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转型的意义 贾文山 尽管西方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方市场经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被借用过来,而是经历了中国化的历程。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创新,它能包容不同的文化并使之汇聚为一体,这种包容不是简单地混合,而是把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时空和功能分区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互补的文化结构。此外,中华文化的创新也是极具特色的。在前期,中华文化以内源性的自我创新为主,而之后则以外源性的创新为主。其中,外源性创新更加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这种创新方式自儒释道文化融合开始,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主导型创新模式,也是中华文明转型的一种范式。古代儒、释、道文化融合的文明转型,近代以来以马、中、西融合的文明转型,都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通过外源性创新和内部自我创造的内源性创新结合进行的。。‎ 从目前阶段来看,如果说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在过去曾是一个大熔炉的话,那么现在则有种种迹象表明它逐步走向紧缩、保守和内敛,而中国则日益开放,今天的中华文明是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体系,在这种文明体系中不仅包含了东方的智慧,还包含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自古就是中华文化的本性,一种明智的文明绝不会以“纯正性的名义”原封不动地把外来文化拿过来,而是要把外来文化进行本土化之后方能为我所用,结合中国古代儒、释、道文化融合和现代中、西、马文化融合的经验及效果都能证明这一点。‎ 中华文明的转型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范式,这种范式同样可以应用于世界秩序的构建上。我们并不像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世界他国利用或隐或显的方式推行西方文化价值,在我们看来,重要的不是输出具体的文化内容,而是要与世界各文明一道,打造一套各个文明之间交流、沟通、和谐共生的实践范式。从中国文明转型的历史经验不难看出,不同民族之间应该坚持差异基础上的对话,寻求文化之间的契合性和互补性,调和传统与现代,取缔中心与边缘,融合自我与他者,形成一个全球跨文明的“沟通共同体”。只有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出包容、平等、和谐的世界安全、利益、命运、责任的共同体。‎ ‎(摘编自贾文山《中华文明转型为世界提供实践范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市场经济思想是吸收西方市场经济思想而形成的,没有西方的经济思想,就没有中国的市场经济思想。‎ B. 在中国古代儒、释、道文化融合前,中华文明以内源性的自我创新为主,没有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 C. 目前与中国不一样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已经在紧缩、保守和内敛,种种迹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D. 中华文明转型后,没有在世界其他国家推行中华文化价值观,而是寻求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契合性和互补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自然段,先以实例说明中华文明的最大特点,然后论述中华文化的创新极具特色。‎ B. 第一自然段,重点阐述外源性创新,本文也是紧紧地围绕外源性创新这个话题展开的。‎ C. 第二自然段,对东西方文化的包容性进行比较,重点阐述东方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D. 第三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重点阐述了中华文明的转型对于世界秩序构建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内源性创新和外源性创新的完美结合。‎ B. 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坚持差异基础上的对话,才能真正实现兼容并包。‎ C. 如果不同文明能相互包容,就能形成一个全球跨文明的命运共同体。‎ D.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只要具备了创新性,就能够不断地转型并发展。‎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没有西方的经济思想,就没有中国的市场经济思想”说法有误,根据第一段的信息可知,中国的市场经济思想是西方经济思想和中国本身经济思想的融合创新的结果。B项,“没有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说法有误,文中第一段提到“外源性创新更加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这里是说“更加注重”,说明之前的内源性的自我创新也是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的。C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说法有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如果说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在过去曾是一个大熔炉的话,那么现在则有种种迹象表明它逐步走向紧缩、保守和内敛”,美国文化不能代表西方文化,且文中是说“逐步走向紧缩、保守和内敛”,并非“已经在紧缩、保守和内敛”。‎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如B项,文中说的是“外源性创新更加注重……”,但不代表“内源性创新”就不注重,故选项中“内源性……没有注重吸收……”错误。‎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项,“对东西方文化的包容性进行比较”及“重点阐述东方文化”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是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比,以及重点谈“中华文化”,不能把“中华文化”扩大为“东方文化”。‎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只要具备了创新性,就能够不断地转型并发展”错误,“只要……就”强调的是一种充分条件,但不是达到结果的唯一条件,而文章最后说的是“只有……”,可见应该是“只有……才……”,表示必备条件,另外,除了要具备创新性外,还要具备包容性。‎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爱即无忧 阿 盛 是一副对联,青花瓷字,镶在两片大板上,显得很突出,字体是草书,约是清朝中叶烧制的。问价钱,不便宜,心想以后看着办。过了半年,迁新居,又路过那家艺品店,青花瓷字对联仍置于店中壁边,我再问一次价钱,同样的老板,不同的数目。还是觉得贵了些,摸摸看看,许久才下决心离开。‎ 将近三个月,没有闲暇,直到休年假,整理家具时忆起那一副对联,我特地到艺品店去。‎ 老地方,我一眼瞧及,对联稍惹尘埃,一边拭一边问价,老板微笑着说出,我实在讶异,顺口又问:“怎么比第一次开的价钱少一半?”老板年纪大,缺几颗牙,讲话却不漏风:“你中意就拿去,不满意可以拿回来。”‎ 将对联带回家,挂在客厅壁面,分成左右,中间是大陆画家王鹏飞的达摩祖师画像,右联“有忍乃有济”,左联“无爱即无忧”。远看近看都庄重,我喜欢,同时以之自惕。‎ 于是与艺品店老板熟稔,见面谈这谈那,有时他教我鉴赏玉珮、木雕、铜器,有时随兴聊天。整一年,我没买什么,他也从未暗示要卖什么。‎ 有一次,我说:“古董业有行无市,胡乱开价,不大好吧?”他说:“没错,物件买卖总是如此,有人爱就有人抬———告诉你,那一副对联原价比卖给你的多一倍,为什么?”我摇头,他点头:“像你这般年纪的人,多半在赌博或玩股票,根本没有心情到这个小店坐一坐谈一谈。你,看得出来不会跟着流行起狂———78岁了,我见过很多人。那一副对联很好,清朝青花瓷的字,非常特别———你在教书吗?”‎ 他第一次问我的职业,我们不曾提起这方面的事。我告诉他,我在报社工作。他把话题拉回到对联:“对联很好,你觉得如何?有的商人看准了顾客的心理———一般人都有爱即有忧。唉,这个时代,爱情都买得到,何况是物件,所以啦,爱而不忍,只得花钱当冤大头;你说的有行无市,正是这样起因的……”‎ ‎“对不起,”我插话,“我想知道,为什么便宜卖给我对联?我并不特别,很平凡的一个人。”老板哈一声:“就是了,我也是平凡人。问题是,现在有太多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平凡人反而少见呢。”‎ 我一时无语,喝茶。老板取换茶叶,茶壶空着,眼生,以前没见过;我顺手拿来看,吃了一惊,茶壶是150年前制作的。我细细玩赏,不会错,出自清朝道光年间名家之手。老板将一捧茶叶放进茶壶,漫不经心的样子:“看出来啦?别玩茶壶,假货多,真货贵,让那些有钱人去玩吧,过几天也许就卖出去了,你不妨多看几眼———你不必问价钱。”‎ 我没问价钱,但茶壶确实完美,多看了几眼。老板倒水入壶:“我说呢,你做个参考吧,玩古董跟做人一样。记得,无忍则无济,有爱即有忧,这是倒过来思考,不是大哲理,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我至今仍记得他说话时的表情。每每注视家中的那一副青花瓷字对联,就会怀念那个只知姓而不知名的老板。数月前,我到艺品店去,店已不在,问隔邻人家,说是老板“刚走不久”。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妇人说:“他啊,怪人啦!连钱都不爱,乐天乐天的,生前卖掉所有的古董,然后不久就去了。不太了解他,奇怪———问他做什么?”‎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现代卷)》)‎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作者多次到艺品店询问对联价格,暗扣文题“无爱即无忧”,为下文情节开展做了铺垫。‎ B. 文中“...摸摸看看,许久才下决心离开”这个细节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对联的特别喜欢 C. 艺品店老板自信地说那个茶壶“过几天也许就卖出去了”,因为那个茶壶是个假货,价值不高。‎ D. 老板的“无忍则无济”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如果不能够控制贪婪的欲望,就往往做不成事情。‎ ‎5. 结合文本,请简要概括不懂得“无爱即无忧”道理的人有哪些表现。‎ ‎6.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标题“无爱即无忧”的具体内涵。‎ ‎【答案】4. C 5. ①不懂得对联的意趣,对这副对联兴趣不大,。‎ ‎②赌博、玩股票,追逐金钱,不懂要“爱而忍之”。‎ ‎③不理解艺品店老板的行为。 ‎ ‎6. ①“无爱”指没有贪婪之心。‎ ‎②“无忧”指没有人生的痛苦。‎ ‎③因为“无爱”,所以“无忧”。人如果能够控制物欲,没有贪婪之心,那么就能远离烦忧。人如果放纵自身的喜爱之情,产生贪婪之心,就会招致人生的痛苦。‎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C项,“因为那个茶壶是个假货,价值不高”错误,从“我细细玩赏,不会错,出自清朝道光年间名家之手”“看出来啦”可知,茶壶应是真货,老板之所以自信兴许很快卖出,是因为老板要降价贱卖了它。名贵茶壶,价格又便宜,炒古董的人见有利可图,自然会迅速出手。‎ ‎5.‎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文本,请简要概括不懂得‘无爱即无忧’道理的人有哪些表现”,这是考查学生欣赏作品中人物形象和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如从青花瓷对联来看,“我”第一次看到因“不便宜,心想以后看着办”,半年后看到“同样的老板,不同的数目。还是觉得贵了些,摸摸看看,许久才下决心离开”,又过了三个月终于买回对联,虽然不买对联不一定是不懂得对联意趣的人,但对联“稍惹尘埃”,乏人问津,还是可以看出懂得对联意趣的人极少。艺品店老板的话“像你这般年纪的人,多半在赌博或玩股票,根本没有心情到这个小店坐一坐谈一谈”,反映出现在一些人追逐金钱,不懂抑制贪欲,不懂要“爱而忍之”。文章结尾写连邻居都认为没有了贪恋之心的艺品店的老板为“怪人”,反映出世人不懂得“无爱即无忧”,不理解艺品店老板的行为。‎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标题‘无爱即无忧’的具体内涵”,这是针对散文标题设题,是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先理解其字面意,“无爱”,“无”意思是“没有”,“爱”意思是“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从文中来看,“有的商人看准了顾客的心理———一般人都有爱即有忧”,此处的“爱”是对物品的喜爱,再结合老板的为人可知,“无爱”指的是没有贪婪之心;“无忧”,本义是“没有忧愁”,从文中来看,“无忧”指的是没有人生的痛苦;最后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无爱即无忧”,文中说“玩古董跟做人一样。记得,无忍则无济,有爱即有忧”,意思是人如果放纵自身的喜爱之情,有贪婪之心,就会因欲望达不成而痛苦,而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物欲,没有贪婪之心,那么就能够远离烦忧。‎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慕尼黑的爱因斯坦 聂运伟 ‎(1) 爱因斯坦喜欢寻求远离繁华都市的乡村作为居住地。即便在流亡美国之后,他住在普林斯顿,住房四周也是有一座大花园,住房像绿色海洋中的一个孤岛。人们常以为这是爱因斯坦生性孤癖、不善交际的表现。其实,就文化背景来分析,爱因斯坦父子对慕尼黑郊外纯朴、自然的风景的神往与欣赏趣味,有着浓郁的时代感。在爱国斯坦诞生前100年,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精神就已为爱因斯坦准备了优良的文化个性基质。毫不夸大地讲,爱因斯坦日后无与伦比的创造性思维正源自于他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感应和醒悟。没有身处原始自然风光中的自由呼吸,人是很难让个性自由伸张、让思维进发出创造火花的。幕尼黑郊外的自然风光在爱因斯坦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种子,同时,也过早给他带来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孤独”。但这种“孤独”不是那种人生的痛苦感,而是一种有强烈人格意蕴的自由、创造品性。‎ ‎(2) 如此强调独立的个性既催生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中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又让爱因斯坦的生活方式显出许许多多常人眼中的怪癖。1946年,业已67岁的爱因斯坦在《自述》中依然毫无顾恳地说:“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连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的。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迟,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 ‎(3) 爱因斯坦只会永远按自己的个性以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评判一切。所以,他并非想鹤立鸡群而显得孤独,而是他从来就无法理解,更无法去效法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就像一群人在黑暗中摸索出路时,所有的人朝一个方向前进,而爱因斯坦独自一人走向另一个方向,他坚信自己选择的正确性。信念的坚定使得爱因斯坦从不惧怕孤独的痛苦,他只想以自己的成功告诉人们: 看,这才是正确的出路。当然,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还不可能向世人解释自己个性的内涵。他独来独往,时常故意躲开小伙伴、同学,即使同亲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个沉默的听众。谁要是破坏了他独处的心境,一向沉静的他会突然爆发出激烈的情绪。不爱和人交往的小爱因斯坦偏喜爱那些需要耐心和坚韧的游戏,比如用薄薄的纸片搭房子,不成功绝不罢休。‎ ‎(4) 对于童年的爱因斯坦来说,独主的个性还只是一只“空筐”,它需要充实精神、文化的内涵。第一个装进这只“空筐”的是什么? 是音乐。爱因斯坦三岁时的一天,母亲波林坐在钢琴旁。轻轻地抚弄琴键,优美动听的旋律像游潺溪水,从她的手指下流出。忽然,她觉得背后有人,她回头一看,小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全神贯注地倾听美妙的乐声。年轻的母亲高兴了,她说:“瞧你一本正经的,像个大教授! 哎,亲爱的,怎么不说话呀? ”爱因斯坦没有回答,他只有三岁,还无法说清激起心灵感应的音乐到底是什么,他那对亮晶晶的、棕色的大眼睛中却又分明闪烁着快乐的光辉。琴声又响了,是贝多芬的奏鸣曲。小爱因斯坦迈着摇晃的步子,无声地扑向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只有美丽、和谐和崇高。不爱说话的小因国斯坦对音乐入迷了,六岁起练习拉小提琴。几年后,爱因斯坦唯一的消遣就是音乐。在母亲的伴同下,他很快就能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了。‎ ‎(5)‎ ‎ 音乐以它那温柔而深邃的怀抱接纳了爱因斯坦,让他吸吃着人类文化最计甜的乳汁,给他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也给了他日后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的超凡想象力。1931年,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 和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使音乐成为爱因斯坦的“ 第二职业”。‎ ‎(摘自聂运伟《爱因斯坦传》)‎ ‎【相关链接】‎ 爱因斯坦的母亲像大多数犹太女性一样,贤慧能干。她家境优裕,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修养极高,爱好文学,更爱好音乐。‎ 小爱因斯坦生病时,父亲交给他一个罗盘玩,发现他对罗盘上的指北针有强烈的好奇心。父亲给他讲清了指北针的原理,还表扬了他善于动脑。以后,不管工作多忙。父亲都挤时间和他玩,搞建筑,造机.....‎ 共同的爱好使得爱因斯坦的父母间的关系非常融洽,给爱因斯坦营造了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爱之屋。‎ ‎(摘自《中外名人家教》‎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慕尼黑郊外纯朴、自然的风景,令爱因斯坦的个性得到伸张,创遗性思维得到发展。‎ B. 爱因斯坦因为生性比较孤解、不善交际,所以他不喜欢喧嚣的人群,而爱离群索居。‎ C. 爱因斯坦从小就具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制的品格,这为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D. 少年爱因斯坦看穿了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庸俗的追求,他决心不随波逐流。‎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爱因斯坦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周围的一切。从来就无法理解,更无法去效法别人的生活方式。‎ B. 爱因斯坦凡事坚信自己选择的正确性,他以自己的成功告诉人们,他选择的道路才是正确的出路,‎ C. 爱因斯坦童年时期受到音乐的影响,音乐使他具有独立的个性,并使他的精神文化内涵更加充实。‎ D. 第4段通过爱因斯坦倾听母亲弹琴时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了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由衷热爱之情。‎ E. 传记节选主要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既叙述了传主事迹,又表达了作者对传主个性特点的肯定。‎ ‎9. 请结合材料分析爱因斯坦能成为科学巨匠的外在原因。‎ ‎【答案】7. B 8. DE ‎ ‎9. ①自然环境的影响:慕尼黑郊外的自然风光给予了爱因斯坦强烈人格意蕴的自由。‎ ‎②家庭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为爱因斯坦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③音乐的影响:音乐给爱因斯坦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也给了他日后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的超凡想象力。‎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项,“爱因斯坦因为生性比较孤解、不善交际”错误,第一段原句是“人们常以为这是爱因斯坦生性孤癖、不善交际的表现。其实,就文化背景来分析,爱因斯坦父子对慕尼黑郊外纯朴、自然的风景的神往与欣赏趣味,有着浓郁的时代感”,由此可知,“爱因斯坦生性孤癖、不善交际”只是人们主观认为的,其实是一种误解,爱因斯坦是“孤独”而非“孤僻”。‎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更无法去效法别人的生活方式”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原句是“更无法去效法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选项中“别人”范围太大,以偏概全。B项,“最终他也以自己的成功告诉了人们”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他只想以自己的成功告诉人们”,选项将未然说成已然。C项,“音乐使他具有独立的个性”错误,根据文中的信息“对于童年的爱因斯坦来说,独立的个性还只是一只‘空筐’,它需要充实精神、文化的内涵。第一个装进这只‘空筐’的是什么?是音乐”可知爱因斯坦的独立个性并非音乐使然。‎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爱因斯坦能成为科学巨匠的外在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关于传主成功的原因,考生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分析,主观包括个人的努力、兴趣爱好、天赋等,这是内因,客观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他人的影响,这是外因。从全文来看,考生可以先谈自然环境对爱因斯坦的影响,如第一段“爱因斯坦日后无与伦比的创造性思维正源自于他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感应和醒悟。没有身处原始自然风光中的自由呼吸,人是很难让个性自由伸张、让思维进发出创造火花的。幕尼黑郊外的自然风光在爱因斯坦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种子”,然后谈音乐对爱因斯坦的影响,如第五段“音乐以它那温柔而深邃的怀抱接纳了爱因斯坦,让他吸吃着人类文化最计甜的乳汁,给他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也给了他日后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的超凡想象力”,最后谈家庭对爱因斯坦的影响,如“相关链接”“共同的爱好使得爱因斯坦的父母间的关系非常融洽,给爱因斯坦营造了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爱之屋”,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谭纶,字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南京礼部主事。纶沉毅知兵。时东南倭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参将成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论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寻改官福建,乞终制去。‎ 四十二年春,再起纶。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传退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继光至,纶自将中军,总兵官刘显、俞大截将左、右军。全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贱。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 四十四年冬,起故官,巡抚陕西。轮练兵事,朝延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继光练兵。诏征纶还部,纶上疏曰:“四难不去,兵终不可练。夫敌之长技在骑,非召募三万人勤习车战,不足以制敌。计三万人月饷,岁五十四万,此一难也。燕、赵之士锐气尽于防边,非募吴、越习战之卒万二千人杂教之,事必无成。与继光召之可立至,议者以为不可。信任之不专,此二难也。军事尚严,而燕、赵士素骄,骤见军法,必大震骇。且去京师近,流言易生,徒令忠智之士掣肘废功,更酿他患,此三难也。我兵素未当敌,战而胜之,彼不心服。能再破,内生忌嫉: 欲再举,祸已先至。此四难也。以今之计,请调精兵三万,分为三营。春秋两防,三营兵各移近边。至则遏之边外,入则决死边内。二者不效,臣无所逃罪。”诏悉如所请。‎ 神宗即位,起兵部尚书。给事中雒遵①中动纶不称职,纶三疏乞罢,优诏留之。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缢襄敏。‎ ‎(节选自《明史·谭纶传》)‎ ‎【注释】①雒遵(1537-1590)字道行,陕西泾阳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B. 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C.‎ ‎ 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D. 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的“字”与“名”在意义上多是相关联的,张衡字平子,名、字中的“衡”和“平子" 同义,辛弃疾字“幼安”,是“弃疾”的结果。‎ B. “进士”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对考取最高等级功名者的称呼,与司马迁《报任安书》“推贤进土为务”中的“进士”意义是相同的。‎ C. “世宗”是明朝皇帝朱厚她的庙号。“庙号”是古时皇帝死了之后,在太庙立室祭祀专立的名号。“神宗”则是明朝皇帝朱翊钧的庙号。‎ D. “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被称为奏疏。《谏太宗十思疏》就属于这种文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谭纶富有谋略。在与倭寇对战的过程中,他围起栅栏,巧妙地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最终大获全胜,‎ B. 谭纶尽孝守节。他战功显赫,虽有升迁良机,但因家中遭遇丧事,他不留恋官位,请求去官服丧。‎ C. 谭纶进退有度。他论练兵“四难”中,说他和戚继光遭遇信任危机,无意练兵,请皇帝另择贤良 D. 谭纶虑事周全。他分析练兵时,提出“粮饷”“信任”、“士气”“实战”等“四难”,客观中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令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贼。‎ ‎(2) 给事中维遵动纶不称职,纶三疏乞罢,优诏留之。‎ ‎【答案】10. D 11. B 12. C ‎ ‎13. (1)(谭纶)命令戚继光率领中军迫近敌人军营,左右军跟随他,大败倭寇。‎ ‎(2)给事中雒遵弹劾谭纶不称职,谭纶多次上疏请求罢免自己的官职,神宗下达嘉奖的诏书挽留他。‎ ‎【解析】‎ ‎10.‎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参将戚维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这句话的含义是“参将戚继光请求给他三年的时间训练地方乡兵而后将他们派往前线。谭纶也训练了一千人。他制定了约束队伍的纪律,从副将以下逐级相互制约,分配明确,前进后退统一标准,不久就成为精锐部队”,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要圈出句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参将戚继光”“之”“纶”“千人”“法”“裨将”等,然后借助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纶”是“谭纶”,是主语,“练”是动词,是谓语,宾语是“千人”,主谓宾俱全,故“千人”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未久”意思是“不久”,表时间的副词,在句中为状语,应放在动词前,故应放在“成”的前面,意思是“不久就成为精锐部队”,排除B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科举考试中的“进士”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推贤进士为务”中的“进士”意义不同。《报任安书》中的“进士”是“进荐有才能的人士”之意。‎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无意练兵,请皇帝另择贤良”于文无据,从文中来看,文中谭纶说“以今之计,请调标兵三万”,而皇上也“诏悉如所请”,并没有请皇帝另择贤良之意。‎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四难”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文章第三段,从谭纶所说的话和皇帝的表现可知,选项“无意练兵,请皇帝另择贤良”错误。‎ ‎13.‎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谭纶”;“以”,动词,“率领”;“薄”,“迫近”;“之”,“他”,或“戚继光的部队”;“垒”:堡垒,军营,阵地;“破”,打败。第二句中,“三”在古文中一般泛指多数,可译为“多次”;“疏”名词作动词,可译为“呈上奏疏”“上奏”“上疏”;“优诏留之”补出主语“神宗”;“劾”,弹劾;“留”:挽留。‎ 参考译文:‎ 谭纶,字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职为南京礼部主事。谭纶沉着坚毅,懂军事。当时东南边境已经遭受了四年的倭患,朝廷商议训练地方乡兵来抵御敌人。参将戚继光请求给他三年的时间训练地方乡兵而后将他们派往前线。谭纶也训练了一千人。他制定了约束队伍的纪律,从副将以下逐级相互制约,分配明确,前进后退统一标准,不久就成为精锐部队。倭寇侵犯栅浦,谭纶亲自带队迎击,多次作战,均获全胜。不久,他改任福建,请求回家守丧,于是辞去职务。‎ 嘉靖四十二年春天,皇上再次启用谭纶。倭寇驻扎在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在激战中中了埋伏战死,倭寇占据了平海卫,攻陷了政和、寿宁,各自扼守海道作为退路,谭纶用栅栏环绕,截断了他们的退路,倭寇不能逃走,就转移到了渚林。戚继光赶到了,谭纶亲自统率中军进逼,总兵官刘显、俞大猷统率左、右军。(谭纶)命令戚继光率领中军迫近敌人军营,左右军跟随他,大败倭寇。谭纶上奏再次请求回乡服丧,世宗答应了他。‎ 嘉靖四十四年冬天,谭纶出任原职,担任陕西的巡抚。谭纶熟悉军事,朝廷依靠他对付倭寇,遇到警讯就调动他,他任官没有满一年的。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奏请征召谭纶、戚继光训练部队。皇帝下诏命令谭纶回官署,谭纶上奏说:“四大困难不解决,最终不能训练兵马。敌人擅长骑射,不招募三万人经常练习车战是不能制服敌人的。计算三万人的月饷,每年共需要五十四万两款项,这是一大困难。燕、赵兵丁的锐气在边防中耗尽了,不招募一万两千多名熟谙战事的吴、越士兵,混合在他们中间教练他们,必然难以成事。我与戚继光召集他们就可以立马赶到,议论的人认为他们不可能做到,不始终信任,这是第二大困难。军事讲求严格,然而燕、赵的士卒一向骄惯,突然遇到严格的军法管理,那么他们一定非常惊恐。况且又离京城很近,容易产生流言蜚语,徒然使忠诚、明智之士受到掣肘而前功尽弃,进而酿成其他祸患,这是第三大困难。我方兵士一向没有直接与敌作战,如果打败了敌人,敌人不心服,能够再次打败敌人,容易在内部产生嫉妒之心;想再有作为,祸患已经先到了。这是第四大困难。按现在的情况考虑,请求调集精兵三万人,分成三个营。春季与秋季两个防御期,三营的兵马各自调至边关附近。敌人来了就能将他们遏制在关外,敌人攻进来了就能与他们在关内决一死战。这两方面如果不能实现,我不逃避罪责。”世宗下诏全部同意了他的请求。‎ 神宗继位,起用谭纶为兵部尚书。给事中雒遵弹劾谭纶不称职,谭纶多次上疏请求罢免自己的官职,神宗下达嘉奖的诏书挽留他。五年后,他死在任上,被赠封为太子太保,谥号襄敏。‎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入连云栈①清·沈廉 飞栈盘空乌路分,烟复雾树合氤氲。‎ 入缘蚁垤②纷相引,风递猿声断更闻。‎ 百道争飞天外瀑,千峰乱插马头云③。‎ 身当绝境浑忘险,不觉频穿虎豹群。‎ ‎【注释】①连云栈: 栈道名。在陕西汉中地区,古为川陕之通道,即所谓“蜀道”。 ②蚁垤(dié): 妈蚁洞口的小土堆。③马头云: 云的一种。‎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描写栈道凌空盘旋,就像鸟类飞行的线路,将山峰上下分断。‎ B. 首联领联所写的雾气、猿声等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气氛。‎ C. 领联上句写“我”在有蚁垤的栈道行走,表明栈道平时极少人行。‎ D. 颈联运用了夸张、拟人、借代的手法,写出了瀑布、山峰的壮观。‎ E. 本诗想象丰富,描绘瑰丽惊险的山川,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15. 本诗从哪两方面突出蜀道之“险”的? 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14. CD 15. (1)‎ ‎①通过写栈道之高突出蜀道之险。首联点明栈道盘空而建,高耸入云;‎ ‎②通过写攀登之难突出蜀道之险。攀登蜀道只能借助互相牵拉,非常难行。‎ ‎③通过景物描写,写出环境险恶衬托蜀道之险。猿声空传、瀑布飞落、高峰乱插,衬托了蜀道之险。‎ ‎(2)用意:写“险”是为了表现诗人身处险境,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浑然“忘险”的无畏气概。‎ ‎【解析】‎ ‎14.‎ ‎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在有蚁垤的栈道行走,表明栈道平时极少人行”理解有误,从诗中来看,“入缘蚁垤纷相引”意思是栈道艰险,行人行进要相互牵引,远望去如同蚂蚁一队队在土堆上攀援。D项,“颈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错误,从诗中来看,颈联并没有运用借代的手法,“百道争飞天外瀑,千峰乱插马头云”,这两句是写瀑布和山峰,前一句以“争”来写瀑布,赋予瀑布以人的特性,以“天外”来写瀑布,这是运用夸张的修辞,写成了瀑布和山峰的壮观。‎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从哪两方面突出蜀道之‘险’的? 这样写有何用意”,这是考查写景的技巧。题干明确“哪两方面”“突出蜀道之‘险’”,显而易见这是侧面衬托,即借助他物来体现,故考生应到诗句中圈出诗人所写的“物”或“人”。首联“飞栈盘空鸟路分,烟岚雾树合氤氲”,这两句是写栈道,“盘空”“鸟路分”凸显栈道之高,盘空而建,高耸入云;颔联“人缘蚁垤纷相引,风递猿声断更闻”,前一句写人在蜀道上需要相互牵引,远望去如同蚂蚁一队队在土堆上攀援,后一句写风中传来的“猿猴”的叫声,时断时续,颈联“百道争飞天外瀑,千峰乱插马头云”,这两句写景,前者写瀑布,好似飞来的“天外”的瀑布,后句写山峰,千座山峰插入云中,分析完这些诗句即可发现,诗人之所以写栈道之高、攀登之难、环境之险,都是为了衬托蜀道之险,而写蜀道之险的目的在尾联,“身当绝境浑忘险,不觉频穿虎豹群”,身处绝境却“浑忘险”,不仅如此,还“频穿虎豹群”,由此可知,诗人写蜀道之险是为了表现诗人身处险境,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浑然“忘险”的无畏气概。‎ 点睛:鉴赏写景的技巧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可以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如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可以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角度考虑,如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和互文等;可以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如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可以从虚实、正侧结合的角度来写,如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可以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明暗对比,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可以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如远景与近景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相结合,空间的上下、高低结合。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从侧面衬托的角度分析。‎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用人行走来说明学习时积累的重要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雨霖铃) 中用具体的动作和神态来表达离别的凄苦之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___”。‎ ‎【答案】 (1). (1)故不积跬步 (2). 无以至千里 (3). (2)执手相看泪眼 (4). 竟无语凝噎 (5). (3)此时无声胜有声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这篇文章病句每段都有,结构混乱,字迹潦草,如果文不加点的话,令人不能卒读。‎ ‎②他是我队的核心控卫,控球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球技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③我非常喜欢笛子演奏,为了这次表演,我已经苦练半年,今晚我终于可以粉墨登场了。‎ ‎④他冒犯了法律的尊严,理应受到严惩。念他是初犯,且情节不很严重,就罪不容诛吧。‎ ‎⑤某些领导干部善于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到头来却是作革自缚,害了自己。‎ ‎⑥有些辩士,时而信誓旦旦,时而巧设机变,虽是识时务,却坏人心术,为君子不齿。‎ A. ①③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此处望文生义。“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句中形容“球技”高超,使用正确。“粉墨登场”,化妆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此处写登台演奏笛子,使用不当。“罪不容诛”,判死刑还抵偿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句中说“情节不很严重”,使用不当。“作茧自缚”,蚕吐丝做成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句中使用正确。“信誓旦旦”,誓言说得真实可信。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文不加点”,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文章不加标点”,故错误;如“罪不容诛”,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了解她,结识她,爱她,娶她。‎ B. 出现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倾向,原因是应试学习占据了孩子太多时间,留给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不足所造成的。‎ C. “佛山十佳警察”候选人谌步文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从不屈服于权威的压力,不徇私情,坚持做到秉公执法。‎ D. 辩方在对按照法律要求检方必须提供其掌握的所有证据进行研究以后,可要求法官不要把无效证据用在审判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了解她,结识她”语序不当,应先“结识她”,然后再“了解她”。B项,“原因是应试学习占据了孩子太多时间,留给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不足所造成的”句式杂糅,“原因是……”与“……所造成的”两句杂糅。C项,搭配不当,压缩后“案件……从不屈服于……不徇私情……坚持”,可见主语和谓语不搭配,句子在叙述的过程中偷偷把主语换了,应把主语改为“谌步文”,可以把第一句中的“所”和“的”去掉,即“‘佛山十佳警察’候选人谌步文办理每一起案件”。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 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句是 A. 大作收悉,文中所述观点,我已逐条斧正。‎ B. 今天阁下光临寒舍,使我感到蓬荜生辉。‎ C. 今日亲聆各位先贤高论,让我茅塞顿开。‎ D.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天色已晚,我就留步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语言运用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B项,“阁下”是对对方的敬称,“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蓬荜生辉”,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句中使用正确。A项,“斧正”,敬辞,用于请别人修改自己的文章,不宜用于修改别人的文章,而句中说“我已逐条斧正”,不合语境。C项,“先贤”意思是“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不能形容在世的人,句中说“今日亲聆各位先贤高论”,不合语境。D项,“留步”,本用于客人离去时客人请主人不要再送,句中说自己“留步”,不合语境。‎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移动支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_____①。如何使其良性发展,考验着消费者的素质,更考验着____②。对消费者来说,不能只围方便,也要具有规则意识:对商家来说,不能扰乱市场秩序,把风险转嫁給社会; 对管理部门来说,不能让商家陷入恶性竞争,要加强对支付平台的管理,引导买卖双方合法交易。唯有如此,_____③。‎ ‎【答案】 (1). ①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2). ②商家的操守和管理部门的智慧(水平); (3). ③移动支付才能发展得更好。‎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问题,请参照① 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他觉得不够味,一位演员提醒他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你这”式语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只要把“你是”改成“你这”,便是从单纯的没有更多含义的叙述语,变成了坚决的判晰,而且把必须有的附带语去掉了。‎ ‎①“你这”不一定在任何情形下都比“你是”更有力。‎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你是”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 (2). ③“你这”也不一定就只是坚决的判断。‎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逻辑推断能力。本文段谈论的问题是如何推敲文字,同样的文字,放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段有些论断不符合逻辑。如“‘你这’式语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只要把‘你是’改成‘你这’,便是从单纯的没有更多含义的叙述语,变成了坚决的判晰,而且把必须有的附带语去掉了”,再分析例句,“‘你这’不一定在任何情形下都比‘你是’更有力”,该句把原句中的“都”换成了“不一定”,故考生可以在另外两个句子中加入“不一定”,还要把句中表绝对的词语去掉。‎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技与数字文化媒体品牌创始人的骆某,他的高考作文曾得到了满分,这篇作文还被作为中学生作文的范式。他在一次采访中说到:“我希望今天的考生不再写那些结构整齐,辞藻华丽、空洞无物的作文,这样的作文如今AI (人工智能) 都能写。若重回高考,我一定写点真正有想法的东西,说点实话,抒点真情。”‎ 请你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对材料所述内容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装: 不少于800字。‎ ‎【答案】骆轶航:我是怎么把1999年的高考作文写成满分的 我的人生巅峰停留在了18岁。那一年,我写出了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当年的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考虑到那是在1999年,这个命题画风还是挺“骨骼清奇”的。‎ 对于当时的高中生来说,这种半开放式带悬念的命题能当场吓哭不少人——完全在平时的训练范围之外。而且卷子上写得清清楚楚——“文体不限”,光是在考场上纠结该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就已经让人很痛苦了。‎ 其实,过了这么多年回顾我当年的高考作文,你会发现,它是一篇价值观特别主流、充满正能量的演讲稿。演讲稿不是记叙文,也不是议论文,而是抒情诗和咏叹调。‎ 这篇作文,如果让中学生拿到共青团组织的演讲比赛上,让其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的话,绝对是“催人泪下”的。大量的排比段落,夹杂着各种漂亮的辞藻以及中国人和外国人生僻的名字,积极地拥抱未来,对“记忆移植”这件事的伦理和社会效应只有歌颂和期待,没有质疑和批判,要多主流有多主流,要多正能量有多正能量。‎ 在这篇800多字作文的前半部分,我用了3个排比段落,分别“移植”了钱锺书、余纯顺和邵云环3个人的大脑,然后用华丽的语言歌颂了钱锺书的知识渊博、余纯顺的探险精神和邵云环的爱国主义。其实,在那个时候,我跟这3个人都不太熟。‎ 我在高中时代,经历了从“为了兴趣而读书”到“为了装×而读书”的过渡期。小的时候因为识字早,所以提前读了不少书,古诗词、历史和军事政治,都是兴趣所至。到了发育阶段,作为一名男生,外表和体育能力都不太出众,在求偶方面比较吃亏,自然就期待在阅读量和课外知识上找优越感—别人没读过的书我读过,别人不知道的生僻知识点我知道,别人没读过我也没读过的书我也假装读过。‎ 怎么秀自己没读过的书以显示知识渊博?报书名儿和人名儿嘛。‎ 平时的作文竞赛和模拟考试,这招我已经屡试不爽了。我飞快地调取自己大脑中的数据,迅速地找到了中国人庄子、王夫之和屈原,西方人柏拉图和里尔克,来匹配我歌颂钱锺书的关键词:渊博。其实这几个人里当时我最熟的就是庄子和屈原,还正经地读过几篇《庄子》和《离骚》,其他的人我都是只知道个名字——但是,这就是我跟其他考生的区别。说到文史先哲,你们只能想起来李白、杜甫、曹雪芹和巴尔扎克,但我能想起来庄子,还能拿腔拿调地管他叫“庄周”,我还能想起来王夫之和里尔克。之前的作文竞赛中我还提到过西班牙经典作家费德里科·洛尔卡——尽管他的小说我一篇也没读过,但我知道这个人,而你们不知道,这就足够了。‎ 至于余纯顺和邵云环的故事,前者来自《读者》,那个时候探险家余纯顺刚刚在罗布泊遇难3周年,我在作文里面将牧马和驼铃这些意象“加持”在余纯顺身上,还是能唬住不少人的。至于在科索沃战争中遇难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那是1999年最热门的“英雄人物”,爱国且充满正能量。三个记忆移植的段落,三个当时去世不久的人的身份标签——文史学者、探险家和爱国英雄,既多元、充满正能量又方向正确,分寸感我把握得可好了。‎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又用了3个排比段落,还押了韵。薪火、沧海、底蕴、贯通……这些高中作文里的词,我一个没落,都串成了句子。至于开头的那个“代题记”——其实当时我连什么是“题记”都不清楚,完全是因为看当时很流行的一套杂文集《黑马文丛》系列里的很多杂文作家,都爱在文章前面加一个“代题记”,就生搬硬套了过来,没想到大家都还觉得挺高级。‎ 回到今天,再想想当年的我在高考试卷上的满满一篇人名、书名、地名和华丽的寻章摘句凑成的大杂烩,整个就是一个散装零售知识大拼盘。如今有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和《得到》,上面到处都是散装零售知识,如今的少年们靠装渊博七拼八凑成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的难度已经降得很低了吧?‎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解读材料,曾经的高考满分作文作者,断然否决了自己被当作范式的考场作文,呼吁考生抛弃追求华丽辞藻、空洞无物的文风,要说有见地的想法,要说实话,要抒发真情实感。该作者认为“我希望今天的考生不再写那些结构整齐,辞藻华丽、空洞无物的作文,这样的作文如今AI (人工智能) 都能写。若重回高考,我一定写点真正有想法的东西,说点实话,抒点真情”,这样的观点可能有偏颇之处,但对现今不少学生作文的认知还是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而且,这则材料引导考生探讨作文的本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思考价值。考生可以认同骆某的观点,谈作文中真话真情的必要性;考生还可以否定骆某的观点,谈作文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联,谈考场作文结构辞藻也有其存在的价值;考生也可以辩证看待作文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联。最后要注意对体裁的要求,即写成议论文。‎ 立意角度:‎ ‎(1)支持骆某的观点。学生在考场上,不应该写片面追求形式美的文章,而应该我手写我心,说真话抒真情。‎ ‎(2)反驳骆某的观点。好的内容需要优美的形式来表达。在考场上写结构整齐、辞藻华丽的作文,并不影响说真话、抒真情。‎ ‎(3)综合立意,辩证看待。如思考怎样的考场作文能够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探讨作文教学和考试如何发挥学生的特长、如何树立正确的文风、如何评价学生的作文等一系列问题。‎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认可骆某的观点,也可以否定骆某的观点,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谈为文之道,也可以就如何评价学生的作文、如何树立正确的文风来立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