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36)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西 阁 夜① 杜 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 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 解析:选C C项,“‘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用比拟手法。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典抒情、情景交融等。颔联描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明月等景物,抒发寓居他乡之情;根据注释②③可知,颈联中的“击柝”“无衣”是典故,所以此联是借典抒情。 参考答案: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②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茂陵:汉武帝陵,借指汉武帝。苏武奉汉武帝命出使,归汉时武帝已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是想象苏武骤然见到汉使的情景。作者用“魂销”二字夸张地描写苏武的表现,是为了突出苏武当时悲痛欲绝的感受。 B.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的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氛围,“茫然”传递出对年代久远的慨叹。 C.颈联两句,由“回日”忆及“去时”,描写了一个历尽艰辛、白首归国的爱国志士,在目睹物是人非的情形之后,流露出的唏嘘感慨。 D.作者在诗中塑造这样一个“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目的是彰显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答案 A 解析 A.“是为了突出苏武当时悲痛欲绝的感受” 不当,诗歌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表达出他得知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2)有人评价颔联“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你是否认可这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认可。①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一轮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身影一直到南天的云彩后消失,作者虽在写“云”“雁”“月”,但“边”“断”“胡天”等词语则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痛苦。②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草原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于塞外的单调、孤寂的生活。③颔联两句将环境做背景与经历、心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概括了苏武被匈奴幽禁十九年日日夜夜的所思所感。 解析 本题解答时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可答赞成题干的观点,也可答不赞成题干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1)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述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故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国,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故国的爱国忠心。(2)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主要写他在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困窘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白话诗歌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归来进谒楼台依旧,但却不见先皇;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先皇,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下面对两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卢诗首联写送别环境,郊外衰草,四野苍茫,一片凄凉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友人,倍增离情别绪。 B.卢诗颈联感叹朋友身世不幸,又在乱离中四处漂泊,表达了对友人此去前途未卜的深切担忧。 C.李诗首联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十年后乱离中相逢,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干脆利落。 D.李诗的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叙谈的入神和激动心情。 答案 B 解析 B.“感叹朋友身世不幸,又在乱离中四处漂泊”有误;“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君”指朋友,故句中所说“少孤为客早”指的是“主人”,而不是客,这两句是回忆往事,感叹自己身世和世事变化,且颈联中也不能直接看出对友人此去前途未卜的深切担忧。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但尾联的写法却各有特色,请试做分析。 答: 答案 ①卢诗直接抒情:先写动作,以空对远方,掩面而泣写出离别的悲伤,接着以疑问的方式来写心理活动,感叹相会难期,使离别的痛苦再深一层。②李诗间接抒情:想象表弟明日登程、秋山重阻的画面,以景结情,表达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尾联的写法,且题干中明确指出“都抒发了离别之情”,又有“写法”字样,可见答题对象指向抒情的方式。①卢诗,“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以这两句收束全诗,“泪”直接指向“悲”字,这是直接抒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②李诗,“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从“明日”一词可以知道尾联是想象,“巴陵道”“秋山”均是写景,诗歌以想象之景结尾,是以景结情,属于间接抒情的范畴。梳理以上内容,先写出抒情方式的不同,再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白话诗歌 送李端 卢纶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 你去的道路远在寒云之外,送你归来正遇上暮雪纷飞。 从小丧父我早年客游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 向着你去的方向空自流泪,世事纷繁哪还有见面之期?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经过十年的乱离和漂泊,长大后在异地意外相逢。 初见即问尊姓使我惊讶,说名字才忆起旧时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变化,长谈直到山寺敲响暮钟。 明日你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愁不知又隔几重。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思①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②。 [注] 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百尺楼:刘备对求田问舍的许氾说:“我要是陈登(字元龙),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用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比喻世人热衷于追求物欲的满足,这是诗人不愿苟同的。 B.“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 C.第五句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 D.残月西沉、梧桐落叶、捣衣声声,渲染萧瑟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寂寥悲凉之情。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鉴赏的能力。两首诗中“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是“闲适”的象征,杜诗是“凄苦漂泊”的意象。 (2)本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理,试结合全诗做具体分析。 答: 答案 诗人虽然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希望在国事飘摇时老有所为;虽然闲居借醉忘忧,天大的事都可消解,但听砧杵声残,见梧桐叶落,依然感慨时光流逝,心生悲意。诗人闲居故乡,却仍心怀国事,仰慕刘备、陈登的远大志向。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本诗首联“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是赞美沙鸥闲逸。颔联“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是说闲时度日如年;即便事大如天,醉后亦休。颈联“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写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诗人借此感慨时光流逝,心生悲意。紧接着尾联“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此时诗人想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刘备、陈登的远大志向的仰慕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心怀国事。所以诗人之心何曾清闲得了?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综合以上分析作者矛盾的心理。 白话诗歌 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上人,浪迹天涯,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一日长似一年,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感觉如此;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怎么才能像刘备、陈登那样站在百尺楼上,畅论天下大事呢?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①诗 韩淲②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③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④。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 ①潘邠(bīn)老: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名闻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②韩淲(biāo):南宋诗人,南渡后迁居江西上饶。曾短期出仕,因当政者力主议和,被斥免后家居二十年。③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④行藏:出处,行止。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第三句写自己年届晚境,老眼昏花,竟然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的地步,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之将至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C.第四句紧承上句,抒写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坦荡,壮心犹存。本句呈现激昂的情绪,但“任”字的使用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 D.五、六两句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作者无尽的痛苦感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答案 C 解析 C.“‘任’字的使用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错。“任”意为“任由”“任凭”,“任”字的使用展现了诗人积极旷达的精神风貌。 (2)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 答案 ①“今古骚人乃如许”句以议论强调自己和古今诗人有共同的感受,“乃如许”三字蕴含万千慨叹。②后一句不解说这“如许”的感受究竟如何,而是化情为景,以景写情。③眼前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江潮,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翻涌的内心世界,拓展了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回味。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从诗句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本诗结尾两句,从内容上看,前一句是议论,后一句写景。“今古骚人”指的是古今的诗人、文人;“如许”,这样;“今古骚人乃如许”意思是说从古到今,诗人们都有着共同的感受,这个感受也是作者的感受。按照常规思维,诗人应在下句点明感受的具体内容,然而本诗却以“暮潮声卷入高茫”写景作结,写出傍晚时分,潮水涌动,声音入耳,一片高远苍茫的景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会拓展诗歌的意境,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白话诗歌 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着浩荡的大江。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萧瑟的秋景,却使人黯然神伤。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看景色融入一片苍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