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乌鲁木齐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单选题(共4题;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薄情(bó)     大腕(wàn)       眯了眼(mí)       排忧解难(nàn)‎ B. 蓦然(mò)    亲昵(nì)           捋虎须(lǚ)       成绩斐然(fěi)‎ C. 忖度(cǔn)    菁华(jīng)       黄骠马(biāo)     不着边际(zháo)‎ D. 胳臂(bì)       悭吝(qiān)     呱呱叫(guā)       溯流而上(s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 A项,正确;‎ B项,“捋虎须”中的“捋”应读作“luō”;‎ C项,“不着边际(zháo)”中的“着”应读作“zhuó”;‎ D项,“胳臂(bì)”中“臂”应读作“bei”;‎ 故选A。‎ ‎【点睛】1.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2.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3.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善用排除法。4.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2. 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记得,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燥不安了半年。‎ B. 一切都为雾蔼所取代,我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 C. 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灰濛濛的,……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D. 在那眩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 ‎【答案】C ‎【解析】‎ ‎【详解】“浑”应为“混”,“濛濛”应为“蒙”。A.“燥”应为“躁”;B.“蔼”应为“霭”;D.“眩”应为“炫”。‎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儒道思想之争的结果使得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都秉持一套及其圆滑的哲学:达则兼济天下,国计民生,悉装心底;穷则独善其身,瓜田李下,闲庭信步。‎ B. 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C. 以达赖为首的“藏独”分子为了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暴动骚乱,造谣诽谤,媚欧哈美,假装慈祥,穷形尽相,令人不齿。‎ D. 社会达尔文主义把自然选择和物竟天择的理论移植对到社会领域,极力鼓吹残酷竞争,殊不知,一团和气和协作互助才是我们的需要,才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本题:‎ A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此处与“穷则独善其身”句意不符,望文生义;‎ B项,稍纵即逝: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此处说脸谱变化之快,对象用错;‎ C项,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也用来指丑态毕露,此处形容“以达赖为首的‘藏独’分子”符合语境;‎ D项,一团和气: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此处指“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的东西”,显然褒贬误用;‎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专家表示,重阳放假仅是一个形式,关键在于提醒全社会形成敬老尊老的传统,发扬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B. 广州《出租车客运管理条例》规定,对于在车厢内吸烟的出租车司机,不仅要处以20-50元的罚款,还要责令其改正。‎ C. 广东风筝节当天,不少当地市民按照习俗都在放飞风筝,南国风筝场上空成了风筝的海洋,经常出现有数百只风筝在天空中飞舞。‎ D. 全国假日办就假日安排进行了网上调查,约211万人填写了调查问卷,目前调查已进入了收集、分析、整理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本题:‎ A项,搭配不当,“发扬”和“内涵”不搭配,应改为“弘扬文化内涵”。‎ B项,语序不当,“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两个分句应调换位置。‎ C项,句式杂糅,“出现数百只风筝”和“有数百只风筝在天空中飞舞”杂糅,可去掉其中一个。‎ D项,没有语病。‎ 故选D。‎ ‎【点睛】‎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第Ⅱ卷 主观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 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 ‎ 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 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无所不能知晓。‎ B. 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 《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世界。‎ D. 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张力,艺术效果越强烈。‎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 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 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叙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D. 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就能赋予作品真诚性,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 ‎ 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 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D. 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5. B 6. B 7. C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无所不能知晓”错误,原文是“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 C项,“亲身经历”错误,“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D项,“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错误,应是:叙述口吻越轻松,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己》为例,并非所有小说如此。‎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错误,夸大第一人称的作用。原文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只要……就”错误,太绝对;‎ B 项,“把叙述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是“第一人称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 D项,“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错误,无中生有。‎ 故选C。‎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宅男 陈力娇 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儿子回答,你先吃。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剌激。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仓买(哈尔滨方言,即超市、小商店)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仓买,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仓买给儿子打电话。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儿子没说行不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QQ表情。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算答应了。‎ 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仓买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网吧。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窗口扔给了他。‎ 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给儿子留了话。告诉他,鱼,好吃极了。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了。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不开谁。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 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就打消了念头。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体统了。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的提示。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了个愣。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其负责、极其宽容地抚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心满意足了。‎ B.儿子生活在封闭的境况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地和领域,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他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安全。‎ C.儿子一方面封闭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却能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网购、网恋,这正是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 D.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如“歪嘴壶一样”撒尿,“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的细节和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为人物的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注脚。‎ ‎(2)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你觉得这样的结尾是否合理?请作出你的判断,并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在情节方面,买糖是整篇小说重要的情节,让前文的情节顺理成章,也为后文小美跳楼的情节做了铺垫和打下了伏笔。②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最能突出儿子的冷漠自私封闭和父亲的无条件的宽容。③在主旨方面:呼应了标题,也升华了小说对沉溺网络现象的人性警醒的主旨。‎ ‎(3)①合理。从人物的性格上分析:儿子性格的冷漠、自私、封闭会产生后边选择当看客的必然结果。从情节设计上分析:开头父子交流全靠网络的情节,到买糖情节的铺垫和伏笔,使最后结尾儿子当看客的情节出现顺理成章。从主旨上分析:通过对“宅男”沉溺网络现象的聚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人性冷漠的警醒。②不合理。人物性格上分析:儿子本性的天真,单纯,有对美好爱情追求的渴望与执着。产生看客结果应该是偶然因素产生。从情节上分析:中间对儿子和小美相识相爱情节的描述,表现了儿子和小美的爱情的真挚。最后跳楼情节的出现应该是作者为了形成出乎意料之外的结尾,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故意设计出来的。从主旨上分析: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毁灭主题,歪曲了人们对真善美以及真挚爱情的追求。是对现实社会绝对化极端化的片面看法,不符合大众对美的评判标准。‎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层次理清楚了,题目就明了。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比较选项。选出答案。‎ 本题:‎ C项“儿子是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的理解错误,儿子的个性不能代表“现代人”,只能代表某一类“现代人”,属以偏概全。‎ 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分析某个情节的作用可从读者、结构、人物、主旨等几个方面思考。‎ 本题:‎ 小说中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这个情节,串联了小说的故事叙述,不仅表现了儿子的冷漠自私封闭,也表达了对沉溺网络现象的人性警醒的主旨。情节结构上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父子关系的叙述,又引出了下文儿子的爱情故事,并且通过买糖这一典型情节的描写,使儿子的性格中封闭、冷漠的一面更加鲜明,并自然引出对儿子性格形成原因的深思,升华了主题。考生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针对小说的结尾的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要求探究“结尾是否合理”应该是向内挖掘,这种问题,站在哪个立场上都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成理。我们可以从小说写了谁,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三个角度来分析。答题步骤,考生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向内挖掘课文,联系文章,陈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 试题呈现一定开放性,对小说结尾“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是否合理的理解考生可任意选择一种观点,但要结合小说的内容作出具体分析。如果选择“合理”,可从儿子冷漠自私的人物角度,父子交流全靠网络的情节角度,对沉溺网络现象的人性警醒的主旨角度进行分析。如果选择“不合理”,可从“合理”的反面进行分析。‎ 先说认为这样设计是合理的。因为小说刻画了“儿子”这个典型的宅男,作者前边已经为刻画儿子的宅做了大量的铺垫,他的封闭、冷酷、没有温情的形象已经被读者充分接受,所以结尾出现这样的情节虽不合情,但合理,能更突出小说的主题:对生命和人性冷漠的惊醒。‎ 也可以认为这样设计是不合理的。儿子的性格虽说冷漠无情,但是从故事中的某些细节来分析,面对爱自己的人,他并非表现的充满恶意,比如他最终还是把钥匙给了父亲,他和小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面对自己的恋人,不可能饶有兴趣的看对方跳楼,这应该是作者为了使结尾达到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效果而故意设计出来的,但这样的设计违背了最基本的人性。‎ ‎【点睛】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环境的角度考虑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三、默写(共1题;共8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苦诉李密孤独无依,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的生活悲惨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舞幽壑之潜蛟 (2). 泣孤舟之嫠妇 (3). 朝菌不知晦朔 (4). 蟪蛄不知春秋 (5). 茕茕孑立 (6). 形影相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壑、潜、蛟、嫠、晦、蟪、蛄、茕、孑。‎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楼钥字大防,明州环县人。隆兴元年,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士,策偶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得旨以冠末等。投贽谢诸公,考官胡锋称之曰:“此翰林才也。”试教官,调温州教授,为救令所删定官,修《海熙法》。议者欲降太学释莫为中祀,钥曰:“乘舆临幸,于先圣则拜,武成则肃播,其礼异矣,可钧敌乎?”改宗正寺主簿,出知温州。属县乐清倡言方腊之变且复起,邑令捕数人归于郡。钥曰:“罪之则无可坐,纵之则惑民。”编隶其为首者,而驱其徒出境,民言遂定。堂帖问故,钥曰:“苏洵有言:有乱之形,无乱之实,是谓将乱,不可以有乱急,不可以无乱弛。’”丞相周必大心善之。迁给事中,朱焘以论忤韩侂胄,除职与郡。钥言:“熹鸿儒硕学陛下因耆者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筳。”不报。赵汝愚谓人曰:“楼公当今人物也,直恐临事少刚决耳。”及见其持论坚正,叹曰:“吾于是大过所望矣。”宁宗受禅,侂胄以知阁门事与闻传命,颇有弄权之渐,彭龟年力攻之。侂胄转一官,与在京宫观,龟年除待制,与郡。钥与林大中奏,乞留龟年于讲楚,或命侂胄以外祠。龟年竟去。寻知婺州,移宁国府,罢;仍夺职。告老至再,许之。侂胄诛,诏起钥为输林学士,迁吏部尚书兼输林侍讲。时钥年过七十,精敏绝人,词头下,立进草,院吏惊诧。位两府者五年,累疏求去。嘉定六年薨,年七十七,赠少师,谥宣献。‎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B. 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C. 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D. 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宫,原为天区名,后指尚书省。宋代指礼部,掌管典礼事务、科举及官吏升迁等事。‎ B. 释奠,古代学校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的一种祭祀典礼。释奠礼属于“君师”之礼。‎ C. 降兴、嘉定,均为年号。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年的名称,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其生育的皇子公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楼钥学富才高。他的文辞奇伟,应试时虽因犯讳而未能夺得桂冠,却得到考官的赏识;任温州教授时负责修订国家法令。‎ B. 楼钥治政有方。他对造谣者的处置,既不违背律例,又有效地平息了谣言,使民心安定,也得到了丞相的赞赏。‎ C. 楼钥优柔寡断。他在朱熹因得罪韩侂胄而被放到外地做官一事上,虽然替朱熹抱不平,却没有向皇帝上奏。‎ D. 楼钥坚持正义。对于彭龟年因抨击韩侂胄作威作福而被任命为待制去外郡一事,他极力上奏主持公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罪之则无可坐,纵之则惑民 ‎(2)有乱之形,无乱之实,是谓将乱。不可以有乱急,不可以无乱弛。‎ ‎【答案】10. C 11. A 12. C ‎ ‎13. (1)处治他们又没有定罪的理由,释放他们(他们)又会继续制造谣言迷惑民众。‎ ‎(2)有作乱的形迹,没有作乱的事实,这就叫作将乱。不可以因为有作乱的行迹就操之过急,也不可以因为没有作乱的形迹就放松警惕。‎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立讲不便”即“站着讲书不方便”,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少俟春和”即”稍微等待春天天气暖和”,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官吏升迁由吏部主管,并不是选项中说的“礼部”主管。‎ 故选A。‎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却没有向皇帝上奏”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奏书呈上没有答复”,因此评价楼钥“优柔寡断”也不正确。‎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采分点:“罪”,处治;“坐”,定罪、治罪;“纵”,释放、放纵;“惑”,迷惑。第二句采分点:“是”,这;“谓”,叫作;“以”,因为。‎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 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楼钥字大防,明州鄞县人。隆兴元年,(楼钥)参加礼部考试,有关部门认为他的文章文辞奇伟瑰丽,想要把他列为众多士人中的第一名。由于他的策论中偶然触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明皇帝,得到旨令将其置于末等的第一名。(楼钥)送诗文感谢各位考官,考官胡称赞他说:“真是翰林的人才。”任用为教官,调任温州教授,做敕令所删定官,编修《淳熙法》。议者想把太学释奠礼降为中等祭祀,楼钥说:“皇帝亲临,见到先圣就行叩拜之礼,见到武成就恭敬地拱手行礼,这些礼节是不同的,能够对等吗?”楼钥改任宗正寺主簿,离京任温州知州。下属乐清县境内传言方腊的祸乱将再次发生,县令速捕了几个散布谣言的人,押送至州府。楼钥说:“处治他们又没有定罪的理由,释放他们(他们)又会继续制造谣言迷惑民众。”(楼钥)将为首的人编为奴隶,又将那些党徒驱逐出境,民间的流言于是平息。政事堂发文书询问缘由,楼钥回答说:“苏泡曾说:"有作乱的形迹,没有作乱的事实、这就叫作将乱。不可以因为有作乱的行迹就操之过急,也不可以因为没有作乱的形迹就放松警惕。”丞相周必大心里很欣赏他。升任给事中。朱熹因为议论时事得罪了韩胃,被削去职名放到外地做官。楼钥上书说:“朱熹是饱学大儒、皇上怜悯他年老,现在正值隆冬季节,站着进不方便,不如给他宫观之职:仍让他修史,稍待春天天暖和、再让他回到讲学之处”奏书呈上没有答复。赵汝愚对人说:“楼公是当今的人才,只是担心(他)遇事较少刚正明决罢了。”等到(他)看到楼钥坚决坚持自己的看法,赞叹说:“这件事情大大超出我的预料。”宁宗继承帝位,韩侂胃作为知阁门事参与听事传达命令,很有窃弄权力的苗头,彭龟年极力攻击他。韩侂胃官升一级,给予在京宫观之职,彭龟年被任为待制,离开京城去外郡。楼钥与林大中上奏,请求留下彭龟年任经筵官,或者让韩侂胄出外主管宫祠。彭龟年最后还是离京。不久(楼钥)为婺州知州,调任宁国府,罢免又被削去职名。(楼钥)两次上书告老,得到了准许。韩侂胄被杀后,宁宗下诏起用楼钥为翰林学士,升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当时楼钥已年过七十,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超过常人,诏敕的提要刚传下,(楼钥)立即献上草稿,院吏都惊诧不已。在两府任职五年,多次上疏请求离职。嘉定六年逝世,终年七十七岁,追赠少师,授予“宣献”的谥号。‎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访中洲 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雨纷纷扬扬的落下,访者踏雨来到竹门前只见荷花得雨而清香透彻、亭亭玉立,美不胜收。‎ B. 丝雨香花,令人心醉,所以访者急忙同前来开门的主人冒雨走向水池去看那水边出岫的茫茫白云,完全忘了来找友人进行学术探讨的初衷。‎ C. “紫绡裙”乃紫色的薄绸子所做的裙子,夸张地写出了紫色荷花花瓣薄如绡之状。‎ D. “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字”,生动的描写突出了来访者观看白云的急切心情。‎ ‎15.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 ‎【答案】14. B 15. “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雅隐逸之士。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别样的率性;从出访目的看,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已算“无事忙”,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从出访情形看,“访者”到来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自由。侧面烘托。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首先要读懂诗。‎ B项,“访者急忙同前来开门的主人冒雨走向水池去看那水边出岫的茫茫白云”错误,从诗句中无法看出是否与友人一起看云;“完全忘了”错误,应该是“无暇顾及”。‎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手法的能力。这道题考是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人物形象的身份,如: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性格或情绪,如: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是“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雅隐逸之士。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别样的率性。从手法上看是侧面烘托,诗人是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六、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近年来,虽然整形失败的案件屡见不鲜、触目惊心,但丝毫没有影响整容业的异常火爆, 而在整形的队伍中也不乏高中生的身影。整形热的出现,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有人说,这就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有人说,大多数人希望通过提升“颜值”获得更多的 自信与机遇;也有人说,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这个长相怪异的人,就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以上现象的讨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愿为修心不修脸 ‎“如果世界漆黑,其实我很美。”当代超人气歌手薛之谦直言不讳告诉我们,在这爱美的时代,没有一张标致的脸蛋,很难在这个社会有立足之地。而我,愿为修心不修脸。‎ 近几年,整形热潮异常火热。整容失败的案例不尽其数,触目惊心,整容者也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却丝毫不影响整形行业的发展。许多人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心态去削骨拉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网络时代迅速发展,拍张照片要把自己修得“笑靥如花”,去博人眼球,获得所谓的“自信”。‎ 愿为修心不造脸。修养心智,修养心志,修养心性,方能铸就灿烂,迎来辉煌。‎ 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跻身前列福布斯“全球科技百富榜”亚洲第一,纵使他有“深凹的额骨,卷曲的头发,参差不齐的牙齿,以及一副5英尺高的孩童模样”,也丝毫没能影响他征服世界的野心。早期因为相貌问题,来到肯德基打工,被肯德基拒收。前段时间阿里巴巴入股了百胜中国,旨在“以貌取人”。‎ 愿为修心不饰脸。一颗有宏大志向的心,让马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潮平两岸阔。‎ ‎“一副参差不齐的牙齿,一身健硕壮实的身躯”,不错,说的正是她------歌手韩红。早期因为不出众的外表而被外界嘲讽,但因其嗓音出色,才勉为其难留在经纪公司,后来因为一首《天路》打破了外界的质疑,现在的她依旧是“这副德行”,她这样自嘲道。‎ 愿为修心不修脸。修一颗才华出色的心,韩红在山重水复中,收获柳暗花明。‎ 中国青年说里上了位“瓷娃娃”——刘大铭,因骨胳与常人的不一样,容易断裂,从小到大做了17次手术。这样的坦然是消耗了多少负能量才能从这个孩子的嘴里云淡风轻地说出口,骨胳发育不良导致压迫到脸部发育,脸部五官被挤到一起。“不坠青云之志”的他通过向德国医院求助,挽救了他的骨胳及五官,并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正如毕淑敏所说,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翻开怪力乱神的《封神榜》,看到的是妲己利用美色,蛊惑纣王纵情声色,荒理朝政。“红颜祸水”便意在此处吧。翻开哀愁忧怨的《红楼梦》,看到的是王熙凤美艳过人,却心机叵测,最后却落得一张草席下葬的下场。有着倾国倾城的样貌,却这般心狠手辣,那样的样貌,世人是否倾心?‎ 造脸固然重要,修心亦是如此。让我们找寻路上的那抹素心,走出人生繁华风景,我愿为修心不修脸。‎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材料先摆出现象——整容热,然后给出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这就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大多数人希望通过提升‘颜值’获得更多的自信与机遇”,这两种说法认为,颜值时代,人们为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机遇而装扮容貌——“造脸”,在这些人看来,“我的形象我作主”,别人无可非议;另一种是“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这个长相怪异的人,就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更认可内在的东西,即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优雅的气质,磨砺心志,增加内涵,不忘初心,奋然前行。那么究竟是“造脸”好,还是“修心”佳?人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各人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但社会的主流会认同“修心”。考生可以为“修心”而热情“点赞”,也可以从思辨的角度出发,在肯定“颜值”的前提下凸显修心的重要,起到辩证说理的目的。‎ 参考如下:‎ ‎ “造脸”不如“修心”‎ 修心终能赢得未来 愿为“修心”不修脸 修心,扬起自信的风帆 修心胜于造脸 修心养性,守住真我 内在美胜于外在美 修心提升人格的内在美 万物之“美”皆源于“心”‎ 颜值社会,更需“修心”‎ 颜值诚可贵,修心价更高 在看脸的时代学会修心 修心养“颜”‎ 颜值时代,修心为首 用实力“造脸”。‎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围绕“内在与外在”“造脸与修心”来谈自己的看法。‎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