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 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根据课文填出下面名篇名句的上下句。 (17分,每格1分)‎ ‎1.默写天空处的句子。‎ ‎(1)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在雨的哀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皆垂泪涕泣。(《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6)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 ‎(7)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8)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9)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1)怅寥廓 (2)风华正茂 (3)挥斥方遒 (4)消了她的颜色 (5)散了她的芬芳 (6)太息般的眼光 (7)丁香般的惆怅 (8)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9)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为变徵之声 (11)思而不学则殆 (12)其意常在沛公也 (13)万类霜天竞自由 (14)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15)夏虫也为我沉默 (16)不在沉默中爆发 (17)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直接填写上下句,作答时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比如“寥廓、遒、惆怅、溯、斓、徵、殆、沛、竞、笙箫、爆”等字词。‎ 二、选择题(36分,每小题3分)‎ ‎2.下列画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被八创(受)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 B.刑人如恐不胜(尽)沛公则置车骑(放弃)‎ C.窃为大王不取也(替)失其所与(结交)‎ D.引其匕首提秦王(掷击)大礼不辞小让(让步)‎ ‎【答案】B ‎【解析】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实词注意积累,尤其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A币:礼物;C为:认为;D责备。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如因善遇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B.公为我献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丹不忍以己之私 以其无礼于晋 D.拔剑撞而破之 拔剑切而啖之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并根据要求选出答案。‎ A项,第一个“因”是介词,乘机;句意为: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第二个“因”是介词,依靠;句意为: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 B项,第一个“为”是介词,替;句意为: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第二个“为”是动词,给予;句意为: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句意为:我不忍心因为自己个人的私仇。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句意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D项,都连词,表顺承;句意分别为:拔出剑来击碎了它;拔出剑来切着吃。‎ 故选D。‎ ‎4.下列加点字都属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厚遗秦王宠臣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卒起不意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距关,毋内诸侯进兵北略地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答案】B ‎【解析】‎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该题各项通假字分别为:B.卒通猝,“突然”的意思,念cù。“知”通“智”,“明智”的意思。A.蚤通早C.距同据,占据;内同纳,“使其入”。毋同无,“不要”的意思。D.“倍”通“背”,“违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郑人盟 ②太子迟之 ③函封之 ④素善留侯张良 ⑤臣活之 ⑥道芷阳间行 ‎⑦夜缒而出 ⑧使使以闻大王 A.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B.⑥⑧\②④⑤\③⑦‎ C.①⑥⑧\②⑤\③⑦\④ D.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结合句意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句中“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句意: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②句中“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句意:太子认为荆轲动身迟缓。‎ ‎③句中“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句意:用盒子装好 ‎④句中“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句意: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⑤句中“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句意:我使他活了下来。‎ ‎⑥句中“道”,名词作动词,取道;句意: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⑦句中“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⑧句中“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句意: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故选A。‎ ‎6.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大王来何操 ④何厌之有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①被动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宾语前置句。所以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是对原文人物性格、艺术手法的分析及相关内容的概括,有不恰当的( )‎ A.“不虚美,不隐恶”是司马迁记录历史人物的一大亮点,这种“实录”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显得真实饱满。比如写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言行,除了表现其直率.守诺之长,还着力表现其刚愎.寡谋之短。‎ B.“怒斥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侧面。作为一个侠士,他必然以“言必信,行必果”自高,容不得别人对他的操守有所怀疑。太子的不信任,使得荆轲在临行前一反平素的沉着,在尚未计出万全的情况下,仓促前行,而导致最终的败局。‎ C.“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接着就侵犯秦国,提醒秦伯对此现实不能不存戒心。‎ D.司马迁在刻画项羽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用刘邦的狡诈,对内奸绝不留情衬其直率、宽宏大度,用范增的多谋、急躁衬其短视、刚愎,故虽寥寥数语,项羽仍显得形象鲜明,富有神采。‎ ‎【答案】C ‎【解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错在“现实”。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是因为大堰河知道自己的梦永远也不能实现。那种世俗的血缘关系,无形的鸿沟使她只能把殷切的愿望埋在心里。‎ D.“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手法、主旨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B项,“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说法有误,这首诗没有使用借代的修辞。诗中使用了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使用了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使用了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使用了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故选B。‎ ‎9.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第一诗句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B.第二诗句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第三诗句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手法、主旨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文学作品。全诗共五句,每一句都没有名词性主语,全由描述性句子构成,全部是描述一种瞬间的神态,尤其“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语道出了东瀛女子柔弱的美丽,而“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则将有情人别离时的复杂心情一语道破,两句均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全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B项,“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说法有误,诗人用凉风中的水莲花来比喻娇羞女郎的温柔美丽。‎ 故选B。‎ ‎10.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诗余等。因为词牌的限制,故写词又称填词。‎ B.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C.“沁园春”是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D.毛泽东的词虽然反映的是现代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但因为采用的是古体诗的形式,因此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从广义上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D项,“因此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说法错误。从时间上说,“现代诗”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所以应属于现代诗的范畴。从内容上看,是现代人以古典的形式写的现代的内容。从写作手法上看,是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所以应是现代诗。故选D。‎ ‎1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使用了反问,因为问题不需回答。‎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国家”。‎ D.粪土当年万户侯: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万户侯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是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种类、特征等有关知识,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作出准确判断,再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本题着重考查设问的修辞手法。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本题要求选“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 B项,“使用了反问,因为问题不需回答”说法错误,不是反问,是设问。全词上片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故选B。‎ ‎1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息 轻手摄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篱墙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惆怅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潮 D.凄婉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语境来辨析字形正误。‎ A项,“轻手摄脚”中“摄”应改为“蹑”;B项,“破锭”中“锭”应改为“绽”;C项,全部正确;D项,“悄无生息”中“生”应改为“声”。故选C。‎ ‎13.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A.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B.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C.她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默默彳亍着。 D.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A项,比喻,把“姑娘”比作“丁香”;B项,比喻,把“她”比作“梦”;‎ C项,不是比喻;D项,比喻,把“金柳”比作“新娘”。‎ 故选C。‎ 三、填空题(3分)‎ ‎1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 ‎①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 ‎②蓝天,白云,还有一群红领巾。( )‎ ‎③柔柔的风痴情地举着红柳那飘逸的手。( )‎ ‎【答案】(1)反复 (2)借代 (3)拟人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反复、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构成要素是“本体”“代体”“相关性”,只出现“代体”。借代种类比较多: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等。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1)是反复,“她含着笑”反复;‎ ‎(2)是借代,“红领巾”借代“少先队员”;‎ ‎(3)是拟人,柔柔的风“痴情地举着”和红柳的手“飄逸”,模拟人的动作和情态。‎ 四、文化经典题。 (6分)‎ ‎1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平?传③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 ‎【注】①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是曾皙之子,孔子之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其弟子也尊称曾参为“子”。②三省(xǐng):多次反省。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答案不超过20字)‎ 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 ‎【注】①子夏:孔子的学生。②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③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答案】(1)B ‎(2)体现了孔子教育以德为先的观点。‎ ‎【解析】(1)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项,“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理解有误,这里把“忠”与“信”的范畴完全等同起来了。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并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结合题干要求,找准观点所在位置并准确理解其含义;最后结合题干所给观点和自己理解进行概括评价。‎ 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曾子和子夏都继承孔子的思想。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其对自身德行的看重。本选段中子夏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及其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都是孔子“重在德行”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作答时注意字数限制。‎ 参考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五、文言翻译(16分)‎ ‎16.文言翻译。‎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答案】(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3)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 ‎(4)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荆轲送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词有:‎ ‎(1)“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出”是衬字,无实义,译为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 ‎(2)“微”,表否定的假设,如果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因”,介词,依靠;“敝”,损害。“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3)“举、胜”,都有“尽”的意思;“刑”,动词,处罚。‎ ‎(4)“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知道这件事的宾客;“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六、现代文阅读。 (12分)‎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问题。‎ 说《易水歌》①‎ 林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②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③。”“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④”,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⑤”,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⑥”,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⑦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注】①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②[荆轲(?——前227年)]战国卫人(今河南北部)。称荆卿,③[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汉《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中句子。④[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楚辞·九辨》中的句子。⑤[明月照积雪]南朝·谢灵运《岁暮》中的诗句。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⑦[专诸(? ——前515)]春秋时吴国堂邑人。吴公子光(阖闾)阴谋刺杀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荐专诸于光。僚十二年,光具酒请僚,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立死。专诸为僚之随从所杀。公子光遂自立为王。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17.填空,并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1)荆轲的事迹见于《 》这是一部 (体例)的史书。‎ ‎(2)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18.读毕此文,想一想,《易水歌》中的短短两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绝唱?本文对你鉴赏诗词的方法有何启示?‎ ‎19.谈谈你对“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7.(1)《战国策》 国别体 ‎(2)“这”指“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 ‎18.因为它符合艺术的普遍性原则,道出了许多人的胸怀,并且将人带入一种悲壮的意境之中。‎ 启示:①抓住诗词创设的意境;②将自己当作诗人。 ‎ ‎19.诗人写出了诗,也成就了自己,使自己名传千古;它为荆轲抒了志,后人也可借诗抒发自己的志向。‎ ‎【17题详解】‎ ‎(1)此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从广义上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战国策》相关知识。《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2)本题考查分析代词指代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在审读题干要求后,将代词回归原文对应的位置;然后认真阅读并理解前后文内容;再瞻前顾后,锁定答案涉及的内容区间;最后筛选有效信息,归纳整理答案。‎ 本题要求指出句中加点字“这”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审读题干所给语句可知,此句为总结性语句,点出荆轲短短的两句诗永垂于千古的原因。而“这”所指代的内容指“艺术的普遍性”的具体表现及性质特点。回归原文,结合语句“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可整理出答案。‎ ‎【18题详解】‎ 本题第一问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要求;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最后再根据要求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题,可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中“艺术的普遍性原则”,即“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来理解”,在结合语句“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即可整理出答案。‎ 第二问,考查结合文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要求,明确出题者意图;然后回归原文,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原文主要观点或倾向;最后结合个人理解及实际谈出自己体会。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 本题题干要求本文对你鉴赏诗词的方法有何启示,可根据文中观点“艺术的普遍性原则”的提示,结合关键语句“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再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作答。注意围绕原文内容,言之成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表层义;然后结合语境及语句特点揣摩其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一般情况下可通过抓关键词语,探究其修辞,品味其情感、哲理等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此题,先抓住句子关键点:“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和“也属于一切的人们”。再联系上一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来理解句意:诗人名传千古因写出了诗,诗人写出了诗,也成就了自己;后人往往会通过这句诗来抒写自己的志向,因此,属于一切的人们。‎ 七、写作(60分)任选一首完成)‎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高一,新学校,新课程,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新起点,新思维,新行动,新境界……感受着新,创造着新,清新的感受,与我们一同成长。‎ 请以“新”为题目,抒写你真实而鲜活的体验或感想。‎ 要求:①题目必须是“新”,不能更改。②可以写学校的生活体验与感想,也可以写学校之外的生活体验与感想。希望你写真实而独特的生活与思考,反对编故事。③提倡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文体不作严格限制,但不能写成诗歌。字数800字以上。‎ ‎【答案】‎ 新 在蝉的此起彼伏的乐曲里,我们告别了三年的初中生活;在秋风吹起时,我们走进了崭新的高中生活。‎ 新校园 我走进了高中的门槛,发现整个学校都散发着一种文化的气息:庄严古朴的教学楼彰显了 学校的辉煌;耳畔传来的阵阵读书声,令人身心愉悦;自习时笔尖在纸上跳动的声音让人振作精神。‎ 漫步在校园里令人不觉地会产生一种渴求知识的欲望。 站在状元桥边,静静聆听河水讲述学校的历史。坐在教室里向窗外望去,棵棵树木是那样的挺拔秀绿,时不时还会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声,令人耳目一新。这样一个优美的“花园式”学校,怎能不会激起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的欲望呢? ‎ 新生活 进入高中,一切节奏都变得快起来,有时候甚至感觉还没听懂,就已经下课了。我不得不放弃初中时的学习生活方式,不能放松警惕,要时刻都处于最佳状态,因为当你在犯困时,总会有人正在全神贯注;不能再想去放松,因为当你在娱乐时,总会有人正在忙于复习;不能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因为当你在为自己犯的错找借口逃避时,总会有人在认真反省自我,找自己的缺点。 ‎ 旧的生活已经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累赘,而对于新的生活,就要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和态度来面对,这样才能战胜一个个困难。‎ 新方向 在一番激烈的角逐后,我们终于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就像是田径项目一样,有‎400米,有‎800米,有‎1500米,甚至‎3000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终点,所对应的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不同,距离远的你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同于初中,那时我们的目标就是考上高中,而现在,不仅仅是要考上大学,而是要考上一所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理想大学,由于理想不同,每个人的方向也就不同,终点也会不同。所以,为了能达到心中的目 标,我要在高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这一个新的学期里,各路精英怀揣不同的梦想齐聚在新的学校,我们将在这里不断磨练,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为心中的梦想插上有力的翅膀,在三年之后,振翅高飞,冲向梦想的云端,冲向成功的彼岸。‎ 例文 新 在九月万物成熟的一个清晨,我迈着轻盈的步子信步向我向往已久的新学校――蜀光艺术中学走去。淡蓝色的薄雾笼罩着庄严的教学楼,校园门口纤细的小草像刚睡醒的小精灵一样,舒展着灰绿色的身子,像是在欢迎我们这些新生,轻柔的微风在操场边的白桦林间低声细语,几棵冷杉树下簇拥着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小野花。‎ 这是一个多么宜于幻想的早晨呀!淡淡的雾,柔柔的风,冉冉升起的朝阳,朗朗的读书声,都引起我无限的遐思。我站在操场中央,尽情地欣赏着周围的一切,一排排深红色的跑道,高大的教学楼前有一个抢眼的宣传栏,而最夺目还是蜀光艺术中学大楼上那特别醒目的八字校训“尽心为公,努力增能”,短短八字深深昭示着作为蜀光中学的学生既要努力学习增强本领,更要公而忘私,学会做人的道理。‎ 来到新校园,面对着新环境和教室里的一张张陌生的新面孔,我一点也不畏惧,相反,我很快乐。在我看来,这一切都象征着我们已经开始迈上新征途,我们必须面对新任务,接受新挑战,那就让我们在新的磨练中继续成长吧。‎ 在秋海棠和菊花盛开的时候,16岁的我走进新校园,父母的嘱咐、老师的叮咛和同学们祝福都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我深信,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让学习充满快乐”。尽管一个人在一个学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我要努力用自己短暂的几年为母校增光添彩。‎ 夕阳西下,黄昏将至,学校边的白桦林随风轻轻飘摇,在凹凸不平的小路上投下了斑驳的影子。我背着书包,背对着夕阳,在微风的陪伴下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而新学校的一切带给我的思考将越来越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