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 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狂欢、群体活动中蕴涵着一种在城市空间中形成的文化心态群体狂欢是城市建设达到一定高度、居民精神文化富足的生动表现。宋词描述了许多群体参与的节日游赏文化活动。词中有庄重肃穆的皇室庆典,也有展现欢快祥和的百姓节日风俗。节日文化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上元五夜,马行南北几十里,夹道药肆,盖多国医,咸巨富,声伎非常,烧灯尤壮观。故诗人亦多道马行街灯火。”宋人的元宵之夜,人流汇集,阅不尽的歌台舞榭,唱不完的盛世之曲。从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的精神需求会不断地升华,并使文化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无形地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宋词表现的虽然是城市歌舞喧天的热闹场景,但其中蕴涵着一种在城市空间中形成的文化心态——人们的精神是昂扬向上的,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高度的满足。 歌舞娱乐产业以及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体现了宋代都市的别样风采和人文意义 都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市民文化的兴盛,勾栏瓦肆成为重要的演出场所,展示着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商业往来中都市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与人的活动构成的鲜活画面在宋词中得到充分体现,更生动地展示出宋代都市的别样风采和人文意义。文化与商业的结合产生了繁盛的文化产业,体现着城市对人性的关怀。随着宋代坊市制度的突破和宵禁的解除,大型演艺场所等产业愈益发达,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瓦肆乃艺伎演出之所,小唱、嘌唱、杂剧、傀儡、讲史等各种文化艺术演出都集中于此。市井娱乐业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谓时时纵歌,处处起舞。柳永《看花回•二之二.大石调》“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人们在这样的气氛中交流思想,释放情感。 除了歌舞娱乐产业,宋词中还体现了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形成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晏几道在《诉衷情.御纱新制石榴裙》“御纱新制石榴裙。沉香慢火熏。越罗双带宫样,飞鹭碧波纹”中展现了宋代女子对衣物、发冠的追求极为细致,将其作为一种表达自身仪态风情的文化象征。饮食上更可谓精致,极大地满足了人的需求。宋词创作中出现了“咏圆子”“咏汤”“咏茶”等以饮食为主题的词。甚至宋词本身,也产生于人的都市生活,并以文学的方式,在浅斟低唱中表现都市人的生活、情感,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 因城市人的审美需要而生成了新的文化产品 高度商品化的宋代还因城市人的审美需要生成了新的文化产品,如文士之间尤爱簪花的风流行为,便充分体现了城市文化。如此种种,宋词中俯拾即是:欧阳修《鹤冲天•梅谢粉》“戴花持酒祝东风。千万莫匆匆”。由文人引发的花卉热潮因着城市信息的便捷迅速扩展至寻常百姓家。都市发达的经济使百姓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有暇顾及除温饱之外的审美世界,精神格外富足完满。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提道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陶冶人。”宋代都市以其极富人文关怀的经济模式满足了市民的精神审美诉求。 宋词中的都市风采作为中国汉语言艺术、城市建筑、文化生态高度凝结的智慧结晶,展示了城市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的关怀与关切。这种人文精神,正是宋代都市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摘编自杨庆存、李欣玮《宋词中的都市人文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出现了许多描述节日文化的内容,透过它我们能大致了解宋人的精神风貌。 B.宋代商业与文化的结合产生了繁盛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坊市制度的突破和宵禁的解除。 C.瓦肆主要是供艺伎演出的场所,瓦肆里有小唱、嘌唱、杂剧、讲史等各种文化艺术演出。 D.出现在文士之间的簪花热潮是宋代生成的一种新的文化产品,反映了城市人的审美需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宋代都市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清晰地体现出作者的论证思路。 B.文章引用“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论证了宋代市井娱乐业的充分发展。 C.文章将宋词中所描绘的皇室庆典与节日民俗进行对比,分析了宋人的精神文化心态。 D.文章结尾总结论述了宋词中蕴含的都市人文精神,指明了其在当下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反映出宋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高度发展,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B.如果没有歌舞娱乐产业以及饮食文化的大发展,就没有宋代都市商业经济的繁荣。 C.宋代服饰文化形成根本原因是宋代女子认为精致的衣物、发冠能体现其仪态风情。 D.宋代都市的经济模式是极富人文关怀的城市经济模式,非常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答案】1.B 2.C 3.D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带来了坊市制度的突破和宵禁的解除”分析不当,原文没有坊市制度的突破和宵禁的解除与文化产业繁盛有内在关联的依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将宋词中所描绘的皇室庆典与节日民俗进行对比”分析错误,“皇室庆典”与“节日民俗”都是群体活动,是同类事例,不是对比。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宋词……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偷换概念,原文是“从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的精神需求会不断地升华,并使文化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无形地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可见“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不是宋词而是城市文化。 B项,“没有歌舞娱乐产业以及饮食文化的大发展,就没有宋代都市商业经济的繁荣”本末倒置,由文中“都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市民文化的兴盛”可知。 C项,“根本原因是宋代女子认为精致的衣物、发冠能体现其仪态风情”错误,根本原因应是“城市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升”。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归学成回国,或开始进入工作单位,或雄心勃勃地开始自主创业。但我们接触的几乎所有采访对象,都会倾诉自己刚刚回国的那一段感到迷茫的日子。原本以为是回到了熟悉的家乡,结果发现人脉、工作节奏内容,甚至周边的街道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因中外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海归在回国找工作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知所措,如果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就会更感茫然。 在互联网上查询,可以找到许多“迷茫”的实例,但对此却少有专门的研究。这种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程度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给海归带来了困扰,浪费了个人和社会资源。 分析海归产生迷茫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应届毕业的海归,其就业优势并不明显,有些企业甚至偏爱国内毕业生;二是创业型海归,会面临所有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所遇到的困难,各种不熟悉的日常事务,让他们应接不暇,处理不利,从而产生沮丧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三是一些海归没有足够清晰的个人职业目标,对于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个人期待与现实产生落差,造成失落感;四是对离国多年后的回归存在文化“断层”的担忧,许多人反复问自己,“我真能够融入国内的社交圈子吗?” (摘编自夏周祺《海归有归来“迷茫期”吗?》) 材料二: 《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在京发布。报告称,30%的留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完全未达到预期;而在企业方面,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 《报告》显示,海归人才在国内就业遇到一定阻力,近70%的留学生归国后遇到了文化理念、落户、政策限制等难题。 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834万人,“就业难”问题愈发突显。但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生归国比例也不断增加,国内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吸引了大批人才回归,人才市场趋于饱和并竞争激烈。这也直接表现在海归人才的薪资水平上。《报告》表明,近三成海归2018年实际工资不足10万,而有近五成海归期望2019年可以拿到10〜15万的年薪,从薪资水平上可以看出,海归学生并不如往日风光。 《报告》显示,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是海归的三大竞争力。约七成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68%的受访企业表示有海外校园招聘的意愿;65%的受访企业会针对暂未回国的候选人设置专门的面试流程;同时,64%的受访企业愿意为海归提供额外的福利待遇。而外企和民营企业,在此意愿上更为强烈。 学历显然是海归的一大传统优势,这一点,从企业端也得到了验证。但学历并不是企业考察人才的第一要素,分析根据受访企业需求所绘制的海归人才画像时发现,受访企业普遍更看重与“实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比如实习(工作)经验、相关工作技能。调查数据也显示,约八成的受访企业更倾向拥有2次及以上实习经历的海归。可见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以务实为导向的。 (摘编自人民网《调查: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 材料三: 就业市场上,“海归”群体曾经在企业的争抢中享受过尊荣。然而,随着归国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这种追捧迅速退潮,许多留学归来的年轻人,也因此陷入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很多留学生在自己选择出国,或被父母送到国外的时候,对国内就业环境的现状都缺乏了解。相比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学生和家长头脑中的观念,往往高度依赖旧有经验,因此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出国留学都是一件极其艰难也极其风光的事情,海外名校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更是实打实的“硬通货”。当时,在许多专业领域当中,国内高校的教育水准都低于外国名校,而能够出国留学并且愿意在毕业后归国的人才,又凤毛麟角,因此,市场对“海归”的追捧,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但是,市场永远有市场的逻辑。抱着“镀金”心态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人才的稀缺性迅速消失。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海归”的竞争优势。 其实,归国留学生群体的海外学习经验自有其价值,问题在于,衡量他们才华与能力的标准,并不只有初次就业的薪资这一条。留学经历的宝贵价值,也并非只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留学生的独特经历,使得他们在国际视野、适应性上占据优势。如何认清自己,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将决定他们人生道路的宽度。 (摘编自杨鑫宇《“海归”不只为“卖个好价钱”》)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采访所接触的对象来看,由于中外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绝大部分海归回国后工作上有一段“迷茫期”。 B.我国对海归“迷茫期”的现象缺少专门的研究,虽然海归“迷茫期”有长有短,程度有轻有重,但都是对个人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C.从海归2018年实际薪资水平及2019年期望薪资水平来看,海归在人才市场上已趋于饱和,竞争激烈。 D. 学历是海归的传统优势,如今受访企业普遍不看重海归的学历,更看重与“实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归在回国后产生迷茫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原因,如有些企业偏爱国内毕业生,也有自身的原因。 B.《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约七成的受访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为海归提供额外的福利待遇。 C.由于学生和家长往往高度依赖旧有经验选择出国,曾在就业市场上受到追捧的海归如今已风光不再。 D.海归人才在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上具有优势,随着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优势正在削弱。 6.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海归应如何适应当前国内就业形势。 【答案】4.D 5.C 6.①尽快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加强个人职业目标规划。②增强实际动手的能力,增强实际下作能力。③充分利用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不要急于求成。④正确认识自己,薪资要求合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根据文中“这一点从企业端也得到了验证”“学历并不是企业考察人才的第一要素”的信息可知,“企业普遍不看重海归的学历”说法错误,“不是企业考察人才的第一要素”并不能表示“不看重”。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C项,因果关系不当,“海归如今已风光不再”并不是“由于学生和家长往往高度依赖旧有经验选择出国”引起的。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海归应如何适应当前国内就业形势。 结合材料一“原本以为是回到了熟悉的家乡,结果发现人脉、工作节奏内容,甚至周边的街道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海归在回国找工作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知所措,如果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就会更感茫然”可概括出“尽快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加强个人职业目标规划”; 结合材料二“受访企业普遍更看重与‘实 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比如实习(工作)经验、相关工作技能”可概括出“增强实际动手的能力,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结合材料二“30%的留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完全未达到预期;而在企业方面,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是海归的三大竞争力。约七成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可概括出“充分利用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不要急于求成”; 结合材料四“归国留学生群体的海外学习经验自有其价值,问题在于,衡量他们才华与能力的标 准,并不只有初次就业的薪资这一条。留学经历的宝贵价值,也并非只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卖个 好价钱’”可概括出“正确认识自己,薪资要求合理”。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不行了,整整花了半个月。不是技不如前,而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 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 一路上,那些残垣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鹤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学扎风筝。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瞥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会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儿呀,而且,大都跑到了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箏。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 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是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终于有人陪了,鹞爷的心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始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鹤爷心里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箏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春景的描写提供了放风筝的条件,同时反衬下文鹞爷放风筝时无人陪伴的惆怅、伤感。 B.小说画线处的描写暗示农村人口流失,村庄即将消失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工业文明发展的深刻批判。 C.小说通过写鹞爷回忆过去风筝带给自己的光荣历史,交代了鹞爷“民间艺人”的身份,使情节更完整。 D.小说安排男孩随大人回乡祭祖,通过鹞爷和男孩关于“根”的谈话,深化了小说主题。 8.小说插叙了大龙要父亲鹞爷到城里去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有什么用意?请从结构、主题两方面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B 8.①补充故事情节。解释了村里无人,一片寂静的原因: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城市。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鹞爷教男孩放风筝做铺垫。③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鹞爷不因儿子对他的劝说而放弃对“根”的坚守,凸显了民间风筝老艺人淡泊名利、不忘初心的品质。 9.①结构上,贯穿全文的线索。全篇围绕鹞爷放风筝一事展开叙述。②主题上,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风筝”代表的是传统技艺、乡村文明,“飘逝”指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传统技艺和乡村文明。揭示了传统技艺面临消失、乡村日渐荒芜的现状,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表达了作者对工业文明发展的深刻批判”理解错误,“残垣断壁”“废弃”“尘土飞扬”“蚕食”等词语,表达了鹞爷对乡村被破坏而产生的痛苦。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插叙作用的理解。插叙是叙述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在原来的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向容,或是过去的事,或是另外一件事。插叙的作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使文章结构紧凑。题目是,小说插叙了大龙要父亲鹞爷到城里去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从情节上看。这段描写照应了上文“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解释了村里无人,一片寂静的原因: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城市,插叙内容起到了补充故事情节的作用。正因为儿孙都进了城,不在眼前,没有人陪鹞爷放风筝,因此当鹞爷看到小男孩时,才愿意教他放风筝,此段插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鹞爷教男孩放风筝做铺垫。 从人物上看。儿子大龙“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还“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但是“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是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通过年轻人与老人的对比,体现了一个老艺人的坚守。而结尾处鹞爷与小男孩关于“根”的对话,“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更体现出鹞爷对“根”的坚守,凸显了民间风筝老艺人淡泊名利、不忘初心的品质。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标题含义要由浅入深,分析出不同含义;标题作用一般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题目是,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有什么用意?请从结构、主题两方面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就提醒考生,要从“结构”“主题”两方面分析。 结构上。题目是“飘逝的风筝”,属于物象,这种题目一般在结构上起到线索作用。本文也不例外,全篇围绕鹞爷放风筝一事展开叙述,既写了农村的现状,也通过插叙儿子大龙的事交代了年轻一代的想法,更通过后文教小男孩放风筝以及教育他要记住“根”来表现了一个老艺人的坚守。因此,标题起到线索作用。 主题上。考生要思考,“风筝”代表什么,“飘逝”的含义是什么,更要进一步思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同时还要分析鹞爷这一人物的代表性,从而分析主题。“飘逝的风筝”具有象征意义。“风筝”代表的是传统技艺、乡村文明,“飘逝”指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传统技艺和乡村文明。“飘逝的风筝”揭示了传统技艺面临消失、乡村日渐荒芜的现状。以此为题目,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本文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做体验式赏析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地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感悟。本文写的是云,从北方到南方、从自然到人事、国家,关涉了方方面面,重在写其对人生的思考对国家对未来的关注和担忧,写卢先生,其实是给我们树立一个榜样,表达了作者的欣慰、喜悦和希望,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文章与其说是写云,还不如说是写人生感悟,以云喻人,借云抒情,借云明理。组织答案时,既要有高度凝练的总结概括,又要紧密结合原文内容,条理清楚地阐述概括。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时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这类形象,我们称之为“事物形象(物象)”。高考中的散文鉴赏一般会把物象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今。每劝亲族为善。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 融,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 数州晏然。至陈永定二年,其子仆年九岁,遗帅诸首领朝于丹阳,起家拜阳春郡守。后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召仆至高安,诱与为乱。仆遣使归告夫人,夫人曰:“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遂发兵拒境,帅百越酋长迎章昭达。内外逼之,纥徒溃散。仆以夫人之功,封信都侯,诏使册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至德中仆卒后遇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杖献于陈主,至此,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斤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入至广州,岭南悉是。未几,番禺人王仲宣反,首领皆应之,围洸于州城,进兵屯衡岭。夫人遣孙暄帅师救洸。暄与逆党陈佛智素相友善,故迟留不进。夫人知之,大怒,遣使执暄,系于州狱。又遣孙盎出讨佛智,战克,斩之。时番州总管赵讷贪虐,诸俚獠多有亡叛。降敕委夫人招慰亡叛。夫人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獠,所至皆降。仁寿初,卒,谥为诚敬夫人。 (选自《隋书•列女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德中/仆卒/后遇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 B.至德中/仆卒/后遇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 C.至德中/仆卒/后遇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 D.至德中/仆卒/后遇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古代南方部族名。古代江浙闽粤之地为越族所居,称为“百越”。 B.持节:拿着旄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C.兵符: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调发军队时,必须在兵符验合后。 D.卒: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或者封王的贵族之死为“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谯国夫人治下有方。進国夫人在娘家时就能约束部下,镇服百越;嫁给冯宝后,帮助冯 宝约束本族,让他们依从民礼。 B. 谯国夫人审时度势。谯国夫人看到陈国君主的信后知道陈国灭亡,痛哭了一整日,然后派孙子冯魂率士兵去迎接韦洸进入广州,岭南得以安定。 C.谯国夫人忠于朝廷。王仲宣包围韦洸时,僬国夫人派孙子冯暄救援韦洸。但冯暄滞留不前,于是将冯暄关押在州牢中,并在战胜陈佛智后将冯暄斩杀示众。 D.樵国夫人富有谋略。欧阳纥谋反时,谯国夫人带领百越酋长与章昭达里应外合打败欧阳纥;后番州出现逃亡叛乱的人,夫人亲自带着诏书招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 (2)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撩,所至皆降。 【答案】10.A 11.D 12.C 13.(1)等冯宝死后,岭表大乱,谯国夫人以宽厚仁慈的政策对待百越的百姓,使得她管辖的几个州安然无事。(2)走过十来个州府,宣传转达皇帝的旨意,教育开导那些俚、獠人,她所到的地方,那里的俚、獠人都投降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至德年间,冯仆去世。后来遇上陈国灭亡,岭南没有归附的地方,于是几郡的百姓都听从谯国夫人的号令,称她为圣母,她也确实做到了保护边境、安定百姓。其中“岭南”是“未有所附”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C项;“夫人”是“共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或者封王的贵族之死为“薨”,大夫之死称“卒”。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并在战胜陈佛智后将冯喧斩杀示众”理解有误,原文是“又遣孙盎出讨佛智,战克,斩之”,斩杀的应是陈佛智。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卒,死;怀集,安抚、以宽厚仁慈的政策对待;晏然,安然无事。(2)历,走过;宣述,宣传转达;谕,教育、开导;所至,所到的地方。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谯国夫人,是高凉冼氏家族的女儿。谯国夫人从小贤惠聪明,善于出谋划策,在娘家的时候,能够安抚约束部下,还能率领军队行军打仗,镇服越地各部落。常劝导亲戚族人做善事。梁大同初年,罗州刺史冯融听说谯国夫人有志向和操行,就为自己的儿子高凉太守冯宝下聘,娶谯国夫人为妻子。冯融,三代担任地方长官,但他是外地人,因而有时发出去的号令当地人不听从。到谯国夫人嫁到冯家后,谯国夫人规劝告诫本族人,让他们遵从民礼。还经常与冯宝一起参与判决官司,头领中有人犯法,即使是她的亲戚,她也不宽恕与放纵。 自此太守发出的政令都有效了,没有人敢违抗。等冯宝死后,岭表大乱,谯国夫人以宽厚仁慈的政策对待百越的百姓,使得她管辖的几个州安然无事。到陈永定二年,她的儿子冯仆才九岁,陈主派他率领当地许多首领在丹阳集中,应诏离家出任阳春郡守。后来广州刺史欧阳纥阴谋造反,把冯仆招到高安,诱骗他一起作乱。冯仆派人回家告诉谯国夫人,谯国夫人说:“我家为人忠贞,到现在已经两代了,不能因为爱惜你,就辜负国家。”于是就派兵抗拒造反军队入境,又率领百越酋长迎接章昭达。在内外逼迫之下,欧阳纥的军队溃散了。冯仆因为母亲抗寇的功劳,被封为信都侯,同时下诏派使者带着符节册封谯国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大夫人。至德年间,冯仆去世。后来遇上陈国灭亡,岭南没有归附的地方,于是几郡的百姓都听从谯国夫人的号令,称她为圣母,她也确实做到了保护边境、安定百姓。高祖派遣总管韦洗安抚岭外,陈将徐蹬占据南康抗拒。当初,谯国夫人曾以扶南出产的犀牛角手杖献给陈国君主,至此,晋王杨广就让陈国君主给谯国夫人写信,告诉她国家已经灭亡了,让她归顺隋朝,并且以当年献的犀牛角手杖和兵符为凭证,谯国夫人见到手杖,知道陈国确实已经灭亡,召集头领几千人,哭了一整天。然后派遣她的孙子冯魂率领士兵迎接韦洗,进入广州,岭南全部安定。不久,番禺人王仲宣造反,其他的岭南首领都响应他,把韦洗包围在广州城里,进兵驻扎在衡岭。谯国夫人派遣孙子冯暄带兵救韦洗。冯暄与叛党陈佛智素来要好,故意拖延时间迟迟不进兵。谯国夫人知道了这件事,十分生气,派人把冯暄抓了起来,关进了州里的监狱中。又派遣孙子冯盎出兵讨伐陈佛智,仗打胜了,杀了陈佛智。当时番禺总管赵讷贪污暴虐,众多的俚、獠人不是逃亡就是叛变。皇帝下诏委任谯国夫人招慰逃亡和叛变的人。谯国夫人亲自带着诏书,自称是皇帝使者,走过十来个州府,宣传转达皇帝的旨意,教育开导那些俚、獠人,她所到的地方,那里的俚、獠人都投降了。仁寿初年,谯国夫人逝世,谥号为诚敬夫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青春易逝,往往使人感春伤别。 B. “当日事”只剩下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水空流”表达了深长的惆长:一切都记忆犹新,但人已天各一方。 C.少年既风华正茂,又多愁善感。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悠悠长恨,将词人的家国之愁融注其间。 D.此词的上片由杨柳勾起回忆,产生离愁;下片写年华易逝、愁情别恨。全词于清丽淡雅中,蕴含着凄婉哀伤的情绪。 15.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14.C 15.①比喻。将满腹的“愁”比喻成流不尽的江水,化无形为有形,抒写了离别之苦。②夸张。即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尽心头的愁苦。用夸张手法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没有“家国之愁”。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本题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分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描写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抒发了离别之苦。用夸张手法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相同手法的句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诗人借用《诗经•郑风•,子衿》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______”和“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赞美这里涌现的叱咤风云的豪杰,在结构上向下阕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青青子衿 (2)悠悠我心 (3)霓为衣兮风为马 (4)虎鼓瑟兮鸾回车 (5)江山如画 (6)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衿”“霓”“鸾”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表明科技伦理建设进入最高决策层视野。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 的价值准则。当科学技术的能量越来越大,把控不好时它的危害性也日益加剧。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生殖技术等前沿科技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 的同时,( ),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化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法律规范,科技伦理常常落后于科技发展,重大科技伦理事件发生时,常无 。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推动构建规范有序、协调一致、导向明确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方案》已审 议通过,接下来,完善制度规范,健全治理机制,强化伦理监管,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 则,规范各类科学研究活动等工作将 地开展。科技伦理建设的步伐将稳健加快。以《方案》为新起点,勠力同心,我国科技伦理建设必将迎来新发展。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遵循 福利 应对之策 大张旗鼓 B.遵守 福祉 应对之策 紧锣密鼓 C.遵守 福利 朝夕之策 紧锣密鼓 D.遵循 福祉 朝夕之策 大张旗鼓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不断突破着人类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 B.人类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也不断被突破 C.人类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也不断为其所突破 D.不断突破的是人类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推动导向明确、规 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B.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目的就是加强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推动构建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C.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目的就是加强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推动构建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氛围。 D.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目的就是加强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推动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答案】17.B 18.A 19.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遵守”侧重于按照共同制定的纪律、准则、制度行动。“遵循”侧重于不偏离原则、规律。此处修饰“价值准则”应该用“遵守”。 在“幸福”和“利益”这一意义上,“福利”和“福祉”是相通的。“福祉”相对更广,指的是大多数人的幸福。“福利”一词相对较小,甚至可以是“一个人的健康、幸福或幸运的状况”。此处给人类带来的幸福利益,应该用“福祉”。 “应对之策”指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常指策略。“朝夕之策”指一早一晚的打算,形容只图眼前利益的计策,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当。此处应选“应对之策”。 “紧锣密鼓”指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也形容准备丁作进行得紧张、急促。“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也比喻公开。前面提到一项项的工作,一个接着一个,所以应该用“紧锣密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括号前句子的主语是“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生殖技术等前沿科技的迅猛发展”,BC项主语是“人类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中途更换了主语,排除;前文说的是这些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后面最好衔接“也……”,D项语意侧重点与前文句式不合,说不通,排除D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目的就是为了”赘余,删除“为了”,排除A项;“构建”与“氛围”搭配不当,排除C项;“推动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缺少谓语动词,在“推动”后加上“构建”,排除D项。 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 膝关节因其特殊的位置以及运动方式成为最易耗损的身体“零件”。其实,我们每个人就像是一部老爷车,①___。人老了,就像汽车跑了几十万公里,轴承会出现不同的磨损,身 体的各个“零件”也都是有使用期限的,因此,我们要遵循身体的发展规律来保护膝关节。在运动前,② ___。绝大多数中老年人有晨起锻炼的习惯,但晨起时肌肉松弛,全身关节韧带僵硬,四肢功能不协调,立即开始锻炼,会导致膝关节慢性劳损。所以在正式运动前,应以较 轻的全身活动进行预热。此外,③___。要选择宽松、透气而又舒适的服装,尤其是一双合适的运动鞋,以及柔软吸汗的袜子。对于场地,一定要选择平坦的路面以减少安全隐患。 【答案】(1)膝关节就如同汽车的轴承 (2)应当先进行必要的热身 (3)服饰、场地的选择也很重要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体考查情景补写。“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第一空。结合前文“膝关节因其特殊的位置以及运动方式成为最易耗损的身体‘零件’。其实,我们每个人就像是一部老爷车”,可知句子主语应是“膝关节”,这里运用了比喻句,将人比喻为车,结合后文“轴承会出现不同的磨损”,可知这是将“膝关节”比喻为“轴承”。整理答案为“膝关节就如同汽车的轴承”。 第二空。结合后文“所以在正式运动前,应以较轻的全身活动进行预热”,可知此处应填写“应当先进行必要的热身”。 第三空。结合后文“要选择宽松、透气而又舒适的服装,尤其是一双合适的运动鞋,以及柔软吸汗的袜子。对于场地,一定要选择平坦的路面以减少安全隐患” 可知此处应填写“服饰、场地的选择也很重要”。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中国联通发布公告称,与中国电信签署《5G网络共建共享框架合作协议书》,在全国范围内合作共建一张5G接入网络。根据合作协议,联通运营公司将与中国电信在全国范围内合作共建一张5G接入网络,双方划定区域,分区建设,各自负责在划定区域内的5G网络建设相关工作,谁建设、谁投资、谁维护、谁承担网络运营成本。另外,双方各自与第三方的网络共建共享合作不能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双方用户归属不变,品牌和业务运营保持独立。 【答案】关键信息:①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签署《5G网络共建共享框架合作协议书》;②共建共享5G网络;③用户归属不变,品牌、业务保持独立。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压缩。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此段文字属于新闻类材料,因此第一句话应当是导语,应涵盖主要信息,结合“中国联通发布公告称,与中国电信签署《5G网络共建共享框架合作协议书》,在全国范围内合作共建一张5G接入网络”,可筛选出两个关键信息,一是“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签署《5G网络共建共享框架合作协议书》”,二是“共建共享5G网络”。然后再细读主体部分,看有无重要信息,结合“双方用户归属不变,品牌和业务运营保持独立”可筛选出第三个关键信息“用户归属不变,品牌、业务保持独立”。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重点高校毕业、工作体面、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被一些网友称为“标配人生”。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7名受访者进行的 一项调查显示,56.7%的受访者追求“标配人生”,58.1%的受访者认为“标配人生”目标更清晰,61.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已经过上了“标配人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触动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鼓吹“标配人生”,不利于进取精神 重点高校毕业、工作体面、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被一些网友称为“标配人生”。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7%的受访者追求“标配人生”,58.1%受访者认为“标配人生”目标更清晰,41.8%的受访者觉得“标配人生”缺乏趣味和个性。 所谓“标配人生”,顾名思义,就是符合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人生标准的生活状态。体现在物质和外在的“指标”,就是需要重点大学毕业、工作体面、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等等。总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三大标准:工作稳定、有房有车、婚姻幸福。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如果不能符合这样“人生标准”,就没有资格进入“标配人生”的行列?问题是,这样的“人生标准”是不是太简单粗暴了一点?是不是太单一苍白了一些?其实,一些自媒体大力鼓吹所谓的“标配人生”,和过去那些“你正在被同龄人抛弃”的爆款文章一样,也是在贩卖焦虑情绪,加重年轻人的焦虑心理而已。 实际上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所谓的“标配人生”有多么不靠谱。就以工作稳定、有房有车、婚姻幸福这三个“标配人生”的硬指标来看,工作稳定的标准是什么?有人工作确实很稳定,每天朝九晚五,也没有失业的风险,但是他的收入很微薄,或者是工作本身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那么你能说他是幸福的吗?再说有车有房,车子贵的几百万上千万,便宜的只有几万块,房子有十几平方米的,也有几百平方米的,所谓的“标配人生,本来就没有统一标准。 更进一步说,人生总是有失有得,工作稳定的人,可能羡慕现在流行的“斜杠青年”更加自由的生活状态;有车有房的,可能为车贷房贷所累,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婚姻幸福稳定当然令人羡慕,但这从来都是一种变量。换句话说,即便你现在拥有了所谓的“标配人生”,但并不代表你就获得了幸福人生,这两者之间是很难被简单划上等号的。 有网友表示,如果年轻人把“标配人生”当做是人生的追求与目标,那未免也太狭隘了一点。诚如斯言,有了“标配人生”的条条框框,等于是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反而不利于人的进取精神,不利于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人生有终点,但没有“标配”,只要自己的生活状态是积极健康的,也是自己想要的,那么这样的人生就是值得给予理解与尊重的。如果有人真的把所谓的“标配人生”当回事,则不是受其累,就是受其限,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关于“标配人生”的材料。人生如何过、什么是“标配”,真有标准答案吗?其实,每个人的起点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人生“装配”会有所不同。标准不同,认识也就不同。有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只是“标配”,而在他人眼里可能却是“顶配”。所以所谓“标配”或许本就是悖论。我们当然可以追求“标配人生”,但所谓“标配”并非指工作、车房等物质“配件”,而是对生活、工作、家庭、人生拥有期许,并为之努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经营”自身、回馈社会、奉献力量。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标配”标准因人而异,可以选择平常,也可以选择不凡。时下这个社会应该是越来越包容的,不管你怎么选,别人都不会过多干涉,没有正确的生活,只要怀揣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并且一直努力向上,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回馈社会。那么你走的这条路,就是最好的人生路。查看更多