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呈现把握思想感情过程)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能力。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诗人形象)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这样写的效果)感受到作者的心志(诗人形象)。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名句表达技巧及其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从“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思考,增加了考生对思想情感的把握难度。结合诗题“投长沙裴侍郎”、“注释”(诗歌意识)和作者生平(诗人意识)来理解,颈联中诗人用典故“垂钓” 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的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则位于中间,自然能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 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处沿袭旧称。②青冥:青天。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两人阔别六年天各一方的情形,为下面抒写别情做了铺垫。 B.上片中“谁知”“还与”二词,表达了作者再次送友人起程时即兴而生的愉悦之情。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词语,展开对使君到任后生活的想象。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用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即兴而生的愉悦之情”表述不当,此处作者与使君分手,应为依依惜别之情。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6分) 答: 答案 ①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双鬓已星星”之年,“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作者再次与友人离别,不舍之情油然而生。(3分)②作者对友人在边塞施展才干的勉励。下片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拟写友人边塞生活的情状,意在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才干,为国立功。(3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可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注意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如根据诗句“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分析依依惜别之情;根据“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分析可知,作者想象曾使君为国守边,热爱边关生活的情景;根据“横槊看诗成”分析可知,也有对曾使君文韬武略的赞美。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宴西楼① [南宋]陆游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 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④摩诃池:摩诃池即汗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进一步的着意渲染。 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半空的形象。 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突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 D.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愁苦之情。 答案 D 解析 D项,“生愁苦之情”错,应是“生喜爱之情”,由尾联中“更堪爱”可知。 6.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答: 答案 ①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②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③一事无成、壮志未酬的无可奈何的悲凉。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颔联“ 一年容易又秋风”直接表明了诗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前句“万里因循成久客”写出诗人客居他乡在意料之外,并非情愿,进而表达出久离家乡的愁苦;结合注释中所提供的诗歌创作背景,可以推知作者因主张抗金的抱负未得实现而心中忧愁,借酒消愁,在华美的西楼醉看女子歌舞,衬托出作者无可奈何的悲凉颓败心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 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祭时才有鼓箫乐曲。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错,应是“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8.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6分) 答: 答案 ①对杭州的思念之情。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 ,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此时的钱塘在作者心中犹如杭州一般,词人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渲染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②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③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和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比起自身境遇,更让词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词人在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让他久久不能离去,表现了他对民生的忧虑。“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全词描绘了杭州上元节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结句“昏昏雪意云垂野”,结合前句“却入农桑社”,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夜闻觱篥① 杜甫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注] ①觱篥(bì lì):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点题,点明了时间和觱篥声传来的位置,暗示了诗人漂泊无着的处境。 B.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听到悲壮的觱篥声,悲情油然而生。 C.五、六两句,写积雪飞霜凝结着冬夜的严寒,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 D.全诗内情和外物和谐统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理解有误,“孤灯急管”与“风急浪湍”既是实写,也映衬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10.从全诗看,诗人“多感伤”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答: 答案 ①乐人吹奏的悲壮的“塞曲”令诗人感伤;②干戈四起、战乱频仍、疮痍满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令诗人感伤;③漂泊江湖的羁旅之苦令诗人感伤。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可知,诗人是听到悲壮的塞曲而内心感伤。由诗句“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可知写作背景是战乱,百姓命运多艰。由“邻舟”“不见江湖行路难”可知作者在外漂泊,饱受羁旅江湖之苦。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1~12题。 碛西①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②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渔家傲·寄仲高③ 陆游 东望山阴④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 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③仲高:陆升之(1113~1174),字仲高,陆游的堂兄。④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11.下列对以上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岑诗本为送朋友入京,起笔却写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墨不多而内涵丰富,很自然地引出二、三联对安西景色的具体描写。 B.陆词最后三句描述自己现状——韶华已逝,浪迹天涯,夜不能寐,只有饮茶消忧。这流露出词人落寞消沉之意。 C.两首诗歌中数量词的运用耐人寻味。岑诗中“一身”“万里”的悬殊,表现诗人的胆魄和勇气;陆词中“一万三千里”言离家之遥远,归家之难。 D.两首诗歌用典不着痕迹。如“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出杜牧“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题落花风”,诗人以杜牧自况,抒写情感。 答案 B 解析 B项,“这流露出词人落寞消沉之意”分析错误,陆词最后三句表面看似消沉,实则愤激不平。 12.两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相同感情:借“家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不同感情:岑诗:①京城与边疆相隔“万里”之遥,“费马蹄”“愁地尽”“觉天低”可见旅途艰辛,既表达诗人不畏艰辛、远戍边疆的报国之情,又暗含希望朋友多珍重之意。②军帐中与李判官痛饮,使临行前的聚会充满着振奋人心的豪壮气概。 陆词:①离家万里,浪迹天涯的羁旅之愁;②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伤感和内心的愤懑不平。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词的题材、注释、意象特点、关键词句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古诗词思想感情的异同点。由诗歌内容可知,岑诗有两种思想感情,一是珍重朋友的情感,二是不畏艰辛、报效祖国守卫边疆的情感。陆词表达思乡、怀人、作客飘零及年华已逝的情感。解答时要将两人诗词中的情感分析概括出来,并区别其中的异同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