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但还不到一百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逐渐走下了“神坛”,甚至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抗生素的效力正在普遍下降,其原因是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正在迅速扩散,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约,甚至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细菌。欧盟一位官员表示,由于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一些常见的病原体正在变成所谓的“超级细菌”。一旦抗生素失效,我们的生活中就将充满危险——轻微的擦伤都有可能带来死亡,轻微的耳部感染可能就会引起耳聋。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一份报告称,到2050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丧生,相当于每3秒钟就有1人失去生命,危害将超过癌症。同时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危害性正逐年攀升。比如治疗大肠杆菌,一般使用普通抗生素即可见效,但近几年多个国家报告部分患者即使使用最强效的抗生素也无济于事。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约70万人死于各种耐药菌感染,23万新生儿因此夭折。 但目前针对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进行的新药研发很难跟上耐药性产生的速度。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新抗生素的研发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抗生素耐药性威胁。报告警告说,全球抗生素正濒临枯竭。这项报告认为,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已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进展,目前急需加大对抗生素耐药感染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否则世界将被迫回到因常见感染而导致小手术致人死亡的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制药公司和研究人员必须立即关注能治疗某些可在几天内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感染的新抗生素。 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大多数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而对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会构成最大健康威胁的抗生素耐药感染,包括每年导致约25万人死亡的耐药性结核病,潜在的有效治疗方案则很少,70多年来,只有两种治疗耐药性结核病的新抗生素进入市场。如果要终结结核病,每年全球急需投入8亿多美元来研究新的抗结核药物。 此外,对抗生素的滥用也是造成抗生素耐药性加速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2000年至2015年全球范围抗生素消费量增长了65%。尽管抗生素是治疗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但过度依赖抗生素治疗只能适得其反。相比新抗生素的研发和投资,公众应该尽快学会科学谨慎地使用各类抗生素药物,否则未来我们将有可能死于一次普通的感染,而不是今天人们所恐惧的癌症、艾滋病等恶性疾病。 (摘编自《抗生素耐药性与“超级细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百年来,人类寿命能得以大大延长,全得益于抗生素的发现和广泛使用。 B. 细菌一旦未被抗生素杀死,就会将耐药性传给其他细菌,成为“超级细菌”。 C.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导致千万人丧生,其危害性已经远超癌症。 D. 治疗疾病时,不能过度依赖抗生素,否则会加速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引用欧盟一位官员的观点,说明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 B. 世界卫生组织的多份报告证明抗生素效力下降已成世界难题,研发新抗生素迫在眉睫。 C. 文章重点分析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并列举具体数据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D. 文章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抗生素效力下降的原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的扩散、抗生素的滥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产生速度快,新抗生素研发严重不足,全球抗生素濒临枯竭。 B.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不仅给人类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还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进展。 C. 目前进入临床阶段抗生素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D. 解决“超级细菌”,既需要研发和投资新抗生素,也需要公众科学谨慎地使用抗生素。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全得益于……”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可知,题干夸大了抗生素的作用,表述错误。 B项,“一旦……就会……”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约,甚至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细菌”可知,题干表述过于绝对。 C项,“每年导致千万人丧生,其危害性已经远超癌症”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到2050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丧生……危害将超过癌症”可知,题干变未然为已然,表述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A项,“说明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表述错误。欧盟官员的观点只是指出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严重后果,并没有说明原因。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C项,“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抗生素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大多数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可知,题干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多数消费者还比较狭隘地认为,新能源汽车就是纯电动汽车。那么究竟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呢?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源的汽车,汽油、柴油和天然气、乙醇等均属于传统燃料。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统称为新能源汽车。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常规的混合动力汽车,也就是行业所称的HEV,不属于新能源汽车,因为传统燃料仍是其动力唯一来源。 近日,汽车行业一家知名咨询机构,发起了一项名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看法”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58%的消费者看好插电混动汽车;而正如火如荼的纯电动汽车,发展趋势竟然不如还处在萌芽期的燃料电池汽车。其实,不管看好哪种动力系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断提高是毋庸置疑的。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仅为1万辆,时隔6年后的2018年,成功突破120万辆,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当然,其快速发展不仅是需求所致,还受到国家政策和厂商产品供给的影响。其中,政策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撇开补贴政策不谈,地方政府对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支持尤为明显。近日,昆明发布公告:自2019牟1月1日起,昆明新增网约车必须是纯电动汽车,否则不予发放营运证。有这样规定的省市比比皆是,即使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是如此。 (摘编自《畅所欲言: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谁将主导汽车的未来?》,易车网2019年2月20日) 材料二: 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等国家标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是全球首个针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提出要求的技术标准。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将在促进纯电动汽车节能技术应用、推动电动汽车降低能耗、节约电力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该标准规定,具有三排以下座椅且最高车速大于或等于120公里/小时的电动汽车车型,当整车整备质量在750公斤及以下时,能量消耗率限值应在13.1千瓦·时/100公里。 (摘编自《我国发布全球首个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技术标准》,人民网2019年2月20日) 材料三: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预测,2030年,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8000万到1亿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表示:“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不一样,互联网技术是谁抢先谁占便宜,汽车不是抢先,汽车行业是与其做得早,不如做得好。”他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应该关注技术突破,而不是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设计时间表。 近日,由10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共同发起参与设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将重点聚焦电动汽车充电相关的技术领域,从共性基础、能源传输、生产、消费和车网融合5个细分方向设计相关标准及发展路线。这将为新能源汽车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相关专业及其他研究机构,提供技术决策参考和战略规划指引,同时将带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系列的规模效应。 当下新能源汽车还有很多问题,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还要忍受一些不太好的车,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到2025年,无论是综合成本还是驾驶体验,新能源汽车都和燃油车不相上下。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常州发布 2025年电动车与燃油车成本相当》,中国新闻网2019年3月30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新能源汽车的“新”表现在其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源,而HEV采用传统燃料作为唯一动力来源,因此不属于新能源汽车。 B. 超过半数的消费者看好插电混动汽车,让人意外的是,发展状况很好的纯电动汽车和刚起步的燃料电池汽车一样,都不被看好。 C.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提出要求,对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D. 新能源汽车行业想要发展好,重要的不是像互联网行业一样抢占先机,而是关注技术突破,只求速度不求技术很难做出好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既有市场需求因素,又有国家政策和厂商产品供给的影响,尤其是地方政策对其发展助力很大。 B. 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发布全球首个电动汽车能耗限值标准,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C.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从多个细分方向设计相关标准及发展路线,为该行业提供了技术决策参考和战略规划指引。 D.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用具体数字介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材料一说明过去几年的发展,材料三预测了未来的发展。 6. 请结合以上几则材料,简要概括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答案】4. B 5. B 6. ①政策方面,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可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在补贴、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鼓励其发展。②法律法规方面,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③技术方面,科研部门、汽车厂家等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提升其技术水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B项,“发展状况很好的纯电动汽车和刚起步的燃料电池汽车一样,都不被看好”曲解文意,表述错误。根据原文“而正如火如荼的纯电动汽车,发展趋势竟然不如还处在萌芽期的燃料电池汽车”可知,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B项,不合逻辑,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发布《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不能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本题要求结合以上几则材料,简要概括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根据原文“插电式混动汽车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会……程比现款有所提高的混动车才有资格获得税收优惠”“德国联邦汽车管理局……但去年电动汽车仅占新车注册率的1% ”可以概括出“政策方面,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可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在补贴、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鼓励其发展”;结合“《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将在促进纯电动汽车节能技术应用、动电动汽车降低能耗、电力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可以概括出“技术方面,科研部门、汽车厂家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提升其技术水平”;结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技术标准。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涉及道路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可以概括出“法律法规方面,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8.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长衫,却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摸索良久,才掏出一把制钱,可见穷困落魄;穿长衫,摇折扇,说话文绉绉的,对人不生气,可见斯文谦和。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华昌十指轻松将坚硬的端砚如刀切般分为两半,可见武艺高强;面对石钵的再三挑衅,都避开,不计较。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石钵头为治母病,求芮引,华昌不计前嫌,给药引,还不收钱。 9. 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虽出人意料,但与前文所设伏笔相照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或答: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②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①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②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③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①。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②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 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未尝有战斗功,乃言于高帝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节选自《汉书·张良传》) 【注】①厩(jiù)将:主管马匹的军官。 ②缟素:白色的衣服。这里是朴素之义。 10. 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 B.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 C.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 D.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 11. 对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而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 古人“名”和“字”是分开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张良,字子房。 C. 结婚,现在指男女通过合法手续结为夫妻,文中指的是结缔儿女婚姻关系。 D. “陛”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殿前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古代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良重情重义。张良年少时,不曾在韩国做官,但韩被灭之后,家人惨遭不幸,他用尽家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报仇。 B. 张良敢于劝谏。刘邦因宫室有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珍宝、妇女,他想留下住在秦国。樊哙劝谏,刘邦已经听取樊哙的进谏,后张良再次劝谏,于是沛公还军霸上。 C. 张良为人忠诚。在得知项羽要攻打沛公的消息后,他放下个人安危,主动告知沛公,且冷静地为沛公分析状况、出谋划策。 D. 张良为官正直。汉高帝想要封他三万户人口的封地,张良自认为自己没有战功,只是尽臣子本分,故而推辞,后被封为留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2)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秦始皇帝非常生气,在天下大规模进行搜索,急于找到贼人。张良于是改换名姓,逃跑躲避在下邳。 (2)张良说:“沛公觉得自己能打败项王吗?“沛公沉默,说:“现在该怎么办?”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句中“项羽”“沛公”“项伯”“良”,人名或对人的称呼;“鸿门”,地名。本句比较简单,根据这些人名、地名即可将句子断开。故选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选A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B项,,“刘邦已经听取樊哙的进谏”错误,原文是:“樊哙谏,沛公不听。”樊哙进谏,沛公没有听取。故选B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关键词:“索”,搜索;“乃”,于是;“更”,变更;“亡”,逃亡;“匿”,躲避。第二句关键词:“度”,估计、揣度;“却”,打败、击退;“奈何”,怎么办。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 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 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秦始皇帝东游,到达博浪沙的时候,张良和刺客一起埋伏刺杀秦皇帝,错误地击中副车。秦始皇帝非常生气,在天下大规模进行搜索,急于找到贼人。张良于是改换名姓,逃跑躲避在下邳。 项伯曾经杀人,躲避在张良那里。十年后,陈涉等起义,张良也聚集一百多年轻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张良想去跟随他,走在路上碰到沛公。沛公正带领几千人攻占下邳,便跟随了沛公。沛公让张良做了厩将。 沛公到达秦国,宫室有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珍宝、妇女,他想留下住在那里。樊哙劝谏,沛公没有听他的。张良说:“因为秦国无道,所以沛公能到这里。为天下除去祸害,现在应该以勤俭朴素来显示本色。现在刚入秦,就想着安于享乐,这就是所说的‘助桀为虐’。希望沛公听从樊哙的话。”沛公就又回去驻扎在霸上。 项羽到达鸿门,要攻打沛公,项伯夜里跑到沛公军中,偷偷地见张良,想和他一起逃离。张良说:“臣答应韩王护送沛公,现在事情紧急,逃跑是不义的。“便把这事告诉了沛公。沛公很惊讶,说:“现在怎么办?“张良说:“沛公想要真的背叛项王吗?“沛公说:“有个小人对我说把持关口不让诸侯进来,并且可以在秦地称王,便听了他的建议。“张良说:“沛公觉得自己能打败项王吗?“沛公沉默,说:“现在该怎么办?“张良就此请项伯来见沛公。沛公和项伯一起喝酒,为项伯祝寿,结为亲家,让项伯向项羽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王,把住关口的原因是提防别的强盗。 汉六年,封有功之臣。高帝说:“子房的功劳是运筹帷幄,决定千里之外的胜利,自己在齐挑选三万户。“张良没有过战功,于是对高帝说:“开始臣是在下邳起家,和皇上在留相会,这是上天把臣托付给陛下。陛下采纳臣的计策,幸而有时还能有成效,臣希望把留封给我就够了,不敢接受三万户。“就封张良做了留侯,是和萧何等一起受的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下列小题。 南歌子 吕本中【注】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吕本中(1084-1145),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宋廷南渡后,诗人流寓江南。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小令抒写了旅途风物和诗人感受,词情凄清伤感,但格调清新流利,读来凄伤却不压抑。 B. 词作开头两句写早行情景,意境与晚唐诗人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很接近。 C. 词中由“晓霜”写到“残菊”,由“残菊”想到“重阳”,又由“重阳”联想到眼前处境,思绪曲折。 D. 下片“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写出诗人正是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凄然之意卓然。 15. 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 答题要点:(1)羁旅行役,寂寞无眠。(2)佳节独处,思亲感伤。(3)家国沦亡,归而不得,忧时伤乱,痛苦深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正是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错误。由前面“晓霜”“残菊”“重阳”“寒更”等词判断,时间不应是“春夜”,而是“秋夜”,诗中表现的应是深秋时节。 故选D。 【15题详解】 2)本题考查对诗词的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整体理解诗歌,对作者、写作背景、诗歌的主要意象、手法都要考虑,分析时不能笼统地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相关词句详细分析。词人写《南歌子》一词时正值重阳佳节,从注解中可知,此时作于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寂寞的旅途中,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展现的是羁旅的愁苦,难以入眠。“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正逢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之情更胜。“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此句说,江左再好的风光,一想起故国中原,仍然挡不住诗人内心的凄凉。 【点睛】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景物与感受小令。词人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译文: 将近黎明时分,穿过山间驿路,踏过溪上板桥,只见斜月西隐,寒霜满地。行过乱山深处,只见在那野人篱落旁,一枝盛开的金菊,赫然点缀在残菊丛中,耀人眼目,好像在提醒人们重阳佳节已至。 夜投旅舍,孤寂难眠,寒夜的更声阵阵传来,让人更感长夜难捱。平时总听说江南山水奇绝,风光秀美,今日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却丝毫唤不起心中的激情,心里所想的却是那正被金人铁蹄蹂躏的故乡,有家难归的满腔悲凉油然而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不禁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2)《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时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樊哙用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力劝刘邦逃离项羽军营的比喻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望岳》中用“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答案】 (1). 问苍茫大地 (2). 谁主沉浮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如今)人方为刀俎 (6). 我为鱼肉 (7). 会当凌绝顶 (8). 一览众山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茫,浮,萧,兮,俎。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日 B. 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C. 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D 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18.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奇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答案】17. D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根据语境说的是部分家长热衷于“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的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显然选“揠苗助长”,所以排除含有“快马加鞭”的AB两项。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语境是说“很少”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故填“屈指可数”,从而排除含有“凤毛麟角”的AC两项。 再看,“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语境是讲家长的做法就是“行动和目的相反”,应选“南辕北辙”。“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光彩照人”: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语境是修饰什么样“的星”,显然填“璀璨夺目”,从而排除“光彩照人”。综合以上分析:D项正确。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原句的病因之一:句式杂糅。“根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句式杂糅,这里包含两个句子结构,即“根据……”和“……显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A项,还有句式杂糅的毛病,应排除。 原句的病因之二:成分赘余或语义重复。 “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D项,语义重复未修改,应排除。而B项,在修改中,又造成一个成分残缺的病因。应在“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加“以”。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所补写的语句是全文的总结句,作者是从反面来说的,用了一个表假设的关联词“如果”,后面是“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这说明“如果”后的内容是错误的做法。从文章第一自然段,讲家长们“沉醉于‘童星制造’”,第二自然段,讲想要“早成名”,而且“早成名”是“童星制造”的目的,所以语序上先说“童星制造”,再说“成名”。可排除AB两项。 第三段讲的是“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即把孩子的童年当作“快消品”。总结句其实是对前面几个段落要点的归纳,所以补写的句子要按照段落的顺序来排列。综合以上分析:D项是正确的。 故选D。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0.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推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7)班李明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突出,担任校刊《空间》主编,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特此推荐。 ××中学 2019年10月15日 ①将“______”改为“_____”; ②将“______”改为“_____”; ③将“______”改为“_____”; ④将“______”改为“_____”; ⑤将“______”改为“_____”。 【答案】 (1). “你校” (2). “贵校” (3). “显著” (4). “优异” (5). “大作” (6). “作品” (7). “垂爱” (8). “垂青” (9). “你校” (10). “贵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 本题不得体处主要是谦敬语使用不当,解答时逐词分析,仔细考虑不得体的常见设误点,如不合语境、对象使用错误、谦敬误用等。“你校”语气生硬,应改为“贵校”(对别的学校的尊称) 。成绩“显著”用在学生身上不恰当,改为“优异”。“大作”是敬辞,改为“作品”。“垂爱”指上对下的赏识、爱护。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时,谓以青眼相看,表示重视或见爱,应用“垂青”。最后的“你校”语气生硬,对别的学校的尊称应用“贵校”。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据得体要求分析判断即可。得体的具体要求是:(1)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2)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3)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4)要考虑语体。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21.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 雨巷 丁香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案】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基本能力。做仿写题,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本题暗含了一个排比句,题目中又明确提出要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体现景点或意象的特征,这就是考查我们对教材内容的熟知程度,首先选择仿写的对象“康桥”或“雨巷”或“丁香”,写出仿写对象的特点和引发的感情。仿写的句式是:……(康桥、雨巷、丁香),你的……,你的……,你的……,不正好……的……吗?仿写注意语意连贯,注意意境,注意语意连贯。注意以上几点来仿照例句来写句子即可。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的岁月中,我们曾经历过很多触动心灵的一瞬:它是坎坷中的一个微笑,迷茫时的一个指点,悲伤时的一句安慰,成功时的一个拥抱……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在我们心底沉淀成美好。 请用我们手中的笔,解开情感的密码,激活心灵的记忆,以“行走在美好中”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用规范汉字书写。 【答案】例文: 行走在美好中 时间飞转,如白驹过隙,辗转在尘世的人们,被时间带着奔跑,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灵魂没有空隙停歇,不觉然,那些散落的陈年旧事,一物一人,一些事,便在某个光阴的门楣之后,慢慢淡化,被人们遗忘。无声的带走了那么多的记忆,旧时光,如风般的被遗失在来时回不去的路上,一点一滴,犹如银河繁星,藏在时间的背后,只需你轻轻点触,便如飞絮飘雪,溢满每一个不眠的夜…… 此时夜已微凉,我披着单薄的衬衣,在夜灯下苦读,看到一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发生在几年前的一个场景。 如往常一样,下了班行走在车如流水的大街,刮着风,掀起衣袖,扬起纷乱的秀发,此刻的我该是难看至极,正为我的外貌担忧,突然一抹鲜红飘入我眼帘,像一朵阳光,给寒冷萧条的冬日带来动感和热烈。一个小女孩吸引了我长时间注视黑压压的地面的目光,让原本贫瘠而黯淡的视觉转向明丽。只见她双手捧着热乎乎的包子,俯身递给那个角落里不易被察觉的老人,那是我每天挤地铁都会遇到的乞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大概是由于寒冷和饥饿眼神空洞无光,脸上也爬满了深深的沟壑,大概里面也藏着很多淤泥。他的样子让我不想多看一眼,所以每次路过,即便伸出碗来,我都对此目不斜视,直接略过,一方面由于嫌恶,最主要的一方面是我觉得这是江湖行骗、好逸恶劳的招数。没有人愿意为他停留,我看见别的路人也只是对他看一眼,就立即把目光移向别处去了。 可是那个小女孩呀,全然不顾周围的冷漠和嘲笑,用她那善良的纯洁充满同情心的目光,深深的注视着乞丐在刺骨的寒风中狼吞虎咽那个热腾腾的还冒着气的包子,并用轻轻地口吻说:“慢慢吃,小心烫,我家里还有好多呢……。”直到他吃完,小女孩才放心的羞涩的跑回家。 我看见了眼泪,他正像一个小男孩一样在竭力忍住自己的泪水,有多长时间没有人向他表示过善意了? 我在冷风中伫立良久,可是丝毫也感受不到一丁点凉意,那消失在街角的裙摆,那一抹鲜艳欲滴的红色像春日里盛开的花朵,给人以生机和温暖,像大片大片的阳光铺满了我原本阴暗闭塞的内心! 时至今日,夜阑珊,当我想起那个画面,泪水依旧像开闸的河水一样恣意流淌…… 感谢她的善举,让我于无声处聆听到万丈狂澜的豪迈声响;让我于黑暗处发觉色彩斑斓的明艳光影;让我于平淡处惊觉诗情画意的永恒美好。感谢她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激与温度,原来,我一直行走在美好中……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命题的作文,命题作文的审题首先是找到关键词,弄清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本题目是“行走在美好中”,立意时注意抓住题目中的“美好”,要对“美好”做岀具体的诠释,根据材料中的“它是坎坷中的—个微笑,迷茫时的一个指教,悲伤时的一个引导,成功时的一个拥抱”提示,对这些生活中的瞬间进行相应的挖掘,可分别理解为“善意、鼓励,指导、教诲,慰藉、同情,祝福、鼓励”等,这样文章就会深刻。本题中的关键词是“行走”应是实写可以是一个事件,一个片段,也可以是一个场景。“美好中”应是虚写:坎坷时的一个微笑、善意、鼓励,迷茫时的一个指点、指导、教诲,悲伤时的一句安慰、慰藉、悲悯;成功时的一个拥抱、祝福、勉励。注意要写成记叙文,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将思想蕴藉于描写之重。 写作素材: 1.在人生的道路上,布满了坎坷与曲折,但也少不了帮助与指引,而在我的旅途中,一位盲人为我指了路,引导我坦然前行。生活中处处不缺美好,愿我们一生都行走在美好中。 2.那是一个雨天,下午放学回家,我看着教室窗外砸落的雨滴暗自庆幸,幸亏早晨上学的时候妈妈提醒我带伞了,我家住的远,这么大的雨,没带伞回去的话免不了被浇成落汤鸡,走出教室,撑起伞我便快步回家,雨水打在伞面上,发出“噼啪”的声音,耳边风声呼呼作响,真倒霉!我禁不住抱怨道,怎么这么大的雨,路面上被激起一个个水泡,走上一条小巷子,路变得泥泞不堪,周围行人都低着头匆匆掠过,路很难走,我只得左挑右捡的前行。忽然一阵风吹过,卷起了雨伞,我脚下一滑差点摔倒,抬头看到一个人扶着墙站着,想必是摔了一跤,腿上全是泥,手足无措,艰难的一点点挪动,我暗叹一声继续前走,走近时才发现他是闭着眼的,脸上显的很焦急茫然,我才明白原来他是盲人,心生怜悯便上前扶住了他,他对这突然到来的搀扶显得人惊讶与喜悦,连声说着谢谢,然后我又问了他在哪儿住,正好是与我同路,我便决定送他一段,他感激的又是一阵道谢。 3.走了一段,我看见前面路中央有一个下水井盖没盖,便提醒他:“叔叔,前面有个井盖没盖,我们从边上过去吧,小心点儿。”他听到后愣了一下,然后便放开了我的手蹲了下去,用手摸索着,我突然迷茫了,他终于摸到了井盖,努力的盖到了井口,站了起来揉搓着沾满了泥水的双手说:“我们绕过去了,万一后面来的人没看到踩空就危险了,还是盖上的好,盖上的好,不费事儿的。”一瞬间,我受到了震撼,突然看他是那样的挺拔伟岸,为之我感到惭愧,全然没有了一丝的怜悯,有的只是尊敬与佩服;我继续扶着他前进,雨水轻拍着路面,轻风徐来,小巷中雨雾朦胧,前方是那样的美好。现在每每想起那个不知名的盲人,我的心中就会被他那默默奉献却不求回报,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所感动,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了高贵的品质,我陪他走过了一段路,他却为我指明了一生的路。 4.阳光几乎天天照在桌上。只是有一天,在雨的日记里她的形象开始清晰起来。18岁的心无法做出更多的解释,但那份渐生渐浓的痴迷却是真诚的。无论雨干什么都会想起她,出操时暗暗的寻找她的身影,悄悄地感受她的快乐和忧愁。可真正轮到她看他或不期而遇时,雨却是慌得脸红心跳,作为同桌,为怕同学们的闲话,雨和她连话都不敢多讲,故意做出一副漠然的样子。看着她和别的男孩在一起,心中总是不快……带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雨不断的挖掘自己,因为雨认为,只有出色的男孩才能和她并肩走在灿烂的阳光下,他希望像她吸引他那样,有一天他也会被她所注意。少年的情怀总是诗。就这样到期末,一向成绩平平的雨居然成绩摇扶植上,每每总是她和他争夺第一。这一切只有雨自己知道,只因那一份纯洁的向往在导引和激励着他。那是个不知该怎么面对真实心灵的花季,他们一面谈论男孩和女孩的友谊,一面把心事藏有藏。接下去的日子看上去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有繁重的功课,争先恐后的成绩,直到她转学。在给雨的来信中,她写道:“一句永远不能再对你说的话,成了一粒种子,在我心中长出了一个春天,好想和你在一起收集春天的细雨,就让我们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送个彼此一份真诚的祝福。你我心中那道美丽的彩虹将会到永远,我们永远行走在美好中……” 写作结构:记叙文大致有两种最常见的结构形式:第一种叫“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就是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就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第二种是“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就是指一篇记叙文可以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位,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是学生在特定场合——高考考场——易于把握的作文形式,也是易于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阅卷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的记叙文作文形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