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专题入门(一) 熟悉变化了的高考新题型(明考法)‎ 一、命题形式方面 为顺应全国卷文本材料(文学类、实用类均为必考)增多、题量增多,但考试用时不变、分值不变的实际情况,以及真正落实“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考纲要求,古诗歌阅读这一考生的难点题型将有所改变,其主要变化就是由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5选2选择题+一道主观题”的命题形式。‎ 同时,比较鉴赏仍是一个重要的命题选项,应引起考生足够重视。‎ 二、选材范围方面 选材上,全国卷将会遵循在以往只考唐宋诗歌的选材特点的大方向下,拓宽选材范围,其他朝代(如元、明、清等)的诗歌有望进入命题视野。‎ 三、考点题型方面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4大考点保持稳定。具体到题型上,仍以表达技巧分析题和情感分析题为主,但随着“5选2综合性选择题”的介入,题型和考点覆盖面将大幅拓宽,呈现出多题型、多考点的命题新态势。‎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塞路初晴 雍 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 ①行子:出行的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 B.“塞天昏”的“昏”‎ 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 C.“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 D.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 E.尾联的“闲”字与“喜”字相对应,传达出了诗人对“无战伐”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游猎生活的向往。‎ 解析:选BE B项,“塞天昏”的“昏”字,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E项,“对游猎生活的向往”不当,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2)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作简要赏析。‎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意象分析,总结景色特点。颔联“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参考答案: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咏 愁 石象之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该诗首联追寻“愁”的踪迹,说它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它来了总是一半藏在人的心里——“愁肠百结”,一半写在人的心灵之窗——“愁眉苦脸”。‎ B.诗人认为“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只有一条,即风雨摧花春归去,落英遍地孤者见,最能使人愁肠寸断,思虑万千。‎ C.颈联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币地丝”,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 D.尾联写“愁”无处不在。“愁”如此气人、欺人、恼人,可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们却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姬歌妾舞、骄奢淫逸的生活,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乃“人间何处不相随”。‎ E.诗人把愁之踪迹、潜入时机、来时情状以及无处不在的态势状写得生动、形象、细致。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切题,犹如一首谜语诗。‎ 解析:选BC B项,“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有两条,还有一条,即心中有愁情的人借酒浇愁,待酒醒后眼见残月斜照窗棂,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愁”会冲破防线,悄悄爬上心头。C项,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2)《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 ‎ ‎ 解析:作者在题目中着一“愁”字,然后就让它贯穿全诗的四联。作答时,要仔细分析每联中是如何体现“愁”字的。‎ 答案: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诗歌首联写“愁”来、去的特点和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地写“愁”无处不在。整首诗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可谓“有神无迹”。‎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唐]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 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 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 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 D.这首诗的最后,作者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叹。‎ E.“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轻松自然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 解析:选BE 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E项,“轻松自然”不正确,应为“深沉婉曲”。‎ ‎(2)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 答:  ‎ ‎ ‎ 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2)题。‎ ‎[中吕]上小楼 隐居 ‎[元]任昱①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 ①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 B.“荆棘满途”与“蓬莱闲住”既成陡转,又为因果,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 C.“诸葛茅庐”三句中,“茅庐”映合隐居的住所,“松菊”映合隐居的环境,“莼鲈”映合隐居的起居生活。‎ D.最后一句以“落花飞絮”代表纷俗的世相,以“年年”表明自己的不改故常,领以“任”字,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 E.全曲仅以一首句一尾句,巧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表达了消极隐退避世的情怀。‎ 解析:选BE B项,“既成陡转”有误,这里应是“对照”或“对比”;E项,“消极隐退避世的情怀”不正确,应为“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情怀”。‎ ‎(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  ‎ ‎ ‎ 解析:在这首小令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读来并不觉得生硬,这主要得益于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依据注释,通读小令,找出所运用的典故,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①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②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③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 专题入门(二) 读懂诗歌永远是做对题目的第一步(读懂诗) ‎ 一、懂一些诗歌基本常识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一)把握结构章法 诗歌的结构章法如下表:‎ 近体诗 绝句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 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词 上阕 ‎(片)‎ 首句渲染气氛 写景(次)‎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 下阕 ‎(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 抒情(主)‎ ‎  (二)了解基本特点 诗歌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 ‎(1)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如乐景衬哀情。‎ ‎(三)读懂“诗家语”,跟上诗人跳跃思维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诗家语 ‎(形态)‎ 内容解说 示 例 改变 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上句中“空”“绿”“冷”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绘景状物,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强化了诗歌的感染力。‎ 改变 词序 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求,故意改变某些词的词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 ‎①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主语)后置。‎ ‎②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 省略压 缩词语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答话蕴含问话;(2)意象组合。‎ ‎①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二、学一些读诗常规技法 ‎(一)“读”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详示例表]‎ 卷 别 诗 题 重要信息 ‎2016年 全国乙卷 金陵望汉江 ‎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 ‎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 ‎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 ‎2015年 四川卷 夏日游山家 同夏少府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 ‎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 ‎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 ‎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 ‎2014年 大纲卷 寻南溪常 山道人隐居 ‎①揭示了写作事件(寻常山道人);‎ ‎②表明了诗歌题材(即事抒怀);‎ ‎③暗示诗歌的情感(恬静淡泊)。‎ ‎2011年 山东卷 咏山泉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山泉);‎ ‎②表明了诗歌题材(咏物);‎ ‎③暗示了表达技巧(托物言志)。‎ ‎(二)“读”注释蕴含的信息 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抱负、经历等,无不影响着诗人的表达。把握诗歌及题干的补充注释和交代,往往可以知晓诗人所处的朝代及其作品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以及某些词语(典故)的含义。‎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详示例表]‎ 诗 歌 注释蕴含的信息 残春①旅舍 韩偓②‎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③。‎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④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⑤待眼明。[注] ①残春:指的是春天将去,春花凋残,故称残春。②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③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④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⑤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注释①对“残春”的解释,暗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2)注释②介绍作者,生活时间当为晚唐,“字致尧”暗示了其政治理想,籍贯则在京城;“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交代写作背景,“流徙”表明了作者眼下的处境:流离失所,流放南地。‎ ‎(3)注释③④⑤疑难词语和地名的解释,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情感。‎ ‎(三)“泡”诗歌正文,多角度体悟情感 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如何读懂正文?如何对诗歌正文进行细研巧析呢?借用谢冕的话说,就是要“泡”。“泡”诗歌就像泡茶叶一样,把诗歌深厚的内蕴和内敛的情感泡出清香,泡出韵味。“泡”诗歌正文就是要“泡”诗词意象,“泡”关键词句和“泡”诗词情感。下面我们就尝试“泡”开诗歌正文,以明诗情。‎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 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不尽的伤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孤”“独”“闲”就是情感语言,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2.抓景、事、情,推导诗词主旨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还要注意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词的主旨。‎ ‎3.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 要读懂诗歌,除了把握关键字词,吃透景、事、情间的关系,还要多留心有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在具体体悟时要多角度切入,多方式“泡”开诗歌正文。‎ 下面以体悟杜甫的《夜》为例:‎ 诗 歌 ‎“泡”开 方式 体 悟 情 感 夜 杜 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 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 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 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 银汉遥应接凤城。‎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抓字词 ‎“疏”“孤”“无情”:“疏”是稀疏,言其灯少,暗示贫困、偏僻、凄清;“孤”是孤独,无人作伴,更显凄凉;“无情”则是诗人得不到家书迁怒于传书鸿雁的无奈之语,思乡强烈于此凸显。‎ 抓景 夜色渐浓,露水在渐渐凝结、垂落,楼下的江水,在静静地流淌。周围的山峰,像巨人一样屹立。夜风轻拂,一切都是那样柔和、安详。远处长江水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灯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渔舟,新月高悬,万籁俱寂,这时从城中传来一阵阵捣衣的砧杵之声,回荡在夜空之中。此景虽美,却难免给人以凄清之感。流离他乡,凄清之景更令人伤怀。‎ 抓事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独坐高楼,对着窗外空山的景色,听着远处传来的砧杵之声,加上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时局动乱,战争不断,诗人已经很久没有收到故乡亲人的来信了。这时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檐,仰看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内心无限悲凄。‎ 抓尾句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一个病情严重的人,在床上挣扎起来,倚着拐杖还要走到门外,仰望天空,遥望国都,远眺故园,感慨万千,诗人的忧国之心、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抓情 寂静幽美的景色,触拨了游子的心弦,触动诗人异乡作客的无限愁肠,引动了他的万千愁绪,写出他对故国的强烈思念之情。‎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泡”开诗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用心揣摩。‎ 专题入门(三) 熟知常考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定基调)‎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明确这几类常考题材的大致情感,准确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能确保答题方向正确,答题答在“范围”之内,保住应得“基本分”。‎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对接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 ‎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 ‎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情感 ‎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应用体验]‎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 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1.抓标志:荆门道(地点)、怀古。‎ ‎2.读注释:①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交代写作背景;②中唐诗人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介绍作者情况;③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 ‎②[景、事] (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 ‎(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 ‎4.定情感:表达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对接教材:《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 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 ‎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 ‎)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  ①‎ 情感 ‎  ①‎ 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 ‎ [应用体验]‎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汉宫春 梅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④故人:此指林逋。‎ ‎1.抓标志:梅,横两三枝、雪压风欺、(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空自倚、清香未减(梅的特点)。‎ ‎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北宋词人,交代生存环境;“遭贬”暗示内心郁郁不平,“隐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交代写作背景;②“东君”“玉堂”“故人”帮助理解诗歌。‎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②[景、事] (写景)写江梅潇洒,用修竹作陪衬,遭受雪压风欺,却凌寒而开,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轻失花期”,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流,清香不减。(叙事)作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孤傲寓自己的品性。‎ ‎4.定情感:①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怀;③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对接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感 ‎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 [应用体验]‎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 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 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1.抓标志: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 ‎2.读注释: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题。‎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②[景、事] (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 ‎(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 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4.定情感:①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 ‎(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对接教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离别。‎ ‎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感 ‎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应用体验]‎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抓标志: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读注释: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暗示回到家中。‎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望、远壑;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②[景、事] (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 ‎(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 ‎4.定情感:①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②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对接教材:《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 情感 ‎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应用体验]‎ ‎[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1.抓标志:塞下,意象有北风、白草、胡马、戍楼、铁衣、战马、烟尘,表明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 ‎2.读注释:“骎骎”的解释表明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卢龙塞”为边塞特有的地名。暗示所写内容与边塞战争有关。‎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铁衣霜露重”“烟尘飞至今”。‎ ‎②[景、事] (写景)白草为北风所凋,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 ‎(叙事)写月夜戍楼中的老将,在恶劣的边塞环境中戍守边关国土,思念家乡,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4.定情感:①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②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④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六)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对接教材:《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即事(景 内容 ‎  即事(景 ‎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抒怀诗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标志 ‎  ①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 ‎ ‎②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情感 ‎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应用体验]‎ ‎[例6] 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西汉翟公做延尉时,宾客阗门;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此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抓标志:即事。‎ ‎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曾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后被免职,暗示作者在仕途上的不如意;②“张罗地”,暗示世间的冷暖。‎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网春、自掩门、车尘不到张罗地、落花狼藉近黄昏。‎ ‎②[景、事] (写景)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落花狼藉一片,天色已近黄昏。‎ ‎(叙事)叙写自己门庭的冷落,无人来访,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 ‎4.定情感: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七)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对接教材:《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内容 ‎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标志 ‎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应用体验]‎ ‎[例7]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抓标志:山居,意象有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 ‎2.看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②[景、事] (写景)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 ‎(叙事)诗歌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 ‎4.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 ‎   题型突破(一)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 ‎               高考 3大常考题型和 1个易失分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极少,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多以“概括并分析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命题思路出现。故本部分主要从情感的3大常考题型和1个易失分点进行突破。‎ 一、掌握 3大常考题型 词句情感题 ‎[例1]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 ‎ ‎ ‎ ‎  ‎ ‎[解析] 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 ‎[参考答案] 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题方略]‎ 概括分析诗句情感题的2大步骤 典故情感题 ‎[例2]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 ‎ ‎ ‎  ‎ ‎[解析] 这里属于用典抒情,首先要理解典故表达的内容,然后结合全诗理解诗人用在此处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注释④来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 ‎[参考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题方略]‎ ‎“3步走”概括分析典故情感题 整体情感题 ‎[例3] (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 ‎ ‎ ‎  ‎ ‎ ‎ ‎[解析] 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桂”‎ 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所以,作者借“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 ‎[参考答案] 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题方略]‎ ‎1.概括分析整体情感题的2大思维方式 方式一: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 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材就是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 方式二: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 这里的关键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依据诗中情感词,析明示的情感。‎ 诗歌中一两个字往往直接揭示情感,这样的字往往就是诗中的情感语言。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伤心”和“青山万里一孤舟”中的“孤”,很明显透露着凄伤孤寂之情。‎ 二是依据诗中人、事、景(意象),析暗示的情感。‎ 人、事、景均是诗歌表达情感的载体,在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时要学会逐句(联)发掘人、事、景背后蕴涵的情感,从而全面把握。值得注意的是在逐句分析时,应有所侧重,写人的重在分析人所蕴涵的感情,写事的重在分析事所蕴涵的感情,写景的重在分析景所蕴涵的感情。‎ ‎2.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2步答题规范 步骤一:准确概括思想情感及志向。‎ 步骤二:用相关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和志向。‎ 二、突破1个易失分点 古代诗歌表达感情往往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情感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简单的;诗人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 出于情感表达的含蓄、复杂性,高考对诗歌情感类的考查一般呈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切口小,多为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二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思想感情。因此解答情感类题目时考生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避免答案中缺失要点。从4个角度破解诗人含蓄、复杂的思想感情 ‎ ‎(一)从时间角度,把握情感 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经常体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我们可以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诗歌,给诗歌划分层次,从而找出多个感情要点。‎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京中有怀①‎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②,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③,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②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③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示意图]‎ 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可从时间角度来切分,今年春日独游和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为一层,设想明年春色为一层,两个情感点,两种感情。‎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时间①:今年“独游秦”,“公子南桥应尽兴”,表现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步骤二 情感②:表达了对洛阳的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时间②:“明年春色倍还人”,写出了诗人对洛城友人的思念,对洛城的春光风物的眷念与热爱。将感情升华为喜悦自信,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二)从关键词角度,体悟情感 这里的“关键词”,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或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 ‎[应用体验]‎ ‎2.(2013·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题步骤示意图]‎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一幅山中夜景图,营造了静谧凄凉的氛围,为烘托诗人的心情做了铺垫。“谁见无家客”一句是关键,无家,是因为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漂泊,所以痛彻心扉的思乡之愁应是其不眠的真正原因。‎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喜爱山中夜景。‎ 关键词①: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 步骤二 情感②:孤独,思念家乡。‎ 关键词②: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三)从描述对象角度,解读情感 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情感。从描述对象来看,可以分为描述主体和描述客体,描述主体即诗人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描述客体即描写到的人、事、景、物,不同的描述客体也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这两个角度自然也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情感。‎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 崔 融①‎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 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 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示意图]‎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 描述对象①: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联想象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 步骤二 情感②:表达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 描述对象②: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 ‎(四)从意象角度,捕捉情感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诗人描写意象发生了变化,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要随之变化,要找出诗歌中不同的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借此捕捉到其中的情感。‎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桂林道中作 李商隐①‎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余蝉嘒嘒②,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注] ①李商隐:晚唐诗人,河南沁阳人。受牛李党争牵累,一生不得志。写作本诗时,作者为广西桂林观察使郑亚的幕僚。②嘒嘒:蝉鸣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示意图]‎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表达了客居异乡的愁绪。‎ 同类意象①(首联):通过“无秋色”“江晴”“暮晖”等意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气候和天气,隐含作者客居异乡的愁绪。‎ 步骤二 情感②:表达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寂寞之感。‎ 同类意象②(颔联和颈联):通过“蝉嘒嘒”“村小”“沙平”“僧独归”等意象的描写,体现了作者难以排遣的凄凉孤寂之情。‎ 步骤三 情感③: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 同类意象③(尾联):写诗人“西北望”,“鹧鸪飞”指鹧鸪的叫声充满离愁别绪,声音凄清,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验收达标练 一、题型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 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近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子由①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 ‎ ‎ ‎ ‎ 参考答案:往日见过的老僧,一同题诗的墙壁。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 合①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 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②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③尾联“料无车马客”‎ 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①,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④,我心悬旆⑤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河流名称,在宣州西。④的的:鲜明的样子。⑤旆: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有对朋友的祝福,更多的是离别之时怅然若失的孤独之感,前途迷茫的无着之感。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多么寂寞。‎ 二、高考综合练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好事近 悼春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①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②。‎ ‎[注] ①缸(gāng):灯。②(jué):即鹈。所指何物,说法不一,一指杜鹃,一指伯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 B.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乐观之情已隐然可感。‎ C.“长记海棠开后”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 D.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因为海棠有“花中神仙”‎ 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 E.“魂梦不堪幽怨”句,写词人白日借酒浇愁,夜晚则惜花伤时。梦中的情景已使梦魂幽怨哀愁,醒后“啼”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 解析:选BE B项,“乐观之情”错误,应是“伤感”。E项,应为“白日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 答:  ‎ ‎ ‎ ‎ ‎ 参考答案:(情感)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由悼春、伤春而生发出的闺门独处、孤寂苦闷而无法排遣的幽怨之情。‎ ‎(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或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①“魂梦不堪幽怨”一句,直言“幽怨”。②酒阑、歌罢、空的酒杯、忽明忽暗的油灯以及窗外凄厉啼鸣的“鹈”等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暗、凄清、空冷的氛围,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间接地抒发幽怨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满江红 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 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E.“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己及人,“旌旗”‎ 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解析:选BE B项,“归隐田园”错误,应是“雄心壮志”。E项,“由己及人”错误,应是“由人及己”。‎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答:  ‎ ‎ ‎ ‎ ‎ 参考答案: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 题型突破(二) 诗歌形象题的 4大题型 ‎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情感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4大角度命题: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分析、意境赏析(含画面描述)、事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鉴赏。‎ 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的分析 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在诗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基本含义是固定的,熟悉这些意象的含义,有助于解读诗歌。‎ 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新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或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等。‎ ‎1.分析意象含义 ‎(1)概括某几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如2013年江西卷)‎ ‎(2)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 ‎2.分析意象作用 ‎(1)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 [备考方略]‎ ‎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2步骤 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结合诗人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往往都是象征义,答题步骤如下:‎ 步骤一:分析表层属性。‎ 步骤二:探求深层含义。‎ ‎2.分析意象作用的2步骤和 5角度 步骤一: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点。‎ 步骤二:分析作用,点出效果。分析时主要从以下5个角度:‎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 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应用体验]‎ ‎1. [分析意象含义](2013·江西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备考方略],分条答题)‎ ‎“兰”“蕙”“菊”都是花草。(分析表层属性)‎ 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探求深层含义)‎ ‎2. [分析意象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 上 董 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什么作用?‎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备考方略],分条答题)‎ 写镜子一样平静清澈的沧江水面,天空成双飞翔的雪花一样洁白、飘逸、轻巧的鸥鸟。(描述意象,拟出意象特点)‎ 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反衬了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分析作用,点出效果)‎ 意境赏析(含画面描述)‎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可以构成独具特点的画面,营造出某种特定的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  ‎1.(2016·全国乙卷)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2015·天津高考)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3.(2015·安徽高考)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2012·湖南高考)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5.(2012·山东高考)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   ‎ ‎[备考方略]‎ ‎1.意境赏析“3步骤”‎ ‎2.记牢景物特点(意境)常用术语 类型 术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应用体验]‎ ‎3.(2012·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备考方略],分条答题)‎ ‎①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整体描述画面)②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分析氛围特点)③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分析思想感情)‎ 事物形象鉴赏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 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两个关键要素。‎ ‎  ‎1.(2013·山东高考)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2012·天津高考)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3.(2011·山东高考)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   ‎ ‎[备考方略] 鉴赏事物形象“3步骤”‎ ‎[应用体验]‎ ‎4.(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备考方略],分条答题)‎ ‎①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概括物象表层特点)②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分析物象内涵)③诗歌借野菊的形象暗示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点出物象意义)‎ 人物形象鉴赏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往往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  ‎1.(2014·山东高考)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2.(2014·江苏高考)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2013·重庆高考)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4.(2012·江苏高考)词中三、四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   ‎ ‎[备考方略]‎ ‎(一)鉴赏人物形象的4大思考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2012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形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特别提示:要适当地想象补充 ‎ ‎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二)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 ‎[应用体验]‎ ‎5.(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备考方略],分条答题)‎ ‎①行为洒脱;情趣高雅。(概括形象特点)②“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具体分析形象)‎ ‎            ——“古代诗歌形象题”验收达标练 一、题型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严 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 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   ‎ ‎ ‎ ‎ ‎ 参考答案:①首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诗人客居异乡,登楼远眺,古城周围一片萧条;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暮色降临,古城孤立荒芜,渲染出一片冷落萧瑟的气氛。②自然引出诗人的思归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蚕 ‎[唐]于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春 蚕 ‎[明]刘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①。‎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②虫不畏人。‎ ‎[注] ①焚身:指缫丝时先把茧投入沸水中烧煮。②蜚:通“飞”。‎ 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 ‎: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绥 州 作①‎ 韦 庄 雕阴②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③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④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 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因羁留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最高处即秦始皇长子扶苏墓。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③蔡琰:字文姬,三国时人。④单于:曲调名。‎ 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答:  ‎ ‎ ‎ ‎ ‎ 参考答案:尾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图: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曲子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整个画面凄凉空茫,既表现了作者离开家乡的孤独和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也传达了对前途的担忧。‎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 秋兴 程馞[注]‎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 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 答:  ‎ ‎ ‎ ‎ ‎ 参考答案:①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②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 二、高考综合练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水 调 歌 无名氏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①。‎ ‎[注] ①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 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 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 E.诗歌一、二句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由地面的辽阔荒远到陇山之上明星闪烁,由近及远,由地面到天空。‎ 解析:选DE D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E项,“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错,应该是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写景,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 ‎★(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 答:  ‎ ‎ ‎ ‎ ‎ 答案: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 内 人①‎ 张 祜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注] ①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②禁门:宫门。③窠:巢穴。④红焰:指灯芯。‎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 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 C.“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 D.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描写了一个宫女斜拔玉钗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 E.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剔”字是细节描写,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生动地显示了这位少女拯救飞蛾的心愿。‎ 解析:选BD B项,“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不正确,应为“宫禁森严、重门深锁的环境气氛”;D项,“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错,应为“拨救飞蛾”的情景,表现了宫女对飞蛾的同情和自我哀怜之情。‎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 ‎ ‎ ‎ ‎ 解析: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本题可据此回答。‎ 答案: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惟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 题型突破(三) 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    品味关键词(炼字)‎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  ‎1.(2016·天津高考)“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2015·山东高考)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3.(2015·湖北高考)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2014·湖北高考)请欣赏“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5.(2014·大纲卷)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   ‎ ‎[备考方略] 品味关键词(炼字)“3步骤”‎ ‎[注意]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应用体验]‎ ‎(一)动词 动词是表现人(物)的动作的词语,分析时可从人(物)的动作特点的角度进行,同时,要注意挖掘动词在语境中的“动态之美”。‎ ‎1.(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 算 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备考方略],分条答题)‎ ‎(1)①“湿”字,“打湿”。(析本义)②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描情景)③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描物”角度说效果)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抒情”角度说效果)‎ ‎(2)①“迷”字,迷失。(析本义)②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描情景)③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造境”角度说效果)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抒情”角度说效果)‎ ‎(二)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现人(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所以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语意双关,同时注意所用的修辞和形容词活用情况。‎ ‎2.(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备考方略],分条答题)‎ ‎①“荒”是荒凉、冷落,“瘦”指瘦瘠。(析本义)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描情景)③“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艺术”角度说效果)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抒情”角度说效果)‎ ‎(三)副词 副词是对动词和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副词运用恰到好处,能体现动作的情态和人物心理的变化,也能表现某种状态的程度。‎ ‎3.(2014·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备考方略],分条答题)‎ ‎①“常”强调时间频度,“偏”突出情态;(析本义)②“常”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描情景)③“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艺术”角度说效果)‎ ‎(四)数量词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用的数量词,虚指、泛指的多,实指的少;并且与数量词的使用相关联的是,这些数量词常常采用夸张、对比和比拟等修辞手法。‎ 夸张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运用夸张修辞,表现出了忧愁之深。‎ 对比 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将杨贵妃的风姿、得到的宠爱都融入到对比的数字中。‎ 比拟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运用拟人修辞,巧用数量词将冷清的画面写活了。‎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舍弟宗一[注]‎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柳宗元写诗送别。此时柳宗元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备考方略],分条答题)‎ ‎①“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是颔联中诗人所用的数量词。②“一身”‎ 指孤身一人,(析本义)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状;(描情景)“万死”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描情景)“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析本义)高度概括了诗人被贬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艺术”角度说效果)③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艺术”角度说效果)‎ ‎(五)叠词 叠词具有强调作用,能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使感情更加绵密曲折,在形式上形成节奏感与韵律感,富有音乐美。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备考方略],分条答题)‎ ‎①“葱葱”指“郁郁葱葱”,形容树木苍翠茂盛,充满生机;“靡靡”写江边丛草的繁密。(析本义)“葱葱”“靡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茂盛之貌。(描情景)②通过写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表达了诗人看到浓重春色后的欣喜之情。(“抒情”角度说效果)③妙用叠音词,富有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艺术”角度说效果)‎ ‎    赏析诗眼 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题型一”,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题型一”有区别,故单列题型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具体说来,确定“诗眼”主要有以下5个角度:‎ ‎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指出“××”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3.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4.本诗是怎样以“××”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    ‎ ‎[备考方略] 赏析诗眼“3步骤”‎ 步骤一 ‎(确定诗眼)‎ 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5个角度。‎ 步骤二 ‎(整体点 明地位)‎ 整体点明诗眼在全诗中的地位,比如:“××”是这首诗的线索,“××”为全诗奠定了×××的感情基调,“××”承上启下等。‎ 步骤三 ‎(具体分 析作用)‎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词主题上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应用体验]‎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串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备考方略],分条答题)‎ ‎①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整体点明地位)②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 ‎,第三句因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用)③全诗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用)‎ ‎    赏析关键句(炼句)‎ 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2016·全国甲卷)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2.(2015·全国卷Ⅱ)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3.(2015·四川高考)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4.(2014·广东高考)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5.(2013·辽宁高考)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    ‎ ‎[备考方略] 赏析关键句“2步骤”‎ ‎[应用体验]‎ ‎7.(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备考方略],分条答题)‎ ‎①“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两句视听结合,(表现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作用)②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表现手法)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作用)‎ ‎    赏析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1.(2013·湖北高考)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2.(2013·天津高考)“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2011·湖北高考)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    ‎ ‎[备考方略] 赏析语言风格“3步骤”‎ ‎[应用体验]‎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备考方略],分条答题)‎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列例证)‎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效果)‎ ‎            ——“古代诗歌语言题”验收达标练 一、题型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定楼遇急雨 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①逢峒獠②,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 ①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②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争”和“乱”。“争”为“争相、竞相”之意,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江山重重叠叠地争相奔涌进入眼帘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也表达了羁旅奔波之苦。‎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作简要赏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浮云、流水两词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表达了诗人对别后多年漂泊、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阳日再到共城①百源故居 邵 雍 故国逢佳节,登临但可悲。‎ 山川一梦外,风月十年期。‎ 白发飘新鬓,黄花绕旧篱。‎ 乡人应笑我,昼锦②是男儿。‎ ‎[注] ①共城:今河南辉县。邵雍曾在共城居住,故称故居。②昼锦:衣锦还乡。据《汉书·项籍传》载,秦末项羽入关屠城,有人劝其留居关中。项羽见秦宫已毁,思归江东,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遂称富贵还乡为“衣锦昼行”,省作“昼锦”。‎ 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诗眼是首联中的“悲”字。“悲”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歌首联直言登临之悲,后三联具体写悲的内容:颔联写多年漂泊,故乡的山川风月只能在梦中相见,是身世飘零之悲;颈联写故乡风物依旧而自己华发早生,是人生短暂之悲;尾联写自己落魄还乡,徒惹嘲笑,是老大无成之悲。‎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 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祢,祢衡,有辩才,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①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切合标题中的“送归”。②情感内涵丰富:“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意思相近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昼眠呈梦锡 孔平仲 百忙之际一闲身,更有高眠可诧君。‎ 春入四支浓似酒,风吹孤梦乱如云。‎ 诸生弦诵何妨静?满席图书不废勤。‎ 向晚欠伸徐出户,落花帘外自纷纷。‎ 请结合全诗赏析“落花帘外自纷纷”一句。‎ 答:  ‎ ‎ ‎ ‎ ‎ 参考答案:昼眠后徐步出门,这才发现天色已近傍晚,风儿正吹着落花,满院飘洒。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昼眠后的诗人怡然自得地欣赏着这黄昏时节的景色,表面上悠闲自在,实则从诗人对“自纷纷”的落花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他无可奈何的情绪。这样来写,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大德歌 夏 关汉卿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简析本曲的语言特色。‎ 答:   ‎ ‎ ‎ ‎ ‎ 参考答案:本曲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流畅,生活气息浓厚,用词精练妥帖。“俏冤家”“想念他”“瘦岩岩”等语通俗自然,较口语化。“偏”“羞”等字精练传神,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二、高考综合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浦途中①‎ 杜 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 E.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解析:选BC B项,“直接抒发”错,应该是间接抒发;C项,“比喻”错,应该是拟人。‎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  ‎ ‎ ‎ ‎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 溪 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①。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③前!‎ ‎[注] ①四垂天:天幕从四面下垂。②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③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B.“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拍”字形象地描绘出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表现了春水的生命力。‎ C.“白发戴花君莫笑”中“白发”泛指老人。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 D.“六幺催拍盏频传”一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E.“人生何处似尊前”一句表达了词人希望借醉人的春光和春酒来排解内心的郁闷和不平。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解析:选BC B项,“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错,应该是春水的“动”与天幕的“静”相互映衬。C项,“‘白发’泛指老人”错,应该是词人自指;“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错,应该是表现词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2)有人认为“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中“出”字用语不当,应该用“荡”字才符合实际情形。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  ‎ ‎ ‎ ‎ ‎ 答案:“出”字用得好。“出”字既符合秋千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状,又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而“荡”则无此丰富的意蕴。‎ 题型突破(四) 诗歌表达技巧题的4大题型 分类要清——表达技巧题4类型 通法要明——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 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 ‎ 表达方式 描写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绘声绘色绘形)‎ 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 结构手法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说明:因各种版本对有些技巧的分类并不一致,例如,有的把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托物言志等归入了表达方式,而有些图书则将其归入了表现手法。因此,如果题目中问到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时,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 题型一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其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 ‎(一)比喻 内涵 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 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举例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沧浪亭怀贯之①‎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 ①贯之:诗人的朋友。②悰(cóng):快乐。‎ 这首诗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明技巧)②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释运用)③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析作用)‎ ‎(二)比拟 内涵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 作用 使用比拟可以让描绘的事物更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 举例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应用体验]‎ ‎2.(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 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比拟、排比。(明技巧)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③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析作用)④“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⑤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析作用)‎ ‎(三)夸张 内涵 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 作用 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举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明技巧)②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飞翔,可是即使是鸟儿,也要半年才能飞到,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释运用)③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析作用)‎ ‎(四)借代 内涵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作用 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举例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应用体验]‎ ‎4.(2013·安徽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韦诗)①比喻。(明技巧)②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释运用)③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依。(析作用)‎ ‎(赵诗)①借代。(明技巧)②③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释运用)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析作用)“晕”又预示天气变化,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内心的孤独凄凉。(析作用)‎ ‎(五)双关 内涵 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 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 举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应用体验]‎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枝词①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 ①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晴”和“情”谐音双关,(明技巧)②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情感)(“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释运用)③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析作用)‎ 题型二 表达方式 知识讲解 高考命题方式 ‎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1.(2016·天津高考)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2015·安徽高考)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3.(2015·浙江高考)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4.(2014·全国卷Ⅱ)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2014·浙江高考)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一、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 年 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 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直接抒情。(明技巧)②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释运用)③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析作用)‎ ‎(二)间接抒情 在分开讲解之前,须明确以下三点:‎ ‎①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它们并无本质的区分,差别极为细微,所以有些答案,常将“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并列。‎ 在实际考试中“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是等同的,为保险起见,考生可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一块点出。‎ ‎②“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a.前者用于写景诗中,后者多用于咏物诗中。‎ b.前者的“景”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后者一般只有一个物象,它是靠一个物象的众多方面构成“景象”。‎ c.前者的近义语是“情景交融”;后者的近义语是“借物咏怀”,甚至是“象征”。‎ ‎③其他 如问及情与景的关系,可回答寓(融)情于景、借景生情、融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好 事 近 魏夫人①‎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似海棠阴下,按②《凉州》时节。‎ ‎[注] ①魏夫人:北宋女词人,襄阳人。②按:弹奏。‎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这两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明技巧)②词人愁肠满腹,在其听来,隔溪残漏传来的声响就好像人发出的一声悲凄的哽咽声。(释运用)③通过描写悲凄的残漏声,突出了词人愁绪的深重。(析作用)‎ ‎2.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应用体验]‎ ‎(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做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明技巧)②诗人用林中的奇鸟——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释运用)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性和远大的志向。(析作用)③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析作用)‎ 二、描写方式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 ‎(一)白描 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酒 泉 子 潘 阆①‎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②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③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注] ①潘阆:宋初著名隐士、文人。②三竺:指杭州飞来峰东南天竺山上的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③白猿:相传晋代高僧慧理曾在灵隐畜养过一头白猿。‎ 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上片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明技巧)②如“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两句用三个地名和两个方位,交代了风景点,是远景、大景;“冷泉亭上旧曾游”一句是近景、小景。(释运用)③这三句只标明地点,没有具体描绘西山的景色有多美好,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添补出更多更美的景象。(析作用)‎ ‎(二)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絮二阕(其二)‎ 韩 琦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这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诗歌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明技巧)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排队追逐。(释运用)③‎ 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析作用)‎ ‎(三)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在鉴赏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时,应当明确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亭柳 赠歌者①‎ 晏 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 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与人竞赛。③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技巧)②词的上阕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释运用)③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析作用)‎ 题型三 表现手法 知识讲解 设问方式 ‎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比兴等。‎ 特别说明:在前面“题型二 表达方式”中讲到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正侧结合”等也可归入表现手法。‎ ‎1.(2015·天津高考)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2014·重庆高考)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2013·四川高考)“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一)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 ‎[应用体验]‎ ‎(2013·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妙在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未绝壮志。(析作用)②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释运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析作用)‎ ‎(二)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妙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本诗表现环境的“清”运用了反衬手法。(明技巧)②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翩飞,蜘蛛织网,以动衬静,反衬白天的清静以及村居环境的清幽;风吹帘动,溪声嘈嘈,以声衬静,反衬夜晚的清静宁谧。(释运用)③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清闲、恬淡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析作用)‎ ‎(三)渲染 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氛围,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做正面的着力描写。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渲染了春涧的寂静。‎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出 塞 作①‎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④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 ①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乘障:登城守卫。④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⑤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代指崔希逸。‎ 这首诗的前两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场景的?请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渲染和衬托手法。(明技巧)②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释运用)③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之大,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面写唐军的应敌做铺垫,衬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析作用)‎ ‎(四)用典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即运用了冯唐的典故;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后庭花》这一歌曲名也是运用典故的范例。‎ ‎[应用体验]‎ ‎(2015·山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 算 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1)①用典,(明技巧)②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释运用)③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析作用)‎ ‎(2)①寓情于景,(明技巧)②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释运用)③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析作用)‎ ‎(五)比兴 ‎“比”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兴”就是托物寓情,是寄托,也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兴经常一起用而不分彼此,只要用了比或者兴,就可以说用了比兴手法。不要做单一分析。如《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比兴手法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应用体验]‎ ‎(2014·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 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以“桃之夭夭”起兴,(明技巧)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析作用)②以桃设比,(明技巧)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释运用)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析作用)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析作用)‎ ‎(六)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鉴赏动静结合时,应当明确哪是动,哪是静。‎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试分析诗歌首联是如何写登亭所见之景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首联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明技巧)②“江”与“泉”是动的,“城”与“石”是静的。(释运用)③这种结合,将蜿蜒曲折的江水与飞沫四溅的泉水的动态刻画了出来。(析作用)‎ ‎(七)虚实结合 ‎“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的《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实景是“尽荠麦青青”,通过描写昔盛更显出今衰。鉴赏虚实结合时,应当明确哪是虚,哪是实。‎ ‎[应用体验]‎ ‎(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释运用)②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析作用)‎ ‎(八)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鉴赏点面结合时,应当明确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应用体验]‎ ‎(2014·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释运用)②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析作用)‎ ‎(九)调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等)‎ 描写要从不同角度,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但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如唐代诗人王建的《江馆》:“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他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描写出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图。“水面细风生”是触觉,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菱歌慢慢声”是听觉,采莲小调婉转柔美,舒缓悠扬。“灯火夜妆明”是视觉,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有盛装女子婉丽的身影。这首宿旅诗,透露出作者欣赏江边夜市的悠闲欣喜的感情。‎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 ①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今古感慨。②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明技巧)②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释运用)③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使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析作用)‎ 题型四 结构技巧 知识讲解 高考命题方式 ‎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等。‎ ‎1.(2016·全国甲卷)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2.(2011·湖北高考)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3.(2010·全国卷Ⅱ)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一)卒章显志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①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 ①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卒章显志。(明技巧)②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表明,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的心情。(释运用)③直抒胸臆,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析作用)‎ ‎(二)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鲁 港①‎ 柯茂谦②‎ 十年回首付沾襟,断甲沉沙齿齿深。‎ 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 人歌鬼哭都堪史,木落江空正独吟。‎ 遗老萧条渐无语,酒旗飐飐出芦林。‎ ‎[注] ①鲁港:地名。1275年,南宋主力与元军在鲁港交战,宋军主帅贾似道听闻前线溃败,未见元军便鸣金收兵,仓皇逃跑。鲁港之败,宋军主力覆没,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②柯茂谦:南宋遗民。‎ 这首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明技巧)②从“独吟”到“无语”,此时此地,任何语言都成了多余,诗人眼前只有一片黄茅白苇,几面酒旗在萧瑟的秋风中飘动。(释运用)③景物描写渲染了全诗的悲凉氛围,烘托出诗人孤寂、哀痛之感。(析作用)‎ ‎(三)抑扬 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分为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应用体验]‎ ‎(2011·山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与前两句是什么关系,并分析其妙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①三、四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明技巧)②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释运用)③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析作用)‎ ‎(四)铺垫 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应当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是这“钓翁”的背景,其居于次要地位,起到辅助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了诗歌第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应用体验]‎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1)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释运用)②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析作用)(2)①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释运用)②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析作用)‎ ‎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验收达标练 一、题型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①‎ 王昌龄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②。‎ 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注] ①潞府:潞州府,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客亭:旅馆。崔凤童:作者新结识的友人。②依然:形容思念依恋。‎ 与诗的首联相比,颔联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颔联主要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景。上句描写愁客(作者)独对秋月的情态,是静景;下句描写傍晚的天空回荡着山寺钟声的情景,是动景;进一步渲染了空寂的氛围。‎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官 舍 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 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其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 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一种鸟。‎ 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中两种。‎ 答:  ‎ ‎ ‎ ‎ ‎ 参考答案:①动静结合,首联既有风吹云散的动景,又有阳光返照,大地回暖的动静。②借代修辞,颔联“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③色彩渲染,颈联“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④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颈联写雨后白雁低飞诉诸视觉,黄鸸的叫声不成样子诉诸听觉。⑤‎ 乐景写哀情,江南美丽的春光和作者衰病惆怅的心情形成反衬,倍增其哀。⑥直抒胸臆,最后以“衰病”渲染惆怅之情,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悲愤之情。‎ 二、高考综合练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西江月 阻风三峰①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②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 ①三峰:即黄陵山。词人因改官被调离湖南,途经洞庭湖畔黄陵山时遇风受阻,泊舟山下,而作此词。②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③准拟:一定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词人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借景抒情。‎ B.“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不必细数。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构成美丽景致。‎ C.“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下的美景,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D.“水晶宫”一句,照应“波神”,眼前似乎是水府鱼宫伴着秋风,轻打着木船,发出阵阵声响,就像是水族们演奏的《霓裳羽衣曲》,美妙动听。‎ E.结尾写词人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他潜意识里仍受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所驱动,希望有朝一日能一展抱负,建立功业。‎ 解析:选AE A项,“借景抒情”错误,应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E项,从“准拟”二字上可看出,尾句写的是设想登岳阳楼赏景,这里错为已登上岳阳楼赏景。‎ ‎★(2)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作者实写“明月”“秋江”“斜阳”“细浪”,以及泊船后听到的涛声,在眼前景物的基础上,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与水神“看斜阳”,听到“水晶宫”里奏乐,明日抵达“岳阳楼”等情景,以实写虚,虚中有实,表现了对洞庭山水的热爱。‎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红 梅 苏 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冰容”二字运用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和孤傲超群的品格,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选AC A项,只是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C项,“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就其中两点作赏析。‎ 答:  ‎ ‎ ‎ ‎ ‎ 解析:逐句分析这首诗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作答时,先指明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溪沙 红蓼渡头秋正雨 薛昭蕴红蓼①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②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③深浦④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 ①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红蓼:开红花的水蓼。②整鬟:梳理发鬟。③含:愁眉不展。④浦:水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寂静、幽远。‎ 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C.词的上阕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D.“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自己。‎ E.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 解析:选AD A项,“寂静、幽远”有误,应为“苍凉、寂寞”;D项,“自己”与原词不符,应为“船夫”。‎ ‎★(2)下阕的首句“不语含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解析:从“不语含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上来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 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语含”的人就是上阕“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语含”,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 题型突破(五)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4大题型 ‎ ‎[题型特点]‎ ‎[解题模板]‎ ‎  古诗歌比较鉴赏题在2014年考查频率较高,2015年和2016年全国卷中均有一套试卷保持对该题型的考查方式,命题角度、考查形式稳定,依然是课外诗歌与课内诗歌的比较鉴赏。特别指出的是2016年全国丙卷的两道题目,均为比较鉴赏题。‎ 古诗歌比较鉴赏题表面看来较难把握,实则有规律可循,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人用两首诗歌考查一个考点,故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整体把握,寻同求异,辨同析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把握住比较鉴赏的方法——寻找“求同”和“求异”两类关键词,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本题型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比较鉴赏既可以比较相同意象表现的不同情感,也可以比较不同意象呈现的相近场景。‎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描写的情景有机融合的一种境界。意境的核心内容是情和景的关系。一方面,相似的环境可以表现有差别的情感;另一方面,相同的情感又可用不同的环境来表现。在这一点上,比较鉴赏开拓了人们认识情景关系的新格局。‎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 年 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 年 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凤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 ①飞鞚:策马飞驰。②金吾:古官名。‎ 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明呈馆中诸公 高 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①分香②俗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卢女⑤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 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做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做粥。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③白下:金陵。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壶,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⑤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清明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高诗开篇描写了一幅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清明图景:御柳笼烟,禁垣垂杨,被软软的春风吹得柳枝横斜,青山白水环绕金陵;官人们都捣了杏仁,做了醴酪,宫女们都分得名香,佩上香囊,在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清明。杜诗开篇描写了一幅凄迷哀伤的清明图景:春寒料峭,细雨纷纷,绵绵不绝,行人冒雨赶路,雨湿衣衫,心情凄哀。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征均不同,渲染的氛围也不相同,所蕴含的情感也截然不同。‎ 语言比较鉴赏 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近年却屡有考查。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的。‎ ‎[应用体验]‎ ‎3.(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 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表达技巧的比较主要从三个角度:常见修辞,表达方式(其中对抒情和描写的考查居多),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需要学生辨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比较。总的来说,表达技巧的比较分值较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26—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 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中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 ‎②‎ 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如果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本题型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词)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词)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词)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词)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词)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应用体验]‎ ‎5.(2016·全国丙卷)阅读诗歌《内宴奉诏作》(见[应用体验]第3题),完成后面题目。‎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自主尝试]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验收达标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五)‎ 岑 参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六)‎ 岑 参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描写两景在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E.“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解析:选BD B项,“在两军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两军厮杀句前”。D项,“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 ‎(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浩初上人:即浩初和尚,潭州人,当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党争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 B.李德裕凭楼远眺,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于是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C.《登崖州城作》全诗描写了作者被贬的境遇和不能回归的深沉忧伤,情调悲怆沉郁。‎ D.两诗都写到“望”,柳宗元“望”的是故乡,李德裕“望”的是京城,思念都很深切。‎ E.两诗都写到“山”,就手法而言,柳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李诗用的则是拟人手法。‎ 解析:选AB A项,“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不太妥当,还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B项,李德裕诗没有说“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只是说鸟儿飞到帝京也要半年时间,言路途之远。‎ ‎(2)柳诗的“割”字和李诗的“绕”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它们好在哪里。‎ 答:   ‎ ‎ ‎ ‎  ‎ 参考答案:“割”意思是割断、割裂,说海边的群山像锋利的剑刃一样将自己的愁肠割断,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的贬谪之痛和思乡之愁。“绕”意思是围绕、环绕,说青山将崖州城层层围住,使得诗人无法从此处脱身,象征性地写出自己政治上的困境。‎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 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注]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 玉斧修:这里指“玉斧修月”。传说唐代有一人游嵩山,见一枕幞而眠者。其人告诉他说,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就中秋月来写,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 B.“谁做”句,词人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 C.“问嫦娥”句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其实词人问讯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 D.下阕,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 E.“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 解析:选BD B项,“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错误,词中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目的是形容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D项,“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错误,应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深沉叹息”。‎ ‎(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 ‎ ‎ ‎  ‎ 参考答案:①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的相思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落 花 ‎[唐]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落花二首(其一)‎ ‎[宋]宋祁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①。‎ 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②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 ①半面妆:《南史·后妃传》载梁元帝徐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②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旧时用为妓院等地的代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李诗首联,诗人发挥联想,运用“客竟去”写留人不住,“花乱飞”写留春不住的艺术手法,从“竟”和“乱”中让人品味出怨有情之人却无情,恼无情之花却有情的感觉。‎ B.李诗颈联,写主人看到地上的落花越来越多,愁肠寸断,不忍扫去,体现惜春的心理;下句写枝头的残花渐少,春色难驻,透出诗人那种惜春却无奈的忧伤之感。‎ C.李诗的尾联,运用双关手法:一叹多情美艳的花朵最终凋落飘零,沾人衣裙;二叹自己虽有羡慕美人之心,然而无法挽留,只能怆然涕下,泪沾衣襟。‎ D.宋诗写绿暗红稀的时节,凄烟冷雨的光景。首联写花之自伤飘零,绸缪于青楼烟雨,一片凄苦迷离的景象,渲染了伤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E.宋诗颈联以沧海客归,珠犹迸泪,章台人去,骨尚遗香,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诗人忠厚悱恻之情。尾联谓花经蜂采,已成蜜入房,无法再招引蝴蝶,照应题中“花”字,结束全诗。‎ 解析:选CE C项,“羡慕美人之心,然而无法挽留”错误,应是“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E项,“照应题中‘花’字”错误,应是“照应题中‘落’字”。‎ ‎(2)咏物诗讲究人物交融,两首诗的颔联都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请加以赏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李诗:“参差”句从空间着眼,“迢递”句从时间着眼,写落花纷飞,连接曲陌,连绵不断,无止无休,斜晖的点染又增添了整个画面的凄迷色彩。这种暗淡的色调,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伤。‎ 宋诗:两句从时空角度深入描绘了落花的全过程,出句描写落花飞动的舞姿,对句写花落地不甘香消玉殒,仍不失红粉佳人的美容,融入了诗人深沉的感受,“更作”“犹成”加强了感情色彩,倍增了执着之意。‎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①,隔水青山似故乡。‎ 新 凉 ‎[宋]徐 玑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 ①秋风思: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戴诗前两句写稚川山水予人一种美感,后二句则进一步写出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受。‎ B.徐诗首句主要通过视听结合来表现新凉——水满秧齐、水清叶绿,而凉意便自然而生;次句一“穿”字、一“低”字,颇见雕琢之工。‎ C.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亭”,那江中汀洲,与云齐平的树木,色调苍苍,为后文思乡做铺垫。‎ D.徐诗运用比喻手法,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的怡人。‎ E.“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凉爽的气氛。‎ 解析:选BD B项,“通过视听结合”有误,从诗中看,这里只有“视”而没有“听”;D项,“运用比喻手法”有误,应是“比拟手法”。‎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解析:戴诗中的“隔水青山似故乡”表达出的是羁旅乡愁,而徐诗写黄莺更多的是表达新凉而至的喜悦心情,分析时,要着眼整首诗,从中概括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戴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游途中的思归乡情。羁旅途中的游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之情。徐诗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 ‎6.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1)~(2)题。‎ 采桑子 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 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 轼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注]。‎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 浮玉:喻指金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润州甘露寺弹筝》一诗首句写在多景楼上弹奏一首神曲,悲伤的弦音像要断裂一样再三紧促,开篇便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E.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解析:选CE C项,应为“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E项,“一喜一忧,迥然不同”有误。‎ ‎(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做简要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再过金陵①‎ ‎[唐] 包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 头 城 ‎[宋] 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 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和石头城都指南京,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六朝古都。吴、西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都定都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B.《再过金陵》是包佶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作者“再过金陵”时生发了“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大概是因为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乐观了。‎ C.台城曾经是六朝统治者追欢逐乐的场所,后来成了诗人凭吊、寄寓伤今之情的触发点。这一类的触发点还有隋宫、乌衣巷、大运河等。‎ D.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怀古诗一般都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诗人对某历史人或物的看法,这两首诗也不例外。‎ E.包诗《再过金陵》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的情感;刘诗《石头城》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解析:选AD A项,“西晋”错,应为“东晋”;D项,刘诗《石头城》没有运用议论。‎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答:   ‎ ‎ ‎ ‎  ‎ 参考答案: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或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题型突破(六) 诗歌鉴赏选择题的4大设误角度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是古诗歌考查题型的变化,而非考查实质的变动。广大师生无须对此恐慌和不安,反而应感到庆幸和释然,这是因为:由主观考查变客观考查,读诗更容易了,试题难度更小了。本书单独编写此内容,旨在让考生触摸到选择题考查的实质和命题的来源,消除考生对新题型的陌生感。‎ 一、新题型的“前世今生”‎ ‎(一)历史沿革 古诗歌鉴赏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命题形式并非什么“创新之举”,这种题型十几年前就早已被大多数考卷采用过,北京卷近些年也一直在采用,全国卷新高考的“五选二”式选择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原来选择题型的回归和升级。‎ ‎[经典回顾] (2000·全国卷)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约 客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命题点感悟] 本题4个选项中A、B、C三项与D项构成分总的关系(前三个选项是分句赏析,最后一个选项是全诗整体赏析);C项错误在于对细节描写的效果分析不准确(情感解读不准确),这一处细节结合全诗来看,表现了诗人约客不来而夜半时的焦急心理。‎ ‎(二)现实创新 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古诗歌鉴赏,从现实因素来看,主要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大背景下的命题调整的需要。‎ 众所周知,高考卷语文科目阅读量增加,题量增加而考试用时不变是一个大的趋向,在这个大方向下,增加选择题的分量是命题的一个必然之选;而且古诗歌鉴赏一直有“考生最头疼的阅读题”之说,阅读存障碍,题目有难度一直让广大考生畏之如虎,得分率普遍较低。‎ 而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矛盾,并且这两种形式的题目本身就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分度,能够更好地区分考生的水平。而选择题形式从十几年前的“四选一”变为现在的“五选二”,能很好地扩大试题考查的涵盖面,使诗歌的赏析点更全面,从而更好地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水平。‎ ‎(三)命题实质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二、命题设误点的“似是而非”‎ ‎[典例感悟]‎ ‎[例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赴洛道中作 ‎ 陆 机①‎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 ①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 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 设误角度 情感分析不当,技巧确认不准 分析 B项,情感分析不当(无中生有)。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C项,技巧确认不准。“互文”错误,应是“朝”“夕”对比,两相呼应。‎ ‎  [例2] (2015·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醉翁操①‎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设误角度 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 分析 C项,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是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并不是表达思念之情。‎ ‎[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还 山 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槎:读chá,指小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设误角度 形象特点概括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 分析 B项,形象特点概括不当,“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E项,表达技巧确认不准。不是“想象”,是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例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泊扬子津 ‎ 祖 咏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扬州,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B.颔联抓住雨霁初晴的特征: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苍翠;下句写雨后风起,为结句的“寒气”做了铺垫。‎ C.颈联由“明沙岸”引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碍”字形象地写出了浦桥阻碍了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体现出诗人悲凉的情怀。‎ D.尾联的主要意思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 E.尾联的“客衣”点明了游子身份,“薄”写出诗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了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 设误角度 语言鉴赏不当、情感分析不准 分析 C项,属语言鉴赏不当(曲解文意)。“碍”字形容船多造成的拥挤感,刻画出码头处于水运交通枢纽地位的特征,而非选项所述;E项,属情感分析不准,无中生有。“韶关易逝”的情感在尾联没有体现。‎ ‎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综合提能练 ‎“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乌 夜 啼 李 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 ①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B.起首两句,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归飞的乌鸦与远在天涯的诗人形成对比,更引发空闺思妇的愁绪。‎ C.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稍做具体的描写,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D.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 E.“独宿空房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水不仅表现思妇的悲痛,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解析:选BC B项,“远在天涯的诗人”错误,应是“远在天涯的征夫”。C项,“稍做具体的描写”应是“不做任何具体的描写”。‎ ‎(2)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做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做铺垫。‎ ‎②化用窦韬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 ‎③“隔窗语”“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 ‎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暮春 赵长卿①  ‎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 ①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 解析:选CE 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E项,“明快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 ‎(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 溪 沙 朱敦儒①  ‎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 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1)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和满腔爱国热情。‎ B.“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及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 C.“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荡漾,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D.“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阕中凄冷的景色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 E.“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解析:选AC A项,“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错,词人是用江南清明美景来衬托对故国灭亡的悲情。C项,“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错,词人写燕子啄泥筑巢,而叹惋自己流落江南,四处飘零,无以为家。‎ ‎(2)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 答:  ‎ ‎ ‎ ‎  ‎ 解析:词的上阕写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透露出词人的寂寞、惆怅。下阕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表达了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再结合词下注解可知本词是词人流落江南所作,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词人遭遇战乱,流落江南,内心自然充满悲愤凄凉。由此可得人物形象,按答题的一般步骤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写梦境,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想,虚实对比,反差巨大,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 B.词人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E.词尾间接抒发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 解析:选CE C项,“一动一静,以动衬静”表述错误,“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作者写的是梦境,属于虚写。E项,“间接抒发感慨”错,应该是直抒胸臆。‎ ‎(2)本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  ‎ ‎ ‎ ‎  ‎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各自诗(词)境,可以先分析两者的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塞上长城空自许”两句写出的是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但这些志向和理想均落空了。然后分析两者的不同点,本词“鬓虽残,心未死”强调的是“心未死”,也就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意思;“镜中衰鬓已先斑”强调的是“鬓”“先斑”,侧重点在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上。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菊 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 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暗”“淡”二字重叠使用,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 B.“融融”二字运用拟人手法,传达出自己看到金黄色的菊花时那一种温暖的感受。‎ C.诗歌颔联借典故来赞赏菊花之色和菊花之香,表明了自己安心归隐田园的乐趣。‎ D.诗歌颈联既赞扬了秋菊傲霜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的忧虑。‎ E.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了期望被朝廷赏识,入朝做官的心绪。‎ 解析:选BC B项,“拟人手法”错,应该是通感,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C项,“安心归隐田园”错,从后四句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安心归隐,而是渴望入朝为官。‎ ‎(2)这首咏菊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以本诗为例,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答:  ‎ ‎ ‎ ‎  ‎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写自己。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四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罢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怯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八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朝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解析:选DE D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E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解错误,“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   ‎ ‎ ‎ ‎  ‎ 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峡”,然后分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癸酉春社①‎ 王 炎②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 ①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②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愉悦情怀。‎ B.“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一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怀。‎ C.“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D.“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一句动静结合,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 E.词的下阕结尾处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人痴,全篇因之而活跃飞动。‎ 解析:选AD A项,“愉悦情怀”错,应该是寂寞情怀。D项,“动静结合”错,应该是以动衬静;“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错,应该是衬托寂寞无聊的心绪。‎ ‎(2)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 ‎ ‎ ‎  ‎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词中所写景物。解答本题应抓住“老大”“独处”“怯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等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蔌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 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表达了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似乎满含深情,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创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E.“此心到处悠然”是说自己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表达了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游山玩水,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 解析:选CE C项,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E项,“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错,此句表达的是词人无力改变世事,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的无奈。‎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答:   ‎ ‎ ‎ ‎  ‎ 解析:按照题干要求,首先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把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点明手法以及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最后阐明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湖水一碧万顷,天水相连,沙鸥自由飞翔其间的辽阔深远而又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词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暗寓着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返归自然的热切期待。‎ ‎9.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1)~(2)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 朴  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 E.“点秋江白鹭沙鸥”用“秋”修饰“江”,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也写出了江面上点点鸥鹭飞翔的凄凉肃杀的景色。‎ 解析:选CE C项,“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准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E项,“凄凉肃杀的景色”错,结合小令意境理解,应该是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美妙的情景。‎ ‎(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 答:   ‎ ‎ ‎ ‎  ‎ 参考答案: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 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 ‎“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春 夕 崔 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 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 ‎(1)下列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用东风送我经过楚城,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E.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解析:选AC A项,“东风送我经过楚城”错,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C项,“连年累月,无心翻书”理解错误,颈联中“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正确理解是: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 ‎(2)“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有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仅十四个字,却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 ‎ 答:   ‎ ‎ ‎ ‎  ‎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一联上句巧用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故园,然而毕竟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短暂;下句写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啼唤,更加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这一联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菩萨蛮 黄鹤楼①‎ ‎1927 春毛泽东 茫茫九派②流中国,沉沉一线③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 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1)下列对本词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第一、二句之意:渺无边际的长江,横贯在大地上,漫长的铁路线贯穿南北。‎ B.“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句是写近景,一句是写远景,先近后远。‎ C.下阕第一、二句之意:黄鹤飞到了遥远的天上,此地只剩下供人游览观赏的黄鹤楼。‎ D.下阕第三、四句之意:端起酒杯洒向滔滔江水,心潮像长江巨浪,一浪高过一浪。‎ E.古人习惯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这里的“把酒酹滔滔”是指对着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解析:选BC B项,应为“一句是写远景,一句是写近景,先远后近”。C项,应为“黄鹤不知到哪里去了”。‎ ‎(2)本词上阕语言运用颇具特色,请从炼字、句式、押韵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上阕多用叠音词。词中“茫茫”“沉沉”“苍苍”等词语表现出长江、铁路线、烟雨等景物广阔、漫长、沉郁的特点,从而勾勒了一幅萧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面,传达了词人低沉、苍凉的心绪。‎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遣 悲 怀①‎ 元 稹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总结首联内容。‎ 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 D.尾联中的“复”字,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最后两句,出语虽然慷慨,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E.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解析:选BD B项,“总结首联内容”有误,应为“用以领起中间四句”;D项,“出语虽然慷慨”错误,应为“出语虽然平和”。‎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 ‎ ‎ ‎  ‎ 解析:这首诗一、二句运用典故,说明妻子屈身下嫁;“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中间四句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从这些内容中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摊破浣溪沙 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黄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的娇小无比以及金玉之质。‎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之桂子,还是高风亮节的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E.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解析:选CD C项,“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不恰当,没能从全诗来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牵强附会。通读全诗可知,“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却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D项,“拟人手法”有误,词的下阕主要以梅花的“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参考答案: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 蝶 恋 花 ‎[清]纳兰性德  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①‎ 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折,红闺此夜团圝月②。‎ ‎[注] ①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②团圝(luán)月:圆月。‎ ‎(1)对这首清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前三句描写边塞之景,这里整日狂风呼啸,木叶尽脱,极目望去,天山山势高峻,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 B.“去去”两句讲作者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都过了远在极边之地的丁零部落,离愁渐远渐浓。‎ C.下阕前三句讲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谢。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说明羁旅之愁无法消除。‎ D.词的最后两句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寄给此时正孤独地对着明月,怀念着“我”的闺中人。‎ E.这首诗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喜悦之情。‎ 解析:选DE D项中“寄给……闺中人”有误,最后一句是设想闺中人写信寄给“我”这远在天山的人。E项,“喜悦之情”错误,应为“凄惘之情”。‎ ‎(2)词的下阕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  ‎ ‎ ‎ ‎  ‎ 解析:这首词的下阕作者借容颜易老来抒发自己的羁旅乡愁,很明显这是间接抒情。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间接抒情(或借想象情景抒情):运用假设情景类比(或比较、对比、叙议抒情等),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借用朱颜无法常在,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愁苦无法消除之意。②反客为主(或主客移位、运用想象、移情于彼等手法):设想闺中人望月思念自己,表达自己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忆对”‎ 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只不过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C.“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作者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映杯酒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E.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阕运用反衬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而下阕则写赏月不得的愁绪。‎ 解析:选CE C项,“浓墨重彩”有误,这里是运用白描手法;E项,“反衬”不正确,应为对比。‎ ‎(2)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解析:抓住这首词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写作者无月可赏的落寞;“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词人壮志难酬的郁愤;“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写作者借酒浇愁排遣郁愤的洒脱。‎ 参考答案:①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②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③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 ‎7.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1)~(2)题。‎ 临 江 仙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抔黄土埋葬了北邙山下的英雄,诗人面对此景,不由得悲从心底来,心中怅恨这滚滚黄尘不该掩尽无数英雄。‎ B.作者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想起人生短暂有涯,流水转瞬即逝;同样,流水逝而不断,又反衬着人类对生命有限的绵绵长恨。‎ C.词中的“远目送归鸿”暗示无人与共语,故寄意于飞鸿;“浩歌一曲酒千钟”‎ 写饮酒唱歌,表达了看透功名无用后的潇洒快意。‎ D.该词上阕几乎句句用典,但这并非为用典而用典,而是在用古人故事抒一己胸怀。尤其是用北邙山故事与自己相对衬,在历史跨度中写出人生短促的悲剧,更富于厚度。‎ E.这首词用激愤的笔触揭示了人类虽无法摆脱死神的大悲剧,但却能从这无法挣脱的束缚中求得超脱的道理。‎ 解析:选AE A项,“心中怅恨……无数英雄”不准确,这里只是诗人“面对此景”的慨叹,谈不上“怅恨”;E项,“激愤的笔触”有误,应为“哀怨的笔触”。‎ ‎(2)有人说这首词“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却催人感奋”,请结合下阕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 ‎ ‎ ‎  ‎ 解析:抓住这首词中所塑造的作者的形象,由此解读词的主要内容。作答时,要结合全词进行分析,指出哪里是消沉,哪里是催人感奋。‎ 参考答案:①从字面看似乎消沉,“老尽英雄”之语,“人生长恨”之叹,都显得有点落落寡欢。②从整体来看,意趣高扬,令人感奋。下阕开头讲不再怨天公,接着说要饮酒浩歌,最后则直述不在意穷达,心灵趋于宁静,情趣豪迈旷达。‎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清 平 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①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注] ①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 B.“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直接表达出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C.上阕写惜春刻意围绕“春”字,下阕以“春宵”出之,是因为这才是春光的最后一霎,点睛点得恰是地方。‎ D.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得还不够早,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 E.下阕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之意和爱春之情。‎ 解析:选BC B项,“直接表达”有误,应为“婉转表达”;C项,“刻意围绕”不正确,上阕虽写惜春,但未着“春”字。‎ ‎(2)词的上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  ‎ ‎ ‎ ‎  ‎ 解析:认真品读上阕词句,准确把握所使用的表达技巧。比如“烟愁露泣”既包含拟人手法,又是借景抒情。‎ 参考答案:①拟人手法。“烟愁露泣”句中“愁”“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③通感或移就。借用于形容情势的“紧急”一词,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用语新奇。‎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虞 美 人 舒 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 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落”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词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阕主写景,下阕主言情,用语朴素自然,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E.本词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 解析:选CD C项,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D项,“朴素自然”不正确,应为“清婉雅丽”。‎ ‎(2)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 ‎ ‎ ‎  ‎ 解析:为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用典等。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词句分析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词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希望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能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阕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