网终端和物联网支持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的使用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答案】市民点击回收机屏幕,从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纺织物中选择可回收垃圾类别,并投入相应的回收箱。回收机经过称重或计数得出环保金额,市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收款。当回收箱集满后,系统平台会通知相关人员来清运。‎ ‎【解析】‎ ‎【详解】此题是一道流程图的语言表达题,作答流程图类试题,首先要找准流程图表述的主题,然后从流程图箭头的指向上去进行语言描述,注意文字表达的流畅性。解答本题时,先关注题干所给文字的关键处“互联网终端和物联网支持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要注意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提取重要信息并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从最左方开始,市民、屏幕、可回收垃圾方块中的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纺织物都属于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了整个环节的不可遗漏性。最后,要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月12日,美股上市公司阿里巴巴集团(NYSE:BABA)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马云谈996》的文章。文章称,在阿里巴巴的一次内部交流活动上,中国首富、阿里巴巴(Alibaba)创始人马云对996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网友总结了马云讲话的要点:‎ 能996是很幸福的事;996是修来的福报,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一天不干够12小时,你来阿里干什么?如果要讲法律,那么事情就比较复杂了。法律有规定这么齐全的设备吗,法律有规定这么好的食堂吗?人生不996你都不知道干吗。‎ 所谓“996”,是指工作日早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晚上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马云这番言论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批评者有之,赞同者有之。不久的将来,你也将走上工作岗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对996的思考 近期,996成为热点话题,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的负责人相继就996发表看法。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如何看待工作与休息、奋斗拼搏与加班文化、员工权利与企业治理,引发全社会的广泛讨论。在中国,加班文化一直非常盛行。特别是在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中,“996”更是一种普遍现象。加班,甚至已经成了北上广深不少企业的“标配”。‎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表明,劳动供给并不总是与薪酬和收入成正比,因为当薪酬和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会更愿意享受高收入下的闲暇时间。随着中国的人均GDP逐步接近1万美元左右,人们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有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 随着中国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随着互联网行业逐步进入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下半场,企业治理也更需要树立结果导向、效率导向,进行更加文明、高效和人性化的时间安排。事实上,更加弹性的工作机制,比强制的996更能激发员工自发的工作热情,从而也能让企业更好挖掘人力资源潜能。‎ 因此,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我们国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仍然需要奋斗与拼搏,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人们的“美好生活”具有更广阔的内涵,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完善企业治理、设计激励机制。我们不是要在工作与其他有价值的事情之间做二选一的排他选择,而是要在兼顾的基础上让员工更好地去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的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的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有人把中国的经济奇迹称之为“勤劳革命”,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 而996的讨论则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围绕马云关于“996”的言论以及“996”这种工作制度来谈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主题的内涵,分析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本题题干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材料,一部分是任务要求。先看材料部分,材料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马云关于996的言论,一是对996这种工作制度的阐释。马云认为“能996是很幸福的事;996是修来的福报,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一天不干够12小时,你来阿里干什么……法律有规定这么齐全的设备吗,法律有规定这么好的食堂吗?人生不996你都不知道干吗”,这是对996‎ 的肯定,认为能够这样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成功,且只要热爱这一工作,就不会觉得累。再看何为“996”,是指工作日早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晚上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从这时间的安排来看,与劳动法的规定不同,可以说占用了员工的更多的时间,忽略了员工的身心健康。由此看来,考生可以围绕“996”工作制展开,可以支持马云的观点,也可以反驳马云的观点。从支持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人对成功和幸福定义不同,找到喜欢的事情,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干多少都不嫌累,所谓“爱觉不累”,否则就“累觉不爱”了,热爱996甚至007的人存在,才会有两弹一星、神五神六等成绩。从反对的角度来看:“996”工作制违反劳动法,损害员工身心健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有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没有人不懂“不劳而获”的道理,但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还可以辩证来看:这种探讨在中国经济拼搏向前的今天,在人民向往更美好生活的今天,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理性看待“996工作制”,它的背后,葆有奋斗精神、敬畏法律底线、尊重劳动权益,一样都不能少。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作文。最后来看写作的任务要求,“不久的将来,你也将走上工作岗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考生可以结合自身来谈对此的看法。从文体来看,这则材料适合写作议论文。‎ 参考立意:生活需要奋斗,奋斗可以创造更美的生活;乐业则心不累;崇尚奋斗,不应该与996画上等号;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劳动。、‎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明确的标题——《对996的思考》,切合材料。其次由材料入题引出中国的“加班”现象,暗点标题中的“思考”。正文主体部分先借助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指出现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接着指出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最后联系中国经济的发展指出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结尾部分回扣标题,指出思考所得——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素材:‎ 根据我国劳动法,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很显然,“996工作制”是违反劳动法的。‎ 如果不能切实保障员工利益,如果无视员工意愿和身心健康,甚至让员工辛辛苦苦连个加班费都拿不到,一些企业强制推行的“996工作制”就是在透支健康、透支未来,这恰恰是对奋斗者的伤害,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误读。‎ 对996有争议,并不是不想奋斗、不要劳动。‎ 没有人不懂“不劳无获”的道理,但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企业的焦虑可以理解,但缓解焦虑的方法不是让员工加班越多越好。从企业家和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 我们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的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的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毋庸讳言,996的辩护者们阵容是强大的,他们中不乏我们这个社会最为推崇的一些明星企业家。一些人还善于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比如他们的核心“话术”是把996和奋斗联系起来,捆绑起来,甚至唯一地等同起来。在他们的论述中,996违法、违反情理,这都不是事,只要一个“奋斗”就够了。‎ 他们甚至将合法的8小时工作制作为996的对立面污名化,凡是老老实实8小时上班的就是不努力,不奋斗,求安稳,“没有未来”,等等。这是一连串极具迷惑力的操作。只可惜这种逻辑一开始就是错的,这个强行人为设定的公式“996=奋斗”并不存在。‎ 这碗由明星企业家精心烹制的鸡汤虽然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明显有毒,劳动者很难笑纳。‎ ‎996不是奋斗的代名词,它更多涉及法律与利益层面的问题。奉劝有心推动996常态化的人们:请在法律框架下,老老实实拿利益说事,不要用那么多高大上的说词混淆视听,而是切实拿出能让劳动者心甘情愿和企业同甘共苦的利益保障制度。‎ ‎996制度,是指早上9点工作至晚上9点,每日工作12个小时,一星期工作6天的劳工制度。2019年4月11日晚,马云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关于996工作制度的看法:能够996是一种修来的福报。‎ 可是,按国家劳动法规定,是每天8小时工作制,且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马云的说法,明显违背劳动法。企业和企业主应该遵守法律,不能苛求员工实行996‎ 工作制,而应该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关爱员工。作为首富,马云的言论难免让人产生“毒鸡汤”的联想。因此,这一事件迅速发酵,甚至连《人民日报》都专门撰写了评论怒怼:996是一种病态的加班文化。‎ 但是,现实往往比理论来得多元,来得复杂。在中国的版图上,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有很多人都在自愿执行这样“不人道”的工作制度,夜以继日,焚膏继晷地努力拼搏。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和奉献,我们的祖国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一日千里。‎ 繁星寂寥的深夜,万籁俱寂,医院常常灯火通明。总有医生,为各种突发事件带来的意外伤害,自愿坚守在手术台第一线,一双回春妙手救回多少病患的性命。‎ 白露沾草的清晨,晨光熹微,科研部门的工作人员们常常顶着一双熬得通红的黑眼圈,砥志研思,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尝试。‎ 巍巍雪山的顶峰,大浪淘沙的海岸,又有多少军人持枪屹立。甚至春节期间,我们也常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他们依旧巡逻在祖国边疆、坚守在哨卡的视频和照片。‎ 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祖国,从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到团结统一、繁荣昌盛;从求自身合法权益而不得,到为全人类福祉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强盛中国的背后,是亿万中国人民胼手胝足的工作,众志成城的奉献。‎ 不强制996,尊重劳动者,关爱劳动者,是文明社会人文精神的体现。而崇尚奋斗,则是中国得以扬帆远航的青春涌浪。劳动者为了梦想和事业,可以自由地在8小时之外,安排自己的作息,可以996,也可以超过996,但这一切,不应该是必须强制执行的规定或制度。‎ 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这里的区别是:作为制度安排,996是病态的,非法的;只有心甘情愿的996,乃至007,才是劳动者的自由选择,才是追梦者的福报。‎ 我想特别提醒的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论学习和工作,只有劳逸结合,才更有效率。生无所息,生亦有所息;生命无法停息,但生命必须休养生息。高质量的休息,正是为了高质量的学习和工作。‎ 所以,企业应遵循国家劳动法的规定,应该尊重员工休息休闲和幸福生活的权利,不能将996工作制强加给员工。那么,每一个中国人,在追寻梦想努力奋斗的同时,将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的祖国,将更繁荣更和谐,更令人神往。‎ 近期,996成为热点话题,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的负责人相继就996发表看法。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如何看待工作与休息、奋斗拼搏与加班文化、员工权利与企业治理,引发全社会的广泛讨论。‎ 进行理性的分析之前,需要在价值观层面澄清一个误解,即对996有争议,并不是不想奋斗、不要劳动。今天,从梦想改变命运的个体,到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负重前行的企业,再到我们这个正在进行复兴冲刺的民族,都仍然需要奋斗精神、需要艰辛劳动。没有人不懂“不劳无获”的道理。但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企业的焦虑可以理解,但缓解焦虑的方法不是让员工加班越多越好。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委托—代理”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从企业家和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事实上,这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把加班长短作为激励手段,这肯定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996引发的讨论,是一个反思互联网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契机。‎ 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的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的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 崇尚奋斗,不应该与996画上等号!‎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