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山东省菏泽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五、《唐诗宋词宣读》‎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总是通过形式的特点,如语言、结构,随着创作方法、艺术技巧的运用等表现出来。但风格却绝不只是艺术形式的问题,实际上密切联系于作品的内容,根源于作者的思想、个性和时代的生活特点,即有作家的主观和社会的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和根据。就作者的主观方面而言,其世界观、生活经验、文化教育、艺术修养、才能和个性等,都对风格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就社会哟客观方面而言,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社会风气、民族传统、阶级斗争形势等,也对风格的形成起重大作用。中国的艺术家与外国的艺术家,无产阶级艺术家和资产阶级艺术家,社会主义时代的艺术家和封建时代以及资本主义时代的艺术家,他们的风格有明显不同,重要原因是他们所处的阶级、民族、时代不同。。‎ 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体现在某一个艺术家身上,渗透在他的创作中,形成他作品内容上的特殊倾向,直至表现出艺术形式的鲜明特点,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才得以形成。凡是艺术史上有成就的艺术家,莫不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就论述了两汉魏晋诸大家由性格到文体的不同特点。叶燮曾论述杜诗与韩诗风格各异:“杜甫之诗,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韩愈之一篇一句,无处不可见其骨相棱增,俯视一切,进则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独善于野,疾恶甚严。”‎ 也有许多艺术家由于性格上或思想上的特定原因,可能在风格的倾向上还有大致相同之处。如《文心雕龙•‎ 体性》中所论八体,司空图《诗品》中所论二十四诗品,对风格的总的倾向的划分,不是没有道理的。许多艺术家风格上总的倾向的大致相似,可以有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许多艺术家文艺思想相同而形成流派,往往有所谓流派的风格。如明代戏曲中有临川派、吴江派,现代文学史上有创造社派、文学研究会派。二是由于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总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内容相适应,于是一个时代的许多艺术作品的风格,也往往有近似或相同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时代风格。如唐诗、宋诗各有其时代风格。三是某一民族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有其民族的相似相同之处,有所谓民族风格。但是,所谓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等,都只是相对而言的,不可能有绝对一致的风格,而是必然会千差万别。‎ 关于艺术风格问题,更重要的是应注意到风格的多样化。由于所受文化教育不同、艺术修养差异以及时代的、民族的、传统的等条件的千差万别,不同的艺术家必然有不同的风格。不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其风格必然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即使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不同艺术家,由于上述个人的和社会条件不同,其风格也必须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即使同同一个艺术家,由于世界观、思想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所受各种外界条件影响的变化等,他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 ‎(选自杜书瀛《艺术的哲学思考》,有删改)‎ ‎1. 下列有关艺术风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风格不仅与使用的语言、结构等艺术形式有关,还与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思想、个性以及时代的生活特点密切相关。‎ B. 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社会风气等因素会影响艺术作品的风格,处于同一国家而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风格会有所不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刘勰认识到两汉魏晋诸大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以两汉魏晋诸大家为例,阐述性格对文体的影响。‎ B. 唐诗以其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因而体现出独特的时代风格,而唐诗与宋诗的时代风格必然存在不同之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燮对杜甫和韩愈的诗的风格有较为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杜甫的诗充满爱国悯时之情,表现其处穷自守之志,韩愈的诗则尽显其傲骨。‎ B. 许多艺术家的风格倾向具有相似性,刘勰的“八体”说和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说就对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总的倾向进行了划分。‎ C. 艺术家文艺思想存在异同,这促成艺术流派的产生。明代戏曲可划分为临川派、吴江派,现代文学可划分为创造社派、文学研究会派。‎ D. 艺术风格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不同,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也不同。‎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把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作为作品的内容”与文意不符。原文说“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渗透在他的创作中”。“渗透”指的是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影响,而非指成为艺术家作品的内容。‎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他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以两汉魏晋诸大家为例,阐述性格对文体的影响”与文意不符。根据文意,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论述的就是两汉魏晋诸大家性格、文体的不同特点,并不是以他们为例,也不是阐述性格对文体的影响。‎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明代戏曲可划分为临川派、吴江派,现代文学可划分为创造社派、文学研究会派”与文意不符。原文说“明代戏曲中有临川派、吴江派,现代文学史上有创造社派、文学研究会派”。“有……”强调的是对象的存在,而选项中的“划分为……”则强调只有这么儿类。两种表述表意是有区别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碑 曾立力 沿一条青青石板路,从山外面消消停停地走来个陌生老人,窸窸窣窣地屈膝坐定在岔路口后,将一把三弦拉得呜呜咽咽、如诉如泣……‎ 这儿是湘西北大山深处,一个古铜色的三岔路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尊石碑兀然挺立在岔路口中央。‎ 碑高约六尺许,呈黑褐色,表面粗糙,凸凹不平。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 岁月无情地洗刷,时光百般地磨砺,碑文早已迷迷蒙蒙,模糊一片。细细地辨认,自然会读到那久远的年代,逝去的往事。‎ 石碑前常有陌生客呆呆伫立,如雕塑。‎ 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仿佛每一道皱褶里都藏着一个辛酸的故事。他来自何方?要到哪去?无从知晓。‎ 每天,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正热吻着碑顶时,老人就会长久地、默默地伫立在碑前,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那模糊不清的碑文,好像那上面自有什么锦绣文章似的,又常常一个人读得泪流满面……‎ 残阳落进了他昏花的老眼,老人一天天地日见衰老。‎ 又一日,人们惊奇地发现,老人置备了铁锤、钢錾,窸窸窣窣地镌洗起石碑来。他要为过往行人,为自己镌洗清楚这块石碑?‎ 空旷的山谷里回荡起一串串“叮叮当当”好听的声音。‎ 字字复字字,行行复行行,一锤一錾间,忽闻阵阵话语声:“小不点,安逸嗬!”是川西汉子耗子李的声音,老爱拧他耳朵,见着就耳根辣痛,躲闪不及。“小不点,给俺当上门女婿,中不中?”“乱,乱弹琴,没条枪高,跟老子瞎凑,凑甚热闹!”是谁?谁在逗他?渐次缈远。“等等我,我想你们啊!”泪水随锤起錾落,打在石碑上……‎ 历时七七四十九天,石碑被镌洗一新。原来老人还有一身极好的石匠手艺。一笔一画,苍劲钝拙,犹如碑帖,在风雨中永远不会磨灭!‎ 老人耗尽了最后的精力,带着他的故事走了。或荣或辱,或生或死,或终生遗恨,或死而无憾,内心经历过多少伤痛,谁能晓得?‎ 山里人用上好的柏木棺材,把他葬在了石碑旁。‎ 其时,有一才出学校门没几天的后生,对着石碑大声吟诵起来:民国三十四年仲春,东洋岛夷,怀长蛇吞豕之心,纠集兵力8万有余,旨图陆沉湘西,攻陷芷江,打通进犯大后方之门户。战役由是展开,我铁军独立团,奉命据路口迎敌,喋血鏖战七昼夜。战斗异常之惨烈,反复冲杀,血流成河,全团官兵赴死如归,无一退缩,以身殉国者十之八九。诚可上见古人,下兴来者,而告无愧。倭寇始终未能越路口一步,伤亡千余,闻风丧胆,溃败。为旌伟绩、慰英灵、励同胞、勖后人,谨勒石于兹,以作永记。俎豆千秋,鄄祀馨香,丹心碧血,日月同光,是为至祷。‎ 碑前是如丝如缕的山道,弯弯曲曲,盘旋上升;碑后是裸露着紫铜色胸膛的巉岩峭壁、广阔深邃如海洋般的蓝天……渐渐地,三岔路口立起一座座古铜色的雕像来,在一片如火如荼的霞光里。‎ ‎(选自《百花园》)‎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既写出了路碑年久未修的状况,又批评了人们的浅薄无知。‎ B. “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这一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的饱经风霜,以引起人们的对老人的同情。‎ C. 老人历时七七四十九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独自将石碑镌洗一新,说明老人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山里人的理解和支持。‎ D. “小不点,安逸嗬”等一系列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人的内心变化,使读者从中领悟到了老人对战友的深情怀念。‎ ‎5. 小说详写石碑碑文这一段有何用意?‎ ‎6. 作者以“路碑”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4. D 5. ①在情节上,照应上文老人回忆战争过程的情节,点明了老人那些特殊举动的真正原因。②在人物上,丰富了洗碑老人对路口战斗的回味和对碑中战友怀念的形象,增强了读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使老人的形象高大起来。③在主题上,进一步提升小说的主题,使小说主题上升到“爱国抗敌”上。 ‎ ‎6. ①“路碑”是小说的线索。回看路碑,雕刻新路碑串起了全文内容。②“路碑”常用来纪念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路碑”为题,给人以宏大、厚重之感。③“路碑”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为人民浴血奋战的人将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又批评了人们的浅薄无知”错误,从下文“山里人用上好的柏木棺材,把他葬在了石碑旁”可知并无此意。B 项,“以引起人们对老人的同情”错误,并无此意。C项,“说明老人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山里人的理解和支持”错误,应是老人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故选D。‎ ‎5.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小说详写石碑碑文这一段有何用意”,是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能力。把握小说中重要情节的作用,可以从该情节在小说情节上、人物形象塑造上、主题表达上几个方面考虑。本文详写石碑碑文的用意,可以根据碑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与上下文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上以及主题表达上的作用。‎ ‎6.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作者以“路碑”为题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作用能力。本文以回看路碑,雕刻新路碑,老人葬于路碑旁,后生读路碑串起全文内容的。所以是“路碑”是全文的线索。“路碑”常用来纪念那些为人民浴血奋战的人将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的,所以“路碑”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另外,由后文对路碑内容的详细介绍,可知这路碑是用来纪念民国三十四那场路口战斗和那场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的,所以文章以“路碑”为题,给人以宏大、厚重之感。‎ 点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比如本文以回看路碑,雕刻新路碑,老人葬于路碑旁,后生读路碑串起全文内容,“路碑”是全文的线索。路碑是用来纪念民国三十四那场卫国战争和那些为保卫祖国的而战死英雄们的,所以“路碑”暗示文章的主题,同时又给人以宏大、厚重之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 这又是喜欢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在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 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应的应对措施。‎ C. 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 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8. 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B.‎ ‎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 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 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E. 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9. 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BC ‎ ‎9. 问题:材料一认为会对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务员服务水平产生负面影响,材料二则认为人才流失会造成人才短缺问题。‎ 角度:材料一是从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材料二是从公务员职业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 ‎【解析】‎ ‎7. 试题分析:原文“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选项“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过于绝对。‎ ‎8. 试题分析:A项,原文只是说“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选项“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文中没有依据。C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无中生有。‎ ‎9.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务员服务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人才流失会造成人才短缺问题”,然后从社会和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坤,字叔简,宁陵人。万历二年进士。为襄垣知县,有异政。调大同,历郎中。迁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二十五年五月,书疏陈天下安危。疏入,不报。坤遂称疾乞休,中旨许之。于是给事中戴士衡劾坤机深志险,谓石星大误东事,孙鑛滥杀不辜,坤顾不言,无大臣节。给事中刘道亨言往年孙丕扬劾张位,位疑疏出坤手,故使士衡劾坤。位奏辨。帝以坤既罢,悉置不问。初,坤按察山西时,尝撰《闺范图说》,内侍购入禁中。郑贵妃因加十二人,且为制序,属其伯父承恩重刊之。士衡遂劾坤因承恩进书,结纳宫掖,包藏祸心。坤持疏力辨。未几,有妄人为《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略言:“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其言绝狂诞,将以害坤。帝归罪于士衡等,其事遂寝。坤刚介峭直,留意正学。居家之日,与后进讲习。所著述,多出新意。初,在朝与吏部尚书孙丕扬善。后丕扬复为吏部,屡推坤左都御史未得命,言:“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不效,甘坐失举之罪,死且无憾。”已,又荐天下三大贤,沈鲤、郭正域,其一即坤。丕扬前后推荐,疏至二十余上,帝终不纳。福王封国河南,赐庄田四万顷。坤在籍,上言:“国初分封亲籓二十有四,赐田无至万顷者。河南已封周、赵、伊、徽、郑、唐、崇、潞八王,若皆取盈四万,占两河郡县且半,幸圣明裁减。”复移书执政言之。会廷臣亦力争,得减半。卒,天启初,赠刑部尚书。‎ ‎(选自《明史·吕坤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B. 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C. 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D. 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疏,文中指呈给皇帝的奏章。又如,“疏草”指奏章的草稿,“疏直”即呈上奏章直陈。‎ B. 内侍,在宫中供使唤的人。唐朝全部以太监充当,因此内侍又成为宦官的专称。‎ C. 掖,文中指掖庭,宫中的旁舍,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如“后外祖母邓朱出入掖庭”。‎ D. 坐,文中指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一种制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坤在万历二年就考中了进士,曾先后担任襄垣知县、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等职务。‎ B. 吕坤上疏皇上,皇帝不予答复,戴士衡认为吕坤心计深,野心大,没有大臣的气节。吕坤因而称病请求退休。‎ C. 戴士衡弹劾吕坤,有人写《忧危竑议》陷害吕坤,但他们没有得逞,皇帝将罪过归于戴士衡等人。‎ D. 吏部尚书孙丕扬屡次推举吕坤担任左都御史,这说明吕坤有才德,也说明孙丕扬是一个正直的重才之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部,屡推坤左都御史未得命,言:“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 ‎(2)若皆取盈四万,占两河郡县且半,幸圣明裁减。‎ ‎【答案】10. D 11. C 12. B ‎ ‎13. (1)我凭着八十岁老臣(的身份)来保举吕坤,希望我能够亲眼看到任用吕坤的效果。‎ ‎(2)如果都取消满四万顷,将占两河郡县将近一半的土地,希望皇帝加以裁减。‎ ‎【解析】‎ ‎10.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独取汉明德后者”省略的主语是“坤”,前面要断开。“后”是后面分句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坤以媚”“坤疏陈”中“坤”均做句子主语,前面要断开。“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三个分句省略的主语都是“坤”,前面都要断开。‎ ‎1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C项,掖,掖庭,宫中的旁舍,文中指妃嫔居住的地方。非题中所讲“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12. ‎ 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吕坤是先称病请求退休,戴士衡才趁机弹劾。‎ ‎13. 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以,凭借;保,保举;冀,希望;得,能够。第二句中,且,将近;幸,希望;圣明,指皇上。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 吕坤,字疏简,宁陵人,万历二年考中进士。担任襄垣知县,有卓著的政绩。调往大同,授职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调任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 奏疏呈送上去,皇帝没有答复。吕坤就称病告退,宫中传旨准许了他的要求。因此给事中戴士衡弹劾吕坤心计深,野心大,称石星大误东征,孙光乱杀无辜,吕坤看到了却没有禀告,曲意附和,没有大臣的气节。给事中刘道亨称往年孙丕扬弹劾张位,张位怀疑奏疏出自吕坤之手,所以指使戴士衡弹劾吕坤。张位上奏辩解。皇帝认为吕坤已经被罢免,全然置之不理。 起初,吕坤任山西按察使,曾经撰写《闺范图说》,宫中太监购买带入禁宫。郑贵妃趁机在《闺范图说》中增撰十二个人,并为他们制定先后顺序,嘱咐她的伯父郑承恩重新刊印这本书。戴士衡就弹劾吕坤让郑承恩敬呈书籍,与内室勾结,包藏祸心。吕坤上奏争辩。不久,有不法的人为《闺范图说》做跋,称作《忧危竑议》,大意是:“吕坤撰写《闺范图说》,唯独选取汉代的明德后,皇后由贵人晋升而住在中宫,吕坤是用它来献媚于郑贵妃。吕坤上奏陈述国家的忧患,无事不谈,唯独不谈设置皇储,意图显而易见。”《忧危竑议》中的这段话语狂乱荒诞,将危害吕坤。皇帝将罪过归咎于戴士衡等人,此事才平息。 吕坤刚强正直,注重正统的学术。在家闲居的时候与后学者探讨、研习。他的著作,颇有新意。起初,他在朝廷与吏部尚书孙丕扬相好,后来孙丕扬再度担任尚书,屡次推举吕坤担任左都御史没能成功,称:“我以一名八十岁老臣的名誉保举吕坤,希望我能亲眼看到任用吕坤的效果。若没有成效,我甘愿受举荐失当的惩罚,死而无憾。”此后,又推荐国家的三大贤士,沈鲤、郭正域,其中还有一位就是吕坤。孙丕扬先后举荐,上奏达二十多次,皇帝始终没采纳。福王分封到河南,赏赐的庄田达四万顷。吕坤在任,上奏说:“开国初期分封了二十四位亲王,赏赐的田亩没有上万顷的。河南已经分封了周、赵、伊、徽、郑、唐、崇、潞八个王,如果都达四万顷,将占两河郡县一半的土地,希望皇帝加以裁减。”又向执政阁大臣陈述此意。遇上朝廷大臣们也极力争辩,皇帝减少了一半的赏赐。他去世后,在天启初年,被赠封为刑部尚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种黄柑二百株”一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 B. “春来新叶遍城隅”一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 C. 颔联写诗人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想给子孙留点财产。‎ D. 颈联连续发问,柑橘树多久才能开花?由谁来摘它的果实?表明自己希望在这里等到柑橘开花结果。‎ E. 尾联诗人以急促高昂的语调表现自己的达观心态: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 ‎15. 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 ‎【答案】14. DE 15. 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言外之意是,‎ 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呆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因此“自己希望在这里等到柑橘开花结果”错误;E项,应是“诗人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心态”。‎ ‎15. 试题分析:该题既考查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又考查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第一问,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表明这个字是直接抒情,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不难发现,第二联中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第二问,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题干已表明颈联抒发的是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要求回答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诗中拿“喷雪”和“垂珠”来比喻橘花和橘实,想象橘树开花结实,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两句。‎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通过对霓、风、虎、鸾以及仙人的描写,来表现洞天福地盛大而热烈的迎接场面。‎ ‎【答案】 (1). 水击三千里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霓为衣兮风为马 (4). 虎鼓瑟兮鸾回车 (5). 仙之人兮列如麻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抟、霓、瑟、鸾、列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大学毕业后的短短两年里,他就从一位普通员工成了管理数百人的部门经 理,这令曾经的同学侧目而视。‎ ‎②近日,俄美关系发展再现波澜,美国国会众议员再提制裁俄罗斯的法案,俄罗斯舆论对此却表现得不以为意。‎ ‎③现代社会需要团对意识,当个人和集体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做到三人成虎,个人的价值才会得到最大实现。‎ ‎④最近,一则女子带男友回家见父母,不想却开门揖盗,男子趁人不备窃取财物,最终被判处刑罚的新闻在微信圈广为流传。‎ ‎⑤在小儿子的眼里,父母的爱情平淡得不能再平淡,但在别人看来,陈桂英夫妇面对人生困境始终相濡以沫,着实令人感动。‎ ‎⑥在海南发展史,有不少“外来者”为海南教育处心积虑,如北宋时曾轻任琼州房学教授的古革,就是琼北教育的先行者。‎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B ‎ ‎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电影选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四个历史片段,构建起了影片的结构和场景,为我们讲述了一支具有革命信仰的军队。‎ B. 根据刚刚发亊的2017年全球乳业排行榜显示,中国乳企伊利、蒙牛双双跃居榜单前10强,刷新了中国乳企在全球乳业中的位置。‎ C. 经过前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努力,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0%,学前、高中和高等特殊教育发展整体相对滞后。‎ D. 数字内容产业应坚持“内容为王”的第一要求,坚持数宇产品是文化产品的核心定位,认清角色、找准方向、楮准发力、把好脉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的一句”,A项,成分残缺,缺少“讲述”的宾语中心语,可在结尾加“的诞生历程”;另,“构建”句偷换主语为“四个历史片段”。B项,句式杂糅,“根据…”和“显示…”两个句式糅合在一起,任意保留其一。D项,语序不当,“认清角色、找准方向、精准发力、把好脉搏”语序不当,应为“找准方向、认清角色、把好脉搏、精准发力”。故选C。‎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了,我们损失的 ② 是一门技艺,③ 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其中的宝贵智慧和精神血脉,非遗 ④ 大多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它们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有着一定的生命力, ⑤ 将其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 ⑥ 更好地活在当下。‎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________ ;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__② ,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______ ,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答案】 (1). ①自己才能生存 (2). ②不侵犯别人的利益 (3). ③但底线却不能缺失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横线处后面是分号,根据上文“只有让别人生存”和下文“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可知,前后内容形成对称关系,①处应填入“自己才能生存”。从②处前后句子可以看出,三个句子之间有递进关系,中间句应该是“不侵犯别人的利益”。③处后面强调了底线的重要性,说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东西,再根据“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可推断出③句是对上一句的转折。‎ ‎21.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是“好处不能让给别人”。水流入自家田虽然能增加自家田地的肥力,但是流入过多也会带来土壤板结、庄稼成熟推迟等问题,还可能引起庄稼倒伏。一旦引起倒伏,势必造成减产和血本无归。现在,很多人提倡“肥永兼顾外人田”,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倒伏,而且只要提倡“肥水兼顾外人田”,就能避免土壤板结、庄稼成熟推迟等问题。让肥料均衡使用,土壤养分比例适当。 ‎ ‎①庄稼倒伏不一定会造成血本无归。 ‎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提倡“肥水兼顾外人田”并不一定能避免庄稼倒伏的发生。 (2). ③不是提倡“肥水兼顾外人田”就能避免土壤板结、庄稼成熟推迟等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仿写等语言运用表达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尤其仔细阅读所给的语段,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然后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题目中所给①句是针对“一旦引起倒伏,势必造成减产和血本无归”而言,另外两处有问题的语句分别是“提倡‘肥永兼顾外人田’,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倒伏”“只要提倡‘肥水兼顾外人田’,就能避免土壤板结、庄稼成熟推迟等问题”,推断存在的问题为“就可以”“就能”,不是必然关系。因此答案可以定为:提倡“肥水兼顾外人田”并不一定能避免庄稼倒伏的发生;不是提倡“肥水兼顾外人田”就能避免土壤板结、庄稼成熟推迟等问题。‎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与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你可能也有过或将要面对这样的困惑,请结合上述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临近期中考试的日子了,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紧张的气息,而我除了完成老师的作业后,并没有多用功。在同学紧张复习的情况下,我无所事事。每天除了听听音乐打打球,别无所事。‎ 上次考试我考的很不错,在老师,同学的夸奖下,我有些飘飘然了。‎ 周一刚来,下午我们就要进行考试了,我有很大把握,我相信我能考好,终于“铃铃铃……”一阵铃响,笔在纸上忙活开了。‎ 又一阵铃响,监考老师缓缓站起来,提提嗓子说:“交卷子,考试时间已到。”“什么,可我还…”在老师严厉的眼神下,我只好停笔交卷。‎ 成绩单发下来了,我考的糟透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想到老师父母对我的重托,我惭愧极了,酸楚的眼泪中更多的是后悔,后悔自己太自大了,太骄傲了,后悔当初不用功,构成今天的局面,可这能怪谁呢?‎ ‎“班长,老师让你去他办公室一趟!”一个声音传了过来。‎ ‎“是在叫我吗?什么,去老师办公室,对呀,身为一个班长,应是同学们的好榜样,老师的好帮手,这次考试失利,我怎么对的起班长这个称号。”我心里难过极了。‎ 在走廊里,我的心怦怦乱跳,像被悬着一样。‎ ‎“铛铛铛…”“老师,您找我吗?”‎ ‎“对!”老师的声音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严厉,反而有些和蔼。‎ ‎“你这次考试并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是不是骄傲了,成绩和平常的付出是成正比例的,记住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多,是啊!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我决定努力学习,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未来,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可以在人生的路上写下更多灿烂而辉煌的篇章。‎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注意写作任务:在材料中给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材料可以概括为“善良”“爱心”“尊重”“宽容”“拒绝”,从中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即可。‎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注意从“善良”“爱心”“尊重”“宽容”“拒绝”中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