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
绝密★启用前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早期形成史。在华夏民族的凝聚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的统一、祖宗的认同、神话精神的滋养。 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上古时代,部族林立,图腾各异。由于超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龙成为太昊伏羲部族的图腾,并得到中原各部族的公认。炎帝部族入主中原后放弃了自己的羊图腾与牛图腾,改信龙图腾。黄帝入主中原后,也用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炎黄后裔在龙图腾引导下,经过不懈努力融并接纳了东南西北中的不同部族,龙部族联盟进一步扩大。至汉时,刘邦以龙子的身份降生,并斩白蛇起义建立汉朝,龙成为汉兴的重要力量与灵魂旗帜,也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图腾,直到现在中华民族还被称为龙的传人。 在龙图腾旗帜的引领下,作为龙子的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成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核心与血缘纽带。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就是和合向心、归宗炎黄的过程:一是华夏民族向外兼并扩张的外向认同,变夷为夏;一是外围民族认炎黄为祖宗归依华夏的内向认同,夷变为夏,于是匈奴、鲜卑、苗族、瑶族等都成了黄帝炎帝的后裔,成了华夏民族的一分子,炎黄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华夏民族的外并内聚是从“血缘”到“文化”的融合,是龙图腾的统一,是炎黄始祖地位的认同,是中国神话的胜利。正如德国思想家谢林所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核心神话只有两个——龙和黄帝。” 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置媒、燧人取火、有巢造屋、伏羲画卦结网、仓颉造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创造精神;女娲补天治洪、舜耕历山、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奋斗精神;盘古化物、神农尝草、鲧死化禹、夸父手杖化邓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奉献精神;龙图腾的形成与统一、大神们的复合形象、华夏民族的融合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团结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着华夏民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篇章,引吭出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弹奏出团结向心的动听旋律。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华夏民族团结奋斗、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华夏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使华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闫德亮《古代神话定型与华夏民族形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夏民族融合过程有两条途径:外向认同,变夷为夏;内向认同,夷变为夏。 B.我国古代神话对于华夏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养了华夏民族的精神。 C.上古时代每个部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图腾,例如龙是太昊伏羲部族的图腾。 D.古代神话中蕴含的创造奋斗奉献、团结等精神,促进了华夏民族发展壮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神话在华夏民族凝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B.文章引用德国思想家谢林的言论,有力论证了龙图腾旗帜对于中华民族的引领作用。 C.文章按历史时代顺序,清晰地揭示了龙如何一步步成为华夏民族统一图腾的过程。 D.文章较为具体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神话中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华夏民族品格的铸造、社会责任的形成,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B.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其中包含了超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C.华夏民族通过兼并扩张,将匈奴、鲜卑、苗族、瑶族等变成其一分子,不断发展壮大。 D.刘邦以龙子的身份降生尽管荒诞,却使龙成了华夏民族图腾,中华民族成了龙的传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文精神的建设问题,不仅仅是我们国家才有的,全世界也都存在。近两三百年,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整个世界的科技和人文两大文化体系一直处于失衡状态,科技占主导,人文却总是追赶不上科技。科技可以直接用到生产,是硬实力,而人文作为软实力,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而影响生产。 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一些所谓的落后国家为了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提升经济实力,更多地关注科技文化,而人文文化被抛得更远。中国如果不调整这种失衡状况,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科技文化在造就了物质发展的同时,也在以经济发展规律来构建整个社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用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这是科技、人文的比例失衡引起的。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也不追求付出和收获相等。人文的价值观应该是付出大于收获,甚至是完全付出,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上。 近些年来,我们在道德伦理上甚至出现了一种倾向:给我多少权利,我就尽多少责任和义务,追求责任、义务跟权利完全等价。其实,权利义务不是简单的等价关系。责任、义务是个体的行为,权利是社会赋予的。从道德实践上看,我们应遵循董仲舒提出的原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个体在道德实践上只管正谊明道,而不是谋利计功,社会需要给这些正谊明道的人相应的功利,但个人不是为了功利而去正谊明道的。如果社会对正谊明道的人置之不理,给歪门邪道的人以奖励,社会就失去了公正。如果社会不奖励正谊明道的人,只能说明社会是不公正的,但个体还是要无怨无悔地去正谊明道,这才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可怕的是我们把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原则看作价值观的核心,绝大部分人都想着有相应的回报才去尽相应的义务。 社会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个人尽伦尽职,在什么位置上就要把这个位置上的工作做好,并得到一份相应的回报。但是,更高的人文要求是自觉把事情做得更好,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心甘情愿地去做事,这是人文的价值追求。与物质上的回报相比,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回报。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人文的价值追求,而不是以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原则来衡量一切。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文价值失落的表现。 (摘编白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不同于科技,属于软实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也会间接地影响到生产。 B.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是以利为本,追求的是付出和收获相等。 C.做任何事情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这属于人文的价值观。 D.如果让等价交换原则成为价值观的核心,人们就会冲着相应的权利尽相应的义务。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现实人手,直陈科技与人文两大文化失衡状态,揭示危害,引出论题。 B.文章将以等价交换原则为价值观的核心与人文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突出各白特性。 C.文章从道德实践的层面,运用董仲舒之例,有力地论证了人文价值观的重要性。 D.文章从社会最根本的要求及人文的价值追求两方面,层层深入阐述应有的价值取向。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只会出现在科技文化很不发达的落后国家。 B.科技文化发达了,自然会引起人文文化的衰落,从而导致二者之间比例失衡。 C.社会给正谊明道的人以相应的物质奖励,旨在让他们无怨无悔地去正谊明道。 D.在人文的价值观指引下,即使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也应自觉把事情做得更好。 参考答案 1. C 2. B 3. A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每个部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图腾”不正确。有的部族有多个图腾,如炎帝部族就有羊图腾与牛图腾。故本题选C项。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文章引用德国思想家谢林的言论并非论证龙图腾旗帜对于中华民族的引领作用,而是意在说明神话对于中华(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意义。故本题选B项。 3.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并不是所有的图腾都“包含了超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文中特指龙。C项,“华夏民族通过兼并扩张”不正确,匈奴、鲜卑、苗族、瑶族等成为华夏民族一分子是主动归依。D项,“却使龙成了华夏民族图腾”不正确,早在黄帝入主中原后,龙就成了华夏民族的图腾。故本题选A项。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4. D 5. C 6. D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文中是“绝大部分人”,另外,文中“其实,权利义务不是简单的等价关系”信息也可证明这一假设关系不成立。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错点有二:“董仲舒之例”应为引证法,而不是例证法,“重要性”应为“在现实中如何体现”。故选C。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太绝对,又少“科技、人文的比例失衡”条件,另外,“全世界也都存在这个问题”,表明不只是“落后国家”;B项,错在“科技文化发达了,自然会引起人文文化的衰落”,文中是说“更多地关注科技文化,而人文文化被抛得更远”;C项,“旨在让他们无怨无悔地去正谊明道”错误。目的是“体现社会的公正”。故选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