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年高考语文(3月13日-3月19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年高考语文(3月13日-3月19日)

www.ks5u.com ‎2017年3月13日 咏史怀古类诗歌(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的上阕寥寥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答题时要注意的是,诗中语句只是简单概括,而答案则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叙述;特别要注意的是比如是诗句中“故将军”的“故”所饱含的情感等字眼。‎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名师点睛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的是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它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最深层次,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均涉及了这一考点,其中对思想感情的分析概括是考查的重点。 该考点有三种常见题型:一是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二是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年),作者61岁,被罢官退隐于铅山时所作。‎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分析。‎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 登多景楼① ‎ 陈 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 ‎ ‎【注】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春,隆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江左。陈亮坚决反对。②中流誓: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③小儿破贼: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 ‎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①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的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 ‎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城览古 陈 羽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 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注】。‎ 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注】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1.简要分析“香径无人兰叶红”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2.诗人指责越王“大有堪羞处”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 ‎ 一 ‎1.这首词以李广自喻,指出像李广那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词的上片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才能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却能封为列侯的故事,以古喻今,尖锐地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腐朽,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2.①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做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命运。‎ ‎②反语。词的最后,不说自己的愤慨,偏说“举力田”;在“舍我其谁”的严肃叙说中,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对南宋朝廷的尖锐嘲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表现手法上,李广与李蔡的对比明显,最后以“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这一反语作结,与词的上片相照应,揭露南宋朝廷打击抗战派的政策,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二 ‎1.词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同时又借六朝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完全是只求苟安的“门户私计”,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鉴赏。考生在做题时要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的是“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考生依据词的上片词人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影射南宋朝廷同样是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等有关内容,稍加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2.两个典故: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作用: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两个典故,可以参照注释加以概括提炼,作者通过“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阐明没有必要害怕强敌的坚定信念。‎ 三 ‎1.B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视听结合”不属于修辞手法,属于描写手法。C项,“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理解错误。“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的愁情,写出了潮水的气势。 ‎ ‎2.①尾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②借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③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④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两句由前文写钱塘江大潮转为写化为钱塘江潮潮神的伍子胥内心的遗恨,表达对伍子胥经历的同情和叹息,对主题是一种深化。将主题由单纯表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气势深化到伍子胥的“遗恨”汹涌奔流。‎ 四 ‎1.①“香径无人”承接上文“水烟空”;②“兰叶红”与“香径无人”及“水烟空”构成对比;③“兰叶红”引出后文“年年先发”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的能力。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应当看这一句在诗歌中的位置,“香径无人兰叶红”是诗歌第二句,因此作用应在承上启下这一角度考虑,回答时要具体答出承接了前面的什么内容,开启了下面的什么内容。另外也可以从诗句的布局——“起承转合”这一角度考虑。‎ ‎2.①立新奇之意: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表达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②运用曲笔: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讽夫差,使诗歌委婉含蓄,发人深思,余味不尽。‎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理解“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两句的意思,这两句是说:越王勾践只用一个美女西施就把吴国赚到手了,这是他值得羞愧的地方。“大有堪羞”‎ 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也是本诗的新奇之语所在,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上说,要比直接指责高明得多了。因此这里运用了曲笔的手法。回答时要联系作者写作这篇怀古诗的用意和目的。‎ ‎3.陈诗扣“览”展开,借景抒情。(或:诗人览吴城、香径、歌舞地、馆娃宫而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皮诗扣“怀”展开,叙事议论。(或:叙述吴王享乐而越国大兵入境之事,表明吴亡不是由于西施,而是因为统治者荒淫,为西施翻案,立意新奇,不落窠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吴城览古》一诗紧扣“览”字来写,主要是写景,因此从手法上来说属于借景抒情。《馆娃宫怀古绝句(其一)》一诗紧扣“怀”字,前两句是叙述历史事件,后两句是就事件进行议论,因此属于叙议结合。解答时根据诗句分析概括即可。 ‎ ‎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 ‎ ‎ ‎ ‎ ‎ ‎ ‎ ‎2017年3月14日 咏史怀古类诗歌(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3月13日内容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赤 壁 ‎【明】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赤 壁 杜 牧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③春深锁二乔。 ‎ ‎【注】①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③铜雀:铜雀台,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 ‎【唐】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帝。‎ ‎1.这首诗中“势入浮云亦是崩”熔铸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请结合诗歌一、二句做简要分析。‎ ‎2.诗歌三、四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 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③何曾专美。‎ ‎【注】①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滔滔,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C.“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D.“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的“鹤”相同。‎ E.“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2.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的用意。‎ 一 ‎1.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题材辨析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从诗歌形式来看,不难看出两者的不同,一个是律诗,一个是绝句。第二问辨析情感的不同,要关注多方面。把握情感要从整体诗意出发,看题目,了解写作内容。结合背景,知人论世。抓住诗中关键字词句子,体味抒情的不同。杜庠诗抓关键句子“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写出了战后的感受。“不堪回首”写出历史沧桑感。“荒矾鸥鸟满烟芜”无论曾经多么辉煌,而今只有满眼荒芜,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杜牧诗前两句写古迹,由古迹联想到古人。通过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抒发感慨。根据诗意及背景可了解到,本诗抒发的情感与第一首不同。周郎“若无”东风助,结局或许不是如此。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2.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小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 ‎【解析】本题以比较的方式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懂了写什么,就会明确怎么写的,用了何种手法。杜庠诗尾句“荒矾鸥鸟满烟芜”写景,景的作用是抒情。以满目荒芜之景来衬托凄怆悲凉之情。杜牧诗尾句“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所写的战争双方是曹魏政权和东吴政权,根据注释了解,“铜雀台”是曹操所建,那么诗中提到的“二乔”,显然代表的是东吴统治阶级。所以本诗结尾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使诗歌内涵更丰富。 ‎ 二 ‎1.秦始皇墓龙盘虎踞,直入云霄,仿佛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煊赫声势,但一个“崩”字陡转,写出了秦始皇在位时的不可一世与覆亡的迅速,宣告了秦始皇的死亡和秦朝的灭亡,极富讽刺性。‎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写秦始皇墓的高大巍峨。“龙盘虎踞”“直入云霄”“绿荫森森”,一如秦始皇生前的赫赫权势。然而一个“崩”字,把这一切都结束了。秦始皇的死亡,秦朝的覆灭,都归结在这个“崩”字上。‎ ‎2.诗歌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同样的青山秋草,路人只向汉文帝墓前参拜。汉文帝的仁爱谦和与秦始皇的残暴刚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帝”两句把人们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一样的青山秋草间的坟墓,路人只祭拜汉文帝,却不祭拜秦始皇,这是为什么?因为秦始皇生前的暴虐令后人不齿,而汉文帝的仁爱却博得了人们的尊敬。由此作者要表达的态度自然显示出来了。 ‎ 三 ‎1.C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理解错误,依据注释和历史史实,“从容颐指”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气度;D项,“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是指东晋使苻坚“风声鹤唳”,传达的是爱国之情;而《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鹤”传达的是思乡之情。‎ ‎2.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需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前两个注释进行分析,“淝水之战”是东晋凭借长江天险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以史为鉴”是李纲作为抗金名臣也希望抗击金兵,以弱胜强,抵御外辱的爱国之情。考生依此要点答题即可。‎ ‎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 ‎ ‎ ‎ ‎ ‎ ‎ ‎ ‎2017年3月15日 羁旅怀人类诗歌(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一、【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考查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意思是说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人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劲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名师点睛 ‎1.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特征。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复、互文等。比喻、比拟,可使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感染力。对偶,句式整齐匀称,韵律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对比,可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设问,可启发思考、加强印象。反复,可使内容或感情基调突出。‎ ‎2.掌握修辞题常见设问方式和变体方式。一般的设问方式为,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还有的提问采取变体方式,如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有何效果。‎ ‎3.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手法,品评效果。任何修辞手法都要通过句子来体现,因此在分析时就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看突出了什么内容或情感。 ‎4.掌握修辞手法类题的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突出了什么特征,表现了什么感情。第三步,说明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效果。‎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转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由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二、【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解析】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第一首诗大意为: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然后再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做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 ‎【解析】叙事特色可以从详略、视角、手法、铺垫、照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对于这两首诗来说,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从视角上看,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从手法上看,都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三、【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前六句描绘的画面,属于考查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要求概括画面,这就需要对前六句进行逐句分析。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前六句的内容,概括描写的画面,这就要考虑前六句写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第一、二句描写一轮明 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诗人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从内容上看前六句一句一景。‎ 名师点睛 ‎1.分析景物特点,把握画面特征。诗歌画面主要是通过对诗歌中景物或人物、事件的描写展现的。把握画面,就要理解诗歌描写的具体对象、对象特征等。比如炊烟人家、鸡鸣狗吠营造的是淳朴安宁的意境,山鸟鸣唱、流水淙淙营造的是幽静的氛围等。‎ ‎2.体会画面情感。诗歌中不同的画面体现着不同的情感,比如描写万马奔腾、号角嘹亮、将士呐喊的画面,抒发的一定是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描写青山绿水、高树翠竹、白云缭绕、野鹤栖息的画面,表达的一定是一种闲适的情怀等。‎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赏析,但是题干已表明是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这就降低了难度。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想象、移位等虚写的手法,眼前现实的景物是实写,这样学生分析起来有话可说,方向明确。最后七、八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象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些联想是虚写。自己长期滞留异乡,眼前的皓月引发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诗人的美好的祝愿。‎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 舒 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交善,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日暮登楼所见,境界宏大,勾勒出一幅朦胧、缥缈的画卷,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B.“背飞双燕”形象生动,尤言“劳燕双飞”,用“东飞伯劳西飞燕”典故,意思是双燕相背而飞,此处有与朋友离别之意。‎ C.上片第三句中的“贴云寒”是联想而得,“寒”字运用巧妙,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悲凉况味。‎ D.下片前两句的“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E.全词构思精巧,首尾呼应,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情真意切,语言清婉雅丽,为社会讽喻词的佳作之一。 ‎ ‎2.词的最后两句值得反复玩味,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秋夕远怀 元 稹 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 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 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 ‎1.请赏析本诗颔联的表达特色。‎ ‎2.有人说,此诗最妙处是在时间推移中诗人的情感愈加浓烈。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范晔 陆 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①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②。‎ ‎【注】①陇头:陇山,借指边塞。②春:代指梅花。‎ ‎1.有人赞美这首诗是“语淡情真,自然天成”,请结合诗句简要解说诗歌是如何体现出这个特点的。‎ ‎2.诗人为何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一 ‎1.A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朦胧、缥缈”错误,应该是“苍茫、凄清”。E项,“为社会讽喻词”错误,属于赠别友人词。‎ ‎2.①虚写,词人从对方着笔,想象友人登上高台眺望,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委婉地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进行。抓住词中的关键之处。“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是作者想象之情景。从上阕“背飞双燕”可知,词人与“故人”分离两地,孤身凄凉,倚阑独看,写出了词人内心对故人的想念,但是词人却从对方思念自己来写,更委婉含蓄。组织答案时应先明确手法和情感,再结合具体词句阐述情感及手法的表达效果。 ‎ 二 ‎1.本诗颔联选取了繁星、河汉、露水等景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由外部环境写到屋内陈设,层次分明;“白”和“清”表现了色调的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特色”这一问法比较宽泛,可多角度切入,分析时既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要有对其手法和效果的解释。颔联“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选取了繁星、河汉、露水等景象,写出了夜晚到清晨的变化,而“白”“清”二字选取了冷色调的色彩来营造环境的冷清。‎ ‎2.首联以“风飘叶渐轻”表现诗人内心因漂泊而产生的淡淡的忧伤;颔联由繁星满天到河汉露白,体现了由夜晚到清晨的时间变化,“逼”和“清”表明诗人凄清伤感的感情进一步加深;颈联的“丹鸟月中灭”是说萤火虫看不到了,表明美妙的夜景消失了;尾联中“况复”句表明诗人的感情又多了一重对远方人的思念,直抒胸臆,情感愈加浓烈。‎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诗中表明时间的词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如“星繁”“露”“鸡鸣”等;而作者的情感是否随着时间推移愈加浓烈,就要结合表情感的词语或意境的特点来分析了。首联“风飘叶渐轻”意境冷清萧瑟,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忧伤;颔联“逼”“清”写出了心情的冷清孤寂,感情加深;颈联“灭”字营造意境的压抑,作者心情更加沉重;尾联“况复”二字表明作者已经难掩内心的情感,直接抒发了对远方知己的思念。‎ 三 ‎1.诗歌描述了诗人折梅赠给朋友以此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的过程。诗人碰到驿使、看到梅花,触景生情,萌发了对身处陇头的朋友的思念之情,于是折梅代替书信,以表情思。诗歌描述的内容合乎情理,是诗人性情的自然流露;而诗歌语言特别平实,就是客观描述事情的经过,但表达的情感十分真挚、深刻。‎ ‎【解析】先分析“语淡情真,自然天成”的意思,即诗歌语言平实但表达的情感十分真挚,并且诗歌结构十分自然,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等。然后解说诗歌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比如一、二句,写了诗人正在折花,这时碰到了驿使,就想起了朋友,于是折梅想寄给朋友等,十分符合情理:驿使是送书信的,诗人不想写信,就随手摘下梅花,让驿使捎给在陇头的朋友。‎ ‎2.①“无所有”写出了江南还是早春时节,驿站只有梅花凌寒开放。②赞美了梅花傲雪的精神和冰清玉洁的品格,诗人希望自己、朋友都能像梅花一样。③折梅送朋友,表达了对朋友的慰藉:梅花已经给江南带来春天,那么陇头的春天也会很快到来。‎ ‎【解析】先分析诗句的含意,然后分析诗人这样写表达的情感等。江南本来是百花盛开之地,但诗人说“无所有”,表达的意思至少有两个:一是这是早春时节,其他花还没开;二是诗人独爱梅花。“聊赠”也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希望朋友能以梅花为榜样,二是给朋友寄去春天的信息。而“梅”本身象征着高洁的品格等。‎ ‎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 ‎ ‎ ‎ ‎ ‎ ‎ ‎ ‎2017年3月16日 羁旅怀人类诗歌(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3月15日内容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元】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③。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③苏轼曾有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B.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写尽了自己现在所居官场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采用了实写的手法。‎ C.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有思于今昔的境况而发出深沉感慨:人生易老,好景不长,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D.七、八两句化用了古人诗句,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 E.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2.作品末尾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做简要赏析。‎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①‎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②。‎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②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1.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阴云锁梦魂”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2.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 ‎3.请简要概括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 ‎1.AB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A项,“秋”“归雁”之意象和“强整乌纱”的动作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B项,“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为官时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 ‎2.(1)作者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清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2)寓情于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3)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 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及象征。(4)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句子“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可从结构作用、景情关系、象征意味、情感表达这四点思考作答。 ‎ 二 ‎1.比拟。为诗歌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氛围,同时又烘托了诗人孤舟受阻的怅然愁绪。‎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能力。“湘上阴云锁梦魂”,本是乡思难遣,却说被阴云锁住,一个“锁”字运用拟人,表现了诗人因行程受阻的怅然之感。其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营造氛围,烘托情感;结构上,处于首句,因此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2.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夜色降临、旷野辽阔的湘江秋景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概括景象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并对画面进行定义,如果详细作答,还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答出景物描写的作用,包括点明情境、烘托形象、表情达意等方面。‎ ‎3.既表现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之气,还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理解后两联的思想情感需要逐句分析,“乡思不堪悲橘柚”可抓住直接抒情的字词“乡思”,概括为羁旅之愁;“旅游谁肯重王孙”应理解“王孙”在这里指游子,诗人游宦他乡,虽抱济世之志,终感报国无门,就和那被遗弃的山野之人一样,无人看重,体现仕途不遇;尾联需要了解屈原和渔夫的典故,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与之对话;而现在诗人的情况却是渔人看见他竟不与之言语,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诗人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尽在其中。‎ ‎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 ‎ ‎ ‎ ‎ ‎ ‎ ‎ ‎2017年3月17日 羁旅怀人类诗歌(三)‎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3月15日内容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 ‎【注】①张壤:字唐公,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苑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 E.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2.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偶宿山中忆畅当 卢 纶 深山夜雪晴,坐忆晓山明。‎ 读易罢三卷,弹琴当五更。‎ 薜萝枯有影,岩壑冻无声。‎ 此夕一相望,君应知我诚。‎ ‎1.诗人是如何怀念畅当的?请简要分析概括。‎ ‎2.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十分精妙,分别是哪两个字?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一 ‎1.B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需先理解诗句内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B项,“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项,本诗没体现“擅长说理”这一特点。 ‎ ‎2.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张翰鲈鱼脍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要把情感表达出来,除了注意意象和词语的选用外,也常常运用一些简单的写作手法。比如直抒胸臆、借景(物、事)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结合等。解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理解。尾联用了典故,张翰的“鲈鱼脍”表达了思乡之情,但作者在“秋风起”时,“慷慨”“悲歌”却“不为鲈”,表达了作者心忧国事的情感。‎ 二 ‎1.用深夜读经、弹琴明写自己彻夜未眠,暗写自己对友人的思念;用“薜萝枯”“岩壑冻”明写环境凄清,暗写自己孤寂。诗歌的颔联、颈联虽一字未提思念友人,但句句写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目“忆畅当”可知,此诗写的是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其实这道题是问考生,作者是如何表达思念、怀恋友人的情感的,前两联主要写了作者雪夜的行为,如“坐”“忆”“读”“弹”,颈联则是通过写景来衬托内心的情感,所以此题可从具体的行为动作和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2.①分别是“枯”和“冻”字。②薜萝枯萎,岩壑冰冻,环境凄冷,缺少生机,万籁俱寂,如此的环境,诗人因思念朋友却一夜未眠,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此题是炼字题,颈联主要是写景,从诗中看形容词“枯”和动词“冻”既形象地呈现了景物凋敝、枯萎、凄清的特点,并且又以景衬情,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思念友人的真挚情感,故应选取这两个词。‎ ‎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 ‎ ‎ ‎ ‎ ‎ ‎ ‎ ‎2017年3月18日 ‎ 周末培优综合训练 ‎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②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③。‎ ‎【注】①元丰四年(1081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甚不得意。此时其好友苏子由(即苏辙)被贬在筠州为监盐酒税。诗人因秋而思,写了这首诗。②小虫:蟋蟀。③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的“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 ‎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雁寄故人 徐 铉 久作他乡客,深惭薄宦非。‎ 不知云上雁,何得每年归。‎ 夜静声弥怨,天空影更微。‎ 往年离别泪,今夕重沾衣。‎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临江仙 ‎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这首词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幺令 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 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一度被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②‎ 玉树:《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 ‎ 词的上片最后两句“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与刘禹锡《石头城》中“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用意相同,它们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考生对诗歌中抒情这种表达方式的鉴赏能力。题干不仅指出了要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而且指明了赏析对象是前两句。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掌握“景与情”之间有哪些关系(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等);然后分析本诗前两句写了什么景色,从内容来看,这两句主要写晚秋时节,自然景物凋落,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的场景;接着分析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由注释以及诗中自然景物凋落与蟋蟀鸣声四起可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之情;最后分析出景物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属于借景抒情。这样,答案就不言而喻了。组织答案时,先总括“景与情”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内容进行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漂泊他乡的怨恨,仕途不顺的羞惭以及对故乡和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诗的情感不难看出,关键是要结合原诗中的“惭”“归”“怨”分析出层次来。首联出句“久作他乡客”中,一个“久”字点明漂泊他乡的怨恨很深,对句“深惭薄宦非”中一个“惭”字点明仕途不顺的惭愧,而颔联对句“何得每年归”中一个“归”字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颈联出句“夜静声弥怨”中的“怨”字表明愁怨满怀,尾联“往年离别泪,今夕重沾衣”更是加重了思念之情。而这一切是源于作者的仕途不顺,又与好友离别,亲朋好友也杳无音信,情感非止一端。这样分析以后,再用关键词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本词抒发了一个萍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词的上片触景生情,通过落花、帆、木兰舟、春水、夕阳等意象,渲染烘托,环环相扣,结出一个“愁”字。下片则是“愁”字的生发和具体化。先写灞桥话别,直点离愁;再写游子凝想离别之后,红楼美人正卷帘伫望;然后写希望有青鸟传递消息,可是路远无计可通,深化游子愁的内涵,点明愁的来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先找到词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再分析出其中寄寓的情感。通过分析可知,本词中,“落花”“帆”“木兰舟”“春水”“夕阳”“青鸾”等意象所体现的均是伤感基调,“落花风静帆收”“夕阳愁”“青鸾无计”“飞梦到扬州”‎ 等句子均将游子的江湖漂泊之感慨,怀念美人、音信难通之愁苦,渲染得淋漓尽致。‎ ‎4.六朝帝王的滛侈奢华被改朝换代时的战争一扫而光,但天边的月亮仍是圆了缺,缺了圆。这与刘禹锡写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用意相同,都是用月亮古今共存,仿佛有情来反衬历史和时间的无情,让人心生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及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理解词句的内容。本词的上片重点写金陵的历史沧桑,表现历史的无情,而为了突出这一主题,词人没有直接抒写,而是通过月亮的自圆自缺来表现,刘禹锡的诗句表达的也正是此意,即以月亮的有情衬托历史的无情。‎ ‎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 ‎ ‎ ‎ ‎ ‎ ‎ ‎ ‎2017年3月19日 ‎ 周末培优综合测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①手痕②‎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②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做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 燕 ‎ 袁 凯①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姐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注】①袁凯:字景文,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 ‎1.“旧时王谢见应稀”,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哪两句诗?其目的是什么?‎ ‎2.诗的尾联“赵家姐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有何深层含意?‎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中“怜”与“借”的作用。‎ 一 ‎1.A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C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 ‎2.(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就诗而论,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写崇徽公主远嫁回鹘的哀怨、悲愁之恨,只一尊手痕碑,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和叹息。然而,作者在诗中并非一味怀古,而是意在借古讽今,隐晦地痛斥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宋家王朝,只不过作者借崇徽公主和亲之事,抒内心的愤懑之情,这便是此诗的宗旨所在。‎ 二 ‎1.化用了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是照应上句“故国飘零事已非”,二是借典起兴,将一个抱定操守、不为名利所动的“白燕”形象全力推出。‎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明确其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然后再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其照应了上句的内容,引出所咏之物白燕。‎ ‎2.诗的尾联表面是说汉成帝宫中的赵飞燕姐妹生性多妒,白燕千万不要飞进昭阳殿啊,实则写皇权在握的人对有才干的臣下的无端猜忌和残酷镇压。‎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弄清尾联使用的手法,然后再结合注释进行思考。尾联使用了典故,表面是说汉成帝宫中的赵飞燕姐妹生性多妒,白燕千万不要飞进昭阳殿啊,实则写人,告诫有才干的人不要轻易投进皇权在握的人的怀抱,以免引来祸端。‎ 三 ‎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 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抓住“杨柳”和“细雨”两个意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意境。柳丝、雨丝,组成了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同时也蕴含了丝丝愁绪,作者融情入景。其次,要抓住“小”“藏”“飞”“觅”等几个关键词,“小”衬托出愁的“大”和“多”;“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飞”“觅”表明急切向往,突出愁之浓重。‎ ‎2.“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主要考查炼字。考生要结合句意和语境加以分析。“天怜”,赋予天以人的情感,也表明自己的可怜。一个“借”字表明非自己所拥有,写出了客居他乡的孤独与愁苦。‎ ‎ ‎ 学霸之路,始于足下!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