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 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利观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 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其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理性意识,主动反省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伤害,自觉选择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生态理性可以使生态公民摆脱人类物质需求欲望的束缚,摒弃“自私、贪婪”本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再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感恩意识,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善待自然万物。由于自然界对人类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馈赠,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 生态危机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公共资源的破坏,因而需要公共人在场以保护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归结为生态道德的滑坡,因而需要生态人出场以重塑生态精神。公共人在伸张公共资源分配正义的过程中提升了生态道德意识,并逐渐具有生态人的品质;而生态人在遵循生态道德规范行事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态正义观念,并逐渐具有公共人的气质。只有培育兼具“公共人”与“生态人”两种品质的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摘编自李波于水《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 B. 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制定环保法规,是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主要方式。 C. 生态公民具有敬重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D.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既需要加强公共资源保护也需要重塑生态精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从公共人的角度论述生态公民应有生态正义、生态权利和生态合作观念。 B. 第三段论述了道德、理性和感恩三种意识对于塑造公民个体生态精神的价值。 C. 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论证生态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D. 文章在阐释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时,都是先界定概念内涵,然后做特征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公民应有生态合作观念,主要是因为在参与生态公共事务时个体力量太弱小。 B. 生态公民兼具“公共人”“生态人”两种品质,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如果某人能在生活中遵循绿色生活方式,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人。 D. 如果培育生态公民时意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错误,选项对应原文第二段“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据此可知,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主要体现在“公平分配”,而不是“享有”和“承担”。B项,“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制定环保法规……”错误,选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纠正……”。原文说的是“影响”,这和选项中的“制定”不等值。C项,“…… 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错误,选项对应原文第三段“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是意识层面的,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生态公民对自然的情感化为生态感恩意识,这种感恩意识会促使人们捍卫生态利益,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错。原文开头段提出“生态公民”这一概念,然后分两个角度阐释,每个角度都分三点具体展开,称之为“条分缕析”是合理的。但第二段的“公共人”和第三段的“生态人”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称之为“逐层递进”。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的“对立”说法错误。“公共人”与“生态人”是“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属于原文首段和尾段陈述的信息。基于原文信息,公共人和生态人分别从不同的路径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是路径不同,但不是路径相互对立。两种路径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选项的推断不合理。故选B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 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局长的乳名 局长是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县政府工作的,由于工作出色,没几年就被任命当上了局长。 局长有个乳名叫粪蛋。局长生在农村,从小到大都是被长辈叫着乳名长大的,很亲切、很自然。局长有大名,而且还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自从进城工作以后,不管是上级还是下级都是称呼他的大名和官衔过来的,挺文雅,挺自豪,没人知道他的乳名。 一日,局长乡下的父母来城里看望他,门卫一听是局长双亲,忙让进大院,指着会议室说:“局里召开创建文明单位工作会议,我们局长正在讲话,要不您二老等一会?”局长父亲说:“这讲话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结束,俺老两口还有几十公里的路要往回赶呢,不行,我还是现在就把他叫出来交待几句话。”门卫无奈只好由着他去。 局长父母半推开会议室的门,见局长的手正做刀状向下用力砍去,说:“以后谁不注意文明用语,有损机关形象,我就要严肃处理他!”局长父亲等局长这句话刚讲完就忙叫道:“粪蛋,你出来一下。”局长一怔甩脸向门口看去,见是父亲手拽着拉手,头向里探着,正叫自己的乳名。局长的脸立刻胀得通红。他转过脸想继续讲话不搭理他们,局长的母亲开口说:“粪蛋,你爸叫你你没听见?”这时,全会议室的人都捧腹大笑起来,大家这才知道局长有个乳名叫粪蛋。局长十分恼火地一下子站了起来,不料,由于起立用劲过猛,大腿碰到桌子,茶杯盖儿弹了起来又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张秘书,你马上把这两位老同志带到我办公室。”立刻,全场鸦雀无声,秩序井然。 局长草草结束讲话虎着脸来到办公室,说:“你们咋来了?”局长父亲说:“咋这种口气哩?你几个月都没回家,我和你妈来看你也错了?”局长说:“那你也不能当着那么多人叫我的乳名吧?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局长父亲反问说:“咋了,当了局长就不让叫粪蛋了,不让叫粪蛋那让叫啥?”局长说:“叫啥?你在家叫我粪堆、粪叉、驴蛋、狗蛋都行,可就在这儿不行,这是局机关,你要顾及我的身份,你得称我唐局长,唐红刚局长,这叫文明,是维护我的尊严,懂吗?”局长父亲气的胡子一抖一抖地,喘着粗气说:“好你个孬种,把我和你妈当同志不说,还教训起我来了。你记住,在我们这,你永远是粪蛋、粪蛋、粪蛋!”说完把带给局长的东西一摔,拉起老伴回了老家。 局长父亲回到家就病了,乡亲们了解到病因后,都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局长闻听父亲气出了病,赶忙回去看望。一进村,那些眼明的、有求局长办事的,都客客气气地说:“局长回来了”,“唐局长来了”,而原先见了局长亲切地称他“粪蛋”的长辈们,现在碰到局长却都斜着眼说:“唐红刚局长您来了!”臊的局长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回到家里,局长蹲在病歪歪的父亲床前,哽咽着说:“爹,粪蛋来看您老来了!”说完,一阵难过,眼泪掉了下来。局长父亲拉过局长的手叹口气说:“粪蛋,好儿子,你管了百十号人,也不易啊!”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两段的概括介绍,平淡而朴素,不动声色,表明局长前段人生的路途非常顺利,而乳名的“自然”与大名的“自豪”,却暗含了父子冲突的可能。 B. 会议室的人们捧腹大笑,表明单位职工对局长有这样难听的乳名感到意外和惊奇,衬托出唐局长的尴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 局长起立时摔碎杯盖的细节描写,巧妙而精准地表现了局长在这种环境下的惊慌、尴尬和愤怒的复杂心情。 D. 局长对父亲的称谓有“老同志”,“你”,最后才喊的是“爹”,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局长感情和认识的细微变化。 5. 小说中多处写到唐局长提及“文明”一词,而局长父亲却在公众场合称呼儿子不那么文雅的乳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从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两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6. 有人认为如果小说结尾父亲改称儿子“红刚”,和解的意味会更明确,小说的意蕴会更深远,你认为呢?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答案】4. C 5. 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第三、四、五段儿子提到“创建文明单位,使用文明术语,提倡文明称谓”与父亲对文明的内涵理解体会不同,造成父子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情节结构)②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小说通过对局长恼火、害臊、与父亲和解的描述,前后形成对比,表达了文明与尊老孝亲、不忘根本等传统道德并不冲突,而应该融通一体的主题。(主题) 6. 答案一,不认可此种说法。①小说标题是“局长的乳名”,结尾儿子和父亲共同认可的还是“粪蛋”这个乳名,如此相互呼应,圆融自然。(结构手法)②父亲对儿子是有歉意的,但是文化和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如果让父亲突然称呼儿子“红刚”,会很突兀,不真实,不符合父亲的性格。(人物性格)③为了所谓深远,而违背真实的原则,是不合适的。何况小说的主旨,正在于表现文明与尊老孝亲,不忘根本等传统道德是融通一体的。(主旨) 答案二,认可此种说法。①小说结尾儿子自称“粪蛋”这个乳名,只是在乡亲压力下的暂时屈服和对生病的父亲感情上的迁就照顾,儿子并没有认可在公众场合叫乳名是文明的。(情节)②父亲对儿子是有歉意的,儿子的看望使他感到了温暖,这种情景下父亲称呼儿子“红刚”,不突兀,很真实,符合父亲爱儿子更要面子的性格。(人物性格)③父子之间相互让步,并不违背真实的原则。切合文明与尊老孝亲等传统道德融通一体的主旨,更蕴含着亲人之间“和为贵”的意蕴。(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结合文本内容“局长十分恼火地一下子站了起来,不料,由于起立用劲过猛,大腿碰到桌子,茶杯盖儿弹了起来又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分析,“恼羞成怒”不当。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分析。小说中多处写到唐局长提及“文明”一词,而局长父亲却在公众场合称呼儿子不那么文雅的乳名,这样写的作用,主要从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两个角度分析。“‘局里召开创建文明单位工作会议,我们局长正在讲话,要不您二老等一会?’”“‘以后谁不注意文明用语,有损机关形象,我就要严肃处理他’”“‘咋了,当了局长就不让叫粪蛋了,不让叫粪蛋那让叫啥?’”“一进村,那些眼明的、有求局长办事的,都客客气气地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局长十分恼火地一下子站了起来,不料,由于起立用劲过猛,大腿碰到桌子,茶杯盖儿弹了起来又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局长父亲拉过局长的手叹口气说:‘粪蛋,好儿子,你管了百十号人,也不易啊!’”,小说通过对局长恼火、害臊、与父亲和解的描述,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有人认为如果小说结尾父亲改称儿子“红刚”,和解的意味会更明确,小说的意蕴会更深远,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内容分析。小说标题是“局长的乳名”,结尾儿子和父亲共同认可的还是“粪蛋”这个乳名,相互呼应。“‘好你个孬种,把我和你妈当同志不说,还教训起我来了。你记住,在我们这,你永远是粪蛋、粪蛋、粪蛋!’说完把带给局长的东西一摔,拉起老伴回了老家”“好儿子,你管了百十号人,也不易啊”,父亲对儿子是有歉意的,但是文化和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小说的主旨,尊老孝亲、不忘根本等传统道德,用“粪蛋”更符合文本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7. 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 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 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 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 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 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 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1)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 D 8. A 9. (1). 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2). 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亲生命性”这一概念在材料三中,“生物恐惧症”这一概念则在材料四中。A项,歪曲文意,“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错误,原文说的是“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B项,表述绝对,原文说“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选项去掉了“可能”二字。C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点睛: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用或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意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颠倒错位(颠倒因果)、改变范围、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A项,改变范围。文中说的是聊天中的孩子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而不是指喜欢自然的孩子中的一半人。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我们可遵循感知文本、审清题意、去伪存真、整合答案四方面步骤来进行。感知文本,即要求我们先要认真通读全文,并且初步区分清楚文本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为准确筛选信息做一定的准备。审清题意,即要求我们能确定重要信息的区域。我们粗读全文后,再对题读文,分析题干,弄清题目的要求,目的是明确重要信息是在哪一段、哪几段乃至全文,能跳过无关的信息,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重要信息。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要强,便于扣住试题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到相关信息。去伪存真,即我们要认真比较,对信息的真伪加以鉴别。因为我们在阅读文本和查找信息的阶段,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捕获不一定透彻和全面,在答题时,我们就一定要反复认真地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文题比对”排除错误选项,在科学类文章阅读中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所谓“文题比对”,就是把原文和题目选项进行对照,以确定答案。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表示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归纳整合,即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重组。整合信息的原则和依据是题干要求和原文信息,要把原文中能够表现题意的有关词语或句子,尤其是重点词句作为整合的主要对象,因为它们是答题的主要信息,在此前提下进行整合,才能提高准确度。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概括归纳能力。材料一二主要阐述自然教育的事实,根据材料一中孩子们的自述,可见他们偏爱自然界中的某一方面,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他们在自然界的行为比较自我随性,可能会妨害生物。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可见自然教育受众群体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比较单一。材料三四主要阐述自然教育的理论,根据材料三可知,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根据材料四可知,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危险反应过激,因此要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 沛公从百余骑 从:使……跟从 B.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属:交付、委托 C.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组:羁押 D. 沛公然其计 然:同意 11.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 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C. 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2.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祥了。 B. 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C. 当时项王的兵力有四十万人,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 D. 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 (2)适逢项伯想要使张良活下来 ,在夜里前往沛公军营见张良,趁机把刘邦的说辞告诉项羽,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项,“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中“组”解释为“羁押”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系颈以组”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以组系颈”,“以”是介词,后面应跟名词,“组”是名词,意思是“绳子”。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第一个“且”,况且;第二个“且”,将要; B项,第一个“与”,介词,和;第二个“与”,动词,给; D项,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把; C项,两个“之”,动词,到。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错误,事件先后顺序颠倒,从文中来看,“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是在“接到曹无伤的报告”之前。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所以”,……的原因;“还”,撤回;“待”,等待;“至”,到;“定约”,制定规约;“耳”,罢了。(2)中,“会”,适逢;“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因”,趁机;“以”,把;“谕”,告诉;“乃”,才。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大汉元年(前206 )十月,沛公(刘邦)的军队就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白车驾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道(轵道,亭名,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轵音zhǐ〈纸〉)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本来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况且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他,这么做不吉祥。”于是把秦王交给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 ,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在关中称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的秦朝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是要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使他不至于与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因而有机会让项伯向项羽说了一番道理,项羽这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过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 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 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 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15. 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案】14. A 15. “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乐景写哀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第一句,……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错误,从诗中来看,“迟日园林悲昔游”是说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迟日”指春日,且回忆的春日之景应是依旧是繁华的,但从注释可知,人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应是从今天的“悲”来追溯昔日的“乐”。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然后先辨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手法,再到本诗中找出与之相同的诗句,并进行分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触景生情,借花鸟来表达爱国之情,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是反衬法。再看本诗,“今春花鸟作边愁”意思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乐景衬托哀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答案】 (1). 出师一表真名世, (2). 千载谁堪伯仲间! (3). 映阶碧草自春色, (4). 隔叶黄鹂空好音 (5). 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载、堪、仲、碧、鹂、涯、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 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 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 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 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第一处语境是“战场上”所以用“冲锋陷阵”较为合适;“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第二处根据语境没有贬义,故用“指点江山”较为合适;“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第三处语境是指人们生存的精神家园,所以用“安身立命”较为合适;“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最后一处语境是超出凡俗,所以用“超凡脱俗”。故答案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D、C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故答案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土地和天空”,后面也应是先“土地”,后“天空”。根据对选项的辨识,修改正确的是A。故答案选A。 【点睛】 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竹笋,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过去有不少人认为,竹笋味道虽然鲜美,但是没什么营养,________________。其实,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为优良的保健蔬菜。除食用价值以外,____________ 。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无毒,为有效之利尿药竹笋含脂防、淀粉很少,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2). 竹笋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3). 这与经常吃竹笋有一定关系 【解析】 【详解】本题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结合横线前后句的内容和句式进行拟写。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说明的对象是“竹笋”。 第①空,前面说“过去有不少人认为,竹笋味道虽然鲜美,但是没什么营养”,这是过去人们对笋的认知,认为竹笋没有营养,由“其实……”可知,过去的认识是错误的,故应填写“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第②空,前面说“除食用价值以外”,可见后面应是说竹笋其他的价值,由后面“中医认为……”“减肥的佳品”等可知,应是说竹笋还有药用的价值; 第③空,前面说“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后面应是解说这种情况的原因,再结合前面竹笋的药用价值可知,应是说与经常吃竹笋有关。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些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孩子发火,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样做,父母不仅无法帮助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使孩子走入歧途。反之,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定就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控制情绪,并不是要父母压抑或掩饰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教养行为。父母要想孩子身心健康,就一定要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 ①对孩子发火不一定会使孩子走入歧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2). ③不是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就能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父母要想孩子身心健康,就要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句中前后关系注释一种可能,文段中表述为必然。 22.阅读下材料,根据材料作文。 当今世界,“富有”成为成功的代名词。有人说:“能决定我们是否富有的,不是我们已经得到的,而是我们尚未拥有的;关键在于你的眼光和态度。”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答案】眼光成就富有 托尔斯泰曾说:“世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由光明和黑暗构成的。”我们的眼光决定着我们看懂的变化是光明还是黑暗。当今世界,“富有”成为成功的代名词。人们趋向于用一个特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所得到的的是否符合“富有”这一标准。殊不知,能决定我们是否富有的,并非所得,而是尚未拥有;能成就富有的,并非标准,而是眼光。 眼光提供多元角度来看待富有。有人把“富有”仅仅局限于物质,从而追求金钱上的满足,将金钱上的不断得到看作为富有,从而让利吞噬自己,精神匮乏地陷入泥沼。这显然没有成就富有。张爱玲作为名门闺秀,没有选择用金钱打扮自己,而是选择读书。她不沉浸于自己生来就得到的物质生活,而是不断追求尚未拥有的文学素养。她用多元眼光看待富有,从而跳出物质富有的泥沼,成就了精神富有。若你生来贫困,那这世界上还有许多你尚未拥有的,在这点上,你便是富有的。抛去既定标准,用多元眼光看待富有。 眼光让我们拥有高瞻远瞩的能力,从而成就富有。有人因为自己所得许多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足够富有,从而丧失了人生志向,便也不算的上是精神富有,而有人却将眼光放远,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在追求中成就了富有。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欢迎转发欢迎分享!这里有魔都最新的中高考语文资料!滴滴打车CEO程维原本是阿里巴巴的高级职员,他本可以依靠每月不低的薪酬生活,但却选择创业,成就自己的事业。他讲打车软件从不被看好到打入海内外市场,其中艰辛不言而喻。如果不是他看到自己尚未拥有的眼光,他的人生价值也将随打车软件的空白而空白。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当你处在一个局促的格局中时,将眼光放远,专注于那许许多多尚未得到的,尽量撑大自己的格局,切莫做井底之蛙;当你已经达到某个“富有”的标准时,将眼光放远,想想自己还有什么未完成,还有什么要追求,从而不留遗憾。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欢迎转发欢迎分享!这里有魔都最新的中高考语文资料!眼光让我们客观地看待所得和所失,“富有”不在于得到多少,在于你得到的是否满足了你最长远的眼光。 人生是一本只能翻阅一次的书,不应草草翻过,而要用眼光细细品味,研究出深远的价值,成就出它的富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主要围绕“富有”展开,“富有”成为成功的代名词,其实这个观点是应该反驳的,主要围绕“富有”的内涵分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更应该注重精神方面的;“能决定我们是否富有的,不是我们已经得到的,而是我们尚未拥有的”,我们应该不断追求,寻求新的进步。“关键在于你的眼光和态度”,应该树立长远的眼光,心态和眼光的重要性等。 点睛: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