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广东实验中学2016学年(下)高二级期中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要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在场的东西”)的。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只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和事物、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决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 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王维的诗“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穷则通”的理何在?字面上没有回答。但“渔歌入浦深”一句把我们引向了对王维人生的无穷回想和感叹。王维的另外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引发我们想起人生的起伏高低,醒悟到人在低处(“水穷处”)时能“看”到高处(“云起时”),这就是“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一语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无穷“深”的意境,不也就让我们“通”达了吗!苏轼评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画,着墨无多,他的诗,言辞精炼,但其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却是无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最能表示王维诗画之令人“玩味无穷”‎ 的特点,在中国古典文艺中可以说得上是最突出的。当然,“玩味无穷”之味短或味长,这不仅决定于作品本身水平之高低,也决定于鉴赏者的文学修养之深浅。审美意识,原是作者与读者融合为一的产物。‎ ‎(选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说”认为“象”本身并不美,而美应是突破了声色、言词等的局限,表现在“象外之意”“词外之情”。‎ B.“意象说”揭示了美的深层内涵,这种深层内涵指的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和愉悦,需要我们从美的作品的背后去想象和玩味。‎ C.现实生活中的“凄凉”与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并不等同,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引发欣赏者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 D.令人“玩味无穷”的美的作品一定有着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但也要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读者观众才能体味其中的韵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要读出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美感,就一定要明白诗句中“在场的东西”和诗句外“不在场的东西”,而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B.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中,“山河在”与“草木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此时“无人”的凄凉、“国破”的悲怆。‎ C.王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两句诗中,“渔歌入浦”是“在场的东西”,我们要玩味其中的美,就一定要看到王维的“穷通”之理。‎ D.中国古典文艺中,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突出的就应算是王维的诗画,他的诗和画都是用有限的笔墨体现出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欣赏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要理解作品背后的人和事物、社会历史背景等,失去了这种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作品的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B.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美的欣赏,都是一个从“象”到“象外”的深入过程,都是一个从感官娱乐、感性满足到精神上、思想上满足的过程。‎ C.所有“象”的母源的内涵都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能否回归到母源,决定了我们能否拥有无穷的“玩味”,因此对“母源”的醒悟非常重要。‎ D.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及其对现实人生的理解和思考,他的创作能否以小见大、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些都影响了其作品的美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 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 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这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C.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D.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5.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6.鲍勃·迪伦几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 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 ‎ (选文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 ‎ ‎ 因为他不放心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 ‎ B.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小说以 ‎ 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笔调,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 C.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 ‎ ‎ 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 D.小说以明伦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樾、梁明时、庄 ‎ 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8.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 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 ‎ ‎ 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 ‎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 ‎ 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 B.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 ‎ 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 C.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 ‎ ‎ 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 D.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 ‎ ‎ 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游士,中国古代指四方奔走,从事游说活动的人,后来也泛指云游四方以谋生的文人 ‎ ‎ B. 冬至,中国农历中介于大雪和小寒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 ‎ C. 南面,即面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天子诸侯见群臣皆面南而坐,故称帝位或尊位。 ‎ ‎ D. 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谕、表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他昼夜不停地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生活拮据,经常吃不饱,但这也不能阻止他刻苦学习。‎ ‎ B.范仲淹为官正直敢言。他在吕夷简执政期间,进献《百官图》,直接批评吕夷简用人唯亲;他还上书直言太后在朝廷接受皇帝百官的祝寿是不合礼法的。‎ ‎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就不用担心;他病重的时候,皇帝也常派人送药问候;他去世之后皇帝还亲写碑文。‎ ‎ D.范仲淹生活简朴。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自足;他几个儿子换衣服出门,但他却不讲究自己的着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5分)‎ ‎(2)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玉楼春①‎ 欧阳修 ‎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 ‎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喜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 【注】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②尊:通“樽”。‎ ‎14.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 ‎ 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 ‎ 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 C.“南浦”句典出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绿渡。送君南浦,伤 ‎ 如之何”句,借以表达作者谪居贬地远离亲友的伤别之情。‎ ‎ ‎ ‎ D.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姹紫嫣红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 ‎ ‎ 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 E.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八句 ‎ 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 15. 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面对滚滚长江,苏轼在《赤壁赋》中发出了“ , ”的慨叹,感叹生命短暂,而江水长流不息。‎ ‎(2)《阿房宫赋》中具体描写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珠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的诗句是:“ , ”。‎ ‎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摄取九种景物来表现秋天的句子是 ‎ “ , , ”。‎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国际上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依然存有怀疑和诋毁,其主要原因是国际社会对我国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还存在一孔之见,并不是全面客观地来看待。‎ ‎②被称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弟子规》,在年轻人的道德品质、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其中所闪现的智性光辉俯拾皆是。‎ ‎③网络用户类型繁杂,囊括社会各阶级、各身份的人,这导致互联网上的言论也鱼龙混杂,如同漫天飞舞的纸片一般凌乱无序,给人泥沙俱下的印象。‎ ‎④有些人自称是文艺评论家,但你若问他文艺评论学的核心、外延、主要成果、经典著作等,他却语焉不详,可见他压根儿就没有任何文艺评论的专业知识。‎ ‎⑤我最爱听爷爷讲他年青时在东北老家的故事,那山林、小河、羊群、骏马,在他的侃侃而谈之中仿佛都出现在了眼前,让我对从未去过的家乡充满了向往。‎ ‎⑥做厨师最幸福的事就是可以把各种东西混在一起,无所顾忌地改变著名的配方,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更属于大家的美食。‎ A.②④⑥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③④⑤‎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 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发展和创造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 ‎ ‎ 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 B. 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全国1100万对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夫 ‎ 妻,仅有145万对提出再生育申请。‎ ‎ C. 当前的文化产业已经到了“不差钱”的阶段,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上关于文化产业是 ‎ ‎ 否泡沫太多、产能过剩的质疑。‎ ‎ D. 第118届广交会已圆满结束,与往届相比,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与部分“一带一路”沿 ‎ ‎ 线国家的与会人员保持了稳定增长。‎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俗话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____。____。____。____。‎ ‎ ①未来社会,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升级为智力劳动密集型产业。‎ ‎ ②可以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大量的人员将从事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文化教育和艺术行业。‎ ‎ ③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 ④为了满足人类各层次的需求,必然会有相应的行业被创造出来。‎ ‎ ⑤尤其是,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和管理可望成为一大产业。‎ ‎ A.④③⑤②① B.①②④⑤③ C.③④②⑤① D.②①⑤③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①          。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碳、碳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②            ,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污染的罪魁祸首。雾和霾天气使空气质量明显下降,③           。首先,雾霾中的PM2.5威胁新生儿健康;其次,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杀手”。‎ ‎21.下面是某种门禁控制器的工作流程图,请把该工作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 ‎ ‎ 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2016年10月,北京大学校园内那家与鲁迅先生作品集同名的“野草书店”‎ 面临倒闭危机。据了解,近10年间各间大学周边许多颇有口碑的实体书店都已经相继关张。‎ ‎ 在我们身边,也依然还有不少实体书店存在。这些书店大多并不再局限于原来的经营模式,例如三联书店24小时不打烊,第二书房主导寓教于乐的亲子阅读等,还有些书店把咖啡厅、家居精品店、网吧、甚至儿童室内游乐场都搬了进来,利用专题活动、组合经营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走进了实体书店。‎ 对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实验中学2015级高二(下)中段考答案 ‎1.A.(“‘象’本身并不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象”的美应是一种“低层次的感性美”。)‎ ‎2.B.(“‘山河在’与‘草木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错误,根据文意,两者并非对比关系,而是同一关系,都是通过“在”来表现“不在”。)‎ ‎3.C.(以偏代全,“所有‘象’的母源的内涵都是无穷无尽的”以偏代全,只有所有“美”的事物的象才具有无尽的内涵。)‎ ‎4.C(《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5.①“谜”在于鲍勃·迪伦拥有多重身份,虽被不断研究、剖析、定义,但从来没有被人弄明白过;“谜”还在于他拥有“最多变的灵魂”,他永远在追求艺术的真谛,对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而不断地改变自己。②“迷人”首先在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漫游,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之倾倒迷醉;更在于他忠于自我,呈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无论是辍学出走,还是从“抗议歌手”成为“民谣的叛徒”,又是可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忠诚。‎ ‎(评分细则:“谜”:多重身份(1分),“最多变的灵魂”(1分);“迷人”:作品令人迷醉(1分),独特的人格魅力(1分)。注意:每一点评(概括讲出原因)、述(简述经历或举出事例)结合,回答完整才有1分。)‎ ‎6.①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阅读训练了他的思维,也使他能沉静下来关注自身的灵魂深处,使他在创作的遣词用句时颇受启发,他被称为是“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②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好似呼应文学传播的源头,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③鲍勃·迪伦的创作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5分。写出一点得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7. C(C项“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错)‎ ‎8. ①作者写了纯净的蓝天被战争玷污,但蓝天的美丽不会因为战争而改变,既交代了时 ‎ 代背景(战争环境),又蕴含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懑。‎ ‎ ②蓝天象征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性,含蓄地表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教书读 ‎ 书做学问,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 ‎ ③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了蓝天的美,美丽的蓝天与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体现战争的残 ‎ 酷。散文化的写法突显了小说的诗性,雅致隽永。‎ ‎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9. ①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孟樾研究宋史,梁明时专研数 ‎ 论,庄卣辰醉心物理,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人生价值。‎ ‎ ②他们教书育人,传承文化: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敌机轰炸 ‎ 时舍生护卫实验设备。把文化传承当作历史使命,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使知 ‎ 识和文化在战火中得以传承。‎ ‎ ③他们在乱世不仅保持了关爱、牺牲、坚韧的人格,活出了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还 ‎ 为兴学强国奉献全部心血,将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表现 ‎ 了知识分子坚定的爱国情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10.A.(原文: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11.D(谕,告晓,告示,一般指上级对下级,又特指皇帝的诏令。)‎ ‎12.D(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 ‎13.(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 (况,况且,1分;进退,提拔和黜降,1分;格,标准,1分;委:委托,1分;大意 ‎ 1分。)‎ ‎ (2)天子正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 ‎ 统一颁布下发。‎ ‎ (方,正在,正当;信向,信任;悉,都,全部,悉数;宜,适宜,适合;画一,一致,‎ ‎ 一律;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14.BC(B,第二句表达的感触是,一年中风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最值得你放眼欣赏。C,这里化用南浦的典故,不是借以表达离别之情,只是让人联想“春水绿波”的美好意境。)‎ ‎15.(1)三四两句主要用对举(对偶)的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南浦波纹”,北与南,高与低,红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出整个天地间皆是蓬勃灿烂的春色,体现作者欣喜愉快的心情!(若答拟人比喻分析合理,酌情给分)(2)这两句融情于景,景中含情,那犯寒开的梅花,如酒绿的波纹,充溢天地的生机,触目皆是的春色,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 赏析:欧阳修是对于大自然,对于人生美好的东西非常懂得赏玩的诗人。他说“雪云乍变春云簇”,写得真是美。你不觉得下雪时候的阴云,跟夏天下雨时候的阴云是不一样的么?下雪的阴云阴得那么均匀,像铅一样凝成一片。夏天的雨云是忽然间就涌上一大片,带来一场暴雨。春天的云彩舒卷自如;秋天的云彩高远淡薄。四季的景色不同,连天上的云彩,四季都是不同的。凡是一个锐感的诗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渐觉年华堪送目”,我们逐渐觉得那一年的美好的日子,堪,是值得,值得你放眼去看了。‎ ‎  “北枝梅蕊犯寒开”。花有南枝的,有北枝的。南枝的花向太阳先开,北枝的花背太阳。他说现在连北枝上的梅花都冒着寒风开始绽放了,有一种力量在里边。“南浦波纹如酒绿”,本于江淹《别赋》。南浦的春水有美丽的波纹。南浦啊,你不用考证它在哪一省哪一县,你只要联想。因为江淹说了“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你一用南浦这两个字,就把“春水绿波”想起来了。这是欣赏中国古典诗的一个微妙的反应。南浦的波纹怎么“如酒绿”呢?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此江若变作春酒,那南浦的波纹,春水的绿,就跟春酒的绿一样美。而且,你几乎感觉到,诗人对于这水有对酒一样的感情,使人沉醉了。‎ ‎  “芳菲次第还相续”,一种花接着一种花连续不断地开。花信二十四番,从迎春花开起,一直开到荼蘼花事了。“不奈情多无处足”,我永远爱这些美丽的大自然的景物,我永远也不会满足。他说“尊前百计得春归”。当你在酒樽之前,有酒就应该赏花。我用了各种方法,千思万想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盼望春天的花开。今天,春天果然来了,你“莫为伤春歌黛蹙”。你就好好珍惜享受眼前美好的春天,不要再悲哀和忧伤了。‎ ‎16.(1)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7.B(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畏惧(地去做某件事情)。)‎ ‎18. C(A项语序不当,“发展”“创造”顺序颠倒。B项句式杂糅,“据……统计”和“……显示”杂糅。D项搭配不当,“人员”与“增长”搭配不当。)‎ ‎19.C ‎20.①其实雾与霾有很大区别 ②前两者危害不大 ③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 ‎(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 ‎21.参考答案:门禁控制器首先要采集人脸图像进行识别,未识别须请求再测;若人脸识别通过,可进入指纹信息采集;若指纹识别未通过,也须请求再测。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都通过,则验证通过,打开门禁。(答出具体流程,内容完整,给3分;表达准确,语言连贯,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2. 一、审题 材料内容及含意:1、“野草书店”及各大学周边许多有口碑的实体书店相继关张,传统的经营模式只能让这些实体书店倒闭。2、不少实体书店转换经营模式让更多的人走进了书店,改变观念,转换模式让实体书店吸引更多的读者。‎ 二、立意 ‎(一)角度 ‎1、横向联系。所给材料由两类相反的材料组成,审题时要考虑到它们的延伸。同样是实体书店,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局?如何经营实体书店自然就会成为我们立意的一个角度,当然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写作。‎ ‎2、纵向思考。所给的材料两部分各处独立,但由于不同的经营方式,他们的结局也各不相同,写作时可以抓住这种结局的成因这个角度来写。‎ ‎(二)立意 这则材料的立意并不复杂,同学们写作时大多能扣住材料正确立意,如 ‎1、实体书店面临关张的成因角度 ‎(1)网络科技冲击实体书店 ‎(2)我们要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静心 ‎2、如何经营实体书店的角度 ‎(1)要有创新意识(在新时期要有转型意识)‎ ‎(2)多元经营 ‎(3)注重读者体验(多一点人文情怀)‎ ‎3、结合材料两部分整体评价实体书店的角度 ‎(1)书店的转型是历史的趋势 ‎(2)经营实体书店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