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学案:第十一课 小团圆媳妇之死 Word版含答案
- 1 - 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单元概述 〔单元目标〕 1.了解女性小说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 2.把握《呼兰河传》和《长恨歌》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3.赏析所选片断的场景描写、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 〔内容概说〕 本单元所选的是两篇小说选段。分别是我国现当代女作家群体中代表作家的代表作,为 我们了解两个时代女作家群体共同的特质和各自独特的风格开了一扇窗户。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她对故乡与童年的追忆和留恋,也浸透了她的忧伤。她笔下的上 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承载了她对历史惰性与国民劣根性的忧患, 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 神状态。节选部分写小团圆媳妇之死,毫不留情地揭示出北方农村在封建思想长期毒害下的 病态:人们喜欢做看客,喜欢摧残一切违反传统的人和事,极度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对鬼 神及荒谬思想的敬畏。集中表现了全书的主旨。貌似不动声色的平静叙述中有凌厉,有深深 的忧愤。王安忆的《长恨歌》借写王琦瑶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上海这座城市的沧桑 嬗变,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节选部分通过对王琦瑶一群人无聊生活的繁复 的描绘,细腻地画出他们“螺丝壳”里的“精雕细作的人生”,写出了上海人在社会、时代 激烈动荡之时仍能在自己的幽闭空间里埋头于自己生计的智慧,写活了上海人,也就写活了 上海精神。节选部分以细致绵密、委婉从容的笔调关注着上海的那段历史。 〔赏析指导〕 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小说都属于女性小说。鉴赏这类小说时,首先要注意女性小说的共同 特点,就是女性作家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女性意识在女性身上的表现,一是以女性 的眼光洞悉自我,反思自身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另一个方面从 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界,并对它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这些作品所展示的是 女性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和表达自我,使自己不再遮蔽在他人的观赏、虚构、想象与塑 - 2 - 造之中。 其次,要注意不同的作品,有它们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技巧。 第三,体会作者倾注女性所独有的目光和情感,呈现女性特有的视界,抒写普遍的人性 和她们的时代,关注“细节”背后的大关怀的情怀。 第十一课 小团圆媳妇之死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常识;把握文章所体现出的深刻的内涵;识记重点词语的音、 形、义。 2.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在特定环境下,在具体的故事情节发展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的特点。 3.学习本文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体会它感情醇厚,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挖掘深刻主旨 的艺术特色。 4.了解萧红的文学成就,体会她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国民性的担忧与批判的意识。理解 萧红借写作进行自我救赎的无奈。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区人。曾用笔名悄吟、萧红等。笔名萧红用 于其成名作《生死场》,与萧军合称“二萧”,据说取其“小小红军”之意。现代女作家。中 学时代喜欢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去北平,进女师大附中学习。1932 年开始为 报刊写稿,1933 年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出版。1934 年与萧军去青岛又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成为 30 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1936 年东渡日本疗养。1937 年回 国,同端木蕻良、胡风等人创办《七月》,之后先后到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 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1940 年与端木蕻良去香港,1942 年病 逝。她的代表作是《生死场》,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桥》《回忆鲁迅先生》《萧 红散文》,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旷野的呼唤》,还有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 河传》。创作总字数近百万字,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和创作生命力。早在三十年代,萧 红就被鲁迅称作“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2.了解背景 《呼兰河传》写作于战火纷飞的年代,萧红自身也经历了与爱人分手、受病痛折磨,以 及作为庇护者的鲁迅先生去世等一系列重大创痛。小说于 1940 年 12 月在香港完稿,1942 年 - 3 - 1 月,萧红即与世长辞。《呼兰河传》可以说是萧红在生命的尽头,对故乡与童年所作的奇异 而深情的眷顾。萧红在“尾声”里说:“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 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正如儿时的“我”从储藏室里 发掘出各样“宝贝”,让“我”惊异,也让大人感喟,如今在悲壮的斗争年代,萧红也带着 “含泪的微笑”回忆着儿时的寂寞小城。写作,成为自我灵魂的拯救方式。 《小团圆媳妇》节选自《呼兰河传》的第五章,借刻画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揭露当 时小城人的麻木、愚昧的民族劣根性。 3.丰富视野 (1)《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创作始于 1938 年武汉,定稿于 1940 年 12 月的香港。1940 年 9 月 1 日开始 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 12 月 27 日截止;1942 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呼兰河传》 是萧红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它通过 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的否定,以及“孤 寂与苦闷”的情怀。 (2)节选前的情节 本课所节选的有关“小团圆媳妇”的一部分是小说第五章的第五至十节。第五章讲 “我”的几家邻居之一老胡家的故事,在整部小说中是篇幅最长的一章,大约占全书的四分 之一,出场人物也最多,主角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 12 岁 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成天乐呵呵的,但是由于她太过大方,不合传统,不懂“规 矩”,常常遭受其婆婆的无端打骂,左邻右舍也都支持这种打骂行为,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 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信了跳大神的人的话,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的方法来治病。洗澡 时,很多人都来看热闹……节选的文字就从这里开始。 4.名句欣赏 (1)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 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 点评: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重在暴露人们行为的不合理性、矛盾性,从而引起读者对 这种行为的质疑。 (2)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 活。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 点评:这句话深刻地揭露出国民的劣根性,愚昧的群众在荒谬冷酷的封建传统思想的熏 陶下,成为一群无聊的看客,他们麻木不仁、精神贫困,对美好的生命毫不怜惜,在看热闹 的好奇心驱使下,客观上成为扼杀美好生命的帮凶。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 4 - 1.读准字音 涟漪.(yī) 窗棂.(líng) 虔.诚(qián) 石头疙瘩..(gē dɑ) 悲怆.(chuàng) 鞭挞.(tà) 救赎.(shú) 庇.护(bì) 渲.染(xuàn) 付之阙.如(quē) 2.解释词语 (1)涟漪:细小的波纹。 (2)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3)阙如:欠缺;空缺。 (4)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5)倾家荡产:把全部家产丧失殆尽。 (6)欢天喜地:形容非常欢喜。 (7)活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 (8)浓墨重彩:指叙述或描写着墨多。 (9)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茹:吃)。 (10)战战兢兢: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②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选文中主要情节是洗澡、烧替身和埋葬,尤以洗澡为主。在此之前还写了“我”眼中 的小团圆媳妇之“病”,在此之后还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对老胡家的影响。试分析作者描写 这些情节的作用。 情节 作用 我眼中小团圆媳妇的 “病” (1)侧面表现小城人的愚昧。小团圆媳妇是作者花重墨写就的一 个人物形象,从她身上凸显出了一个女人的悲剧命运,迷信、 愚昧、落后的呼兰河人把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活生生地折磨 致死,而这一切却是在希图拯救的美好愿望下做的 对老胡家的影响 (2)后面写老胡家在小团圆媳妇死后的凄惨状况,深刻揭示出老 胡家既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的悲剧命运 总之,作者通过对以上两方面的描写,突出表现了小城人的麻木、残忍和愚昧。 2.在热水烫小团圆媳妇的过程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周围的人有哪些做法?婆婆为什 么这样对待小团圆媳妇,而且这样理直气壮?周围的人在小团圆媳妇之死中充当什么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婆婆:用破棉袄把她蒙起来了;把她的衣裳撕掉了。 周围的人: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 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 (2)人人都是如此,所以婆婆也这样做,她是众多迫害者之一,做了大家极认可又极习以 为常的一件事,这些以落后的民风民俗作为支撑;这样残忍的态度、冷漠的目光,还源于对 生命的毫不怜惜;这种天经地义的语气,还源于对一种文化的认同:媳妇的地位、生存价值 不值一提,而婆婆拥有管教的权力;这里还有世俗人心的期待,大家在枯寂的日子里期待有 好戏看,哪怕这戏是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人生百无聊赖、精神贫乏,才使得人性缺失。 (3)周围人既推波助澜又充当了刽子手。 3.小团圆媳妇的死对周围的人有怎样的影响?这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像小团圆媳妇这样的弱小者的生死,除了满足看客们猎奇的心理,给他们的痛苦乏 味的生活添一点佐料外,不会引起什么波澜。在这样的死寂社会中,她只能悄无声息地来, 再悄无声息地离开。她在这个巨大的死湖中显得微不足道,她的有无,自然也就可以忽略不 计。 愚昧的害人者在戕害别人的生命时,自认为是替天地行公道,替社会护伦常,是带着神 圣的救人使命,自然内心不会有任何内疚和忏悔。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这个面慈心软、节俭本 分的人竟做出如此凶残的事还心安理得,让我们觉得之所以会有病态的人,是因为整个社会 就是个病态的社会。 4.节选部分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手法 作用 第一人 称视角 (1)文中的“我”以一个儿童的眼光,洞彻了整个过程的细节极其可笑可 悲的荒谬:没病的被认定为有病,既害人又救人的热心看客,视别人的 生命如鸡狗又对自己的卑贱生命充满信心与珍惜,害人者下场同样凄凉, 种种荒谬弥漫成一片一片浓重的悲凉,以儿童的眼光看来,更显示出其 不正常以及清醒者的无力和无助 对比 (2)有活力的被扼杀,思想僵腐的人在维持着秩序,掌握着别人的命运; 冷漠围观、助纣为虐的人又是救人的人;孩子的一眼看穿与成人的愚昧 可笑。……多处对比极有力地突出了国民的丑陋 渲染 (3)对重点内容(洗澡)的渲染极深刻地表现了人性被扭曲、异化的程度, 对环境的渲染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社会的特征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 6 - 疑 难 点 析 1.节选部分的主旨是什么? 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那些看客在愚昧和迷信的观念下“无意识”地 把年轻的一代作为牺牲品献在旧礼教的祭坛上的叙说,向世人发出了男权社会对于妇女的摧 残和迫害,无须卫道士甚至无须男子来实施的呐喊;作为同性不仅不怜悯同性,反而主动组 成“杀人团”以堂而皇之的理由,把一个个像“人”的女性剿灭虐杀了。这是多么令人战栗 的悲剧的控诉与呐喊。 2.三次洗澡中,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三次洗澡中,人们的表现惊人的一致,都是先害人后救人,而且自始至终带着看热闹的 心态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救人说明了人们本性的善良,但是愚昧却使善良的人们面对别人的悲惨时不仅没有人文 关怀,甚至麻木到成为残忍的帮凶。卡夫卡在《变形记》中以荒诞的手法写资本主义社会把 人异化,而萧红则师承鲁迅,用中国式的冷峻的现实手法写出了封建社会对人思想上的异化, 两者相比,旧中国民众被异化后所表现出的愚昧麻木乃至残忍更让人觉得惊心动魄,感到一 种无可奈何的深深的悲哀。 3.写完洗澡后,作品为什么用单独的一节来描写环境? 描写死寂的环境是为了渲染气氛,象征社会现实。像小团圆媳妇这样的弱小者的生死, 除了满足看客们猎奇的心理,给他们的痛苦乏味的生活添一点佐料外,不会引起什么波澜。 在这样的死寂社会中,她只配悄无声息地来,再悄无声息地离开。她在这个巨大的死湖中显 得微不足道,她的有无,自然也就可以忽略不计。 愚昧的害人者在戕害别人的生命时,自认为是替天地行公道,替社会护伦常,带着神圣 的救人使命,自然内心不会有任何内疚和忏悔。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这个面慈心软、节俭本分 的人竟做出如此凶残的事还心安理得,让我们觉得之所以会有病态的人,是因为整个社会就 是个病态的社会。 4.文中写了哪几类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对表现小说的主题有哪些意义,试作分析。 一是小团圆媳妇。她只有 12 岁,天真、活泼却不谙世事。洗澡前,她“笑呵呵”的,“用 手指甲弹着”玻璃球,小姑娘好玩的天性暴露无遗,在婆婆不在旁边时,几次“想要坐起来 在炕上弹这玻璃球”,并且跟“我”说着“就要洗澡了”的话,多么天真可爱的形象, 可这 样一个小姑娘很快就遭受了当众洗澡的侮辱和折磨以致失去性命,成为小城人们愚昧、麻木 精神下的牺牲品。 二是围观洗澡的人。小团圆媳妇并没有病,可是婆婆却请来大神为她治病,引来众多热 心的围观者,他们“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婆婆的“善举”和 二婶三姨的“善心”背后是一种怎样的荒谬:传统文化的受害者用套住自己的枷锁又去劈杀 别人,在自己流血的同时手上又沾着别人的血污,而这种残忍的行为却是以极其真诚的善良 - 7 - 态度进行的。这里的一切杀戮都是平静而安然地发生的,发生了就好像没有发生一样,这是 怎样一个病态的民族灵魂木然的悲寂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中依然有着清醒的人:“我”与“祖父”。“我”的眼光是清澈的,只有 “我”知道小团圆媳妇“没有病”,愿意和她玩。但“我”却是无力的,只是一个毫无作用 的“旁观者”,祖父的目光也是敏锐的,他清楚地知道“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二 月让他搬家”,可在强大的传统习俗下,祖父的清醒与行动又是如此脆弱。“我”的无力, 祖父的无可奈何,使得呼兰河人救赎变得无望,小说也因此弥漫着无可奈何的微茫的悲哀, 正因为此,萧红笔下的乡土社会及其人的生存状态笼罩上了极其凝重的悲剧色彩。 (三)针对性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 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 任务来抓,既要________,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 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 ________。 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 2020 年 7 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 1 000 多万 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________推进难以完成的任务, 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________实现脱贫攻坚 目标。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 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 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 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 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解析】 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 落实”;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把“彰显”改为“检 验”。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 8 - B.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D.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解析】 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它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 C、D 两项;“矛 盾和问题”的前面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 B 项。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 B.建言献策 千钧一发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 C.运筹帷幄 千钧一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 D.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 【解析】 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 主持大计,考虑决策。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出 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用“运筹帷幄”合适。迫在眉睫: 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这里强调的是“紧急” 而不是“危急”,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 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 缺乏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 敢稍有变动。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 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这里用“众志成城”更合 适。 4.填空。 萧红,中国知名女作家,黑龙江呼兰人。1933 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5 年发表了成名作__《生死场》__。1936 年,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 诗《砂粒》等。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 说__《呼兰河传》__。 回顾性小说是指抗战时期产生的一批以与抗战无关的回顾以往岁月为题材的小说。主要 作家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马伯乐》和__《旷野的呼唤》__、__端木蕻良__的长篇小说 《科尔沁旗草原》、萧军的《第三代》、齐同的《新生代》、骆宾基的《混沌》。 5.下列对小说中的语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我和祖父也来了。 在小团圆媳妇之死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我”——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姑娘的 眼睛,为读者摄下了一幅悲惨的人间画面。对叙述者“我”这个儿童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 “有趣”的故事,于是叙述者越是平静,读者就越会激动;叙述者越是超然好奇,读者就越 会悲哀,愤恨而不能自已。 - 9 - B.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 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 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重在暴露人们行为的不合理性、矛盾性,一方面人们愚昧麻木, 另一方面人们又朴质善良,富有同情心。 C.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 活。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 这句话深刻地揭露出国民的劣根性,愚昧的群众在荒谬冷酷的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下, 成为一群无聊的看客,他们麻木不仁、精神贫困,对美好的生命毫不怜惜,在看热闹的好奇 心驱使下,客观上成为扼杀美好生命的帮凶。 D.那景况说热闹也很热闹,喇叭曲子吹的是句句双。说凄凉也很凄凉。前边一个扎彩人, 后边三五个吹鼓手,出丧不像出丧,报庙不像报庙。 用对比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烧“替身”一事的荒诞可笑、不伦不类,救人如演戏的虚情假 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一黄昏,老胡家就打起鼓来了。大缸,开水,公鸡,都预备好了。 公鸡抓来了,开水烧滚了,大缸摆好了。 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我和祖父也来了。 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乎乎的,笑呵呵的。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 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她看一 看她的婆婆不在旁边,她就起来了,她想要坐起来在炕上弹这玻璃球。 还没有弹,她的婆婆就来了,就说: “小不知好歹的,你又起来疯什么?” 说着走近来,就用破棉袄把她蒙起来了,蒙得没头没脑的,连脸也露不出来。 我问祖父她为什么不让她玩? 祖父说: “她有病。” 我说: “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于是我上去把棉袄给她掀开了。 掀开一看,她的眼睛早就睁着。她问我,她的婆婆走了没有,我说走了,于是她又起来 了。 她一起来,她的婆婆又来了。又把她给蒙了起来说: “也不怕人家笑话,病得跳神赶鬼的,那有的事情,说起来,就起来。” - 10 - 这是她婆婆向她小声说的,等婆婆回过头去向着众人,就又那么说: “她是一点也着不得凉的,一着凉就犯病。” 屋里屋外,越张罗越热闹了,小团圆媳妇跟我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 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 果然,不一会工夫就洗起澡来了,洗得吱哇乱叫。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络绎.(yì)不绝 (2)蒙.起来(méng) (3)露.不出(lòu) (4)碗碟.(dié) 7.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画线句子是对小团圆媳妇的__语言__、__动作__进行描写,表现了她__天真、活泼却又 不谙世事__的性格特点。 8.分析文中开头三段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 (1)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为人物出场作铺垫。(2)描写老胡家忙碌的场 景,提起下文的跳大神的仪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络绎不绝”的“看热闹的人” 为下文体现人物性格张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