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4)

‎2019届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彼此不劳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 B.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C.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 D.作者借《论雪莱》的话,批评了一般人只是把读诗作为一种消遣,不深究其含义的做法。‎ ‎2.结合全文,逐条分析“诗人的孤寂”的原因。‎ ‎ ‎ ‎ ‎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证明了怎样的观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 ‎ ‎ ‎ ‎【参考答案】‎ ‎1.D ‎2.①人的心灵有时候难以沟通。②常人没有诗人那样的敏锐感觉。(诗人表现事物时看到了事物的精微差别,而常人只能在粗浅的境界沟通)③诗人创作(描绘和抒写)时,他心中的热望不被人理解。④普通大众只把诗看做一种时髦的消遣。(不懂诗,鉴赏水平低下)⑤诗人要不断创新,但是创新不能得到当世大多数人的理解。 ‎ ‎3.观点:①在感知层面,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②对于情绪和思致,越是精微,就越难以被理解。‎ 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一般人不重视对事物感知的毫厘之差的做法持不赞成态度。‎ ‎【试题分析】‎ 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最后一段前面说“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由此可知,作者借《论雪莱》中的话是来批评后世人只为前代诗人叫好的做法。‎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把握文章观点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这句话,在文章第二段,“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这是一个反问句,“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这最后一茎干草指的就是感知层面人与人之间的毫厘之差,而这毫厘之差就能“压死骆驼”,联系上下文,上文说“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下文说“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由此可知,作者借助划线句说明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同时也说明情绪思致上越是精微,就越难以被人理解。从“一般人”“以为”“但是”等词语以及反问句式可以知道,作者对于这种不重视对事物感知的毫厘之差的做法是不赞同的。‎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吟 唱 ‎①屈原庙脚下集合了一山坡的秋蝉,鬼柳树、杜仲树和柑橘树上都是,仿佛全世界的蝉都团结起来,在屈原庙下嘶鸣,像骚坛诗人们的吟唱。乐平里①整个被蝉鸣覆盖了,秋天也被蝉鸣包裹。‎ ‎②我原以为秋天村子里会安安静静,却不料吵声一片。大虫、小虫都吵,白天吵,夜里还吵。打开窗子,虫鸣涌进来,让人耳鼓齐鸣;关上窗子,村庄似被这些声音抬了起来。我枕着虫鸣睡觉,虫鸣像无数只手,抚摸着我;又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着我,让我热热乎乎。我似睡非睡,觉得整个村子都梦幻起来。虫在吟唱,骚坛的诗人们也在吟唱,恍惚中我分不清,这种吟唱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快乐。‎ ‎③实在说,虫鸣千篇一律,只有那些诗人们的吟唱像呼唤,又类似欢庆秋天的丰收。朦胧中一个个吟唱诗人开始在我的眼前浮现。李国杰,颤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干,长长的白胡子像鸟儿的羽毛,如果来一阵风,他会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徐正端开始登台了。他也是老态龙钟,现在中气不足,哮喘不断,神韵暗淡,但他的吟唱挺有味道,只是需间隔、要停顿,把咳咳嗽嗽掺和了进来。李盛良也飘飘渺渺地来了,他不是故去多年了吗?难道他的魂儿又回归骚坛了?他有一个好看的鼻子,红红的脸庞,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卢学俊亮相了,耳朵大如一只勺子,他写诗不如儿子卢琼,吟唱却是高手,声音洪亮得像村里的大喇叭……‎ ‎④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装上了心头。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不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外,他就只有在庙里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不可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 ‎ ‎⑤关于吟唱,有人说,哼哼哈哈摇头晃脑的,是远去的古音,毫无诗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诗歌。‎ ‎⑥‎ 骚坛是屈原故里一个古老的诗社,传统就是吟唱。几年的中秋诗会,年轻娃娃们的吟唱并不成功,各唱各的腔,各吹各的调,有的像山歌,有的像丧事闹夜的调子,也有的像蝉像小虫子,没有起伏,干吼,韵味都没出来,老一辈精髓的东西没有学到。庙里的守社人、骚坛社长徐正端看着着急,跟我说他要带个徒弟。培养骚坛传人,我给他推荐了聪明伶俐的明月。立秋那天,我和明月一起到了庙里。房间里暗淡,我们便把方桌抬到天井里。徐正端掏出本泛黄的书,那是他的宝贝《韵学津梁》,油渍斑斑的,老师传给他的,他从未示人。他一页页地翻,一页一页地讲,他吟唱一句,明月跟着学一句,整整一天。教明月之前,他还在不停地咳嗽,喘不上气来,奇怪的是传艺过程却很平静,他只是偶尔咳嗽那么一两下。在教明月一句一句地吟唱《橘颂》时,突然来了一阵风,庙前所有的树呼啸起来,接着撒下一阵雨。看天上,还有阳光从云雾中透射出来。那这阵雨是从哪儿来的呢了大概是屈原听到《橘颂》的吟唱之声要魂归故里吧。风雨过后,师徒俩又接着吟唱。直到天色已晚,看不清字了。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旧的书多印些,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到他考虑得更多。‎ ‎⑦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千军万马。‎ ‎⑧为了将骚坛现状探个究竟,我和骚坛秘书长择日又去探访了卢学俊。有一次遇到卢学俊的儿子卢琼,他把诗从手机里翻出来,就像从地里翻土豆一样。不是让我看诗,而是让我听诗,那是他父亲的声音,仿佛从远古传来。我当时就对他说,你写的诗都让你父亲给吟唱出来,以后出诗集,就出吟唱版的。这次卢琼也在家,对于我们的造访,爷俩儿既吃惊又感动。现在写诗的人不多,吟唱的少之又少,更别说学吟唱了。现在竟然有人登门听他们吟唱诗歌、交流诗歌。卢学俊祖上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教书人,潜移默化,他吟唱的根便扎了下来。现在老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吟唱不能断根,诗歌要进行到底。卢琼有良好的文化基因,能把诗歌和吟唱的事业进行下去,我毫不怀疑卢琼已写了很多诗,吟唱也在起步。‎ ‎⑨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村庄漆黑一片,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卢学俊家里很弱的吟唱之声隐隐传来。虫子们是要鸣叫的,骚坛的诗人也要吟唱,这是天性。‎ ‎(取材于周凌云的同名散文)‎ ‎【注释】①乐平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 ‎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平里的夜晚因为虫鸣而吵声一片,作者难以人睡,感到非常苦恼。‎ B.文章写徐正端传艺时下了一阵雨,意在体现老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C.把卢琼找诗歌比喻成翻土豆,说明他的作品较粗糙,还需进一步打磨。‎ D.本文从虫鸣写起,引出骚坛吟唱,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关注。‎ ‎2.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 ‎ ‎ ‎ ‎3.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 ‎ ‎ ‎ ‎ ‎ ‎1.D ‎【解析】A项,作者并非苦恼,只是觉得恍惚。B项,不是为体现“老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而是表现老人吟唱的技艺高超,感染力强。C项,“说明他的作品较粗糙”错误。 ‎ ‎2.特点:声音大(声嘶力竭)、范围广(到处都是)、声势壮(有组织,千军万马)。‎ 用意: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发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之情。‎ ‎ ‎ ‎3.①先是忧虑(“忧虑袭上了心头”),吟唱是那么美好,而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作者为传承问题担忧。‎ ‎②再是感动(“我心里一热”),听到徐正端嘱咐把他师传的宝贝《韵学津梁》印给更多人,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了。‎ ‎③最后是高兴(“我的心特别爽快”),看到卢琼有热情和能力继承吟唱事业,作者感到吟唱也是人之天性,传承大有希望。‎ ‎【解析】阅读文章时,注意抓住文中表现情感的句子,如“忧虑袭上了心头”,“我心里一热”,“我的心特别爽快”等,再分析作者的情感的变化。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