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 2020 一 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伟大 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 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 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 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 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 5 个月。应当说,这是 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 80 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 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 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 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 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与神拿捏得不够到位等 问题。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 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 年 11 月 5 日) 材料二 80 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 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 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 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 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 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 长征? 80 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 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 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 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 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 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一个行动 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 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 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 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 “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 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 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 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 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 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 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 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 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 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长征是“当 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 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 54%的人是 24 岁以 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 25 岁;在湖南道 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也不到30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 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 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 20 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 中的今日中国;一名 95 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 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 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 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 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 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人民日报》2019 年 6 月 24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 前行。 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 D.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重走长征路等,都是当代年轻人感受长征的做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时间,为我们展现了 我党我军的成长轨迹。 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利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只能 做到尽量还原。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 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 神和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 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近日,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 AI 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 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 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 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 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 路。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5.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 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 轮辐。卡车嗄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 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 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 色面孔,还有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 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 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 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已 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 76 岁了。我已经走了 12 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 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 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 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 幸运吧。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尽管文中的“我”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 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 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 C.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又“冤"的情 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 出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7.以下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美国作家海明威于 1954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 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则力图展现面对困难时 “人的精神的尊严”。 B.文中的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表现出他的老迈唠 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显示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 与对战争的控诉。 C.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他对动物充满了爱心,其 形象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的结尾说“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淡淡几笔写景,烘托出一个疲惫不堪的孤老头在 战火纷飞、人们竞相逃命时那孤独而悲凉的内心世界。 8.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以及那个坐在桥边的老人,请谈谈作者 这样写的用意。(4 分) 9.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 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 现了这一创作原则。(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 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 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 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徒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日:“违制之坐,若自朝廷, 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日:“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 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 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 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 作鱣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日:“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 裒①羡缗②得二千,复发索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 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 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 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裒:p6u,聚集。②羡缗:指羡钱,即多余的钱。常指赋税的盈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 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 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 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 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会试中 选者始得参与,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B.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C.“徽宗”是北宋皇帝赵佶的谥号。古时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 人,在其去世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事迹,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他的 一生,这个称号就是谥号。 D.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被称为“元年”,就如本文中的“建中 靖国元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 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 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上书请求减免上供米的 三分之一来纾缓灾情;同时,他又兴建治病场所.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 D.苏轼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天赋异禀。无论嬉笑怒骂,皆可成文。他的文章博大精深, 光辉璀璨,称雄百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天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4 分) (2)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4 分) 14. 作为一代文宗,苏轼对写文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安定城楼 (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①年少虚垂涕,王粲②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③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鹤雏④竟未休。 [注释]①贾生:即贾谊。②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 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 中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回:挽回、扭转。④鹤雏:传说中一种像 凤凰的鸟。《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鹤雏。发于南海而飞 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鹤雏过之,仰而视之日:‘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 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 汀洲连成一片的辽阔景象,乃登楼之所见。视野开阔,气象万千。 C.颈联的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愤转人低沉。在现实的打击下,诗人回顾自己一生无 为,避世心态油然而生,于是渴望在白发苍苍的晚年归隐江湖,开创人生的新天地。 D.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又用鹩雏自比,借此剖白自己处 世的立场和志趣,比喻巧妙,意味深长。 16.请结合本诗相关诗句,简述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体生命相较于自然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 长的,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遭遇失败之后依旧不肯屈服的 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3)《论语●雍也》中阐释“文”和“质"关系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1967 年,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横空出世,很快便 了世界文坛。作 品不仅描述了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 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马尔克斯用魔幻的笔法,把现实社 会中政客的虚伪、统治者的残忍、民众的愚昧和盲从写得 ,令人拍案叫绝。 此后他还推出了《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佳作。 马尔克斯对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了在创作实践上拥有像 《百年孤独》这样的世纪 之作以外,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方面,他也 是颇有建树的。一是他首先将民族传统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发掘古老的印第安人神话 传说,把它和当代拉丁美洲的现实有机地融合成一体,并在一种虚幻的情景和氛围中,给现 实披上了一件 的魔幻外衣。二是他的创作成功地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各种 新颖的创作手法。他在运用象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梦幻意识的技巧方面非常高超, 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 ),而是 善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不拘一格地开创表现新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便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 创新精神。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震动 淋漓尽致 扛鼎 光怪陆离 B.振动 穷形尽相 扛鼎 斑驳陆离 C.震动 穷形尽相 压轴 光怪陆离 D.振动 淋漓尽致 压轴 斑驳陆离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他从来都不轻易借鉴和运用这些手法 B.他在借鉴和运用中很清楚这些手法的局限 C.他不只是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和运用这些手法 D.他在借鉴和运用中从不囿于这些手法的固定程式 20.下面的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 分) ①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②无论是谁,都必须做到“早报告、早发现、早 隔离、早治疗”。③这是切断疫情传播过程、防止疫情扩散的最有效措施。④只要据实 报告,就可以使自已获得及时的隔离与救治。⑤让亲友乃至更多的人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 才能让管理部门充分掌握疫情和警示信息,更有效地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⑥如此,才 有利于疫情防控的大局。⑦相继曝光的隐瞒案例无时无刻都在敲响着警钟。⑧事实证明, 疫情防控工作仍容不得我们一丝一毫的懈怠。 21.下面一段文字是某公司董事长的新任秘书在向其汇报会议安排时说的原话,因缺乏逻 辑和条理,董事长很不满意,要求新任秘书将此次会议安排按照“下结论”“述原因”和 “提建议”的逻辑顺序重新向其汇报一遍。现在,假如你是这位董事长的秘书,你将会怎 样重新进行汇报? (5 分) 董事长,刚刚杨总来电话说系统出现问题,明天下午 4 点钟他无法参加会议了。张总 说他时间充裕,晚些开会也没有关系。可是明天的会议室已经被别人预定了,但是星期五 是空着的。王总的秘书说,王总明天很晚才能从外地出差回来。我建议,会议的时间定在 星期五上午 10 点,您看行吗? 22.阅读下面这则新闻,为它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 25 个字。(4 分) 新华社北京 5 月 13 日电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 会 13 日发布公告,2019 年 5 月 9 日,美国政府宣布,自 2019 年 5 月 10 起,对从中国进口的 2000 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的关税 税率由 10%提高到 25%。美方上述措施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升级,违背中美双方通过磋商 解决贸易分歧的共识,损害双方利益,不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为捍卫多边贸易体制, 捍卫自身合法权益,中方不得不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调整加征关税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等法律法 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 2019 年 6 月 1 日 0 时起,对已实施加征关税的 600 亿美元清单美国商品中的部分,提高加征关税税 率,分别实施 25%、20%或 10%加征关税。对之前加征 5%关税的税目商品,仍继续加征 5%的关税。 中方调整加征关税措施,是对美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应。中方希望,美方 能够回到双边经贸磋商的正确轨道,和中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争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达成一个互利双贏的协议。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儒家学者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 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这些年来,他对儒学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时有位同学 向他提问:“子思老师,您好。对儒家文化,我们高中生是有所了解的,像‘约之以礼’‘以 德服人”‘推已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如果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 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呢?”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2020.11 1.【C】“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并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条件, 因此“只要……就……”表述绝对。 2.【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曲解文意,对重走长征路的 意义理解不当,文中并无重走长征路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的意思。 3.【B】材料二主要论证的观点是长征精神具有的时代意义。B 项强调电影《红色往事》 “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并未提及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 4.材料二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开头先提出论点“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 意义”,然后分为“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分论 点进行论述,最后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4 分) 5.①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② 积极主动地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③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④生 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每点 2 分,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6.【D】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 7.【B】多次谈及猫,是因为挂念和担心;不挪动离开,不是因为反应麻木,而是因为 他的疲惫和对前路的茫然。 8.①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 难。②他人的紧张慌乱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着重突显主人公的形象。③ 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我”对他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 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每点 1 分,共 4 分) 9.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 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仅仅截取了一个战前的场景,叙述了一段老人与“我” 的对话,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③简约的“电报体”语言风格。小说语言凝练简洁, 不事渲染,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引人遐思。(每点 2 分,共 6 分) 10.【C】 11.【C】“徽宗”是赵佶的庙号。 12.【C】不是“同时”,而是“明年春”。 13.(1)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 欢贾谊、陆贽的文集。(“比冠”1 分、“通”1 分、“属文”1 分、最后一个分句 1 分) (2)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一职,主管 杭州。(一个分句 1 分,最后一个分句译为“担任杭州知州”也可得分。) 14.写文章应该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在该流动 的时候就流动,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为文应当收放自然,姿态横生,而不受外在形式 的束缚。(翻译 2 分,小结 1 分。) 【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 古今的成败,总是能说出其要点。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 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嘉祐二年,到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 (因见到他的文章而)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谒见欧阳 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封(他 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的身份任职。王安石开创实 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凭借新法 (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 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按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名,如果出 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恐地说:“请 您暂且慢点推行它。”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苏轼 以七品官入侍延和殿,(皇帝)当即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 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 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 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为议论政事而(与人) 积怨,被当权的人所憎恨。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 图阁学士一职,主管杭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 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 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 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 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 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 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以父亲苏洵为师学习文章之道,不 久便因为有天赋而很快学到了写文章的本领。曾说自己:“写文章应该像行走的云和流 动的水,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常常行走在应该行走的时候,停止在不得不停止 的时候。”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辞,都可以写成文章来读。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 璨,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大概也属少有。 15.【C】永忆江湖,即怀淡泊名利之心;欲回天地,想扭转乾坤,即抱建立功业之志。 颈联是说,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要等到回天撼地之日,肃清当前国家的混乱局面 之后就功成身退。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人生境界,是历来广为 传诵的名句。 16.①颔联:对才华横溢却不受重用的贾谊和王粲的惋惜和同情,同时又寄寓了自身怀 才不遇的感伤。(2 分)②颈联:既要扭转乾坤,又并不贪恋名利的崇高理想。(2 分) ③尾联:诗人自比凤凰,以清高自守、光明磊落的人格自况,并对那些自己追名逐利、 却妄加猜忌他人的无耻小人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和批判。(2 分) 17.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第 1 小题写为“只.相似” 也可得分) 18.【A】“振动”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有其规律和周期。“震动”才能表示重大的消 息使人心不平静的意思。“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指丑态毕露,不能作 补语。“扛鼎之作”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泛,意义深远。“压轴之作”是指虽 然后出场、但是最有分量的作品。“光怪陆离”可形容离奇怪异的社会现象,而“斑驳 陆离”则没有此意,只指色彩多样、斑斓绚丽。 19.【D】 20. ②句,“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 治疗”。③句,“切断疫情传播过程”改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④句,“只要…… 就……”改为“只有……才……”。⑤句“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改为“统筹部署针 对性的防控措施”。⑦句,“无时无刻都在敲响着警钟”改为“无时无刻不在敲响着警 钟”。 21.董事长,原计划明天下午 4 点召开的会议,可能要改期了。(下结论)首先是会议 室安排的问题,明天的会议室已经被别人预定了,但是星期五是空着的,可以使用;其 次是参会人员的时间问题,杨总和王总明天都有事,不能按时到会。(述原因)所以, 为了确保会议效果,我建议把会议时间改在星期五上午 10 点,您看可以吗?(提建议) (评分标准:结论 1 分,建议 1 分,原因一点 1 分,逻辑顺序 1 分,共 5 分。) 22.中国将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提高加征关税税率。(评分标准:主语 1 分, “将”1 分,“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1 分,“提高加征关税税率”1 分。注意: 不可把“提高加征关税税率”写成“调整加征关税措施”。) 23.作文: 本材料为问答式“任务指令型”材料作文,通过场景问答,设置矛盾,考察学生运 用儒家文化化解矛盾、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 实生活相结合的问题。作文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以子思的身份(儒家文化的研习者)回答那个同学的提问。回答指向两 个维度,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成就更好的我?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构建我与他人的和谐关 系? (2)文章体裁:不一定非得用书信体,但必须是身份带入式说理文,要有对话意 识和现场感。 (3)驱动作文的问题是古老的儒家文化如何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不文明行为。“真 要”二字提示这里并非局限于“挤公交车”一事,解答时应基于这个问题,做现实的拓 展和内涵的延伸,用儒家文化合理化解现实矛盾。 参考立意: 1. 以我之力点儒家文明之火; 2. 诲人若不倦,春风可化雨; 3. 约之以礼德,推己而及人; 4. 申之以儒家之道,开之以文明之花; 5. 用儒家文化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6. 教化万民,不可为亦为之; 7. 儒学诲民,任重道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