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大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大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大练习 语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该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 28 -‎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的运行效法自身,“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是道家的核心理念。‎ B. 道家崇尚“自然”,“自然”最初是与人为相对的,后经变化发展,其含义更为丰富,可多角度解读。‎ C. 儒家和道家的价不同,但它们对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的认识是一致的,二者相反相成,互补互促。‎ D. 道教用实践阐释了道家的观念,是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得到了冯友兰的充分肯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对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分析比较,突出了“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及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B. 文章引用《老子》原文和专家解读,详细地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具体含义,为下文提出“环境伦理”的观点张本。‎ C. 文章阐释了“道法自然”的概念,分析了“道法自然”对人们思想认识的影响,最后对人类提出要求和希望。‎ D. 文章紧紧围绕标题“道法自然的智慧”展开论述,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物的和谐,所以人类必须首先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生存的物质问题。‎ - 28 -‎ B. 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它对我国医药学术的发达贡献较多即是明证。‎ C. “道法自然”实际上就是提倡人类的活动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庖丁解牛》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D. 现代仿生学就是基于“道法自然”而进行的实践,这样顺势而为就会事半功倍,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好。‎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 “‘道’是道家的核心理念”错误,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不是“道”, 偷换概念;‎ C项,“儒家和道家的价不同”错误,张冠李戴,“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 D项,曲解文意,原文为“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且“是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是冯友兰的观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同时关注选项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错误。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没有运用“举例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通读全文,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A项,“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物的和谐”错误。原文为“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而非主要体现;‎ B项,“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错误,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提到这点,陈寅恪的话也不是对“科学性”的证明;‎ D项,“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好”错误,属于推断错误,文中说的是“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 故选C。‎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三年来第二次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厕所革命”自2015年初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欢迎,也得到了海外人士的广泛赞誉。新加坡明鼎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郎义煊认为,厕所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澳大利亚伊迪斯考恩大学旅游学教授也认为,中国发起的“厕所革命”,让外国游客感受到中国厕所环境的变化和改善,这件事可以大大提升中国的旅游形象。‎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2006-2015年中国城市公厕数量与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趋势图 - 28 -‎ ‎【注】按照计划,从2018到2020年,全国将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达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环境卫生、如厕文明”的新三年目标。《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实施一年半来,成效显著,全国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3万多座,完成新三年计划目标任务的50%。‎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 材料三 在建筑风格设计上,内蒙古建造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驿站旅游厕所。广西桂林芦笛岩景区厕所设置了户外观景平台,让游客在如厕时可休闲观景。‎ 在管理服务提升上,徐州与知名洁具品牌合作,将厕所打造成该品牌的实体体验区。苏州打造的“游急便”旅游厕所电子服务平台,较好地发挥了服务和监管作用。‎ 在投融资模式创新上,山东积极推广PPT模式,实行设备提供、厕所清扫、废弃物回收一条龙,积极探索“以商养厕”新路子。河北涞水野三坡首倡“乡村旅游厕所开放联盟”和“企业认养厕所”的管理新模式。‎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据悉,印度政府曾在1986年推出旨在向农村地区普及卫生设施的中央农村卫生项目;之后在1999年,又推出了全民卫生运动,但都收效甚微。截至2011年,拥有12亿多人口的印度,只有47%的家庭拥有卫生间。2014年莫迪总理发起“厕所运动”,“家家有厕所”的口号在印度颇为响亮。但印度水资源协会的扎克•快特表示,“由于文化、宗教或传统信仰,部分居民更青睐露天如厕”。因此,推广厕所还需要印度人民转变观念。‎ 印度比哈尔邦议会2015年8月5日通过的一项新的村务委员制度修订案明确规定:家里配备厕所成为竞选任何村职的硬性条件。比哈尔邦邦长表示,“竞选者必须在竞选提名时宣誓他们家里配有厕所”,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乡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 28 -‎ ‎《印度时报》网友对此新规纷纷点赞,不少人表示希望这条新规能遍布印度的各个村落及更广泛的场所。还有网友表示,此项新规不应只适用于竞选者,还应适用于参与投票的选民。‎ ‎(摘编自“环球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厕所革命已经在城市、景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国家将会把重点转移到农村,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B.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从2006到2015年这十年间,我国城市公厕数量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C. 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国的厕所革命,注重建筑风格设计,注重品质的提升,在管理服务上也有了显著的改进。‎ D. 在推进厕所革命的投融资模式上,山东和河北的做法很有新意,实践证明其效果也非常好,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厕所革命与印度厕所运动所面临问题的异同。‎ ‎【答案】4. D 5. C ‎ ‎6. 相同点:两国都存在人口众多、厕所(或“公厕”)数量不足的问题。不同点:中国厕所革命存在着中国过快的城市扩容使公厕的发展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的问题;印度厕所运动存在着人民的如厕观念和认识的亟待转变(答“印度家庭配备厕所还难以普及”也可)和推行厕所革命效果差(答“印度厕所革命起步很早,但困难重重”也可)的问题。‎ ‎【解析】‎ ‎【4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如本题要求“不正确的一项”,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进行归纳和概括,比对选项。‎ D项,“群众发动”错误,材料四表明印度厕所运动的推进力量为印度政府,同时厕所的推广还需要人们观念的转变。‎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得出结论。‎ A项,“会把重点转移到农村”错误,文中意思是“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应该理解为城乡并重; ‎ B项,“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错误,从图表明显可以看出有一些年份是下降的;‎ D项,“实践证明其效果也非常好”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三中只是说了两省的探索模式,并没有显现其良好效果。‎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厕所革命与印度厕所运动所面临问题的异同”,然后到材料中找到写中国和印度厕所革命所面临的问题,再从相同的和不同点进行概括。从材料来看,主要提到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厕所革命,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厕所革命的问题,解决方向和实施情况,材料三是关于中国厕所革命的探索模式,与此题相关性不大,材料四主要报道了印度厕所革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将材料四与材料一、二对比可以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材料二“城市公厕数量”持续增长,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并非持续增长,在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说明中国厕所数量与人口数量不成正比;材料四中“旨在向农村地区普及卫生设施”‎ - 28 -‎ ‎ “拥有12亿多人口的印度,只有47%的家庭拥有卫生间”表明其人口数量多,单厕所普及率低,由此可概括出中印两国所面临问题的相同点在人口数量和厕所数量的不协调上。不同点可以从以下几点找到:材料二中,自2006年至2015年,中国公厕数量持续增长,但是城市人拥有的公厕数量并没有提高,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过快,由此得出城市扩容加剧人口增长速度,然而厕所发展速度跟不上;材料四中“口号在印度颇为响亮”“部分居民更青睐露天如厕”等说明印度厕所革命还需要人民转换观念和认识(第一点),从1986年开始实行一系列举措,效果并不理想,虽起步早,但难度大(第二点),由此总结出不同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玉 麒 麟 焦 辉 老人把哑巴兄弟的手放进邵林手里,用力摁。邵林说:“爹,我给叔养老送终。”老人笑了笑,咽下最后一口气。邵林按乡村习俗埋了父亲,哑巴叔拖着瘸腿送棺到坟地。第一锹土落在硬木棺材上,哑巴叔哭昏了过去。‎ 邵林收拾旧物。哑巴叔佝偻着背蹲在枣木门槛上,怀里抱着邵林父亲的遗像,刀刻般的皱纹藏满秋阳的余晖。邵林从父亲枕头下翻出一个小铁盒,打开,一个红绸卷,展开,一根白色羽毛。邵林看不出是什么鸟的羽毛。没听说父亲生前喜欢鸟啊!怎么会珍藏一根白色鸟羽呢?邵林不解。母亲早已过世,只好问大姐。大姐电话里很嘈杂,说:“鸟羽毛?不知道啊。”邵林想,既然老人把白羽珍藏,一定有他的道理,也说明它是老人生前喜爱之物。邵林就把白羽放进旧衣旧被褥,拿去河边焚烧了。豫东乡村习俗,过世人的衣物一般不能留过头七,要寻个僻静处烧掉。‎ 邵林回城时把哑巴叔从老家逊母口邵家营子带走了。他联系了一家老年公寓,把哑巴叔安顿好。哑巴叔很安静,一直抱着邵林父亲的相片。‎ - 28 -‎ 哑巴叔一辈子没找到老婆,一直住在邵林家。邵林父亲对这个兄弟好,衣食相同。哑巴叔知恩德,吃罢饭就拖着残腿下田干活。年月晃晃悠悠过去了。邵林母亲去世后,他父亲和哑巴叔一起生活,倒也是个伴儿。‎ 领导喜欢鹌鹑,邵林下班就跑去东关小同街寻。小同街是个背街,街上有个鹌鹑市。想学习鹌鹑知识,这里可是个好去处。有个细白眉毛老者,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大家都喊他老白。有人把着鹌鹑问:“老白,看看我这个品相咋样?”老白斜睨眼,嘿嘿笑,摇头,说:“麦鼻,蒜头,下品。”又一人敬烟举鹌鹑:“老白,您给掌掌眼。”老白接过烟,有人打火。老白吞吐口烟,指着鹌鹑的眉,说:“黄须同金,白银一线。可惜啊,阔过额顶了,眉硄,一见诸鹑先躲藏。”有个粗汉不服气,问老白:“你到底见没见过上品鹌鹑?不要只会背书格子忽悠!”老白冷哼一声,长脸上满是不屑,说:“我打小跟父亲走街串巷,七八岁时就在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见过玉麒麟。”‎ 邵林听见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忙凑到近前。老白说的豆腐铺是他祖父开的,邵林祖父的豆腐铺是邵家营子历史上唯一的一家,做豆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煮豆子,天一亮就要拿出去卖,邵林父亲没有子承父业。人群听见“玉麒麟”也纷纷聚拢过来。粗汉不肯示弱,说:“‘玉麒麟’不就是白鹌鹑吗,打斗时不定咋样呢,好多事都是看景不如听景。”‎ 老白叹口气,神色黯然了,说:“可惜啊,‘玉麒麟’还没调养,就被开豆腐铺那人的儿子吃了。”人群也发出惋惜的嘘声。老白又说:“听我父亲讲,那人原打算把‘玉麒麟’献给伪县长刘金坡,换回骂日本人的商铺许老板,‘玉麒麟’没了,许老板被狼狗咬死了。那人气得一棍子打断了儿子的腿。听说那人的儿子还是个哑巴。”‎ 邵林听到这里,忽然想起父亲珍藏的那根白色羽毛。那根羽毛会不会是老白口中“玉麒麟”身上的?可惜那根白羽已经焚烧。要是“玉麒麟”的羽毛,父亲为什么珍藏呢?哑巴叔的腿,也一定是祖父打断的。邵林没见过祖父,他出生前,酗酒的祖父已醉死在河里。‎ 没等邵林精通鹌鹑经,单位领导被双规了。邵林不再去小同街。‎ 几年后的一天,哑巴叔到了落叶之秋。他很虚弱,用手比画着,想吃什么东西。邵林脑海中闪过那根白羽,忙打车去小同街,买了只鹌鹑,炖好。‎ 哑巴叔吃了一块鹌鹑肉,笑了笑,咽气了。‎ 后来邵林不止一次想,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一根白色羽毛”为行文线索,围绕邵林对它生疑、解疑来展开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 28 -‎ B. 邵林祖父虽没直接出场却性格鲜明。他勤劳肯干,为人仗义,脾气粗暴,一棍子就打断了偷吃了鹌鹑的儿子的腿。‎ C. 小说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细白眉毛”“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寥寥几笔就使“老白”带上了传奇色彩。‎ D. 小说以“玉麒麟”为题,借老白的口讲述“玉麒麟”的前朝故事,反映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8. 小说中邵林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疑问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7. B 8. ①邵林是故事的参与者,所有的情节均为他亲见亲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通过邵林这一人物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用他的内心猜想来设疑、释疑,使情节既合理又出人意料,增加了情节的生动性和曲折感;③邵林的行为推动了情节发展,他学鹌鹑知识引出了对“玉麒麟”的介绍,叔叔临终的情形引起他的猜想,为结尾张本;④邵林这一人物也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如“因领导喜欢鹌鹑而去学习鹌鹑知识”“双规”等情节。 ‎ ‎9. ①结尾留疑,情节合情合理又新颖独特。小说人物“邵林”所知有限,只能根据种种迹象作出猜想和暗示,能激起读者的兴趣。②小说结尾疑而不答,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的想象、回味的空间,增添了小说的余味。③使邵林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他不仅仅有手足深情的一面,也有推卸责任、嫁祸于人的不光彩一面,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脾气暴躁”分析不当,不符合人物形象。故选B。‎ ‎【8题详解】‎ - 28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题干问“小说中邵林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结构上,线索作用,对主旨的点明突出作用,对文章构架的完善作用等;内容上,丰富故事情节,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反应与态度等。本文以“一根白色羽毛”为行文线索,围绕邵林对它生疑、解疑来展开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所以本文是通过邵林这一人物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他既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同时邵林这一人物也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如“因领导喜欢鹌鹑而去学习鹌鹑知识”“双规”等情节。具体分析的时候要分点作答,并且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作品主题。题干问“小说以疑问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道题要求考生回答的是结尾的艺术效果。分析文章的结尾的作用注意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同时注意回答哪些出人意料,哪些在情理之中。如“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这句话在情节上暗示读者要对情节做合理推想,将前文的铺垫串联起来,形成完整故事情节:邵林父亲吃了“玉麒麟”,责任推给哑巴叔叔,哑巴叔叔无法为自己辩解,结果被邵林祖父打折了腿。对邵林父亲吃了“玉麒麟”,前文有五处铺垫:一是邵林父亲将责任推给哑巴,但哑巴不能说话,无法为自己辩解;二是邵林父亲终身感到愧疚,一直珍藏着“玉麒麟”的一根羽毛;三是邵林父亲为弥补罪责,一直让哑巴叔住在自己家里,衣食相同;四是邵林父亲为了对得起哑巴叔,临终托付邵林,为哑巴叔养老送终;五是哑巴叔顶了-辈子罪名,临终前只想吃一次鹌鹑,解开心中的结。在人物塑造方面,也使邵林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他既重手足深情,也会推卸责任、嫁祸于人,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小说结尾采用这种疑而不答的方式,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增添了小说的余味。‎ ‎【点睛】情节的作用(含情节的安排)‎ 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28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宠幸 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离去 B. 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部属 C. 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身七十余战 身:亲自 D. 期山东为三处 期:及,至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 28 -‎ ‎11.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虞兮虞兮奈若何 若入前为寿(《鸿门宴》)‎ B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C. 项王谓其骑曰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D. 项王瞋自而叱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兵围垓下之时,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表现了项羽的儿女情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B. 八百多人的突围队伍到渡过淮河后不到一百人,从侧面表现了战斗惨烈,才使得项羽终于认识到自己大势已去。‎ C.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从侧面衬托了项羽末路英雄的威势,仍具有威风凛凛、不可侵犯的英雄本色。‎ D. 项羽本有机会逃生,却在乌江畔拒渡,赠马亭长,献首吕马童,一个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答案】10. C 11. A 12. B ‎ ‎13. (1)今天本来必死(无疑),(我)愿意为各位痛快地打一仗,一定三次战胜他们,为各位冲破重围。‎ ‎(2)即使江东父老兄弟怜惜(我窘困)而奉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A - 28 -‎ 项,“幸”,动词,应该解释为“被宠幸”;“逝”,动词,解释为“奔跑”,释义不正确;‎ B项,“属”,动词,“跟随,随从”,释义不正确;‎ D项,“期”,动词,“约定”,释义不正确;‎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较少,但用法非常灵活,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 A项, 两句中“若”均是代词,译为“你”。可见,相同。‎ B项,第一句中“乃”是副词,译为“只”;第二句中“乃”是副词,译为“竟然”。 两者意义不同。‎ C项,第一句中“其”是代词, 译为“他的”;第二句中“其”是代词,指“那些”。两者意义不同。‎ D项,第一句中“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一句中“而”是连词,表递进。可见,不同。‎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才使得项羽终于认识到自己大势已去。”错误,文中“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有一百余人,且项羽在垓下之围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大势已去。故B错误。‎ 故选B。‎ ‎【13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固”, 本来;“决死”, 必死; “快战”, 痛快地打一仗;“溃围”,冲破重围。(2)中,“纵”, 即使;“王”,名词作动词, 为王;“彼”, 他们;“独”,难道。翻译时注意语意准确连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连唱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 28 -‎ ‎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①‎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②?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③,晴窗细乳④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⑤,犹及清明可到家。‎ - 28 -‎ 注:①本诗与《书愤》同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诗人在家乡山阴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之美称。③草:指草书。④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⑤陆机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游化用此句。‎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愤》全诗以“愤”贯穿始终,前两联写早年的抗敌抱负,后两联感叹暮年壮志难酬,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悲愤。‎ B. 《书愤》最后两句以诸葛亮自况,立志北伐,死而后已,表现出诗人历经艰难却矢志不渝,心存悲愤却并不消极的爱国热情。‎ C. 《临》开篇两句以比喻和问句,流露出对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感叹,隐约体现了诗人长期宦海沉浮、壮志未酬的郁悒情怀。‎ D. 《临》中间四句笔锋一转,通过描写春雨过后叫卖杏花的情景及写字、品茶的雅趣,表现出诗人悠闲自得、恬淡自适的心境。‎ ‎15. 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答案】14. D 15. 表现重点:《书》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临》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牢骚。诗歌风格:《书》严肃激愤,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富于情趣,含蓄婉深,轻松诙谐之中蕴含惆怅沉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表现出诗人悠闲自得、恬淡自适的心境”错误。恬静闲适的生活背后是消磨时光、志向未酬的惆怅与忧愤。‎ 故选D。‎ ‎【15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原诗全篇,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把握其内容大意、主要情感、表现手法与遣词造句的特点;其次,要了解相关知识。不同题材的诗歌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然后在结合诗歌背景,语言风格,情感进行作答。《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的不同风格的诗歌,前者沉郁悲凉,雄浑豪健, 后者明白晓畅,富有情趣;《书愤》写了作者对投降派把持朝政的不满,隐含对统治者的批评,但是后两联作者表达了对北伐未失去信心,愿意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者是作者在奉旨进京后住在客栈里所写,全诗表达对不被重用的无耐,以及对朝廷苟且偷安,无意北伐的失望。‎ ‎【点睛】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首先,要品味整首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这类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是否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其次,要了解相关知识。不同题材的诗歌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如:田园诗恬淡闲适;山水诗歌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婉而多讽;咏史诗雄浑含蕴;怀古诗幽绵深长;送别诗意蕴深远等等。再者,要联系诗歌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第四,要从多角度入手。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看遣词造句的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相约未见的愁情且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其悲愤难忍、跌宕起伏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蜀相》中诗人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袅袅兮秋风 (2). 洞庭波兮木叶下 (3). 心非木石岂无感 (4). 吞声踯躅不敢言 (5). 出师未捷身先死 (6). 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袅、踯躅、捷、身、襟。‎ - 28 -‎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对古村落有着很特别的感情。它们虽然古旧、残破,却异常的真实。 间,述说着过去的事情。色尔古藏寨是一座典型而独特的原始村落,它静静的盖立在蜿蜒奔腾的猛河边。远远看来,簇簇藏楼相连,自成方圆,却又 ,恰似传说中的 ,庇佑先民们隔世而居。因为色尔古藏寨建在山谷两岸的斜坡上,( ),建筑在这里显得层次非常丰富,空间传达出一种复合的感觉,就像是一首悠扬的民歌,仔细听来,声部多而统一,婉转动听。灰色的石屋沿着山势铺陈开来,宁静美丽中又有几分坚毅粗犷,就如色尔古的名字一般。沿着户间幽幽的小巷,可以到达任何一家。周围片石镶嵌的墙把你限定在一小片空间内,天空只能从几处采光的天窗里窥见,旁边的一沟溪水时隐时现。这些小巷的布置就如八卦一般,不熟悉的人怕是要走好多遍才能找到原先的路。色尔古藏民能走路就能跳舞,能说话就能唱歌。藏寨里能见到藏民们吹奏铜钦。铜钦音色低沉而威严,具有某种 的气势。合着宏大、低沉的铜钦声,回看整座色尔古藏寨,一下便使人回想起弥漫战火硝烟的时代,感觉有些悲凉。‎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飞檐走壁 依山傍水 洞天福地 所向披靡 B. 残垣断壁 山清水秀 洞天福地 所向无敌 C. 飞檐走壁 山清水秀 世外桃源 所向披靡 D. 残垣断壁 依山傍水 世外桃源 所向无敌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房屋彼此错落,是因为地势的差距 B. 房屋因为地势的差距彼此错落 C. 地势的差距使得房屋彼此错落 D. 地势使得房屋彼此错落而形成落差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8 -‎ A. 合着宏大、低沉的铜钦声,回看整座色尔古藏寨,人们便能回想起弥漫战火硝烟的时代,令人感觉有些悲凉。‎ B. 合着宏大、低沉的铜钦声,整座色尔古藏寨,一下便使人回想起弥漫战火硝烟的时代,令人感觉有些悲凉。‎ C. 合着宏大、低沉的铜钦声,整座色尔古藏寨,人们便能回想起弥漫战火硝烟的时代,感觉有些悲凉。‎ D. 合着宏大、低沉的铜钦声,回看整座色尔古藏寨,一下便回想起弥漫战火硝烟的时代,感觉有些悲凉。‎ ‎【答案】17. D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全都恰当的”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飞檐走壁”,指练武的人身体轻捷,能在房檐和墙壁上行走如飞;“残垣断壁”,指残破的围墙,倒塌的墙壁,形容残破荒凉的景象。语境中说的是“古村落虽然古旧、残破”,宜用“残垣断壁”。‎ 第二处,“依山傍水”,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说明地理位置很好。“山清水秀”,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语境中是指古村落的地理位置,宜用“依山傍水”。‎ 第三处,“洞天福地”, 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现泛指名山胜境。。“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根据语境,是说古村落环境幽静,且后文有“隔世而居”,用“世外桃源”较为合适。‎ 第四处,“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所向无敌”,指军队等指向的地方,没有能敌 得住的对手。语境中指音乐的气势,应用“所向无敌”。‎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 28 -‎ 依据文意,括号中的内容承接前面“两岸的斜坡”,表达重心应是“地势的差距”,可排除A,B项,依据语言的逻辑,“地势使得房屋彼此错落而形成落差”表达不符合逻辑,落差是地势的表现而非因果关系,可排除D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项,结构混乱,“人们”是主语,“令人”句式杂糅;‎ C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出现双主语“整座色尔古藏寨” “人们”;‎ D项,成分残缺,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应在“一下便回想起弥漫战火硝烟时代”前加上“人们”。‎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一位记者釆访楹联专家的开头部分,请从所提供的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将这段话补充完整。只填序号。‎ 李老师您好,感谢您能①______接受我的采访。拿到您这本关于对联故事的②___,想着您从数百里外捎来如此厚礼,我一定好好③______!看您书里写的行业联我很感兴趣,比如这副写医生的“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我觉得里面充满了文化元素,您能给大家解读一下吗?‎ A有幸 B.拨冗 C.大作 D.拙作 E.笑纳 F.惠存 G.珍藏 ‎ - 28 -‎ ‎ K.碧水竞舟十里欢 L.橘井挹泉滋蕙香 M.杏林分种逢春茂 N.艾人驱瘴千门乐 ‎【答案】 (1). ①B (2). ②C (3). ③G (4). ④M (5). ⑤L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转述语言得体等。‎ ‎①“有幸”是谦辞;“拨冗”,敬语,请别人的时候用的,搭配接受采访,合适。‎ 故选B。‎ ‎② “大作”,敬辞,指对方的作品,合理;“拙作”,谦辞,指自己的作品。‎ 故选C。‎ ‎③ “笑纳”,谦辞,不合适,此处应用“惠存”,指请对方保存。‎ 故选G。‎ ‎④⑤两句描写的是医生,宜用“杏林分种逢春茂,橘井挹泉滋蕙香”,人们常用“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比喻良医。“碧水竞舟十里欢,艾人驱瘴千门乐”指的是端午节。‎ 故选M,L。‎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8月30日,一款名叫“ZAO”的AI换脸软件上架,一夜之间收获了100万+的用户量,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这款换脸软件号称“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将用户所上传的照片,置入平台上用户所选择的影视片段之中,实现用户与“明星”的大换脸。‎ 在迅速刷爆朋友圈的同时,ZAO也遭受了众多质疑。人们担忧个人隐私、支付安全、产权等是否会遭受侵犯,以及一旦被滥用是否会引发诈骗风险等问题。‎ ‎(1)请给上述新闻拟个标题。不超过10字。‎ ‎(2)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质疑,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 ‎【答案】(1)爆红换脸软件引众忧 ‎(2)示例:AI换脸技术需正确引导。虽然它以低门槛的技术满足了网友猎奇、美颜和娱乐等需求,但也可能侵犯肖像和隐私权,造成信任危机,甚至引发网络诈骗。因此,要理性对待。‎ - 28 -‎ ‎【解析】‎ ‎【详解】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为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新闻“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要简洁,标题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在组织答案时,可结合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注意字数限制。分析可知,本新闻材料陈述的对象是:换脸软件。事件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遭受了众多质疑(引发人们担忧)。把两项信息结合,在字数范围内表述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拟写新闻评论的能力。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它的特点是:观点明确,见解独特,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吸引读者。解答此题,基本方法是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恰当运用议论性语言,使语言新鲜、活泼,有感染力。解答本题,首先找到材料反映的质疑的问题是:如何对待AI换脸技术。分析时要亮明观点,同时要具有辩证性,对待新生事物要保持理性,不能盲目跟风。‎ ‎【点睛】新闻(消息)的主要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标题:要求概括主要事件,不能写成表意含糊的记叙文似的标题,标题是一句话而不能是词组。导语:在标题的基础上,加上时间地点等因素。导语不要求一定独立成段。主体部分:陈述事件的主要内容,不要求全面,字数必须超过导语,但也不宜突破限制字数。‎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是现代著名诗人沈尹默先生的诗句,该诗于1918年1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1号,诗句中的“立着”“靠着”引起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鸣。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个性的思考。‎ 请你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师大附中第十六周周会上发言。‎ ‎【答案】参考范文 立着而不靠着 有这样一群人,被称为“归巢小鸟”或“啃老族”。有这样一群人,在学校,品学兼优,颇得老师青睐;在家里,衣来张口,饭来伸手……面对现在社会上种种成年子女不能独立自主,还要依靠父母的现象,我们应当立着,而不是靠着。独立,才是一个人可以生存的根本。‎ - 28 -‎ 立着却不靠着,绝不是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绝不是像顶峰上的松柏,借你的高峰来张显自己;也绝不是像飞扬的风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立着却不靠着,是以同样的身份与你站在一起,根交织在地下,叶,缠绕于云里,想望想立,却从不倚靠。‎ 立着却靠着的人,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小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属于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方向,对父母的过分倚靠,只会束缚自己发展的脚步,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甚至被当作社会垃圾而淘汰。站在别人屋顶看星星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星空的浩瀚与辽阔,当别人的屋顶不再让你倚靠,当父母的肩膀老弱到再也承受不住壮年的你的倚靠时,你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流和荒原?‎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有前途的国家不能缺少独立自强的人,在如今弘扬独立精神的年代,我们应该走出父母的怀抱,走出前人的树荫,走出我人生,秀出我风采,做一个立着的人。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出了人类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向自己的惰性与困难宣战的无畏气概,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如为生活努力奋斗的各行各业的人,亦战疫中的“中国脊梁”,他们用行动点燃生命的希望。立,意味着顶天立地,像大树一样的笔直,像苍鹰一样直冲云霄。靠着的人,就像藤蔓一样永远也领悟不到参天大树的风采。 ‎ 羊跪乳,鸦反哺, 大自然中的生命践行着立与靠的意义,我们也不妨做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先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学会对鬓角渐染微霜的父母付出关心,分担辛苦;学会自己整理衣物,收拾刻意;学写作等待。点滴小事可能不会带给我们即时的效益,但能增添我们对生活的领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 立着,却不靠着!‎ ‎【解析】‎ ‎【详解】审题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审题立意的关键是要理解这些诗句的内涵,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是诗人沈尹默先生的诗句,诗句中的“立着”“靠着”引起了不同时代许多人的共鸣,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个性的思考。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立意,重点在“立着”与“靠着”,首先要明白两个词的含义以及延伸意义,从个性、人生角度思考,联系个人经历与社会实际,多角度审题立意。‎ 具体过程:抓住材料关键词,分析要素之间关系 - 28 -‎ 从“立着”的角度,论述“立着”的内涵、意义,阐述我们为什么要“立着”,怎样才能“立着”,或叙述关于“立着”的经历、故事、见闻。“立着”,是“站立”“独立”“自立”的意思,指不依赖他人、不自卑、不仰仗他人、坚强、自信等等;‎ 从“ 靠着”的角度,适度的“靠”是智者的行为 ,肯定 “靠”在人生、生活、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的作用、价值和意义立意参考。“靠着”是“依靠”“依赖”“倚仗”的意思,可以指借助外物、缺少独立性、缺乏责任感等,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思考,论述“靠着”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从 “立与靠”的角度,“并排立着,却不靠着”指的是要独立自强,不依赖他人,可论述“立着”和“靠着”的关系,阐述如何正确对待“立着”和“靠着”。‎ ‎ “对人生、个性的思考”是材料提示的写作对象,由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普通人、名人、伟人、各行各业的人、在前线为他人负重前行的人;历史(过去)、现实、未来;人类与自然(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生命)。‎ 立意 ‎1.“立着”的角度 ‎(1)男儿当自强/自立 ‎(2)非“立”无以成才 ‎(3)个性“立”中求……‎ ‎2.“ 靠着”的角度 ‎(1)正面角度 不“靠”不“立”,君子善假于物,成功怎能没依靠,适度依靠,学会“靠着”‎ ‎(2)反面角度 如靠者必败,说说“靠着的一代” ‎ 综合角度 亦“靠”亦“立”‎ 立者何必不靠、靠者不可不立 素材 ‎1. 化用舒婷的《致橡树》,形象解说命题“立着却不靠着”:立着却不靠着,绝不是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绝不是像顶峰上的松柏,借你的高峰来张显自己;也绝不是像飞扬的风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立着却不靠着,是以同样的身份与你站在一起,根交织在地下,叶,缠绕于云里,想望想立,却从不倚靠。‎ - 28 -‎ ‎2. 有这样一群人,被称为“归巢小鸟”或“啃老族”。有这样一群人,在学校,品学兼优,颇得老师青睐;在家里,衣来张口,饭来伸手……面对现在社会上种种成年子女不能独立自主,还要依靠父母的现象,我们应该将“靠着”转化为“立着”,独立,才是一个人可以生存的根本。‎ ‎3.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有前途的国家不能缺少独立自强的人,在如今弘扬独立精神的年代,我们应该走出父母的怀抱,走出前人的树荫,走出我人生,秀出我风采,做一个立着的人。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出了人类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向自己的惰性与困难宣战的无畏气概,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如为生活努力奋斗的各行各业的人,亦战疫中的“中国脊梁”,他们用行动点燃生命的希望。立,意味着顶天立地,像大树一样的笔直,像苍鹰一样直冲云霄。靠着的人,就像藤蔓一样永远也领悟不到参天大树的风采。‎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或者结合社会现象提出论点,开头以“归巢小鸟”“啃老族”“生活中缺少独立能力的一群人”等引出论点“立着而不靠着”,开门见山;接着化用舒婷的《致橡树》,形象解说命题“立着却不靠着”;然后由“立着却靠着的人,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小孩”展开论述,从反面论证“立着却靠着”的后果;联系实际,结合时代与民族举例论证“立”给民族、国家带来的正面影响;再深入一层,论述怎样成为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点睛】材料作文的常见审题方法有:提炼中心法,抓关键句法,由果溯因法,由物及人法,分析关系法,明确褒贬法,多向辐射法,舍次求主法,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寻互补法。提炼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抓关键句法也是常用方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 ‎ - 28 -‎ - 28 -‎ ‎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