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散文阅读(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回答问题。‎ 宋词人物 乔雨 一 烟水迷离的秦淮河只能出现在梦里了,没有哪只红袖能拭去你流淌的清泪,只有在夜静人空的庭院深处才敢吐出你那声重重的叹息。从此,懂词和不懂词的人,都明白了那一江春水里流淌着的是什么。‎ 可你还是无奈地走了,在一个本该是轻罗小扇扑流萤的七夕之夜,在一个本该是丝弦弄音,听那首《霓裳羽衣曲》的七夕之夜,被迫放下了你放不下的书画词曲,喝下了那杯为你预备良久的鸩酒。‎ 有多少帝王的玉砌雕栏都在历史的风雨中灰飞烟灭,而你在笙鹤瑶天般的吟哦中,在用才情创造的终极里找到了真正的永恒。‎ 二 在那种冷落凄清的季节里,所有的人都会渴望一种相逢。‎ 思念在分手后开始生长,长成伫立岸边的棵棵杨柳,盼望着青衫上酒渍斑斑的你,乘一叶扁舟从暮霭沉沉的烟波中驶来,轻诉千种风情。‎ 那晓风残月依旧醉着,你可曾记得执手相看的泪眼,离别里是谁与你浅斟低唱吗?‎ 早知道凡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吟唱你的词,可不曾想到,自从你把士大夫的精雕细刻变成了一种流行之后,你笔下的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竟成为铭刻古今的爱情誓言。‎ 三 那杯你一饮而尽的黄藤酒,谁尝了谁都说是苦的。默默看着你的那双眼睛依旧流泪,而你的心却如春雨淅沥般地滴血。‎ 渴望相逢又怕相逢,不敢再看那泪光涟涟的眸子。浸满了泪痕的那条鲛绡依然湿着,而你错莫交织的心情,都写进了一首叫《钗头凤》的词里。‎ 春风又绿宫墙柳,可那双让你魂牵梦萦的红酥手,竟永远地弃你而去,再也不能与你琴瑟相对诗词相和了。‎ 绿蘸寺桥下水波映着你的身影永远孤单,那只飞起了的惊鸿不再回转。而沈园那座墙壁上的斑斑墨迹已在你心中慢慢地结成了一片永远抚不去的瘢痕。‎ 四 走近你的词,每每会使人感到剑气逼人,未曾打开剑匣便已隐隐听到那龙吟般的铮铮剑鸣。‎ 那把“吴钩”呢?曾被你无数次在醉后的深夜里挑灯看过的,看那青冷的剑身在昏暗的灯火下闪烁着幽幽的光。‎ 不敢再轻易登上那落日楼头,栏杆拍遍亦枉然。你本该是一位旌旗拥万夫的将军,直到白发苍苍也只能在梦里布阵点兵。‎ 可惜你这把锋利的剑,始终未能再饮胡虏血,一腔壮志未酬的悲愤,化作一首首剑一般豪雄的词,在那里,热血撞击你心壁的声音清晰可辨。‎ 五 每次梦见你逸怀浩气,举首高歌,都是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清晰地看你舞动长长的衣袖潇洒而又孤独。那轮曾让你要乘风归去的明月常常在我将醉的时候跌落在我的酒杯中。‎ 一句大江东去唱红了关西大汉的脸,手上的铜钹依然铿锵作响,历史的巨浪淘尽了古今多少王侯公卿、才子佳人,却淘不掉你词中的一个字。你那横空出世的亘古旷达更使那些咬文嚼字的匠人们自惭形秽。‎ 每当我翻到宋朝的那一页时,你的天风海雨般的文字便迎面扑来,抽打着我身上的琐屑绮俗。‎ ‎1. 下列选项中,正确依次对应文章所写五位词人的名字的一项是()‎ A. 李煜柳永陆游辛弃疾苏轼 B. 李隆基白居易陆游辛弃疾关汉卿 C. 李煜白居易杜牧苏轼柳永 D. 李隆基柳永杜牧苏轼辛弃疾 ‎2. 下列选项中,正确概括文中所述五位词人在文学史上的共同点的一项是()‎ A. 他们均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 B. 他们均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 C. 他们均为词赋的不同派别中开山立派的人物。‎ D. 他们均为不同风格的词赋创作中的代表人物。‎ ‎3. 请举出第五位人物的两首不同风格的词作(写出完整的作品名,含词牌和词题),概括词作风格特点,并分别结合作品原句谈谈此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 A 2. D ‎ ‎3. (1)《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派,“大江东去”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婉约派,“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每节内容涉及到的词人和他们的作品依次为:李煜《相见欢》《虞美人》;柳永《雨霖铃》《蝶恋花》;陆游《钗头凤》;辛弃疾《水龙吟》《破阵子》;苏轼《水调歌头》《念奴娇》。‎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柳永、李煜是婉约派;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陆游两派作品都有,排除AB;‎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排除C。‎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秦观等(温庭筠、李煜)。‎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诗词内容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多倍诗词,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 ‎【点睛】文学类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小说阅读(共3小题,15分)‎ ‎4.文学类类文本阅读 祁茂顺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黄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手艺人祁茂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境遇,故事虽然简单,但耐人寻味,寄寓作者深刻的思考。‎ B.祁茂顺糊烧活、裱糊顶棚曾经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后来被迫改行,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C.作者以欣赏的笔触描写祁茂顺的高超技艺,表达对旧民俗的留恋;叙述火葬、钢筋水泥楼房,则表达出对新观念、新事物的排斥。‎ D.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金四爷保留一些贝勒习惯的守旧做派就是通过祁茂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来的。‎ ‎(2)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手艺精湛,心细手巧,糊烧活地道,裱糊顶棚讲究;②朴实忠厚,热心助人,街坊邻居有事相求,总是有求必应;③勤快能干,认真谨慎,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很干净,收车落锁,不许人乱碰。‎ ‎(3)①展示了祁茂顺高超的手艺,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②照应开头糊烧活的情节,结构严谨;③表达叹惋民俗文化衰落的主题。‎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错误,说明的是时代的发展让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地。‎ C项,“则表达出对新观念、新事物的排斥”表述不妥,应该是“则表达出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 D项,“金四爷保留一些贝勒习惯的守旧做派就是通过祁茂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来的”错误,小说没有运用这种反衬的手法。‎ 故选A。‎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手艺精湛”、“心细手巧”、“朴实忠厚”“勤快能干”“认真敬业”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例如本文中,祁茂顺干活快,糊烧活地道,裱糊顶棚讲究,他做活时大人孩子都爱看,并连声称好,表明他技艺高超;改行后蹬三轮车,非常爱惜碰三轮车,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很干净,收车落锁,不许人乱碰,表明他对待工作认真、勤快、敬业;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改变工作,并将新工作做好,表明他能灵活应变;邻居有事他是有求必应,可以看出他朴实乐于助人的特点。考生据此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3)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的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 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开头的情节“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祁茂顺帮金四爷裱糊的顶棚又快又好,又省料,突出了他的技术高超,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从手法上来看,“蹭蹭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等,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示了祁茂顺高超的手艺;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这么好的手艺却终将被历史淘汰,由个别而推知一般文化衰落的叹惜。考生结合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二、古诗文阅读(5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乃贬为潮州刺史。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改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旧唐书•韩愈传》)‎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 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B.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C.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D.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6.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疏,即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文书,内容多涉及议礼论学、陈述政要兵事、进谏、弹劾等。‎ B. 祭酒,古代飨宴时祭神的长者,后用于官名。“国子祭酒”是主管匡子学或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C. 礼部,古代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外交等事。‎ D. 邦,原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后也泛指地方。文中“邦”与“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中的“邦”含义相同。‎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勤奋好学,树立远大抱负。他跟从当时文坛名士学习,锐意进取,怀有凭借文学振兴一代文风志向。‎ B. 韩愈忠贞耿直,直言劝谏皇帝。他上书反对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又因谗言被贬到更远的袁州任刺史。‎ C.‎ ‎ 韩愈体恤百姓,推出利民举措。他设法赎回被奴役之人,使其回到父母身边,并除去俗法,百姓深受其益。‎ D. 韩愈推行文教,深得民心。他死后被潮州百姓奉为神明,朝散郎王涤顺势而为引导百姓,建成新的韩公庙。‎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 ‎ ‎(2)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答案】5. D 6. D 7. B ‎ ‎8. (1)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话语和情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 ‎(2)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文章和德行,并扩展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标点或停顿)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所给句子主要需要看“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这部分的断句情况。“岂”常用在句子开头,表反问,其前应断,排除AB项;“伏乞”,意思是“向尊者恳求”,用在句子开头,后面带请求的内容,从语义上看,应该是“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是目的,这部分的意思是“请求对他稍微赐予宽容,以引来谏诤的人”,可排除AC项。综合看,D项断句正确,原句标点可以是: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D项,“含义相同”错。文中“邦”意为州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中的“邦”意为“国家”。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注意要求,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又因谗言被贬到更远的袁州任刺史”错。从文中看,选项与“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有关。根据知识积累,“量移一郡”是指调到离京城稍近的地方,可知“袁州”不是更远的地方。 故选B。‎ ‎【8题详解】‎ ‎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既”:已经,……之后;“谕以逆顺”,“谕”,告诉,使人明白,句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思是“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切至”,非常恳切;“畏重”,畏惧又敬重。(2)“自是”,从此;“笃”,专心;“文行”,文章和德行;“至于”,到,到在;“易治”容易治理的地方。‎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大历、贞元年间,文字多崇尚先秦诸子的学问,效法杨雄、董仲舒的著述,而以独孤及、梁肃最称深奧,儒士们都推重他们。韩愈跟随们游学,精心钻研模仿,想振兴一代文风。元和初年,韩愈被召入任国子博士,升任都官员外郎。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派宦官杜英奇押领三十名宫人,手持香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韩愈素来不信佛,上疏劝谏。表疏奏上,宪宗很恼恨。过了一天,把表疏拿出来给宰相看,准备对韩愈处以死刑。裴度、崔群上奏说:“韩愈冒犯了皇上,确实应该获罪。然而如果不是由于内心忠诚,不回避罢黜斥责,又怎能如此呢?请求对他稍微赐予宽容,以引来谏诤的人。”于是贬为潮州刺史。皇上打算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到这事,看看宰相怎样回答。而皇甫鎛憎恨韩愈耿直,害怕他被重新起用,所以抢先回答说:“韩愈毕竟太狂妄,还是酌情调迁近处的一个郡任职。”于是授任袁州刺史。袁州有这样一种风俗,为了借钱把子女抵押在出借钱的人家服,过期无力赎回就被没入出借钱的人家永远成为奴隶。韩愈到任后,想办法赎出被没收为奴婢的子女,送还给他们的父母。还废除这种习俗,不准许蓄养奴隶。元和十五年,韩愈被召入朝授任国子祭酒,转任兵部侍郎。适逢镇州杀了田弘正,拥立王廷凑。朝廷命令韩愈前往镇州宣谕。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话语和情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后改任吏部侍郎。又转任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韩愈在长庆四年十二月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旧唐书•韩愈传》)‎ 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确实不错啊,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潮州人敬奉韩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可是祠庙在州官衙门大堂的后面,百姓以为进出不方便。前任州官想申请朝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先生来担任这个州的知州,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好地方,一年后新庙就建成了。‎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二)课内诗词识记与鉴赏(共3小题,14分)‎ ‎9.下列选项中,对杜甫《泊岳阳楼下》的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A. 本诗的创作背景应该为大历三年(768)冬,而安史之乱发生于756年,因此读“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一句可以体会到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但并未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B. 开头“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两句,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转而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前两联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壮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D.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哀叹前途迷茫,不可预知,世间祸福变化如鲲鱼化鹏,非人力所能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 D项,“哀叹前途迷茫,不可预知,世间祸福变化如鲲鱼化鹏,非人力所能控制”错误,所说的末两句意为“图南之举未可逆料,但鲲鹏变化是巨大的,将会飞向南天。”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是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0.对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想象夸张的手法所描绘的神奇境象,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乔象钟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认为是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摹写自由的理想,而施蛰存先生却在《唐诗百话》中否定了“自由理想说”,认为“游天姥山是一个可怕的梦”,坚持“恐怖幻梦说”。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可哪一种?请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原句加以分析佐证。‎ ‎【答案】‎ 我认可乔象钟先生的观点。此诗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1.根据提示补写出对应的名句。‎ 屹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神圣彼岸之上的诸葛亮,名播天下,誉满古今,睥视群雄,超凡人圣,成为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前有杜甫《蜀相》中以凝练笔墨写出其“①____,②____”的不朽功勋,后有陆游以高亢的声调歌颂其“③____,④‎ ‎_____”的举世无双,这是因为在诸葛亮身上几乎集中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全部美德,他正是封建社会理想人格的真正化身。这种理想人格,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匡世济民的价值取向,睿智卓越的处事能力,知难而进的人格力量,高风亮节的道德懿范。因这种美德的集中,使得其肉身如杜甫所言“⑤____,⑥____”(《阁夜》),但其精神却为后世人铸成了一座丰碑。‎ ‎【答案】 (1). 三顾频烦天下计 (2). 两朝开济老臣心 (3). 出师一表真名世 (4). 千载谁堪伯仲间 (5). 卧龙跃马终黄土 (6). 人事音书漫寂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频烦”“堪”“寂寥”的书写。‎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三)课外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南宋)张元干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嘴①共停桡②,伤飘泊。 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注】①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②桡:船桨。‎ ‎12. 本词的词牌名是()‎ A. 扬州慢 B. 满江红 C. 水龙吟 D. 念奴娇 ‎13. 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绿卷芳洲生杜若”句炼字精当,以一“卷”字,生动刻画芳草丛生的小洲绿茵似烟的朦胧景致。‎ B. “沙觜共停桡”一句兼用借代对比,传达出词人飘泊天涯的羁旅之思。‎ C. “寒犹在”四句,承上转下,由叙事到抒情,描写了寒夜停泊时自己的处境。‎ D. “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三句,采用对面落笔法,本来是写自己思归心切,却说佳人在小楼里终日痴望,等自己归来。‎ ‎14. 下列对本词相关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题中“豫章”,今江苏南京市。“吴城山”地名。据《太平寰宇记》:“南昌县……吴城山在治东一百八十里,临大江。”船经常航行到这里风浪所阻。‎ B. 此词开头“春水迷天”两句,点明旧历三月,春暖雪化,江水猛涨,此时正值桃花盛开的的季节,故称“桃花浪”。‎ C. “绿卷芳洲生杜若”二句,写景如画。“杜若”,香草名。屈原《九歌·湘君》有“采芳洲兮杜若”。‎ D. “蓬窗”犹船窗。张元干的在《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中亦有作词“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的描写。‎ ‎【答案】12. B 13. C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学常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词牌,词牌每句都有规定的字数。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B项,满江红的字数为93个汉字,这首词共93个汉字。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由叙事到抒情,描写了寒夜停泊时自己的处境”错误,“寒犹在”以下四句,承上转下,由景及情。这首词写的是思归之情。词人通过对自己行舟时所遇险恶的描写,表现了羁旅游子的孤独愁苦,抒发了自己对佳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文学常识的能力。 ‎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A项,“题中‘豫章’,今江苏南京市”错误,豫章:今江西南昌市。‎ 故选A。‎ ‎【点睛】关于这首诗译文:正是桃花水涨时,又几番风险浪急。阴云乍起,将远山层层遮蔽。 入黄昏,风吼不息。生满杜若的沙洲,翻卷着绿色和香气。几片风帆,落下在迷蒙烟雨里。行船依靠着突入江中的沙嘴停泊,一股飘泊的忧伤在心中升起。夜间春寒未退,偏又被薄人无寐。悲肠欲摧,沉甸甸的忧愁担不起。一个人靠着蓬窗,拿来酒杯独酌,将不眠的愁思浇灌。寒食清明都过了,轻易错过了从前约定的日期,料想闺中佳人,整天登楼凝望盼船回,人瘦如削凭栏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润州二首(其一)①‎ 杜牧 向吴亭②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③。‎ ‎【注】①此诗为杜牧游览江南时所作。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②向吴亭:在润州丹阳县南。③据记载,东晋名士王徽之远赴建康时,在岸边遇到已是建威将军的桓伊。两人并不相识,只因听说桓伊善吹笛,王徽之便命人邀桓伊吹笛一曲,桓伊便吹《梅花三弄》。曲罢,二人分别,并无一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从眼前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追忆昔年游览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暗生寂寥之意。‎ B. 润州系东晋、南朝时重镇,也是当时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暗含思古之幽情。‎ C. 颈联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抒发了对魏晋名士生活方式的羡慕之意。‎ D. 尾联是诗人的遐想。“月明”一词表明时间的推移,由此可见诗人沉思之久;“更”字则有对才子佳话无限追思的深情。‎ ‎16. 前人评价杜牧的诗“豪俊思活”,“豪俊”指豪迈俊朗,“思活”指思维活跃,表现在诗文中,即时空、情感等方面的跳跃性。请结合本诗谈一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15. C 16. ①“气俊”指杜牧的诗气势豪迈俊爽,本诗首句起势恢宏,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写出了江南秋色的广阔无边。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发,大有纷至沓来之势。②“思活”指杜牧的诗思维活跃,时空跨度大,情感跳跃性强。如本诗尾联,通过想象把现实与历史、今人与古人、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 C项,“抒发了诗人对先朝士人生活情事的羡慕之情”错误,应该是对风流人物俱已被时光淹没的哀婉之情。 ‎ 故选C。‎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平时复习中有意识地拓宽诗歌的阅读面,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常见风格类型,答题时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从内容、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译文:向吴亭东放眼望去千里清秋,我当年曾经在这里高歌畅游。寺里结满青苔没有马的足迹,桥边荡漾绿水增添很多酒楼。大体上南朝人物个个都旷达,可爱那东晋名士世上最风流。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现,听他用笛声吹奏出塞的怨愁。“气俊”指诗气势豪迈俊爽,本诗写“千里秋”“放歌”等,既写出阔大的景色,也写出豪情的心胸,十分豪迈;“思活”指诗歌中多处情感转折、跳跃,如颔联颈联有眼前景想到古时士子的风流,既追思古人,又表达对古人风流已没的惋惜;尾联借月色想到古人,并联想到笛声吹出人心中愁绪,其实表达诗人内心的愁绪,把现实与对古事的追忆,眼前的景色与心中的情绪融为一体。这首诗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但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诗忽而往古,忽而现在,忽而为一己哀愁,忽而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挥洒自如,放纵不羁,在时空上和感情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前人评杜牧的诗“气俊思活”,于此可见一斑。‎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共3小题,12分)‎ ‎17.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恰当一项是()‎ A. 郑老师深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道,因此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B. 小李每晚辅导孩子做作业,一旦对孩子感到不耐烦而打算放弃时,就赶快提醒自己:“养不教,父之过。”‎ C. 小杜教爷爷使用智能手机,爷爷年纪大了,有些操作流程记不住,不想再学了,小杜批评爷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 小林组织班级活动尽心尽力,老师们感叹道:“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正确运用的综合性能力。这类题,需要学生注重平时积累,理解性记忆名篇佳句;并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诗句的运用。‎ A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此处用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正确。‎ B项,养不教,父之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句子中家长正在辅导孩子,不符合语境。‎ C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再悲伤也没用了。不合“爷爷”的语境。‎ D项,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感化人也是十分迅速的。不合“组织班级活动尽心尽力”语境。‎ 故选A。‎ ‎【点睛】‎ 语言得体运用看准对象要注意谦辞和敬辞,要注意禁忌语。讲话要讲究分寸,巧妙用语,日常场合亲切、自然,正式场合庄重、规范,娱乐场合幽默、活泼,悲伤场合低沉、哀婉。分清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亲切自然,书面语庄严、严谨。注意区分各种文体的不同的语言要求:议论文讲究用语准确严密,注意修饰语的使用。实用性文章语言讲究平实。新闻稿简洁、扼要,概括性强。 广播、演讲辞明白、口语化,避免同音歧义词。 广告用语通俗凝练,新颖活泼,幽默易记。 合同措辞严密,表达清晰,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贺辞热情洋溢。‎ ‎18.选出对表格信息概括正确的一项 表 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重要国际承诺 年份 机构或会议 承诺文件 承诺内容 ‎1992‎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1世纪议程》(第36章)‎ 确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向 ‎2002‎ 联合国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 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质上是高质量教育,是为所有人的教育,也是终身学习的过程 ‎200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 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价值观、具体实践贯穿到学习的各个方面 ‎2014‎ 全球全民教育会议 ‎《马斯喀特协议》‎ 到2030年,所有学习者都要通过包括全球公民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等途径,掌握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平社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20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 ‎《塑造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 ‎-2014)监测与评估终期报告》‎ 重申可持续发展教育是21世纪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A.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20世纪末世界发展的核心主题。‎ B. 可持续发展教育既有理念传播,又有实践测评。‎ C.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推动所有人获得必须的知识与技能。‎ D.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独立的,与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无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化和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分析表格内容,准确概括要点,整合成最准确的答案,综合排除法,选出最佳选项。‎ 表格前四项都是《议程》《计划》或《协议》,第五项是《监测与评估终期报告》,可知这里既有理念,也有实践测评,故B项最准确;‎ A项,“20世纪末”错误,综合表格的时间可知,应该是20世界末和21世纪初;‎ C项,“所有人”错误,依据表格第四项“到2030年,所有学习者都要……等途径,掌握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平社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可知,是所有“学习者”;‎ D项,“与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无关”错误,依据表格第四项“包括全球公民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等途径,掌握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平社会所必须的……”、第五项“可持续发展教育是21世纪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其他优质教育及社会发展都有关。‎ 故选B。‎ ‎【点睛】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题,考生一般用三步解题法:先明确陈述对象或主要事件或议论的观点;然后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句;最后将选定后的几个词句连缀,看能否大体表达文段的主要内容,即可确定答案。‎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密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医疗垃圾,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与一般废弃物不同,医疗垃圾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质,①________还可能传播疾病。但是,依然有丧失医德之人,将使用过的输液器、塑料便盆等医疗垃圾卖给塑料加工厂,用来生产日用品;还有无良药贩廉价收购人们手中的过期药品,修改批号、重新包装后,再次出手牟利。②‎ ‎________,废弃医疗用品已成了艾滋病传播的第四条途径。因此,有关行政部门、监管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安排专门机构,③________,避免其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答案】 (1). 不仅会污染环境 (2). 因医疗垃圾回流社会再次使用 (3). 处理好医疗垃圾的回收工作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第一个空根据“与一般废弃物不同,医疗垃圾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还可能传播疾病”,填入“不仅会污染环境”;第二个空根据“还有无良药贩廉价收购人们手中的过期药品,修改批号、重新包装后,再次出手牟利”“废弃医疗用品已成了艾滋病传播的第四条途径”,填入“因医疗垃圾回流社会再次使用”;第三个空根据“因此,有关行政部门、监管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安排专门机构”,填入“处理好医疗垃圾的回收工作”。注意字数要求。‎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6月12日‎,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某班班主任兰会云带着11名高中毕业生,从朔州一路骑行去上海,总行程1800多公里。尽管兰老师事前做了很多准备,如规划骑行线路、学生体能测试、签订免责协议、购买安全保险等,但出发前,还是遇到很多压力:校领导不主张老师们效仿,有的人认为兰老师是拿职业生涯做赌注,有家长死活不答应让孩子参加……‎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骑行活动出发前,给面临压力的兰老师写一封信。‎ ‎②骑行活动出发时,在动员会上的演讲稿。‎ ‎③在骑行活动中,给父母写一封信。‎ ‎④骑行活动结束后,给校长写一份总结报告。‎ ‎⑤给愿意参加骑行活动,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的同学写--封安慰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老师带学生骑行”是给社会的教育公开课 兰会云老师带着11名我们骑行1800多公里的壮举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甚至许多网友留言说被感动得流泪了。为什么感动?感动于兰老师的勇敢,感动于开明担当的校长,感动于敢于放手的家长……总之,这一行为触动了时下教育中的许多痛点,所以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感动。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师带学生骑行”是一堂给社会的教育公开课,让许多人都受到了教育。‎ 可以想像,为了这次骑行,兰老师顶着多大的压力,一旦出事,他的教师生涯就可能被断送。而为了一个对学生的骑行承诺,他勇敢地做出了选择。为了完成这次骑行,他亲自驾车踏勘路线,准备骑行必需物品等,足见兰老师的细心和负责。正是因为这次骑行,学生们才能把地理书上的名词变成眼前的风景和真实的体验;正是因为这次骑行,学生们收获了一路关怀和温暖。不管是兰老师言出必行的践诺,还是学生们骑行中的体验、受到的人文关怀等,都会让这些年轻的学子们收获很多,甚至受益一生。难怪有网友说“学生能够遇上这样的老师是幸运的”“看别人家的老师”。同时,相信透过这次骑行和网友的热议,给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以启迪,认识到教育不是培养温室里的花朵,而是教出敢于经历风雨、应对风险的勇士;懂得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的活动。也相信这样的网络热议,会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尝试做出改变。‎ 虽然骑行之前,有孩子的爷爷坚决不答应,还气得住了院;虽然有送别的学生妈妈带着哭腔流下了眼泪,有的家长甚至开车跟行几公里,但最终还是有11名家长放心让兰老师带着孩子上路了。为这些家长的放手和对老师的信任点赞。现在许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总怕孩子磕着、碰着,总担心孩子这苦吃不了、那累受不了,限制孩子做这做那,恨不得时刻把孩子绑在身边。一旦孩子在学校发生点事,有些家长就不问青红皂白地闹学校、闹老师。在这样的语境下,一些学校求稳怕事,连春游秋游都严格限制。这样只能导致孩子得不到锻炼,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看不到远方的风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次骑行中,学生王宁的妈妈给兰老师发来微信说:“兰老师顶着这么大的风险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不管路上遇到什么磕磕碰碰的,我不会找任何理由和兰老师说一句为难的话。”这位妈妈引来众多网友的点赞,也是值得广大家长学习的。这次骑行圆满结束的事实证明,孩子们是能吃苦受累的,也是能应对风险的,家长们该放手时就放手。同时也证明,只有家长信任和支持,只有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老师才能放手教,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一次骑行,给社会带来了众多的思考和话题。当然,也有网友说兰老师是在冒险,不值得效仿。但是兰老师的精神和教育理念是值得学习的,愿这次骑行带给更多人以启迪和行动,让我们的教育环境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青年人对国家的责任意识,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1)选择第一个任务,文体注意书信的格式;对象是兰老师;内容应认可兰老师的做法,肯定他的准备工作,相信他能克服压力,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支持和自己有信心等。(2)选择第二个任务,文体注意演讲稿的要求;对象可以有兰老师、骑行学生,甚至有校领导和家长;内容可重点围绕骑行学生和兰老师进行动员,强调要求和安全,提出建议和希望;也可向校长和家长表明决心,希望他们支持和放心。(3)选择第三个任务,文体注意书信的格式;对象是父母;内容应介绍自己的行程,骑行的收获,大家的互助,吃住行安全,并让父母放心、宽心,表明自己的坚持等。(4)选择第四个任务,文体注意总结报告的要求;对象是校长;内容可从不同方面或从某一方面谈骑行活动的各种收获,如参加社会实践的价值意义和精神培养等,各省各地的地理风景、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等见闻知识,师生之间体现的友好互助等;也可谈骑行活动等社会实践的利弊等。(5)选择第五个任务,文体注意书信的格式;对象是想参加骑行却未能如愿的同学;内容应在分清这些同学未能如愿的具体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安慰,如体能不达标,让其以后多加锻炼;如家长不同意去,让其理解家长的担心等,或其他如家里有事甚至个人不会骑车等情况,结合实际谈出个人看法。‎ 参考立意:用自身的实际行动阐述什么是信守承诺;正确认识“教育”;做好充足的准备,面对困难和危险;规划好路线,规避风险;学会坚持,学会克服途中遇到的困难;信守承诺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生活中,我们要信守承诺”。结合材料分析,这名地理老师的行为,是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向同学们阐述什么是信守承诺。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地理老师履行自身承诺,将课堂教育搬到了现实生活中;对于学生而言,1800多公里的骑行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也能够像这次旅行一样,学会坚持,学会克服途中遇到的困难,是增长见识和知识一次教育活动;对于老师而言,这次骑行是践行承诺的一个过程,是良好师德师范的一种表现,它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次旅游,比较是教会了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等。最后可以写此类旅行活动传播了信守承诺的良好社会风气。‎ ‎【素材】1800多公里的长途旅行,路途遥远,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在骑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交通问题,住宿问题,天气问题,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承受如此大强度的骑行,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是老师、学校、家庭承受不起的,这种活动的安全防护应当作为整个活动开展时的重中之重,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就彻底不举办此类活动,这样自会让学生永远在保护和温室中成长,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次打击。‎ 所以,为了让此次活动变成一次既有意义又安全的活动,可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在事前一定要充分和学校、家长沟通,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第二,邀请专业的骑行人士制定安全的骑行路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1名专业骑手陪同前行;第三,在出行之前,制定应急预案,安排好相应的食宿,做好安全知识的教育,也可以给学生购置保险,保证万无一失。第四,在骑行途中,多增加一些人文知识的教育,让旅途变得比较加充实和有趣。‎ 日本教师解释说:教师在避免风险的同时,孩子也失去了在风险、冲突中学习的机会。孩子最终需要独立去面对未来,也只有独立才能应对未来生活。因而,我们(教师、家长)必须将学生视为独立自主的个体予以对待和教育,最终使学生获得完满的个体自主性。唯有这样,他们未来才能独立地追求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在应试考核、家校推诿、安全稳定、舆论关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不少老师的教育情怀被消磨殆尽。即便仍有希冀,也迫于各种压力,事事谨小慎微。在学生即将成人的关键期,兰会云老师有勇气去践行他对于学生的承诺,用爱和担当教会学生成长。没有发自对教育的热爱,当初怎么会下这么重的承诺,而后怎么会去践行这一份承诺。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可以体验不同的风景和人生。‎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的活动。一个人遇到好老师真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奠基阶段,可塑性极强。一位好老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翻越宁武山时,突降大雨,护林的老人专门招呼学生到小屋避雨,泥水满屋;在宁武轩岗镇,交警看到湿漉漉的学生,邀请他们进岗亭务必喝些热水再出发;无锡一家牛肉汤店,老板让他们睡在店里,等着他们四点醒来才打烊;在山西祁县,238元一晚的大房间被学生陈旺砍价到98元,还带早餐,第二天他更愿意相信,是酒店老板特意照顾他们,因为得知他们7点出发,酒店的早餐比平常提前一个小时做了出来。‎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