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

‎2018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祔庙②,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③之祭。震因言:“《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④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⑤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节选自《宋史•朱震传》)‎ ‎【注】①胡安国:北宋著名学者。②祔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③明堂:古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场所。④越绋:指不受私丧的限制,举行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⑤禘:一种祭祀大典。‎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安国一见大器之 器:看重 B.观衅而动 衅:错误、罪过 C.有治效者优加奖劝 劝:鼓励 D.震谢病丐祠 谢:推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要结合句意进行判断,本题B项“观衅而动”的大意理解是“选择有利的时机出兵”,可见本句的“衅”的含义是“间隙、时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知政事”是唐初开始出现的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C.“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秦汉后也可指上级下达的文书,是一种命令文体。‎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有关“诏书”的常识理解错误。“诏书”为皇帝专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著名学者胡安国将他推荐给宋高宗,但朱震称身体有病,不接受高宗的征召。‎ B.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C.朱震认为造成虔州一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 D.按照旧例,皇帝在丧期不能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三年未满,不能违背制度。‎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2)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 ‎ ‎ ‎ ‎ ‎【答案】(1)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 ‎(2)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之后就除去了丧服。‎ ‎【参考译文】‎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宋代地方行政单位)人。应试考中政和年间进士,在州县任职时以廉洁著称。胡安国一见到他后就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高宗征召他为司勋员外郎,朱震称病没有赴任。恰逢江西制置使赵鼎进入朝中担任参知政事,皇上向他征询当代的人才,赵鼎说:“我所了解的朱震,学问渊深广博,清廉正直恪守正道,在读书人中首屈一指,让他担任讲读的职位,一定会对陛下有所裨益。”皇上于是下令征召朱震。朱震到了后,皇上用《易经》《春秋》的旨意来考问他,朱震用自己的全部所学来答对。皇上(听了之后)很高兴,提拔朱震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朱震于是上书说:“荆州、襄阳之间,沿着汉江上下,肥沃的田地绵延七百多里,如果挑选优秀将帅率领军队镇守这里,召集流落逃亡的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逃走了就耕作,不超过三年,军粮就会自足自给。(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出兵,席卷黄河以南,这是以逸待劳、万无一失的计策。”(不久)朱震升任秘书少监兼御前侍讲。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时,虔州(很多)老百姓做盗贼,皇上对这件事感到担忧,于是挑选优秀的太守前往虔州(任职)以安抚当地百姓。在新太守将要赴任时,朱震对(皇上)说:“如果让当官的人廉洁奉公而不侵扰老百姓,那么老百姓自然安定,即使引诱他们当盗贼,他们也不会做的。希望皇上诏令新太守一到任,就把本郡及其所属各县中贪赃枉法、行为不端的官吏一一列出,(将他们)全部罢免,听凭老百姓自主选择慈爱和善有仁德之心的人(担任官职),有政绩的人加以优待奖励。”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按照先例,皇上正逢丧期没有祭祀庙堂的礼节。当时徽宗去世后还没有祭祀于祖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就奏请皇上举行明堂祭祀礼节。朱震于是上书说:“《礼记》说‘(天子)居丧三年不举行祭礼,(期间)只祭祀天地社稷,称为越绋行事。’《春秋》上写着‘夏五月乙酉,这一天是吉日,大祭庄公。’《公羊传》解释说‘这是讥讽开始不实行三年的丧制啊。’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以日易月)‎ 之后就除去了丧服。(因为)当时没有实行三年的丧制,专门实行以一天代替一月的制度,(真宗皇帝的做法)是可以的,在(实行了三年丧制的)今天再这样做就是错误的。”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自请充任祠禄官(祠禄官为主管祭祀的闲职,一般由年老不能任事的大臣担任),不久任礼部贡举,恰逢生病而去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烨,刘温叟子,字耀卿,进士及第。积官秘书省著作郎。知龙门县,群盗杀人,烨捕得之,将械送府,恐道亡去,皆斩之。众服其果。通判益州,召还,时王曙治蜀,或言其政苛暴。真宗问:“曙治状与凌策孰愈?”烨曰:“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比岁小歉,盗贼窃发,非诛杀不能禁。然曙所行,亦未尝出陛下法外。”帝善之。天禧元年,始置谏官。帝谓宰相曰:“谏官御史,当识朝廷大体。”于是以烨为右正言。会岁荐饥,河决滑州,大兴力役,饿殍相望。烨请策免宰相,以应天变。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皆不报。表请补外,帝以烨屡言事,乃以判三司户部勾院,出安抚京西。还,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迁右司谏。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吏部流内铨。请京朝官遭父母忧,官司毋得奏留,故事当起复者如旧。因诏益、梓、利、夔路长吏,仍旧奏裁,余乞免持服者论其罪。改三司户部副使,擢龙图阁待制,提举诸司库务,权发遣开封府事。累迁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徙河中府,卒。初,王曙坐寇准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烨叹曰:“友朋之义,独不行于今欤?”往饯之,经宿而还。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于帝,诏以著作郎赠之。唐末五代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惟刘氏自十二代祖北齐中书侍郎环俊以下,仕者相继,而世牒具存焉。‎ ‎(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B.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C.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D.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如名词、虚词、固定结构等。就本题而言,“已”是终止、停止的意思,应该和“疾”连用,排除A、D两项;“亢旱不可”解释不通,排除B项。C项合适。‎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一般是对人名的解释和补充。如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同辈人直呼其“字”不礼貌。‎ B.“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王安石、苏轼等。一甲的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C.“出”,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也称“外放”、“外迁”。与“入”相对,“入迁”即为从外地迁到京城做官。‎ D.“衣冠旧族”,祖上曾经为官宦、现已变成普通百姓的人家。其中,“衣冠”指宽衣大帽,官宦的打扮;“旧族”指从前的名门望族。‎ ‎【答案】A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烨做事果断,颇有主见。做龙门知县时,他担心抓捕的盗贼半途逃走,只能杀掉;做益州通判时,他认为王曙根据蜀地情况治理,不算苛暴。‎ B.烨以民为重,不畏权贵。滑州连年灾荒,加上黄河决堤,朝廷大兴力役,到处是饿死的人,烨请求免去宰相来顺应天变,皇帝十分赞同。‎ C.烨以孝治官,严守旧制。在吏部任职时,他要求京朝官员有父母离世的,主管部门不得上奏留人;请求免去守孝的人,根据情况判罪。‎ D.烨重情重义,替友谋划。他去看望被贬官的王曙,设酒宴为他送行,一晚才回;好友李渎过世后,烨向皇帝陈述他的高行,使他得以追赠官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阅读,总体把握,再用排除法。B项,“皇帝十分赞同”错,于文无据。‎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 ‎(2)初,王曙坐寇准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烨叹曰:“友朋之义,独不行于今欤?”‎ ‎ ‎ ‎ ‎ ‎【答案】(1)凌策在蜀的时候,年谷丰收,政事简单,所以能够用宽松的政策对待百姓。‎ ‎(2)当初,王曙因寇准事件获罪贬官,在朝廷中做官的没有敢去看他的人。烨叹息说:“朋友的情义,难道在现今不施行了吗?” ‎ ‎【参考译文】‎ 烨,刘温叟的儿子,字耀卿,考中进士。多次升官,做了秘书省著作郎。做龙门知县,很多盗贼杀人,烨抓捕了他们,将要加刑具押送知府,担心(他们)在路途中逃跑,就全部杀掉。大家佩服他的果敢决断。做益州通判,被召回京,当时王曙治理蜀地,有人说他治政严苛暴力。真宗问刘烨:“王曙治理(蜀地)的状况和凌策相比,哪个好?”烨说:“凌策在蜀的时候,年谷丰收,政事简单,所以能够用宽松的政策对待百姓。近年收成不好,盗贼偷偷行动,没有诛杀的手段不能禁止。然而王曙所做的,也不曾超出陛下制定的法令。”皇帝赞许他的说法。天禧元年,开始设置监官。皇帝对宰相说:“谏官御史,应当识朝廷大体(的人担任)。”于是让烨担任右正言。恰逢连年灾荒,黄河在滑州段决堤,大兴力役,到处是饿死的人。烨上书请求罢免宰相,来顺应天变。都城的东南有泉水流出,百姓争着流传可以治愈疾病,皇帝下诏书,在那个地方修建祥源观。烨说,这种说法怪诞荒谬,不合常理,并且大旱,不能兴建土木来建设不急迫的东西;又上书请求罢去提点刑狱,禁止百姓抛弃父母信奉佛教道教的行为。都没有答复。上表请求调外地就职,皇帝因为烨多次言中事情,就(让他)以判三司户部勾院的身份,出京安顿抚慰京西。回京,在集贤院当值,一同编修起居注,升为右司谏。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的官职,掌管杂事,暂且兼任吏部流内铨。上书请求,京朝官员有遭遇父母丧事的,主管部门不能上奏留下,(依据)‎ 先例,当像原来一样再次起用。于是下诏,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各路长吏,仍然按旧例上奏裁员,剩下的乞求免去守孝的人,根据情况判罪。改任三司户部副使,提拔为龙图阁待制,掌管各事务,暂时处理开封府事务。多次升迁做了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又迁为河中府,一直到离世。当初,王曙因寇准事件获罪贬官,在朝廷中做官的没有敢去看他的人。烨叹息说:“朋友的情义,难道在现今不施行了吗?”前往设酒宴为他送行,一个晚上才回来。曾经和河中处士李渎关系友好,渎死后,烨替他在皇帝前陈述他高洁的品行,皇帝下诏书把著作郎的官位追赠送给他。唐代末期五代混乱,曾经的名门望族大多离开乡里,有的在封爵受职中断了后,而世系无所考证。只有刘氏从十二代祖先北齐中书侍郎刘环俊以下,代代为官,而世代的牒文都存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尚节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②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 传③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瞒,通“樠”,流出的样子。③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特卉木也,佩以玉 特:只 ‎ 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的确 C.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 备:准备 ‎ D.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游:交往 ‎【答案】C ‎【解析】C项,备:完备、充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而彭祖以久特闻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B ‎ 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作者以此来说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是节操,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有未雨绸缪,从平时闲居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一旦遇到事,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答案】A ‎【解析】花木枝繁叶茂,不仅要有节,还需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主旨理解有误,原文无“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之意。‎ ‎9.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 ‎(1)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 ‎(2)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 ‎ ‎ ‎ ‎ ‎ ‎【答案】(1)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得分点:“或”“比德”“惩志”)‎ ‎(2)(竹子)至于经历寒暑,遭受霜雪,但枝干、叶子没有改变,颜色青青也没有改变,像是在关键时刻不改变气节的君子一样。(得分点:“涉”“蒙”“夺”)‎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或”“比德”“惩志”“涉”“蒙”“夺”的翻译。‎ ‎10.给下面句子断句。‎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 ‎【答案】“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不仅仅是好玩而已。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茎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竹子,(否则)又凭什么崇尚竹子呢?‎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那里就做对了,在季子那里就没有做对;守住自己至死不变,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选择得不精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