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2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2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题目。‎ 咏史(其二)‎ 左 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 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磾、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 ‎※【答案讲评】C (“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 ‎2.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据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门怨①二首 李白 其一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言一段愁。‎ 其二 桂殿②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③。‎ ‎【注】①长门怨:古乐府诗题。据《乐府解题》记述:“《长门怨》者,为汉武帝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②桂殿:指长门殿。③第二首后两句化用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诗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点出时间是午夜,季节是凉秋,地点则是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其中“挂”“流”二字,给人以异常凄凉之感。‎ B.第一首诗的后两句本是写宫人见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这两句诗却不让人物出场,把愁说成是月光所“作”,运笔空灵,设想奇特。‎ C.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斗柄斜射、空屋流萤的月夜深宫图,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虽看不到居住其中的人,而其人处境之苦、愁思之深已可想面知。‎ D.第二首通篇以我观物,由愁而写景,使景物都染上极其浓厚的感情色彩,开头的“愁”字,说明下面所写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 E.‎ 第二首后两句出自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但诗中的主角是在愁怨中希冀得到君王的宠幸,诗的寓意并不可取。‎ ‎2.第二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答案】1.CE ‎2.①第二首诗描写了在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境况,表达了作者对宫女的同情。②主要采用了缘情布景(因情选景、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方式。一开头就点出“愁”字,说明下面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主人公对季节、环境及月光的感受,都是“别是一番滋味”的。春季年年来临,而说“不记春”;屋中的尘土是不属于任何季节的,而说“起秋尘”,给尘土凭添萧瑟的季节感;明月高悬天上,而说“独照”,美好的事物在主人公眼中都带有浓浓的悲凉。同时,后两句诗人化用了司马相如《长门赋》的诗句,写出了宫女的孤寂凄凉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宫女的同情。 学@科网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等。‎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渔家傲 谢 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表达技巧。‎ ‎2.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夸张 视听结合/以声衬静 ‎ ‎2.(1)垂钓时,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对秋日美景的欣赏、赞美之情。(2)后写渔翁垂钓的成果的展示,写垂钓的欣喜之情。(3)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后二句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顿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4)末二句写渔翁畅饮美酒,枕莎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借助填空题的方式来考查技巧,如题干问的是“笛声吹彻云山翠”运用哪两种表达技巧,然后回顾常考的技巧有哪些,再理解诗句的啥意思,看该句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来写的。“笛声吹彻云山翠”,这句是说渔翁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从修辞角度来看,“彻”意思是“透”,这是使用夸张的修辞,体现笛声的穿透力;从描写的角度来看,“笛声”是耳中所闻,“云山翠”是眼中所见,这是使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笛声”是声,是动,而“云山”是静,这是以声衬静,既写出笛声的优美,又写出山谷的幽静。‎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然后梳理诗歌内容,尤其要圈出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也可以根据诗歌中的景、事来分析情感。从此词中来看,词中塑造了一位自由自在的渔翁形象,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一形象之上。如一开始“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这三句是写景,抓住“秋水”“蓼花汀”“西风”“小舟”“烟雾”等意象把秋日的小河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给后文渔翁垂钓设置场景,字里行间充满赞美欣赏之情;接着词人以“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来展示渔翁的成果,船上挂着一枝柳条儿,串着两尾金色的鲤鱼,这是展示垂钓的欣喜;“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渔翁面对并不丰盛的成果,自叹使用直钩钓鱼已经不行了,他吹起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然后将鲤鱼烹煮,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表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最后说“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渔翁就着鱼肉,开怀畅饮,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沉沉睡去,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得,也流露出词人的向往之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 苏轼①‎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2.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阕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 ‎2.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阴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秩晚”“酒樽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反复阅读全诗,(包含注释),理解诗意,然后逐项分析。本题C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文意,原文“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应按照“手法+诗句分析+效果”的模式作答,题目“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本题考查景物描写,考生应注意景物描写的角度有正侧面、虚实、动静、远近、视听等,有修辞手法的需一并说明。本诗中描写竹子的诗句是“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其中“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为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的情景;“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为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侵”“过”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劳 歌 张 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①十石②弩。‎ 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三、四句写诗人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 C.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结尾尤以人与牛马作对比,突出人不如牛马的残酷现实。‎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 ‎2.这首诗通过典型细节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具体赏析。‎ ‎【答案】‎ ‎1.B ‎ ‎2.①诗人刻画了一个艰辛劳作、生活悲惨的“负重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②这一形象是通过典型细节刻画的。如“筋骸长教十石弩”,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突出劳作的艰苦不易。再如“半神遮背是生涯”,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三、四句……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困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错误,从诗中来看,诗的开头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一、二两句写天气: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当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赏析“负重民”这一形象,然后先理解“负重民”的意思,再结合第五至八句这几句诗来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诗歌第五句说“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筋骸长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饱儿女”意思是“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其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这是说“负重民”在烈日曝晒下,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诗歌中“筋骸长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突出了负重民的艰辛,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 点睛:解答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节描写,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侧面衬托。然后要把握答题的模式:概括形象的总体特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点出手法,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本题从题干的提问来看,应是借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故考生要考虑景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