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综合理解分析同步跟踪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综合理解分析同步跟踪训练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综合理解分析同步跟踪训练 ‎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卜来敦记 黎庶昌 卜来敦①者,英国之海滨,欧洲胜境也。距伦敦南一百六十余里,轮车可两点钟而至,为国人游息之所。后带冈岭,前则石岸斩然。好事者凿岸为巨厦,养鱼其间,注以原泉,涵以玻璃,四洲之物,奇奇怪怪,无不毕致。又架木为长桥,陡入海中数百丈,使游者得以扳援凭眺。桥尽处有作乐亭,余则浅草平沙,绿窗华屋,与水光掩映,迤逦一碧而已。人民十万,栉比而居,衢市从衡,日辟益广。其地固无波涛汹涌之观、商贾帆樯之集,无机匠厂师之兴作、杂然而尘鄙也,盖独以静洁胜。 ‎ 每岁会堂散后,游人率休憩于此。方其风日晴和,天水相际,邦人士女,联袂嬉游,衣裙䌖袭,都丽如云。时或一二小艇,棹漾于空碧之中。而豪华世家,则又鲜车怒马,并辔争驰,以相遨放。迨夫暮色苍然,灯火粲列,音乐作于水上,与风潮相吞吐,夷犹要眇,飘飘乎有遗世之意矣。予至伦敦之次月,富细阿什伯里道往游焉,即叹为绝特殊胜,自是屡游不厌。再逾年而之他邦,多涉名迹,而卜来敦未尝一日去诸怀,其移人若此。‎ 英之为国,号为强盛杰大,议者徒知其船坚炮巨,逐利若驰,故尝得志海内;而不知其国中之优游暇豫,乃有如是之一境也。昔荀卿氏论立国惟坚凝之难,而晋栾鍼之对楚子重则曰:“好以众整。”又曰:“好以暇。”夫唯坚凝,斯能整暇。若卜来敦者,可以觇人国已。‎ 大清前驻英参赞黎庶昌记。光绪六年七月。 ‎ 注:卜来敦:现在一般译作布赖顿(Brighton),是英国滨海城市,宁静秀美。光绪三年(1877年),即黎庶昌出任驻英参赞的次年,他游览了这个地方。‎ ‎1.下列选项全都表明卜来敦人“优游暇豫”的一项是 ‎①人民十万,栉比而居,衢市从衡 ②邦人士女,联袂嬉游 ③豪华世家,则又鲜车怒马,并辔争驰,以相遨放 ④时或一二小艇,棹漾于空碧之中 ⑤夫唯坚凝,斯能整暇 ⑥音乐作于水上,与风潮相吞吐,夷犹要眇,飘飘乎有遗世之意矣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②⑤⑥ D. ①⑤③‎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卜来敦记》是一篇“记”,这篇“记”通过写景、记事来抒发作者的见解。‎ B.这篇游记向人们介绍了卜来敦幽静奇丽的自然风光和英国人 “优游暇豫”‎ 7‎ 的生存状态,语言清新晓畅,描摹生动形象。‎ C.文章中引用楚令尹子重问栾鍼的历史典故,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就有了像卜来敦一样的美好社会:人们生活幸福,百姓“优游暇豫”。‎ D.作者认为民众的优游生活是国家强大的标志,而只有国家强大了,民众才能享有“优游暇豫”的生活。这反映了清末向西方学习,力图国家富强的历史思潮。‎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之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1.下列全都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 )‎ ‎①众之所趋,势之所归 ②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 ③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 ④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⑤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⑥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A.①⑤⑥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7‎ A.本文是一篇谈论人才的论说文,作者首先提出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说它直接关系到社会民风,然后论证培养人才的方法。‎ B.作者认为统治者要使人才当路在势,处于高而上的地位,每一个士大夫都要担负培养提拔人才的责任。‎ C.文中作者认为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说天下没有人才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自己把持着高高在上的显贵位置,不能用自己的理想改变风尚造就人才。‎ D.作者说如果统治者与士大夫都担负培养提拔人才的责任,几十年以后,一定会有收到成效的一天。‎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1.下列全都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 )‎ ‎①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②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③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④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 ⑤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7‎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文中作者认为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都有欺世盗名之嫌,但是他不妒忌、不贪污,追随大流。‎ B.作者认为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是不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的。‎ C.文中作者说象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能打动别人,言谈影响不了社会,只有鄙陋昏庸的唐德宗,才会重用他。‎ D.文中说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都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皇帝和敬重贤才的宰相,还是会推举、任用这种人的。‎ 答案:‎ 一、1.B(排除①⑤)‎ ‎2.C(引用的目的是要证明“夫唯坚凝,斯能整暇”这一观点。)‎ 译文:‎ 卜来敦是英国的海滨城市,是欧洲的名胜之地。它在伦敦南面一百六十多里,坐马车两个钟头就可以到达,是英国人游乐休息的场所。城市的后方连接着山冈,前方却是整齐如削的岩石海岸。多事的人在岸边凿石建筑了大厦,大厦里养了鱼,灌注了泉水,用玻璃罩起来,四大洲的水产生物,千奇百怪,全都搜罗到这水族馆。又架设了木制的长桥,突入海中几百丈,让游览的人可以扶靠着它凭栏远眺。桥的尽头有音乐亭。其他地方便是浅浅的草地,平坦的沙滩,绿色的窗户,华美的房屋,和水色交相辉映,绵延不断,一派碧绿景象。城中人口十万,密集的居住着,大道集市纵横交错,一天天开辟更加广阔。这地方本来没有波涛汹涌的海上壮观,以及商人船只的汇聚,又没有机械师、工程师兴建工厂、制造机器,以及乱糟糟的肮脏污染。所以它单单以宁静清洁出名。‎ 每年议院的例会散后,游人通常来这里休养。那时正当风和日丽,天空与海水相接,国内的人们,男男女女成群结队的游戏玩乐,各式衣裙聚合重叠,美丽得如同彩云一样。时而有一两艘小船,桨儿滑动,荡漾在澄清碧绿的水中。而那些豪华的富家贵族,却又是漂亮的车子和强健的骏马,缰绳相并着争竞奔驰,以此放纵取乐。到了暮色苍茫时分,灯光灿烂布列,音乐奏响在水面上,和风声潮声相混合,舒缓美妙,飘飘然有超出尘世的意境了。我达到伦敦的第二个月,富有的绅士阿什伯里作向导带我去游览了卜来敦,当时我就赞叹它是奇特绝美的风景胜地,从此数次游览不觉得厌倦。又过了一年,我到了其他的国家,游历了很多名胜古迹,但内心没有一天忘记来过卜来敦,它是这样令人神往。‎ 7‎ 英国的国家治理,号称强盛发达,评论的人只知道它的船舶牢固,枪炮威力大,奔驰般的追求经济利益,所以曾在世界上称霸扬威;然而不知道它国土上民众的悠闲享乐,却存在这样一个胜境啊。过去荀子论述,建立国家唯有坚固不可侵犯最难,可是晋国弈鍼对楚国的子重却说:“爱使民众整齐有秩序。”又说:“爱采取从容闲暇的管理方法。”只有国家强盛牢固了,这才整齐有序,悠闲安乐,像卜来敦这样的城市,可以使我们考察清楚别人的国家啊。‎ 大清前任驻英参赞黎庶昌记,光绪六年七月。‎ 二、1.A(①③⑤⑥都属于作者的观点 ②是现在的统治者所说的;④是作者的引用之语)‎ ‎2.D(“一定会有收到成效的一天”错误,文中作者的意思是“几十年以后,也许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 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慧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慧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必然的趋势,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更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来说,起初的影响很微弱,最终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上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必定不会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必定不会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而当时的人才也就从这中间产生出来了。有用仁义倡导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有用功利为号召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骗人的话,行吗?不行的!‎ 7‎ 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一贯保持它,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一贯保持它,就会戒惧谨慎地端正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就会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遵照这种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也许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三、1.B(①③④都属于作者的观点 ②是自然现象;④是作者的引用孔子的话)‎ ‎2.D(“都不是大奸大恶”错误,文中作者的意思是“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 译文:‎ 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从前山涛见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从今天来说,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 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有利于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妒忌、不贪污,追随大流。假如晋朝不是惠帝当政,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 象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此人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言谈不足以影响社会,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能受到重用呢?从这一点来说,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也或许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 现在有人嘴里吟诵着孔子和老子的话,身体力行伯夷、叔齐的清高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的读书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结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自以为是颜回、孟子再世,但实际上阴险凶狠,与一般的人志趣不同。这真是把王衍、卢杞集合于一身了,他酿成的灾祸难道能够说得完吗?‎ 7‎ 脸上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却不是这样,他穿着罪犯的衣服,吃猪狗般的食物,头发象囚犯,面孔象家里死了人,却大谈《诗》、《书》,这难道合乎情理吗?‎ 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这个人借助最崇高的名声,来掩盖还没有暴露的祸患,虽然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皇帝,和敬重贤才的宰相,还是会推举、任用这个人的。这样,他是天下的祸患就必定无疑了,而决非仅仅王衍、卢杞等人可比.‎ ‎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勋。”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将获得有远见的名声,那可就太可悲了! ‎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