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 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 ‎“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摘自冰村《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糜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 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 ‎6.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享受“孤独”‎ 王海斌 ‎ 早年时,总惧怕“孤独”,因它与“寂寞”总是在没有来由和毫无征兆之际,将我们团团包围,那种裹袭周身的压抑令人窒息,另加上“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情绪笼罩,总是将“孤独感”活脱脱演绎成了“世界无情抛弃你”的一出悲剧。‎ ‎ 年岁逐增,方才知晓“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境界,无人叨扰的寂静中,我们才觉活出了真我,才觉自由之真谛。于是,我们又慢慢地开始学会“享受孤独”,升华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豁达。‎ ‎ 其实,在古代文人的人生境遇中,“孤独”一直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 东晋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已然将“孤独”之境描摹得十分具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种“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乡野闲趣;这种“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达观豁朗;这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乐道安贫,已然被此四句诗述尽。“孤独”在陶潜的笔下,成了一种独到之境,成了一种后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 而有时,“孤独”在多数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古往今来的众多“夜不成寐”者用他们自己的遭遇在诠释不同的孤独境况。王粲夜不成寐,登楼四望,生发“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活化了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真实状态,这是种愁苦的孤独;阮籍夜不成寐,起坐弹琴,感慨“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难以名状的苦闷,这是种难言的孤独;柳三变夜不成寐,起身重睡,无奈呼喊“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将搅乱心绪夜半无眠的别离相思之苦竟刻画得如此微妙,这是种思念的孤独;而东坡夜不成寐,拉上好友,在月夜游走,记下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之境,竟将这两位“闲人”乐出了一番生活的禅趣,这便是种难得的孤独了。古人的孤独失眠虽万千不一,但触及朴素的情感心弦之时竟都成了一种文艺的雅趣。‎ ‎ “秋士易感”,萧瑟的秋季时节曾促成无数的悲秋佳作,欧阳公的《秋声赋》更首屈一指,那数百年前的某个秋夜,欧阳公秉烛夜读,偶闻秋声,状写山川寂寥草木零落,抒发秋声悲戚人事忧劳。万物秋声,纯属自然之境况;人生悲慨,全然俗世之纷争。欧阳公那“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天问至今无人作答,“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声依旧,虫鸣四野,此情此境也算是对人世沉浮诗人本身的一种无言的宽慰了。‎ ‎ 冬雪常与“孤独”演绎传奇佳话。柳河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陶庵“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古至今,《江雪》《湖心亭看雪》一直是评论家笔下的评述“孤独”‎ 的经典佳作。且不谈作者本人的人世历程,单是两文的构图用语也极传神地诠释了中国画中白描留白的极致。江天纯色的雪后,万籁俱寂,四下无声,江边惟有垂纶者,是实是虚?是作者是隐者?皆无定论,然“千万孤独”的境界读者皆有共鸣,空灵岑寂的广袤天地间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朦胧美感让人动容,亦令人心醉;大雪三日时节,独往湖心亭看雪,见湖中竟有对饮者,同饮三大白,酒毕席散,惟剩舟子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何谓“痴”?“痴”不就是一种寻觅孤独的执念么?比寻觅孤独更意外的是什么,是一种“桃李春风一杯酒”的喜悦,是一种“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企盼,更是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述及此境,蓦然察觉孤独者们竟都是眼眸能说话,颦笑满深情者。‎ ‎ 孤独之状的体味不可操之过急,它需要智者的指引但更需自我的顿悟,因为人生最终都会在害怕孤独中学会接受孤独,然后学会坚守孤独,最后学会享受孤独……‎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你听,诗佛摩诘已在用他最深情的方式在与我们共品“孤独”了。‎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独”在陶渊明笔下 “成了一种独到之境,成了一种后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B.“孤独”在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古人的孤独失眠虽万千不一,但触及朴素的情感心弦之时竟都成了一种文艺的雅趣。‎ C.萧瑟的秋季时节曾促成无数的悲秋佳作,秋景“也算是对人世沉浮诗人本身的一种无言的宽慰了。”‎ D.很多时候,“孤独”是一种境界,无人叨扰的寂静中,我们活出了真我,发觉自由的真谛。于是,我们又慢慢地开始学会“享受孤独”,升华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豁达。 ‎ ‎8.画线句“冬雪常与‘孤独’演绎传奇佳话”,为什么?请简析。(6分)‎ ‎9.请简要赏析文题“享受孤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许士柔,字仲嘉,常熟人。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崇祯时,历迁左庶子,掌左春坊事。‎ 先是,魏忠贤既辑《三朝要典》,以《光宗实录》所载与《三朝要典》左,乃言叶向高等所修非实,宜重修,遂恣意改削牴牾《三朝要典》者。崇祯改元,毁《三朝要典》而所改《光宗实录》如故。六年,少詹事文震孟言:“皇考实录为魏党曲笔,当改正从原录。”时温体仁当国,与王应熊等阴沮之,事遂寝。士柔愤然曰:“若是,则《三朝要典》犹弗焚矣。”乃上疏。疏上,不省。‎ 体仁令中书官检穆宗总记示士柔,士柔具揭争之。体仁怒,将劾之,为同列沮止。士柔上疏曰:“累朝实录,无不书世系之例。臣所以抉擿改录,正谓与累朝成例不合也。孝端皇后,皇考之嫡母也,原录具书保护之功,而改录削之,何也?当日国本几危,坤宁调护,真孝慈之极则,顾复之深恩,史官不难以寸管抹杀之,此尤不可解也。”疏上,报闻。‎ 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士柔亟以《五朝注略》进,乃得解。寻出为南京国子祭酒。‎ 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崇祯初,褒恤诸忠臣,翰林能文者或为之,而中书以为侵官。崇祯三年禁诰文骈俪语。至是攀龙家请给,去士柔草制时数年矣,主者仍以士柔前撰文进。中书黄应恩告至发诰语违禁,至发喜,劾士柔,降二级调用。士柔寻补尚宝司丞,迁少卿,卒。子琪诣阙辨诬,乃复原官。赠詹事兼侍读学士。 (节选自《明史·许士柔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 B.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 C.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 D.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吉士,亦称“庶常”,是中国明清两朝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常在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人员中择优录用。‎ B.寸管,毛笔的代称。古人对毛笔有很多种说法,如“不律”、“毫素”、“龙须”、“毛颖”等。‎ C.骈俪,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讲究声律的协调、用字的绮丽,盛行于南北朝。‎ D.“诣阙”就是奔赴皇宫、朝廷或都城。阙,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引申为皇帝的居处,又可代称朝廷、京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士柔忠于职守,敢于上奏朝廷。许士柔掌管左春坊的工作之前,魏忠贤按自己编辑的《三朝要典》任意删改《光宗实录》,许士柔后来就《光宗实录》相关问题上奏。‎ B.许士柔不畏强权,具有抗争精神。温体仁派中书官检出穆宗的总记给许士柔看,许士柔写揭帖争论,惹怒温体仁,差一点遭到弹劾,但他毫不畏惧,继续上疏。‎ C.许士柔赞扬孝慈,讴歌皇后恩德。许士柔认为皇后在太子危险时对太子进行调养保护,是孝慈的最高法度;史官轻易抹杀皇后的深厚恩德,更是不可理解。‎ D.许士柔针锋相对,招致奸人报复。许士柔的奏章使温体仁很不高兴,正逢温体仁唆使刘孔昭弹劾祭酒倪元璐,温体仁就打算利用士柔儿子许重熙之事来牵连许士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温体仁当国,与王应熊等阴沮之,事遂寝。‎ ‎(2)累朝实录,无不书世系之例。臣所以抉擿改录,正谓与累朝成例不合也。‎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注]‎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15.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具体描绘了鹏徙南冥时的壮观场面的两句 , 。‎ ‎(2)《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两句 ‎ , 。‎ ‎(3)《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两句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不严格区分原著与续书而泛谈所谓《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行为,造成了《红楼梦》评论的庸俗。周汝昌先生______,心明眼亮,一针见血指出唯一的门径就是把《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搞深搞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区分了“‎ 两种《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______,最后才能归结到中华文化本身的特质和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纠缠。当然,后四十回续书在鼓舞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及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封建家族和官场的黑暗方面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以及审美意度之______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用天壤之别、南辕北辙这样的字眼形容也并不过分。而周先生从一开始进入《红楼梦》,就抓住“版本”这个红学中的“死结”,锲而不舍、______,从各个层面、角度来研究、论述、分析、讲说,使这个问题逐步得到彻底清理,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周先生又说红学是中华文化之学,是“新国学”的原因所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老马识途 顺藤摸瓜 奋身独步 兀兀穷年 B.轻车熟路 寻根究底 奋身独步 宵衣旰食 C.老马识途 寻根究底 戛戛独造 兀兀穷年 D.轻车熟路 顺藤摸瓜 戛戛独造 宵衣旰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是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追求高远的灵性价值 B.所以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灵性价值之高远追求 C.但是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灵性价值之高远追求 D.所以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追求高远的灵性价值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 B.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 C.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 D.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 ‎20.筛选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提取五个关键词语。(5分)‎ 北京时间‎4月10日晚,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等全球六地同步发布了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首张黑洞照片。不同于普罗大众对黑洞照片“戏谑狂欢”的接力,天文学家表示,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成功获得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首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曾预言,由于黑洞的存在,人们将会看到中心区域存在一个由于黑洞世界而形成的阴影,其周围环绕着一个由吸积或喷流辐射造成的如新月状的光环。‎ ‎21.下面是周总理逝世后国人书写的两幅挽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成两幅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其中一幅的上联已给出。(6分)‎ 难报恩来 生为国家 耿耿忠心昭日月 不忍魂去 千秋青史 功同五岳 ‎ 寸草春晖 德同湖海 洋洋正气结丰碑 死为人民 ‎(1)上联:千秋青史,不忍魂去 下联: ‎ ‎(2)上联: 下联: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其负责人高深认为,培养创新研发的“管理秘诀”是“闭眼”和“闭嘴”。“闭眼”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区,对于自己未知的创新领域,要能容忍不同的意见,甚至失败的风险,不要轻易干扰专业人员的选择。“闭嘴”是指对创新提出意见时要谨慎,这些都是为了避免扼杀好的想法。‎ 对于上述这种管理方法,联系现实生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B(B项,“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 ‎2.D(D项,④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 ‎3.C(A项,“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B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D项,无中生有。)‎ ‎4.D ‎ ‎5.C ‎ ‎6.观点一:不合理。①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建构起来的,已经形成种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不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这种文类;②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性”。‎ 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①科幻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类:②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 ‎7.B(依据原文“而有时,‘孤独’在多数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应为“有时,在多数文人笔下……”)‎ ‎8.冬雪的意境中,“孤独者”可以“自由驰骋”,创作出评述“孤独”的佳作。‎ 雪后江天纯色,万籁俱寂,虚虚实实,所谓何人,皆无定论,空灵岑寂的广袤天地间的朦胧美感让人动容,令人心醉,“孤独”的境界易于共鸣。‎ 于冬雪中寻觅“孤独”,可以收获“喜悦”,收获“企盼”,收获“豁达”,更察觉孤独者的深情。‎ ‎9.(1)立意新颖,“孤独”避之不及,何谓“享受”?引起读者兴趣。(2)年岁逐增,方晓“孤独”是人生常态,是奢侈境界,在“孤独”中活出自我,发觉自由的真谛,在“享受”中得到人生的升华。(3)古往今来,“孤独”是文人们不可回避的话题,更成为一种文艺雅趣。(4)体味“孤独”需在坚守中顿悟,在享受中品味。(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0.C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温体仁离职,张至发当权,更加谋划驱逐许士柔。在此之前,高攀龙被追赠官职,许士柔拟草稿送交内阁,没有发给高攀龙家里。(按)旧制,追赠官职的诰令,属于诰敕中书负责。”‎ ‎11.D 阙,本义是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或古代宫廷等大型建筑入口处竖立的双柱。‎ ‎12.D 原文“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族子”本义乃同族兄弟之子,不是士柔的儿子。‎ ‎13.(1)当时温体仁掌握政权,和王应熊等暗地里阻挠这件事,事情就被搁置了。(当国,阴,沮,寝,句意1分)‎ ‎(2)各朝的实录,没有不记载世系的例子。我选择抉发篡改实录之事的原因,正是(它)与各朝的既定例制不相吻合。(累朝,所以,抉擿,成例,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许士柔,字仲嘉,常熟人。天启二年(1622)的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检讨。崇祯年间,历任左庶子,负责左春坊的事务。‎ 在此之前,魏忠贤已经编辑了《三朝要典》,因《光宗实录》的记载和《三朝要典》相矛盾,于是称叶向高等人所编撰的不真实,应该重新撰写,恣意篡改删削与《三朝要典》相抵触的地方。崇祯改元,烧毁了《三朝要典》,而被篡改的《光宗实录》如故。崇祯六年(1633),少詹事文震孟奏称:“先帝实录是魏党的曲笔之作,应当改正依照原来的实录。”当时温体仁当权,与王应熊等人暗中阻挠,事情便沉寂下来。许士柔愤然地说:“如此,则《三朝要典》也不必焚毁。”于是上奏,庄烈帝并未省悟。‎ 温体仁命令中书官将穆宗总记出示给许士柔看,许士柔详细做揭文与他争辩。温体仁发怒,准备弹劾他,被同僚阻止了。许士柔又上奏说:“各朝的实录,没有不记载世系的例子。我所以选择抉发篡改实录事,正是因它与各朝的既定例制不相吻合。孝端皇后是先帝的嫡亲母亲,原实录详细记载了她保护先帝的功绩,而修改的实录删去了,为什么?当时,太子差点儿不保,坤宁皇后调理保护,真是达到孝义、慈善的最高准则,父母养育的深厚恩情,史官轻易就用笔将它们抹杀了,这最不可理解。”奏疏呈上,庄烈帝答复知道了。‎ 温体仁更加不高兴。遇上温体仁教唆刘孔昭弹劾祭酒倪元璐,就称许士柔的族子许重熙私自撰写《五朝注略》,准备株连许士柔。许士柔赶紧将《五朝注略》呈献上去,才得以解脱。不久,出京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温体仁离职,张至发当权,更加谋划驱逐许士柔。在此之前,高攀龙被追赠官职,许士柔拟草稿送交内阁,没有发给高攀龙家里。旧制,追赠官职的诰令,属于诰敕中书负责。崇祯初年,对各位忠臣的褒扬、抚恤,翰林中能够行文的人有时行使了此事,而中书认为这是侵犯了官职权限。崇祯三年(1630),禁止诰令中使用骈体、华丽的语句。到此高攀龙的家人请求追赠,离许士柔草拟诰令已有几年,主事的人仍然将许士柔先前的撰文呈入。中书黄应恩告诉张至发,法令的语言违反了禁令,至发很高兴,弹劾许士柔,将他降了两级官阶调用。许士柔不久补任尚宝司丞,升任少卿,直至去世。他的儿子到朝门申辩冤枉之事,于是才给士柔恢复原来官职,追赠詹事兼侍读学士。‎ ‎14.B ‎15.①这一联的含意是:宁肯被敌人杀掉以血衅鼓,也不会屈服;②上下句形成了转折关系,有力地表明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决心。③"须信”“未闻”两个词语不仅起到关联的作用,且对仗工稳,音节铿锵,强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 ‎16.(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C(老马识途: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轻车熟路: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此处并未提到事情“容易”,而是强调周汝昌先生治学经验丰富,应填“老马识途”。‎ 寻根究底:泛指弄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 顺藤摸瓜:比喻按照某个线索查究事情。‎ 戛戛独造:形容文章别出心裁,富有独创性;‎ 奋身独步:指努力去出人头地。此处形容的是“曹雪芹原著”的“审美意度”,应填“戛戛独造”。‎ 兀兀穷年: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比喻做事不辞劳苦;‎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此处无关“政务”,应填“兀兀穷年”。)‎ ‎18.C( 此处两个分句应与后文“审美意度之戛戛独造”一句构成排比,句式应当相同。‎ 根据前文“当然,后四十回……也起过一定作用”和后文“用天壤之别、南辕北辙这样的字眼形容也并不过分”可知此处应与前文是转折关系。)‎ ‎19.B(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动语“推动”与宾语“问题”搭配不当;二是“中华文化的深刻”和“曹雪芹的伟大”递进语序不当。)‎ ‎20.首张 黑洞照片 发布 验证 广义相对论 ‎21.寸草春晖,难报恩来 生为国家, 死为人民, 耿耿忠心昭日月 功同五岳, 德同湖海, 洋洋正气结丰碑 ‎22.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