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淮南二中2019届高二(上)期中检测语文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篇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到原文中相应位置寻找选项的内容,选项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等。‎ ‎2.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 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A项,在文中第三段“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C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魅 力 ‎(苏)阿尔卡基•布霍夫 今天是第一次带卡佳上剧院。‎ 打从早上起,她便在屋子里踱来踱去,头上别了个天蓝色的大花结,神情是那样的庄重、严肃,父亲忍不住想在她那散发着香味和孩子气息的细脖颈上吻上一吻。‎ ‎“我们走吧。”好不容易等到晚上六点钟开灯的时候,她说,“要不,别人都坐上了位子,我们就找不到地方坐了。”‎ ‎“剧院位子都是编号的。”父亲微微笑了笑说。“是对号入座?”“是的。”“那别人也快坐好了。” 她的眼神是那样的焦急,父亲不得不在开演前一个小时便带她出发了。‎ 父女俩第一个走进了剧场大厅。枝形吊灯、镶着红丝绒的包厢座位、若明若暗地闪动着光泽的大幕,使她那颗隐藏在咖啡色外衣下的幼小心脏似乎一下子停止了跳动。‎ ‎“我们有票吗?”她怯生生地问。“有的,”父亲说,“就在这儿,第一排。”‎ ‎“有座号吗?”“有座号。”“那我们坐下吧。要不,你又会像上次在公园里那样把我丢掉的。你准会。”直到戏开演前的一刹那,卡佳还不相信幕布真的会启开来。她觉得,现在所看见的一切足够她记住一辈子啦。‎ 可是灯光熄灭了,周围的人立刻安静下来,没有人再把戏单弄得哗哗响,也没有人再咳嗽。幕,启开了。“你知道今天演什么?”父亲轻声问。“别出声。”卡佳答道,比父亲声音还要轻,“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我读过这本书。讲的是买卖一个黑奴的故事。一个老黑奴。”‎ 从舞台上飘来一股潮味和寒气。演员们开始用一种木呆的声音读着早已腻烦的道白。卡佳抓住座椅的扶手,沉重地喘息着。‎ ‎“喜欢吗?”父亲慈祥地问。 卡佳没有吱声。值得回答这样一个多余的问题吗?‎ 第一次幕间休息时她蜷缩在那张大椅子上,不住地轻声抽泣。‎ ‎“卡佳,我的小女儿,你怎么啦?”父亲关切地问,“你干嘛哭,傻孩子?”‎ ‎“他们马上要卖他了。”卡佳噙着眼泪说。‎ ‎“要卖谁了?”“汤姆叔叔。卖100块钱。我知道,我读过。”‎ ‎“别哭,卡佳。人家都在看你。这是演戏,演员们演的。好了,我给你买一个蛋糕,好吗?”“奶油的?”“奶油的。”“算了,”她脸色忧郁地补充说,“我哭的时候不想吃。”‎ 她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一句话也没有说。‎ ‎“这孩子有点毛病。”邻座一个秃顶的男人一边嚼着果汁块糖,一边不满地说。”‎ ‎“这孩子第一次上剧院。”父亲悄悄地赔不是说。‎ 下一幕开始了。汤姆叔叔被拍卖。 “现在开始拍卖黑人汤姆。100块钱!谁愿意给个高价?”‎ 忽然,像是一股细细的、如怨如诉的水流,从第一排冒出来一声铮铮作响的童音:“200!”‎ 拍卖人放下了小木槌,困惑地望了望提台词的人。站在左面最前头的一个不说话的配角笑得打了个嗝儿,躲到侧幕后去了。“汤姆叔叔”本人用双手蒙住了脸。‎ ‎“卡佳,卡佳,”父亲吃惊地抓住她的手,“你怎么搞的,卡佳!”‎ ‎“200,200块!”卡佳嚷道,“爸爸,不能把它卖掉!好爸爸”‎ 秃顶邻座把戏单往地下一扔,低声斥道:“我看这孩子是有毛病!”‎ 后几排的观众开始探究地伸长了脖子。爸爸急忙抱起卡佳往出口走。她紧紧地搂住他的脖子,一张泪汪汪的脸贴在父亲的耳朵边。‎ ‎“喏,这场戏看得好。”走进休息室时爸爸生气地说,他两颊通红,十分狼狈,“你这是怎么啦!”“汤姆叔叔真可怜。”卡佳轻声答道,“我不再这样做了。”‎ 父亲瞥了一眼歪到一边的大花结和挂在眼角上的一行泪,叹了一口气。‎ ‎“喝点水吧。你要愿意,我马上带你去看看他。想看汤姆叔叔吗?他正坐在自己的化装室里,好好的,并没有被卖掉。想看吗?”‎ ‎“带我去吧。我想看。”‎ 观众已经吵吵嚷嚷地从演出厅涌向走廊和休息室。大家都笑着在谈件什么事情,父亲慌忙把卡佳带到走廊尽头的一间屋子。扎波里扬斯基已经用厚厚一层凡士林抹去了脸上的黑颜料。他的脸变得又胖又红,再加上扑粉,看起来活像一个小丑。‎ 刚才扮演拍卖人的那位叔叔正忙乎着系领带。‎ ‎“您好,扎波里扬斯基。”父亲说,“喏,瞧吧,卡佳,这不就是你的汤姆叔叔吗?好好瞧瞧吧!”‎ 卡佳睁大眼睛朝演员的那张满是扑粉的脸望了望。“不对。”她说。‎ ‎“哦,”扎波里扬斯基呵呵大笑起来,“真的,我真的是……要不要我给你表演黄鼠打哨?”不待她回答,他便打了一个长长的呼哨,可一点也不像黄鼠。‎ ‎“喏,怎么样,”刚才的那位“拍卖人”问,“现在可以把他卖掉了吧?”‎ 卡佳两眼的火光熄灭了,她既忧伤,又失望地说:“卖掉吧。”‎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善于运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在塑造卡佳这个人物时,运用了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使主人公卡佳的形象跃然纸上。‎ B. 小说侧重从细微处写人,从“轻声问”及“两颊通红”“抱起卡佳往出口走”等描写可以看出,父亲为孩子的失常举动而难堪,他感到失望和丢脸。‎ C. 小说以卡佳与秃顶男人在看《汤姆叔叔的小屋》戏的表现为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跌宕起伏。‎ D. 文中划横线处的句子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这里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5. 小说在刻画卡佳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指出这些对比并说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4. A 5. ①天真可爱。她对剧情的发展线路非常熟悉,表情仍然“庄重严肃”,幕间为即将进行的拍卖“轻声抽泣”,戏后为自己大声嚷嚷道歉,都体现了卡佳的孩子气。②纯真善良。看戏时的投入,明知台上的表演都是假的和演员们工作敷衍,可她还是“抓住坐椅的扶手,沉重地喘息着”,不可遏制地为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哭泣、伤心。③感情丰富、富有正义感。她下决心要把“汤姆叔叔”拍下来,给“汤姆叔叔”自由,害怕“汤姆叔叔”被庄园主买走,为此宁愿出超出一倍的价钱。 ‎ ‎6.‎ ‎ 对比:①纵向的对比:如父亲的情绪变化:看戏前的微笑——看戏时的担忧——看戏后的生气;卡佳的表现:急切等待——轻声抽泣、参与拍卖时忘我急迫——来到后台的失望、忧伤。②横向的对比:卡佳的全心投入,秃顶男人的漫不经心,父亲的无所适从;演员的木呆腻烦与卡佳的沉重喘息,等等。作用:突出小说主题:孩子是优秀的,同时也是孤独的,孩子的世界是成人的我们无法理解的,他们对真善美的感知和纯粹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汗颜,极大地讽刺了世俗的、自以为是的大人们.‎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他感到失望和丢脸”理解有误,从文中来看,父亲只是为卡佳的举动感到难堪,但并没有失望和丢脸之说,选项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C项,“以卡佳与秃顶男人在看《汤姆叔叔的小屋》戏的表现为矛盾冲突”错误,从文中来看,小说以卡佳在看戏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买汤姆与卖汤姆的抉择中来推动情节发展的。D项,这里的环境描写没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在刻画卡佳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给人物定位,然后到文本中圈出人物的表现。文中的卡佳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有着孩童的纯真善良,如文中看戏时情感的投入,“第一次幕间休息时她蜷缩在那张大椅子上,不住地轻声抽泣”;拍卖汤姆叔叔的时候,她坚持要以“200”元的价格买下汤姆叔叔,充满正义感。‎ 点睛:从具体的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比如本文中对于“卡佳”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如去剧院之前,“打从早上起,她便在屋子里踱来踱去,头上别了个天蓝色的大花结,神情是那样的庄重、严肃”,要拍卖汤姆叔叔之前,“她抽泣”,拍卖汤姆叔叔时,她“抬价”等;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要包括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指出这些对比并说出这样写的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中运用的技巧。题干已经给出方向——对比,要求考生找出对比的双方,体会其作用。从文中来看,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对比,如卡佳看戏时的认真投入与秃顶男人的漫不经心、父亲的无所适从以及演员的木呆的对比;还有人物自身前后行为的对比,如看戏时卡佳的表现和来到后台后的失望,如父亲看戏前的微笑与看戏时的担忧以及看戏后的生气形成对比。从这些对比中可以看出孩童世界的纯真、成人世界的自以为是,更好地突出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7.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 B. 置杯焉则胶 粘,指着地 C.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承载 D. 适百里者 刚好,恰逢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莫之天阏者/之二虫又何知 B. 以五百岁为春/具告以事 C. 我决起而飞/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D. 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远而无所至极也 ‎9. 翻译文中句子。‎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答案】7. D 8. B ‎ ‎9. 前往近郊去的人,只要带上一日之粮就可以返回,肚子还是很饱的样子。‎ ‎【解析】‎ ‎7.‎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D项,“适百里者”,“适”如解释为“刚好,恰逢”在语法上讲不通,“百里的地方”是名词,前面应是动词,“适”应为动词,到,前往,去。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把。A项,第一个“之”,代词,代大鹏;第二个“之”,这。C项,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转折,却。D项,第一个“其”,代词,它的;第二个“其”,“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两个“其”,表选择语气,“是……还是……”。‎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以”,在句中的位置一样,且后面的词语都是名词,故用法相同。‎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适”,到,前往;“莽苍”,郊野;“反”同“返”,返回;“果然”,古今异义,饱饱的样子。‎ 参考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督,古代军队中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明清时多为一省之最高武官。‎ B. 老妪,妪即古代妇女的通称,老妪即是老年妇女。‎ C. 宣宗,庙号,即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等。‎ D. 尚书,古代官名。通常是古代中央各部的副职,位居侍郎之下。‎ ‎11. 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12.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 B.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 C.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 D.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B. 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 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 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14. 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D ‎ ‎14. 罗公招募擅长泅水的人,(令他们)手拿锋利的铁锯藏在上游的水下,等盐枭的船经过,就依附在船身并且锯损船舵。‎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常是古代中央各部的副职,位居侍郎之下”错误,尚书为正职,在侍郎之上。‎ ‎1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筛选的依据,要抓住两点,对象是“罗提督”,特点是“足智多谋”;然后分析所给的句子。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这是叙述一件事情,并不能看出“足智多谋”;④“乃改行,投身军营”,这是写罗提督改行投入军营,不能体现“足智多谋”;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这是写罗提督患病后给妻子提出的“两全”之策——卖掉妻子,不能体现“足智多谋”。‎ ‎12.‎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这句话的含义是“罗提督任职游击之后,就派人找他的妻子,并且用很多的钱将她赎回来,他们破镜重圆,他就像当初恩爱自己的妻子,用来报答妻子卖身救夫的意气。这件事不足以成为典范去效法,但是看到世间很少有与妻子共同经历艰难困苦的男子,他们一旦富贵之后,就会讨厌抛弃自己的妻子,他们与罗提督在对待妻子薄情厚恩方面不是一点点的差距啊”,先根据句末语气词“也”断开一处;再根据句首词“然”断开一处;罗提督做的官是“游击”,故“游击”应放在“官”的后面,此处的“官”活用为动词,排除BD两项;“如初”指的是“为夫妇”,故应放在一处,排除A项。‎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并没有说这样做的目的。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募”,招募;“善”,擅长;“持利锯匿上流水中”,省略介词“于”;“俟”,等候;“附”,依附。‎ 参考译文:‎ 东乡罗提督的战功,在《圣武记》中已经被记述得很详细了。他的智力与才能之多但也是怀才不露,并不只是凭借武力称霸一时。罗公曾经带领士兵深入南山,搜寻漏网之贼。南山村民不堪群猴偷吃粮食之苦,每天早晨都发射火器恐吓猴群。罗公知道村民们发射火器吓猴的原因之后,命令他们抓获一只猴子来并将猴子的毛剃光,又在猴子的脸上画上大眼睛等,将猴子扮成丑陋的妖怪的样子。第二天等猴群来之后,就将这只画了脸的猴子放归猴群,猴子都惊吓得四处逃走。以后再也没有来过。‎ ‎.....................‎ 罗提督每次都会和人说他以前做过窃贼这样的事,没有一点避讳,并且请文人将他的事迹全部记述下来,他确实是一个奇特的男人。他参军后才娶了一房妻子,忽然得了一种怪病,用了很多的方子都没有治好。有一个道长拜访他说:“有一个方子可以救你,但是需要三十千的钱才能给你配药。”罗提督自忖家里没有钱,从哪里获得三十千的钱呢?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现在病得要死了,你也会被饿死。如果把你卖掉,换来一些钱买药,那么我们两个都可以活下来。”他的妻子哭着听从了他的建议,他的病后来果然痊愈了。‎ 罗提督任职游击之后,就派人找他的妻子,并且用很多的钱将她赎回来,他们破镜重圆,他就像当初恩爱自己的妻子,用来报答妻子卖身救夫的意气。这件事不足以成为典范去效法,但是看到世间很少有与妻子共同经历艰难困苦的男子,他们一旦富贵之后,就会讨厌抛弃自己的妻子,他们与罗提督在对待妻子薄情厚恩方面不是一点点的差距啊。罗提督天生是 豪杰之士,行事光明磊落,怎么能用卫道士们的标准来要求他呢?‎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公安县怀古① 咏怀古迹(其三)‎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5. 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 ”,“江水”之“深”。‎ C.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 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6. 两首诗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D 16. 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五言古体诗”错,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这是对诗歌体裁的分析有误。B项,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 ”错,应该是“吕蒙营”之“旷 ”。而且这两句重点表现的不是自然景观,而是此地的历史,即“吕蒙营”“刘备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错,写的是眼前所见实景。‎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比较杜甫在两首怀古诗中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体裁上而言,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因为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发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是诗人对王昭君的缅怀,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本诗是作者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从题干来看,这是比较阅读题,比较的点是“思想情感的异同”,从诗歌标题来看,两首诗都是怀古诗,考生应圈出诗歌中写景的内容,品味景物之中透露出的情感;然后圈出写“古”的内容,借古来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三)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归隐后常常登高吟啸,临水赋诗的句子是:“_____,____。”‎ ‎(2)李密在《陈情表》里阐述自己本来就希图官职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的句子是“_____,____。”‎ ‎(3)渔舟唱晚,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_____。‎ ‎(6)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答案】 (1). 登东皋以舒啸 (2). 临清流而赋诗 (3). 本图宦达 (4). 不矜名节 (5). 响穷彭蠡之滨 (6). 内无五尺应门之僮 (7). 无以终余年 (8). 潦水尽而寒潭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两者兼有。对于语境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皋”“赋”“宦”“矜”“蠡”“僮”“潦”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 ‎,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境。‎ ‎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儒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强调人与自然鼎足而立,人可利用自然,掌握和运用规律,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 ‎③叙利亚局势持续紧张,美欧的态度日趋强硬,外界认为其对叙利亚政权的颠覆斗争势在必行,知识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故引而不发。‎ ‎④喜欢在洁白的墙上笔走龙蛇,写字题歪诗,竟成为某些国人的一种癖好,也不知此风起于何时,始作俑者为谁?‎ ‎⑤昭君出塞是民族史上的壮丽诗篇,没有昭君的深明大义,就不会有匈奴与汉的短暂和平,也不会有双方互不侵扰的城下之盟。‎ ‎⑥这位小品表演的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也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一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不足为训。‎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③④⑤‎ D. ②⑤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使用正确。鼎足而立,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句中说“人与自然”,不是三方,对象不当。引而不发,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又比喻善于控制自己。不合语境。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使用正确。城下之盟,比喻在武力逼迫下和敌人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不合语境。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句中使用正确。‎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如“鼎足而立”,针对的是“三者”,而句中是两者,故错误。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由于延迟退休、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重大变革,对广大群众来说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B.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和企业融资成本。‎ C. 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D. 我国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突出、世界级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不足、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由于”淹没了句子的主语。B项,“企业融资成本”成分残缺,“企业”前加“降低”。C项,“提防不被念歪”不合逻辑,“提防”包含了否定的意思,应把后面的“不”去掉。‎ ‎2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 , , 。 , 。例如要了解曹子建的《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他和甄后的关系。‎ ‎①就了解说 ‎②注意到这些问题,就是离开形象本身 ‎③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的生平都是题外事 ‎④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⑤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⑥就欣赏说 A. ⑥③④②①⑤‎ B. ⑥③②①④⑤‎ C. ①⑤⑥③④②‎ D. ①⑤③⑥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这段话的中心词是“欣赏”。从标点符号来看,前面四句应为一个整体,后面两句为一个整体;从备选的句子来看,⑥③④②四句是围绕“欣赏”来谈,“①⑤”是围绕了解来谈;从后面所给的语境来看,“例如要了解”,可见“了解”与后面衔接更紧密;从句式来说,“就欣赏说”与“就了解说”应分别领起两个部分。考生还可以分析句中的关联词、指示代词等。‎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 _________________,“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_______________。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答案】 (1). “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2). “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3). 有“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①处,横线上的内容与后面的内容应是相对的,故可以针对后一句“‘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进行填写。②处,横线上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应是相对的,可以针对前一句“‘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进行填写;③处,要注意后面“如此循环往复”这一句。‎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 下图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形象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文字拼音除外)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答案】用双“9” 和菊花作为构图主体,结合了毛笔书法艺术。表达人们对幸福圆满生活的祝福与向往。‎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所给的材料是“重阳节”的徽标,题干要求“写出构图要素(文字拼音除外),并说明图形寓意”,这里是两问。对于前者,应抓住徽标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对于后者,应结合“重阳节”的内涵进行答题。‎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报载:在四川什邡快递界,一个叫徐璐的女子小有名气,她曾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新闻专业。身为北大才女,婚后,她却放弃了北京的白领生活,选择回乡创业,选择做快递,甚至自己还骑车到处送快递。‎ 有人说:如此创业不仅浪费了别人的北大指标,回过头来还抢了普通人的饭碗,真浪费了四年的大学时光。‎ 也有人说:人人都有选择自己职业的权利,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对北大才女送快递也不必大惊小怪。‎ 还有人说:每个大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放下出身和学历的高姿态,平视所有职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800字左右。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莫用有色眼镜看待“北大才女干快递”‎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职业的权利。职业本身也是平等的,唯一的差别就是不同的人在同一职业的表现。所以说,“抢普通人饭碗”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是思维上的等级偏见。而且,这位北大才女也尝试过“对口”的工作,也曾在实践中去争取、去磨合,只不过就实际情况来看并不适合自己。既然选择做快递创业,并且认为这是适合自己的路,只会有利于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个人对职业的选择,公众应该给予的是尊重,不要过多的去评判,也没必要去主观臆测和盲目放大她的选择对他人的影响。‎ 确实,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对职业有很大影响,一般意义上,个人学历层次越高,其接受职业培训的范围就会越广,其职业取向的领域也就越宽。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历与职业有明确的对应层次和等级,并且按照层次和等级对号入座。学历只是一个基础,一种积淀,只是给职业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学识保障。所以,不要把学历和职业生硬的去挂钩。‎ ‎“北大才女干快递”并不是对大学时光的浪费,恰恰相反,大学培养的能力会给她的快递创业注入新的生机,就像她所说,虽然没有从事新闻,但是学新闻对她的事业还是有帮助。这说明,其学识依然发挥着作用,只不过这发挥的领域与公众潜意识中的认定不同而已。由此看来,“北大才女干快递”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是一种逻辑谬误。‎ ‎“人人出彩”的社会不能容忍这种成见继续固化下去,否则,不仅会给那些追求自己选择的年轻人带来额外的舆论攻击,影响他们对其事业的追求和信心;还会让这种偏执的见解不断的扩大化,侵蚀我们的主流思想,给社会思潮带来没必要的混乱。‎ 当然,现实中类似北大才女的一群人应该得到人们的尊敬和欣慰,因为他们从自身做起,摒弃了思想意识中差距与不平等,用实践去追求那一份期望。这类行为如果能得到理性并且有价值的传播,将有利于逐渐弥补人们的逻辑思维上的短板,间接的促进社会思想的改造。从而也将能让更多的人看清事实,学会尊重,不再用有色眼镜看待类似事件。‎ 试想,如果每个大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放下出身和学历的高姿态,平视所有职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社会也能摘掉有色眼镜,平淡待之。人们不会因为个人选择的职业与其所有的学历不相符而对其嗤之以鼻,各类职业也在公众内心占据同样的地位。到那个时候,逻辑思维上的不平等和错误定位就会消除,我们的社会也会真正的成熟。‎ 在这里,我要为“北大才女干快递”点赞。因为,劳动者是美丽的,自食其力者是美丽的,立足自身的实情创新创业者是美丽的。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抛弃固有的择业成见,遵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梦、去拼搏,奋斗的人生才是多彩的。‎ ‎【解析】试题分析:(1)为大材小用而惋惜。国家培养一名北大学生需要比普通大学花费更多的教育和物质资源,名牌大学毕 业生干普通人干的活(如杀猪、卖红薯、送快递),的确有大材小用和浪费资源之嫌。‎ 也许徐女士有自己的实情和苦衷,她选择什么职业我们也无权干预,但她的个例不具代表性,不足为训,媒体也不要对此肆意炒作或推波助澜。‎ ‎(2)为不顾世俗目光而自主择业鼓掌与欢呼。当今时代是“人人出彩”的美好时代,只要有真才实学,只要肯真抓实于,就一定能闯出一片天地。北大才女徐璐婚后放弃北京的都市生活,放下名牌大学生的身段,回到家乡创办快递公司,这对当今人们择业动辄“北上广”、生活追求“高大上”的世俗之风是一种挑战;‎ 同时,它也是一面旗帜,昭示人们:学历与择业没有必然联系,全民创业大有可为。‎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