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说明:1 试卷分Ⅰ、Ⅱ卷,共17题 ‎2 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 ‎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松、柳、荷等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是菊之于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古人喜欢菊花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此,还在于其他方面。‎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而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令人长寿,能治疗疾病,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仙:“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体现了菊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花之美。曹植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延蔓蓊郁,缘阪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词采华丽。‎ ‎ (摘编自李建修《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菊作为中国文化中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因为陶渊明,菊具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B. 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的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表明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 C. 菊有食用及药用价值,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浸润了菊花的甘谷水而痊愈。‎ D. 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会认为菊既有审美意味,又具有高蹈的道德价值。‎ ‎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中的这两句证明菊花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食用。‎ B. 魏文帝曹丕在给钟繇的信中说:“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希望锺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 C. “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傅玄认为服用菊花可以成仙,在这一点上他与嵇含的看法是相同的。‎ D. “荣曜秋菊”,因为菊花有超乎凡俗的美,曹植才把洛神比作秋天盛开的菊花,容颜鲜明,光彩照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文化中梅、兰、竹等植物,因为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梅与宋代林逋、竹与东晋王子猷的关联便是其中的典例。‎ B.古代人喜欢菊,不只因陶渊明赋予了菊特定的文化内涵,还因为菊可食用,具有医疗、养生等特点及其他文化意义。‎ C. 六朝时期,菊能令人长寿已成为人之共识,且多有诗文吟咏盛赞,还有人用菊作礼物奉送。‎ D. 葛洪、曹丕、嵇含、傅玄、钟会、曹植等人都关注或喜欢菊花,但他们对菊花的关注点却不尽相同,前四人更关注菊的实用价值,后两人则更倾向其文化审美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古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卯。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匈奴王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中元三年,以病免相。后条侯子坐买官器,事连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惜其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苏武传》中曾有涉及。‎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亚夫治军严格,赢得赏识。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定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周亚夫固执己见,不知恭顺。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徐卢封侯事上他未与景帝保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重,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史家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7、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5分)‎ ‎(2)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8-9题。‎ ‎ 古风(其十)李白 ‎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战国时期赵国重臣。 ‎ ‎8、下列对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古体诗,一二句点明歌咏之人为鲁仲连,三四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他的赞誉。‎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虽功绩卓著,却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七八句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结合前六句,最终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 ‎ E.本诗雄浑壮丽的语言,失落哀怨的气韵,足以诠释李白高雅华贵的精神气质和追求。‎ ‎9、本诗主写鲁连,实写诗人自己——“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斯已矣。 ‎ ‎ 《逍遥游》 ‎ ‎(2)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锦瑟》‎ ‎(3)________________,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___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爱书之人范用 ‎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 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 ‎1969年,当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此文激起巨大波澜。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就是这样,在出版界给人留下了大胆而有眼光的印象,而且还“屡吃螃蟹”。‎ ‎“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巴金同意了。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这其实并非易事。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什么叫‘自由化’?谁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不自由毋宁死。”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 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对于其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是“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范用的回应是: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恐怕做人也不行。‎ 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范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 戈宝权描述范用说: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 范用的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 刘再复去美国多年,年年收到范用的贺卡。他评价范用说:“范用仅读过小学四年级,最后却成了博览群书、高立书林、独生夜响的书界风骨,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 相关链接:‎ 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吴丛丛《书痴范用》‎ 范用1985年被“一刀切”退休,不过风采依然,见过范先生的人都知道,范用很有范儿,喜欢戴顶深色贝雷帽,穿红毛衣,戴红围巾,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风度翩翩,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为“最爱美的出版家”。——黄离《我和范用的“缘”》‎ 范用对“文革”极为反感,“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自始至终既不认错,也不揭发别人。“造反派”把他看做眼中钉,在社领导中,他挨打最多,受害最烈,但他毫不屈服,被说成死硬顽固,十足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有个美编还在大字报上画了一幅漫画:四个人抬着一顶轿子,里面坐着长了个大鼻子的刘少奇,轿子上一个很大的“资”字,范用扛着一根哭丧棒,用毛巾擦着满脸汗水,气喘吁吁的在轿子后面紧紧跟着,形象生动,活灵活现。范用对这张漫画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十分欣赏,后来还特地要这位美编照样画了一张,收在自己的一本书里,让大家观赏。——张惠卿《〈叶雨书衣〉和范用其人》‎ ‎1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范用从出版社的打包、收发等杂务工作做起,最后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工作70年,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 B.巴金以“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赞美范用甘做泥土为他们铺路的精神,不仅因为范用完整出版了《随想录》,更因为范用把一生献给了出版事业。‎ C.面对市场化浪潮,范用认为,出版社不应该顾虑读者的好恶,而应慎重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出版,出版工作者也应坚守正当的道路,这跟他的人格和一贯的出版思想是一致的。‎ D.文章直接或间接引述了多个人对范用的评价或描述来突出他爱书如命的特点与鲜明的个性,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和内容,表现了范用名气之大与社会影响之广。‎ E.范用创办杂志、出版书籍只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这使他一生饱受批评,在文革期间还被下放,被批斗,受尽了折磨。‎ ‎(2)为什么范用敢于在出版界“屡吃螃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范用在生活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个人魅力?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6分)‎ ‎(4)本文标题为“爱书之人范用”,范用“爱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项是(3分)‎ ‎①发言人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英国就说了“再见”。‎ ‎②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 ‎③风华绝代女子,锦心绣口文章。《才女文章》收录了10位作家61篇文章。主要选择的是能够体现女性独特视角的作品。‎ ‎④复习期间,老师们针对班级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良莠不齐 的情况,制定灵活有效的复习计划。‎ ‎⑤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⑥关于他的籍贯和生平,研究的人虽然根多,但一直言人人殊,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因此这个问题还需研究。‎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 1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在科技设备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我国与我国发展情况类似的印度相比,还有差距;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就更大了。‎ B.这些年来,生物物种的减少,究竟是由于过度捕杀引起的,还是由于水电站建设引起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C.伴随着手机市场的繁荣,手机投诉也成为了热点,在某些地区,手机投诉已经跃居所有产品投诉的榜首。‎ D.他一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兴趣,不但能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14、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严峻,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 ① 有多方面的原因, ② 根本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和个人法律意识淡薄,有些政府官员环保责任意识不强。③ 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 ④ 通过切实施行相关法律规定,进一步完善环保责任制, ⑤ 能实现。‎ ‎ ‎ ‎①‎ ‎②‎ ‎③‎ ‎④‎ ‎⑤‎ A 既然 那么 所以 只有 才 B 固然 但是 因此 只有 才 C 即使 然而 所以 只要 就 D 当然 那么 因此 只要 就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传统的国家。子女尽孝,最重要的是,要看父母喜欢什么样的方式。所以说,孝与不孝, (1) ,而在于老人是否“养则致其乐”‎ ‎。如果子女们因为精力有限, (2) ,让父母住养老院应是很好的孝敬父母的方式。 (3) ,可以让老人们衣食无忧,病痛有保,颐养天年。特别地,还有很多同龄的伙伴,有共同语言和志趣,可以一起聊天、读书、散步……这更有益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1) (2) (3) ‎ ‎16、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5分)‎ ‎ 11月,在中国苏州太湖之滨,李克强将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一起,举行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就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发展深入交换意见,共同搭建起通往“1+16合作”未来的无数新通道。‎ 此次会晤的主题是“新起点新领域新愿景”。据官方介绍,新起点是指中方首次举办领导 人会晤,“1+16合作”也正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新领域是指此次会晤旨在推出新举 措,打造新亮点,开辟新领域;新愿景是指此次会晤将重在顶层设计,规划未来五年发展。 ‎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水从高原流下,自西向东,流入渤海。渤海的一条鱼逆流而上。它一会儿越过浅滩,一会儿冲过急流,穿过湖泊中层层的渔,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它不停地游,最后越过山涧,挤过石罅,游上了高原冰川。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就被冻成了“冰鱼”,但它仍然保持着飞翔的姿势。‎ ‎“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流而上,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虽死无憾。”一位年轻人感叹说。‎ ‎“它没有正确的方向,它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一位老者叹息说。‎ 注意: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寓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 答案 1、 B“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的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不能表明古人关注的是菊有什么用。 ‎ ‎ 见原文第2段前两行,理解语句间语意关系。   ‎ ‎2、A屈原的诗只能证明菊花可以吃。见原文第2段第3、4行。   ‎ ‎3、C“六朝时期”错,应是“汉代”。见原文第3段第5行。‎ ‎4、A(注意各句主语、谓语相关内容的变化。)‎ ‎5、D《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6、D“景帝怀疑他谋反”及“指使吏卒”属臆想,原文无据。‎ ‎7、(1)匈奴大举侵入边境,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军队,天子的前导到达军营,不能进入。(军、劳、先驱每处1分,句意2分。)‎ ‎(2)那个人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或:要求)不守节操的臣子呢?(彼、侯、何以、人臣不守节者各1分,句意1分。)‎ ‎8、BE末照指余辉,“后世仰末照”指的是后世的人们依旧敬仰他的功绩。 ‎ ‎9、(1)对鲁连“才华横溢,风采过人”的赞颂。结合前四句分析。‎ ‎(2)期待能够“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五、六句分析。‎ ‎ (3)表明自己“不慕名利”的淡泊心态。结合七、八句分析 。(答对两点可给满分)‎ ‎(分析:此诗开篇首句运用起兴的手法,引出倜傥高妙的鲁连的形象,再以出海明月的比喻表达了对鲁连如明月般光芒万丈的才华的赞赏,接着两句诗阐述鲁连说服魏赵,合力抗秦的丰功伟绩,以及鲁连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令后世仰慕。)‎ 10、 ‎(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辩乎荣辱之境 ‎(2)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3)遥想公瑾当年 羽扇纶巾 ‎11、(1)A给3分,B给2分,D给1分;C、E不给分。‎ ‎(C项“出版社不应顾虑读者的好恶”错误理解了范用的思想。D项“表现了范用的名气之大与社会影响之广”对引述的作用理解不够恰当。E项归因错误,这是批评者的错误看法,而非文章的观点。范用“饱受批评,在文革期间……受尽了折磨”的原因是复杂的。另外,说范用“只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也不准确,批评者只是说“凭个人兴趣爱好”,没有“只”字。)‎ ‎(2)①眼光独到,思想开放。“文革”‎ 以后,范用敏锐感知时代需求,创办《读书》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刊登《读书无禁区》一文;主动完整出版巴金《随想录》一书,显示出他独到的眼光和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 ‎②坚持真理,不惧权威。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文革”后,有人企图阻挠《随想录》在港刊登,范用却立即联系巴金把书交予三联,并保证一字不改地出版;正因为坚持真理,不惧权威,范用多年来常被批评做出版时没有“政治挂帅”。‎ ‎③敢于担责。《读书无禁区》一文刊登后激起波澜。针对“给‘坏书’开绿灯”等质疑,上级部门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他没有退却,每期杂志清样都亲自过目签字。(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刚强正直,不屈邪恶。“文革”中“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尽管挨打最多,受害最烈,但他自始至终既不认错,也不揭发别人。‎ ‎②心胸豁达,包容大度。“文革”中,有个美编在大字报上画漫画讽刺他,他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十分欣赏这幅漫画,后来还特地要这位美编照样画了一张。‎ ‎③身处逆境,心怀梦想。在下放时不忘“交谈读书感受”,构想将来出一本读书杂志。‎ ‎④为人谦逊。他热衷于书籍装帧艺术,出过《叶雨书衣》一书,书籍装帧水准很高仍自谦“业余”。‎ ‎⑤注重形象,风度翩翩。退休后的范用风采依然,衣着讲究,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称为“最爱美的出版家”。(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①创办杂志,出版经典。范用一生与书结缘,创办了《读书》《新华文摘》等著名杂志,出版了《随想录》《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一列经典书籍。‎ ‎②热衷于书籍装帧艺术。撰写专著《叶雨书衣》,能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书籍装帧水平很高,被张中行赞为“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③藏书丰富。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 ‎④读书方法独特。范用读书极高效,当日书当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的确认与搁置也不过夜。决不把书放在一边待读。(8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2、B(①金瓯无缺:比喻国土完整。②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③锦心绣口: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还可形容人会说话,说出的话会让别人高兴,又不觉得是做作。使用恰当。④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⑤持平之论:保持公平公正之论。使用恰当。⑥言人人殊:每人所说的话各不相同,指对同一事物个人有个人的见解。使用恰当。)‎ ‎13、C(A成分残缺,在第一个“我国”后加“与”。B杂糅,把“由于”改为“由”,D递进失当,将“不但”“而且”后的内容调换位置。)‎ ‎14、B(“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 下文转折,常与“但是”搭配。“因此”与“所以”都表示因果关系,“因此”,常单用,“所以”常与“因为”搭配使用。“只有”表示唯一条件,多与“才”搭配使用。)‎ ‎15、(1)关键不在于养老方式;(2)不能给父母周全悉心的照料;‎ ‎ (3)养老院毕竟有专门的护理与医务人员。‎ ‎16、李克强将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建“新起点新领域新愿景”(李克强将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举行“新起点新领域新愿景”的会晤)‎ ‎【文言文参考译文】‎ 绛侯周勃死了,文帝感念他的功劳,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军队,天子的前导到达军营,不能进入。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入。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别人怎么能够去侵犯他呢。”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国叛乱。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孝王向太尉周亚夫请求救援。而太尉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屡次想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应战。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由这次平叛开始,梁孝王和太尉有了嫌隙。周亚夫回朝后,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后来,景帝废了栗太子,丞相周亚夫极力为此事争辩,景帝因此就疏远了他。而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常常跟太后讲条侯周亚夫的短处。匈奴王徐卢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为侯爵。丞相周亚夫说:“‎ 那个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能采用。”周亚夫因而称病退居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后来条侯的儿子因偷买天子用的器物而获罪,事情牵连到条侯。文书呈报给景帝以后,景帝交给官吏查办。官吏按文书上内容逐条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说:“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把周亚夫交到廷尉那里去。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您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于是周亚夫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太史公说:周亚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终导致穷途因窘。真令人悲伤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