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宁波效实中学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一、语言文字基础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莆田(pú) 老趼(jiǎn) 绯闻(fěi) 强颜欢笑(qiǎng) B. 釉料(yòu) 逶迤(yí) 金钏(chuàn) 呼天抢地(qiǎng) C. 榆枋(fāng) 缧绁(xiè) 惩创(chuāng) 如丧考妣(bǐ) D. 玉醅(pēi) 愠怒(wèn) 攒射(cuán) 长歌当哭(dàng)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项,绯闻(fēi); B项,呼天抢地(qiāng)。高声喊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 D项,愠怒(yùn)。恼怒、愤怒。 故选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因地治宜,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B. 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C. 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淹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贻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D.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廖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项,因地治宜——因地制宜; C项,淹没——湮没;贻和——怡和; D项,廖落——寥落。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甲]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乙]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丙]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而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3.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修葺一新 B. 倒胃口 C. 特赦 D. 而 4.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修葺一新”指修缮建筑物,使它如新此处用于维修遗存,使用正确。 B项,“倒胃口”比喻对某事物厌烦而不愿接受,使用正确。 C项,“特赦”本指赦免的一种,以国家命令的方式对已被判刑的特定罪犯免除执行刑罚。此处把岁月没有侵蚀理解为对建筑的特赦,生动形象,使用正确。 D项,“尽管”一般是和“但(是)”“却”搭配构成一组关联词,故应把“残破”后的“而”改为“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 B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是直接引用,所以句子后面的感叹号应该放在后引号的前面,应为“长城在这里呢!”。 故选B。 【点睛】标点符号用法的复习与备考,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辨认识别上。首先应弄清楚16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知道哪几种在实际运用中易混易错,然后选择相应的练习题进行训练,通过练习,探求规律,掌握方法。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1、弄清功用。切实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独特功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掌握它们的用法,从而正确地使用和判断。2揣摩语气。判断句子的语气要从整个句子去考虑,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些词语。如有的句子虽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只能用句号,而不能用问号。3、分析结构。句子的结构影响着标点的使用。如单句内部不能用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同样,复句的各分句之间,不能使用顿号。4、紧扣语境。标点在一定语言环境里有一些变通的用法。如:①我们清楚地看到,上海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为江浙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②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同是动宾之间,一者用逗号,一者用冒号,为什么?①句用逗号的条件是,宾语是一个比较长的主谓词组,不用逗号隔开,读起来就会感到吃力。②句用冒号的条件是为了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因而把它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5、理解句意。审视标点的正误要和正确理解句意结合起来。如:老杨同志,请您稍等一下!“稍等”说明语气比较舒缓,既然是语气舒缓的祈使句,那么末尾就该用句号,而不是感叹号。6、留意套用。所谓“套用”是指在标点使用时,有不少情况是点号和标号连在一起使用,最常见的有引号与句末点号的套用和括号与点号的套用这两种。它们的位置关系都有一些要求,要留意。7、注意区别。如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容易和破折号中表示说明或注释的用法相混淆。同时,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电影《攀登者》监制徐克曾说:“珠峰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现在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傲立世界,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又一个像登顶队员那样强大的灵魂支撑着。” B. 火锅之所以在中国形成蔚为大观的文化,除了方便之外,还有种弹性的魔力:它的汤底既能简单,也能繁复;食材既可单一,也可多样;一人不但能食,还自带了社交属性。 C. 国内生活垃圾的整体含水率约在50%,而国外在20%左右。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占比太高,这与我们的餐饮习惯、生活方式紧密相关造成的。 D. 配送员是一项高风险、高强度、高负荷的“三高”工作。如何为配送员创造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是京东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B项,关联词语序不当,把“不但”放到“一人能食”前面。 C项,“导致……的主要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应去掉句末的“造成的”。 D项,搭配不当,“配送员是工作”主宾搭配不当。 故选A。 6.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与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渔父》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又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等文献。通过与渔翁的一场对话,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以死明志者的形象。 B. 《报任安书》的“书”即为“信”。在这封给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主要诉说了自己受腐刑却隐忍苟活的原因,即想完成《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散文集《华盖集续编》。面对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面对大屠杀的惨象与卑劣的流言,鲁迅忍无可忍,怀着悲愤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D. 《庄子》系庄周及其门人后学所著。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逍遥游》体现了其绝对的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赏识、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 C项,“散文集”错,《华盖集续编》是杂文集。 故选C。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B.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C.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D.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仔细理解句中的意思,加以判断。 A项,下流,古义,身处下流,这里指地位低微;今义,作风不好、名声不佳。 B项,辛苦,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比喻艰难困苦,很疲倦的感觉。 C项,浮沉,古今都有随波逐流的意思。 D项,形容,古义,两个词,指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加以描述。 故选C。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而后乃今将图南 B. 伯劳东去燕西飞 C.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常见的此类活用现象,比如,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A项,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B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C项,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D项,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A项是名词作动词,其他都是名词做状语。 故选A。 【点睛】词类活用中,很多时候考查名词的活用情况,考生可以顺口溜的形式掌握基本方法: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9.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A. 其制稍异于前 B.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 重为乡党所笑 D. 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有标志的抓住标志。分析时结合句子成分分析,看有没有调换顺序的词语,有没有添加什么成分等。莫之夭阏,应为“莫夭阏之”,宾语前置句。 A项,异于前,应是“于前异”,状语后置句; B项,身之察察,应为“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应为“汶汶之物”;定语后置句。 C项,“为……所”,被动句; D项,恶乎待,因为“待乎恶”,宾语前置句。 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故选D。 10.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 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 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 VR技术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 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读图,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图形代表含义,然后根据文字说明,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整个图形分两部分,内部直线勾画的不规则三角形代表“现有的VR体验”,外面虚线勾勒的等腰三角形代表的是“期许的VR体验”,由此可知C、D两项表述正确;内部直线勾画的不规则三角形又分为三部分,分别代表“沉浸的知觉体验”“自如的行为体验”“梦幻般的精神体验”,由此可知A项表述正确;由图可知,现有的三种体验发展并不均衡,并没有体现出发展速度,所以B项表述没有依据。故选B。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做学问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二是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三是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 请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种方式,每条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自我封闭,不知借鉴; ②机械搬用,不知创新;③吸收消化,创造新知。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种方式,每条不超过10个字”,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转换,还要注意内容的概括,且注意答题的条数,即“三”条。首先分析材料中培根对于做学问三种方式的形象说法,然后分析其比喻义。如第一条,“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要抓住“从自己肚子里”这一特点,即做学问的时候封闭自我,不知向别人借鉴;第二条,“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窝里”,仅仅是“搬回”,这是说做学问只是机械搬用,却不知创新;第三条,“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从“采花粉”到“酿成蜂蜜”,这是说做学问在吸收消化别人思想的同时,还要创造新的东西。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2.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 13. 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陶潜的诗句? 【答案】12. 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煤的形成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有一小块,来比喻人类血战前行要付出大量的流血牺牲的代价才能得到一点点进步;而徒手请愿不在其中,没有意义,鲁迅先生不主张采用这种斗争方式。 13. 想进一步表明爱国青年的血不会白流,影响一定会扩大。即使别人忘记了,但他们的亲人不会忘记。表达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考虑是否有修辞,其次可从用词、句式等角度赏析。题目是,赏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此句用到了比喻的手法。喻体是“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本体是“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意思是人类血战前行要付出大量的流血牺牲的代价才能得到一点点进步。而这句话的重点在最后一句“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意思是徒手请愿连这一点点收获也没有,没有意义。说明鲁迅先生不主张采用这种斗争方式。整个句子表达生动形象,说理深入浅出,很有感染力。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引用”的作用。“引用”通常要看引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作用要结合具体语境,即上下文来分析。本题引用的是陶潜的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作者引用它的作用,结合上下文“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这是在说这次徒手请愿的意义。“有了血痕”是说这次徒手请愿的爱国青年的流血牺牲;“不觉要扩大”是说他们的血不会白流,影响一定会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是说即使别人忘记了,但他们的亲人不会忘记;“托体同山阿”表达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点睛】引用的作用: ①引用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引用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升华文章的主题。 ③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调动读者阅读兴趣。 引用的种类: ①明引,直接引用原话,在形式上注明,或者加上引号的。 ②暗引,间接引用,不注明出处,也不加引号,直接把原话融合在自己的话里,或者只引原话的大意。 ③仿引,仿用原话的形式,保留一部分原话,另外换上某些新词。 引用的特点: ①语言凝练,言简意明。 ②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 ③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 ④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描容 张晓风 一 有一次,和朋友约好了搭早晨七点的车去太鲁阁公园管理处,不料闹钟失灵,醒来时已经七点了。管理处派人来接,但来人并不认识我,于是先到的朋友便七嘴八舌地把我形容一番: “她信基督教。” “她是写散文的。” “她看起来好像不紧张,其实,才紧张呢!” 形容完了,几个朋友自己也相顾失笑,这么一堆抽象的说词,叫那年轻人如何在人堆里把要接的人辨认出来? 其实,不怪他们,叫我自己来形容我自己,我也一样不知从何说起。 二 有一年,带着稚龄的小儿小女全家去日本,到了富士山腰,我在一座山寺前停了下来,那里贴着一张大大的告示,说两个月前有个六十岁的男子登山失踪了,他身上靠腹部地方因为动过手术,有条十五厘米长的疤口,如果有人发现这位男子,请通知警方。 叫人用腹部的疤来辨认失踪的人,当然是假定他已是尸体了。否则凭名字相认不就可以了吗? 寺前痴立,我忽觉大恸,这座外形安详的富士山于我是闲来的行脚处,于这男子却是残酷的埋骨之地啊!时乎,命乎,叫人怎么说呢? 而真正令我悲伤的是,人生至此,在特征栏里竟只剩下那么简单赤裸的几个字:腹上有十五厘米长的疤痕!原来人一旦撒手了,所有的学历、经验、头衔、土地、股票持份或功勋伟绩全部不相干了,真正属于此身的特点竟可能只是一记疤痕或半枚蛀牙。 山上的阳光淡寂,火山地带特有的黑土踏上去松软柔和,而我意识到山的险峻。每一转折都自成祸福,每一岔道皆隐含杀机。如我一旦失足,则寻人告示上对我的形容词便没有一句会和我平生努力以博得的成就有关了。 我站在寺前,站在我从不认识的山难者的寻人告示前,黯然落泪。 三 对我而言,做小人物并没什么不甘,却有一项悲哀,就是要不断地填表格,你必须不厌其烦地告诉人家你是哪年生的?生在哪里?生日是哪一天?家在哪里?身份证号码几号? 然而,我一面填表,一面不免想“我”在哪里啊?我怎会在那张小小的表格里呢?我填的全是些不相干的资料啊!资料加起来的总和并不是我啊! 对我来说,最美丽的理想社会大概就是不必填表的社会吧!那样的社会,你一个人在街上走,对面来了一位路人,他拦住你,说:“咦?你不是王家老三吗?你前天才过完三十九岁生日是吧?我当然记得你生日,那是元宵节前一天嘛!你爸爸还好吗?他小时顽皮,跌过一次腿,后来接好了,现在阴天犯不犯痛?不疼?啊,那就好。……” 那样的社会,人人都知道别家墙角有几株海棠,人人都熟悉对方院子里那只母鸡,表格里的那一堆资料要它何用? 其实小人物填表固然可悲,大人物恐怕也不免此悲吧?一个刘彻,他的一生写上十部奇情小说也绰绰有余。但人一死,依照谥法,也只落一个汉武帝的“武”字,听起来,像是这人只会打仗似的。像那个会说出“何不食肉糜?”的皇帝,死后也混到个“惠帝”的谥号。反正只要做了皇帝,便非“仁”即“圣”,非“文”即“武”,非“睿”即“神”……长长的一生,死后只剩下一个字,冥冥中仿佛有一排小小的资料夹,把汉武帝跟梁武帝放在一个夹子里,把唐高宗和清高宗做成编类相同的资料卡。 四 而茫茫大荒,漠漠今古,众生平凡的面目里,谁是我,我又复谁呢?我们却是在乎的。 米开朗基罗走了,但我们从圣母垂眉的悲悯中重见五百年前大师的哀伤。而整套完整的儒家思想,若不是以仲尼在大川上的那一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长叹作底调,就显得太平板僵直,如道德教条了。一声轻轻的叹息,使我们惊识圣者的华颜。那企图把人间万事都说得头头是道的仲尼,一旦面对巨大而模糊的“时间”对手,也有他不知所措的悸动!那声叹息于我有如两千五百年前的录音带,至今音纹清晰,声声入耳。 艺术和文学,从某一个角度看,也正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描容吧。 马来西亚有个古旧的小城马六甲,我在那城里转来转去,为五百年来中国人走过的脚步惊喜叹服。正午的时候,我来到一座小庙。 然而我不见神明。 “这里供奉什么神?” “你自己看。”带我去的人笑而不答。 小巧明亮的正堂里,四面都是明镜,我瞻顾,却只有我自己。 “这庙不设神明——你想来找神,你只能找到自身。” 只有一个自身,只有一个空无依傍的自我,没有莲花座,没有祥云,只有一双踏遍红尘的鞋子,载着一个长途役役的旅人走来,继续向大地叩问人间的路径。 好的文学艺术也恰如这古城小庙吧?香客在环顾时,赫然于镜鉴中发现自己,见到自己的青青眉峰,盈盈水眸,见到如周天运行生生不已的小宇宙——那个“我”。 某甲在画肆中购得一幅大大的弥天盖地的“泼墨山水”,某乙则买到一张小小的意态自足的“梅竹双清”,问者问某甲说:你买了一幅山水吗?”某甲说:“不是,我买的是我胸中的丘壑。”问者转问某乙:“你买了一幅梅竹吗?”某乙回答说:“不然,我买的是我胸中的逸气。”描容者可以描摹自我的眉目,肯买货的人却只因看见自家的容颜。 14. 第二部分最后作者说自己“站在寺前,站在我从不认识的山难者的寻人告示前,黯然落泪”,分点概括作者黯然落泪的原因。 15. 第三部分作者写了刘彻等几个皇帝的谥号,有何用意? 16. 赏析第四部分画线的文段。 【答案】14. 黯然落泪的原因:⑴这座外形安详的富士山却成了一个男子的葬身之所。⑵人生的特征只能用与此人的价值完全不相干的某个外在特征来形容。⑶如我一旦失足,对我的形容词同样没有一句会和我平生努力以博得的成就有关。 15. ⑴表明即使是像皇帝这样显赫一时的人物,死后也只能用一个没有他自身特点的字来为他“描容”。⑵承接小人物的悲哀,表明大人物也有与小人物同样的悲哀,使得这种悲哀具有普遍性。⑶为下文叙述真正意义上的“描容”作了反面的铺垫。 16. 用了比喻手法。把好的文学艺术比作古城的小庙,在文学艺术中读者可以找到鲜活的“自我”,又将“我”比作“如周天运行生生不已的小宇宙”,形象地突出了读者还可以观照到的自我的更深的内在生命力和重要性。这段文字照应了前文“艺术和文学,是对自己的描容”和参观小庙的文字,进一步揭示了“我即神灵”“文学艺术也是一种描容”的思想。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题目是,第二部分最后作者说自己“站在寺前,站在我从不认识的山难者的寻人告示前,黯然落泪”,分点概括作者黯然落泪的原因。 结合“寺前痴立,我忽觉大恸,这座外形安详的富士山于我是闲来的行脚处,于这男子却是残酷的埋骨之地啊!”可概括出“这座外形安详的富士山却成了一个男子的葬身之所”; 结合“而真正令我悲伤的是,人生至此,在特征栏里竟只剩下那么简单赤裸的几个字:腹上有十五厘米长的疤痕!原来人一旦撒手了,所有的学历、经验、头衔、土地、股票持份或功勋伟绩全部不相干了,真正属于此身的特点竟可能只是一记疤痕或半枚蛀牙”可概括出“人生的特征只能用与此人的价值完全不相干的某个外在特征来形容”; 结合“如我一旦失足,则寻人告示上对我的形容词便没有一句会和我平生努力以博得的成就有关了”可概括出“如我一旦失足,对我的形容词同样没有一句会和我平生努力以博得的成就有关”。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或某个内容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概括出该段落的具体内容;其次将它放入整段或整篇的大背景中,分析其在整个文本结构中承担的作用;第三,这样的内容要注意它的位置。题目是,第三部分作者写了刘彻等几个皇帝的谥号,有何用意? 首先概括其内容。结合“一个刘彻,他的一生写上十部奇情小说也绰绰有余。但人一死,依照谥法,也只落一个汉武帝的‘武’字……反正只要做了皇帝,便非‘仁’即‘圣’,非‘文’即‘武’,非‘睿’即‘神’……长长的一生,死后只剩下一个字”,可见此处写的是即使是像皇帝这样显赫一时的人物,死后也只能用一个没有他自身特点的字来为他“描容”。 然后分析其作用,注意它的位置是在中间,应当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结合段首句“其实小人物填表固然可悲,大人物恐怕也不免此悲吧?”,可见此段承接上文小人物的悲哀,表明大人物也有与小人物同样的悲哀,使得这种悲哀具有普遍性。启下,结合第四部分“艺术和文学,从某一个角度看,也正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描容吧”“只有一个自身,只有一个空无依傍的自我,没有莲花座,没有祥云,只有一双踏遍红尘的鞋子,载着一个长途役役的旅人走来,继续向大地叩问人间的路径”可知,这部分是写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描容”,因此写皇帝的这段是为下文叙述真正意义上的“描容”作了反面的铺垫。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考虑是否有修辞,其次可从用词、句式等角度赏析,也可以从作用的角度赏析。题目是,赏析第四部分画线的文段。画线句是“好的文学艺术也恰如这古城小庙吧?香客在环顾时,赫然于镜鉴中发现自己,见到自己的青青眉峰,盈盈水眸,见到如周天运行生生不已的小宇宙——那个‘我’”。 此句用到来两个比喻。一是“好的文学艺术也恰如这古城小庙吧?”,把把好的文学艺术比作古城的小庙;“香客在环顾时,赫然于镜鉴中发现自己”是说在文学艺术中读者可以找到 “自我”;“见到自己的青青眉峰,盈盈水眸”,是说可以见到一个鲜活的“自我”。二是“见到如周天运行生生不已的小宇宙——那个‘我’”,将“我”比作“如周天运行生生不已的小宇宙”,“宇宙”是有着深层神秘意义的,此处意思是读者还可以观照到的自我的更深的内在生命力和重要性。 从作用的角度看,前面写了“艺术和文学,从某一个角度看,也正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描容吧”“正午的时候,我来到一座小庙……小巧明亮的正堂里,四面都是明镜,我瞻顾,却只有我自己”,可见画线的这段文字照应了前文“艺术和文学,是对自己的描容”和参观小庙的文字;进一步揭示了“我即神灵”“文学艺术也是一种描容”的思想。 【点睛】筛选信息的方法 一、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详细解说见后文题中) 二、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生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 三、参照题干分层归纳找异类 问题类型或敏感点 层次混乱、遗漏赘余、信息杂糅 、不合逻辑( 强加因果 颠倒顺序 )、有失分寸(无变有,少变多,小变大,远变近)、时态有误、属性出错 (特例成普遍、具体为概括、间接变直接)、指代偷换(概念、对象、主语)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二) 任安,荥阳人也。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 为卫将军舍人,与田仁会,俱为舍人,居门下,同心相爱。此二人家贫,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家监使养恶啮马(凶暴咬人的烈马)。两人同床卧,仁窃言曰:“不知人哉家监也!”任安曰:“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 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赵禹以次问之,十余人无一人习事有智略者。 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 有诏召见卫将军舍人,此二人前见,诏问能略,相推第 (推举评价) 也。田仁对曰:“提桴鼓立军门,使士大夫乐死战斗,仁不及任安。”任安对曰:“夫决嫌疑,定是非,辩治官,使百姓无怨心,安不及仁也。”武帝大笑曰:“善。”使任安护北军,使田仁护边田谷于河上。此两人立名天下。 其后用任安为益州刺史,以田仁为丞相长史。后拜仁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 其后逢太子有兵事,丞相自将兵,使司直主城门。司直以为太子骨肉之亲,父子之间不甚欲近,去之诸陵,过。是时武帝在甘泉,使御史大夫暴君下责丞相“何为纵太子”,丞相对言“使司直部守城门而开太子”。上书以闻,请捕系司直。司直下吏,诛死。 是时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任安,与节令发兵。安拜受节,入,闭门不出。武帝闻之,以为任安为详邪,不傅事,何也?任安笞辱北军钱官小吏,小吏上书言之,以为受太子节,言“幸与我其鲜好者”。书上闻,武帝曰:“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安有当死之罪甚众,吾常活之,今怀诈,有不忠之心。”下安吏,诛死。 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后世,万岁不忘,岂可及哉!后进者慎戒之。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有删节) 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孤立:被世人抛弃,以致孤独无依 B. 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 具:准备 C. 十余人无一人习事有智略者 习:学习 D. 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 过:责备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使司直部守城门而开太子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B. 为人将车之长安 儿之成,则可待乎 C. 乃有所不得已也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D.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阙然久不报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卫将军不能察人,择人只看外表,不看内在才能,而赵禹则更高一筹。 B. 任安死于“太子兵事”,看似祸患无常,意外忽至,实际上有“不忠之心”,武帝常欲杀之,这回终于有了口实,任安死得不冤。 C. 按司马迁论,任安不能在沉溺缧绁之前引决自裁,是“臧获婢妾”都不如的。 D. 选文(一)从常人恶死说到激于义理者不畏死,再到阐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说理虽曲折却明白;选文(二)以事实为依据,一步步展示人物由卑到尊,最后下吏诛死的经历,重于揭示人物行事和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 20.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 2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⑵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 【答案】17. B 18. A 19. D 20. 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 21. ⑴遗憾自己的心愿有还未实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⑵将军召集所举荐的门客来给赵禹看。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意思是“没有兄弟相亲,孤独一人在世”。孤立:孤独立于世上。 C项,十余人无一人习事有智略者,意思是“十多个人中没有一个通晓事理有智谋的”。习:通晓。 D项,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意思是“正好贤能的大夫、少府赵禹前来拜访卫将军”。过:拜访。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连词,表转折; B项,动词,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项,表判断,是/连词,于是、就; D项,代词,这,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择人只看外表”错,原文是“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可见将军看中的不是外表,是财富; B项,“武帝常欲杀之”错,原文是“安有当死之罪甚众,吾常活之”,可见是“常活之”; C项,“任安不能在沉溺缧绁之前引决自裁,是‘臧获婢妾’都不如的”理解错误,两段选文各有具体的语境,选文(一)是司马迁在阐述自己对生死的态度的,照搬过来评任安不合适。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月亮圆了就会亏缺,事物极盛就会衰弱,这是天地间万物的规律。只知进取却不知后退,长时间居于富贵之位,也会因灾殃积累而给人带来祸难。其中“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两句格式一致,中间断开,“衰”字后面断开;“也”字往往用在句末,后面断开;“知进而不知退”主谓宾都全,后面断开;“久乘富贵”,主谓宾都全,意思完整,后面断开。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恨,遗憾;私心,自己的心愿;不尽,没有实现;鄙陋,平庸;没,通“殁”死去;表于后,状语后置句,在后世显露。(2)呼,召集;举,举荐;舍人,门客;以,来;示,给……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 人之常情没有不贪恋生存、厌恶死亡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势造成的。如今我不幸,早年丧失父母,没有兄弟相亲,孤独一人在世,少卿您看我对妻儿们该如何呢?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奴隶婢妾还能去自杀,何况我这种处于不得已境地的人呢!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也在所不辞,是以心中还有末了之事为恨,以身死之后文章不能留传后世为耻呀! (二) 任安是荥阳人。幼小时就成了孤儿,生活贫困,给别人驾驭车子到了长安,留了下来,想做一个小吏,没有机会。 做了卫青将军的门客,和田仁在一起,都做门客,住在将军府里,二人知心友爱。这二人都家中贫困,没有钱去买通将军的管家,管家让他们喂养主人的烈马。两人同床而眠,田仁悄悄地说:“太不了解人了,这个管家!”任安说:“将军尚且不了解人,何况他是管家呢?” 后来皇帝下诏书征募选拔卫将军的门客做自己的侍从官,将军挑选了门客中富裕的人,让他们准备好鞍马、绛衣和用玉装饰的剑,然后想去进宫报告。正好贤能的大夫、少府赵禹前来拜访卫将军,将军召集所举荐的门客给赵禹看。赵禹依次考问他们,十多个人中没有一个通晓事理有智谋的。 于是赵禹召集卫将军的全部门客一百多人,又依次考问他们,发现了田仁、任安,说:“只有这两个人行啊,其余的都没有能够任用的。” 皇帝下达诏书召集卫将军的门客,这两个人前去拜见,皇帝召见时询问他们的才智情况让他们互相推举评价。田仁回答说:“手执鼓槌,站立军门,使部下甘心情愿为战斗而死,我不如任安。”任安回答说:“决断嫌疑,评判是非,辨别属下的官员,使百姓没有怨恨之心,我不如田仁。”汉武帝大笑着说:“好!”让任安监护北军,让田仁到黄河边上监护边塞的屯田和生产谷物的事情。这两人马上名播天下。 后来,让任安做了益州刺史,让田仁做了丞相长史。后来任命田仁做了丞相司直,声威震动天下。 后来田仁遇上太子谋反事发,丞相亲自率领军队,命令司直田仁守卫城门。田仁认为太子和皇帝是骨肉之亲,不想卷进他们父子之间的冲突,就离开城门到各个陵寝去,使太子得以逃出城门。这时汉武帝正在甘泉宫,派御史大夫暴胜之前来责问丞相:“为什么放跑太子?”丞相回答说:“我命令司直守卫城门他却开门放了太子。”御史大夫上报给皇帝,请求批准逮捕司直。司直被送交法官审问后处死。 这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太子在北军的南门外停下车,召见任安,把符节给他,命他调动北军。任安下拜接受符节,进去后,把军门关上不再出来。汉武帝听说后,既认为任安是假装受节,不肯附和太子,又心怀疑惑。任安曾笞打羞辱北军掌管钱财的小吏,小吏趁机上书报告,揭发他接受太子符节,及太子还说“希望把好的军队交给我的事”。汉武帝看过报告,说:“这是老于世故的官吏,看到太子谋反的事发生,想要坐观胜败,看到谁胜利就附和顺从谁,有二心。任安犯有判死刑的罪很多,我常常让他活下来,现在竟心怀欺诈,有不忠之心。”把任安交法官审判判处了死刑。 月亮圆了就会亏缺,事物极盛就会衰弱,这是天地间万物的规律。只知进取却不知后退,长时间居于富贵之位,也会因灾殃积累而给人带来祸难。所以范蠡离开越国,不肯接受官职爵位,才名声传于后世,万年不被人遗忘,一般人哪能比得上他呢!后来者千万要以田仁、任安为借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筑城行 (宋)刘克庄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①声丁丁惊后土。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呵责如风雨。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戍。 君不见高城齾齾②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注]①杵:筑土的木锤。②齾齾(yà):参差不齐的样子。 22. 诗歌前六句描绘筑城情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3. 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22. 用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手法。先描绘声音,役夫打夯声的“喧喧”,木杵撞地的“丁丁”,监督官的斥责声;接着又从视觉角度着笔,描绘烧窑、斫木的情景,描绘出修城时规模宏大、人员众多、繁忙不停的景象。 23. 表现出诗人对役夫(劳动人民)因官府强迫筑城而辛劳的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各级官员的批判(激愤)。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题目是,诗歌前六句描绘筑城情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诗的前六句描绘筑城情景。诗人首先从听觉角度着笔,役夫打夯声的“喧喧”,木杵撞地的“丁丁”,监督官的斥责声,描绘出人声、杵声交杂的筑城景象。前两句使用顶针句式,上递下接,造成了一种连绵的气势。使人感到声声相连,不得停息。于是,后面“惊后土”三字才真实、自然、有着落。然后又从视觉角度着笔,描绘烧窑、斫木的情景,用了“遍村”、“望青”四字,村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所有的树木都砍来做楼橹,一幅全民动员的情景历历如绘。描绘出修城时规模宏大、人员众多、繁忙不停的景象。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五六两句 “工役急”,一个“急”字,引出了下一句“白棒诃责如风雨”,把手持棍棒,口吐恶言的监工酷吏,刻画的凶相毕露。这样大张旗鼓的筑城,究竟是否出于安全的考虑?如果确是这样即使苛责太甚也情有可原了。然而诗人告诉人们:“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原来,这个筑城运动是赖以“除美官”的手段。仅仅两句诗,无一贬词,而官僚政治的腐败,地方官吏的假公济私,却十足的勾画出来了,真是入骨三分,足见诗人眼光的敏锐。 诗的最后四句,诗人把他金刚怒目的强烈感情,完全融入四句对比鲜明的景物描写中去:昔日无城的广野,而今屯戍林立——这是写由“无”变“有”;然而只见高城鳞次栉比,却不见城中之人——这是写由“有”变“无”。筑城本是要保卫人民的,而今却无民可保了。人呢?那筑城的、烧窑的、斫木作楼橹的“万夫”哪里去了?原来是在“白棒诃责”之下,困顿而死了!那齾齾高城,正是筑城者的尸骨垒成;而筑城官员正可以借此邀功,加官进爵了,至于万民的死活,管他作甚!诗人的愤激之情,至此喷薄而出。 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对役夫(劳动人民)因官府强迫筑城而辛劳的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各级官员的批判(激愤)。 【点睛】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句默写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空缺部分。 ⑴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陈情表》) ⑵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长亭送别》) ⑶____________,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 ⑷世人皆浊,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__?(《渔父》) ⑸天之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⑹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____________。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 (1). 门衰祚薄 (2). 疏林不做美 (3). 淡烟暮霭相遮蔽 (4).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5).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6).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7). 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 (8). 其正色邪 (9).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0).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祚”“暮霭”“郁结”“舒”“淈”“歠醨”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今天单车丢了,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郁闷。”“在找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夸!”“丢了仍不暴躁,极为优雅,赞!”……近期,这类夸夸群风靡社交网络,连知名高校也建立了自己的夸夸群。在群里无论说点什么,马上会得到各种夸赞。某大学生说:“现在我压力一大,就上夸夸群,全靠它‘续命’。” 有人说这反映了当代年轻人脆弱和渴望被肯定的心理;有人说那些夸赞虚假生硬,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有人认为夸夸群提供了低成本的减压方式,满足了快节奏现代生活的需求…… 对夸夸群现象,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夸夸群”可以休矣 近来,“夸夸群”在大学生群体中走红。在那里,没有谩骂、嘲讽,有的只是赞美和称扬。沉迷其中的人把它比作快乐的源泉,负能量的屠宰场,商业互吹的圣地以及没有杠精的天堂。然而,我却大胆的揣测,这个“新生事物”不久就会成为明日黄花。“夸夸群”必将休矣! 诚然,“夸夸群”能大行其道是有其滋生的土壤。然而,无论外在的压力有多么巨大,现实的世界吹刮着怎样的凄风冷雨。蜷缩在“夸夸群”里根本无济于事。无论“夸夸群”里扑面而来的赞誉是多么的受用,就如那无比美好的梦境一样,一旦回到现实中,必然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心理学家说,人们特别想寻求他人的支持,所以听夸赞之言容易得到自信,但是虚无缥缈的夸赞只是谬赞,它容易让人迷失自我,看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如果是切实的称赞,我们亦不可无止境地听取,我们应当对它像药一样,适量、适度地吸取。他人的支持仅仅是一种外在驱动力,是短暂而作用较小的,只有内在驱动力,才是保持自信的秘诀。 直面现实,需要强韧的心灵,海明威说,你尽可以消灭掉我,就是打不败我;直面现实,需要强大的行动力,鲍照说,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直面现实,需要卓绝的自信,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直面现实,需要铮铮的傲骨,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面现实,需要豁达的心胸,苏轼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不过,我们当代的一些年轻人似乎从来不知道回望前人那更加泥泞的风雨路程;只不过,我们当代的一些年轻人似乎从来只知道唉声叹气于眼前的小沟小坎。当你紧张的看着目下的坎坷波折时,你就不会有冲破迷雾,看到未来的灼灼眼神。北岛的《相信未来》激励了无数在苦难中迷惘挣扎的年轻人,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我们沉迷于“夸夸群”中的大学生朋友是不是有些汗颜呢?你们何以如此脆弱,或者是只拥有了“钢筋铁骨”却有着不搭的稚嫩心灵? 温室中的花朵注定无法接受风雨的洗礼。新时代,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祖国需要的是直面现实,敢于担当,傲立风雪的坚强儿女。“夸夸群”可以休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提到“夸夸群”现象,列举出不同的人对夸夸群的不同看法:有人说这反映了当代年轻人脆弱和渴望被肯定的心理;有人说那些夸赞虚假生硬,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有人认为夸夸群提供了低成本的减压方式,满足了快节奏现代生活的需求……。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从正向、反向和综合三个角度思考立意。正向立意,可以认可“夸夸群”,认为遇到压力的时候特别需要支持;在沮丧的时候需要“夸夸群”的鼓励。反向立意,可以认为“夸”没有实质作用,只会营造一种虚假的表象等。综合立意,可以写不要过分在意“夸夸群”的“夸”,要有定力,坚守自己的原则;思考“夸”现象背后的社会本质,分析这种群落文化流行的原因,分析它的利弊,思考对策,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参考立意: 1、认可“夸夸群”,认为遇到压力的时候特别需要支持; 2、正面评价学会夸奖他人,能够给自己带来帮助; 3、不要过分在意“夸夸群”的“夸”,要有定力,坚守自己的原则; 4、学会夸奖他人,不为虚荣求夸奖; 5、夸奖他人值得赞许,购买夸奖应该批评。 参考结构:题目《“夸夸群”可以休矣》。开头写“夸夸群”受到追捧,然后亮出观点:这个“新生事物”不久就会成为明日黄花。“夸夸群”必将休矣!第二段先让步,“夸夸群”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好。第三段写它存在的深层原因以及它的危害,写对待它的正确态度,我们应当对它像药一样,适量、适度地吸取。第四段,以海明威、鲍照、王勃、李白、苏轼的名言论证,直面现实,需要强韧的心灵。第五段,写当代青年的脆弱,才使得“夸夸群”有了市场。结尾,新时代,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祖国需要的是直面现实,敢于担当,傲立风雪的坚强儿女。“夸夸群”可以休矣! 参考素材: 1、对于夸夸群等群组其实不必过度解读,这只是众多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文化的一个。它的兴起既有互联网快速集聚网民、形成某种文化并将之广泛扩散这种土壤;也和网民发起娱乐、进行狂欢、宣泄情绪的现实需求有关。热度过去后这一现象也会很快趋于平淡。 2、诚然,在“夸夸群”中获得夸赞,让自己的心情愉悦一下,无伤大雅,倒也无妨,最怕的就是对这样的群中有一种“依赖性”,听多了好话,其他话都听不进去了,那就需要警惕了。 3、人们追求赞许与认可的心理固然无可厚非,但坚持向前的驱动力绝非外界因素的衍生品,而是源自内心的主观能动性,对更高层次的向往与追求。过度沉溺与依赖“受夸”,不仅不利于让正向的赞美成为真正的助推剂,反而还可能让那些美好的词语成为糖衣炮弹,让年轻人在浮于表面的“夸”中迷失并自我满足。 4、“夸夸群”正是一面虚无的镜子,折射出美好却不真实的自己,其中所出现的求夸奖现象,最终或许会导致虚荣、不切实际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再者,在童年时期,父母和老师往往出于对孩子追求卓越的鼓励而予以夸奖,但年岁增长,却依然“返老还童”地去追寻启蒙式教育方法,岂不滑稽可笑?行我所应行,得我所应得,不求赞赏,但求无愧于心,如此处事,岂不是更加成熟旷达? 5、我们中的大多数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且这种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演愈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与人沟通的勇气和精力,我们在长时间的“自闭”中产生深深的孤独感,我们生活中的苦楚只能在无数个安静的夜晚对自己诉说……久而久之,我们陷入了焦虑的循环中无法自拔。也就是说,我们承受压力,却缺少可以排解压力的渠道。 面对这样的社会大环境,我们发声的诉求快速增长。网络技术的发展重构了生活方式,人们得以在虚拟的连接中组成新的群体,并在群体中重建身份,本无关联的陌生人之间也有了产生紧密联系的机会。夸夸群等社群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以外的成果,即给用户带来的瞬时愉悦。 然而,问题千百种,实干是正道,逃避不解决,徒留两行泪。在发现问题后,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坚持自我,迎难而上,把压力变成动力,在困境中成长。 【点睛】如何“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 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首先想到如何去把握现象,所谓“现象”一般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有影响的、有争议的、有问题的”社会事实,是需要我们去通过讨论能形成共识或需要指出问题的事件,因此我们要深入到本质的第一步是要分清现象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现象,本质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有影响的现象”,一般来说是指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件,那么它的“本质”应该主要是鼓励、赞扬、勉励。比如“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还有去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中“很多感人的瞬间现象”,一般我们在揭示本质就应该主要去探究它的积极意义;如果是“有争议的现象”,那么我们在揭示“本质”要注意两面性,也就是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还应该看到这个现象的消极影响,在分析要全面,不能只持一端,甚至“偏执一隅”。如“有人最近喜欢翻拍古典作品”,我们就是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揭示它的本质,既有它求新的一面,还要揭示它的弊端。如果是“有问题的现象”,我们在揭示它的本质主要是找出错的理由,如“闯红灯”这样现象,我们就要揭示是“一种人文素养缺失的体现,更是对我们每一人的社会公德的要求”。 第二步是要“从实到虚”。要深入到本质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充分挖掘这一事实背后的精神实质,要把行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上升到社会观念和人本观念,只有把现象的意义提到这个高度,文章才能从更高的层面给人震撼,也才能做到“深刻”。 第三步是分析现象时要选准一个角度来写自己的感悟。我们面对的材料、现象会有很多的思考,可是只要我们能够善于“化大为小”,选准一个很小、很恰当、很有感触、很充足的理由的口子,去写、去分析、去揭示,也许有人觉得我们这不是很全面,但是能一个方面触及到现象的本质,也是能一鸣惊人的,如“位置”,我们就写一个方面“找准自己的位置”来揭示就可以,这样往往更能体现一个人认识的高度和认识能力,因为“口子越小对一个人得思维要求就越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