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之主旨手法教案
讲明目标 1.回顾高考散文阅读概括主旨鉴赏手法类试题考纲要求及常见题型。 2.熟练掌握高考散文阅读概括主旨鉴赏手法类试题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讲明考向 ◇考向一:概括主旨 【经典考题回顾】 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选C项。A选项中的“太斩劲儿了”出现在文中的第③段,首先联系上文“美得很”和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词语的意义。解答时就要仔细地反复地琢磨前后句的语境,然后根据选项给的理解意,带入理解。本题给了四个词语,即“太斩劲了”“气韵弥漫”“乡党”“哗然”。首先,要定准语境范围,A项的“太斩劲了”是观众的喝彩,联系语境及上文“美得很”,不难看出“非常给力”理解正确。B项“气韵弥漫”抓住“不应该只有几笔提到老腔”这一语境,结合选项中“(作品)”可推断理解正确。C项“乡党” 出现在文章的第⑧段,我和乡党一起看老腔演出,所以乡党在此处应该是老乡、乡亲的意思。并不是志同道合的同乡。故C选项错误。D项“哗然”可以由主持人濮存昕的举动判断正确。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答案】C(选A得1分) 【试题解析】本题选C项。A选项中作者产生神秘感是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并没有看到过老腔;老腔和老腔演员得到了“我”的朋友的赞赏,所以我觉得很神秘的原因不仅是这些演员,更重要的是朋友如此推崇。B选项中并不是演奏声遮住了鼓掌叫好声,而是因为意想不到的表演,让全场震惊、“鸦雀无声”。故B选项错误。C选项在文章第⑤段明确提出“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想到的是“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中……老腔的气韵弥漫”第⑥段中,也提到过话剧《白鹿原》加入老腔的演唱后,让“我”“释然”了。故C选项正确。D选项,文中说老腔“也许从宋代就唱着”,从宋代唱到现在,并不能反映出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文中没有相关语句。故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择题的形式,解题时可以根据选项确定答题区域。题干明确“最”恰当的一项,所以有些选项的理解可能也有道理,但是不一定是最准确的,解题时必须注意。如选项A,根据前后语境,作者产生神秘的原因一是白发白眉的老人为首的十几个农民演员;二是朋友如此的推崇,因此,A项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所以选A项可以得1分。C项理解完全符合前后语境,理解全面深刻。B.D项错误明显,修饰限制语不准。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 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考生只需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即可。 【考点定位】概括文章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概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语组织答案。本题是要求概括“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过程往往分为几个阶段,这要把握全文,找出对认识老腔的不同反应,关键词是“没听过”“神秘”“震撼”“懊丧自责”“偏爱”等。 2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4分) 【答案】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试题分析】①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白头发白眉毛”老汉及十几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 ②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以及我的心灵震撼。从侧面描写展现了老腔的艺术魅力。 ③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看: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拨】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首先要明白侧面描写手法的特点。侧面描写是本文重要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在本文中是通过他人的反映来表现出老腔演奏的艺术影响力和震撼力。所以答题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即赵季平、濮存昕、观众。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5分) 【答案】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在解答时可以根据题意改变一下问法,有利于打开思路。①《白鹿原》是作者代表作品,作者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体现了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也有弥补遗憾之意。②作者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生活,而老腔正是关中生活的提炼,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2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 【答案】①联想。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目。文中第④段运用了联想、比喻、排比等手法。比喻对事物特征的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审题时要注意“多种手法”“感受”的题目要求。答题时既要答出手法,又要答出相应的感受。而题目明确指出是第四段,给学生减少了阅读范围。虽说是第四段,其实就是一个句子。整个句子中比喻排比的手法很明显,可以结合全段从“沉迷、遐想”中看出联想的手法。 2.(2015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 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答案】A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错误,文中是说“阴、晴、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比如B项就是针对全文设置题目,而A就是针对文章整体设题;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涉及内容,又涉及手法,比如D项就是从手法的角度来考查;从错因来看,A项是考查内容的概括,以偏概全,D项是考查表现手法。 16.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1)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这是考查学生概括的能力;第二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前者首先应回归文本第二段,要抓住“胜”的表现,“胜”的意思是优美的(景物、境界、景象等。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东山的物产丰富,第二部分写其自然景象之美,第三部分通过写渔船归来,写劳作之美。从这些描述和用词中,即可看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设题很细,提问明确,先从筛选概括上设题,再从理解上设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概括题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找出筛选的区域,主要从题干中找到答题区域的暗示,本题直接说明是第二段;二要明确筛选的条件,“东山的‘胜概’”;三要明确筛选的原则,由近及远扩大范围;四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应从不同角度回答,防止疏漏。而作者的感情可以通过用词和描写感悟出来。 1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 【答案】( 6分)(1)“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3)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针对标题设题。一问标题的内涵,二问标题的作用。设题的方式: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②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如何把握深层含义?①答题前,我们要推敲该文所表达的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②答题时:由浅入深,先答表层含义,再联系文章宗旨,答出深层含义。可用答题格式。如:这个标题不仅指… …还… ;③标题如果是比喻义的,但文中不是从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只写比喻义)标题能起哪些作用?结构:①贯穿全文线索 ② 设置悬念,吸引读;内容①表明写作对象,②概括主要内容、情节;主旨,揭示(透露、点明)主旨;人物,表明人物……性格(品质),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写法,修辞手法,A.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一语双关,既指…… ,又指…… 18.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 【答案】(6分)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解析】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围绕文本。先到文中找到远眺看到的美景,比如东山“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然后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理解即可。 【考点深度剖析】 本考点包括:能够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有单独设题,也有将本考点与品味语言、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艺术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以主观题为主。从高考命题来看,探究概括作品主旨,既可以是对作品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概括,也可以是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对作品反映出来某种思想倾向或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 【应试技巧点拨】 1.强化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考生常常能在语文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高考散文阅读中概括主旨必需的能力,但却是学生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中散文阅读概括主旨的问题了。 2.多写散文,改写古代诗歌,提高理解能力。 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表达主题的方法。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改写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有效地提高散文的写作与理解能力。 3.加强练习,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散文阅读概括主旨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每周自主练习1道高考真题或者各地模拟题,可以快速熟悉解题思路。通过对高考散文阅读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概括主旨类试题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散文阅读中概括主旨类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4.掌握概括散文主旨的方法: ⑴从题目入手解读主题 很多散文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所以阅读散文时先看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写法。然后快速阅读全文,粗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⑵分析首尾解读主题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⑶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探究主题 散文一般都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如果文中出现一些抒情、议论的语句必然就会有它的特殊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图,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就是用这些句子来表达,也就是来点明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在阅读时把这些语句都划出来,然后等全语段阅读完以后加以筛选和选择。 ⑷联系背景探究主题 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对于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⑸因文而异探究主题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于理趣。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 5.概括散文主旨类题目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1)常见题型 ①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③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解题思路: ①全文内容概括: 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 ②主旨概括 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 (3)答题格式: ①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②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 揭示了……)主题。 【名题精选练兵】 1.【2017届江苏苏州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宁古塔 余秋雨 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⑤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 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 ⑥在享受友情之外,文化素养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文化考察的对象,并留诸文字。例如,《宁古塔志》《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⑦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⑧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为他们在苦难中的高贵。 (选自余秋雨《宁古塔》,有删节) (1)被流放宁古塔的官员们的不幸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作概括。(4分) 【答案】流放途中的艰险和到达宁古塔后的苦难(或答原文对应部分即可);清廷官员一旦被流放,很可能面临家人、家族甚至邻里的牵连治罪,内心充满了歉疚却无力挽回。(一点2分) 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文章②-④节。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2)为什么要写顾贞观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侧面写出被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 (1分,与上文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相呼应)承接上文流放者间的友谊,(1分)体现了苦难中友谊的珍贵和人格的高贵,(1分)自然引出作者关于东北人性格与流放者们精神遗留有关联的联想。(1分, “流放创造了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亦可) 【解析】题干“为什么要写顾贞观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情节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题解题思路: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本题就是开头段的作用。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比如本题就是中间段落。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本题答题主要从内容和结构入手。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 【答案】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等人也遭受了人生的命运坎坷;但流放宁古塔的方式极端野蛮、残忍,超越了人的忍受底线,是对文明的蹂躏摧残;这使得部分文人面临苦难可以保持精神的高贵,却很难创造出更为辉煌的文学巨制。(一点2分) 【解析】题干问的是“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含义,这是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注意分析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句子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对比之下,突出了宁古塔流放之苦甚于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之苦。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可见“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表现出作者对这种酷刑的痛心。 【考点定位】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所包含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通过对宁古塔环境残酷的渲染表达对被流放文人的悲悯之情;表达对清廷统治者用残忍流放的行为戕害文人的愤慨之情;对在苦难中文人相互间珍贵友情的赞美之情;对被流放文人在经受苦难之后仍能点燃文明火种的敬佩之情。(一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角度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2)作品表面;(3)作品内涵;(4)作品背景;(5)作者;(6)读者。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上是对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或者区分散文中的不同材料,以找到探究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注意答案语言组织的两种类型。目前探究题答案表述形式有两种:一是注重探究的多角度,每一角度能写出探究的依据(即文本根据)和结论;二是注重探究的深度,只选择多角度中的一个角度,亮明观点,并结合文本内外,充分写出理由来,答案是“观点+理由”形式。考生宜依据题干要求,采用相应的形式。 2. (2017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期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 ①在人艺看话剧《万尼亚舅舅》,三小时的剧长,李六乙竟一处也没舍得删。结束时已近晚十点,出剧院才发现下雪了,薄薄的细雪敷在车顶上,在夜灯反射下闪着碎银一般的光。那一刻我感慨万千,似乎第一次看清,契诃夫已嵌入我的生活很多年了,不是通过书斋式的阅读,而是通过一道道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 ②我得到的第一本与契诃夫有关的书是《惜别樱桃园》,由童道明先生签送给我。那时我还不知,童先生早年留学苏联时,就已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和契诃夫联系在一起。全身心地阅读,毕生地翻译,进一步又创作剧本。不是灵魂相应,怎可想象,一个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晚年要做剧作家。当然,世间也因此多了两部与契诃夫有关的戏:《我是海鸥》与《爱恋·契诃夫》。 ③和童老师交往,最初是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我约他写了很多次契诃夫,他写的都不重样,像一口源源不尽的井。童先生一直不用电脑,文字都写在稿纸上,怕我认不清字,每次去他家取稿时,他总要先给我读一遍,还即兴发挥,讲点契诃夫的迷人轶事。对我这个酷爱买影磲的人来说,这就等于得到了契诃夫正片之外的花絮。我由此知道了契诃夫与托尔斯泰、高尔基之间的友谊,也知道他深爱的两个女人,一个成为《海鸥》中妮娜的原型,一个在舞台上演绎了这个角色。我就这样一点一点潜移默化地认识了契诃夫。 ④《万尼亚舅舅》上演前,我照旧想请童先生写篇文章。因为李六乙导演的这个戏,剧本就是请他翻译的。取稿的那天天寒地冻,这次他没有读给我听,而是说你来读吧。看他坐在沙发上,已做好了聆听准备,我便也坐下来开始读。稿子共四页,写在印刷品的反面,字儿小,里面涂改无数。念起来打磕绊时,他就帮我辨认。上面照例有契诃夫作品的引文,念着念着,我竞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动情起来: “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的黑夜,我们将会听到天使的歌唱,我们将看到镶满宝石的天空。人间所有的痛苦,都会淹没在慈爱之中,我们曲生活会变得安宁、温柔,变得像轻吻一样的甜蜜。” ⑤这是《万尼亚舅舅》的结尾。很快我就有机会,听演员将它念了一遍又一遍。先是看了彩排,当然是借了童 老师的光。去之前我曾犹豫,这种不穿戏服的剧透式观看会不会影响我正式看戏的情绪,但看完我就不后悔了,因为只有彩排,你才能看到导演与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眼中的泪光。他们都入戏了,连我一向熟悉的濮存昕都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愁容骑士。不短不长的头发,怎么看都乱糟糟的,以至于正式演出前,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好像不忍面对这个被生活打败的“万尼亚舅舅”。 ⑥这么多年在北京上演的契诃夫的戏,尤其是人艺舞台上演出的,我差不多都看过。奇怪的是,一个演员接了契诃夫的角色,那角色就好像住进了他的身体,或者说,那角色一定会把他生命中的某些部分唤醒。而像我这样的观众,便也常常能看到戏里与戏外的联系。在我看来,扮演索尼亚的孔维,排练时的感觉比舞台上的好。或许因为不穿戏服,不打灯光,我始终能感到她那种因为年轻,因为缺乏历练而有的怯生生的劲儿,是很合角色的。真实的演员生活,并不像娱乐新闻渲染的那样光鲜,寂寞与等待属于大部分演员。听孔维演的索尼亚劝舅舅“要忍受漫长黑夜,要耐心忍受命运给我们的考验”,我总觉得,那也是她说给自己听的。契诃夫的台词,总是那样富有感染力,不经意间就能将人的心弦拨动。 ⑦比起孤零零的剧本阅读,我更愿意在生活中与契诃夫不期而遇。 ⑧我曾一连几天跑小西天电影资料馆,去看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电影,说不出的喜欢。后来看到他的《五月碧云天》,是请自己的老爹做主角拍的戏中戏。锡兰导演要拍戏,而他的老爹只惦记家中院子里的那些树,听老人诉说着自己与树的情感,我已经联想到了《万尼亚舅舅》。在影片最后,果然看到一行字幕:献给安东·契诃夫。原来,锡兰导演是以《五月碧云天》向契诃夫致敬。我心仪的另一位导演新藤兼人,晚年在拍《午后的遗言》的时候,让两位演过契诃夫作品的老演员重聚,并在一起念电影台词:“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完结,我们还要活下去。”这又让我联想到童老师所说的“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 ⑨朋友曾送过我电影光盘,有一天打开看,发现它竟然是路易·马勒1994年拍的电影版的话剧《万尼亚舅舅》。演员几乎都是坐下来表演,台词也译得很美国化,很口语、很生活,它让我再次感到契诃夫的神奇――所有的导演,都认为契诃夫写的是现代剧,无论用俄罗斯方式还是美国方式,抑或中国方式,都能走近它。 ⑩而我,如此细碎地写出《万尼亚舅舅》演出前后的一切,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契诃夫于我,从来不是词汇、术语堆叠出来的经典,而是如此这般地出没于生活之中。你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就是对自己的灵魂做一次确认,确认疼痛还不够,同时还要确认,生活里有种东西值得你继续为它付出。这样好像也是为了,别人能够再从你身上,辨认出你的灵魂以及契诃夫的种种。 (取材于孙小宁的同名散文)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影碟 B.潜(qián)移默化 C.历练 D.怯(què)生生 【答案】D 本题提醒考生注意“碟”“牒”“喋”“谍”的区别,以及“练”和“炼”和区别。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普通话字音字形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同音字、形似字、容易弄错的成语用字是高考字形题的常考内容,识记时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①语音辨识法。通过朗读词语,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当然这要求同学们平时就要读准字音,才能准确找出错别字。②字形辨识法。在我国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绝大多数,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③ 语义辨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用字是否正确。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不容易出错。④结构分析法。借助词语的结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或者说做到“字不离词”。 ⑤语境辨识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对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词语词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字形。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中的“一个人”,其实是指文中和契诃夫作品发生关联的许多人。 B.作者在《万尼亚舅舅》的彩排中看到了导演与全体演员眼中的泪光,认识到彩排比正式演出水平高。 C.画线句中的“不期而遇”,表达出作者在欣赏几位外国导演的电影时,意外“遇到”契诃夫的欣喜感。 D.契诃夫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普通人的人生境遇和生活态度,激发了人们对他的作品及其本人的热爱之情。 【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 信息的筛选、提取,需要回文定位,对比文章的信息。B选项回文定位至第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手法鉴赏评价语言。(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3)作者在第①段中说自己是“通过一道道从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认识契诃夫的。“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在文中指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6分) 【答案】童道明先生研究、翻译和创作与契诃夫有关的作品,童先生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气质;濮存昕、孔维等演员塑造契诃夫剧作中的角色;锡兰、新藤兼人等外国导演在电影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达对契诃夫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四面八方折射出的光”意为作者通过很多方面认识契诃夫先生的。文中第二、三段,写到作者与童道明先生的交流接触,童先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对契诃夫先生的认识。通过导演、演员及台词。《万尼亚舅舅》的彩排的内容,文中第七到十段,作者通过观看锡兰、新滕兼人的电影,进一步认识契诃夫先生。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又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解答时首先要把题干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得出“四面八方折射出的光”的具体含义是指多渠道认识契诃夫先生,然后通读全文,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总结答案即可。 (4)从全文看,第⑤段“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写我被濮存昕饰演的万尼亚舅舅深深地触动,表现出演员的忘我投入,已与角色融为一体;侧面反映出契诃夫的作品极具艺术魅力;形象地阐释了文章题目内涵——从一个人身上、从生活中辨认出契诃夫;与结尾段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形成呼应,表现主题。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的动作细节的作用,手法方面,对于动作的细节往往是想体现人物心理及情感的变化。结构方面,由上文的“犹豫、担心“影响”“正式看演出的情绪”,到看完“不后悔”,再到“接过票”“赶紧离开,写出了一系列心理情感的变化,又为后文的一系列思考感悟作铺垫,同时很好地阐释了文章题目,也与结尾段形成呼应,表现主题。内容方面,既写出了导演、演员的出色表现对作者本身的震撼又侧面表现了契诃夫先生作品的艺术魅力及对契诃夫先生的赞美与热爱。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所谓的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一般有突出人物的性格、巧妙地展现人物心理或精神世界、塑造典型的环境、推动故事发展、揭示文章主题、标志时代的特点、使文章增添生活气息等作用。本题解答时首先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再结合上下文从手法、结构、内容三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5)第⑥段“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加以解释。(3分) 【答案】能看清生活中存在着苦难,能从苦难中看到希望和美好,并坚定乐观地生活。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念出的台词,我们可以分析出,台词中的表现出来的是对人生境遇和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常见的命题形式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句的深刻含意。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 (6)第④段的台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富有感染力。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加以赏析。(4分) 【答案】比喻。如作者把生活中的希望和美好比喻为“天使的歌唱”和“镶满宝石的星空”,形象地表达出苦痛过后,爱与幸福终会到来的生活信念,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和触动。 评分标准:手法,1分;结合语句赏析,3分。 【解析】本题为手法赏析题,该题考查的是对语段中具体手法的分析,整体把握语段,分析出现的手法,比如,比喻、排比、想象。照题干要求挑选其中一种手法,然后结合文段内容分析运用手法的效果,最后写出作者运用手法的目的,即文章情感。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作品的表现手法,一般认为,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要先总述后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析效果,指出文中运用此种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考向二:鉴赏手法 【经典考题回顾】 1.【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8分)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分) 【答案】答案示例: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关于修辞的题目。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贴切形象,表现力强”的八字评语进行分析。答案应包括几个要点: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二是联系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结合分析文本的具体作用,三是根据这个比喻的具体情况联系文本语境进行分析。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欣赏作品中“物”的形象的问题。答题时要先分析题干所说的“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归纳其总体特点,然后再以之同文本所描写作者现在所见的情形加以对比,据此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揣摩其用意。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分) 【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回答此题,可联系写作说明文时用的“列数字”的作用,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注意其中所列数字之间的差距,所写年代之间的长短,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数字和年代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作者的用意了。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这就能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度之快,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3分) 【答案】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首先,此题题目中的“殇”的本意是 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湖殇”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遗憾。其次,题目“湖殇”的意义应该不局限于艾比湖,而应把它扩大到所有的江河湖泊。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11.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答案】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拟人(将艾比湖比拟为人)、比喻(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设问(如“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在表达方法上主要用了运用联想(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 2.(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的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的大脑神经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就这样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子,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以及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指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温室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在一块制作精美的广告铝合金板上,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教导员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觉得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的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的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是蒙古语音译,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二百三十多公里,距格尔木市二百七十多公里,海拔两千九百一十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就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左右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峥嵘岁月。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虔诚而辛勤地经营着。1958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八百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敬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就是睡大觉,生活下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六十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13.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霖?(2分) 【答案】既表现甘森的明显、清晰,又突出沙海中甘森的令人难以置信。 【解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的命题意图很明显,作者在赞美石油工人的精神品质之前,通过环境层面的横向对比和衬托。目的在于告诉我们环境越是艰苦就越能衬托人物精神的可贵。这种创作上的手法普遍存在于诗歌(比如边塞诗)、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考生一定要培养这种简单的条件反射意识。 14.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厚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分) 【答案】途中自然景物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衬托。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的主旨。 【解析】 试题分析:文章第一段中对旅途景物灰暗、荒凉、单调的特征的描写开始显示出张力:与下文对甘森的描写形成对比衬托关系,以突出甘森生活环境的生机勃勃。作者连续用了三个“超乎我们的想象”,并且说“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从情感上写出了他们的诧异,与前文的“昏昏欲睡的状态”截然不同。同时,对甘森生活生活景象的描写,也为下文进一步讴歌生活在甘森的主人公们的精神品质进行了铺垫,这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手法题为必考题。手法的作用比较多,该题主要从内容、结构和情感等角度答题。内容上主要是环境的对比;结构上主要是铺垫;情感上是巨大的转折。同时,注意联系主旨,文中对甘森生活生活景象的描写,也为下文进一步讴歌生活在甘森的主人公们的精神品质进行了铺垫,这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5.作者用“甘霖”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艰苦,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甘霖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4分) 【答案】远离市镇,社会依托条件差,海拔高,风沙大,自然条件艰苦。由初建油田时环境条件恶劣的荒漠,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沙海绿岛---石油人的新家园。 【解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和13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叙写甘森环境的艰苦。不同之处在于该处是从纵向的角度,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衬托处着笔。 16.文中为什么要写甘霖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1)为表现并赞扬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风貌。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懂得爱与亲情,有家庭幸福感和责任感。(2)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文段中大量引用了亲情文化墙上的孩子们的留言,不难看出,主要的信息有以下几个方面:家人对石油工人们的思念和关爱;孩子们对父辈精神的敬仰之情;还有他们作为“石油家庭”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作者要赞美的不仅是石油工人本身,还有他们的亲属、家庭。 【考点定位】该题综合考查了: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等能力。 【名师点睛】作者构思非常巧妙,把自己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情感借助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此处是抒情的“重灾区”,同时,作者也进一步将所要赞美的石油工人们扩大到他们的家庭。人情味很浓,生活气息很浓。考生思考和答题的角度很简单:找主体。此处的主体有:石油工人们;孩子们;他们的家庭。这三个对象找出来了,答题就简单了。 17.文中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7分) 【答案】(1)点题。(2)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特殊而珍贵,显示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甜美生活。西红柿又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它寄寓着作者对甘森石油人的美好情感,文章借西红柿赞扬甘森石油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 【解析】 试题分析:考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西红柿无非就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小物件,但这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在散文阅读中,物象的作用很固定。教师和考生在遇到这类物象的时候,一定要发出会心的微笑。该文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三个主要对象:我;西红柿;工人们。作者极力写西红柿的好看好吃,无非写它的来之不易,突出种植者的艰辛;我赞美西红柿,无非是借赞美西红柿这个物象来赞美工人们,这种最简单的由物及人的象征手法实在太普遍了。 【考点深度剖析】 艺术手法(或称写作手法)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对艺术手法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2016年高考六套试卷考查到散文阅读,其中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皆在本考点单独设题,江苏卷则采用将本考点与品味鉴赏语言、分析概括主题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考查覆盖面广,内容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应试技巧点拨】 1.勤读多积累,提高能力。 在散文阅读的考查中,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然而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因此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2.多写散文,提高对散文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写作方法。另外,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学生还可通过改写中国古代诗歌,有效地提高对散文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 3.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散文阅读分析艺术手法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4.掌握常用散文艺术手法及相关题型和答题模式。 因为散文的表现手法很多样,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拿不准,易丢分。因此,准确掌握这些手法至关重要。 (一)表达方式 散文常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与其它的表达方式相比,散文阅读中考查最多的是描写和抒情。 (1)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抒情就是抒发对人、事、景物的思想感情,用褒扬、赞美或感叹的语气表达作者的感受。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3)答题步骤: 先写出具体运用什么方式方法,然后再具体解析。即答题格式为:方法+解析。 叙述 作用 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 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人物 描写 手法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详写(细节描写、白描) 略写 侧面描写 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白描 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景物 描写 方法 景物描写 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或者从时间的顺序。 景物 描写 手法 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例如《荷塘月色》中一些段落。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猫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表现人物关系;写景表现人物性格;写景渲染气氛。 自然环境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和其它表现手法一直是放在一起考查的,因而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从提问的方式来看,有时是直接问某部分或全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并顺带考查这种手法的作用,有时是让你鉴赏(赏析)。 (1)有关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① 题目直接问表达技巧的情况下,就要直接答出表达技巧,并且要对该技巧进行解析。 答题格式为:技巧+解析。 ②题目问到赏析的情况下,要从内容、技巧、语言三方面考虑,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要求答语言,但我们必须要考虑。 答题格式为:内容+技巧+语言。 ③题目问到好处、作用类的,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 答题格式为:内容+形式。 (2)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描写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拟人:把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活泼、亲切动人。 排比:增加文章气势。用来状物,景象迭起,五彩缤纷;用来叙事,丁卯纷陈,有条不紊;用来说理,充分全面,淋漓尽致;用来辩论,气势磅礴;用来抒情,酣畅淋漓,缠绵悱恻。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能更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征,给人以启示。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旨或句意。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映衬,或补充)。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双关:富有寓意,含蓄委婉,尖锐犀利。 引用:语言凝练,言简意明;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3)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 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 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 引发好奇,铺垫感情。 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内心情感,使表达的内容含蓄、赋予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 染 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用以加深主题。 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烘 托 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三)谋篇布局技巧 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方法(总分式、层进式等)、情节安排(顺序、倒叙等;详略等)如悬念、铺垫、伏笔、照应等。 【名题精选练兵】 1.【2017届山东寿光现代中学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无处栖落的乡愁 熊红久 ①阳光灿烂得很不真实,就像不相信眼前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楼房,是我所熟悉的那条街道一样。离开小城不到三年,再回来时,竟感觉是走在了别人的故乡里,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恍惚的错觉。但路标是真实的,行人是真实的,那些如梭川流的车辆也是真实的。 ②以前,走在这条宽阔的北京路上,就像走在一条怀旧的录像带上。两边的许多店铺是我所熟悉的,有些已经经营了一二十年了,我甚至还记得一些店主年轻的模样。很多故事,在我徜徉的时候散漫地漂浮上来,就像潜泳的鱼儿忽然跃出水面,让整个池塘波光粼粼。我很快就捕捉到了一种叫做温暖的物质,在目光引导下,进行内心的光合作用,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知道,这就是魂牵梦绕的家乡情。 ③离开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虽然不过千里,却一下子有了被推出去的感觉。乡情便在推力的作用下,诞生出来,它约定了我回望的走向。我想,如果思念像光线,那故乡一定是呈放射状的,多少游子,从四面八方投过来能量,作用于同一个家园。 ④由于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节奏,大多以车代步了,来去匆匆,一晃而过,让我们忽略掉了许多宝贵的细节。很多年没有心无杂念地品读一条街了,当我把自己的步履按照阅读的节奏慢下来的时候,一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画面,被记忆打捞出来,冲刷掉泥沙,竟然熠熠生辉了。往事总喜欢对号入座,很多情节就像树杈上的苞蕾。当我开始想它们的时候,那些凋敝已久的面孔,抖落掉灰尘,排列有序地站在路边,桃花一样,开了。 ⑤北京路中央有座桥,叫北京桥,二十年前是小城最著名的景点。虽然不足百米,却是花岗岩雕栏,大理石铺面。首次进城的人,大都要站在桥头留影,以示佐证。 ⑥桥北侧有一长串背着相机的人,一把椅子,一块展板,就是一家商户。遇有顾客照相,店家都围拢过来,长枪短炮,煞是壮观。你全部问遍,都是一个价,两元一张,这是行规。到了晌午,如果还有没开张的,有人来照相,大家都会推荐到该处。在这座草原小城,大家都彼此熟悉,彼此照应,和气生财。多挣几块,富不了;少挣几块,穷不掉。在这里居住,生活悠闲,消费低廉。做生意看上去更像是找了件事做,与金钱似乎没有太多的关系。 ⑦桥南侧是六七家擦皮鞋的小摊,有两家兼配钥匙,有三家修鞋。只有老刘,既不修鞋,也不配钥匙,只一心擦皮鞋。人从摊位走过,别的摊主都会盯着你的鞋,嘴里急切地喊着:老板!擦鞋!老刘不。没活时,叼着一只细细的烟嘴,冲着你的目光微笑。见你望他了,才冒出一句:老板,打个亮撒!既不迫切,又不轻待,浓浓的川味。一只小靠椅,一个小木箱,摆放成了主顾的服务态势。他就坐在对面的木箱板上。顾客坐在椅子上,与他伸出的双脚,刚好构成了很好的视角,轻易就能看见老刘脚上两只擦得锃亮的皮鞋。低头劳作时,能看见他灰白的头发。我模仿川音说,刘总,焗一下么。他呵呵笑两声,并未停止手里的活计,都五十多岁的人了,焗啥子哟。他的头随着身子晃动,我的视线被搅得一片灰白。 ⑧ 夏天,脱掉鞋子,老刘会从箱子里拿出一个木制的脚踏,上面有许多突出的疙瘩,来回滚动,按摩足穴。冬天,他会掏出一只手工缝制的厚厚的棉脚套,不像别人那样,丢给你,而是抓住你的脚,亲自套上。脚暖暖地蜷缩在棉套里,心也暖暖的。还有一只燃烧的小铁炉,他不时地把手凑上去,把鞋油和自己的手都烘烤一下。给鞋面抛光时,他把鞋子凑近嘴边,猛哈几口热气。温度通过白色哈气传递到鞋面上,也传递到了我的感动里。我不知道这道工序是不是有助于提升擦鞋的质量,但他对鞋的重视,至少提升了我与服务者之间情感。 ⑨站在北京桥头,看看自己落满灰尘的皮鞋,却找不到一家鞋摊。这么好的天气,这么好的时间,人都到哪去了?刚准备离开,身后传来浓浓川音:老板,打个亮撒。老刘背着箱子,从一间小门面房出来。四处张望,而后小心翼翼放下箱子。我看了半天像是你,好久没有来喽。老刘不知我的姓,他也从来不问。他记住了每张面孔,那是他记忆里的姓。我问今天是怎么回事,老刘说,这里干不成了,来了新领导,要改造这条街,说北京桥太小了,要拆掉重建。说我们影响市容,都被清理了。他还告诉我,暂时寄居在这个小门面房,做点回头客生意。下个月这间小门面房也要拆了,他也不知道去哪里。在这蹲了十几年了,有感情了。我听出了老刘嗓音里的伤感。他俯身擦鞋时,头还是怀旧式地晃着,却一片雪白了。 ⑩站在桥头,掏出手机,想把这座桥的最后影像留存下来。忽然有些酸楚,这些承载着我们思念温度和故事细节的老建筑,是这个城市凝固的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游子的乡愁。一旦都被拆毁了,我们的情感,会不会像一只只迷途荒野的鸟儿,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选自2016年01月0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从全文看,与家乡有关的哪些内容引发了作者的“乡愁”?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①熟悉的街道和店铺;②著名的景点北京桥;③轻松悠闲的生活方式;④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⑤纯朴善良的家乡人。(4分,每点1分,答出4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答出:熟悉的街道和店铺;著名的景点北京桥;轻松悠闲的生活方式;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纯朴善良的家乡人。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①但路标是真实的,行人是真实的,那些如梭川流的车辆也是真实的。 ②当我开始想它们的时候,那些凋敝已久的面孔,抖落掉灰尘,排列有序地站在路边,桃花一样,开了。 【答案】(1)运用反复(或“排比”)手法,强调了眼前的景象给我造成的恍惚的错觉之深。(或者:突出了我不愿相信眼前景象又不得不相信的无奈。)(2分,手法、效果各1分)(2)运用比喻(或“比拟”)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往事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的情形。(或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往事留给我的记忆深刻而清晰。)(2分,手法、效果各1分) 【解析】答出反复(或“排比”) 比喻(或“比拟”)手法,然后分析效果:强调了眼前的景象给我造成的恍惚的错觉之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往事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的情形。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集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 (3)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请从⑧⑨段中选择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示例:“他俯身擦鞋时,头还是怀旧式地晃着,却一片雪白了。”这里动作细节“怀旧式的晃”和外貌细节头发的“雪白”与前文“他的头随着身子晃动,我的视线被搅得一片灰白”遥相呼应,呈现出岁月的沧桑,引发了作者的无限感慨,也令读者唏嘘不已。(4分,例子选择准确2分,分析得当2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集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 (4)文章题目是“无处栖落的乡愁”,却用了大量笔墨写老刘,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安排?(6分) 【答案】示例:①老刘是家乡人的代表,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出了他的纯朴善良,这正是家乡人美好品质的集中体现,与作者的“乡愁”密切相关;②老刘与作者的关系是作者与家乡关系的缩影,老刘那熟悉的动作和不变的声音,暗示了作者与家乡关系的永恒,象征了作者对家乡的眷念;③老刘是家乡变迁的见证者,他最后近乎无处栖身的结局,引发了作者乡愁无处栖落的感叹,巧妙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每条3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2. 【2017届浙江慈溪市高三上11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榆木书桌 李汉荣 ①看得出来,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的残漆。数百年前,我的先人曾仔细为它上漆、打蜡。一方柔和的亮光,使这户耕读人家,能随时拂去劳作的倦意,伏案捕捉内心的光线;那幽幽木香,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 ②后来,漆渐渐磨损、脱落,固执的时光之蝉,终于挣脱蝉衣,鸣叫着向远处飞去,在逐渐黯淡下来的记忆的房间,它笃定地站着,依旧保持着儒雅的姿势。它平淡的容颜,呈现着素朴的木质,也折射着我先人本色的品行。 ③我的祖父曾伏在它的上面,我的祖父的祖父都曾伏在它上面,我的先人们一直伏在它的上面,读易读史,诵经诵诗,画春画秋,记人记事,写情写义。当时,画眉在田野点染春泥,燕子在梁上朗诵农谚,鸟儿们远远近近地插嘴,也在旁注着古奥的文字。线装的孔孟偶尔出现残页,于是在桌上被仔细装订。那湿润的呢喃,也被装订在书页里了,古意夹着新意,经声和着鸟声,书香叠着稻香,耕读的日子就有了日上三竿的欢喜。 ④ 有时,疾病和悲苦随秋雨袭来;有时,离散和夭折,兵戈和马蹄,冷不防打断严谨的农历,桌上摊开的祖传方子,就及时做些加减。不大的桌面,望闻问切着广袤民间的病苦,有的减轻了,有的治愈了,而有些暗疾,则像腐殖土一样沉淀下来,催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方和偏方,那是特有的民间异禀和草根智慧。谁能从桌上细密的纹理,取出几百年前疾病的叹息和药草的气息? ⑤此时,我在桌面靠右的一角,看见了一个小小的虫孔,那是一只什么虫儿打凿的工程?蚂蚁?木蜂?钻木虫?装死虫?很可能是装死虫吧。我愿意它就是一只装死虫。那时,榆树还生长在明朝的原野,几个贪玩的孩子轮番爬上榆树,其中有一个就是我的祖先,他爬上来了,坐在枝杈高处,手搭凉棚,眺望村庄的春天,眺望远山的青黛,顺便打量炊烟和人生的去向。就在这时,离他不远的一只虫儿也坐在树的肩膀眺望和打量,眺望葱茏的宇宙,打量榆树的味道。虫儿发现了他,一阵颤栗抽搐之后,它立即假装死过去了。就这样,虫儿躲开了一个顽童,也躲开了可能的伤害,我们可以理解是虫儿礼让了他,礼让高大的“神灵”占据更多的树木和更多的宇宙。但他没有看见这谦卑礼貌的虫儿,他只看见树身上一条静止的暗黑色疤痕。虫儿的机智死亡,使数百年前的那个下午变得异常安静和仁慈,附近庙里的钟声连着响了六下,报告慈航普度,众生平安。 ⑥而当我的祖先和他的小伙伴们呼喊着溜下榆树,装死的虫儿立即复活了,它继续它的神圣工程,它连续七天七夜凿啊钻啊,它吃住都在这庄严的工地,它一定要为自己短暂辛苦的一生,打凿一条连接永恒的通道,它一定要用隐秘的艺术手法,记载自己的梦境和心迹。 ⑦它以天真的智慧和精细的工艺,终于开凿了一个曲曲折折的时空隧道,把数百年前它的那次冒险经历,把它与孩子们相遇的故事,把原野的阳光、鸟声、草木香气和附近庙里的经声钟声,庄稼地里男人们对唱秧歌的粗犷声音,铁匠铺里叮叮当当锻打农具的声音,老牛寻找牛崽的哞哞声,鸡鸣狗叫的声音,集市传来的叫卖的声音,村口母亲们高一声低一声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以及缭绕在树上的我的祖先衣服和身体的气息,他们用力爬树划在树上的手指印痕,他们坐在树杈上哇啦啦对着远方呼叫的声音——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 ⑧此时此刻,我悚然一惊,终于知道,我伏在这古老书桌上,其实一直守在这个洞口,一直在眺望深不可测的时光…… ——节选自李汉荣《时光的收藏》,原载《人民日报 》 (1)根据开篇两段的内容,概括榆木书桌的特点。(4分) 【答案】历史悠久,斑驳残损,笃定儒雅,平淡素朴。(每点1分,共4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文章开篇两段中。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2)根据文意,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①那湿润的呢喃,也被装订在书页里了。(2分) ②虫儿的机智死亡,使数百年前的那个下午变得异常安静和仁慈。(2分) 【答案】(1)鸟儿的鸣叫好像是在注解着文字,融入到了书籍中,体现了先人耕读的诗意。(2分,扣住“装订”, 意思对即可)(2)虫儿以自己的智慧避免了可能的伤害,成就了生命的仁慈,让旧日时光安静平和。(2分,扣住“安静和仁慈”,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文意,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这是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这两句话出现在文章第三和第五节中,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1)句扣住“装订”(2)句扣住“安静和仁慈”,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比如题中的 “装订” “安静和仁慈”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本题就是在理解“”的象征意义后,从深层次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3)作者由眼前的榆木书桌想到了哪些历史场景?赋予了榆木书桌怎样的内涵?(6分) 【答案】(1)作者由眼前的榆木书桌想到了:①先人伏桌耕读;②先人伏桌望闻问切着广袤民间的病苦;③祖先在树上眺望炊烟和人生,遇见虫子;④“装死虫”打凿时空隧道。(每点1分,共4分)(2)榆木书桌象征着时空隧道,收藏着祖辈先人的生活、生存智慧、内心仁慈以及其他一切历史生命的痕迹。(2分) 【考点定位】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比如本题中的“时空隧道” “祖辈先人”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比如本题中的“眷恋和向往” 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本题所考的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就是一个过渡句,答案在上下文中。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本题就是在理解“”的象征意义后,从深层次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4)第⑦段写道:“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这样小的虫孔能收藏这一切吗?为什么?(3分) 【答案】能。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开想象,(1分)借助虫眼把先辈的生活生存经历与智慧复活并摄入虫孔,把无限的时空收藏于微小的虫孔之中,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合理的。(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⑦段写道:“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这样小的虫孔能收藏这一切吗?为什么?”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关键词“样小的虫孔能收藏这一切吗?为什么?”,首先表明观点,能。接着阐述理由,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开想象,借助虫眼把先辈的生活生存经历与智慧复活并摄入虫孔,把无限的时空收藏于微小的虫孔之中,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合理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诗歌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例如题中虫孔是实写,无限的时空属虚写。 (5)本文构思巧妙新颖,匠心独运。试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收藏时光的主体安排为一只虫子?(5分) 【答案】(1)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虫子凭着智慧开凿孔洞记载了自己的梦境和心迹,让生命留在时光中得以永恒,以小衬大,举重若轻,突出了时光的可贵和收藏的意义;(2)借虫子的眼睛与经历,把先人的各种为生命生存与自然共处、朴素而艰辛的生活故事摄入虫孔,视角独特巧妙,使得叙述亲切之至;(3)赋予虫子以人类的智慧,把虫子卑微生命的分量提升到与人平等的地位,增加了生命的厚重感,加深了文章的哲理性。(1点2分,2点4分,3点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方法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本题就要紧紧围绕“把收藏时光的主体安排为一只虫子”展开。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上下文的结构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本题中考生就在明确文本手法和主旨的前提下,凸显其现实意义。4.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 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