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宁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宁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语文月考测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9分)‎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 ‎,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 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见识丰盈以及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2017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 ‎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并且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2017年1月4日“红网”,有删改)‎ 材料三:‎ ‎   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薛屯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近些年,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截止到目前,该村已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甚至一条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 ‎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2016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材料一中“某位名人”在演讲中这样说,是激励年轻人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要有胆量。 B.大学教育能带给学生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大学教育的回报,不能完全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C.材料二中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 的回答巧妙地点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过的书,也许会忘记,但它们会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D.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但是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读书。‎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然后对读书的“无用”和“有用”进行论证,最后指出我们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良性循环,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6.如何扭转“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后母的三巴掌 ‎   从6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   “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   “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 ‎   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 ‎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后母的三巴掌”为线索,表现了后母对“我”的无限的爱。 B.文章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描写。 C.“腿肚儿直转筋”“直蹦高”“直钻心”等词语描绘出“我”挨打后的痛苦感受,表明了后母给“我”的教训之深刻。 D.文中后母对“我”的教育方法虽然严厉,但“我”并没有埋怨她,依然理解并感激她。‎ ‎8.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以及三巴掌分别带给“我”的深刻教益。(5分) 9.简析文中“后母”的性格特征。(5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人也。刚质性方直,常慕史䲡、汲黯之为人。仕郡功曹。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刚常疾之。及举贤良方正,因对策曰:“臣闻王者承天顺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罚轻其亲。陛下宜昭然觉悟,内和亲戚,外绝邪谋。”书奏,莽令元后下诏曰:“刚所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其罢归田里。”‎ ‎   后莽篡位,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及隗嚣据陇右,欲背汉而附公孙述。刚说之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伏念本朝躬圣德,举义兵,龚行天罚,所当必摧,诚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将军宜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嫌疑之事,圣人所绝。以将军之威重,远在千里,动作举措,可不慎与?今玺书数到,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诚愿反复愚老之言。”嚣不纳,遂畔从述。‎ ‎   建武七年,诏书微刚。刚将归,与嚣书曰:“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德乐义。今苟欲决意徼幸,此何如哉?”嚣不纳。刚到,拜侍御史,迁尚书令。‎ ‎   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廼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以数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 ‎(摘编自《后汉书·卷二十九第十九申屠刚传》)‎ ‎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B.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C.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D.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曹: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事。 B.外家:泛指皇族的外戚,一般是指皇帝母亲家族。文中指平帝母亲家的冯、卫两族人。 C.贤良方正: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和孝廉一样,它也为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D.尚书令:秦汉时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以后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屠刚性格刚直,直言敢谏。王莽专政之时,对皇亲国戚也施行暴政,而申屠刚不顾个人安危,向朝廷上书,建议皇上不要受王莽胁迫,要遵守五常之教,接纳至亲。最终被王莽罢官归田。 B.申屠刚执著韧性,不屈不挠。在王莽篡位后,申屠刚为了免遭其祸害,就躲避到河西、巴蜀之地,长达二十多年。终于到建武七年,他被朝廷征召为侍御史,后升为尚书令。 C.申屠刚深谋远虑,锲而不舍。申屠刚分别两次当面游说隗嚣,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其已经投降公孙述之后,还反复劝说其要顺应天命,顺应民心,归顺汉帝,不要一意孤行。 D.申屠刚宁折不弯、一生无悔。申屠刚每每极力劝谏,宁死不屈。他多次提出让皇太子进入东宫,但光武帝都不同意,最终因为他的直谏而被外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 ‎②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 ‎(二)诗歌鉴赏(9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独坐① ‎ 杜甫 ‎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注】①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712-770)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倚杖而坐,孤单落寂。 B.“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写水势变小,江中露出了小块陆地,天空高远,气候清爽,令人心情愉悦。 C.“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 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D.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视野开阔,意境雄浑,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E.这首诗写了作者秋日独坐所见之景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具有和强的艺术感染力。‎ ‎15.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默写题(10分)‎ ‎16.名句默写。‎ ‎① 《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②《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③《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 ‎④《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本文主旨和诗人高尚节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⑤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的诗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8分)‎ ‎17.填入下面文段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_____________”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_____________ ”;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_____________ ”;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_____________ ”。但要达到这种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③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 ‎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A.③①④②     B.②④③①     C.③④②①     D.②①④③‎ ‎18.习总书记《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文引用“大鹏之动,非—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下列文句与其意不符的一项是(   )‎ A.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B.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C.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D.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 ‎19.下列各句加粗的成语,全都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产业互补到创新辐射,长株潭三地的同城化升级步伐不断加快,“超级城市”呼之欲出。‎ ‎②“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火箭老总莫雷将湖人头号得分手路易斯-威廉姆斯抢到手,为虎傅翼,使火箭距离锁定季后赛席位,只有一步之遥了。‎ ‎③作为曾经的样本,港台近些年在发展上却乏善可陈。发展不足带来的落差感,让港台青年焦虑迷茫,甚至陷入“大陆越发展,自己越害怕”的魔咒当中。‎ ‎④针对天津财经大学教授丛屹的《房产税:“朝三暮四”故事现代版》,众多论者以为,简单地将房价过高归咎于政府土地价格过高及住房建筑用地过少,非持平之论。‎ ‎⑤两会期间,不少代表指出,领导干部必须站位要高,具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才能判断合理,决策准确,如果片面地看待问题,目无全牛,注定是不能成为好领导的。‎ ‎⑥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⑥‎ ‎20.仿照划线句的句式,引用诗文,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引用恰当,语意连贯。(4分)‎ ‎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挚爱;是“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放松;①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 21. 请欣赏下面一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个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漫画的寓意。(5分)‎ 四、 材料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中说,人生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 对上述“三得”,你有何体验或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②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答案:1.C; 2.C; 3.D 解析:1.A项曲解文意,原文中“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全球化”是观点持有者的看法,而非现实背景,并且原文首句强调的是“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而非推动政治文化全球化;‎ B项忽略修饰,原文是“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 D项混淆关系,原文是“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2.文章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3.论述片面,从最后一段中可知。‎ ‎( 二).答案:4.D; 5.BD; 6.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正确的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丰富个人素质、开阔视野等。‎ ‎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 ‎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解析:4.“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于文无据。 5.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 D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原因,也没有强调有用性。‎ ‎(三).答案:7.B; 8.三件事:①偷瓜。②藏钱。③不想念书。‎ 深刻教益:①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②帮助他人的含义。③念书的重要性。 9.①爱子心切。②教子严厉。③爱憎分明,乐于助人,重视教育。‎ 解析:本文描写人物用的最多的是语言描写。 ‎ 二、古诗文阅读 ‎(一).答案:10.C; 11.B; 12.C;‎ ‎13.①老百姓彼此交往,尚且还有至死不违反诺言的信用,何况是一国的君主呢!‎ ‎②意见未被接受,(申屠刚)就以头(当做止轮木)顶住车轮,光武帝于是停止了游览。‎ 解析:11.外家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皇族的外戚,一般指皇帝外祖母、母亲和妻子的家族。文中的冯指冯昭仪,平帝祖母;卫指卫姬,平帝母亲。 12.第二次没有当面,只是写信。 4.文言参考译文 ‎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郡茂陵人。申屠刚本性端方正直,常羡慕史䲡、汲黯的为人。做了郡功曹的官。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廷多有猜忌,王莽就将平帝祖母冯族与母卫族隔绝,族人都不得到京交游做官,中屠刚心中一直疾恨这件事。等到后来他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便上书对策说:臣听说王者如果顺从天地,掌管官爵主持刑法,绝不敢将高官私授给自己的宗亲,也绝不敢拿天罚来赦免自己的亲人。陛下应顺从圣君的圣明之德,幡然觉悟过来,对内能与亲人和睦共处,对外杜绝所有奸邪阴谋。上书呈奏上去后,王莽便让元后下诏书说:“申屠刚所言都是离经妄说,违背大义,应罢官回家。”‎ ‎   后来王莽篡位,申屠刚就躲避到河西,转到巴蜀,往来二十多年。等到隗嚣占据了陇右,他想背弃汉朝而归附公孙述。申屠刚游说隗嚣说:“我听说百姓所归顺的人老天就会成全他,百姓所叛离的人老天就会放弃他。我想本朝光武帝躬行圣德,兴举义兵,恭奉天意惩戒恶人,所到之处无坚不摧,这真是上天所赐之福,不是人力能做到的。将军应当向上顺应天意,向下报答人民的期望,为国立功,可以永远无忧。遭人嫌疑的事,圣人是绝不会做的。以将军的威望,即使远在千里,您的一举一动,能不慎重小心吗?现在玺书几次下达,委以国是昭示信用,想与将军共同承担吉凶祸福。老百姓彼此交往,尚且还有至死不违反诺言的信用,何况是一国的君主呢!现在你到底怕什么又想要什么,这样久疑不决呢?一旦有意外之变,对上您辜负忠孝之士,对下您愧对当世贤众。预言没有到达时,当然是虚语,但一旦到达,又来不及了,所以我用忠言极力劝谏您,希望得到接纳。愿您反复思考我的谏言。”隗嚣不纳,最后叛汉附从公孙述。‎ ‎   建武七年,有诏书征召申屠刚。申屠刚将归,又写信给隗嚣说:“我听说一意专行的人很孤立,拒绝纳谏的人容易阻塞,孤立阻塞的政治,是亡国的先兆。圣人不会把自己的专己独见当做高明,而以普世万物的众心当成自己的本心。顺应百姓者就会昌盛,违逆百姓者就会灭亡,这是古今共同的道理。将军是在布衣平民之时被乡人所推选出来的,一直以来都是以忠孝闻名,因此士大夫不远千里而来,就是因为仰慕欣赏您的高德大义。现在如果想决意侥幸行事,哪里还有什么德义呢?”隗嚣不接受。申屠刚到洛阳,拜为侍御吏,又迁为尚书令。‎ ‎  ‎ ‎ 光武帝曾想出外游览,申屠刚以陇蜀尚未平定为由,认为皇上不应该宴逸享乐。意见未被接受,(申屠刚)就以头(当做止轮木)顶住车轮,光武帝于是停止了游览。当时内外许多官吏,多半是皇帝自己选举出来的,又加上法令严密监察他们,群臣的公职事务都过于劳苦,那些尚书近臣们,甚至也被当众鞭捶仆地牵拽,可是群臣中没有敢上前直言的。而申屠刚每次都极力劝谏,又多次进言皇太子应当进入东宫,选任贤保,以成就太子大德,光武帝都不接纳。因他多次直谏有违旨意,几年后,被外放为平阴令。后来又征召回朝拜为太中大夫,因病辞去官职,在家去世。‎ (二) 答案:14.AE;‎ ‎15.第一问:黄昏之际归鸟投林、羽翼轻盈的景象。‎ 第二问:既含有诗人对倦鸟归林的羡慕,又饱含人生暮年漂泊孤独、仕途失望、思乡盼归的隐痛。‎ 解析:B项 “令人心情愉悦”理解有误  ‎ C项,“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D项 “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分析有误 ‎(三)默写题 ‎16.答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五、选择题 ‎17.答案:C 解析:‎ ‎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B 解析:①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此处符合语境。‎ ‎②为虎傅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属贬义词,与语境不相吻合。‎ ‎③乏善可陈,说不出有什么优点,没有什么好称道的。此处符合语境。‎ ‎④持平之论,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此处符合语境。‎ ‎⑤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此处属望文生义。‎ ‎⑥沧海横流,指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使用错误。‎ 六、语言表达 ‎20.答案:略; 略 解析:‎ ‎21.答案:标题:要命的WiFi 寓意:无线信号遍布世界,人们沉溺其中,却不知已被其异化,失去了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合理即可)‎ 解析:‎ 七、材料作文 ‎22.解析:对上述材料的内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审题立意: 1.学习时沉得住气——沉稳 2.成功后弯得下腰——谦逊 3.失败时抬得起头——坚强 范文:‎ 微笑着面对失败 ‎   失败总是不讨人喜欢。人们往往逃避失败,可即使是令人羡慕的成功者的身后也有走过失败的路。既然这样,何不微笑着面对失败?    美国令人闻风丧胆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曾两次被西点军校拒之门外;流行歌坛的无冕之王猫王曾被开除出剧团;韩国当红的人气天王Rain曾无数次被“你长得太丑”这句话拒绝;而现在中国流行乐坛的周杰伦成名前更是饱受失败的打击……现在,这些曾经的失败者们无一不站在成功的制高点上为人们所铭记。是什么令他们走出失败的深渊?微笑,是微笑改变了一切。我指的微笑不仅仅是一个表情,而是包含这个表情背后的乐观和坚毅。无论是麦克阿瑟还是周杰伦,他们为了梦想,付出着无数的努力。他们将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遇到的磨难化作了一个个灿然的微笑,用乐观的心态迎接每一次失败的打击。于是命运终于垂青了他们,赐予他们与微笑等值的荣耀。    失败不会是一个人永远的烙印。渺小与伟大,断裂与永恒,瞬间与历史,全在于你面对失败的态度。悲观者说:“成功太难了,我做不到。”于是愁眉苦脸无精打采地将命运交付给时间;乐观者说:“失败有什么可怕的,我能行!”于是笑容可掬斗志昂扬地挑战命运。时间对于二者不同的态度,给出了最公正的判决:悲观者还是失败,而乐观者获得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失败,与其消极等待春暖花开,不如笑脸相迎。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从心理上给自己减压,不会被失败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其次,有了精神支柱,微笑化作动力来征服失败。这两点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你始终保有自信心,不为失败击溃。像诗人汪国真所说:“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微笑着面对失败,微笑着面对生活,有一天你一定能发现,笑一笑,没有什么烦恼抛不开。    微笑是人生路上独具特色的风景,常有自然之微笑则是一种气度和胸怀。用微笑去欣赏失败,仿佛用蜡笔为白纸着上色彩;微笑是成功的花,成功是微笑的果,花开了,果才会孕育。即使有一天成功没有降临你的果园,你也不要气馁,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菌子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你也应当这样想:成功还没有来,但是微笑的我已经嗅到了成功的气味。    微笑着面对失败,如同梧桐的碎片投入火中发出的烈烈绝响,这才是成功的至高境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