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2019.11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9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 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取材于姜朝阳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深入引进循环经济管理理念,可以更广泛地将废弃物转化为再利用资源,从而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少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成本,更好地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垃圾量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采用科学的手段消纳这个极大的污染源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保护课题和社会经济课题。 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是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前提。在我国城市垃圾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含有许多可再利用的物质,如塑料、纸张、金属、玻璃等。通过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管理,可将之再利用,转化为商品,变废为宝,创造出新的价值,成为环境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同时还可促进加工处理废弃物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发展,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进程,有力地促进废弃物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垃圾处理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必须在相关产业政策指导下发展,也要靠政府的投资及财税政策扶持。生产单位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的主力军,也是垃圾分类管理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例如在产品包装上,生产单位应尽可能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并标注宣传环保理念及分类回收方式的字样,加强对消费者的环保教育,使企业全面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可以向企业征收产品包装税,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重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效率。 (取材于赵雪梅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旧金山是美国第一个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的城市,强制性要求企业和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并通过调控垃圾清运费来鼓励和督促居民减少生活垃圾。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市民如违反分类规定乱扔垃圾,就会被拘捕并处以巨额罚款。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对投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 当前,“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虽然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表示理解和支持,但还没有养成习惯,实际践行度普遍较低,立法强制施行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类是法定的职责,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从该《条例》施行三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对市民生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达到更好的效果,上海市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多渠道全覆盖宣传等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准确地参与垃圾分类。同时,社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 垃圾分类正在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步入对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行列中来。 (取材于王薇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只要投放到了正确的位置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B. 公众普遍欠缺环境意识,证明了过去我国采取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是错误的。 C. 居民坚持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不能光靠热情,还要改变图省事、图省钱的习惯。 D. 民间环保组织在制定和实施垃圾分类政策法规的工作中,没尽到职责和义务。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深入引进循环经济管理理念”的好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 可以更高效地处理废弃物。 B. 可以杜绝城市污染。 C. 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D. 可以促进技术发展。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在垃圾分类问题上城镇居民的责任大于农村居民。 B. 材料二用数据表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环保意识减弱了。 C. 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具有再生经济价值”的看法一致。 D. 两则材料都认为垃圾分类工作要依赖民间力量,减少行政干预。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经济处罚是对垃圾分类投放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的有效手段之一。 B. 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必须通过立法手段迫使居民改变原有的习惯。 C. 在上海,产生垃圾者若未能将垃圾准确分类投放,有可能会被追责。 D. 最后一段用“必答题”为喻,凸显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范围将更大。 5. 当前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公众、企业和政府分别做出哪些努力?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 【答案】1. C 2. B 3. C 4. D 5. ①公众方面:提高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愿意付出;提高对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投放。②企业方面:以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管理;提升加工处理废弃物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发展水平,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③政府方面:制定垃圾处理相关产业政策、投资及财税政策对企业进行约束和扶持;通过立法和执法对垃圾投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对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常见的错误类型有:(1)无中生有(2)混淆范围 (3)夸大其词 (4)正反混淆(5)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6)以偏概全(7)张冠李戴(8)由或然推出必然(9)由未然推出已然 。 A项,“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只要投放到了正确的位置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表述绝对,原文说“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可见选项偷换了概念,“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文中说“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可见,只是从“再生资源”的角度而言,才有可能成为“财富”,有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废弃物。 B项,“公众普遍欠缺环境意识,证明了过去我国采取政府主导工作模式是错误的”,表述绝对,原文说“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但并不是说工作模式是错误的;“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可见程度表述过重,只是说“一般居民……欠缺”“广大农村居民……淡漠”。 D项,“民间环保组织在制定和实施垃圾分类政策法规的工作中,没尽到职责和义务”,表述绝对,原文说“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可见还是尽了些职责和义务的,只不过仅限于宣传教育工作,缺乏参与的途径,发挥作用的渠道不畅通。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B项,“可以杜绝城市污染”,表述绝对,原文说“可以更广泛地将废弃物转化为再利用资源,从而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少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成本,更好地保护环境,造福人类”,可见并非“杜绝”,而是“降低”“减少”,更好地保护。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 A.项,“材料一认为,在垃圾分类问题上城镇居民的责任大于农村居民”,表述绝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可见并非说城镇居民的责任大于农村居民,联系生活考虑,责任应该同等重要。 B项,“材料二用数据表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环保意识减弱了”,表述绝对,原文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垃圾量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采用科学的手段消纳这个极大的污染源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保护课题和社会经济课题”,可见并非意识弱了,只是说垃圾量递增了。 D项,“两则材料都认为垃圾分类工作要依赖民间力量,减少行政干预”,表述不当,材料一说“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可见是“全社会的力量”,并非依赖民间;而材料二 “政府可以向企业征收产品包装税,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重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效率”,可见主要从企业商家角度而言;材料三则强调通过立法来行政干预,可见“依赖民间”“减少”等处的表述均不当。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有可能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 D项,“用’必答题’为喻,凸显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范围将更大”,表述不当,原文结尾段说“垃圾分类正在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步入对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行列中来”,可见最后一段用“必答题”为喻,并非凸显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范围将更大,而是说垃圾分类的必要性、迫切性、强制性。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材料要点的能力。属于综合能力考查,做这道题首先要细读文本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准确筛选,最后加以整合概括。本题可以先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对照文本圈定信息源。然后题干“需要公众、企业和政府分别做出哪些努力”中提炼出可供以后使用的有价值的方法技巧为:几个对象几层意思;“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这个答题区域不可忽视;“当前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这个内容是答案对应的话题,且忌答非所问。这道题一定要分点作答。按照题干所给的三方面作为三大层次,每一方面再对应小的信息点。 第一方面——公众。相关的信息在材料一的第2、3、4段,给定的是公众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正面提出举措即是答案。比如“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得出答案点“提高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而不愿执行”,得出答案点“愿意付出”;“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得出答案点“提高对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得出答案点“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投放”。 第二方面——企业。信息源在材料二“废弃物处理领域深入引进循环经济管理理念”,得出答案点“以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管理”;从“ 同时还可促进加工处理废弃物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发展,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进程,有力地促进废弃物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提炼出:提升加工处理废弃物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发展水平,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从“例如……,使企业全面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出: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大方面——政府。结合材料三的倒数第2自然段得出:制定垃圾处理相关产业政策、投资及财税政策对企业进行约束和扶持;通过立法和执法对垃圾投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结合材料一的第2自然段“长期以来,……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得出:对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先快速浏览文章把握大意,不需要句句读透,把每段大意的句子划出,方便在看选项时迅速找到文章出处。 2.看题目,圈出题目要求,比如“正确的”“符合文意的”“符合作者观点的”“不符合文意的”等。 3.看选项,马上回归原文划出原句,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类词:①逻辑关联词——因此、由于、不仅……还、只有……才、只要……就、从而等;②修饰限制程度或范围的词——大概、基本、重要、最、非常、部分、凡、全、仅仅、几乎、之一等;③年代时间、数据;④分清必然和或然、已然和未然。 4.将选项与原文比对结束,对于选项与原文的差异须心中有数,二者是信息吻合完全相同,还是表达不同实质相同。 5.无法百分之百判断选项正误时,把疑惑点圈出,比较两个选项哪个问题更明显。 6.对答案后仍存疑问,马上请教,重点是明白自己的误区或者题目的漏洞。 7.每次做题前,都要温习论述类命题陷阱: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逻辑混乱、已然未然、混淆时间、主次颠倒、过于绝对。 8.每次练习一定要限时,一般限15分钟。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3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用者用其体,体不定,则用不足以行;体不定而用或有所当,惟其机 也。机者发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虽成必败,苟败必亡。故曰非智所及也。项羽、李存勖【1】战而必胜,犯大敌而不挠,非徒其勇也,知机之捷亦智矣,卒以倾亡者,岂智之遽穷乎?智则未有不穷者也。 【甲】项羽不足以持败,一摧垓下,遂愤恚失守而自刭,量不足以胜之也。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东以为后图,韩、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汉者,收余众,间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汉亦疲矣。而羽不能者,量止于一胜之威,败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乙】李嗣源定入汴之策,既灭朱友贞,一入汴而以头触嗣源曰:“天下与尔共之。”卒为嗣源所迫,身死国灭,量不足以受之也。藉令忍沾沾之喜,以从容论功而行赏,人且喻于君臣之义,虽有大勋,亦分谊所当尽,嗣源虽挟不轨之心,无有为之效命者,自敛雄心以俯听。而存勖不能者,量尽于争战之中,胜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丙】 汉高一败彭城,再败荥阳,跳身孤走,而神不为怵,故项羽终屈其难折之锋。宋祖端居汴京,曹彬为下江南,收六十余年割据不服数千里之疆土,而不轻授以使相,故功臣终安臣节而天下定。成大业者,在量而不在智,明矣。量者,定体于恒者也。体定于百年之长虑,而后机不失于俄顷。忧喜变迁,须臾不制,转念知非,而势已成乎莫挽,唯定体之不立故也。【丁】败则唯死而已,胜则骄淫侈靡,无所汔止,羽、存勖之以倾败终也,决于此耳。 生之与死,成之与败,皆理势之必有,相为圜转而不可测者也。既以身任天下,则死之与败,非意外之凶危;生之与成,抑固然之筹画。生而知其或死,则死而知其固可以生;败而知有可成,则成而抑思其且可以败。生死死生,成败败成,流转于时势,而皆有量以受之,如丸善走,不能踰越于盘中。其不动也如山,其决机也如水,此所谓守气也。气守而心不动,乃以得百里之地而观诸侯、有天下,传世长久而不危。岂徒介然之勇,再鼓而衰,不足恃哉?智足以制胜,而俄顷之间,大忧大喜之所乘,声音笑貌传其摇荡无主之衷,倾败即成乎莫挽。豪杰之与凡民,其大辨也在此夫! (取材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1】李存勖:后唐开国皇帝。 6. 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羽可以居胜而不可以持败,故败则必亡。存勖可以忍败而不足以处胜,故胜则必倾,一也。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惟其机也 机:时机 ②犯大敌而不挠 挠:屈服 ③量不足以胜之也 胜:战胜 ④间群雄 间:离间 ⑤人且喻于君臣之义 喻:告诉 ⑥胜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 抑:克制 ⑦转念知非 非:不是 ⑧无所汔止 汔:完成 A. ①⑧ B. ②⑦ C. ③⑥ D. ④⑤ 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岂智之遽穷乎 唯定体之不立故也 B. 卒为嗣源所迫 曹彬为下江南 C. 以从容论功而行赏 在量而不在智 D. 自敛雄心以俯听 既以身任天下 9.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知机之捷亦智矣,(然而)卒以倾亡者 B. 一摧(于)垓下 C. 更起而角死力,(盖)汉亦疲矣 D. 而不轻授(曹彬)以使相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 气量是心的内在根本,才智是心的外在表象 B. 藉令戢悻悻之怒 假如让他克制住愤愤的怒气 C. 相为圜转而不可测者也 是相互转化不能预测的 D. 声音笑貌传其摇荡无主之衷 声音表情随着他起伏的命运而变化 11.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虽成必败,苟败必亡 ②败而知有可成,则成而抑思其且可以败 12. 作者认为“豪杰”与“凡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请从文中各举一例,简要概述。 【答案】6. B 7. A 8. A 9. C 10. D 11. ①即使成功了最终也一定会失败,如果失败了最终就一定会灭亡 ②失败时明白有能成功的机会,那么成功时也会考虑到自己将有可能会失败。 12. 答案示例:①区别是:面对一时的胜败存亡,是否有足够的气量承受。②汉高祖屡战屡败,精神意志却并未被摧毁,最终打败了强大的对手。他有承受失败的气量,终成大业,可谓豪杰。③项羽战而必胜,却因垓下一败就愤恨自刎。他没有承受失败的气量,身死功灭,只不过是个凡人罢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能力。本题属于语言连贯题,也叫句子衔接,字面意思,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可见,要做好这道题,需要灵活的理解能力,还要思维缜密,学会“瞻前顾后”关照全面。本题供选的句子是“羽可以居胜而不可以持败,故败则必亡。存勖可以忍败而不足以处胜,故胜则必倾,一也。”,大意为:“项羽能够处在获胜的状况却不能够支撑失败的局面,所以,他一失败肯定就会灭亡。李存勖可以忍受失败,但是不能够处于获胜的状况,所以,他一获得胜利就肯定会倾覆。他们失败的结果一样。”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总结过渡句,恰好符合乙处的需要,因为乙前面内容,即上文写的是“项羽不足以持败”“而羽不能者,量止于一胜之威,败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大意是:“项羽不能承受战败”“但项羽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他的)气量仅限于(容纳)全胜的威风,(一旦)意外战败就不能坚定自信了”。乙的下文写的是 “卒为嗣源所迫,身死国灭,量不足以受之也”“而存勖不能者,量尽于争战之中,胜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大意是:“最终(李存勖)被李嗣源(造反)逼迫,自己被杀、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他的)气量不能承受胜利”“但李存勖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他的)气量仅限于(容纳)打仗,(一旦)意外获胜就不能自我克制了”。据以上分析,填在乙处最合适,起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衔接过渡作用。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③解释错误。量不足以胜之也,大意是“(他的)气量不能承受战败”,可见,胜:承受,忍受得住、禁得起之意。 ⑤解释错误。人且喻于君臣之义,大意是“(手下的)人就会明白君臣间合宜的行为道德”,可见,喻:明白的意思。 ⑦解释错误。转念知非 ,大意是“转念间就意识到了错误” ,可见,非:错误的意思。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区别、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相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不译; B项,不同。介词,被;介词,替; C项,不同。连词,承接关系;连词,并列关系; D项,不同。目的连词,来;介词,拿、用。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能力。要做好这道题,必须准确理解相关句子意思以及逻辑关系,关照前后文内容,注意语境的陈述对象、关联词语等有助于判断的敏感处。 A.项,知机之捷亦智矣,(然而)卒以倾亡者,大意是,(他们能)把握战机的迅捷也算是(有)才智了,最终(却还是)倾覆灭亡的原因,可见,补词正确 B项,一摧(于)垓下,大意是,刚一(在)垓下战败,可见,补词正确。 C.项,更起而角死力,(盖)汉亦疲矣,大意是,重新振作(与刘邦)拼命较量,(大概)刘邦也会疲于应战的,这里重在讲道理,“盖”表推测,语气较弱。上文“藉令”是“假如”的意思,总领下文,所以这里也应该是假设关系,用“则”更好,译为“那么”。 D项,而不轻授(曹彬)以使相,大意是,(宋太祖)却不轻易地把宰相的高位授予(曹彬),可见,补词正确。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属于文言文翻译。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 D项,声音笑貌传其摇荡无主之衷,译为,声音表情随着他起伏的命运而变化,错误,因为“衷”是心的意思,所以应该翻译为:声音表情传递出起伏不坚定的内心。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重点句子的能力。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特殊句式要留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方面的重要区别,对特殊句式的考查往往放在翻译中进行。特殊句式往往都有特殊的词语标志,只要抓住这些标志便可判断出来。而无标志的判断句和被动句,尚需借助语意、语境作出判断。特殊句式都有特殊的翻译要求,译时要把这些要求体现出来,如判断句要加“是”或“不是”,被动句要加“被”或“受”,倒装句式要回归到现代汉语语序中。要做好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 ①虽,即使(让步假设关系);苟,如果。 ②而,假设关系,如果;则,那么;抑,或者,也许,表选择;思,考虑;其,自己;且,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观点立场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做好此题,首要的是审清题干要求:“作者认为‘豪杰’与‘凡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请从文中各举一例,简要概述”,在原文中搜索两个关键词“豪杰”和“凡人”,在结尾段段的结尾句“豪杰之与凡民,其大辨也在此夫!”可见这是一个总结全文的中心句,即论点,意思是“豪杰与凡人,他们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儿了啊!”这句话是对题干的一个回答,循着这句话找答案即可。句中,“此”应该指上文内容:“生死死生,成败败成,流转于时势,而皆有量以受之……”这是概括总结量的重要性;“其不动也如山,其决机也如水,此所谓守气也。气守而心不动,乃以得百里之地而观诸侯、有天下,传世长久而不危”,这是豪杰的表现,即刘邦这类人;“岂徒介然之勇,再鼓而衰,不足恃哉?智足以制胜,而俄顷之间,大忧大喜之所乘,声音笑貌传其摇荡无主之衷,倾败即成乎莫挽”,这是“凡人”的表现,很明显指上文的项羽。所以豪杰与凡人的区别是:面对一时的胜败存亡,是否有足够的气量承受。结合刘邦和项羽的事件加以证明即可,举例时注意扣住文中关键词语“量”“成败”。 【点睛】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参考译文: 成功后不会倾覆,失败后不至灭亡,(关键)在于自己所拥有的气量罢了,(仅凭)才智是不能达到的。气量是心的内在根本,才智是心的外在表象。外在表象是表现内在根本的,内在根本不稳定,那么外在表象就不能发挥作用;内在根本不稳定而外在表象有时能发挥作用,只是(赶上)那(恰当的)时机罢了。(恰当的)时机产生时可能会成功,却不能够维持长久,即使(一时)成功了(最终也)一定会失败,如果失败了(最终就)一定会灭亡。所以说不是(仅凭)才智能达到的。项羽、李存勖作战一定会胜利,面对强劲的敌人不屈服,不仅是(凭借)他们的勇猛,(他们能)把握战机的迅捷也算是(有)才智了,最终(却还是)倾覆灭亡的原因,难道是(他们的)才智很快用尽了吗?才智是没有用不尽的。 项羽不能承受战败,刚一(在)垓下战败,就悔恨发怒不能自持而自刎,(他的)气量不能承受战败。假如让(他)克制住愤愤的怒气,渡去江东再做之后的打算,韩信、彭越、英布并不是不能改节而非要效忠刘邦的人,(项羽若能)收拾残部,离间群雄,重新振作(与刘邦)拼命较量,(那么)刘邦也会疲于应战的。但项羽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他的)气量仅限于(容纳)全胜的威风,(一旦)意外战败就不能坚定自信了。项羽可以享受胜利却不能承受战败,所以(一旦)战败就必然灭亡。李存勖可以忍受战败却不能把握胜利,所以(一旦)战胜就一定会倾覆,是(与项羽)一样(的道理)。李嗣源制定攻入汴京的计策,打败了朱友贞之后,(李存勖)一进入汴京就用头碰着李嗣源(的头)说:“天下(我)与你共同分享。”最终(李存勖)被李嗣源(造反)逼迫,自己被杀、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他的)气量不能承受胜利。假如让(他)控制住得意洋洋的喜悦,冷静地按照功劳给予奖赏,(手下的)人就会明白君臣间合宜的行为道德,即使有大功,也是(臣子)分内应当尽的(职责),李嗣源虽然怀有叛乱的图谋,没有替他尽心做事的人,(他)自然会收敛野心,俯首听命。但李存勖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他的)气量仅限于(容纳)打仗,(一旦)意外获胜就不能自我克制了。 汉高祖第一次(在)彭城战败,第二次(在)荥阳战败,独自逃跑,但是精神意志没有被摧毁,所以项羽难以挫败的锋芒最终(也)屈服(了)。宋太祖稳居汴京,曹彬替(他)攻下江南,收复了分裂对抗六十多年的方圆几千里的疆土,(宋太祖)却不轻易地把宰相的高位授予(曹彬),所以功臣始终谨守臣子的礼度,天下安定。成就大业的人,(关键)在于气量不在于才智,(这道理)是很明显的了。气量是让内在根本持久的(要素)。内在根本是从长远考虑来确定的,(这样)之后(就)不会因一时(的顺利与挫折而)失去时机。(如果)忧虑欢喜的变化,迅速短暂不受控制,转念间就意识到了错误,但事情已经发展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就是稳定的内在根本没有确立的缘故。战败了就一死了之,胜利了就骄纵奢侈,不能完成(大业),项羽、李存勖最终倾覆失败,就是这个(原因)决定的啊。 生存与死亡,成功与失败,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是相互转化不能预测的。(如果)自己担当起了天下的重任,那么死亡和失败,(就)不是意料之外的凶险;生存与成功,也是本来就料想到了的。活着时明白自己有死的可能,那么面临死亡时也会明白自己有能活下来的机会;失败时明白有能成功的机会,那么成功时也会考虑到自己将有可能会失败。生存死亡死亡生存,成功失败失败成功,随着当前的形势相互转化,都有气量来承受它们,就像小圆球善于滑动,(却)不可能从盘子中越出。坚定不动像山一样(稳固),随机应变像水一样(灵活),这就是保持气量。保持气量内心就坚定了,就能得方圆百里的土地(成为君主),接见(来朝见的)诸侯、拥有天下,长久流传后世而没有危险。哪里是(那种)仅仅(凭)简单鲁莽的勇气(赢得一次成功),第二次就不行了,不值得依赖的(人)呢?(那种人)才智足够用来取得胜利,但是在很短时间内,极度忧喜的情绪剧烈变化,声音表情传递出起伏不坚定的内心,倾覆失败就会马上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豪杰与凡人,他们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儿了啊! 13.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 ① 有人认为“知”是“了解,赏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请根据这两种不同解释,分别翻译这句话。 ② 你认为哪一种翻译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认识?请简要解说。 【答案】答案示例: ①翻译一:君子未必能在小事上获得赏识,却可以承担大事。小人不能承担大事,却有可能在小事上获得赏识。 翻译二:君子不可以让他做小事,却可以承担大事。小人不能承担大事,却可以让他做小事。 ②第一种解读符合。孔子认为君子最重要的特质是人格品质,看待君子要观其主流、大节,不能要求君子是完人、全人。小事的表现有不足是可以的,但君子可以委以重任,肯定了君子的道德品质,符合孔子对君子看法。 【解析】 【详解】本题①考查理解重点实词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学习文言文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文言字词,一般说来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将它保留下来,不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有人认为‘知’是‘了解,赏识’的意思,也有人认‘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请根据这两种不同解释,分别翻译这句话”,只要把两种不同的理解分别代入即可,但一定要注意疏通句意。 本题②考查探究能力。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应“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同时。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你认为哪一种翻译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认识?请简要解说”,此题明着考查探究能力,暗中考查的是对孔子的思想境界的理解和把握情况。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认清有关“知”两种解释的本质区别,再结合学过的有关孔子的言论主张确定观点、立意。人人都有闪光点,在句中,孔子提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人人有长处,都有闪光点,都有可堪利用的才能,作为管理者,所要做到的就是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点睛】就文本阅读来说,探究题考查的具体要求为: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 通过探讨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获得价值取向和审美愉悦,正是新课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考试大纲》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项考查。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池春雁(其一) 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两雁 陆游 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镜湖接天台,海阔天茫茫。 冥飞远矰弋【1】,长路谙冰霜。君看此气象,岂复谋稻粱。 正尔下杜陵,已复掠潇湘。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 注释:【1】矰弋:射鸟用的箭。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诗第四句中“隔暮云”寓意归乡之途充满艰险。 B. 陆诗中“镜湖接天台”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 C. 陆诗“冥飞”两句写雁克服了长路中重重的艰难险阻。 D. 两首诗分别用“鸂鶒”和“燕雀”来反衬雁的形象。 15. 比较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首诗中雁对“谋稻粱”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解说。 ②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请概括两首诗中“我”的形象。 【答案】14. B 15. ①答案示例:二者不同。“谋稻粱”是指禽鸟为谋生而觅食。杜诗中的雁虽不愿与乱聚成群的鸂鶒为伍,但为现实所迫,不得已而“谋稻粱”;陆诗中的雁在艰险中磨砺、不畏艰险而超然万里、志存高远,是不屑于“谋稻粱”的。 ②参考答案:杜诗通过塑造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虽志趣高洁,但为现实所迫无法实现理想,内心充满矛盾、痛苦的自我形象;陆诗通过塑造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虽历尽艰险却不畏惧,志存高远、豪情万丈的自我形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把两首诗放一起进行比较,有分说,有合写,考查对文意、情感的把握情况。做这类题,考生除了疏通字面含义,还要知人论世,挖掘言语背后的深意,借助古汉语储备以及联想想象,力求充分准确地解读。 B项,“陆诗中‘镜湖接天台’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表述错误,陆诗把合群南飞的雁,置于水天相接、视野开阔辽远的背景画面中,意在表现天高任鸟飞的宏阔和大气,借以表达诗人志存高远、豪情万丈的自我形象。 故选B。 【15题详解】 ①本题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属于对词语的解读。答这类题,首先解释词语本身的含义,进而扩展到相关诗句中,最后还要联系主旨情感加以辨析。稻粱,用了借代修辞,浅层代指粮食,深层借指利禄(官职),谋稻梁意指谋求世俗物欲、功名利禄。“谋稻粱” 是指禽鸟为谋生而觅食。杜诗中的雁虽不愿与乱聚成群的鸂鶒为伍,但为现实所迫,不得已而“谋稻粱”,生计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不满现实社会,厌倦世俗,看淡名利,但又不得不裹挟其间,随其流逐其波,诗人内心是极端痛苦万般无奈的;陆诗中的群雁在艰险中搏击不已,奋斗不止,经受磨砺、不畏险阻,乐观豁达,超然洒脱,志存高远,是真正地不屑和淡泊,“稻粱”奈我何心在志在便无畏无惧,是一种洒脱、旷达,给人的启迪是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的昂扬。 ②题考查对于诗歌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先总括形象特征,再结合诗句来对应注解特征词,力求信息全面、内容精准。 首先审清题干信息:“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请概括两首诗中‘我’的形象”,题中“咏物”和“咏怀”,点明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为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盖有个我也”,类似于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意即让考生从诗中解读出“我”的形象特征,以及“我”的思想情感、立场观点、理想追求等等。据以上分析再结合诗句加以具体验证、诠释即可。比如杜诗塑造的孤雁的形象,羁旅漂泊,缺吃少住,回家不得,这种艰难的窘境与诗人极其类似:志趣虽然高洁,却诸事不顺遂,理想难以实现项,内心纠结,矛盾重重,困惑多多,孤寂落寞、失意痛苦,诗人表面写只雁,实为喻指自我,以哀写哀,委婉达意,含蓄蕴藉;陆诗塑造了群雁形象,东、西云集,合力向南,路遥地远,但集体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躲开射箭,不惧冰霜,豪气冲天,攻坚克难,不坠志向,执著向远。这里的群雁也象征比喻了诗人自己,虽然时运不济,仕途不顺,但坚守志向,矢志不渝。 【点睛】一、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二、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庄子常以身边的事物设喻来说明道理。《逍遥游》中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为喻,表明“有所待”并非真正的“逍遥”。 ②《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③李密在《陈情表》中委婉地向晋武帝表达他不仕的苦衷:“母、孙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然而王勃却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慰友人不要伤感。 ⑤《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生动的比喻将琴声写得可听可感。 ⑥假日中,同学们来到美丽的乡村。走进村庄,看到家家户户绿树掩映,不禁赞叹:这正是陶渊明笔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景啊! 【答案】 (1). 则芥为之舟 (2). 置杯焉则胶 (3). 学不可以已 (4). 更相为命 (5).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 海内存知己 (7). 天涯若比邻 (8). 大弦嘈嘈如急雨 (9). 小弦切切如私语 (10). 榆柳荫后檐 (11). 桃李罗堂前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要答好这道题,需要在平时加强基本功训练,注重理解,准确记忆。具体说,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1)领悟含义,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理解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句,圈点强记,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词,用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2)边诵边写,记忆时,脑海与手写,同步统一。书写要规范,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本题要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芥、置 、废、涯、嘈 、荫。 【点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浮来一棵树 ①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②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粗壮的树干,我们六七个小伙伴手拉手围起一个圈才能环抱住。浓荫密布的树下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坐在爆出地面的老树根上,阳光倾泻如瀑,穿过枝叶花花点点地打在我们头上、肩上。黔南的天气说变就变,山那边还出着太阳,树这边却突然下雨了,我们慌忙向树中央靠拢,树撑开它的枝叶,像一把伞,替我们挡住雨水。春天来了,我们在树下仰着脖子,等待大孩子摘一枚枚树叶扔给我们。我们将那扇形叶子对折成小鸟,一手捏着叶,一手扯着茎,仿佛一只大雁在不停地扇动翅膀。秋风秋雨至,吹落一地黄金叶,我们拾了洗净晾干,夹在书里。一整本书,夹了一个不长的秋天,随手翻翻就到了尽头。这是一棵野树,没人管它,也没人认领它。谁都可以扛着长长的竹竿,打树上结的果,但一般没人这样做,也不值得。累累果实摩肩接踵,悬挂枝头,被风扫荡,被雨痛击,相互追赶着坠落,滚入银杏叶铺成的眠床,深深浅浅地埋入时光中,也被漫不经心的脚步带到四方。 ③这棵树默默见证着我的成长,与我一同分享着一年又一年青黄相接的记忆。当我回忆起童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由它出发,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童年。 ④牢牢扎根在记忆中的这棵树,是我童年的生命树,也是我成长路上的消息树。从它开始,我钟爱上了银杏树。它高大雄伟,宠辱不惊,叶黄知秋,长寿古老,是树中的君子、智者与寿星。大概是记忆中这棵树太根深蒂固了,我总认为其他银杏树都不如它老,它以强大而顽固的气场笼罩了我。 ⑤直到我看见这棵银杏树。其枝干四下横生,莽莽苍苍;树身老气横秋,褶皱密集龟裂;根系暴露蜿蜒,仰之遮天蔽日。我承认,眼前这棵树肯定比记忆中那棵树老,不仅因为它是“天下第一银杏树”,更因为它四千年通天入地所承载和记录的历史。穿过历史的烟云和尘土,我仿佛看见它密如蛛网的年轮间,盘旋着多少兴衰往事…… ⑥它也是一棵野树。它从一粒果实开始,也许是随着一阵风飘浮而来,也许是顺着一场雨漂浮而下,还也许是一只鸟,不知从哪儿衔了一粒银杏果,一松口,让它落了下去……当然,想象还可以有另外一些。但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四千年前的一天,一粒银杏果落到了浮来山的山坳间,生根发芽,渐渐枝繁叶茂,根系像一只铁拳,紧紧攫住山石,任由狂风暴雨、地震海啸也撼动不了。浮来山——山也可以浮来吗?像这棵树一样,飘浮或漂浮而来。我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名字,动感十足,禅意也浓,浮来一座山,又浮来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是多么不容易呀,它要忍受和承担一棵树与生俱来的宿命,比如风摧、雨打、雷劈、霜冻、鸟啄、虫咬、火烧、斧砍……这个过程漫长而危险,它不会拔起自己躲避,只能站在原地逆来顺受,一声不吭地往下扎根,朝上和四周扩张。它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天灾人祸,直到它足够健壮和强大,一些宿命对它没了威胁,另一些宿命仍然如影随形。 ⑦它在与身边的同伴赛跑,在年轮的跑道里跑,跑着跑着它成了浮来山上最老的树。此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自己身边居然有这么一棵树,活过了许多代人。他们开始意识到它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是它将纵横驰骋的根系扎入包容他们生死的土地,成为土地的一部分,共同托起了他们。他们无比信赖它,虔诚地膜拜它,因为他们在它身上看见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笼统地归之于生命力。他们生病时取一片它的叶子入药煎服,逢灾时对它祭拜祈祷,没病没灾时系上一条红色福带,朝它说出自己的心事,借助它四千年的寿命,搭起与天地对话的阶梯,也听到了雄浑苍凉的回声。 ⑧它是一棵长满故事的树。《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鲁莒两国曾在此树下会盟。它见证了两国国君笙歌弦舞、化剑为犁 的情景。莒国虽小,“毋忘在莒”之典故,自春秋至西汉,犹如这棵树繁密的根系,在《管子》《吕氏春秋》《新序》等典籍中鲜活地延续,逐渐由臣子规劝君王居安思危、不可忘本,演变为普通人之间的相互告诫。而“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则有揪出罪魁祸首,不杀不足以求安宁、平民愤的意味……这些都发生在它眼皮底下,四千年不过它的四季,由绿转黄,从繁华到凋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它扎根于历史腹地,矗立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历二十朝代,铭记多少成败是非,洞悉多少善恶兴亡。 ⑨公元495年,一个叫刘勰的莒地读书人,先后经历了丧父丧母的打击,又以一介清贫白衣,在寺院中孤苦伶仃地苦读十年。而立之年的一个夜晚,他梦见自己手捧祭器,追随孔子南行。他认为这是孔子在暗示他要有所担当,遂决心著书立说,树德建言。此后历经四个寒暑,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著述之中,终生未娶的他终于有了一生最得意的孩子——《文心雕龙》。人因文显,自此刘勰名噪一时,他也终于从寺院中走出来,做了一系列小官。正当他渴盼施展政治抱负之际,梁武帝下诏解除他的职务,敕令他重回寺院编纂经藏。两年后,完成任务的他“燔发出家”,改名慧地。从此,俗世少了一个官,寺院青灯下多了一个孤傲的身影。通往这棵银杏树的黄泥古道上,常常能够看见他鹑衣百结,飘然而过。校经楼中,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楼外银杏树绿了黄了,经年不辍…… ⑩一千五百年后,我站在这棵银杏树下,才意识到《文心雕龙》也是一棵结满累累成语、格言和警句的银杏树。这棵树氤氲着千载充沛文气,雕版着千年工笔乡愁。 我绕着这棵树走了一圈又一圈。我想能够生长如此长寿树的地方,必得吸纳天地之精华。我要围绕着它,呼吸它的气息,啜饮它的甘露。临走我还要拾一片它的落叶,我将重温我曾被它荫庇的童年和少年。归来我仍是中年,但从此,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 (取材于简默的同名散文)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累累果实摩肩接踵 摩肩接踵:形容果实密集 B. 树身老气横秋 老气横秋:形容年老体衰、缺乏朝气 C. 化剑为犁的情景 化剑为犁:与“化干戈为玉帛”意思相近 D. 自此刘勰名噪一时 名噪一时:与“声名鹊起”意思相近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追忆了夏、春、秋三个季节银杏树带给作者的不同乐趣,富有童趣与诗意。 B. 第⑥段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浮来一棵树”中“浮来”的含义。 C. 在浮来山“天下第一银杏树”的启迪下,刘勰决心著书立说,创作了《文心雕龙》。 D. 文章多处运用拟人手法,不仅使银杏树更加可亲可敬,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9. 文章结尾说“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这句话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阐述。 【答案】17. B 18. C 19.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两棵银杏树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体。①外在特征:高大雄伟;长寿古老;都是野树。②内在品质:顽强而伟大的生命力;宠辱不惊的品格与顺其自然的智慧。③对作者的重大影响:对这两棵树的感悟和认识最终融化在一起,成为了作者的精神养料。记忆中的银杏树是作者童年的见证,使作者永葆童心;浮来山上的银杏树是历史的见证,作者从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感悟是非善恶,领悟文艺作品超越个人命运的永恒价值。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1)联系上下文。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3)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4)拆分法。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词先拆开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5)看修辞义。比如比喻象征义、双关义等等。本题涉及的词语属于成语,主要看平时的储备积累情况。 B项,树身老气横秋,“形容年老体衰、缺乏朝气”,错误,“老气横秋”,形容年轻人缺乏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文中应该指一棵“老树”,老气横秋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故选B。 【18题详解】 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这是一道综合能力的考查题,涉及角度有:内容、主旨、结构、手法等多方面。 C项,“在浮来山‘天下第一银杏树’的启迪下,刘勰决心著书立说,创作了《文心雕龙》”,理解错误,强拉硬拽,原文说“而立之年的一个夜晚,他梦见自己手捧祭器,追随孔子南行。他认为这是孔子在暗示他要有所担当,遂决心著书立说,树德建言”,成就了《文心雕龙》,“梁武帝下诏解除他的职务,敕令他重回寺院编纂经藏。……通往这棵银杏树的黄泥古道上”,可见并非银杏树启发而创作,创作的缘起为一个梦。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5)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本题运用方法(3)(4)(5)即可做出答案。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扩展语境,即结合上下文来丰富答案,提示或加深理解。 “文章结尾说‘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这句话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阐述” 这句话的含义是两棵银杏树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体。①外在特征:高大雄伟;长寿古老;都是野树。②内在品质:顽强而伟大的生命力;宠辱不惊的品格与顺其自然的智慧。③对作者的重大影响:对这两棵树的感悟和认识最终融化在一起,成为了作者的精神养料。记忆中的银杏树是作者童年的见证,使作者永葆童心;浮来山上的银杏树是历史的见证,作者从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感悟是非善恶,领悟文艺作品超越个人命运的永恒价值。 【点睛】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答题模式: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内容上)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结构上)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0.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红楼梦》中塑造了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鲜明而独特的经典人物形象,但这两个形象也有很多共性。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概括这两人在一个方面的共同之处,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共同点是都爱着贾宝玉,但同中有异。贾宝玉不爱读书,经常受到了贾政的严打教训。有一次他为了逃避责罚而装病。过来看望的薛宝钗就用一种非常温柔的口吻对他说:一个男子汉还是要多读书,对自己有用一些。这个时候的宝玉明显就不开心了,因为他非常反感有人来劝他读书。后来的林黛玉就问他到底是为何而不去面对自己的父亲,林黛玉早就猜出了,他是装病的。还夸他办法想得妙,也并没有劝他去读书,而是表示赞同。那么就让贾宝玉感觉到了林黛玉,是最理解他的。林黛玉爱贾宝玉的方式是尊重,看淡功名,追求自由。而薛宝钗爱宝玉的方式却是希望贾宝玉考取功名,追随世俗迎合大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探究能力。探究题的答题模式:探究题型绝不是要求考生面面俱到回答问题,最主要是要突出探究重点,并体现这类题型答卷的规范性。①掌握解题的思路。(1)明确提出观点。(2)分点分层列出事实依据(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3)联系实例表述个人看法。一句话,答案的结构一般可由3个部分组成: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②学会“踩点”得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往往包含几个要点,阅卷时往往“踩点评分”,要点齐全就能得满分,要点欠缺就该扣分。答题时要求力求全面发现并把握相关的内容要点,使答案要点齐全。使要点齐全的办法是注重分析,把文章或相关部分拆开来,分解为若干部分、若干方面、若干环节、若干因素,明确每一组成部分的特定内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一一地全面照观,作出正确的归纳,确保不遗漏什么要点。本题一定要注意答“相同点”“一方面”“你的理解”。 黛玉与宝钗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形象,是中国文学殿堂里光彩照人的。她们美丽、聪明、清纯、灵秀得令须眉俗物自惭形秽。她们在作者的心中与笔下,是不同类型的美的极致!她们,“貌-兼美”、“才-并秀”、“德-趋同”。但是她们最大的相同点却是悲剧结局,即“木石前盟”的悲剧与“金玉姻缘”的悲剧。假如对她俩悲剧作比较的话,黛玉与宝玉的死别(这里不以续作“调包计”为依据)乃身不由己,也由不得贾宝玉;而宝钗与宝玉的生离,却全出宝玉之“忍”心与“世人莫忍为之毒”(第21回脂批)。以此而言,宝钗的悲剧更甚矣!也使宝玉的人生悲剧更强烈彻底。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都有叛逆的部分,不过林黛玉那叛逆的性格被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藏的很深很深。 还有个共同点是,她们都深爱着贾宝玉。任选其一分析比较即可。 【点睛】一、就文学类文本阅读来说,探究题考查的具体要求为: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含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那么,我们该对怎样来“探究”和“应对”这一类探究题呢? 全面熟悉探究题的命题意图, 探究题的命题意图与倾向一般有以下几五种类型: ①文本的“重点”。 ②文本的“难点”。 ③文本的“疑点”。 ④文本的“分歧点”。 ⑤文本的“空白点”。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微写作(10分) 21.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200字。 ①学校要进行主题为“寻求生命的光芒”的话剧演出,你作为编剧会将哪一部作品搬上舞台呢?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作品,简要陈述理由。要求:符合原著内容,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②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开赛当天,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说:“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最终,她带领中国女排克服重重困难,以11战全胜的傲人战绩登上冠军领奖台,实现了赛前定下的目标。学校想邀请郎平教练来为全校师生做演讲,请你写一段文字表达对郎平教练的敬佩之情和邀请之意。要求:态度诚恳,语言得体。 ③“中国味儿”可能是一段记忆,可能是一种感觉,可能是一种特色,也可能是一种文化……选择一个有“中国味儿”的场景,进行描写。要求:描写生动具体,不出现“中国味儿”的字样。 【答案】①示例(1)正如他的名字《平凡的世界》那般平凡,本书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写起,主人公孙少安背负最沉重包袱,负担整个家庭的重任,从来无怨无悔,孙少安就是在来自家庭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负重前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弟弟孙少平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即使是深处逆境,在嘈杂耳朵工地,或者是肮脏的地下煤矿,生活对他来说都是有价值的。两位主人公契合了“寻求生命的光芒”这一主题,应该搬上舞台,启迪更多人。 示例(2)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故事情节很很简单,写了一位叫桑提亚哥的老人,在波涛汹涌危险横生的大海上独自与鲨鱼和恶劣天气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和毅力。简单的故事里却蕴含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若把这本书搬上舞台,一定会给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以生活的信心和面对坎坷的勇气。 示例(3)《红岩》是当代文学中一部优秀的作品,它塑造了革命英雄的形象,曾经震撼了许许多多青年读者的心。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成岗;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受尽酷刑, 坚贞不屈的江姐;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的刘思扬;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的渣滓洞难友;奋勇突围,迎来黎明的白公馆志士……这些人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我们有责任把他们的传奇故事和高尚品质搬上舞台,传承发扬。 ②尊敬的郎平教练:您好! 我们学校组织收看了2019年女排世界杯比赛。惊讶于您那临危不乱的镇静;感动于您那抗击病痛的拼博精神;您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您是一把铁榔头,更是一个大写的传奇!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荧幕上观看不足以表达对您的爱慕,更想近距离聆听您的声音,感受您身上更多的光芒,诚邀您在百忙中来我们学校做一次演讲,不胜感激,溢于言表。 ③大幕缓缓拉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蜘蛛精带领的大小众妖。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娇媚多姿。紧接着是唐僧师徒4人,他们精神抖擞,一身正气。孙悟空师兄弟为了救出师父与蜘蛛精斗智斗勇。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让你眼花缭乱;蜘蛛精魔幻般的变脸,让你叹为观止。那如梦如幻的布景,让你身临其境。精彩的武打、优美的舞蹈和圆润动听的唱腔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弦,显示出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作文写作的能力。微写作,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考查的是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微写作已经成为各类考试的宠儿,而在考场上,学生的解答却问题百出:有的没有中心,有的空发议论,更有甚者只是将材料翻新,摘抄。本题①属于微作文中的评论类题目,我们称之为微评论。每一则微评论都涉及一定的评论对象,一般包括时事、人物、读书、影视评论,有时也有事物、思想、现象等其他评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评论,考生答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起承转合有秩序,引议联结讲道理。议论文体观点一定要明确。第①题属于作品推介性质,要了解所给名著内容,论据充分有力,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可以使用总分总或者分点写作的结构模式。第②兼具敬佩和邀请之意的邀请函,态度诚恳,语言得体,富有感染力。本题③要求选择一个富有中国味儿的场景,进行描写,属于记叙文字。除了注意文体表达与前两个的不同,还要注意字数要求“150-200字”,以及“不出现‘中国味儿’的字样”。既然有字数限制,语言力求简洁;既然是作文,表达力求流畅自然;既然有命题要求,观点一定要明确,中心一定要突出。 【点睛】微作文,就是字数限定在200字左右,注重单项训练,比如说明训练、描写训练、对话训练、想象训练的作文。 具体说来,微作文的种类大概有如下一些: 一是说明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写简短的说明文,能够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对事物进行简单说明和介绍。具体又可以包括:介绍日常实用物品、介绍一部影视作品、介绍说明漫画的画面内容、介绍一处场所或一种建筑、介绍时令特征等等。 二是描写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描写、描述、描绘、描摹等等,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想象,和对想象作出描绘等等。具体又可以包括: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想象联想描写、场景画面描写和综合性的描写等等。 三是赏析评价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具体又可以包括:诗文漫画等赏析、思想评价、事物名称评价等。 议论性微写作,总结出三步走的解题技巧。 第一步,审题。1.题干中“谈谈看法”,“说出感受”,“就某一方面作赏析”等带有评论、说理性的要求,就可以确定题干是要求我们完成议论性微写作了。2.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抓住“结合……”的要求,明确题干要求我们“结合”的是“材料”还是“生活实际”。 第二步,构思。1.根据题干要求,提出一个明确而简洁的观点。观点要求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是短语,也尽量不要是复句。 2.根据题干中“结合……”的要求,找寻有力的论据来证明观点。如果题干要求“结合材料”,那就把文段中的所有材料再次认真阅读,针对自己提出的论点,从每一则材料中得出有用的论据。如果题干要求是“结合生活实际”,那就从平时的积累中找出能为自己所用的有代表性人物的典型事例。 3.文章结尾,根据论证情况,提出总结性的具有号召力的结论,要求简洁有力。 第三步,写作。首先,根据字数要求,提前做好字数规划,不能出现才写到一半,答题卡上的格子已经用完了的情况。其次,保证文从字顺,一气呵成,不能挤牙膏似的,写了上句,想半天也写不出下句,那样的文章势必读来疙疙瘩瘩。最后,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这百十个字写好,“好”不是要求学生都成了硬笔书法家,而是字的大小适中,笔画清晰,字体大方即可。书写就像一个人的外貌,对于学生的写作得分影响是无形而巨大的。 作文(50分)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浮来一棵树》一文中,浮来山上的银杏树是一棵“长满故事”的树。在我们的生活中,个人的经历中,也会遇到像这样“长满故事”的物件。 请以“长满故事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物,把题目补充完整。可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②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这个过程,就是打磨人生精度、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 请以“打磨人生的精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答案】例文① 长满故事的家 我家有三宝,笑料可不少——题记 有人说,家是无垠的天空,任我们自由飞翔; 有人说,家是避风的港湾,抚慰着我们受伤的心灵; 有人说,家是温暖的太阳,阳光下我们茁壮成长。 而我说,家是快乐之源,长满了故事;有家就有笑声不断。家的故事,开心的味道。 我的家不同于时下普通的三口,因为除了我还有一个姐姐和弟弟,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我国基本国情完全符合。 家大业大,人多矛盾自然多,这是俗话常讲。但在我家这公认的道理却被彻底颠覆推翻了。 其乐融融,笑声不已,是我家故事的特点啊。 不信?有家庭小片段为证,对天发誓,绝对原创呀!请欣赏: 跩老妈 为什么说老妈跩呢?因为老妈喜欢歇后语,言谈话语间总想跩上一句。 一天早上,我起床后发现父亲不在,问老妈:“妈,爸干嘛去了?” “他能干什么?王母娘娘的纺车——神绕呗。” 母亲坐灶旁边做饭边说话。 我扑哧一声笑了,“妈,今天早饭吃什么?快饿死我了。” “还有什么呀?瞎子过河——趟(汤)呗。” “不行,我不想吃面条,做点别的吧!” 老妈想都没想,“那就老太太上炕——周(粥)吧。” 这一大早的我已经被她老人家的歇后语弄蒙了。“得,周就粥吧。”边说边倒水洗脸,一个不小心,打碎了暖水瓶。 母亲闻讯赶来:“咋搞的?你呀,真是老太太上鸡窝——奔(笨)蛋一个。” “唉!又来了,也不问问我是否烫到了。妈妈,你说话就不能不带歇后语了?我头都大了。”“那可不行,要么咋表现我‘飞机上挂暖瓶——水瓶(平)高’呢”。看我没啥大事,说完便得意洋洋走开了,弄得我哭笑不得。 宝贝小弟 父亲常说,我家有三宝,大难临头哭不了。 一宝,当然是幽默的跩老妈啦。另一宝,是调皮小弟。弟弟小我三岁,却常以未来一家之主自居来攻击我。我也毫不示弱,高谈雄辩纵横捭阖,利用我的连横策略联盟姐姐一起反攻,毕竟咱学过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嘛。 那次我正在洗衣服,玩耍归来的弟弟从他那狗窝里抱出一堆脏衣服扔给我,并以命令口吻交代:“姐,洗干净点!”气得我翻他一眼,“你玩够了?凭什么要我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你猜他怎么反驳我,“那姐白叫了呀!要不你管我叫哥,我来帮你洗。” 气得我刚扬起手来,他便来了:“姐,我错了,你拿块豆腐砸死我吧,拿一瓶鲜橙汁淹死我吧。” 以上只是我家生活中的两个小片段。 咋样?你没笑呀,有病吧,你!要不改天来我家亲自体验?对了,还有三宝呢,你问是谁?呵呵,俺不告诉你!反正啊,我的家每天都有故事发生,满满的快乐开心的味道! 例文② 打磨人生的精度 滚滚红尘,岁月弹指消去,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都在探索如何成功,可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是学高八斗?是财富五车?是权高位重?在我看来,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断打磨人生的精度。 打磨人生的精度,让老树开新花 60岁学认字,75岁开始写作,76岁起一年出一本书,81岁的姜淑梅就这样成了网友口中的“传奇奶奶”。2013年,60岁开始认字的传奇奶奶姜淑梅出了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那年她76岁。评论家认为她“比余华天真,比野夫还野”,央视新华社各地媒体都追着采访她。当时,她曾口出“狂言”:我一年出一本。2017年,姜奶奶特别自豪地说:“我做到了!这是我的第四本书——《俺男人》。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成功便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完成,不要留恋于现状,不要畏惧前方,要不断打磨人生的精度,要知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打磨人生的精度,让人生永定格 崔永元说过这样一句话:看一个人是否成功,要看他是否服务于他人,贡献于社会,报效于祖国! 2018年7月10日上午,一生致力于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的田家炳博士安详辞世,享年99岁。田家炳这一生的头衔很多,被大家最为熟知的便是在慈善领域所做的巨大努力,捐赠了130所中学、8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在中国只有他一人。 品一品,启迪精神;学一学,升华节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大爱无私的高风亮节在平凡普通的生活里闪耀夺目的华彩,超越自我,创造人生价值,并鼓舞激励更多的人,一代又一代!传承不朽! 田先生的成功不仅在于财富的集大成,更在于跨越了自我界限,用财富奉献祖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 有的人活着,却如行尸走肉、尸位素餐,其实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价值还在,精神不朽,便永远活着!活在人们的心中、记忆里面,文字中间…… 打磨人生的精度,让医者有仁心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他是悬壶济世的仁心医者——吴孟超。 他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他说: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少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六十多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今年96岁的他仍旧坚持每周至少三台手术,他从医75年,将超过16000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人有病症,一生有责!吴医生就是这样一位心有大爱、恪尽职守矢志不渝的成功者。 人生若白驹过隙,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绽放最美的花?懂得人生的奥妙,探索人生的价值。真正的成功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职务的高低,而在于自我价值的体现,让我们一起努力,打磨人生的精度,超越自我,实现成功人生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要求“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话题来写作。 供选题目①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请以‘长满故事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题干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这个必须严格遵守,“长满故事的”这个等于限定了话题,横线上所填的必须是“物件”,不能是“人物”,围绕这个物件来写有关的故事。材料中“《浮来一棵树》一文中,浮来山上的银杏树是一棵“长满故事”的树。在我们的生活中,个人的经历中,也会遇到像这样“长满故事”的物件”这些文字只起引出话题并提示考生写作方向或题材的作用,作文中可用可不用。 供选题目②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打磨人生的精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里的题目不能变换,文体也是唯一的“写成议论文”。“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这个过程,就是打磨人生精度、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材料内容相当于中心论点,考生应该紧扣这个提示来作文。题目中的“打磨”用了比喻修辞,写作过程中这个词语也不能随意更换。 参考立意: 关于①的:长满故事的小屋、河流、大山、森林、名著等,只要是能寄寓故事的物象都可以。 关于②的:打磨人生的精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美、更好等等,均可。 可用素材: 关于①《长满故事的……》 雪般坠落的从前,落地瞬间就虚无了。回忆积叠成冷寂和萧瑟,想伸手拽住些,那些温暖和美好,倏忽间便已离我很远很远。 你说那冰雪是你铁了心的眼泪,是你的心被我剪碎,是你最后的冷酷美。 总有那么一个夜晚,站在星河的岸边,听着蟋蟀悠悠的哀叹,伴着知了低沉的呓语。在那个时候星河便成为我灵魂伴侣,流淌在记忆的心底,美丽依然,魅力不减。轻轻荡漾着的波纹是我亲密的爱人,带我飞,飞向那个令我魂牵梦萦的远方——故乡。于是星河在记忆里演绎成一幅唯美的画面,快乐幸福的感觉霎时滋长成银白色的纱巾,风飘飘而飞扬,舟遥遥以轻移。 一幅幅斑驳的画,一缕缕柔美的情,用童心去解读那古老的神话,激荡成无数泡沫般的幻想。星河的水依旧潺潺淙淙,流淌,流淌……偶然间翻开泛黄的书扉,发现了那精致的标本,微黄的叶,薄脆的质地,不变的茎脉,曲曲折折蜿蜒成儿时的记忆模样,若隐若现间恍然如绿野仙界般醉人怡心。 儿时,喜欢在星河里捕捉一丝清凉,就着那灯光寻找藏在河底的蜜糖;儿时喜欢在星河边采撷红的花,绿的叶,编织成漂亮多彩的花环,载着清晨的露水,戴着满怀的喜悦,一跑一颠地冲进学堂;儿时喜欢在星河边撒下自以为是的渔网,盛着满心的期待,等待鱼儿虾儿自投罗网。 有关星河的故事,在村上一代代地流传。暂不管它是家长们用来吓唬自家小孩的把戏,抑或是有些好事者故意增加其神秘感而编织的华章,星河以其无畏无惧的气魄和性格将我们世世代代滋养哺育。 当春归大地之时,当热情仲夏之际,当秋天的果实承载着旧时的记忆,当漫天的雪精灵尘封了大地,星河以她谦逊而又孤傲的姿态昭示着我们生的意义,活的价值。 时间如淌在黄昏里的牛奶汩汩流逝,而我也从那个顽皮的偷拿鸟蛋的小鬼长成了一个即将面对高考的大孩子。当飞速发展的经济美容了落后的农村风貌,当大街上的灯红酒绿点亮了往昔的死寂,当电脑一族一改单调生活为丰富多彩……星河便逐渐的被我们遗忘,抛弃于一隅,独饮漫漫长夜带来的凄凄寒意。 沐浴着夏夜的晚风,独倚窗台望着眼前的星河,回想起往日里小伙伴们在河边嬉戏,大人们摇着蒲扇闲扯家常的情景,虽平淡却也真挚,虽人少却也热闹。而今却是死一般的沉寂。轻视,冷漠,甚至是鄙夷将记忆发酵到浸入骨髓,悲伤喷涌着著成千百行泪痕。 梦中的星河啊,你为何独自彷徨?现实中的人们啊,你为何如此无情?星河衣着古典的服装,笑瞳里却闪着泪光,三分的惆怅里,裹着七分的苍凉。 微风过隙,送来阵阵花香。星河的面庞淌着清泪两行,往日的繁华已尽,今日的愁绪正当,一样的河,一样的我,不一样的却是再睹河的心境。 远处飞来一只水鸟,凄厉一声窜入那从稀疏无叶的芦苇间。风姿摇曳却无声,留下河面上斑驳的月光,以及驻守在岸的一棵衰颓无力的老树! 飞高的鸟不落在跑不快的牛的背上,丢失了梦的清晨小河倍显寂寞。 关于②《打磨人生的精度》 超越自我,收获成功 蝉把自己的位置放在高大粗壮的树干上,因为它经历了四年苦工般的地下生活,所以它要栖高以享受阳光的洗礼;鹰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悬崖峭壁上,因为它相信站得高才能飞得更远,所以它拥有搏击长空的实力。 一个人,要是总安于自己的限度之内,他是永远也不会成功的,因为他的对手早已被降伏,或者根本没投入战斗。只有考虑不断超越自己,挑战极限,才有可能成为名留史册上的伟人。 是谁在清华池旁舞出一支令人陶醉的舞蹈,又是谁在清华池旁留下太多愁?是她,还是他?是李玉刚,他以男声唱出比女声更动人的歌,以阳刚之躯舞出比女人更柔美的舞蹈,他因男唱女声而被人们所熟识,他也因男唱女声而感到失落彷徨。但他最终凭着自身的努力,用特殊的表演方式融合了中国民族艺术、将传统戏曲和歌剧等艺术元素结合为一体。成为国家一级演员,更成为继宋祖英后中国第二个在悉尼歌剧院开个人演唱会的星,在各类舞台上游刃有余光彩照人。 所以,不要在意自己的身份高低,更不要在意有无良好的天赋,只要勇于坚持并不断超越,就一定能够让他人为你喝彩。 作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被大家铭记于心。正是因为有了刻苦钻研的精神,勇于超越前人的勇气,才有了两千多项发明专利,成就了“发明大王”的一代传奇。可是,在他的晚年,却没有了一项新发明,原因无它,正是由于他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不再去考虑为人类付出更多创造更多。爱迪生的晚年最终没有超越自己以前的成就,而黯淡了早年那令人羡慕的辉煌。 所以,我们不要满足于现在的状况,要有超越他人的信念,更要有超越自我的勇气,否则只会默默无闻一生无成,即便有些小成也很快如昙花一现般成为过眼云烟。 王小波告诉我们,要成大业绩,就该选择坚持,挑战自我,尽力做到最好! 当800米成为奥运项目后,已将训练重心转向中距离的孙杨,决心在东京为中国拿下这枚金牌。为国家不满足于眼前既得利益,这是勇气、挑战、超越! 每天训练前,孙杨都要揭下贴满腰、背、肩膀的止痛膏药,训练后按摩、理疗、冰敷,再贴上一身新膏药。揭下,贴上,日复一日,不嫌麻烦,这是追求不已的动力! 他说,正是因为年纪增长、能力下降,才应练得更多、更累。“27岁了还在泳池里奋斗,因为我有更高远的理想。”不顾及年龄,奋斗不已,这是有要强心的表现,更是不骄傲自满的良好心态! 孙杨说,“作为老队员,要以身作则。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 伸展手臂,卯足劲头,用力起跳,甩开胳膊,摆动大腿,他又一次破了世界纪录!他们泳池里永远不败的大白杨!虽已接连数年持续多次领先世界纪录,他依然在不断地挑战、超越自己。心装更快更高更强的信念并勇于追求,终成名副其实的泳坛一哥。 看,即使是屹立在顶峰的强者,依旧要超越自己,依旧要为更高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而平常普通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甘于现状不求进取呢?做那只沐浴在阳光下的蝉吧,为了脱离黑暗而勇于爬上树的顶端;做那只搏击长空的鹰吧,强迫自己飞得更高,成为蓝天上的强者! 请谨记:唯超越,才算成功! 行文结构: ①《长满故事的家》以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布局,第一部分先总括:“我家有三宝,笑料可不少”“其乐融融,笑声不已,是我家故事的特点”。第二部分分说,采用小标题形式:跩老妈+宝贝小弟。思路清晰,幽默风趣,可读性强。第三部分照应上文和开头总结全文:“以上只是我家生活中的两个小片段”“我的家每天都有故事发生,满满的快乐开心的味道!” ②《打磨人生的精度》以设问开篇“可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是学高八斗?是财富五车?是权高位重?在我看来,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断打磨人生的精度”。正文主体部分划分为三个并列的层次:打磨人生的精度,让老树开新花、打磨人生的精度,让人生永定格、打磨人生的精度,让医者有仁心。小标题模式,从三个侧面三个角度充分地证明了观点:打磨人生的精度,超越自我,实现成功人生吧! 【点睛】小标题式作文是近年来满分作文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小标题式作文要写得新颖别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示内容,体现文章脉络 小标题是文中每个小部分的题目,所以在拟小标题时应该抓每部分的重点、要点,提示每部分的内容。每个小标题还要围绕题目,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二、围绕中心,体现独特个性 一篇文章的几个小标题应该是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中心,不能随便拟几个凑数,也不能同类内容重复。所以,小标题应该典型新颖,具有个性特征,要显示作者的独特视角和立意。三、符合逻辑,体现内在联系 小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关系和递进或承接关系三种。 并列关系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事物,呈现一种横向关系。有一篇《走进镜子》的文章,作者用“乐观点好吗” 、“踏实点好吗” 、“大胆点好吗” 、“补充点好吗”四个小标题从不同侧面告诉读者应如何面对高考的种种压力。 递进或承接关系是以事物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组织小标题,呈现一朝纵向关系。如:一篇《墙之美》的文章,作者用“红花绽放” 、“奖状高悬” 、“格言励志”三个小标题揭示了作者房间的墙上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不同时期张贴的东西不同,红花、奖状、格言浓缩了作者的成长经历。还有一篇满分作文以“弯腰” 、“挺胸”、“抬头”三个小标题再现中华民族所走过的风雨历程,标题概括性很强。 四、格式相仿,体现整齐优美 小标题的结构要大致想仿,字数相同,一篇文章有三到四个小标题,这样几个小标题构成一种排比关系,给人一种整齐优美的感觉。江苏南通市高考作文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有位考生运用“春之颂” 、“夏之恋” 、“秋之思” 、“冬之盼”四个整齐优美的小标题,把一篇歌颂生命,赞美母爱的美文演绎得淋漓尽致,感动人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