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辽源五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 30 -‎ ‎④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竟遭众多“金迷”抵制。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⑤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⑥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MTV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⑦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将“粉丝”与“知音”并置,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二者并非没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基于此,笔者以为可以提倡“知音型粉丝”和“粉丝型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 ‎1. 下列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 B. “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C. “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D. “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30 -‎ ‎ 文章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目的是阐述作为“知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B. 文章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各自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让读者明白两者是不同文艺种类的接受者。‎ C. 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进一步的认识,文章第④⑤⑥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 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 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 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可见作为大众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其审美价值不高。‎ D. “知音型粉丝”可以将之理解为把“知音”的视角带入大众文化欣赏中,力求将欣赏的快乐建立在文本辨识的基础上,进而修正那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过于随意的辨别方式。‎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项,“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味”错误,文中已经表明“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可见“更高品味”一说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项,“目是阐述作为‘知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分析不全面,从文中来看,目的应该是阐述“知音”内涵的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朗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错误,“知音”与创作者相互依赖的关系不是“生活中”的,而是精神层面;‎ B项,曲解文意,“他们更加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错误,原文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并没有在程度上进行比较;‎ C项,“审美价值不高”错误,文中说“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可见依然存在审美的价值,只是与高雅艺术中的美学旨趣有所不同。‎ 故选D。‎ ‎【点睛】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 - 30 -‎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聚集了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生态”。‎ 陪读妈妈:‎ 黄晓,今年43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任务”除了陪伴上高二的18岁儿子,还需要照顾好因儿时发烧而失去自理能力的22岁女儿。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虽说要带着女儿重新适应新环境,但黄晓只要想到能每天和儿子见面,心里就很幸福。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黄晓说,自己除了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女儿,而做饭一般都是烧儿子或者女儿喜欢吃的,“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看他脸色就知道他考得好不好。”她说。儿子晚上回家后学习一般会到12点半,而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 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 一间约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74岁的陪读奶奶李仁珍正坐在床边听着收音机,她孙子徐鹏是毛坦厂中学的高一学生.20多年前,不到50岁的她在老家开始了陪读生活。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毛坦厂陪读,上一次是小孙女读高中时。在李仁珍看来,她不愿给晚辈添麻烦,“陪读”孙辈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减轻压力,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陪读8个孙辈也并非值得一提的事。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 ‎(摘编自澎湃新闻2018年6月2日)‎ 材料二:‎ 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备战。‎ 近日,记者来到毛坦厂镇发现,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预定火热。在毛坦厂镇的一家托管中心,二层的楼房被隔成数个单间,每个单间里都配有床铺桌椅,这里的房间已经被预订过半,有些学生已经将物品搬进寝室。在开学前,这里将住满学生,托管老师会代替孩子们的父母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 30 -‎ 据了解,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5000到30000元人民币之间,价格根据所选房间的大小而定,费用包含房租、伙食以及洗衣服等服务费用。‎ 暑期放假,学生们在补习功课,家长则选择在小镇上做生意或者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利用放假的时间工作赚钱,以此补贴家用。据了解,在服装加工厂通常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 ‎(摘编自《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中国新闻网2018年6月29日)‎ 材料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陪读现象对2003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陪读现象 是否普遍 非常普遍 ‎19.6%‎ 普遍 ‎50.8%‎ 一般 ‎21.8%‎ 不普遍 ‎7.8%‎ 陪读的 主要阶段 小学 ‎36.3%‎ 中学 ‎54.1%‎ 大学本科 ‎8.4%‎ 研究生 ‎1.2%‎ 陪读对孩子 学习的帮助 帮助大 ‎44.5%‎ 帮助小 ‎37.1%‎ 没有帮助 ‎10.1%‎ 起反作用 ‎8.3%‎ 陪读是否会给 孩子带来压力 压力大 ‎67.0%‎ 一般 ‎28.0%‎ 压力小 ‎3.3%‎ 没压力 ‎1.7%‎ 陪读给孩子带 来的不良影响 降低孩子的 自理能力72.9%‎ 影响孩子的 交往能力48.9%‎ 导致孩子 自律能力差44.6%‎ 赞成 反对 不好说 - 30 -‎ 对陪读的态度 ‎24.9%‎ ‎37.7%‎ ‎37.4%‎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3月2日)‎ 材料四:‎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追求、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换进陪读队伍。‎ ‎(摘编自赵婀娜《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人民日报》2017年9月7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陪读家长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的生活,而在学业上,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则一般很少交流。‎ B. 大批学子前来毛坦厂中学求学,使得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项目火热,孕育了毛坦厂镇火热的“陪读经济”。‎ C. 虽然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较高,但家长们可以选择在当地做生意或打工以补贴家用,这样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 D. “陪读大军”产生的原因,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二是部分家庭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陪读明确表示赞成的却不到四分之一,而明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三分之一。‎ B. 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原因可能主要是不同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很大的差异。‎ C.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当然人们也认为陪读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等。‎ D.‎ - 30 -‎ ‎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压力很小甚至没有压力,可见,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并不一定希望家长陪读。‎ ‎6. 围绕“陪读”这一现象,以上四则材料中,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C ‎ ‎6. ①材料一具体描述陪读家长真实的状态;‎ ‎②材料二指出陪读现象带动了“陪读经济”的发展;‎ ‎③材料三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们对于陪读的看法;‎ ‎④材料四分析了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C项,错在“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材料二中原文说“尽管收入不高……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可见并不能大大缓解家庭压力。‎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C项,错在“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从材料三的数据看,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占44.5%)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大,相反,认为帮助小、没有帮助甚至起反作用的合计超过了一半。‎ 故选C。‎ ‎【6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阅读四则材料,分析概括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材料一,举例两个“陪读”的例子,一是陪读妈妈黄晓,“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二是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李仁珍,“……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材料一通过以上两个“陪读”的例子,侧重具体描述陪读家长真实的状态。材料二,根据该材料的出处:《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以及材料中说“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可知,这则材料介绍的侧重介绍陪读现象带动了“陪读经济”的发展。材料三是一则调查问卷,用数字形式,从陪读现象是否普遍、陪读的主要阶段、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陪读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陪读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对陪读的态度等方面的调查统计,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们对于陪读的看法。材料四,“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材料四侧重分析了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本题据此分点回答各材料介绍的侧重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④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着的仪式 王溱 听说相亲对象是位诗人时,我脑子里快速涌现出很多关于诗人的负面形象:贫困潦倒,愤世嫉俗……‎ 不过我还是答应见见——这人长得太帅了,你看那照片,匀称的倒三角体形,脸部线条像用炭笔勾勒出来的,这简直就是中国版贝克汉姆嘛。‎ - 30 -‎ 约定的那一天很快到来,诗人从照片里走了出来。他给我看他拍摄过的照片,或雄山峻岭,或一江春水,或落叶飘忽,都是他去过的地方;他给我描述他与美景的对话,那些对话使他诗情满溢:然后他把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开始吟诗了。‎ 我窃喜,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穷光蛋嘛!你听,那些词从他嘴里迸出来,在我耳边一圈,两圈,我轻飘飘地就把自己塞入那些诗和画的意境中了。‎ 我开始憧憬跟着他游山玩水拍照作诗的生活。然而每次我在微信里跟他提出见面,他都会以各种口岔开话题,或者干脆打开语音功能吟起诗来。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都活在他的诗中了。‎ 热过几十个不能自拔的夜晚后,我决定去找他。我没有他确切的地址,只能天天到他所在的那个区去轧马路,一边走一边在脑中想象着:偶遇那一刻,他会吟出怎样一首令人惊喜的诗?‎ 我忘了,马路可不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一辆大货车在距离我不到半米的地方刹停,扬起满脸灰。‎ 货车司机噌噌下了车,张口就道:“不要命呀!”‎ 我抬头一看,乱糟糟的胡须,发黄的T恤上沾着各种污渍,裤子被灰尘泼出奇怪的图案,大皮鞋已辨不清颜色,以致我盯着他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诗人!‎ 他也认出我来了,有些发慌,用最快的速度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拉拉衣角,脸向斜四十五度一仰,又摆出了诗人的姿态。‎ 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愤愤地问:“你到底是货车司机还是诗人?”‎ 他一字一顿,说了一句诗一样的话:“开车,我活着的方式;诗,我活着的仪式。”‎ ‎“活着还有仪式?”我惊讶地问。‎ ‎“当然有!”他指了指副驾驶位说,“上车,我带你去看看。”‎ 车子开得很慢,他一路沉默,始终保持着那个半仰着头的姿态,腰绷得笔挺,双手优雅地左右扭动着方向盘。若不是那身装扮,他还真像个优雅的指挥家。后面的车喇叭震天,有人伸出头来骂:“你丫散步哪?!”‎ 他置若罔闻,缓缓开了口说:“生活,不易。”‎ 他叹了口气说:“以前,我也一样,急,做什么都急,急了就骂,前面车开慢了骂,有人超车了骂,赶不上绿灯,也骂。”‎ ‎“然后我的生活就只剩下骂了。”‎ ‎“那又怎样?”我问。‎ - 30 -‎ ‎“生活就不乐意了啊,人活一遭,怎么都是件值得好好对待的事吧?它不乐意也是正常的。”他说。‎ 我开始觉得他脑子不太正常了,我扒拉着车门把手,颤抖地说:“停,停车。”‎ 他没有停,继续说着:“为了安抚生活,我决定给它举行个仪式。”‎ ‎“什么仪式?”我问。‎ ‎“写诗呀!仪式的地点是很讲究的,你看,必须是最纯净的场所,不被浮躁的人类所污染的。”‎ 我想起了他相机里的照片,问:“所以你就到处去旅游?”‎ ‎“干嘛要去旅游?”他奇怪地看着我说,“我开着车,每天都在旅游。”‎ ‎“快看快看,夕阳!”他兴奋地指着前方说。‎ 没等我回过神来,他已经开吟诗:“落日!红了脸,躲起来,它要躲起来……”‎ 不躲才一怪!我趁机跳下了车,头也不回地往人多的地方躲去。‎ ‎“神经病!”这是我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 几个月后,我如愿跟一个算是事业有成的相亲对象结了婚。婚后生了第二个孩子之后,我辞去了工作,做起了全职家庭主妇。‎ 这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了,大娃捣蛋,二娃哭闹,锅里的菜烧焦了,我蓬头垢面,呵斥着大娃,哄着二娃。当我手忙脚乱地解开二娃的尿裤,被一泡温润的童子尿喷得满脸都是的时候,忽然,我嘴里迸了一句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19期,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我”在与“诗人”相亲前、相亲时、相亲后、马路相遇,直到“我”做了母亲后,心理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 B. 文章多次写到“诗人”“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这个细节,突出了一个卑微困窘的货车司机内心深处隐藏着的自尊与倔强。‎ C. “诗人”拒绝和“我”再见面,是想维护自己的尊严;“我”骂他“神经病”,是因为“我”无法接受“诗人”对“我”的欺骗。‎ D. 小说以“我”的视角,采用抑扬结合的艺术手法,使“诗人的形象”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掀起波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8. 请从不同角度赏析小说结尾的划线句子。‎ ‎9. “诗”是本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30 -‎ ‎【答案】7. C 8. ①情节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引人深思。②结构上与前文“诗人”“生活不易”的感慨遥相呼应,突出当下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③情感上,含蓄地表达了“我”对“诗人”生活态度的认可,使文章又生一层波澜。④动作描写,突出我生活的忙碌混乱,而“我嘴里迸出了一句诗”含蓄地暗示主旨,而对纷乱糟糕的生活,寻求精神层面的寄托才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⑤语言含蓄蕴藉,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意味深长。 ‎ ‎9. ①“诗”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我”因为喜欢“诗人”的诗而急于去见他,才发现他的真实身份;我因被他开车时吟诗的举动惊吓而逃之夭夭。②“诗”是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渠道。它是人物活着的仪式,也是对抗生活的方式,是超脱现实困境的出路,爱诗吟诗更是他们珍惜生活、热爱生活的象征。③“诗”是表现作品主题的关键所在。它象征着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作品借此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不易要善意发现其中的美与诗意,以此安抚省会,抚慰现实。④在小人物频繁、忙碌、糟糕的生活中融入“诗”这个反差性很强的要素,在诗意的雅与生活的俗的交锋中,让人深思。‎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C项,“‘诗人’拒绝和‘我’再见面”错误,“诗人”并没有“拒绝”再见面,而是逃避见面。“我”骂“诗人”是“神经病”根本原因是“我”理解不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与体悟。‎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从“忽然,我嘴里迸出了一句诗”分析,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 30 -‎ 从“手忙脚乱地解开二娃的尿裤,被一泡温润的童子尿喷得满脸都是”及前文“他置若罔闻,缓缓开了口说:‘生活,不易。’……‘生活就不乐意了啊,人活一遭,怎么都是件值得好好对待的事吧?它不乐意也是正常的’”等分析可知,结构上相呼应,写出了生活的不易。‎ 结合“手忙脚乱地解开”分析可知,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我”生活的忙乱、不易;“嘴里迸出了一句诗”,结合上文“诗人”的吟诗行为分析,写出我对“诗人”生活观的认可,表现寻求精神寄托才是我们正确对待混乱糟糕生活的正确方式。‎ 语言表达含蓄,但能引发人们思考,意味深长。‎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结合小说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如贯穿情节的线索,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内容等。‎ 结合文本内容“他给我描述他与美景的对话,那些对话使他诗情满溢;然后他把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开始吟诗了”“那些词从他嘴里迸出来,在我耳边绕一圈,两圈,我轻飘飘地就把自己塞入那些诗和画的意境中了”“我开始憧憬跟着他游山玩水拍照作诗的生活”“熬过几十个不能自拔的夜晚后,我决定去找他”“乱糟糟的胡须,发黄的T恤上沾着各种污渍,裤子被灰尘泼出奇怪的图案,大皮鞋已辨不清颜色,以致我盯着他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诗人”“我开始觉得他脑子不太正常了,我扒拉着车门把手,颤抖地说:‘停,停车’”“不躲才一怪!我趁机跳下了车,头也不回地往人多的地方躲去”等分析可知,“诗”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合“开车,我活着的方式;诗,我活着的仪式”“以前,我也一样,急,做什么都急,急了就骂,前面车开慢了骂,有人超车了骂,赶不上绿灯,也骂”“生活就不乐意了啊,人活一遭,怎么都是件值得好好对待的事吧?它不乐意也是正常的”“写诗呀!仪式的地点是很讲究的,你看,必须是最纯净的场所,不被浮躁的人类所污染的”等分析可知,“诗”是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渠道。‎ 结合“‘以前,我也一样,急,做什么都急,急了就骂,前面车开慢了骂,有人超车了骂,赶不上绿灯,也骂’”“生活就不乐意了啊,人活一遭,怎么都是件值得好好对待的事吧?它不乐意也是正常的”“开车,我活着的方式;诗,我活着的仪式”等分析可知,“诗”象征着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们需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 30 -‎ 结合“以前,我也一样,急,做什么都急,急了就骂,前面车开慢了骂,有人超车了骂,赶不上绿灯,也骂”“写诗呀!仪式的地点是很讲究的,你看,必须是最纯净的场所,不被浮躁的人类所污染的”“这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了,大娃捣蛋,二娃哭闹,锅里的菜烧焦了,我蓬头垢面,呵斥着大娃,哄着二娃。当我手忙脚乱地解开二娃的尿裤,被一泡温润的童子尿喷得满脸都是的时候,忽然,我嘴里迸出了一句诗”等分析可知,在糟糕的生活中,插入“诗”这个要素,给人强烈的反差感,引发人们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十二,便能属文。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论难,为儒者所称。及简文嗣位,尤加礼接。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人饥相食,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察常以己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藜藿而已。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元帝于荆州即位,授察原乡令。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永定初,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也。”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初,梁季沦没,父僧垣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后主以察赢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察志在终丧,频有陈让,并抑而不许。俄敕知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察既累居忧服,兼斋素日久,因加气疾。后主尝别召见,见察柴瘠过甚,为之动容。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止送南布一端,花綀一匹。察谓之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綀,此物于吾无用。既欲相款接,辛不烦尔。”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吏。大业二年,终于东都,年七十四,遗命薄葬,务从率俭。两宫悼惜,赗赙甚厚。‎ ‎(节选白《陈书·姚察传》)‎ ‎10. 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B.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C.‎ - 30 -‎ ‎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D.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羽析/皆有经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著作,“著作郎”“佐著作郎”“著作佐郎”的省称,其主要职责是编纂国史。‎ B. 凶问,指死讯、噩耗。“凶”,指不幸,与“夙遭闵凶”中的“凶”意思相同。‎ C. 服阕,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忧服,则是指为父母服丧而忧伤过度。‎ D. 赗赙,也作“赙赗”,文中指两宫送给姚察家人用来办理丧事的财物车马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察聪慧勤奋。他小时就有卓绝的品性,不爱玩耍,十三岁参与辩论被学者称赞;在梁朝王室动乱时他也没有停止学习。‎ B. 姚察擅长著史。他被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推荐为史佐,撰著史书;入隋后担任秘书丞,后又受命撰著梁、陈两代史书。‎ C. 姚察谨守孝悌。战争饥荒时粮食匮乏,姚察总是把自己的那份省下些分给弟妹;他志在为父亲守丧,数次推辞任官。‎ D. 姚察居官清廉。他位居显要,能以清廉自处,连门生的薄礼也拒绝;他常常资产空乏,有人劝其经营生计,他不为所动。‎ ‎13.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 ‎(2)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 ‎【答案】10. B 11. C 12. B ‎ ‎13. (1)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2)这个门生谦逊地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再敢送礼。‎ ‎【解析】‎ ‎【10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正确断句: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咸相倾慕”的对象是姚察,因此要与“沛国刘臻”断开,排除AD项;“疑事十余条”都是“访”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忧服,则是指为父母服丧而忧伤过度”错误,“忧服”意思是因父母死而居忧服丧。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本题B项,“他被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推荐为史佐”错,原文“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永定初,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可见推荐他为“史佐”的不是杜之伟,而是吏部尚书徐陵。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关键词有(1)流亡,流亡在外的人;反,通返,回来;轻,减轻;劝,勉励;殷盛,增多。(2)逊请,谦逊地请求;冀,希望;驱出,驱赶出去;伏事者,属下;馈遗,赠送,送礼。‎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 30 -‎ 参考译文:‎ 姚察;字伯审,是吴兴武康人。姚察幼时就有很高的悟性,年少时不喜欢游戏玩耍,对下棋或其它的游戏,从来不经意。勤奋刻苦精神振奋,夜以继日地读书学习。十二岁时就能写作文章了。十三岁那年,梁简文帝当时还是太子,就让姚察到宣猷堂听演讲并参加论辩,被儒生们所称道。等到梁简文帝继位,更是以超越常礼的礼节对待拂姚察。起初担任南海王国左常侍,兼任司文侍郎。遭遇梁朝亡国战乱,当时东部由于战争加上饥荒,人们相食,无处买粮,姚察家裹人多,都到外面采野菜来吃。姚家常常经过艰难险阻,寻找供养家人的财物,粮食才能维持没断。他又总是把自己的那份省下来给弟弟妹妹们,以至于亲朋戚友断粮少食的都予以照顾,自己只有以食野菜为美味了。在战乱期间,勤奋读书学业依然没有荒废。元帝在荆州即位,授予姚察任原乡县令。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姚察深相爱重,上表任姚察为佐著作,跟随他一起撰史。永定初年,吏部尚书徐陵当时领著作,又引荐他任史佐,连徐陵的让官致仕等表,都请姚察来写,徐陵看到姚察写的文章叹息说:“我不如他啊。” 太建初年,补为宣明殿学士,授散骑侍郎、左通直。不久兼任通直散骑常侍。江左的年老旧交先在关右的,都倾慕他。沛国的刘臻私下到公馆询问《汉书》中的疑难之事十多条,姚察都给他分析,全是有经典依据的。当初,梁衰微灭亡时,姚察的父亲僧垣流亡到垦宣,姚察粗食布衣,不听音乐,到这时父亲的死讯由使者带到江南。当时姚察为母亲韦氏守丧刚除丧服,后主因为姚察瘦弱,怕他到远方奔丧伤害身体,就暗地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致丧。不久以忠毅将军的职务起用,兼东宫通事舍人。姚察一心想守完父丧,一次又一次地陈情辞让,都得不到允许。不久命他知着作郎事。服丧期满,就授予他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姚察连连守丧,加上斋素日子长,从除丧服后,又添了喘病。后主曾单独召见,看到姚察骨瘦如柴,不禁伤感。姚察身居显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洁。曾经有个门生不敢送厚礼,只送一端南布、一匹花练。姚察对他说:“我的衣服,只是麻布蒲练,这些东西对我没有用处,既然要诚心交往,请不要如此烦劳。”这个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送礼。以清心洁行的标准来自处,财产总是空乏,有人劝他经营生计,他笑着不回答。陈灭亡后到隋朝,开皇九年,文帝下韶授予他秘书丞的职务,另外命他写完梁、陈两代史。大业二年,死于东都,遗命薄葬,一定要遵从省俭。朝廷吊唁,助丧物品很丰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秦州杂诗①(其七)‎ - 30 -‎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这里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莽莽”“万重”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绵延和雄奇,突出了秦州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势。‎ B. 地面无风,但高空却风动云移。虽未入夜,但边城已明月高悬。这里写出了秦州特有的景象。‎ C. 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始终坚守气节。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 D. 秦州本不属边塞之地,而作者目光所及,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一片衰败萧索景象。‎ ‎15. 本诗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均提到了“楼兰”,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其不同。‎ ‎【答案】14. C 15. ①杜诗“楼兰斩未还” 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②王诗“不破楼兰终不还” 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作者也借此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30 -‎ C项,“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理解错误,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诗句中包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情感的鉴赏能力。从题干来看,“本诗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均提到了‘楼兰’,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其不同”,这是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结合题目、注释、背景、诗歌内容分别把握两首诗的情感主旨,接着对比二者的不同,再联系背景及作者情况分析原因。本诗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均提到了“楼兰”,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其不同。关于“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杜诗“楼兰斩未还” 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这一联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而王诗“不破楼兰终不还” 化用了楼兰的典故,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作者也借此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且能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2)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之句;李白在《蜀道难》中也用了这种写法来叙说由秦入蜀难行,这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 ‎(3)邹忌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看出齐威王受到了严重的蒙蔽。‎ - 30 -‎ ‎【答案】 (1).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2)扪参历井仰胁息, (4). 以手抚膺坐长叹。 (5).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6).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7).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语境型默写。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博、参、省、知、扪、抚、膺、胁。‎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0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列小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 B. 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C. 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D. 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0 -‎ A. 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 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B. 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C. 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 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答案】17. C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和关联词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对于本题,第一组:功成身退:大功告成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后文有“权力的卸除”,与之相呼应,此处应选“功成身退”。第二组: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印学理论应该是接连出现的,应选“层出不穷”。第三组: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不一而足: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此处在列举印章丰富的品类之后,应选“不一而足”。第四组:因而:表示因果关系;然而: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因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此处应选“然而”。‎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 - 30 -‎ ‎,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对于本题,从关联词搭配来看,“无论是……还是……都”为一个整体,排除C、D两项。从语序看,是先“外形”,然后深入到“印文、章法”;从“蕴含”和“呈现”补语看,“蕴含”搭配“着”,“呈现”搭配“出”为宜。排除A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对于本题,根据前文“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可知,括号处承接前文,应先介绍“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的概况,故排除A、D项。根据后文“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可知,括号处的主语是“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是针对“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而言的,故“对秦汉范型来说”应置于“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前,与B项相符。‎ 故选B。‎ ‎20.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临时充任。(《苏武传》) 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荆轲刺秦王》)‎ B. 宁许以负秦曲:使…… 担负。(《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廉颇蔺相如列传》)‎ C.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面对。(《鸿门宴》)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判处。(《苏武传》)‎ D.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C ‎【解析】‎ - 30 -‎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项,“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意思是“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吗”,“当”,与……,比得上。‎ 故选C。‎ ‎21.下列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B. 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D.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D项,两个“与”都是动词,结交,亲附。‎ 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凭借;第二个“以”是介词,用、拿。‎ B项,第一个“为”是语气助词;第二个“为”是动词,以为、认为。‎ C项,第一个“因”是介词,通过、经由;第二个“因”是动词,沿袭。‎ 故选D。‎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2.下列古今异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30 -‎ A.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苏武传》‎ B. 皆为陛下所成就。(取得的成绩。)《苏武传》‎ C.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遵守约定)《廉颇蔺相如列传》‎ D.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死的自谦说法,人死埋于地下。)《张衡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古今异义解释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应结合词语的现代意思和句子的语境来分析是否是古今异义词。‎ A项,“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意思是“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春秋”是指年纪。‎ B项,“皆为陛下所成就”意思是“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成就”是动词,意思是“栽培、提拔”。‎ D项,“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意思是“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乞骸骨”,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故选C。‎ ‎23.下列每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 B. 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苏武传》)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张衡传》)‎ C. 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苏武传》)‎ D.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把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再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A项,“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句,应为“求可使报秦之人”;“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是宾语前置句,应为“畜鸡豚狗彘”。‎ - 30 -‎ B项,两句都是都是状语后置句,前一句标志是“于”,后一句标志是“以”。‎ C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其前一句应为“安所见信义乎”,后一句应为“以何”。‎ D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前一句为“未有之也”,后一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故选A。‎ ‎2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语出《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季鹰指晋朝吴地人张翰。《世说新语》记载,他在洛阳做官,西风起即想起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B.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语出《师说》。其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 初七下九,语出《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所著。《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 B项,“其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错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故选B。‎ ‎25.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 笑靥(yǎn) 呦呦鹿鸣 瓦斧雷鸣 妄费心机 B 傀儡(kuì) 望风披糜 山青水秀 谈笑风声 C. 氛围(fén) 物阜民丰 名门旺族 甘冒不韪 D. 忖度(cùn) 各行其事 莞尔一笑 焚膏继鬼 - 30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然后根据词语意思来辨析字音和字形正误。‎ A项,“笑靥”的“靥”应读yè;“瓦斧雷鸣”的“斧”应为釜;“妄费心机”应为“枉费心机”。‎ C项,“名门旺族”应为“名门望族”。‎ D项,“忖度”的“忖”应读cǔn ;“各行其事”应为“各行其是”;“焚膏继鬼”应为“焚膏继晷”。‎ B项,“傀儡”的“傀”应读kuǐ;“望风披糜”应为“望风披靡”;“山青水秀”应为“山清水秀”;“谈笑风声”应为“谈笑风生”。‎ 故选B。‎ ‎2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B. “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 C. 发挥“能人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农民更新观念,转换脑筋,增强本领,参与竞争,尽快致富。‎ D. “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积累有关标点符号的常见用法以及常见误区。本题要求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项,两个双引号中的句号应分别移到引号外,因为引文作为话的一部分时句末点号(问号,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外面。‎ B项,“说”后面的冒号要改为逗号。‎ D项,“到底去不去呀”后面的问号应放在“小祖宗”后面。‎ 故选C。‎ - 30 -‎ 四、写作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青年的成长,曾形象地告诫我们: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请以“扣好第一粒扣子”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对青少年成长的见解,不少于800字。‎ ‎【答案】扣好第一粒扣子 如果你想做一个咬文嚼字的文学家,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勤学苦练,扣好文学创作的第一粒扣子;如果你想做一个孜孜以求的数学家,就要从现在开始把各种公式定理牢记在心,扣好数学的第一个扣子;如果你想做一个跋山涉水的探险家,就要从现在开始训练自己的胆识。   ‎ 人的一生好似一件华丽的衣服,扣着各色扣子。习近平强调,人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错了,剩余的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第一粒开始就要扣好。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手头做起,从小事做起。   ‎ 穿衣服扣扣子是生活小事,错了尚可重来,人生的纽扣却是错不起的,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古人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沙堤溃于蚁穴,万里草原没于粒沙。”这些警句时刻提醒我们,要想成就大事,千万不可忽略小事。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雷锋叔叔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许多人记住了他。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就是不简单。只要把道德行为内化为一种习惯,就能成为一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 因为有“信仰”才会有“仰望”;因为有“仰望”才会有“敬畏”;因为有“敬畏”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理想信念是我们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精神力量,起着导航仪、压舱石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处出了问题,发生了倾斜,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就会偏离理想的航道。   ‎ 当然,从现在做起,不代表无视未来,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放眼前方。从现在开始,让每一个晨暮过得无怨无悔,让每一次经历变得精彩纷呈,让每一份付出都成为愉快回忆。给讲课的老师奉上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在公交车上默默为老人孕妇让座,学习之余记得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把道德种在心里,这是扣好扣子的关键。   ‎ 让我们从第一粒扣子做起,做一个有道德、敢于担当的中学生,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时代文明的绚丽色彩!‎ - 30 -‎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型的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快速抓住题目和材料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本题要抓住关键词“第一粒扣子”构思立意,写一篇符合题目要求的议论文即可。‎ 审题:‎ ‎“扣好第一粒扣子”,不是简单的穿衣服扣扣子,但“扣扣子”对穿衣服至关重要,写作就是要找出那些对青少年成长极其重要的东西,要结合青少年的价值观来写。另外,文体要求议论文,题目要求扣好第一粒扣子,所以文体和题目都是规定好了的。可以写当代青少年的成长价值观的培养,怎么去“扣好第一粒扣子”,怎么保证扣扣子扣对,这些都是需要去思考的!青少年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如何去具备这些品格,怎么去打好开端,这些都是可以来写作的。‎ 参考立意:‎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3、走好人生第一步;4、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素材准备:‎ 吉鸿昌说过:“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是的,我们每走一步,都是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确实要万分认真“书写”好这仅有的一次历史,不能让自己的老年沉浸在对少年时没有努力而造成的痛苦回忆中。那么,我们就要踏踏实实走好人生每一步。‎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勇敢地走好人生每一步,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不断地耕耘,才尝到了生活的甜果。史铁生,20岁就残了双腿,但他没有绝望,毅然竖起生活的风帆,所以他铸造了自己的文学生涯;贝多芬,失去聆听的权利后,依然没有放弃,依然继续创作,所以,他的音乐响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霍金,躯体被病魔残酷地束缚,却没有放弃生活,所以,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世匠的思维。‎ 只有刻苦奋斗,不畏困难,我们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远一些;只有实实在在地做事,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对待每一个时日,我们才会拥有一份实实在在的成功。人生路上,难免会有失败,但只要我们付出了,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得到生活的回报。面前的路或许崎岖,或许漫长,或许存满了荆棘,但只要你拥有信心和勇气,不懈地努力,那么这条路上的每一个困难都将是你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 30 -‎ 习近平金句:要幸福就要奋斗。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结构设想:‎ 本题是命题作文,题目已经确定了:扣好第一粒扣子。文章开头需要从材料中引出论点:走好人生第一步。然后围绕论点,依据素材,进行论证。论证可以采取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接着,需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时代实际,谈谈自己对论题的认识。青年学生要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展望未来。‎ - 30 -‎ ‎ ‎ - 3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