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核心突破二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 ‎ ——准确辨识,掌握效果 一、比喻:打比方 ‎1.概念。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4.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知识运用1‎ ‎(1)下列写“愁”的诗句都使用到了比喻的手法,所用比喻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B.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C.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答案 D 解析 D项是博喻,其他三项都是明喻。‎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增进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B.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 C.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D.庄严的教堂里,一束不很明亮的光线从彩色玻璃窗透了进来,沉重的钟声好像震慑了我的心灵,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答案 D 解析 “好像”不是比喻。‎ 二、比拟:变个脸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注意问题。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知识运用2‎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答案 C 解析 “对愁眠”的主体是作者。‎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 A.绕过假山草坪,范大昌奔向两幢平行建筑的新楼,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盘踞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B.每条山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C.灯笼草不在意生存环境的优劣,不在意花朵的大小,不追求果实的甜美与赞誉,它活得单纯,甚至是清心寡欲。‎ D.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答案 A 解析 “盘踞”是拟物。‎ 三、借代:做代表 ‎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2.种类。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注意问题。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没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 知识运用3‎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B.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答案 D 解析 D项使用的是比喻手法。A项“衣冠”代指达官贵人。B项“珠翠”代指宫女。C项“孤帆”代指船。‎ ‎(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无事不登三宝殿 B.不为五斗米折腰 C.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D.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答案 C 解析 C项使用的是比喻手法。A项“三宝殿”个别代整体,代指门。B项“五斗米”具体代抽象,代指微薄的俸禄。D项专名代泛称,“臭皮匠”代指愚钝之人,“诸葛亮”代指足智多谋之人。‎ 四、夸张:说大话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2.种类。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4.注意问题。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如在科学性文章中就不适合运用夸张。‎ 知识运用4‎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 A 解析 B项“一夜飞度”是夸张。C项“百丈冰”“万里凝”是夸张。D项“一日看尽”是夸张。‎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B.“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歪着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C.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为此,毛主席写了光辉诗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滴泪,凄切,深挚,千年之后,于每一个朗月高悬的无眠之夜,在相思悲愁者的眉间、心上静静流淌。‎ 答案 B 解析 使用的是拟人手法。‎ 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2.种类。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4.注意问题。现代人写的对偶句有时上下句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 知识运用5‎ ‎(1)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曲径通幽芳草香 B.细草香闲小洞幽 C.锦屏春短碧纱暗 D.晚凉天净月华开 答案 B 解析 对仗是特殊形式的对偶,答题时不仅要考虑结构、词性,还要考虑平仄相对。‎ ‎(2)下列春联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 A.福羊衔草辞旧岁 金猴舞棒踏春来 B.紫气东来山明水秀 冰消北岸鸟语花香 C.羊阵聚云天降玉 猴足踏雪露星云 D.兴邦有道江山不老 治国有方九州永春 答案 D 解析 A项“辞旧岁”为动宾结构,“踏春来”为连动结构。B项“紫气”与“冰消”不对仗。C项“天降玉”为主谓宾结构,“露星云”为动宾结构。‎ 六、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2.种类。从结构上,排比可分为四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知识运用6‎ ‎(2017·山东)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往乐观坚强,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们邀请了著名心理学家王教授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请鼓掌欢迎。‎ 答案 (示例一)它如春风,吹走我们脸上的愁云;如阳光,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如暖流,‎ 融化我们心里的坚冰 ‎(示例二)它如明亮的灯火,温暖寒冷的暗夜,驱散心头的迷雾,照亮回家的路途 解析 首先明确开场白的主题——“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和题干中的限制条件“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分析要补写的句子的位置及其与前后分句的联系。本文段所要补写的句子是对“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的进一步描述。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是为了使描述更加形象、生动,突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七、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 ‎1.概念。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等。‎ ‎2.种类。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3.作用。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知识运用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柴禾是家力的象征。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节选自《柴禾》,有删改)‎ 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一、比喻句与非比喻句 ‎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那田头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中的一杆旗,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 B.我的师傅就像刘半农在《铁匠》中所塑造的那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一样,凭借手中的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服务远近乡亲。‎ C.那晚,我美美地睡了一觉,梦到那草地上仰面躺着两个人,看着闪闪烁烁投下来的金币般的光斑,四周堆满了鲜花。‎ D.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我们是至高至尊的唯一,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地陷,万劫不复。‎ 答案 B 解析 B项“像”不是比喻词,是表比较。A、C、D三项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从黄沙漫天的茫茫荒原到“华北绿肺”的生态宝地,塞罕坝人不仅在高寒沙地上书写了绿色传奇,而且探索出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新路。‎ B.新教材中,小学中高年级设置课外阅读延伸,初中加强“名著选读”,就是在努力牵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语文教学“牛鼻子”。‎ C.对大部分游客而言,进入野生动物园前,先看到谢绝入园的一长串“黑名单”,可能比难入其眼的“警示通告”,更能让人长记性,有触动。 ‎ D.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我们推行了很多好的政策制度,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总是被人钻了空子,然后不得不去给政策制度“打补丁”。‎ 答案 C 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区分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比喻句中常用“像”“好像”“好似”等比喻词,但并非出现这些比喻词就是比喻句。如“他长得像他爸爸”,这个“像”只是同类相比;又如“校园里静悄悄的,好像已经上课了”,这个“好像”表示猜度。‎ ‎②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如: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 二、借代与借喻 ‎3.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男儿何不带吴钩 B.千树万树梨花开 C.长江万里白如练 D.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 A 解析 A项为借代。其他三项均为比喻。‎ ‎4.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B.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案 B 解析 A项“玉勒雕鞍”代指华美的车骑。B项“惊风”“密雨”比喻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C项“金戈铁马”代指精锐部队。D项“丝竹”代指嘈杂的音乐,“案牍”代指繁忙的公务。‎ ‎5.下列语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B.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 C.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 D.巾帼不让须眉。‎ 答案 C 解析 C项为比喻。其他三项均为借代。‎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①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②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③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三、比喻与比拟 ‎6.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答案 B 解析 B项为比喻。其他三项均为拟人。‎ ‎7.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答案 A ‎8.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D.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答案 D 解析 D项为拟人。‎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①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②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③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一般不出现。‎ 四、对偶与对仗 ‎9.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 A.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D.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答案 A ‎10.在下面这首七律的空缺处填入一句诗,最贴切的一项是(  )‎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______________,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 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 D.三千组练挥银刀 答案 B 解析 律诗的颔联对仗。第四句“一船”是数量词,而“二月”是名词,“三千”是数词,不对仗,可排除C、D两项。A项“香易散”与“欲腾空”不对仗。‎ 对偶与对仗有同有异。相同点:都要求词性、结构的一致性。‎ 不同点: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字数、结构上要求相同;对仗是律诗和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作成对偶的语句,它不仅包含着对偶,更在声律上有严格的要求,如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在平仄上要求很严格,一句中平仄要相间,上下句平仄要相对。因此,不能把对偶与对仗完全画等号。‎ 五、对偶与对比 ‎11.下列对偶句中,不含对比的一项是(  )‎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答案 A 解析 A项思妇怀人,战士思乡,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思妇与征人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不是对比。B项“荷尽已无”“菊残犹有”,两相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之品质。C项人世已改,山形依旧,两相对比,引发古今兴亡的慨叹。D项花谢可再开,每年一度,花开相似。每年的自然风景都差不多,然而人的感情、心态却改变了。这也是对比。‎ ‎1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B.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C.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D.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答案 B 解析 B项为拟人。‎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答案 C 解析 “缟素”“红颜”为借代。‎ ‎2.下列诗句都写到了梅花,其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B.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C.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D.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周邦彦《菩萨蛮·梅雪》)‎ 答案 D ‎3.下列诗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组是(  )‎ ‎①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A.①③ B.②⑥ C.③⑤ D.④⑤‎ 答案 B 解析 ①把寂寞落泪的脸庞比作一枝带着春雨的梨花;②把满树的雪花比作盛开的梨花;⑥把肝胆相照、光明磊落的去留之心,比作雄伟的昆仑山。‎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C.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D.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夸张。‎ ‎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B.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C.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D.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答案 C 解析 C项为比喻。‎ ‎6.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B.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C.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D.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答案 C 解析 C项出自唐代李贺的《南山田中行》,未使用借代手法。A项“干戈”代指战争。B项“银钏金钗”代指妇女,“长刀短笠”代指男子。D项“粉黛”代指女子。‎ ‎7.下列对联中,与其他三项对偶形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C.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D.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当句对,即句中自对,“政启开元”对“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对“光被利州”。A、C、D三项均为上下句对,如“大肚能容”与“开口常笑”对,“容天下难容之事”与“笑世间可笑之人”对。‎ ‎8.下列诗句填入所给《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一诗空缺处,恰当的一项是(  )‎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__________。‎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A.疏柳映新塘 B.潮平路带沙 C.花开水上槎 D.胡霜拂剑花 答案 C 解析 这是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A项不押韵,B、D两项结构上与上句不对。‎ ‎9.下面一段话中没有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反复 B.设问 C.对偶 D.对比 答案 B 解析 应为反问。‎ ‎10.下列各句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A.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B.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答案 C 解析 “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是借代。A项是比喻。B项是拟人。C项是借代,用“丝竹”代指音乐。D项是比喻。‎ ‎11.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比拟)‎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偶、借代) ‎ C.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比喻、借代)‎ D.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比喻、夸张)‎ 答案 B 解析 B项“借代”错,应为借喻。A项“惹飞絮”,比拟。C项“红蜡泪”,比喻;“秋思”,代指感秋悲思的女子,借代。D项“落梅如雪乱”,比喻;“拂了一身还满”,夸张。‎ ‎12.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比喻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夸张 C.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赵壹《刺世疾邪赋》)——夸张 D.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班婕妤《怨歌行》)——比喻 答案 C 解析 C项为比喻,是说有势力的人,他们的唾沫都成了珍珠或像珍珠一样宝贵。‎ ‎13.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B.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C.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D.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徐志摩《再别康桥》)‎ 答案 C 解析 A项为比喻,把“君”“妾”分别比作“磐石”“蒲苇”。B项为比喻,把逝去的年华比作早晨的露水。C项为夸张,从“三百杯”可以看出。D项为比喻,把“榆阴下的一潭”比作“天上虹”。‎ ‎14.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 A.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B.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C.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D.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答案 C 解析 A项“习静”与“清斋”结构不同。B项“击筑”与“高歌”、“白日”与“杨柳”结构不同。D项“雨干”与“春种”结构不同。‎ ‎15.下列诗句与“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B.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C.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D.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答案 B 解析 例句与B项均为夸张。A项为拟人。C项为比喻。D项为用典。‎ ‎16.下面是王冕的《过京口》一诗,诗句顺序完全被打乱,重新排序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过客放船忌险阻 ②铁瓮城头一登眺 ③金山焦山江水中 ④黄叶萧萧落晚风 ⑤何人击楫问英雄 ⑥瓜洲正对西津渡 ⑦天南天北思无穷 ⑧白云渺渺生秋树 A.③⑥⑤①④⑧⑦② B.⑥③①⑤⑧④②⑦‎ C.⑥③①④⑧⑤②⑦ D.⑥③⑤①⑧④⑦②‎ 答案 B 解析 作答诗歌排序题,应先找韵脚字,本诗韵脚字应为“中”“风”“雄”“穷”,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故而第二、四、六、八句应为③④⑤⑦四句,据此可排除A、D两项。再看对仗,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故⑧④为一联,据此可排除C项。‎ ‎17.在“寒冷将灵魂冻结,我却还不肯熄灭”这句歌词中,词作者运用“化虚为实”的技巧,将抽象的“灵魂”化为具象的“水”,可以被“冻结”,看似无理却饶富妙趣。下列歌词引号中的两个词语间,使用相同手法的一项是(  )‎ A.时光隧道里,我“摆渡”着“忧愁”;孤独疲惫的我,又将再流浪。‎ B.“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欲放。‎ C.当所有的花都遗忘了你睡着的脸,“群星”在我等速飞行时惊呼“坠落”。‎ D.有一个地方叫作故乡,它留些“记忆”叫我“遗忘”,却总在泪湿枕巾的午夜荡漾。‎ 答案 A 解析 其余三项均为拟人手法。‎ ‎18.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凸显了“诗仙”李白的逼人才气和对盛唐诗歌的巨大影响。‎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为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看人不能被美化了的假象迷惑,要看他们的气节、品质。‎ C.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白洋淀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D.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志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答案 C 解析 C项“就像铜墙铁壁一样”“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侧重的都是相似性,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中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19.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阅读不只是个人的爱好,还是国家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源泉,是关乎人类文明传承的大事。‎ B.她们扒着船帮露出头来,看见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像长在水里一样。‎ C.汤显祖创作的传世巨著“临川四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D.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则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 答案 B 解析 B项“像”不是比喻词。其他三项均为比喻手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