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下考试自测卷(一)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下考试自测卷(一)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下考试自测卷(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民心测评 儒家将“天命”和“民心”捆绑在一起,一代代学者不断积累,创建出一整套浩繁的政治学、伦理学理论。要言之,《尚书•泰誓》中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以总概儒家的“民心”诠释之道。以此来证明天命与民心之间的关联,告诫君王,江山社稷非为个人私产,乃是替天看守,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到天命,失去民心则失去天命。在这样的逻辑下,很合理地推导出“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孟子•尽心下》)这种理念当然不能等同于现代政治理念中的“主权在民”,但将民心、民意,与终极的仲裁者——天,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掌握最高权力的君王,有着强烈的制约意图。‎ 那么,如何观测民心渐失、天命将终呢?在没有现代选举制度和中立媒体进行民意调研的前提下,政府的公信力以及言论自由程度是观测民心变化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指标。“民无信不立”是古代中国评价一个政权的公信力最有名的一句话。如果一个政权在民众中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说完全破产了,那么就可以说其执政“民心”正在迅速地流逝。古代社会,官府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破产的一个最显著的社会现象就是:流言甚至“谤言”肆虐,而官府陷入了“塔西佗陷阱”(亦即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在没有现代传媒业的古代,民间歌谣、段子、流言不失为统治者观察舆情的重要参照系,因此中国周代天子派采诗官摇着木铎巡行天下,收集歌谣,以观执政之得失。到了西周后期,厉王暴虐,国人苦不堪言,于是民怨沸腾。周厉王采取的是掩耳盗铃的办法,派人监视百姓,不许散布对其不满的言论,这下,大家都不说话了,似乎天下太平。可结果是国人暴动,厉王被放逐,凄惨地死在山西霍县。周厉王的倒行逆施、钳制言路,也为后世奉献了另一个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钳制言路,必然失去预警机制,统治者容易飘飘然,总觉得自己英明伟大。秦以后,周朝的封建制被废除,皇帝直接统治的疆域比秦以前广阔得多,人口也多得多,照理说,其对民心得失的观测难度更大,可是后世不少帝王,采取的却是“防民之口”,直到王朝灭亡时才明白民心早就失掉了。‎ 孔子、孟子等先贤对民心和天道的论述,在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未诞生前,有着相当的价值,可作为执政者的镜鉴。真实的“民心”“民意”得不到呈现,为官者必然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繁荣稳定假象中。如此下去,等承认民心尽失时,为时已晚。就如清末摄政王载沣等满蒙亲贵,到了不得不退位时,才悔不当初,清朝末代皇帝在《退位诏书》中也说道:“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其实就是承认自己已经失去了民心。‎ 在中国古代,依照先贤的教导“民心”可以测评得八九不离十。怕就怕,自毁预警机制,失了民心还不承认。‎ ‎(摘编自《历史的倒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将“天”与“民心”“民意”紧密相连,对封建君王有明显的制约意图。‎ B. 古代,官府陷入“塔西佗陷阱”意味着这个政权遭遇公信力危机甚至破产。‎ C. 靠“钳制言路”维系的“民心”“民意”只能是虚假的,“民心”早失,觉时已晚。‎ D. 孔孟等先贤对民心与天道的论述,如今仍有可作为执政者镜鉴的重要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论证儒家“民心”与“天命”相关联时,将儒家的理念与现代政治理念作比较。‎ B. 文章采用先分论后总论的写作思路,论述了中国古代民心测评的依据、途径及意义。‎ C. 文章运用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例子,论证了钳制言路必定会失去民心。‎ D. 文章末尾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从反面论证了真实的“民心” “民意”的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这种理念是儒家创建“民心”测评重要的理论依据。‎ B. 民间歌谣、段子、流言是古代天子观察舆情的重要参照系,据此可观执政之得失。‎ C. 真实的“民心”“民意”无法呈现,执政者必然沉浸在繁荣稳定假象中,不会清醒。‎ D. “民心”可测评得较准,但是有的执政者却自毁预警机制,失去民心而不自知。‎ ‎【答案】1. D 2. B 3. 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曲解文意,“孔孟等先贤对民心与天道的论述,如今仍有可作为执政者镜鉴的重要价值”错,据原文“孔子、孟子等先贤对民心和天道的论述,在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未诞生前,有着相当的价值,可作为执政者的镜鉴。”原文说的是是“在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未诞生前”,“可作为……”,而不是选项中说的“如今仍有可作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文章采用先分论后总论的写作思路”错误。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论证思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A项,错在“是儒家创建‘民心’测评重要的理论依据”。原文,“儒家将‘天命’和‘民心’捆绑在一起,一代代学者不断积累,创建出一整套浩繁的政治学、伦理学理论。……在这样的逻辑下,很合理地推导出‘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由此可见,该选项曲解文意,“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并不是儒家创建“民心”测评重要的理论依据,只是一整套浩繁的政治学、伦理学理论。‎ C项,错在“执政者必然沉浸在繁荣稳定的假象中,不会清醒”。原文,“真实的‘民心’‘民意’得不到呈现,为官者必然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繁荣稳定假象中。如此下去,等承认民心尽失时,为时已晚。就如清末摄政王载沣等满蒙亲贵,到了不得不退位时,才悔不当初”。原文说的是为官者必然沉浸在繁荣稳定假象中,并没有说“执政者必然沉浸在繁荣稳定的假象中,不会清醒”。‎ D项,错在“民心可测评得较准”。原文“在中国古代,依照先贤的教导,‘民心’可以测评得八九不离十”。原文只是说“测评得八九不离十”,而选项说是“测评得较准”。‎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500多年的中华文明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发育成长,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到了近代,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我们也经历了一个向自然界进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过程,在快速形成现代化发展物质基础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破坏,出现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严重生态问题和水、土、空气道遭到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伴随这些问题而来的,必然是自然的报复。‎ ‎(摘编自《十九大精神・百问百答》2019年04月05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逐渐起步,环境保护理念逐步确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环境保护投入大幅増加,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力,不断深入,取得积极进展,掲开崭新的一页。‎ ‎(摘编自《环境保护事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初显》)‎ 材料三:‎ 世界大国森林覆盖率变化 年度 ‎ 覆盖率 ‎ 国家 ‎1990‎ ‎2000‎ ‎2008‎ ‎2018‎ 巴西 ‎65.4%‎ ‎63%‎ ‎60.1%‎ ‎58.9%‎ 俄罗斯 ‎49.4%‎ ‎49.5%‎ ‎49.6%‎ ‎49.8%‎ 加拿大 ‎38.3%‎ ‎39.8%‎ ‎42.5%‎ ‎44.1%‎ 美国 ‎33%‎ ‎33.3%‎ ‎33.5%‎ ‎33.9%‎ 印度 ‎21.5%‎ ‎22%‎ ‎22.9%‎ ‎23.8%‎ 中国 ‎16.7%‎ ‎18.2%‎ ‎20.3%‎ ‎21.6%‎ ‎【注】2018年全球森林覆盖率为31.79%‎ 材料四:‎ ‎“现在的生态环境好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安徽省黄铺村的王绍南代表这样形容现在的生活。如今的黄铺村和过去大不一样:垃圾、污泥和杂物清走了,过去光秃秃的道路两旁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既要把农村变绿,也要让农民增收。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山东省淄博市的原山林场,原山林场一度负债4000多万元,职工连续13个月发不出工资。如今的原山林场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年收入超过亿元。发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就在于林场实行了生态修复,“我们现在的森林覆盖率从不到2%变成现在的94.4%,守住了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代表感慨地说。‎ 生态环境的改变,离不开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一线林业工人,内蒙古北岸林场的周义哲代表倍感自豪,“我们长年工作生活在森林腹地,爬冰雪,涉远山,时刻保卫森林的安全,确保林区整体生态的安全。”在各方努力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5年里増加了10万公顷,为祖国北疆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过去是要我保护,加今是我要保护。”说起近年来茶农生态保护观念的转变,海南省的符小琴代表深有体会,“曾经种茶求规模,种不出好茶叶,卖不出好价格,现在种茶求品质,生态茶、有机茶更受市场欢迎,茶农收益更高。”在符小琴代表看来,茶香就是生态香,只有守好护住身边的绿水青山,才能助力茶农增收,稳定脱贫成效。‎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3月5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势必遭到自然的报复。‎ B. “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为绿色发展,是党中央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C. 农村变得干净卫生,林场生态得到修复和保护,茶农为追求品质,不断缩小种茶规模,这是当下生态环境改善的具体表现。‎ D. “既要把农村变绿,也要让农民增收”体现了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愿望,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材料一可知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因素,从材料四中可看出人们对改变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生活状态发生的变化。‎ B. 应该尊重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这是人类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之后才明白的道理。‎ C. 从材料三可看出,1990年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至2018年仍低于其他世界大国,也低于全球森林覆盖率水平。‎ D. 茶农生态保护观念由“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很有代表性,这一转变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6.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B ‎ ‎6. ①顶层设计高瞻远瞩,环保理念逐步确立;②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推进;③各方共同努力,守护绿水青山。‎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不断缩小种茶规模”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曾经种茶求规模,种不出好茶叶,卖不出好价格,现在种茶求品质,生态茶、有机茶更受市场欢迎,茶农收益更高”。‎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这是人类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之后才明白的道理”错误。结合“‘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分析,“天人合一”为中华文明历来所强调,非“人类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之后才明白的道理”。‎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力,不断深入,取得积极进展,掲开崭新的一页”分析,顶层设计高瞻远瞩,环保理念逐步确立;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逐渐起步,环境保护理念逐步确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环境保护投入大幅増加,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分析,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推进。结合材料四内容分析,各方共同努力,守护绿水青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 葱 侯德云 朋友老刘在晚宴上讲一个卖葱的故事,刚起头我就笑。老刘瞪我一眼,说,笑什么笑?我说,我想起《手机》里的卖葱。老刘发愣,手机里卖葱?电子商务啊。我说不是,作家刘震云有个长篇小说叫《手机》,里边有个卖葱的故事。老刘说,奥。‎ 老刘没问《手机》里怎么卖葱。他不问我也得说,话头赶到这里了嘛,对不对?‎ 我说,《手机》里边的主角叫严守一,哎哎,拍成电影了嘛,电影也叫《手机》,老刘你没看过?老刘摇头。我用眼睛扫扫别人,也都摇头。嗨,你说这都是些什么人啊……‎ 我接着讲卖葱。‎ 严守一他爹老严,跟谁一起卖葱(那人我给忘了),一天说话不超过三句的人,跟那谁卖葱,卖得眉开眼笑,都会讲笑话了。老严的变化,让严守一觉得,世上最好的事,好不过卖葱。只不过年底时老严跟那谁算总账,那谁在账上做了手脚,还背地里骂老严是二傻,让老严听见,那个气啊,从此不卖葱。老严委屈啊,说一辈子就遇到一个能说上话的,还骂我傻。 ‎ 老刘笑了,说《手机》里的卖葱,不如我说的卖葱。‎ 我赶紧收起下巴,说,你说你说。旁边哥儿几个也催促,你说你说。‎ 下边是老刘讲的卖葱。‎ 很长时间的事,时隔现在十七八年。那时候,钱还真当钱,不像这阵儿,一百块的票子,你刚掏出来,嗖一声,没了。我记得那时候我的工资也就千把块钱。‎ 东山早市,有两口子,四十多岁的样子,天天来卖葱。不卖别的,只卖葱,一辆三轮车, 装满满一车葱。半头晌散市,卖光的时候比较少,大多时候要剩一些。 ‎ 这两口子长相怪有意思,男的细长,女的墩粗,还没脖子,像个碾盘倭瓜……‎ 说到这里,老刘张开两手比划了一下,碾盘倭瓜你们知道吧?哥儿几个都点头,谁不知道呢,就是扁乎乎圆咚咚的那种大倭瓜嘛。看我们点头,老刘放心了,接着说,女的那脑袋,像个碾盘倭瓜直接放在倒置的宝葫芦上。两个人的脚也一样,对比强烈。男的细而长,三五鞋的宽度四五鞋的长度;女的宽而短,四五鞋的宽度三五鞋的长度。俩人搁在一块儿,看着特滑稽。‎ 他们的三轮车也滑稽。一个车轱辘,指定是手推车轱辘。另一个,指定是自行车轱辘。也不知怎么安上的。三轮车的车座,一般都是六根弹簧上面蒙一层皮革。他们的车座不是,是三根弹簧上面缠几道塑料布,透明的。还没车闸。车架子上绑一块胶皮,胶皮就是车闸。胶皮拖地,需要刹车时,男的用右脚,猛踩胶皮。天天踩,鞋底的前半截,磨出一道沟。‎ 总之这两口子,从人到车,都是一副尴尬相,看着让人心酸。‎ 我常去买他们的葱,因为比别处便宜嘛。时间长了,混个脸熟,有时还互相唠几句闲嗑。赶上星期天,闲着没事,我会在葱摊旁站一会儿,看他们忙着卖葱。我觉得挺有意思。‎ 那天我去得晚,他们的葱已经卖完。7月的头晌,有烧烤感,两人却不急着走。女的在清点卖葱的钱,男的在一边看。两人脸上都笑眯眯的。‎ 我也在一旁看。我看那两口子,两口子不看我。 ‎ 女的清点完钱,对男的说,今天不赖,净挣三十六块一毛五。说完咧开大嘴,无声一笑。男的也咧开嘴,也是无声一笑。‎ 女的瞅男的,说,二十块,给咱爹买点儿东西。男的瞅女的,点头,说嗯。‎ 女的说,十块,给咱闺女买个裙子。男的点头,说嗯,突然又说,闺女有裙子,你买件衣裳吧。‎ 女的说,我不买,我有衣裳,要不给闺女买个书包,她的书包太旧了。男的点头,说嗯。‎ 女的说,六块,给你买两包烟一瓶酒,晚上你喝点儿。男的努起嘴唇,是飞吻的姿势,然后咧开嘴,说,你呢,你什么都不买?‎ 女的说,还有一毛五,买根冰棍,我咂咂就行了。说完,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脸上绽开一朵大丽花。‎ 我看见男的突然变成顿号,愣在那里不说话,眼圈渐渐泛红。‎ 我不忍心再看下去,扭过身子,快走几步,看别的菜摊。‎ 等我再回头时,两口子已经蹬上三轮车,准备出发的样子。我冲他们摆摆手。男的背对我,没看见。女的看见了,也摆摆手。女的好像对男的说了句什么,随后男的扭头看我,笑笑。‎ 我原地不动,看着他们,直到他们的背影在我眼前消失。‎ 老刘的卖葱故事,起初,引起酒桌上一阵阵哄笑。有人笑得直拍桌子,有人笑得岔气,还有人不断插话。可是越往后,笑声越少,结尾处,全场静默。‎ 故事讲完,老刘的话还在继续。‎ 老刘说,那天,我想了很多事,想自己的种种不如意,想到最后,想开了,我怎么就不能用别人的阳光来照亮自己呢?‎ 话音刚落,桌上响起掌声。老刘脸色通红。‎ ‎ (选自《天池》2018年第1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卖葱”为题目,概括了主要情节,并以此来统率全篇,展开小说细节,塑造鲜明人物形象,表现深刻主题。‎ B. 老刘对卖葱夫妻所用的三轮车的细致描写,主要目的是通过描写车辆简陋滑稽,来说明夫妻二人生活的艰辛和困窘。‎ C. 听到女的只想“买根冰棍”“咂咂就行了”,“男的愣在那里,眼圈渐渐泛红”的细节,表现了男子内心的落寞和不忍。‎ D. 老刘讲故事,大家先是哄笑、拍桌子,后来静默无声,大家哄笑的是滑稽的形象和车辆,静默于对人间温情的感动。‎ ‎8.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老刘讲述的卖葱的故事,却在开头插入《手机》中卖葱的情节,这样写有何艺术效果?‎ ‎9. 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塑造卖葱夫妻二人的形象的。‎ ‎【答案】7. C 8. (1)为后文夫妻二人卖葱铺垫造势,突出了后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2)制造悬念,使情节有波澜,更具可读性。(3)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有力的表现了小说主题。我讲的故事情节简单,反应平平,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而老刘讲的形象丰满,情节生动,反应强烈,讴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 ‎9.‎ ‎ (1)肖像描写。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夫妻二人,写出他们的怪异滑稽的外在形象。(2)语言描写。描绘夫妻二人卖葱后商议给家人买东西的情景,表现了他们眷顾家庭、尊老爱幼、彼此体贴关心的温情。(3)对比手法。卖葱夫妻二人形象滑稽,形成鲜明对比;夫妻二人生活困窘,但二人为人真诚善良,互相关爱,充满阳光。‎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表现了男子内心的落寞和不忍”错误,听到女的只想“买根冰棍”“咂咂就行了”,“男的愣在那里,眼圈渐渐泛红”的细节,表现了男子为妻子关心爱护家人,敬老爱幼,但唯独委屈了自己的做法而感动。‎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以及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改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如本题问的是“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老刘讲述的卖葱的故事,却在开头插入《手机》中卖葱的情节,这样写有何艺术效果?”,这实际上是要求分析小说开头插入《手机》中卖葱的情节作用。《手机》中卖葱的情节是在小说开头的位置,主要考虑该段与下文情节之间的关联,下文写老刘讲述的卖葱的故事,这两个卖葱故事有一定的关联性。在情节方面,小说开头《手机》中卖葱的情节,为后文夫妻二人卖葱铺垫造势,突出了后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在主题方面,两个卖葱的故事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力的表现了小说讴歌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主题。在结构方面,小说开头《手机》中卖葱的情节为小说下文制造悬念,使小说的情节更具有波澜性和内容更具可读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塑造卖葱夫妻二人的形象的”,这是对小说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法的重点考查。小说塑造了一对长相滑稽,内心乐观,积极向上的卖葱夫妻形象。在塑造这一对卖葱夫妻形象的时候,作者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卖葱夫妻二人,写出他们的怪异滑稽的外在形象,这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刻画了这对卖葱夫妻怪异滑稽的外在形象。同时,作者重点描绘夫妻二人卖葱后商议给家人买东西的情景,这是对卖葱夫妻两人的语言进行简单的描写,表现了他们眷顾家庭、尊老爱幼、彼此体贴关心的温情。同时,为了进一步突出卖葱夫妻两人的形象,小说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是在外在方面,卖葱夫妻二人形象滑稽,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夫妻二人生活困窘与为人真诚善良,互相关爱,充满阳光形成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进一步突出了卖葱夫妻二人的形象,也有助于彰显小说讴歌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哲宗立,(苏轼)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轼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确曰:“希固当先公耶?”卒不许。二年,兼侍读。每进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有所启悟。哲宗虽恭默不言,辄首肯之。尝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轼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又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夏人入镇戎,杀掠数万人,帅臣不以闻。每事如此,恐浸成衰乱之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 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 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七年,徙扬州。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B. 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C.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D. 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复。‎ B. 古代多以右为上,为贵,为高。文中的“朝中无出公右者”与“位在廉颇之右”句中的“右” 的意思是相同的。‎ C.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称。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烽火扬州路” 的意思是相同的。‎ D. 牒,文书;度牒,官府发给出家僧道的凭证,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苏轼易米救饥,即卖度牒之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侍帝读经,冀有启悟。每次在皇帝面前诵读到治乱兴衰及朝政得失的时候,都反复开导,希望皇帝能有所启发。哲宗虽沉默不言,却常常赞成。‎ B. 苏轼主掌贡举,关怀士子。苏轼主持礼部考试,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约束,使他们能展其能。‎ C. 苏轼密疏进言,秉持忠诚。听到谏官对蔡确的处置,苏轼上疏密奏,提出自己的建议, 太后接受了苏轼的建议,在他外任之时,给予优厚的慰劳。‎ D. 苏轼担任知州,德泽生民。杭州饥疫并发,苏轼请求减免赋税,用度牒换米以救饥者; 扬州船家因禁私载而生活困苦,苏轼请求恢复旧制得到允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 ‎【答案】10. D 11. A 12. C ‎ ‎13. (1)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2)近年一切私载都被禁止,所以船只破旧人员贫困,多数人偷盗所运货物来救饥寒,公家私人 都受害。‎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骤然间登上要职,向宰相蔡确推辞。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廷中没有比你更合适的。”‎ 其中“轼起于忧患”是一个主谓宾都全的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矣”字一般用于句子末尾,故在其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复”错,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原文是说,苏轼上疏密奏提建议,太后认为他的建议很好(心善其言),但是没有采用(而不能用);C项表述为“太后接受了苏轼的建议”不合文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 ‎)摧辱,侮辱;举子,应试士人;单词,个别辞语;逐,驱逐。(2)弊,通“敝”,破旧;以,来;济,救助;病,损害。‎ ‎【参考译文】‎ ‎ 哲宗即位,(苏轼被)授朝奉郎、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升为起居舍人。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骤然间登上要职,向宰相蔡确推辞。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廷中没有比你更合适的。”苏轼说:“从前林希和我同在馆里,而且他年纪大。”蔡确说:“林希真应当比你先起用吗?”终于没有答应。元祐二年,兼侍读。每次在皇帝面前诵读到治乱兴衰、奸邪正直及朝政得失的时候,未曾不反复开导,希望对皇帝有所启发。哲宗虽然恭敬沉默不说话,常常很赞成。曾经读到祖宗的《宝训》,因而讲到时事,苏轼一一地诉说:“现在赏赐处罚不分明,善没有勉励恶没有禁止;又黄河正向北流,而硬要它向东流;西夏攻入镇戎军,杀掠几万人,统帅不奏报。每每出现这类事情,恐怕渐渐会成为衰亡和动乱的开端。”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杭州知州。尚未动身,谏官说前任宰相蔡确任安州知州,作诗借郝处俊的事讥讽太皇太后。大臣们建议把他流放岭南。苏轼上密奏说:“朝廷如果处分蔡确轻了,那对皇帝以孝治天下就不足;如果治罪重了,那对太皇太后的仁政又有所欠缺。认为应由皇帝下敕书立案逮捕治罪,太皇太后就下手诏宽赦他,那就仁和孝两方面都得当了。”宣仁后心里认为苏轼的话好而不能实行。苏轼出行外任时,朝廷使用过去执政大臣的旧例,派宦官赏赐他龙茶、银盒,慰劳很优厚。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元祐七年,移扬州。以前发运司主管东南漕运法,允许驾船的人私自载运货物。所以驾船的人就富裕了,把官船当作自己的家,修治船只,还救济船夫们的困乏,所以所载货物都很快到达而且没有事故。近年一切私载都被禁止,所以船只破旧人员贫困,多数人偷盗所运货物来救饥寒,公家私人都受害。苏轼请求恢复旧制,朝廷允准。不满一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 齐己 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 乱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 白发添新岁,清吟减旧朋 明朝待晴旭,池上看春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除夜”点明写作时间,除夕之夜,世人大都热闹团圆,而作者的境遇不同。‎ B. 诗人除夜独坐,窗外飞雪,风吹松乱;一室之内,幸有香灯相伴,心中顿添暖意。‎ C. “白发添新岁,清吟旧期”,一“添”一“减”,相反用字,均表现感伤之情。‎ D. 本诗虚实相生,实写当下雨雪之景,虚写次日待晴天看春冰,诗境由此得以拓展。‎ ‎15. 本诗首联颇为精巧,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①以设问开篇,用只有炉寒鼎澄暗示无人相伴;②呼应标题,以“夜”破题,起句自然;③“寒”“澄”二字一反节日氛围,凸显孤寂清寒。‎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幸有香灯相伴,心中顿添暖意”赏析有误。“乱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窗外飞雪,风吹松乱,房间内只有香灯陪伴,凸显人物的孤独。‎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谁同坐”,以设问开篇,只有炉寒鼎澄陪伴自己。其实是无人同坐,无人陪伴自己,标题《除夜》,点明写作时间,除夕之夜,世人大都热闹团圆,而作者的境遇不同。呼应标题。“寒”,跟“暑”相对,冷清;“澄”,澄清,一反节日的热闹氛围,写出了环境的清寒,凸显人物的孤独、失落。‎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非常重视反省。比如《论语•学而》中曾子“_____”一句强调要经常反省自身,荀子在《劝学》中还用“________”一句强调反省的重要作用。‎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写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消愁;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以抒发情感。‎ ‎(3)“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滕王阁序》中的经典语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也用了“衡阳雁”的意象。‎ ‎【答案】(1) 吾日三省吾身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往往取酒还独倾 一尊还酹江月 (3)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省吾身、知明、独倾、尊、酹江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锦鲤”是一种高档的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的美称。追溯锦鲤的历史,中国自古有“鲤鱼跃龙门”之说,喻人官运亨通。而锦鲤真正“跃上龙门”是在日本。锦鲤最初由中国传入日本,( ),备受皇族的 ;人们赋予其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甚至视锦鲤为日本“国鱼”。除了现实中养殖的锦鲤,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锦鲤符号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 的特点,五月鲤鱼旗、日式庭院中的大和锦与昭和三色锦鲤都成了“锦鲤祈福”微博的主要配图。‎ 如今,兜兜转转的锦鲤又回到了中国当起“网红”,变成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从2018年国庆期间如火如荼的抽奖活动“寻找中国锦鲤”,到当下考前考后风靡的“转发锦鲤求通过”,网友的行为都像极了生活里的求神拜佛。但需要强调的是,转发“锦鲤”不是对日常生活中祈愿仪式的简单移植,大多数人只是通过这样的网络祈愿行为温和地表达着对现实压力的 ,转发“锦鲤”隐含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当然,迷信不可取,只转发“锦鲤”而空想不劳而获必然无益。我们不能真的将愿望、理想全都交给“锦鲤”,人生不可能处处 ,奋斗才是真正的人生“锦鲤”。‎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青睐 融合 对抗 顺风顺水 B. 青睐 契合 反抗 左右逢源 C. 推崇 契合 对抗 顺风顺水 D. 推崇 融合 反抗 左右逢源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过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变得绚丽多彩 B. 得到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才更绚丽多彩 C. 后来在日本经过了改良培育,变得绚丽多彩 D. 经过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更加绚丽多彩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今,锦鲤回到了中国,又兜兜转转当起“网红”,成为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 B. 如今,锦鲤回到了中国,兜兜转转又当起“网红”,成为新晋大热网络用语,吸粉无数。‎ C. 如今,锦鲤又兜兜转转回到中国,当起了 “网红”,成为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 D. 如今,锦鲤兜兜转转又回到中国,当起了 “网红”,成为新晋大热网络用语,吸粉无数。‎ ‎【答案】17. A 18. D 19. 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青睐,用正眼相看,指喜爱或重视;推崇,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此处指喜爱,应选“青睐”。‎ 融合,融为一体;契合,意气相投。此处两种文化融为一体,应选“融合”。‎ 对抗,抵抗;反抗,反对并抵抗。此处指抵抗,应选“对抗”。‎ 顺风顺水,比喻运气好,做事顺利,没有阻碍;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常用来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此处指顺利,应选“顺风顺水”。‎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句式上,前一句“由中国”是介词结构,排除BC;逻辑上,锦鲤本来就绚丽,所以第二个分句要用“更加”引导,排除A。‎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原句“如今,兜兜转转的锦鲤回到了中国又当起‘网红’,变成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有三个问题。根据语段内容,锦鲤重新回到中国,在中国成为网红,没有“又成为网红”的意思,第一个分句中状语“又”应该作为“回到”的修饰语前置;第二个分句的动宾结构“变成现象”不搭配;且“现象”的主语是“转发锦鲤”,但整个句子的主语是“锦鲤”,主谓不一致,要修改宾语。四个选项中,A、B两项,“兜兜转转”“又”作为“当‘网红’”的状语不符合语段内容,排除AB;C项,“成为现象”缺少主语,排除C;D项“成为用语”的主语是“锦鲤”,正确。‎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黑”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火所熏之色也”,即①________。然而,生活中的“黑”,由熏黑引申为非法秘密、或狠毒邪恶之意。我们用“黑作坊”称呼那些非法隐蔽的小工厂,②________,用“黑粉”指称那些故意诋毁公众人物的网友。物理学中也常常用“黑”③________,如“黑洞” “黑箱”等等。‎ ‎【答案】①火焰熏烤后留下的颜色 ②用“黑心肠”形容人歹毒 ③形容一些难以观察或理解的事物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1) “即”的意思是解释,根据“火所熏之色也”推知应填“火焰熏烤后留下的颜色”;(2)根据“引申为非法秘密、或狠毒邪恶之意”推知应列举“黑”的一种引申义即可;(3)根据“物理学中”“黑洞”“黑箱”等提示推知应填“形容一些难以观察或理解的事物”。‎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其中,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臣下。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 ‎【答案】关键信息: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儒家主张尊伦理择贤执政,以德治官;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控制百官;道家主张“权力谦抑”(或限制政府权力)。‎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不超过60个字。‎ 本段主要分为四层,第一层是第一句,为段落总结句。第二层,介绍儒家观点。第三层,介绍法家观点。第三层,介绍道家观点。根据“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可概括为: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根据原文,其中,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可总结为:儒家主张尊伦理择贤执政,以德治官。根据原文,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臣下。可概括为: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控制百官。根据原文,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可总结为:道家主张“权力谦抑”(或限制政府权力)。‎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新型冠状病毒来袭时,有人惊恐万分,选择逃离;但也有些人逆流而上,不畏生死。84 岁的钟南山院士建议人们没有特殊情况就不要去武汉了,而他自己却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防疫最前线。除夕之夜万家团聚,但三军医护人员毅然辞别亲人,在鼠年到来之前飞抵武汉。各省市的医护人员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踊跃报名,全力支援武汉。“疫病无情人有情”,他们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十八岁的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对于未来,对于职业,对于人生,对于价值等等,我们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和选择。那么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扛起责任,无悔青春 尊敬的钟南山爷爷:‎ 您好!我是今年的高考考生。高考前夕,疫情毫无征兆地爆发,新闻联播日日播报着新增确诊人数,特效药尚未研制成功,此病传染性又极强,且恰逢春运,疾病像是长了翅膀一样飞往全国。人心惶惶,大家都在祈祷着能渡过难关。您站出来,告诉大家不要害怕,提醒大家勿要前往武汉,而八十四岁高龄的您,却坐在了前往武汉的餐车上。我想说,国士无双,您是最美的逆行者,我们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 然而,这样的逆行却不是说说而已的。经历过非典的您一定知道,前往武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春节无法和家人团聚,意味着放弃休息时间,意味着最近距离地接触病毒,甚至可能意味着一去不返。可是,您还是去了,为什么呢?‎ 我知道的,因为您是医生,有着救天下苍生于水火的责任感。因为您穿上了一身白大褂,便担起用生命去履行肩上的责任。您在成为一名医生时曾宣誓“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应为我的首要顾念。我将要尽我的力量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几十年来,从未忘记。只要一息尚存,便绝不辱使命。‎ 我知道的,因为您不忍,您有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看到躺在病床上孤独无助的孩子,那样不安,紧紧抓住医生的手,不确定地询问还能否活下去。看到与亲人隔离后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呼吸困难,奄奄一息,夕阳下的影子那样孤寂。您终究不忍,医生就职宣言中,您曾说“我对人类的生命,自受胎时起,即始终寄予最高的尊敬……”您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那无数鲜活的生命。武汉,曾经多么繁荣的武汉,如今成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空城。空荡荡的街道、紧闭的商铺,以及隔窗的邻里交谈。武汉就像一个生病的孩子,蜷缩在病毒的夹攻中。您终究是不忍,您说,祖国的可爱的孩子病了,他哭着喊着需要我,我要去救他。‎ 我知道的,因为您勇敢,有着正视困难的决心。罗斯福曾说:“我们所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纵使前方是前所未见之强敌,纵使病毒的信息未知,纵使可能会死,那又如何?生命是强悍的,是坚韧的,不是死亡可以打倒的!‎ 作为2020届考生,我们已经成年。我们虽不能驰援武汉,但钟爷爷,十七年前的非典您挺身而出,今年的疫情面前您再次出征,请您相信,以后的中国,由我们去扛!无论此后的我们将身处何方,无论我们将从事何种职业,都永不忘记您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永不忘记您那重情重义的仁爱之心以及强敌面前无所畏惧的精神,这样的中国精神必护佑我中华民族繁荣昌盛!薪火代代相承!而作为十八岁的青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一定会扛起责任,无悔青春!加油!‎ 此致 敬礼 一个十八岁青年 ‎2020年1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