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中学徐州一中宿迁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如皋中学徐州一中宿迁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如皋中学、2020届三校联合考试、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 ‎2.请用2B铅笔和0.5m加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规定区域内。‎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会议公报已由新华社________相关媒体发布。‎ ‎②阅读活动应该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因此无须对作者顶礼膜拜,而是应该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________、去交流。‎ ‎③时间就如________,刚迈入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可一转眼,我们距高考只剩几个月了。‎ A. 授权 质疑 白驹过隙 B. 受权 置疑 白驹过隙 C. 授权 置疑 行云流水 D. 受权 质疑 行云流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本题要求选择“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授权”:指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或机构代为执行,强调主动性;“受权”:指接受委托行使做某事的权利,强调被动性。根据语境“新华社”与相关媒体之间是从上到下的主动关系,应该选“授权”,从而排除BD两项。“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如“不容置疑”,结合语境“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提出疑问,即“质疑”,所以排除B。再看,“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而“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语境“时间就如……”中比喻的本体是“时间”,显然只能用“白驹过隙”。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A。‎ ‎【点睛】近义词辨析的重点在于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八种方法:(1‎ ‎)从字形上去区分,(2)从词性上去区分,(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深入探讨,乐观与悲观却又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含义。乐观与悲观的“观”字,代表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方向和做人态度的取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观与乐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看法,直接产生不同的行为,导向不同的生活。‎ ‎①假如见解正确,则受其指导的行为,必然也趋于正轨 ‎②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见解为导向,以信仰为目标 ‎③真切笃实之知与明觉精察之行,永远是合一而不分的 ‎④盲目者必冥行,无知者必妄为 ‎⑤假如看法错误,行为自然也随之错误 ‎⑥这其中当然包含有知识和见解的成分,甚至是信仰的成份 A. ⑥②①⑤③④ B. ⑥②⑤①④③ C. ③⑥⑤①④② D. ③④⑥②⑤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本题围绕的是“乐观”与“悲观”的一段议论性文字。由于是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从选项的布局特点入手。选项打头的有⑥和②两种类型。如果以②为首,则与前面的不相呼应,而⑥的“这其中”可以指代前面的“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方向和做人态度的取向”这句话,所以选⑥开头的类型,从而排除了CD 两项。而②中的“知识”“见解”,正承接⑥,而且也从“知”过渡到了“行”。后面的⑤①承⑥②,谈论“知行”的关系,第④句是对割离知行关系的做法的概括,所以必须在第③前。从而排除了A。第③其实是总括句:强调知行合一不可分割。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点睛】做排序题时还要注意利用句中的标志性语言来确定个别句子的先后承接、照应关系,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通读语段,检查确定。常见标志性语言如:‎ ‎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 ‎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3.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手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D.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手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D项,“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为借代:‎ A项,“明眸皓齿”代指美女;‎ B项,“帆”代指船;‎ C项,“青铜”代指镜子。‎ 故选D。‎ ‎4.下列各项对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会徽寓意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会徽上方的三颗“五角星”相连,寓意合作,下方的“彩带”和“五角星”突出了军队和军人特征。‎ B. 会徽呈“7”字型,象征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五角星”手牵手寓意世界各国军人齐聚武汉,共庆和平盛会。‎ C. 会徽造型,形似我国古代兵器“戈”的造型,体现了军人的勇武精神和我国军事强国战略思想。‎ D. 会徽的“彩带”造型,既象征中国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愿景,又形似武汉市长江、汉江两江交汇的自然地貌,凸显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和地域文化特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此题考查图(表)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方法: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④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 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本题是选择题,要求选择对“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会徽寓意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C 项,错在“体现了军人的勇武精神和我国军事强国战略思想”这个地方。这是“世界军事大会”,不只是反映我国的军事思想和战略,选项的理解太片面、太狭窄了。而且,单单一幅示意图是非常难以体现复杂的军事战略思想的。‎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以显为元帅,守泗州。均用死,以泗州来降,授亲军指挥,从征伐。南昌平,命显从大都督朱文正守之。陈友谅寇南昌,显守章江、新城二门。友谅攻甚急。显随方御之,间出锐卒搏战,斩其平章刘进昭,擒副枢赵祥。固守三月,乃解。武昌既平,邓仲谦据新淦不下,显讨斩之,因徇下未附诸郡县。以功擢江西行省参政。从徐达等收准东,遂伐张士诚。与常遇春攻湖州。别将游军取德清。士诚遣其五太子盛兵来援,遇春与战,小却。显帅舟师奋击,烧其船。众大溃,五太子等降,得兵六万人。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 命从大将军徐达取中原。濒行,太祖谕诸将,谓“薛显、傅友德勇略冠军,可当一面”。进克兖、沂、青、济。帅马步舟师取德州,又败元兵于通州,遂克元都。进征山西,与友德将铁骑三千,略平定西。取太原,走扩廓。与大将军达会平阳,遂从入关中。抵临洮,别将攻马鞍山西番寨,大获其畜产,袭走元豫王,败扩廓于宁夏。复与达会师取平凉,陕西悉平。‎ 洪武三年冬,大封功臣。以显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面数其罪。封永城侯,勿予券,谪居海南,令功过无相掩。显居海南逾年,帝念之,召还,次山海卫。二十年卒,赠永国公,谥桓襄。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以死不问。‎ 赞曰:诸将当草昧之际,上观天命,委心明主,战胜攻取,克建殊勋,皆一时之智勇也。及海内宁谧,乃名隶党籍,或追论,或身坐,鲜有能自全者。圭裳之锡固足酬功,而砺带之盟不克再世,亦可慨矣夫。‎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九》,有删节)‎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徇下未附诸郡县 徇:巡行,巡察 B. 面数其罪 数:责备,列举罪状 C. 次山海卫 次;停留,驻扎 D. 或追论,或身坐 论:评定,考核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省:行中书省的简称。元代在京师以外的地区分设行中书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明清两代沿用。‎ B. 券:即“世券”、“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C. 卫: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大者称卫,约五千余人;小者称所,约一千一百二十人,统属于都司。‎ D. 关中:战国时期一般泛指山海关以内的广大地区,后世沿用这一说法。‎ ‎7.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随方御之,间出锐卒搏战,斩其平章刘进昭,擒副枢赵祥。固守三月,乃解。‎ ‎(2)诸将当草昧之际,上观天命,委心明主,战胜攻取,克建殊勋,皆一时之智勇也。‎ ‎8. 根据文本材料,简要概括朱元璋的性格特点。‎ ‎【答案】5. D 6. D ‎ ‎7. (1)薛显依据形势抵挡敌军,不时派出精兵作战,杀死陈友谅的平章刘进昭,活捉了副枢赵祥。坚守了三个月,才解除危险。‎ ‎(2)这些将领处在时势混乱的阶段,向上察知天命,效忠心于圣明的君主,战胜敌人攻占城池,能够建立特殊的功勋,都是一个时代的智勇之人。 ‎ ‎8. ①有识人之明 ②赏罚分明 ③爱惜将领,念旧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本题选择“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项,“或追论,或身坐”中的“论”,应解释为“判罪,判决”,而不是“评定、考核”。“或追论,或身坐”整句的意思是:有的人死后被追究判罚,有的人在世时自身就被判罚。‎ 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战国时期一般泛指山海关以内的广大地区”这个地方,应将“山海关”改为“函谷关”。‎ 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1)句采分点:(1)“随”,随着,根据;“方”,情形;“御”,抵御,御敌;“间”,不时地;“固守”,坚守;“乃”,才。‎ 第(2)句采分点:“当……之际”,译为“处在……的时刻”;“草昧”,译为“局势混乱”;“上”,名作状,译为“在上”;“委心明主”,是“委心明主”的省略,即效忠心于圣明的君主的意思;“克”,译为“能”;“殊勋”,不凡的功勋。‎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作品中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关键是要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根据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言行和事迹去归纳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本题要求根据文本材料,简要概括朱元璋的性格特点。从朱元璋的话“薛显、傅友德勇略冠军,可当一面”,可看出他有识人之术,并能知人善任。从“以显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面数其罪”可看出他赏罚分明。从“显居海南逾年,帝念之,召还,次山海卫”可看出朱元璋对旧部将的垂爱。‎ ‎【点睛】参考译文 薛显,是萧县人。赵均用占据徐州,任命薛显担任元帅,镇守泗州。赵均用死后,薛显率领泗州城归降,被任命为亲军指挥,跟随(太祖)大军征伐。平定了南昌后,(太祖)命令薛显跟随大都督朱文正防守南昌。陈友谅进犯南昌,薛显防守章江、新城二座城门。陈友谅攻打得很紧急。薛显依据形势抵挡敌军,不时派出精兵作战,杀死陈友谅的平章刘进昭,活捉了副枢赵祥。坚守了三个月,才解除危险。武昌平定以后,邓仲谦占据新淦没有被攻下,薛显进攻并杀了他,并且安抚收服了那些没有归顺的郡县。凭借功勋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参政。跟随徐达等人收服淮东,于是攻打张士诚。与常遇春一起进攻湖州。(薛显)单独率领一支军队攻占了德清。张士诚派自己的五太子带领大军前来救援,常遇春同他作战,稍微击退敌军。薛显率领水军奋力作战,烧掉了敌军的战船。敌军溃败,五太子等人投降,得到六万降兵。常遇春对薛显说:“今天这场战斗,是将军你的功劳,我比不上你啊。”‎ ‎(太祖)命令(薛显)跟随大将军徐达进攻中原。临行前,太祖告诉诸将,说“薛显、傅友德两人的勇敢和谋略在军中名列第一,可以独当一面”。 (薛显)进军攻占了兗州、沂州、青州、济州。率领骑兵步兵和水军攻占了德州,又在通州击败了元兵,于是大军攻占了元都。接着进攻山西,与友德率领三千铁骑,攻占了定西、太原,赶走了扩廓。与大将军达在平阳会和,于是跟随徐达进入关中。抵达临洮,另外帅军攻打马鞍山西番寨,获取大量的牲畜物资,袭击赶走了元豫王,在宁夏击败了扩廓。又与徐达会师攻占平凉,陕西全部被平定。‎ 洪武三年冬,(太祖)大封功臣。因为薛显擅自杀掉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太祖)当面责备他的罪行。封永城侯,但没有赐给他世券,把他贬谪到海南居住,表明功过分明。薛显在海南住了一年,皇帝想念他,把他召回来,让他驻扎在山海卫。洪武二十年去世,追赠永国公,谥桓襄。二十三年追究薛显犯与胡惟庸结党的罪,因为去世而不再处罚。‎ 评论说:这些将领处在时势混乱阶段,向上察知天命,效忠心于圣明的君主,战胜敌人攻占城池,能够建立特殊的功勋,都是一个时代的智勇之人。等到天下安宁了,竟然列名隶属结党的名单,有的人死后被追究判罚,有的人在世时自身就被判罚,很少有能够保全自己的人。官爵的赏赐固然能够酬答他们的功劳,可是世袭的盟约却连两代都不能传,也值得惋惜啊。‎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黄庭坚 小桃灼灼柳鬖鬖①,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②蓝,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③招人,权典青衫。‎ ‎[注]①鬖鬖(sān):形容柳条纷披下垂的样子。②挼:揉控。③故故,故意,特意。‎ ‎9.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写景的艺术特色。‎ ‎10. 请简要赏析“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三句中词人的形象特征。‎ ‎【答案】9.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桃花、柳树、青山绿水等,构成一幅江南春景图。‎ ‎(2)运用了视觉描写和主观感受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色,又通过“暖”“醺酣”等主观感受,突出了春天风暖日晴使人沉醉的特点。‎ ‎(3)运用色彩描写,黛、蓝、翠三个词,表现了江南山水的浓丽色彩,也表现了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 ‎ ‎10. (1)词人自己想喝酒,却说酒旗在故意招引他,由此可见词人浑朴天真的有趣形象。‎ ‎(2)词人望见迎风招展的酒旗,酒兴大发,然而囊中已空,索性把自己的衣衫典当了来买酒,表现了词人潇洒随性的不羁形象。‎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本题要求简要赏析这首词写景的艺术特色。从词中所写的景物“小桃灼灼柳鬖鬖”、“雨晴”、“风暖”、“烟淡”“山泼黛,水挼蓝”等可看出作者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是本次的又一个特点:“黛、蓝、翠”,更有红桃、绿柳,颜色富丽,视觉上美不胜收;风暖、酒香,触觉可感,写出了一派令人沉醉的春天气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是文学类的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塑造具有个性化、代表性的经典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们创作过程中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而诗歌由于其文字凝练、简约的特点,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着力于用经济传神的文字,寥寥数笔就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善于从诗人刻画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角度,去分析和鉴赏。‎ 本题要求简要赏析“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三句中词人的形象特征。首先是读懂诗歌的意思。字面上看:歌楼上酒旗飘飘,好像在招引客人上楼喝一杯。面对如此诱惑,诗人不得已“权且”把自己的“青衫”典当了,去尽兴一番。“酒旗招引”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从望见酒旗就想痛饮一番的角度思考,诗人定是一个率真的好饮之士。从他宁肯典当青衫也要喝一杯,可看出他的潇洒随性、豪放不羁。‎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____,又重之以修能。(屈原《离骚》)‎ ‎(6)________________,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7)人而无信,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8)__________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答案】 (1). ⑴渺沧海之一粟 (2). ⑵枯松倒挂倚绝壁 (3). ⑶官盛则近谀 (4). ⑷萧关逢候骑 (5). ⑸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6). ⑹蝉噪林逾静 (7). ⑺不知其可也 (8). ⑻位卑未敢忘忧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渺”“沧”“粟”“倚”“谀”“萧”“候”“纷吾”“噪”“逾”“卑”的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洗碑 许辉 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败什么。‎ 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确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子,左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烦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么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野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再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再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选自《芒种》,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生活底层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 B. 小说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中,首尾圆合,艺术上颇为别致精巧。‎ C. 小说主旨鲜明,作者既通过叙事和描写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又通过画龙点睛式的议论直接揭示小说深刻的意蕴。‎ D. 语言详略有致,小说中写景大多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渲染氛围。而人物描写则较为细致传神,重在显出精神特质。‎ ‎13. 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请简析文中促使罗永才心理转变的原因。‎ ‎14. 请探究小说题目“洗碑”的作用。‎ ‎【答案】12. C 13. ①大自然的启迪:春日明丽和暖的天气,蓬勃生长的树草,让他感到温暖轻松,新鲜有趣。‎ ‎②王石匠的影响:王麻子不急不躁从容淡定的气度让罗永才赞叹感动。‎ ‎③老山民的启发:老山民面对生活困境,表现出的坚忍顽强的意志感染着罗永才。 ‎ ‎14. ①能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作为小说线索,小说核心情节是罗永才请王麻子为亡妻洗碑。②题目一语双关,“洗碑”暗示罗永才慢慢摆脱丧妻之悲。③作者描写王麻子“洗碑”的场景,暗含了对从容淡定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赞扬。④作者借“洗悲”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干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本题要求选择“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又通过画龙点睛式的议论直接揭示小说深刻的意蕴”这个地方。全文其实在叙述的笔法中,展示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揭示了小说要敢于直面挫折、乐观生活的主题,根本没有 “通过画龙点睛式的议论”。‎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原因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根据这些揣摩出人物的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即可。本题要求简析文中促使罗永才心理转变的原因。人物思想或心理的转变,主要是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从本文来看,外在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这些昂扬向上的景物给作者一种温暖、阳光、积极的心理暗示。主观方面洗碑的匠人从容淡定的气度给他以启迪,从文中“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可看出。而“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的老山民面对生活的苦难的坚韧和顽强也给了罗永才以信心的鼓舞。而罗永才自己也有一种善于转移悲伤,乐于接受外在环境启发的开放心态。所以罗永才的心理发生了转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探究文本标题作用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一般标题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题目“洗碑”的作用。首先要明白“洗碑”是什么,即“磨洗碑石”,这是生者对死者的缅怀方式。文章围绕的是罗永才为“亡妻”洗碑的事件的回忆,这正是文章的线索作用,而“洗碑”即“洗悲”的谐音双关,表现了作者对主人公直面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讴歌和赞美,这正是标题在“主题”方面的揭示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哲学论著要有“烟火气”‎ 陈达先 我是读者,也是作者;喜欢读,也写写。作为读者,我喜欢理深词丰、耐读能懂的东西;作为作者,又会专注自我,陷入生僻冷怪以为高的误区。作者与读者心不相通,是作者尤其是哲学论著作者的大忌。‎ 当然,并不是任何读者都能读懂任何哲学书;也不能要求作者写的哲学著作和文章,任何人都能懂。术业有专攻,文化水平有高低之分,有专业非专业之分。但作为学者,应该考虑如何使自己写的东西能够让人读懂。这里有个文风问题。‎ 哲学文章难写,通俗化的哲学文章更难写。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喊了多年,至今仍然没有出现一本像当年艾思奇《大众哲学》那样有影响的哲学通俗化著作。哲学大众化并非专注所谓文采、卖弄文词能做到的。章学诚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炳烺烺,如织工绣女之矜夸色彩已也。”哲学文章要让人懂,必须自己把道理吃透,先沉下心来下一番研究功夫。理不透,文不可能通。没有一个人能把自己没有弄懂的东西让别人听懂,甭说大众化,连小众化都难。‎ 我们并不要求哲学都是大众哲学,哲学应该也必须研究一些高难度的哲学问题,但无论多高深,总要成书成文,要讲究文风,不能是天书。康德著作那样艰深晦涩,但康德也并不自夸,相反在他的私人通信中,常以不能通俗为憾。‎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致远方寸。”这很有道理。理只能用文字来论述,而论述就是讲理。不讲理,是空论。有理有论,才成为理论。哲学是哲理,不讲理,不是哲学。如果没有适合的表达方式,逻辑混乱,词不达意,再正确的哲学理论也难流传。真理需要用生动的文字来表达,才能深入人心,即入人方寸之间。‎ 我经常对我的博士生说,希望你们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格写国人爱读的文章,写外国人也能懂的文章。我们写不出庄子式的寓言哲学,也写不出老子的韵诗哲学,时代不同,风格也不可能相同,但我们可以学学他们把哲学道理讲得那么深,那么有趣,一卷在手,欲罢不能。这才是功夫。《孟子》也很有嚼头,其中论辩、说理,都很有说服力,文章也很有风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科学精神,但同样也需要战斗精神。有科学精神,才有理可讲;有战斗精神,才有勇气坚持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著作和文章,如果从头至尾没有“烟火气”,没有一点点热气,只有概念到概念,满篇都是建构、解读之类的东西,说内心话,我不佩服。‎ ‎(摘自2013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首先由自己的阅读爱好和创作误区写起,引出哲学论著写作要注意文风的问题。‎ B. 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不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而是道理有没有吃透弄通的问题。‎ C. 作者认为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汲取营养,来让自己的论述深刻有趣。‎ D. 马克思哲学论著不应板着脸孔高高在上,堆砌概念故弄玄虚,而应追求通俗易懂。‎ ‎16.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思维严谨,说理严密辩证,表达准确,体现了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值得学习借鉴。‎ B. 作者引用章学诚、刘勰的言论,运用了艾思奇、康德和老子庄子等哲学大家的例子,内容充实,增加了文章说服力。‎ C. 本文践行了作者哲学论著要有“烟火气”的主张,说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非常亲切,平易近人。‎ D. 本文思路清晰,先提出哲学论著写作要注意文风问题,然后破立结合,重点批判哲学论著写作中艰深晦涩表达混乱的缺点,最后明确“要有烟火气”的观点。‎ ‎17. 哲学论著作者如何让自己的论著有“烟火气”?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答案】15. B 16. D ‎ ‎17. 写作态度方面:能站在读者角度考虑问题,追求哲学大众化、通俗化(使得自己论著易于读懂)。思想内容方面,作者要潜心研究吃透道理,见解清晰,言之有物。表达方面:表达合适准确,文字生动有趣。文章风格方面: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格,为国人喜闻乐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B 项,曲解了文意。具体错在“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不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这个地方。应将“不是”改为“不仅是”。因为原文说“并非专注所谓文采、卖弄文辞能做到的”,说的是“不仅仅”靠文采和文辞,即并没有排除文采和文辞的重要作用。从“真理需要用生动的文字来表达,才能深入人心”可看出作者在后文也强调了表达方式的重要性。‎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D项,错在“先提出哲学论著写作要注意文风问题,然后破立结合”这个地方,通览全文,文章主体没有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文章的重点也不是“批判哲学论著写作中艰深晦涩表达混乱的缺点”,而是分析如何让哲学论著通俗易懂广受欢迎。‎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及探究文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探究要立足文本,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要有针对性。本题要求联系全文,简要概述哲学论著作者如何让自己的论著有“烟火气”。首先要懂得“烟火气”的内涵就是接地气,不那么空洞、玄乎,也就是要让自己的哲学著作变成“大众的哲学”著作,至少是大众看得懂的哲学著作。要改变,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写作态度,二是思想内容,三是表达的方式上,四是文章风格上。态度上,要换位思考,多从读者的接受能力、水平角度;内容上,要贴近生活实际,要感觉到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上;在表达方面,要准确而生动。文章风格上,符合国人的认知心理和文化底蕴,多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调人工智能,大致说,是由一套经验学习系统(机器络、大数据、认知系统等)和传感执行系统组合起来的复杂运行体。这里的“人工”,是指它由人类构思和制造,具有与人类相同的从经验中学习,并在生产生活中符幼的特征。如消防杭器人,它是由人类设计、制造出来的,能够从以往的消防经验数据里掌握基本的做法,通过传感器和执行系统的运转,完成和人类消防员一样的救火工作。“智能”一说,则是它具有大大超过人类的“学习”能力,以及人所不及的执行能力,如执行的精确性、没有心理干扰、不知疲倦等。通俗讲,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在确定的领域内,一定优于人类。‎ ‎(摘编自陈彩虹《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创投比例分布 ‎(摘编自尹航《ZDC人工智能报告:做好准备迎接未来了吗》,有改动)‎ 材料三 我个人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工作可能最先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一种是传统上“黑箱操作”、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行业,比如股票投资、保险业等。另外一种是那些非常机械、重复性劳动较多的行业。未来在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上,人工智能都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 但如果有人因此就认为人类行将灭亡,人工智能行将统治人类,那我只能说他们是科幻小说看得太多了。‎ 那么,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变得和人一样,具备自主意识而且能够独立思考?乐观者认为,20年之后人工智能就可能会独立思考;悲观者则认为,人工智能永远不会有自我意识。我的观点是,既然我们对此难以形成定论,还不如先关注眼前已经发生和确定将要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和确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已经代替人类从事了很多工作,而未来10~15年,人类一半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正如杰瑞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所说的,人类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失业潮。‎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时代序二》)‎ 材料四 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学术领域发展迅速。在学术期刊及专业会议发表论文的总数方面,呈现快速接近美国的趋势;在2016年之后这一趋势尤其明显。中国的中、低等引用率的论文的发表总数,在最近几年高度接近美国的总数,但在最具原创性最具影响力的极高引用率和高引用率的论文方面,中国虽有大的进步,但与美国的差距仍然相当显著。‎ 在人工智能的学术人才方面,除了有特大影响的人才外,中国发表有影响(即被引用的)论文面,除了有特大影响的人才外,中国发表有影响(即被引用的)论文作者人数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持续缩小,但特大影响(特高引用率)作者的人数显著少于美国。据领英人才数据库,中国的AI人才总数为5万,这一数字在美国为83万。‎ 报告指出,在产业领域里,中国活跃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整体在最近20余年里呈现快速发最趋势,2016年超过400家,达到顶峰。这一数字在2012年之前多于美国,但在2012年以后被美国反超。美国在2016年之后快速上升,于2018年超过600家,而中国则在2018年下降至不足200家。‎ ‎(摘编自《2018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发布》,新华网客户端2019年3月27日)‎ ‎18. 下列有关“人工智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是人类设计和制造的由经验学习系统和传感执行系统组合起来的运行体,它能从经验中学习并在生产生活中行动。‎ B. 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两大领域目前占比已经超过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创投总量的50%,这两个领域的技术水平领先于芯片、智能医疗等行业。‎ C. 李开复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和即将大量取代人的工作,人类将迎来失业大潮。但是不能就此推断出人工智能将统治人类的结论。‎ D. 《2018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在人工智能学术领域发展迅速,但是论文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方面与美国差距明显。‎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因为具备超过人类的学习能力,以及人所不及的执行能力,如执行的精确性、没有心理干扰、不知疲倦等,所以适合运用在危险领域。‎ B. 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已经代替人类从事了很多工作。具备自我意识后将会在更多领域取代人的工作,比人类做得更好。‎ C. 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以及芯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的技术产业。‎ D. 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我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快速持续发展,但因为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数量的快速上升,我国这一领域被美国超过。‎ ‎20.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8. B 19. C ‎ ‎20. ①引导创投资金均衡投资;②积极应对可能到来的失业潮;③在学术领域提升论文的原创性和影响力;④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⑤积极鼓励和扶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错在“这两个领域的技术水平领先于芯片、智能医疗等行业”这个地方,因为图表上只显示出创投资金的比例,但是行业创投比例与该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没有必然关系。‎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A项,强加因果关系。不能由“具备超过人类的学习能力”推出适合 “运用在危险领域”的结论。文中的救火工作只是一个举例,选项的表述显得以偏概全。‎ B项,无中生有。“人工智能具备自我意识后在更多领域取代人的工作”于原文无据。‎ D项,“持续发展”错,我国被美国赶超,除了对方的进步神速之外,还有我国自身公司数量的减少的内在原因。‎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材料二“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创投比例分布”的饼状图可以得出结论,要均衡创投资金。原来我们太注重“智能机器人”和“智能金融”的资金投入;从材料三“而未来10~15年,人类一半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正如杰瑞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所说的,人类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失业潮”可知,要注意“失业”的冲击;从材料四“最具原创性最具影响力的极高引用率和高引用率的论文方面,中国虽有大的进步,但与美国的差距仍然相当显著”、“但特大影响(特高引用率)作者的人数显著少于美国” 以及“美国在2016年之后快速上升,于2018年超过600家,而中国则在2018年下降至不足200家”可看出我们应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的扶持和鼓励。‎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八、作文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尘埃进入湖中能让水失去澄澈,进入云中却能使水汽凝结成雨滴。异类,指不同种类的事物,如何看待异类的存在和进入,与异类共处,甚至认识异类的价值,能显出心胸和格局,见到智慧和眼光,体现修养和底蕴。‎ ‎【答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尘埃如果进入湖中,则能让水失去澄澈;如果进入云中,却能使水汽凝结成雨滴。这则材料告诉我们:善待异类的存在和进入;学会与异类共处,甚至认识到异类的价值和意义,能显出心胸和格局,能显现出智慧和眼光,能彰显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换句话说,“求同存异”更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海纳百川”方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古以来,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世界的努力,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我国的“大同世界”等都是如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下大同”的哲学理想,不仅突出强调了不同国家相互依存、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也主张各国在谋取自身利益时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契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也彰显了“天下为公”的价值诉求,追求“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包容胸怀。‎ 人类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我们要善待这些“异类”的存在和进入,学会与异类共处,甚至认识异类的意义和价值,方能显出心胸和格局,见到智慧和眼光,体现修养和底蕴,才能彰显我巍巍中华的大国风范。毛泽东在延安时就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加重视文化交流,我们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努力向外国学习,强调文明交流互鉴。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指明:“中国共产党将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各国政党开展对话和交流合作,支持各国人民加强人文往来和民间友好。”‎ 新时代,我们对中华文明有“自知之明”,对它的来龙去脉、发展阶段、特色特征、未来走向等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奠定自立自强的资本以及与其他文明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条件;要做到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使中华文明与当代文化氛围相适应,充分挖掘中华文明中能够指引人类社会发展的丰富智慧,将博大精深、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发扬光大,永葆中华文明的青春与活力。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唯有用求同存异的原则,才能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唯有用海纳百川的胸襟,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根据题干提示,“包容”的话题可以展现宽容大度的胸怀,可以是不计较他人伤害的宽厚,还可以是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大度。也可以描述包容的良好品德营造了美好的社会风气,如“六尺巷”的传闻;讲述包容使人精神面貌高贵,如历经风雨而淡看一切的人;说明包容才能够创造更多繁华,如唐朝的开放包容等,可立意的角度很多,学生可自行选择合适的角度写。‎ 立意角度:‎ ‎(1)包容,让社会更和谐。 ‎ ‎(2)有气量者自高雅。 ‎ ‎(3)包容催生繁华。 ‎ ‎(4)包容社会,社会也包容你。‎ ‎(5)正确看待“异类”的存在和进入。“求同存异”更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海纳百川”方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素材积累:‎ ‎1.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一段台词:“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2. 1990年2月11日,遭囚禁27年后,71岁的曼德拉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出监狱大门。正当外界担心一场“复仇”不可避免时,曼德拉选择了宽容与和解。他说:“当我走出囚室、通向自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他告诉一些激进的黑人组织,现在不是要把白人赶入大海,而是把自己的武器扔进大海。‎ ‎3. 在剑桥大学开演讲会时,温家宝总理曾遭受某学生扔鞋。正当校方对该事件严惩时,温家宝总理劝校方对此给予宽容。温家宝的宽容感化了该生的鲁莽,也让我们学会了以宽容之心待人待事。 ‎ ‎4. 一代有一代之风度,一代有一代之生活。先秦时讲君子风范,有所为有所不为;魏晋时讲风度与风骨,追求任性放诞、清俊通脱;汉唐时讲气象,以开放包容著称。‎ 结构层次:‎ 这是一段引语式的材料。材料以“尘埃进入湖中能让水失去澄澈,进入云中却能使水汽凝结成雨滴”引入“异类”的话题。接着,解释何谓“异类”?并告诉我们该怎样看待异类的存在和进入。这篇文章可以从身边的点滴感悟写起,也可以从国家、人类的发展这个宏观层面进行深入和深度的思考。文章的基本结构还是“引”→“议”→“联”→“结”。从“尘埃进入湖中能让水失去澄澈,进入云中却能使水汽凝结成雨滴”这句话入手,指出:正确地看待异类的存在和进入,关乎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智慧、眼光、胸怀和格局。紧接着提出中心论点:“求同存异”更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海纳百川”方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机遇和挑战,引用历代领导人的观点和看法,指出:我们中国在当今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对“异类”文明、文化的批判吸收。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才能推进文明的交流互鉴,才能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再次腾飞。最后,呼告大家深刻认识对待异类的态度,为人类的交流互鉴、“大同”世界的早日实现,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高三语文附加题 注意事项:‎ ‎1.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作答,其他考生不做。本试卷共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 一、古文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甫长于言情,太白不能也;永叔长于言情,子瞻不能也。王介甫、曾子固偶作小歌词,读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之故。‎ ‎(清·袁枚《随园诗话》)‎ ‎22. 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23. 材料中的“永叔”指_________,曾子固指_________。‎ ‎24. 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袁枚认为“言情难”在何处。‎ ‎【答案】22. 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 ‎23. (1). 欧阳修 (2). 曾巩 ‎ ‎24. 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而情感与人的天性有关,很难强求。‎ ‎【解析】‎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而且有数量限制。本段文字节选自袁枚《随园诗话》,是袁枚对诗歌创作的一些独见。他首先说到,客观外在的景物,我们的眼睛可以直接感知,所以在“来”字后要停顿;“目之所触”即肉眼所见,所以在“触”后也应停顿。而情由心生,所以把眼睛所见的东西用心记下来,或喜或憎,这就是“情”。所以在“得”和“出”后需要停顿。而“芬芳悱恻之怀”这是情感的酝酿,而“哀感顽艳”是具体的情感流露。故在“怀”之后需要停顿。‎ ‎23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永叔”是欧阳修的字。对于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我们要记忆的相关内容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曾子固,即“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创作意图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文章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文本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此类阅读探究题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综合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三是辐射性,即问题可适当拓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本题要求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袁枚认为“言情难”在何处。袁枚之所以说“写景易,言情难”,是两者比较而言。写景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但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地位和经历,同样的景物,笔下的情也会是千差万别。所以这个“言情”的“言”就是“说”。把每个人通过景物的描摹所表达的情感的妙处,说清楚、说透彻确非易事。因为情感源自不同的人的内心的流露;另外,也与每个人的天性有区别:比如欧阳修擅长抒情,而苏轼、王安石以及曾巩则不太长于借景抒情。特别是王安石和曾巩偶作的小词,读来令人喷饭、笑倒。‎ ‎【点睛】参考译文:‎ 大凡作诗,描写景物尚属容易,(但是)要说出(或“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景象来自外在世界,眼睛直接就可接触到,稍微注意便可获取;而情感源自心灵深处,如果内心没有一种感动芬芳或悲切的情愫,那就不能表达出哀感顽艳的情感来。然而,情感由于各自天性的不同,很难强求一致。杜甫就擅长于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李太白就不太能这样也;欧阳修擅长于表达内心情感,苏轼也不大擅长。王安石和曾巩偶尔作一些小情趣的歌词,凡阅读过的人都被他们的作品笑翻了,也是因为他们天性缺少细腻情感的缘故。‎ 二、名著阅读题 ‎25.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老人与海》中,写老人跟大鱼搏斗时觉得非常疲惫,希望大鱼睡去,自己也能够睡去,梦见狮子,表现了老人的雄心壮志和对力量的渴望。‎ B. 巴金的《家》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既表现了鸣凤对罪恶世界的不满,又表现了她对觉慧的真挚的爱。‎ C. 老葛朗台在临终前让女儿把密室里的金子拿来摆在桌面上,他一直用眼睛盯着:他对欧也妮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 D. 《三国演义》中,通过“怒鞭督邮”、“大骂吕布”、“大闹长坂”、“单刀赴会”、“义释严颜”等情节塑造了勇武过人、粗犷鲁莽、粗中有细的张飞形象。‎ E. 《哈姆雷特》第二幕中,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我是一个多么不中用的蠹材”,表现了他对自己不能及时采取行动,缺乏果断和勇气的深深自责。‎ ‎【答案】C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本题要求选择“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C项,张冠李戴。“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这句话是葛朗台太太临终时说的,而不是葛朗台说的;‎ D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单刀赴会”说的是关羽,而不是“张飞”。‎ 故选C D。‎ ‎26.简答题 ‎(1)《红楼梦》第五十七回选段:‎ 她便动了气,说着:“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说着便要走出去。宝钗忙一把拉住,笑道:“你又发疯了,还不给我坐下呢。”黛玉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 请问“她”是谁?为什么事打抱不平?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2)《阿Q正传》中,当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阿Q异常兴奋,请概括阿Q进行了哪些革命行动。‎ ‎【答案】(1)史湘云。邢岫烟投奔邢夫人却不受关照,结果入不敷出,只得在冬日里当掉棉衣。体现了她天真无邪,心直口快,有侠义心肠的性格特征。‎ ‎(2)①在街上大声喊叫“造反了” ②盘辫子 ③找假洋鬼子想要投降革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阅读经典,梳理故事主要情节及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评价作品主题等方面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一定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真正的爱上阅读,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经典名著要了解作家、朝代(国籍)、作品表现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不断地在文字中沉淀、涵泳,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第(1)是《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的选段。这个敢于“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的女孩不是别人,正是心直口快、侠肝义胆的史湘云。她的性格正如林黛玉对她的评价“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也就是好打抱不平,被林黛玉戏谑为荆轲、聂政,但这也是史湘云的可爱、率真的一面。‎ 第(2)题与《阿Q正传》有关,要求回答阿Q进行了哪些“革命”行动。阿Q的革命,反映了辛亥革命是自上而下的革命,未真正唤起愚昧、麻木的民众。阿Q革命无非是形式上学人家盘辫子,从土谷祠到大街上飞来飞去的狂喊“造反了”、“革他妈妈的命”;同时,还找到未庄的“百事通”——假洋鬼子赵秀才,想要“投降”革命。是个革命的投机者形象。‎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喜谈“道器”,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由此,乃多有着力于“道器之辨”者,就怕以器害道,使人文流于表象,生命落于枝节。但其实,谈道器,在“产其别”外,更可举“道器合一”。说不能只执于别,是因以器害道,固让人孜孜于末节,但以道轻器,尤让人流于空疏。以艺术而言,只在器上转,你就追逐技术,花指繁弦,虚矫呈现;但若就在道上谈,你仍然只执于概念,离乎作品,空言大义。以此,真正的艺术家乃须道器得兼,对具体的外观能掌握,对内在的精神能呼应。且何止得兼,能被称为大家者,更就道器合一“以道显器,以器映道”。‎ 个人如此,历史中成其典型的文化亦然。有形上的拈提总有形下的映现,有形下的呼应就有形上的标举,以此,你想契入,固可“以道入”,亦可“以器合”。‎ 而虽说“以道入”“以器合”因人而异,但谈音乐,先以器入,则有其必须。必须,是因音乐抽象整体,直以道入,空疏之病尤大。‎ 以器合,可以就作品论,但音乐艺术的门坎高,没受专业训练,就难在此判准。以器合,也可以直接就乐器说,它内在讯息的丰富会让你惊讶。‎ 乐器不像许多人所想的,只纯然是个表现音乐的载具而已,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美学的外现,也因此,它有自己的个性。而在中国,这个性尤为突出,因为它直指一定的生命情性,“见器犹见人”,你可以由此拉出的,何止于音乐,更是生命。‎ 这生命,在古琴,是高士;在琵琶,是侠客;在竹笛,是书生;在筝,是儿女:在胡琴,是常民百姓。可以说,涵盖了中国人生命情性的全面。‎ 而何止于生命,更及于文化,这其中所能契入的,还涉及社会阶层、文化特质,乃至历史气象的变迁,透过这具象的存在,许多抽象的精神竟可以如此被我们深刻而贴近地感受着。‎ ‎27. 作者认为艺术应“以道显器,以器映道”,请解释其含义并概括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 ‎28. 请概括作者认为音乐需以器入的理由是什么?‎ ‎29. “乐器”于中国人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27. (1)含义:既有具体外现的掌握,又有内在的精神的呼应,而且能实现外现与精神的融合一体。‎ ‎(2)理由:以艺术而言,只在器上转,就追逐技术,孜孜于末节的展示与炫耀;但若就在道上谈,只执于概念,离乎作品,空言大义,故而应道器兼得,道器合一 ‎ ‎28. (1)是因音乐抽象整体,直以道入,空疏之病尤大。‎ ‎(2)音乐艺术的门坎高,若以器合,没受专业训练,难于在此判准。 ‎ ‎29. (1)乐器是表现音乐的载具,是文化美学的外现。‎ ‎(2)乐器是生命情性的外现,它涵盖了中国人生命情性的全面。‎ ‎(3)乐器更及于文化,让人可以深刻而贴近地感受许多抽象的精神。‎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并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要分析“以道显器,以器映道”这句话,首先要明白“道”和“器”的内涵。原文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说出了两者的分野,说通俗一点,就是“道”是精神层面的,内在的;而“器”是外显的事物、具体可感的东西。而“以道显器,以器映道”这句话的关键是对“显”、“映”的理解。“显”,就是彰显;“映”就是“映射”、反映。整句话的意思是“器和道”,相互呼应,“器道”合一。作者之所以主张艺术上要“器道”合一,是因为在实际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将两者割离的现象比较突出,如果只在器上转,就追逐技术,孜孜于末节的展示与炫耀;反之,如果空谈“道”,又只执于概念,离乎作品,也就是太“玄乎”了。所以应该“器道”合一。‎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本题要求请概括作者认为音乐需以器入的理由,从原文第四自然段,可知:“因音乐抽象整体,直以道入,空疏之病尤大”;第五自然段又说,“以器合,可以就作品论,但音乐艺术的门坎高,没受专业训练,就难在此判准。”总之,筛选概括的题目,答案往往在文中可以找到,只需要提炼即可。‎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创作意图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文章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文本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此类阅读探究题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综合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三是辐射性,即问题可适当拓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本题要求概括“乐器”于中国人的意义,从倒数三个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倒数第三段“乐器不像许多人所想的,只纯然是个表现音乐的载具而已,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美学的外现,也因此,它有自己的个性”,即“乐器”首先是载体,是美学的外观;最后两个段落从更深层次的“生命”和“文化”的角度,讲“乐器”于中国人的意义。“这生命,在古琴,是高士;在琵琶,是侠客;在竹笛,是书生;在筝,是儿女:在胡琴,是常民百姓”,这句话看出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生命样态。而文化层面与我们民族的心理认同、民族性格、精神息息相关,既高邈,又接地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