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     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奇珍满目,徒惹得     ,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     ,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A.深思熟虑 心猿意马 自欺欺人   B.深文周纳 心花意乱 弄巧成拙 C.深思熟虑 心花意乱 自欺欺人  D.深文周纳 心猿意马 弄巧成拙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意境与意象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 。 , 。 , , 。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情感,是作家的心灵。 ‎ ‎①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 ‎②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 ‎③因而是主客观的统一,即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 ‎④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即更注重作家的主观情感 ‎⑤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 ‎⑥作家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它们本身,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 A.③①④⑤②⑥ B.③①⑥⑤②④ C.③⑤①②④⑥ D.③⑤④①②⑥‎ ‎3.疫情期间,扬州一包姓老太太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痊愈出院。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她想送一面锦旗。以下选项中不适合作为锦旗内容的是 (3分)‎ A.悬壶济世医苍生,妙手回春解疾痛。 B.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 ‎ C.妙灸神针医百病,德艺双馨传四方。D.今日杏坛风似鲁,向来铁砚志如桑。‎ ‎4.对下列材料理解不贴切的一项是( )(3分)‎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A.要敢于创新,不要畏惧困难害怕失败。 B.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忠告。‎ C.要战胜自己,走出自己思维的局限。 D.要敢于尝试,不要被空想的困难吓倒。‎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彬字世儒。少称雅正,弱冠,不就州郡之命。后与兄暠俱渡江,为扬州刺史刘机建武长史。元帝引为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兵参军。豫讨华轶功,封都亭侯。愍帝召为尚书郎,以道险不就。迁建安太守,徙义兴内史,未之职,转军咨祭酒。中兴建,稍迁侍中。 ‎ 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而问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后敦议举兵向京师,彬谏甚苦。敦变色目左右,将收彬,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先是,彬从兄豫章太守棱为敦所害,敦以彬亲故容忍之。‎ 及敦死,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王应劝含投彬。含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闻应来,密具船以待之。既不至,深以为恨。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皆除名。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乃原之。卒官,年五十九。‎ ‎(节选自《晋书·王彬传》,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豫讨华轶功 豫:事先 B.帝使彬劳之 劳:慰劳 C.彬勃然数敦 数:列举罪状 D.敦变色目左右,将收彬 收:拘押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尚书郎,官职名。东汉始置。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通称尚书郎。‎ C.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从兄,比自己年长的同祖叔伯之子。‎ D.左右,一指左右两边, 一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文中指在王敦身边侍候的人,与《游褒禅山记》中的“然视其左右”里的“左右”意思一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 ‎(2)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昆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 ‎8.王应为何劝王含投奔王彬而不是王舒?请简要说明。(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初出真州泛大江作①‎ 欧阳修 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霭中。‎ 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 滮②田渐下云间雁,霜日初丹水上枫。‎ 莼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 ‎【注】①该诗作于作者贬官夷陵的路途中。②滮,水流的样子。‎ ‎9.清代宋长白《柳亭诗话》评价此诗颔联“纡徐不迫”,请简要赏析。(5分)‎ ‎10.请探究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     ,‎ ‎    ”,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习句读而自己却耻于学习解惑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    ,    ”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4)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    ”两句,描写了骇浪惊涛的壮丽景色。‎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一个护士的遗憾 吕斌 在年终评选先进个人时,陈菊花习惯坐在角落里,她的眼神不是看着大家,而是盯着屋子的某一处,一副深思的样子。大家在争着抢着提名、并且气氛逐渐紧张的时候,她却置身事外,认真地背诵药名、药性和药理:茵陈,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长于湿润的原野、路旁。‎ 主持会议的院长忽然喊一句,陈菊花,大家把眼光转向她,身旁的同事捅她,她才回过神来,看着院长,院长说,有人提你当今年的先进个人,你说说你的想法吧!‎ 陈菊花非常意外,她刚来这个医院三年,怎么能和在座的老医生老护士比呢。去年评选时也有人提她,说她工作任劳任怨,对待患者态度和蔼、体贴,服务热情、周到,接触她的人都喜欢她。就像三月的茵陈,给患者带来福音。‎ 她却说,我还年轻,应该把荣誉让给老医护人员。她这一句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都说,是呀,她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 现在,她见大家都望着她,她还是那句话,我还年轻,不应该过早地获得荣誉,还是把先进的名誉给老医护人员吧。‎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是呀,她虽然人好,工作好,但是还年轻,应该把先进评给老医护人员,她以后有的是机会。‎ 她的工作场所是药房,天天就是为患者拿药,她要记住每种药的药理,要记住每种药放的位置,要记住每种药的价格等,在递给患者药时,她总是一副微笑的神态,每个患者见到她,心情舒畅,都赞扬地说,她真是三月的茵陈,药到病除。‎ 听到人们的这种评价,她只是笑眯眯地不说话,她在医学院读书时,就熟悉茵陈这种药,三月份从平民百姓的菜桌到高档饭店,是常见的佳肴,作为一种野生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食用,加上本身具有的中药身份,追求健康的人们更是喜爱。‎ 她要像三月的茵陈一样被人喜爱,她心里暖洋洋的。‎ 陈菊花天天默默地工作,她的微笑招牌一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白净的面皮和大大的眼睛,像明亮的窗户一样让患者心里敞亮。‎ 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转眼间,她眼角有了鱼尾纹,头发白了几根,且已经是药房主任。药房里又来了几个年轻人。‎ 年终的评选先进,她依旧坐在角落里,听大家纷纷提名、争论不休,又有人提到了她。‎ 主持会议的院长已经是新人,他不知道之前的事,也不知道陈菊花有一个别名叫茵陈,他看看人到中年的陈菊花,征求意见似地对陈菊花说,老陈,咱们医院这几年新进了一批人,从培养新人、鼓励新人的目的出发,先进个人在年轻人里评选,就不考虑你这样的中年人了。‎ 陈菊花点头同意。她向来对这种事礼让三先,不争不抢,何况自己已经过了青春期,荣誉对于她并没有什么意义。‎ 陈菊花依然故我地在药房里忙忙碌碌,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她也渐渐地变老,额头爬上了皱纹,白发更多,动作也变得缓慢了,人们似乎忘记她曾经有过的茵陈称呼。‎ 又是年终的评选先进,角落里,坐着的是一个老医护人员,头发斑白,满脸皱纹,望着屋子的某一处,再有一年,她就退休了。‎ 人们在提谁该当选今年的先进个人时,交锋很激烈,虽然都在为别人争,实际是在为自己得到这份荣誉而暗战。整个过程,没人提起角落里的陈菊花,甚至忽略了屋子里还坐着这样一个老医护工作者。‎ 陈菊花望着窗户外的院子,花坛里的花已经谢了,冬天什么时候来的她都没注意,冷风就呼呼地刮起来了。她习惯性地默念一些药品的药理,或者回顾一些药品的习性,这是她念大学时就养成的习惯,多年不变,冬天来了,春天不会太远,三月的时候,阳气上升、百草发芽,茵陈也会旺盛生长,是采茵陈中药的最佳时间。而到了四月,便成了蒿,药性渐减,多被普通百姓作为食材。而到了五六月只能当柴烧。所以,民间也流传着“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谚语。‎ 她,陈菊花,已经是五月、六月的茵陈了。‎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小说以“一个护士的遗憾”为题,既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又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表达了对评选先进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感情真挚。‎ B.“她的微笑招牌一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白净的面皮和大大的眼睛,像明亮的窗户一样让患者心里敞亮”,用生动的比喻写出了陈菊花对患者的关爱。‎ C.陈菊花退休前一年,在评选先进个人时,大家不再重视她了,说明大家已经了解并且接受陈菊花不争不抢、总是谦让的性格。‎ D.小说用茵陈的特性来象征陈菊花的品质,抒发了对陈菊花的赞美之情。全文语言朴实有味,叙事自然平实。‎ ‎13.小说在刻画陈菊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14.年终评选先进的情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简要分析这样设计有哪些作用。(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会意 汤一介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我的读书观。一个学者一生要读各种各样的书,不是读什么书都要做到求甚解。‎ 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很多地方读不懂,但还是爱看。长大了再读《三国演义》,还有不懂的地方,但只是想知道它和《三国志》所载有些什么不同罢了,我并不想做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后来我进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当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我读书教书,还是信守“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信条。研究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 我认为陶渊明这两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 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句都要详加解释。《汉书・儒林传》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 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第一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句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 我想,这就是“会意”。读哲学书,重要的在“会意”,而不在“曲与生说”。“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 据日本学者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解也有三千余种,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对《论语》或《道德经》“甚解”了呢?没有吧。‎ 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句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 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 读书人喜欢读书,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宗教的、文学的艺术的、考古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的等等。是不能都要求“甚解”的,知道一点就行了。它可以帮助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读你自己专业的书,当然得了解得深入一些,但也只能要求“深入一些”,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所谓“正确了解”,而“会意”则是更为重要的。‎ 哲学家要求的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会意”实际上是加上了自己的创造”,这样才真的是把学问深入下去了。‎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人章句之学强调详加解释,故而出现《汉书》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的现象。‎ B.儒师素延君释《尧典》十余万言,释“日若稽古”三万言,是章句之学的典型表现。‎ C.郭象用自己对《庄子・道遥游》的注解,从事实上否定了章句之学的“曲与生说。”‎ D.杨伯峻注“六十而耳顺”时说,“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汉朝到魏晋时代,对于经典的注解,风气有了颠覆性的转变,由详加解释转变为言简意赅。‎ B.追求“甚解”,容易产生阐释的生硬牵强,“不求甚解”则可以摆脱诸种束缚,获得阅读的彻底解放。‎ C.一般阅读,“不求甚解”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但专业领域研究的阅读,则需要深入一些。‎ D.“六经注我”提升了主观个体思考的价值和地位,“我注六经”实质是对经典过分的信服与膜拜。‎ ‎17.作者强调读书追求“会意”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8~20题。‎ 材料一 ‎ 从公安部交管局召开的全国视频会获悉,今年以来,全国公安交管部门严抓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现象治理,查处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同比上升3.4倍,因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和9.3%。‎ 公安部数据显示,近3年来在斑马线上机动车与行人发生的交通事故中,约9成是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为进一步整顿城市交通秩序,公安部交管局要求各地创新管理举措。各地要安排民警、辅警在行人过街流量大和未设置交通信号灯的斑马线处执勤,适时组织执法小分队加强重点路段、路口整治,加大现场查纠力度。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还要对非机动车道、人行横道及信号灯和标志标线进行全面排查整改,确保交通信号设施有效、科学、规范。‎ 公安交管部门还将联合其他相关部门一同参与,如会同交通运输等部门,组织公交车、出租车等车辆驾驶人带头遵守让行规定;会同文明办、团委等部门,动员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文明交通志愿者参加文明交通劝导和体验活动等。‎ 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认真分析本地斑马线管理存在的问题,坚持零容忍、全覆盖、严执法,像治理酒驾一样,深入推进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工作,促进城市交通秩序整体提升,带动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和法治意识整体增强。‎ ‎(摘编自新华社《今年(2017)因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伤亡的事故同比下降》,有删改)‎ 材料二 ‎ 从长沙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辖区分布情况来看,岳麓区、雨花区、开福区事故数量最多,占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数的80%。‎ 从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时间分布情况来看,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高发时段为夜间18—24时;雨花区则上午6—12时居多,其余时段分布较为平均。‎ 从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受害人年龄分布情况来看,除天心区外,其他区域,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受害人年龄以50岁以上居多。‎ ‎(摘编自红网综合《大数据告诉你“斑马线上的安全”有多重要》)‎ 材料三 ‎ 江苏宿迁是一个地处苏北,在全国知名度并不高的地级市。然而,交通治理工作却走在了全国前列,甚至已经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私家车礼让率高达90%以上。取得这样的成绩,根本原因就在于交管部门有着较强的责任意识,不断创新交通管理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对不礼让斑马线的行为严管重罚,从而使私家车主逐渐养成了礼让斑马线的文明习惯。‎ ‎(摘编自萍乡文明网《礼让斑马线不应“公”“私”有别》)‎ 材料四 ‎ 礼让斑马线的本意是深化城区交通秩序整治,改变广大市民的交通法治观念,增强广大市民的文明交通意识,让人人都可以享受秩序交通带来的好处。我们不该单单纠结于目前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应从自身做起,遵守秩序。交警对于如何礼让行人有权威解读:对于司机来说,积极了解政策;对于行人来说,也不应有恃无恐,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斑马线的文明需要保证司机与行人之间的平衡。对司机的违法行为坚决惩戒,同时对于行人的违法行为也绝不姑息。只有建立起车与人对规则的共同遵守和敬畏,心中都有了“火线”,才能真正实现斑马线文明。‎ ‎(摘编自胶东在线《礼让斑马线:彰显城市文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一段引用公安部交管局会议提供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对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不礼让现象的治理效果明显。‎ B.材料二介绍了长沙市发生的涉及行人交通事故的一些数据,并分别从辖区、时间和受害人年龄三方面介绍了这些事故的分布情况。‎ C.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是江苏宿迁交通治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严管重罚是该地区交通管理的主要手段。‎ D.根据材料四可知,真正实现礼让斑马线需要设定规矩并人人遵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广大市民转变交通法治观念,增强文明交通意识。‎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材料一看,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中,多数是机动车的责任,说明要实现斑马线文明,应重点解决司机违规问题。‎ B.在涉及行人事故占一般程序交通事故比率和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占涉及行人事故比率中,死亡率均超过受伤率。‎ C.从材料三看,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的情况主要发生在私家车上。所以,交管部门应该主抓私家车不礼让行为,效果才能显著。‎ D.四则材料针对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现象各有侧重点,材料一、四侧重介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而材料二、三侧重分析事故原因。‎ ‎20.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在“礼让斑马线”这个问题上,交管部门和司机、行人应有的做法。(6分)‎ 八、作文(70分)‎ ‎2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在墙那地方,我们根本不需要墙:‎ 他那边全是松树,我这边是苹果园。‎ 我的苹果树永远也不会踱过去,‎ 吃掉他松树下的松球。‎ ‎——罗伯特·弗罗斯特《补墙》(节选)‎ ‎【参考答案】‎ ‎1.C【解析】深思熟虑:反复深入细致地思索考虑。深文周纳: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据文应选“深思熟虑 ”。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好像马跑猿跳一样。重主观本身心思不专。心花意乱:内心喜悦兴奋,思绪杂乱不宁。重客观使然。据“惹得”应选“心花意乱”。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别人;弄巧成拙 :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据文无“耍手段却坏了事”之意,故选“自欺欺人”。‎ ‎2.D【解析】本语段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意境与意象是主客观的统一,作家着意表现的是以客观物象为载体的主观情思”。根据⑤中“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的“这种”,可见⑤呼应③中的“因而是主客观的统一”的“主客观的统一”,应紧承③后。据此可排除A和B。再根据⑤中“也有侧重”,应指“主客观”两方面有所侧重,而由④“主导方面是主观”推出侧重“主观”,可见④紧承⑤后。据此可排除C。答案为D。再根据①中“当然”②中“但”、“这些都不是”和⑥中的“不是”“而是”的呼应衔接,以及⑥中“载体”与后文的衔接,进一步确认D正确。‎ ‎3.D【解析】适合送给学校、老师。‎ ‎4.A【解析】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大道理(其实)很平实,陷在空想之中,执著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个故事该醒悟啊?词解:①道:经过。 ②涸:水干③楯:栏杆上的横木。④自分:自己料想⑤ 第:只管 ⑥哂:嘲笑 ⑦沈:通“沉”,沉溺,拘泥 ⑧ 省:省悟。‎ ‎5.A【解析】“豫”同“与”,参加。‎ ‎6.D【解析】“然视其左右”中的“左右”意为“左边右边”或“四周”。‎ ‎7.(1)王敦生气地说:“伯仁自己招致处死,而且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你,你这又是为什么呢!”(致—招致、刑戮—处死、凡人—像对待一般人那样、遇—对待、“复何为者哉”1分)‎ ‎(2)司徒王导凭借大义灭亲,他的后人即使有人犯有过失,还要宽恕百代,更何况王彬等是他的近亲。(后昆—后人、虽—即使、宥—宽恕、判断、句子逻辑通顺各1分)‎ ‎【参考译文】‎ 王彬字世儒。从小就以品行端正著称,二十岁时,不接受州郡的任命。后来与其兄王暠一起渡江,任扬州刺史刘机的建武长史。元帝召他为镇东贼曹参军,转任典兵参军。参与征讨华轶有功,封都亭侯。愍帝召他为尚书郎,因道路险阻没有就任。升任建安太守,调任义兴内史,没有就职,转任军谘祭酒。中兴以后,逐渐升任侍中。‎ 堂兄王敦举兵入石头,皇帝派王彬去慰劳。正碰上周顗遇害,王彬向来与周顗友好,就先去哭周顗,非常悲痛。然后去见王敦,王敦奇怪他面有悲容,就问他为什么。王彬说:“刚刚去哭伯仁,感情还没有平复。”王敦生气说:“伯仁自己招致处死,而且像一般人那样对待你,你这又是为什么!”王彬生气地数落王敦说:“兄长起兵造反,杀戮忠良,图谋不轨,灾祸殃及家族。”言辞慷慨激昂,声泪俱下。王敦大怒,厉声说:“你狂妄悖乱到这种地步,以为我不能杀你吗!”当时王导也在座,很为他担心,劝他起身谢罪。王彬说:“自从有脚病以来,见了天子还不想拜,现在怎能下跪!这又有什么可谢罪的!”王敦说:“脚痛哪比得上脖子痛?”王彬神情自如,毫无惧色。后来王敦商议向京都进兵,王彬苦苦劝谏。王敦变了脸色,示意左右把他抓起来,他严肃地说:“君往年害兄,现在又要杀弟吗?”在此之前,王彬堂兄豫章太守王棱被王敦杀害,王敦因王彬是亲戚所以容忍了他。‎ 王敦死后,王含想投奔王舒,王舒为荆州刺史,王应劝王含投奔王彬。王含说:“大将军平常和王江州关系怎么样,你还想投奔他?”王应说:“这就是应该去投奔他的原因。王江州在别人强盛的时候,敢于表明不同的看法,这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他看到别人衰危,必定产生怜悯恻隐之心。而王荆州墨守条规,岂能超越常规行事!”王含不听,于是一起去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投入江中。王彬听说王应要来投奔,秘密地准备了船等候。后来他们没有来,感到十分遗憾。王敦之乱平定后,有关部门上奏说王彬和兄弟之子安成太守王籍之是王敦的亲戚,都应除名。下诏说:“司徒王导大义灭亲,他的后人即使犯有过失,还要宽恕百代,何况王彬等是他的近亲呢。”就宽恕了他们。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8. 王应认为(1)王彬不畏强盛、敢抒己见,非常人能比。(2)王彬心地善良,遇困定生怜悯恻隐之心。(3)王舒则墨守成规,不会超越常规做事。(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9.“纡徐不迫”:缓慢从容(1分)。 诗人贬官途中,心情抑郁难免(1分);独自漂泊江面,迷路失向,孤独、迷茫顿生(1分);但诗人“看斗辨西东”——仰看北斗细辨方位,不急不躁、不慌不乱(1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从容淡定。(1分)‎ ‎10.典故:巧用张翰秋风起思念家乡美味弃官归里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被贬却逢秋风起江南美味正当时的喜悦之情(3分);结构对比反转:与诗歌开端的因被贬孤独前往异地的忧伤迷茫构成对比反转,表现诗人豁达开朗的心境(3分)。‎ ‎11.(1)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4)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12. C【解析】大家一直就没有真正重视陈菊花,都忽视了这个谦让淡泊、不重名利的老护士。‎ ‎13. ①任劳任怨,敬业务实:认真地背诵药名、药性和药理。能记住每种药放的位置和价格;②性情淡泊,谦虚礼让:能主动把荣誉让给老医护人员;③富有爱心,体贴周到:递药时总是保持微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4. ①情节:以点带面,运用典型场景复现的手法突出了陈菊花一生的经历,构成小说主要情节;②人物:通过叙写四次经历中人们的争名逐利,反衬陈菊花的淡泊名利;③主题:深化小说对评选先进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引导我们关注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劳动者,凸显小说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 D ‎ ‎16. B ‎ ‎17. ①阅读量大,无法处处“甚解”;②能够“心领神会”古人的思想;③无法“正确了解”所有字句;④“把学问深入下去”的需要;⑤可以避免“生说”。‎ ‎18.B【解析】从辖区、时间和受害人年龄三方面介绍的是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的分布情况。‎ ‎19.A【解析】B项“死亡率均超过受伤率”错。C项“主要发生在私家车上”的说法无中生有。D项材料二说明斑马线上的安全很重要,材料三说明严管重罚的效果明显。‎ ‎20.交管部门:创新管理举措,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司机:了解政策,遵守交通规则。行人:不应有恃无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一点2分)‎ ‎21.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