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2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2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3

‎7 李商隐诗两首 一、读准字音 ‎(1)锦瑟(sè)  (2)马嵬(wéi)  (3)惘然(wǎng)‎ ‎(4)宵柝(tuò) (5)琴弦(xián) (6)晓筹(chóu)‎ 二、一词多义 ‎(1)端 ‎(2)徒 三、古今异义 ‎(1)一弦一柱思华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帝春心托杜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今义:青少年时代。(2)古义:伤春之心。今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情怀。(3)古义:迷惘,茫然。今义:形容失意的样子。‎ ‎[资料链接]‎ 晚唐朦胧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 - 10 -‎ 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读者喜爱。著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有《无题》《贾生》《夜雨寄北》《锦瑟》等。在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为“温李”。‎ ‎《锦瑟》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宣宗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少年才俊,但无意之中被抛入了两党倾轧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过施展抱负的机会,因此不免终身抑郁,于是一切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寓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造成了其诗朦胧难解的特点。‎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唐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六军不进,玄宗赐死杨贵妃及其亲属,史称“马嵬之变”。‎ 李商隐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藩镇之乱时期的马嵬事件讥讽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 委婉含蓄的无题诗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大多以男女爱情为题材,意境缥缈,情思绵长、婉转,辞藻华丽,声调和美,回肠荡气。其诗大量运用隐晦的手法,主旨委婉含蓄,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李商隐的无题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也没有统一的构思贯穿。有的描写爱情相思,有的抒发身世感慨,有的寄寓政治含意,有的写朋友交往,有的写与歌伎来往。内容复杂,难以表达,诗中的意思不好明说,故而用“无题”。李商隐的无题诗特别是爱情诗最能够代表他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 [文本鉴赏]‎ ‎《锦瑟》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对于本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是诗人晚年回顾过去、自述感伤的作品。诗的内容跟作者以往的梦想或爱情有关,寄托了作者的凄清幽怨之情。‎ ‎《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以“马嵬事变”中唐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为题,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 10 -‎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典抒情 ②马嵬之变 ‎ [文本深读]‎ 一、阅读《锦瑟》,回答下面的问题 ‎1.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中“无端五十弦”又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无端五十弦”喻往事繁多,也可说是喻已逝的年华,慨叹自己年已半百,忆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 ‎2.前人称《锦瑟》中的“思华年”是本诗“一篇之主”。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它是如何成为全诗之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写于作者晚年,是回顾华年情事之作,诗人以“思华年”(诗眼)总领全篇。颔、颈两联写华年情事,围绕一生如梦如幻的身世遭逢,反复抒写了理想破灭、追求成空的深沉感慨与无穷遗恨,尾联以“可待成追忆”与“惘然”作结,与首联“思华年”呼应。‎ ‎3.用典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诗歌原文 典故 对表现人物感情的作用 ‎①‎ 庄周梦蝶 既是美好的梦境,又是虚幻之境,借此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妙情景 - 10 -‎ ‎②‎ 杜鹃啼血 借此以冤情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之情 ‎③‎ 沧海明珠 ‎④‎ ‎⑤‎ 良玉生烟 ‎⑥‎ ‎[答案] ①庄生晓梦迷蝴蝶 ②望帝春心托杜鹃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 ④月明珠泪,构成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复杂的怅惘情怀 ⑤蓝田日暖玉生烟 ⑥借此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4.《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邈,对于《锦瑟》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纷纭。对此你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咏瑟诗。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诗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 ‎(观点二)悼亡诗。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观点三)伤世诗。此诗的主旨是“枨触人生,情怀历乱”。它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诗歌约作于作者晚年,应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 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年华流逝、抱负成空。‎ 二、阅读《马嵬(其二)》,回答下面的问题 ‎5.首联“徒闻”“未卜”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用“海外更九州”概括了术士在海外仙山寻见杨贵妃的传说,而后用“徒闻”加以否定。“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明明白白地结束了。因此“徒闻”“未卜”流露出作者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讽刺之情。‎ ‎6.本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几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联运用了反衬手法。表达了三层意思:①“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②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③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 ‎7.本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 1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的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致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倒叙手法 ‎《马嵬(其二)》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写杨玉环死后唐玄宗的悲叹,然后回忆杨玉环被赐死的过程,最后才写到贵为天子却不能享受普通百姓的家庭幸福。这种写法突出了因果关系。‎ 定义: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其类型及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类型:结局提前,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或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等。‎ 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 ‎2.写法指导 运用倒叙手法“两注意”‎ ‎(1)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要在结构上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在主旨上起到强化作用。‎ ‎(2)要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倒叙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代清楚,避免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 ‎3.迁移运用 ‎《马嵬(其二)》一诗按照时间顺序,应该先是“马嵬之变”也就是颔联和颈联所描写的,然后才是首联的“海外徒闻更九州”,最后才是“诗人之叹”。所以在头三联诗人运用了倒叙的记叙方法。‎ 请运用倒叙的方法写一段记叙性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我的头发湿了,浑身沾满了泥浆,清明节特有的雨丝欲断还续,‎ - 10 -‎ 从遥远的天际无声飘落在荒凉的山野,我踩着泥泞艰难地走着,寻找着,任凭雨水洒在头上、脸上、身上。找到了,找到了!“妈妈,妈妈!”我的心在颤抖,“妈妈,原来,原来您在这里!”我流着泪抚摸着这孤独的墓碑。“妈妈,您孤独吗?我来看您了,您笑吧!”我的手在抖,一切都模糊了,模糊了……‎ 往事闪电一样掠过心头,我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作为“牛鬼蛇神”第二代子孙,我被剥夺了生活在父母身边的权利,是她,据说是外婆的远房侄女——一个生活在偏僻山沟的独身农村女人,不顾一切地收养了我。她那么爱我,为了我,她不惜一切,甚至生命。因为她说:“波儿,你是我唯一的亲人!”我叫她“妈妈”,应该叫她妈妈!‎ ‎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唐玄宗,启发世人吸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 唐玄宗前期靠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成就了开元盛世,晚年却沉迷于骄奢淫逸之中,荒废了朝政,最后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的大祸。没有“当时”的逸豫,哪会有“此日”的离散,甚至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不能保全。唐玄宗忧劳时,造就开元盛世,兴国;逸豫时,天宝危机,宠妃身亡。唐玄宗的一生正好印证一个真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应用角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追求”“得与失”等。‎ ‎2.素材应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以理解为生于不满足,死于满足现状,也可以理解为常怀忧患意识,在竞争中才有生存之道;安于现状,或看不到、不去看潜在的危机,不测的危险或许就会找上门来。‎ 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不仅用忧患意识教育孩子,也经常提醒自己以此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才能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业。同样在唐代,唐玄宗,安逸了几十年,失去了忧患意识,在奢侈糜烂的生活中,在温柔乡里,最终迷失了自己,看不到,或根本就不去听、不去看近在家门的危险,最终为安禄山之乱所困,动摇了大唐盛世的根基,真正“死于安乐”。国君如此,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 [群文阅读]‎ 导读:在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见过柳三变的多情,苏东坡的专情,元稹的痴情,但深情者,平生所见唯义山耳。李商隐的诗歌在晚唐独树一帜,他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以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其实,无论缥缈的意境再怎么朦胧,感动人的莫名瞬间,却古今同在。‎ 夜读李商隐 深夜,在群星璀璨、飞光流辉的大唐帝国的诗空中,解读李商隐。情怀便如夜一样温柔,‎ - 10 -‎ 诗一样古典。仿佛看到他徘徊于长安城外的郊原,袖袍款款,丝绦飘荡,长髯掀拂着惊涛骇浪的意象;浓郁的眉宇间挽结着爱的抑郁和缠绵,在晚唐帝国的斜阳日暮里,吟哦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章……‎ 义山出身寒微,但寒门关不住天才童星的光辉,他在七八岁的时候,便显露出非凡的诗才,这在连吵架都用平仄诗韵,能作诗就有荣华富贵的时代,义山不能不受到人们的重视。 于是某豪门主动愿与李家结为儿女亲家,愿意资助义山成才。这对经济拮据的李家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便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又一段爱的悲剧,在世间上演了。‎ 多少年以后,随着义山名声显赫,出入官宦豪门的机会多了,接触的世面也宽了,一个偶然的机缘,他认识了一位大家闺秀,或是小家碧玉。这中间或许有过类似“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浪漫,或是有一段“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佳话。 然而,这是一次注定没有结果的开花,因为义山已有婚配。‎ 世间的美,有好多像树摇碎的月影,像被风吹谢的落红,美,总是隐藏于悲凄之后。当那位情深如海的姑娘,得知“萧郎成陌路”,鸳鸯蝴蝶翻为梦后,一定是万念俱灰,于是卸去珠钗,剪断青丝,郁郁而皈空门,从此,青春红颜,陪伴青灯黄卷。而之后的义山,更是椎心泣血,政治上的失意、仕途的潦倒、对伊人的追忆、悔恨使之写下了异帜独树的“无题”诗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定是清音如水的锦瑟,引起了诗人对往事的思恋,然而,思恋有什么用?在当时也不过成就了以后的追忆而已!多么无奈而悲怆。情到深处不由人,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于是诗人饱蘸相思之苦写下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非易事,相别何其难!“蚕死”“烛尽”唯其如此,才能表达相思之痛,这是拼却生命的爱啊。青鸟探看,分明是天上人间的遥望。‎ 晚年,诗人对往日的恋情依旧难以割舍。《万首唐人绝句》中收录了义山一首《夜雨寄北》。本来就是有题的无题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莽荒的大巴山漂泊的诗人,归期无定,无限孤寂的诗人,在悱恻、绵密的秋雨寒窗下,‎ - 10 -‎ 是多么渴望在幽幽的灯烛下,守着终生所爱,互诉衷情,一面剪着渐剪渐生的灯花,一面倾诉着远别日子的思念,这是人生何等快慰之事啊。‎ 我不反对把义山的无题诗看作寄寓政治之作,但我更愿意把它们当作情诗解读,虽然历代众说纷纭,但我敢断言:没有真正爱过的人,绝对写不出如此情致深蕴、撕心裂肺的诗句。‎ 李商隐,在光彩夺目的诗国里,你永远是一颗玫瑰色的星辰。‎ 末世黄昏中的悲歌 昨夜星辰昨夜风,当我无意间看到这一行的时候,蓦地就顿住了,抬头仰望星空,恍恍惚惚的若有所失涌上心扉,当时璀璨的夜空、清凉的晚风,来不及回味,刹那间的不经意,就已明白有一种叫哀愁的美丽。‎ 某年某日,在草木摇落、冷香透寒的深秋,不因萧萧黄叶的凋零而伤感,不为萋萋芳草的衰败而悲吟。使我们为幽深的孤寂感所包围,油然升起绵绵的愁思,竟只是玉谿生笔下寥寥的数行,名为《无题》的诗歌。‎ 于是,总是喜欢透过泛黄的故纸,轻轻地翻过一页又一页,感悟着有着无尽忧愁的李商隐和他曾经生活过的悲怆末世。‎ 唐朝自元和中兴的图强自救的美梦成为泡影之后,曾经如万丈高楼一样雄伟地屹立在东方大地的帝国,已经出现了江河日下的颓势了,此非人力所能扭转的必然趋向。 自古文人不甘平庸的满腔抱负,实在不可能得到理想中的实现。往昔的荣耀仅剩下黯淡的光芒,在猎猎的西风中无可奈何地式微下去,骚人墨客掩卷而叹,在惨淡苍凉的大幕笼罩下,他们发出愁苦衰微的哀鸣,为帝国的沉浮沦落吟上一首首凄伤的悲歌。‎ 其中尤以李商隐等晚唐诗人为最,以他特有的细腻秀笔,以他复杂的情怀,为时代渲染上最绮艳多情的瑰丽色彩。为时代送上了倾注了最沉郁情感的千古绝唱。李商隐引领晚唐风骚,在漫漫的长夜,焕发着永不褪色的绚烂,在古典诗词的殿堂里,始终萦绕着一丝无法言传的韵味。李商隐和杜牧被并称为“小李杜”,能够类比前贤,唐诗的泰山北斗李白和杜甫,虽不敢说已能比肩,也自有其杰出的艺术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拥有对情爱别离的伤感惆怅,咏史怀古的深思喟叹。‎ 李商隐的哀曲是缠绵悱恻而不绝的百感交集。‎ 李商隐的性格是内向自卑的,他的浪漫情怀无法像华清宫的温泉、庐山的瀑布那般倾泻而出。只能在冷艳的笔尖下,孤独地抒发自己的款款深情,真挚而又脆弱敏感的爱恋,在无情的风雨人生中,显得极为易逝和易碎,只得寄情于那穿越时空、虚幻而又美丽的高唐神女,沧海蓬莱等奇情想象构建的缥缈温柔梦。李商隐的诗歌与性情,就像他的号玉谿生一样,有如温润的美玉,静静地躺在细水长流的小溪中,曲折地流过清灵的山谷,最终消失在雾气深锁的一片朦胧当中,不知向谁倾诉诗一般的爱情故事,谜一般的伤感人生。‎ 李商隐染上了时代带来的忧郁症,陷入不可自拔的惘然中。‎ 但是李商隐却以其诗歌中的虚幻蕴意,朦胧凄婉,情真意切,内敛温和的艺术表现手法,‎ - 10 -‎ 娓娓道来他一往情深的痴情,苦闷不得志的人生,也因此赢得了善良温情的中国对失意才子,悲情英雄自古以来就有的悲悯之心,更符合了中国人内在而不失深情的情感表达方式。李商隐用自己的方式,在古老的锦瑟和箜篌的协奏下,谱写中国文化史中最动人的感伤旋律。时至今日,依旧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震撼着后人对悲剧的思索。‎ 建议阅读篇目:‎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李商隐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李商隐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李商隐 ‎[积文化常识]‎ 古代诗歌中常用典故 用典,就是借古事古语说今意,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古代诗歌中用典,能产生典雅的效果,增强作品的意蕴。在《锦瑟》《马嵬(其二)》中,诗人使用了很多典故。‎ 庄生晓梦迷蝴蝶。‎ ‎(1)庄生梦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故事,说是庄周梦见自己化身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表现了这样的情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美梦。这里梦境是美好的,又是虚幻的,诗人正是借此典故中虚渺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情境。‎ ‎(2)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谎称苏武已死,而汉使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3)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其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4)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如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又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被称为“相思子”,常被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10 -‎ ‎(6)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于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如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7)比翼鸟:又名鹣鹣,传说此鸟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如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8)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被用来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古文今译] 敬重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敬重别人的长辈;抚爱自己的子女,从而推广到抚爱别人的子女。做到这一点,统一天下就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那样容易。‎ ‎[知行启迪] 陈毅元帅在任外交部部长期间,工作非常繁忙,然而他却利用出访归来的间隙去看望年迈的老母亲,并给瘫痪的老母亲洗尿布。‎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 1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